送别创作时间(《送别》词曲作者)

牵着乌龟去散步 百科 1 0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送别创作时间,以及《送别》词曲作者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 《送别》这首歌创作于哪一年
  2. 城南旧事主题曲送别出自于什么年代
  3. 《送别》歌曲的创作背景及历史故事是什么
  4. 王维《送别》创作时间和创作背景
  5. 歌曲送别的创作背景及其故事是什么
  6. 《送别》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一、《送别》这首歌创作于哪一年

19世纪美国音乐家J·P·奥德威作有一首歌曲《梦见家和母亲》(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这首歌流传到日本后,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

1904年《旅愁》发表后,在日本被广泛流传。1905年至1910年,李叔同留学日本期间接触到了《旅愁》,他被这首歌曲的优美旋律所打动,产生了创作灵感,作成了在中国传颂至今的《送别》一歌。李叔同的《送别》,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如今《旅愁》在日本传唱不衰,而《送别》在中国则已成骊歌中的不二经典。

从歌词上来说,《梦见家和母亲》、《旅愁》、《送别》分别是三位艺术家的个人创作,是三个独立的作品。

《送别》的歌词类似中国诗词中的长短句,有古典诗词的文雅,但意思却能平白易懂;整个中文歌词与曲调结合得十分完美,几乎不能被发现是谱曲后重填词的歌曲。

《送别》这首歌的歌名常被误作为“骊歌”,虽然《送别》是一首骊歌,但“骊歌”并不是它的名字。

《送别》和《旅愁》两首歌曲在中日两国都分别广为流传直至今日,但英文的《梦见家和母亲》在美国却没有被人们记住,如今已少有人知。

1、 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送别》是作为在新式学堂中教授的学堂乐歌,广为传唱,受到大众的深爱。

2、 1970年代和1980年代,《送别》作为插曲或主题曲分别出现在电影《早春二月》和《城南旧事》中,更使其脍炙人口,传唱不息。

3、 1997年中国摇滚乐队唐朝乐队在其第二张专辑《演义》中对《送别》作了改编演唱。

4、 1990年代电视剧《千王之王重出江湖》中,也使用了《送别》作为插曲。

5、 2010年电影《让子弹飞》片头使用歌曲《送别》,用以说明该电影所述故事发生在民国初年。

6、 2013年电影《厨子戏子痞子》电影插曲为歌手朴树翻唱的版本《送别》,朴树的版本采用了完整版的歌词。

二、城南旧事主题曲送别出自于什么年代

1、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2、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离多。

3、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4、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5、这就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盛极一时的著名校园歌曲《送别》,系五四时期著名音乐教育家李叔同先生于1910年前后所作,是根据美国人j.p.奥特威所作的曲调填以新词而成的新歌。

6、这首《送别》歌,在解放前的知识界几乎无人不知,在江南一代更是家喻户晓,数十年中,成千上万的大、中、专学生,就是唱着这首歌告别母校、老师,走向社会的。正因为如此,它先后为不少中外影片所引用,有的还作为影片的主题歌,比如《早春二月》,日本影片《啊,野麦岭!》;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获得国际金鹰大奖的《城南旧事》,就是用李叔同的这首《送别》作为主题歌的,它使《城南旧事》影片增添了无限的诗情画意。

7、这麽个简单的短歌,为什麽具有这麽大的魅力、几乎不受时间的限制,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

8、首先,作者在创作这首歌词时,借鉴、学习、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并且学而化之,更上一层楼。大家如果注意,就会发现,李叔同在这首歌的创作上,无论在遣词造句上,还是在意境上,都受到了范仲淹《苏幕遮》和《西厢记》《长亭送别》的影响。我们不妨将《西厢记》有关段落引证如下:

9、[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10、[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11、[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籍,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宿在那里?在梦也难寻觅。

12、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13、[三煞]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归家若到罗帏里,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留恋你别无意,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

14、[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15、[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16、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7、大家只要稍做对比,就可以发现《西厢记》的长亭送别的意境渲染完全继承了范词的上半阙,只不过把“别离”明确地融入了意境,不想范诗那样借助意境表达思念之情而已。而李叔同继承了上述两者的手法,在造句遣词上借鉴也很明显,三者有许多共同之处。只不过李的歌词,将《西厢记》情人相别的内容上升、扩展到了学子告别朋友、师长、母校的离请别绪,进而引申到对生命、自然、宇宙和时间的思考。

18、我们不是说要继承传统文化麽?这就是一例典型的继承!

19、第二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作者在创作上,屏弃了政治的说教,而是紧紧抓住人性做文章。政治有时间、阶级的限制,不可能像人性那样永恒。“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人抓住这个“别”大做文章,还专门写了个《别赋》,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这个“别”,是人类经常遇到的东西,它触及了人类最为敏感的情愫,拨动了人性最为敏感的神经。通过这个“别”,人们往往会涉及到生命与时间、时间和空间、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许多重大问题的思考,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短暂,时世的变幻和人类感情的伤痕,所唤起的人类的沧桑感,是刻骨铭心的。文艺作品如能准确反映人类在此时的人性的特征和要求,都会成为不朽的作品。

20、这就是李叔同《送别》成功的主要原因。

21、由此我想到平时在网上看到的一些诗歌,它们的一个根本性的缺陷,就是“为作新词强说愁”,为了使自己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显得作者“忧国忧民”,经常给自己的诗歌强行加上政治色彩,从而使自己的诗歌变成另一种情况下的“标语口号”,干巴巴的没有丝毫生命力。

22、文学不是政治,一般来说,文学家也不是政治家。不懂政治而强说政治,难免就会有不伦不类的作品。

23、还有一种情况呢,就是作者受现代评论家影响太深,都想作个辛弃疾那样的“豪放派”诗人,但是又没有人家大诗人那种血与火的生活实践,于是就靠酒呀,梦呀,借此说说大话,他们以为这样一来,就“豪放”了,就不同于一般小文人了,殊不知正好犯了创作的大忌。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没有意象,没有情节,没有意境,初读觉得不错,读完了了无印象,除了“大’和“狂”,你从这样的作品中得不到任何其它东西,千篇一律,仿佛用计算机程序编写出来的“机器诗词”。在这样的作品中,人的本质属性——人性,几乎销蚀殆尽,还怎麽去感动人呢!

送别创作时间(《送别》词曲作者)-第1张图片-

24、恩格斯在给哈克奈斯夫人的信中说过,作者的政治动机愈隐蔽愈好。作家的立场是通过真实的再现生活来表达的。可见马克思主义从来就是反对“标语口号”式的文学的。文学的生命在真实,一旦玩虚的,文学的生命也就完结。即使是革命家的宣传,玩虚的也不行,宣传一旦成为“宣传”,宣传就失去实际意义了。历史上,每一个革命阶级初起时,他的口号都能打动人心,就因为那时它必须说真话,人们一听就懂;待到宣传变成人们不懂的“官话”,离人性的要求愈来愈远,这时候,不管是文学还是宣传,都不过是“自言自语”而已。

25、友人送俺李叔同的《送别》,听了很感动,写了上面一些话,给自己也给朋友们作个小小的借鉴。

三、《送别》歌曲的创作背景及历史故事是什么

1、《送别》歌曲的创作背景及历史故事是:

2、1915年,回国后的一个冬天,大雪纷飞,旧上海是一片凄凉。李叔同与好友许幻园挥泪而别,却连好友的家门也没迈进。

3、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地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连叶子 *** 多次的叫声,也没听见。随后,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内,把门一关,让叶子 *** 弹琴,他含泪写下了《送别》。李叔同对原曲作了少量的修改,又配上新的歌词。

4、《送别》歌曲所展现出来的艺术魅力,是一种人类的共性,每个人都会因为好友的分离而黯然神伤,而《送别》的艺术性体现在这首作品的哀而不伤,底蕴深沉而又淡雅,是一种经过世事风霜,看透人生百态的超然物外。

5、从表现手法上来看,这首作品很少有正面的描写,都是通过侧面的描写去表达一些具有送别时特征的客观景物。它的艺术风格更像一首诗歌。

四、王维《送别》创作时间和创作背景

1、王维这首《送别》诗写友人归隐,旧注疑似送孟浩然归隐南山,则南山应当是指襄阳南岘山。

2、这首诗的前四句中,一、二句起笔点题,写饮酒饯别,问君到哪里去,由此引出下文中要归隐的对答,其中“不得意”三个字显然是有深意的,是解开全诗的题旨所在。

3、后两句是写友人归隐山林,有山间悠悠白云可供消遣,别有一番悠闲自在,我又何必再苦苦寻问呢?

4、前四句平平道来,如话家常,后两句韵味骤增,诗意顿浓。友人仕途不得意而不得不归隐,心中必然有无限感慨,诗人正是借此来开解友人,同时也暗含了无限的羡慕和感慨之意。

5、这首诗虽然是送别诗,却表现得颇为洒脱,其佳处正在于最末两句:与永恒的大自然相比,人世间的荣华富贵,高官显位就是过眼云烟;与终日奔波劳碌的人类相比,那山中飘飞的白云是多么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在仕途上失意了,就到大自然中寻回自身的价值,这不仅是盛唐士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

6、全诗借送别友人归隐,阐述了士人想要回归自然,自寻其乐的志向,暗含着对追逐功名的否定。语句看似平淡无奇,却是藏而不露,含不尽之意在言外,给人“清音有余”的感觉。清《唐贤清雅集》:开古短调要浑括有余味,此篇是定式。

五、歌曲送别的创作背景及其故事是什么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庞德·奥特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音乐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调创作而成。这是因为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弘一法师在俗时,“天涯五好友”中有位叫许幻园的;有年冬天,大雪纷飞,当时旧上海是一片凄凉;许幻园站在门外喊出李叔同和叶子 *** ,说:“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而别,连好友的家门也没进去。

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连叶子 *** 多次的叫声,仿佛也没听见。随后,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内,把门一关,让叶子 *** 弹琴,他便含泪写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的传世佳作。

1、《送别》不涉教化,意蕴悠长,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堪称完美。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

2、《送别》之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第二乐段之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

六、《送别》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1、歌曲《送别》创作的背景是作者李叔同为好友许幻园所作的。1914年的民国,当时的社会混乱。导致许幻园家中的百万资财和家业荡然无存,好友许幻园准备赴京讨回公道,离别时,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写此歌送别许幻园。

2、歌曲以李叔同先生的送别词作为歌曲的歌词。上阙以长亭,古道,晚风,笛声,夕阳等这些意像所呈现出一种萧瑟悲凉的长亭送别的画面。下阙作者抒情,“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回首望去,一生的知交散落在天涯各地,今天你又要离去了。

3、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4、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飘蜀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

5、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关于送别创作时间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送别 词曲作者 创作 时间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