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严复天演论时间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结合严复天演论谈对翻译风格的认识
1、一曰“信”——在严复那里,指的是译文必须忠实原著;而史传写作的首要标准,也应该是“信”,即必须忠实于历史事实。
2、二曰“达”——严复的本意,是指译文的通顺畅达;而史传写作的“达”,则可用“通达”来理解,也就是一种具有超越意义的“史识”。
3、三曰“雅”——严复以孔子的“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来解释这个“雅”字,也即我们通常说的“文采”。就是充分考虑读者的接受度,考虑文字的“生动”与“可读”.
二、严复的天演论是什么时候发表的
光明日报国学版2007年10月11日《严复与〈天演论〉》一文认为,严复“从1896年起到1908年间,先后翻译了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严译《天演论》)……1894年,自称是‘达尔文的斗犬’的赫胥黎发表了《进化论与伦理学》……”其中,《进化论与伦理学》的出版时间有误,不是1894年,应是1891年;而《天演论》的始译时间与出版时间有待商榷。《天演论》的始译时间不易确定,但出版时间至少可以确定,一般按首次出版时间认定。国内目前有几种不同的看法:如有人认为“严复于1879年回到中国,仅一年过后,使他闻名于世的译著,即基于托马斯?赫胥黎(T.H.Huxley)的《进化与道德》翻译而成的《天演论》出版了。”(《中国翻译》2006年第1期第6页)又如王宏志在专著《重释“信达雅”——二十世纪中国翻译研究》中明确写道:“严复的翻译活动开始于1892年,最早译出来的是宓克(A.Michie)的《支那教案论》(MissionariesinChina),……1897年,严复翻译及出版了赫胥黎(T.H.Hux-ley)的《进化论与伦理》中《序论》及《本论》两篇,名为《天演论》。”再如刘梦溪认为“严复的译事开始于1898年,他以精熟的海军战术和炮台学的留英学生的身份,而去译介西方的人文学术思想著作,这本身就值得注意”。(《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48页)其实,严复最早的翻译活动始于他留学伦敦的1878年11月,时年24岁,译蒲日耳著《游历日记》,又译《泰晤士报》报道文章《中国初次遣派驻英钦差大臣将启程离英》,送呈驻伦敦中国公使郭嵩焘。1879年回国,并没有马上投入翻译事业,但不至于晚到1898年。而《天演论》译出的时间也不是1780年和1897年。《天演论》到底译自何年?这与甲午战争的进展密切相关。 1894年7月25日,日本对驻朝中国军队发起进攻,这年干支为甲午,史称“甲午战争”,直至1895年4月17日,《中日马关条约》签字,甲午战争结束。1894年7月下旬至9月下旬为之一阶段,主要是朝鲜境内的陆战,9月下旬同时爆发了黄海海战。战争结果如何,似乎也难以预测,这时严复动笔译《天演论》的可能性不大。第二阶段,1894年10月26日,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清军全线崩溃。同一天,在军舰掩护下日军在旅顺花园口登陆,11月22日,日军攻陷旅顺口。清军节节败退,不可收拾,陆海两条战线均显败绩,严复应该受到当头棒喝,此间可能萌发翻译的念头。第三阶段,1894年12月-1895年3月,清军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全面溃败。1895年2月17日,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覆灭。此间,尤其是1894年12月-1895年1月,严复最有可能翻译《天演论》。甲午战争还未结束,严译《天演论》1895年3月就问世了,可见严复受国运 *** 之深,译书反应之快。北洋舰队的覆灭,应该是严复更大的痛。北洋水师学堂为海军培养人才,北洋舰队大小将领有的是严复的同学,更多的是他的学生。更为重要的是,同样是向西方学习军事,创建海军,中国败给了日本,这不得不促其反思。痛定思痛,得寻找战败国衰的根源,要从思想上寻求出路。上述是从国运时势与翻译的关系的推算,下面试从出版方面推算。现今发现《天演论》最早的译本是1895年3月陕西味经售书处刊印的《天演论》,无自序和吴汝纶序,无译例言,且文字与后来译本有较大出入。这表明:之一,一部五万字左右的小册子严复独译,毛笔书写甚至是誊抄,大约需要两个月。译稿从天津传至陕西,加上刻版、校对、印刷、装帧等,大约需要一个月。从译到印,前后至少得三个月。从1895年3月往回推算,起译时间也应在1894年底至1895年初;第二,该印本无自序和吴序,表明是初稿,或是他急于让人印出以传播,或是有人一睹为快,欲印之以传播,来不及做这些次要的工作;第三,文字粗糙,与后来的版本有出入,正说明初译不完善,也来不及完善,却反证是应急之译,情急之译。甲午战败是严复翻译《天演论》的外因,严译《天演论》起笔于1894年冬或1895年早春,初稿落笔于1895年春,1895年3月由陕西味经售书处初印,1898年6月由湖北沔阳卢氏慎始基斋私自木刻印行问世,为之一个通行本;1898年12月由天津侯官嗜奇精舍石印发行,是刻印质量更好的版本之一。1905年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由于1895年的版本后来才被发现,现在也不易找到,认定《天演论》正式出版于1898年,则是学界的共识。
三、严复作为天演论的编译者,晚年用了哪八个字批判西方社会
1、严复是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毕业,北洋时代是军阀贵族的时代,严复身为文人,引领近代中国现代化发展。严复说“西方文明300年里对民主、科学、自由的追求最后只做到了‘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
2、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宇。”梁启超反对科学主义,但并不反对科学。他反对的是普通民众对西方文明至高无上的推崇,西方文明当然不是无根之水,只是历史的大势而已,从蒙古西征到奥斯曼崛起都给西方制造了更好的条件,亚洲的衰落对应的正是欧洲的崛起,就像一二战瓦解了老欧洲的统治,文明中心的转移罢了。
3、严复,梁启超等先辈们,亲身体验了半殖民地时期的中国现状及西方殖民者的黑心做法,他们对西方的评价,真是说得深刻,一语中的。
4、在漫长的古代时期,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很大。真正能开始比较的是十五世纪末地理大发现之后,真正拉开质的差距是近代手工工场在西方大规模出现后,最早也是十七世纪以后。西方在摆脱了宗教的压制后,17世纪技术上就开始快速超越东方了。在此之前各个文明相对封闭,之间生产力发展水平差距较小。即便是掌握了畜力,轮子的欧亚大陆文明比起美洲也没有根本性的差距,手工农业生产力的差距水平并不是非常大。世界潮流这个东西,就是你强大,我就学你。
5、近代西方白人获得的够多了吧,北亚,美洲,澳洲,都是他们的地盘。西方国家的思维就是:我强大了,那么我一定要用我的武力从别的国家抢点什么东西。西方产品,如果别人不能生产他们就会卖得死贵,还有就是军队不只是保卫力量,也是掠夺力量,国家强大了就应该从异族手中拿到本国需要的东西。
6、西方文明主要缺陷性在于由于历史原因,天生存在竞争性,权力斗争你死我活。不像中国自古大一统,有天下观,胸怀宽广。西方文明的劣根性就是唯我独尊,一山不容二虎,凌驾于自然和社群之上,为所欲为。这样的文明就像病毒细菌一样,除了残害一切最终归于寂灭,没有前途,持续不了。
7、西方文明真的只是抢夺文明罢了,为什么人家船坚炮利,为了抢劫啊,不然拿个木刀木剑的来抢劫?为什么我们国家一直没有从古至今的文明这么辉煌,却没有在近代发展出这么厉害的战争武器,就是因为地大物博,自给自足这八个字,这不是吹捧封建社会,而是这样的社会价值观创造的民族性格。
8、在中国的土地上战争形式和烈度就只需要这些武器就够了,我们现在军事力量的迎头赶上也只是为了必要的自卫而已,这也是我们国家文明的习惯性,我们讲究中庸,讲究合则两利,所以西方文明够我们学习的只是他们的科技,一味的西化简直就是自掘坟墓。
9、国学就是有很多精华,那是文明的根脉,国学主流是伦理学,是道德规范秩序,程朱理学兴起之时,其哲学,伦理,政治构想在全世界范围都是进步的,然,后人不知创新,故步自封,却要怪到老祖宗的东西不好上。
10、中国近代的落后是科技落后,是错失工业革命,道德没必要给科技背锅,至于为什么科技落后,就是课本上说的闭关锁国和满清治理不力,但凡早点睁眼看世界,凭中国人的心灵手巧,追赶工业革命根本不是事,我们这个民族从来都不惧学习新知识。
11、严复在他那个时代确实与众不同,也因为那个时代本身的特殊性,中国已经被儒家思想窒息到了濒临灭亡的境地,整个民族精神几乎崩溃,从上到下惶惶然不知所往,一句“生存竞争优胜劣汰”确实振聋发聩。
12、不能苛求前人,你站在那个时间点上未必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但也不必至今仍然盲目崇拜前人,任何人都必然受到时代的局限,严复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主要的基本上也就是一篇《天演论》奠定的。
13、严复的《天演论》,相信今天的人不要说学生了,就是中文系的博士生都不一定能完全看懂。如果仔细对照一下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原文就可以发现,《天演论》与原文的主要观点正好相反。
14、赫胥黎的这篇讲演是反驳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而严复却是在宣扬斯宾塞的学说。这说明严复本人并没有完全看懂原文,所以他不是在翻译《进化与伦理》而是在编辑他自己的《天演论》。
15、没有看过他的其它“译著”,但仅通过《天演论》与《进化与伦理》原文的比较,可以说“与其说他是翻译家,倒不如说他是思想家”这句话还有一、两分道理,但准确地说,说严复是个思想家更加合适,但真的不能称之为翻译家。
16、严复在他的《天演论》中明确重复了斯宾塞的观点,就是他总结的“物竞天择优胜劣汰”,而不是“自然选择适者生存”。赫胥黎在他的原文中专门分析解释了这两者的重要区别,严复显然没有看或者没有看懂这些关键内容,以至于用他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了与原文相反的结论。
17、达尔文进化论及“斗犬”赫胥黎的天演论,宣扬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其实也揭示了人性本质。
18、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绵不绝、源远流长、发扬光大,根源在于儒释道并未回避人性弱点,而提倡和宣扬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教化提醒规约人们克服假丑恶,弘扬真善美,大同世界和谐共存。西方科学的盛行,加速了其在人性道德层面的滞后,物质的空前繁荣,更是人性追求贪婪与奢靡的直接导火索。而今,这种现象正在我们社会传播,何去何从?“严梁”二人之警言希望为后世所思考。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严复天演论时间和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