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牛郎织女时间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牛郎织女时间以及牛郎织女故事简介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牛郎织女相会的时间是在哪一个时辰
好像没有确切的时间,应该是一个晚上。如果不是一个晚上,牛郎织女岂不是太惨了。
据说相会时,我可以看见牛郎星和织女星会重叠在一起。
这是听小学老师说的,我没等着看过。
七夕节介绍(大量删节,可以去百度百科)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七桥节”、“女儿节”或“七夕爱情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更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西关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七夕别称“星期”。王勃的《七夕赋》“伫灵匹于星期,眷神姿于月夕”把星期与月夕相提并论,点出了一年四季中与亲情、与爱情相关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动人的两个夜晚。大约正因如此吧,后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象一座天桥横贯南北,在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之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之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
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
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二、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时间是几点
1.牛郎织女的相会时间是在农历七月初七的凌晨,具体时间为零点。
2.传说中,每年的七月初七,喜鹊会搭成鹊桥,让牛郎和织女在桥上相会。地上的人们在午夜时分,也就是零点左右,站在葡萄架下,可以听到他们的说话声。
3.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民间爱情传说,也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其他三个传说分别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和《白蛇传》。这个故事源于牵牛星和织女星的星名。
4.传说中,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她擅长织布,每天为天空织出美丽的彩霞。但她厌倦了这种生活,偷偷下凡间,与河西的牛郎结婚,过上了男耕女织的生活。
5.天帝得知织女私自下凡并与牛郎结婚,非常生气,将织女带回天宫,并规定他们只能每年在农历七月初七的鹊桥上相会一次。他们的坚贞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了一座跨越天河的喜鹊桥,让牛郎和织女在天河上相会。
三、牛郎织女是什么时候的故事
1、南朝梁武帝之时,殷芸《小说》里写下了牛郎织女传说的之一个完整版本,“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会。”故事交代了两人的婚姻悲剧,一年一度相会也成了坚贞爱情的典范。
2、然而从出土的湖北《云梦秦简》文字数据来看,神话传说中牛郎与天帝之女织女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其最初原型是牛郎多次抛弃织女的婚姻悲剧。“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不果,三弃。”“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而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与后世传说不同的是,他们夫妻分离不是外力干涉,而是男方变心所致。人们抬头看星空,两颗明亮的星辰分别在天河的两侧闪烁,就想象这两颗星宿可能是一对夫妻,丈夫抛弃了妻子,妻子在天河的一边深情脉脉地看着对面的“负心人”。天上牵牛星和织女星的分离为何会成为人间男女婚姻悲剧的象征呢?翻看《诗经》,就会发现有些反映男权社会中由于男子变心抛弃妻子的社会悲剧,如《邺风·谷风》“将安将乐,女转弃予”,“将安将乐,弃予如遗”;《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3、相当部分版本中的牛郎和织女的结合并非大部分人如今所知的真心相爱,牛郎之所以能跨越门第,娶到“白富美”织女,是在老牛的指引下窃取仙衣所致,织女婚后大多是想方设法拿回仙衣逃离人间。陈泳超主编的《中国牛郎织女传说·民间文学卷》里有18篇便是如此。
4、这些故事在描述织女嫁给牛郎时,往往使用了“只好”“逼”之类的词汇,如石家庄地区流传的《傻牛郎和织女》中表达得最为清楚,“傻牛郎气急了,说织女不疼骨肉,绝情绝义。织女更是大骂傻牛郎:‘你不是东西!谁叫你抢走俺的衣服,逼俺成亲!你害了俺,也害了一对儿女,这都是你的罪过!’”可见织女与牛郎的结合是出于无奈,是在织女被偷了仙衣无法回天,加之又被牛郎看到了身体的情况下,不得不留在人间嫁给牛郎。
5、很多故事里还有一个情节值得关注,即牛郎“藏衣防妻”的情节。这恰恰证明了,织女对牛郎无爱情可言,她和牛郎结婚生子是迫于无奈——仙衣被藏。《中国牛郎织女传说·民间文学卷》有20篇包含“藏衣防妻”的情节。牛郎对织女的态度还甚于防盗,他是出于主动,或是听从老牛的指使,把织女的仙衣藏在隐秘的地方以防止她逃跑。牛郎“藏衣防妻”在先,成为织女抛夫弃子逃回天上的一个重要前提。如吉林盘石的《鹊桥相会》中“牛郎背着织女,把她穿的长袖衫埋在门旁的石头底下”。这种防备甚至持续到婚后的每日生活之中。石家庄的《牛郎与织女》里,牛郎“黑天白日地守着织女,总怕她跑回天上”。
6、从现有文献来看,最早有关拔簪划成河的文献记载,也是织女所划。宋代龚明之《中吴记闻》:“昆山县东,地名黄姑。父老相传,尝有织女,牵牛星降于此地。织女以金篦划河水,河水涌溢,牵牛因不得渡。”
7、牛郎织女故事形象转变,实际上是民族情感对神话传说不断进行改造的结果,不断的地加入时代的元素。从古到今,一直如此。我们目前熟悉的版本,更多是建国后《天河配》这类戏曲被改造的后果,确立了劳动、爱情、反封建的主题思想。牛郎成了劳动人民形象的代表,织女成为了追求自由爱情的代表,而王母成了封建家长的代表。
8、牛郎织女传说如今成为我们所熟知的爱情传说,与其长期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有一定关系。《牛郎织女》最早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是在1955年,由时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的叶圣陶先生根据民间传说亲自改编而成的。改编后的牛郎织女传说从结构上依然保留原有的天鹅处女、仙女凡夫、两兄弟型故事形式,但在思想上则作了很大改动。最重要的改变在于把牛郎和织女两人的负面形象给消除了,更多突出了旧礼教、旧制度对青年男女的迫害。故事隐含了封建家长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有情人的迫害,封建等级制(仙凡有别)和宗法制度(长幼有序)对牛郎的迫害。
9、这些保留和改编都体现在了内容上。保留的情节,有兄嫂对牛郎的迫害,“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叫他吃剩饭,穿破衣裳,夜里在牛棚里睡。”还衣情节则是改变故事性质的重要一环,牛郎不但没有把衣服藏起不还;当牛郎听到织女问衣裳哪去了时,还主动把纱衣还给他,“牛郎听到这儿,从树林里走出来,双手托着纱衣,说:‘姑娘,别着急,你的衣裳在这儿’”……牛郎听完织女的话,就说:‘姑娘,既然天上没甚麼好,你就不用回去了。你能干活,我也能干活,咱们两个结了婚,一块儿在人间过一辈子吧。’织女想了想,说:‘你说得很对,咱们结婚,一块儿过日子吧。’”此种情形下,织女是主动留下来,属于两人有感情基础。至于此版本的王母,则完全是一个恶毒老太太的形象,“她亲自到牛郎家里,可巧牛郎在地里干活,她就一把抓住织女往外走。织女的男孩见那老太婆怒气冲冲地拉着妈妈走,就跑过来拉住妈妈的衣裳。王母娘娘狠狠地一推,孩子倒在地上。”
10、连环画里牛郎、织女、王母的形象
11、建国前民众大多通过口传方式了解、传承牛郎织女传说,因此版本主旨不一。当今民众大多通过书面文本了解牛郎织女传说,大多是以语文课本中叶圣陶改编的牛郎织女传说为底本,这是影响建国后民众对牛郎织女传说认知的重要因素。叶圣陶的改编本能够被大众接受,符合建国后废除旧礼教,追求平等,特别是追求自由爱情的社会需求,也满足了民众长期以来内心潜藏的仙女凡夫梦。
关于牛郎织女时间和牛郎织女故事简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