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的特点,食物中毒的特点主要有

牵着乌龟去散步 百科 27 0
预防春夏时节食物中毒,这些要注意!

当前气温升高,微生物易于生长繁殖和产生毒素,

是食品安事故的高发易发期。

为保障人民群众食品安全和身体健康,

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这些春夏时节食物中毒预防工作要注意!

一、餐饮服务单位主动履责守法。

(一)严把食材管理关。一是严格落实食品原料采购索证索票和进货查验制度,确保食品原料来源安全可靠可追溯;二是不得购买、贮存和使用亚硝酸盐(包括亚硝酸钠、亚硝酸钾);三是不得采购和使用腐败变质、来历不明的食品及食品原料,如野生动物、野生渔获(河鲀)、野生菌菇、野生植物,“酸汤子”、“三无”食品、“山寨食品”以及腐败变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四是不得添加《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非食用物质;五是不得售卖无标签散装白酒及自制泡酒。

(二)严格从业人员健康关。一是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从业人员必须取得健康证明,每日晨检合格后方可上岗;二是从业人员要保持良好个人卫生,穿戴清洁的工作服帽、规范佩戴口罩,按照正确的程序清洗消毒手部后方可进行食品加工 *** ;三是加强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对食品制售过程食品安全风险应知应会。

(三)严格加工 *** 关。一是做好环境、工具容器和餐饮具的消毒,减少食品污染环节;二是加工食品生熟分开,烧熟煮透;三是严格按照“五专”要求及食品安全标准规定,管理和使用食品添加剂,四是严格落实醇基燃料专人管理、警示标签、颜色警示等防控措施,防止作为白酒误饮;五是加工 *** 四季豆、豆浆等食品时必须烧熟煮透;六是严禁学校食堂违规加工 *** 野生毒蕈、发芽土豆、霉变红薯、鲜黄花菜等高风险食品。

(四)做好汛期预防。一是积极预防洪水、积水进入食品加工经营场所,不得采购受洪水、积水污染的食品及原料;二是受到洪水浸泡,在恢复正常经营前,要切实做好食品经营场所和食品加工设施设备的清洁消毒。

(五)严格落实特定餐饮服务单位、集体用餐人数超过100人的食品“留样”管理。留样食品重量不少于125g,要用专用容器、专用保鲜柜、专人保管48小时,要写明时间、 *** 人、名称、留样人、保管人并作好记录。

二、人民群众增强防护意识。

(一)外出就餐注意事项。一是在外出就餐和 *** 订餐时要选择正规经营场所或售卖商家,优先选择实施“明厨亮灶”和餐饮服务量化等级高的餐饮服务单位;二是消费者尽量少选择凉菜、生食品种、冷加工糕点等高风险食品,在选择冷食类、生食海产品、自制饮品等菜品时要查看商家的《食品经营许可证标注的经营范围是否包含该品种。谨慎食用所谓“新奇”“野味”等不常食用食品及易过敏食品;不喝无标签标识、浸泡药材成分不清等来历不明的药酒;三是就餐前注意观察食物是否感官异常,不吃腐败变质和未烧熟煮透的食品, *** 订餐收到食品后,检查包装是否完整、是否有被开启的痕迹、餐食是否被污染等,并及时食用,勿长时间存放;四是就餐后应主动索取发票等就餐凭证。

(二)家庭 *** 食物注意事项。一是不购买来源不明、已变质、外观异常或超过保质期的食物或食物原材料,坚决不买野味(野生动物、野生渔获物、野生植物、野生菌菇);二是不购买无证小摊贩出售的食物,尤其是生食水产品(刺身)、、裱花蛋糕、凉拌菜、豆制品、肉制品等高危食品;三是储存食物温度要适宜,生熟食品要分开放置、避免交叉污染。食物原辅料要根据其不同特点和要求,选择在常温、通风、冷藏或冷冻条件下储存;预包装食品要按照标签说明的贮存条件和温度进行存放,并在保质期内食用。

(三)果、蔬食用前做到“冲冼、浸泡、清洗”,将残留在果、蔬表面的有害物质充分稀释后再食用,预防化学性和虫卵引起的食物中毒。

(四)烹饪时应使用安全的水和食材,过程应保持清洁、生熟分开、煮透烧熟,不食用平时很少或没食用过的食物,避免过敏。

(五)做到“6不吃1不饮”:不吃来源不明食物、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不吃隔夜饭菜和变味的剩饭剩菜、不吃在冰箱放置过久的食品、不吃劣质熟食品特别是外观鲜红的肉制品、不吃腌制时间不足9天的腌菜,不饮用自制药酒。

(六)改善饮食行为习惯。一是提倡家庭实行分餐制,养成使用公勺公筷好习惯;二是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要用肥皂和流动水仔细清洗双手,降低“病从口入”的风险;三是餐饮食品烧熟煮透后至食用前的时间要严格控制在2小时以内,常温下餐饮食品的保存时间不宜超过2小时,若再食用时食用前要充分加热至中心温度超过70℃以上;四是不食用变味、发粘、发霉等变质食物,不直接饮用未经过任何安全处理的地表水。

  三、消费 *** 与应急处置。

消费者在外就餐后发生呕吐、腹泻、发热等食物中毒症状的,及时就近到医疗机构就医,及早拨打市长公开 *** 12345进行投诉,同时保存好可疑食品样品、呕吐物、腹泻物及消费票据、就诊记录等相关证据。发生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餐饮单位,应立即配合救治患者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做好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

才吃了几片,福建一对闺蜜双双中毒

距离误食毒蘑菇已过去10多天

闽侯的一对中年好闺蜜

林女士和王女士还双双躺在

福建省第三人民医院的病床上

接受血液透析等治疗

别看她们误食的蘑菇一身素白

好像无毒

其实竟是一种剧毒蘑菇——锥鳞白鹅膏

两人误食的毒蘑菇(医院供图)

夏季炎热多雨

各种野生蘑菇疯长

福建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

所长曾辉提醒

可别以“貌”取菇

看着好看就采来吃

7月10日,林女士和王女士结伴去永泰爬山,看到树下有4朵野生的白色蘑菇带着露珠,特别诱人,外形很像市面上卖的鸡腿菇,就采下来,当晚到农家乐吃饭时,请老板洗了洗、切成片,炒来尝鲜。

“我们一人吃了几片比较嫩的,那味道真鲜美。”躺在病床上的林女士回忆。

然而,次日开始她俩都出现

恶心、呕吐的症状

而且几乎没有尿意、一天都排不出小便

她们才想到那天吃的蘑菇可能有问题

症状持续到7月13日

她们到福建省第三人民医院看急诊

经抽血检查发现

两人的肝、肾功能都急性衰竭了

多项肝、肾功能指标严重飙升

林女士和王女士(之一帮帮团视频截图)

王女士提供了当时采蘑菇时拍的照片

记者请福建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

所长曾辉鉴别

曾所长说,这并不是食用菇

而是少量摄入就可中毒的

毒蘑菇“锥鳞白鹅膏”

曾所长介绍,白鹅膏是一类有毒真菌的总称,锥鳞白鹅膏菌是其中一种,菌盖上有角锥状鳞片。白鹅膏菌在我国东南沿海多省广泛分布,毒性强,能对人体的肝、肾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等造成严重损害,引起多器官衰竭。

“像这种野生蘑菇中毒,一般都会引起消化道症状或肝、肾功能损伤等,医学上一般没有特效药,只能对症处理。但是若不及时干预,蘑菇的毒素和身体代谢的废物积在体内排不出去,后果可能不堪设想。”福建省第三人民医院肾病科副主任医师魏丽芳介绍,经过积极的保肝、保肾和一周三次的血液透析治疗,目前两人的病情明显好转,已经脱险,但还需要继续治疗。

曾所长提醒

只要是野生蘑菇,更好都不要采、不要吃。一般人仅靠肉眼和根据形态、气味、颜色等外部特征,难以辨别食用菇和毒蘑菇,极易误食而引起中毒。

对于毒蘑菇的辨认,还有几个误区

有人认为颜色鲜艳的就是有毒的,其实不然,例如这种致命白毒伞,全身素白,样子无害,却有毒;

也有人认为给蘑菇来个高温爆炒,有毒也会变没毒,这也不对,因为毒蘑菇毒性稳定,而且耐高温,高温烹煮并不能破坏其毒性;

还有人认为只要是无毒蘑菇就可以大胆食用,其实不然,生长环境的污染或未经高温烹煮,也可导致无毒蘑菇产生毒素。

此外,蘑菇不能与酒同食,未煮透的蘑菇,会产生较低的毒素,若此时饮酒,乙醇会加剧毒素副作用,导致中毒。

医生建议

那么,一旦发生蘑菇中毒咋办?魏医生建议,可以饮用大量盐水或用手指、筷子催吐,然后立即上医院。一起食用过蘑菇的人,无论是否有中毒的症状,都应该就医,并且记住保留剩余的野生蘑菇样本给医生。

来源:福州晚报

吃凉皮中毒身亡,这种毒素病死率超50%,100℃高温杀不死,这三类食物也易产生

炎炎夏日总是没食欲

很多圈友会选择吃点凉皮

凉皮吃起来爽口又开胃

而且价格还很便宜

受到了很多圈友的青睐

但是你知道吗?

近日有两名女子吃凉皮后发生了中毒

结果导致1死1伤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小圈这就带你去详细了解一下!

岳宏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副研究员

划重点

01

女子吃凉皮中毒身亡

检测出米酵菌酸

7月15日,一名网友,穆先生(化姓),在网上发声,他的亲戚和这位亲戚的舅妈几天前吃凉皮后出现了1死1伤的情况,购买地点是永城市某菜市场。根据穆先生描述,中毒的两人一位是他的亲戚小兰(化名),是位女孩,今年20岁,另一位是小兰的舅妈,今年51岁。目前小兰还在重症监护室进行治疗,小兰舅妈在7月9日不幸去世。

穆先生称,7月3日中午,小兰和小兰的舅妈从永城市某菜市场购买了凉皮回家吃。吃完后,两人感觉有点怪,怀疑凉皮变质,但已经吃完了两人就没有在意。7月4日早上,大家怎么都联系不到小兰的舅妈,敲门也无人应答,于是就撬门而入,发现小兰舅妈嘴里吐沫,已经晕厥。于是,大家就将小兰舅妈送到了永城市人民医院,又转到了郑州大学之一附属医院。当天下午,小兰出现了头晕、恶心的症状,当时以为是低血糖,结果到了晚上上吐下泻,7月5日早上已经无法起床。

穆先生称,小兰在7月5日到医院挂了吊瓶进行治疗,但症状没有好转,第二天转氨酶突然到了6000多,出现生命危险。于是他和其他亲戚一起将小兰送到了郑州大学之一附属医院。7月7日,小兰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经过监测,医院大夫告诉家属,小兰和小兰舅妈都是米酵菌酸中毒。

划重点

02

米酵菌酸是什么?中毒死亡率超50%

米酵菌酸中毒是由于食用了被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污染的食物所引起的中毒,当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污染米面、银耳、木耳及其他变质淀粉类(糯米、小米、高粱和马铃薯粉等)制品时,可产生米酵菌酸,米酵菌酸可损伤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神经系统,引起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轻微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黄疸、肝肿大、皮下出血、呕血、意识不清、烦燥不安、休克等肝脑肾实质性器官损害症状,甚至可导致死亡。

米酵菌酸中毒无特效解毒药,病死率超过50%,其症状表现及预后与摄入染毒食物的量有关,摄入越多者预后越差。主要表现症状:米酵菌酸主要损伤患者的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及神经系统,潜伏期一般为30分钟至12小时,少数长达1~2天。

消化系统症状:患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严重者可出现黄疸、肝肿大等肝损伤症状。

泌尿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少尿、血尿等泌尿系统症状。

神经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意识不清、烦躁不安,甚至可出现惊厥、抽搐、休克等神经系统症状。

划重点

03

这三类食物最容易产生米酵菌酸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2021年发布提示,有三类食品如果被环境中椰酵假单胞菌污染,容易发生米酵菌酸中毒。

1.谷类发酵制品,如发酵玉米面、糯玉米汤圆粉、玉米淀粉、发酵糯小米、吊浆粑、糍粑、醋凉粉等。

2.变质银耳、过久泡发的黑木耳。

3.薯类制品如马铃薯粉条、甘薯面、山芋淀粉等。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2020年在其官网发布提醒,这些食品的 *** 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需要经过长时间发酵或浸泡,一旦被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污染,稍不注意,就容易引起米酵菌酸中毒。

划重点

04

避免米酵菌酸中毒牢记这7点

米酵菌酸的耐热性极强,即使经过100℃的高温煮沸和高压烹饪也无法将其破坏,只有通过良好的卫生和饮食习惯才能杜绝此类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1.消费者要从正规渠道选用此类食品,要认真阅读产品标签,留意产品感官性状、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2.家庭不要擅自进行酵米面的 *** 。

3.不要食用变质的米面蔬菜等。

4.食物泡发时间要控制好,泡发时间太长,各种病毒和细菌也会持续滋生。泡发用水要干净,时间不要超过两个小时,不过夜泡发。

5.购买食物时,尽量选择小包装,不要囤积食物。

6.发霉食品及时处理掉,绝不可冲洗或去除霉变部分后继续使用。

7.建议选择低温干燥、通风的环境储存食物,避免阳光直射。

划重点

05

这5种食物也有毒,千万别吃!

1.发红的甘蔗不能吃

每年春季都是吃霉变甘蔗中毒的高发期,轻则身体不适,严重的则会威胁生命。甘蔗一般多在秋季收割,因此,春季所售的甘蔗大多已经储存了整整一个冬天,此时天气转暖,加之春雨潮湿,正是霉菌易繁殖的季节,若储存不当,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霉变。霉变甘蔗中的节菱孢霉菌会产生3-硝基丙酸,0.5克便能让人产生中毒反应。

2.腐烂的生姜不能吃

放置过久的生姜容易变坏、发霉,产生致癌风险。生姜含有的“黄樟素”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2B类致癌物清单》。一般新鲜生姜所含的黄樟素只是极少量,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可一旦生姜发霉、腐烂,其黄樟素含量会急剧增加,长期食用会增加患癌风险。

3.发苦的花生不能吃

花生味道发苦是由于发霉变质造成的,霉变过程中会产生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被认定为1类致癌物,中毒后会引起胃部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及肝区触痛等,主要损害肝脏,容易引发肝硬化、肝坏死等,严重者出现水肿昏迷、甚至抽搐而死。

如果有一颗花生霉变,更好把整包花生都扔掉。因为黄曲霉菌以孢子形式传播,在肉眼看不见的范围,霉菌或许早已感染了整包花生。如果吃到变苦的瓜子、花生、杏仁等坚果,一定要及时吐掉并漱口。

4.没煮熟的四季豆不能吃

生的四季豆中含有皂甙和血球凝集素,皂甙对人体消化道具有强烈的 *** 性,可引起出血性炎症,并对红细胞有溶解作用。红细胞凝集素具有红细胞凝集作用,食用后会引起中毒。

四季豆如果没煮熟,其中所含有的皂苷和植物血凝素等成分不能被完全破坏,食用后就容易中毒。因此四季豆需要煮到变软变色,并且没有豆腥味,完全熟透后才能食用。

5.长斑的红薯不能吃

红薯长了黑斑是红薯黑斑病,黑斑病菌不易被高温杀死,并且会产生番薯酮和番薯酮醇毒素,此类毒素主要损伤人体的肝脏,可出现呕吐、腹泻、发烧等症状,严重的时候会出现出血、休克。

部分内容来源|梅斯医学、健康时报、央视新闻、邵逸夫医院、华西医生

来源: CCTV生活圈

3人先后进重症监护室!都是因为吃了它

就在刚刚过去的周末,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有3人先后被送进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起因,均是因为吃了在小河边摘的野生蘑菇。

“又是蘑菇中毒,又是肉褐鳞环柄菇!”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急诊科曹瑞医生告诉记者,3位患者先后在采食了野生蘑菇后,出现了呕吐腹泻等症状,甚至一度出现休克、神志不清。被送到宁夏第五人民医院,先后被查出严重肝损伤,根据患者描述情况,当地医院迅速判断为毒蘑菇中毒,于上周末先后送入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急诊科治疗。

经疾控专家流调发现,导致患者中毒的为肉褐鳞环柄菇,这种蘑菇个头小,却含有剧毒的鹅膏毒肽,致死风险极高,一朵蘑菇就可以致死。

两位老年人,食用毒蘑菇后,先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误以为是食物不洁导致的肠胃炎,两天以后病情加重,到医院就诊时转氨酶一度飙升到大于2000U/L,肾功能衰竭,积极抢救后病情有所好转,仍未脱离危险。

另一位中年女性患者就诊较为及时,积极抢救后急性胃肠炎症状好转,肾功能未继续恶化,但由于服用的毒蘑菇量较大,肝脏损害仍在加重。

“含鹅膏毒肽的毒蘑菇中毒,早期强化血液净化联合各种解毒治疗是治疗的关键,3位患者入院时先后出现严重肝功能损害,需要进行血浆置换治疗(老百姓俗称的换血治疗),我们医院与自治区疾控中心、宁夏血液中心紧密配合,每天仅为他们做血浆置换就需要20至30人的献血量,每日治疗费用超过1万元。”曹瑞说。

(肉褐鳞环柄菇)

而最令医生担心的是,石嘴山市近期连续发现肉褐鳞环柄菇中毒事件,从3位患者及家属的描述来看,他们采摘的毒蘑菇量较大,医生判断,近期雨水多,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素导致含鹅膏毒肽的毒蘑菇大量生长,希望媒体积极宣传,能提醒公众重视,千万不要尝鲜采摘野生蘑菇食用,导致不可挽回的损失;同时呼吁相关部门加强巡查,及时发现并销毁毒蘑菇,避免继续出现毒蘑菇中毒。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截至记者发稿之日,宁夏已发生9起蘑菇中毒,中毒14人,其中肉褐鳞环柄菇中毒7起11人。

“蘑菇中毒的多为中老年人,他们坚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曾有采食野生蘑菇的经验。但恰恰是这些‘经验’让他们中了招:因为目前致命的毒蘑菇,普通人用肉眼难以辨别!”自治区疾控中心专家徐飞博士表示,过去,我们从书本学习的经验是“颜色鲜艳或外观好看的蘑菇有毒”,但事实上,这没有具体绝对的标准,经常让宁夏野生蘑菇爱好者“翻车”的肉褐鳞环柄菇,就是色彩不艳、长相也平平无奇。还有很多毒蘑菇并没有独特的形态特征,甚至看上去很“朴素”,与食用菇类外形相似,误食会导致溶血症状,严重时可能因器官衰竭致死。目前,我国已报道的毒蘑菇种类达400多种,其中含剧毒可对人有致死危险的蘑菇有40多种。

为何宁夏近年来毒蘑菇事件频发?

自治区疾控中心专家徐飞告诉记者,蘑菇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生长环境呈多样性。在宁夏,蘑菇一般是6至9月最多,特别是雨后湿热天气容易生长。肉褐鳞环柄菇常生长在公园、绿化带的松树下,也有在枣树、槐树等树下,切记:“松针满地,毒菇遍野”。

怎样避免误食毒蘑菇?

不要采食野生蘑菇!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急诊科主任杨立山教授作为全国知名专家,从事救治各种严重中毒工作多年,打造了区内领先的急诊中毒救治团队,成功救治多例严重鹅膏毒肽蘑菇中毒患者;同时联合国内中毒领域的专家共同制定了《中国含鹅膏毒肽蘑菇中毒临床诊断治疗专家共识》。

综合国内临床经验,鹅膏毒肽蘑菇中毒的临床特点:病程分4个阶段,分别是潜伏期、急性胃肠炎期、假愈期、爆发性肝功能衰竭期。

潜伏期:一般在进食后6-12小时出现消化道症状,也有进食20小时后才出现中毒症状者。由于有毒蘑菇除含有鹅膏毒肽外,还含有其他毒素,以及患者可能同时进食了多种有毒蘑菇,故6小时之内出现中毒表现者也不能完全排除含鹅膏毒肽蘑菇中毒。

急性胃肠炎期:通常在6-12小时后出现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和严重腹泻,多为水样便,部分患者可以出现血便。严重者可导致脱水、低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以及低容量性休克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此阶段肝酶及血清胆红素水平通常在正常范围。

假愈期:经对症治疗,消化道症状一般在24-36小时之间明显改善。但患者肝酶在此期可持续升高,60-72小时达到峰值。对摄入量较小或虽摄入量较大但经恰当处理的患者,部分患者可在一周内逐渐恢复正常。也有部分摄入量大者可从急性肠胃炎期直接进入肝功能衰竭期。

爆发性肝功能衰竭期:在摄入含鹅膏毒肽蘑菇第2-4日,患者出现进行性肝损伤,食欲不振、恶心、上腹部隐痛、皮肤巩膜黄染、肝肿大、肝区叩痛,严重者发展为肝功能衰竭,表现为皮肤黏膜和消化道出血,腹水、肝大或肝脏萎缩。严重者数日内出现精神萎靡、烦躁不安、嗜睡乃至昏迷。实验室检测肝酶急剧升高,血清胆红素进行性升高,严重凝血障碍。部分患者迅速出现肝昏迷,多器官功能衰竭。进入此阶段的患者病死率30%-60%。

含鹅膏毒肽蘑菇中毒表现多出现在进食蘑菇6小时后,首先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严重者休克、肾衰竭,积极治疗后症状缓解,进入“假愈期”——很多人恰恰是在“假愈期”误以为自己没事了,反而延误了救治时间;之后会出现严重肝功能损害甚至衰竭期,摄入量大者病情严重,部分重症患者发生急性胃肠炎后直接进入肝功能衰竭。

因此,专家强调:含鹅膏毒肽蘑菇中毒,病情凶险,致死率高!

发现自己食用了毒蘑菇后如何自救?

之一,食用野生蘑菇后出现任何不适,立即到有能力的医院就诊,病情严重者及时呼叫救护车;

第二,就诊前一定要携带进食蘑菇的实物,剩余食物,呕吐物,方便毒物检测,判定毒物性质;就诊后准确提供蘑菇进食情况,包括进食时间、蘑菇种类和进食量;初始症状和发生时间;共同进食者是否有异常;采集蘑菇地点,方便疾控中心采集鉴定;

第三,积极听从医生建议,配合采集血、尿、呕吐物送自治区疾控中心进行毒物检测;积极配合医生护士检查、治疗;

第四,食用野生蘑菇出现症状的患者,即使症状缓解,也应积极联系自治区疾控中心进行毒物检测,到有救治鹅膏毒肽蘑菇中毒经验的医院继续检查治疗。

来源: 宁夏交通广播

史上最典型的几起中毒事件

这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一起中毒事件,因为它导致了数千人的死亡。

古罗马之一次大毒杀。


1900年,英国砷啤酒中毒事件

下肢完全瘫痪并萎缩的中毒患者

1900年下半年,一场奇怪的中毒事件波及英格兰西北部,尤其是曼彻斯特、利物浦和索尔福德。这一地区的医生起初并没有注意到什么“不对劲”,尽管许多男女开始寻求相关症状的帮助。

这起大规模中毒事件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它在四个月内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医生看到,平时酗酒的患者出现了肌肉无力、手脚麻木等症状,初步认为这些患者患有酒精性神经炎。

然而,人们注意到病例数量显著增加。在疫情爆发的4个月中,有41人死于周围神经炎、多发性神经炎或酒精性神经炎,66人死于酒精中毒,而在此前的7个月中仅发现22人。

这些神经炎病例最终与以前认为无关的皮肤变色病例联系在一起。

负责建立这种联系的医生欧内斯特·雷诺兹(Ernest Reynolds)也指出,只有一种物质会导致这些症状:砷。他还注意到,主要喝烈性酒的酗酒者似乎比喝啤酒的人受到的影响要小。他从患者常去的酒馆采集样本进行分析,结果证实他们喝的啤酒中含有砷。

到疾病得到控制时,已有6000多人中毒,70人死亡。然而,专家估计实际死亡人数要高得多。在砷被发现之前,许多患者可能被诊断患有其他疾病,他们的死亡被归咎于酒精中毒或肝脏问题。


1955年,日本森永奶粉中毒事件

森永奶粉

1955年7月底,日本西部的父母开始带孩子去医院。孩子突然开始上吐下泻,这是家长无法理解的——对于需要增重、容易脱水的幼儿来说,这是一种危险的情况。

这些宝宝的肚子又肿又软,皮肤黑,几乎是黑色的。在接受了足够多的家长和医生的询问后,他们发现这些婴儿都是用奶瓶喂养的,而且是用森永的奶瓶喂养的。

到了8月5日,所有人都清楚森永MF奶粉公司正在致病,医生开始要求检查,并进行公告。

测试开始了,但没有人发表任何声明。延迟的一个原因是奶粉经过检测,没有发现杂质。但是,只有喝森永奶粉的人才会患上这种神秘的疾病。

某记者孩子8月12日生病,被悄悄告知换奶粉品牌。他注意到,患有类似疾病的婴儿的病历上有一个字母“M”——这是医生用来记录喝了森永奶粉的受害者的记录——但当他发表这篇报道时,文章中删除了该公司的名称。

最后,森永公司透露,他们一直使用磷酸钠作为奶粉的稳定剂,最初测试的奶粉添加剂中没有磷酸钠。它被砷污染了。

森永奶粉含砷的消息直到8月24日才公布;届时,包括成人和儿童在内的受害者有13000人,严重病例6000例,死亡100例。


1956年,日本爆发水俣病事件

水俣病中毒患者

1956年5月1日,日本一名医生报告了“一种未知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流行”,标志着水俣病的正式发现。

20世纪50年代末,日本水俣湾被附近一家生产化学乙醛的工厂(智索公司的化学废料管)的汞污染。水中的细菌将汞生物转化为甲基汞,或有机汞,并在鱼类肌肉中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

首先,当地吃了鱼的猫开始摇摇晃晃地死去。然后,当地依赖鱼类的人口受到了影响,特别是发育中的胎儿和儿童。超过2000人死亡,数千人受伤。


1971年,伊拉克毒粮灾难事件

一袋“粉红谷物”,以及谷物独特的橙粉颜色。

1971年,一场严重的干旱肆虐中东,是过去几十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它把人们推向饥荒的边缘。在伊拉克,多年来该国的小麦产量下降,面临着严重的库存短缺。

经过几次协商,伊拉克 *** 决定采取积极的措施,开发出产量更好的小麦品种,并寻求国际合作伙伴来购买小麦。

那时,墨西哥已经开发出一种被称为“Mexipak”的高产小麦品种,非常适合 *** 的近沙漠气候。伊拉克 *** 得到了小麦的消息,并与墨西哥供应商嘉吉公司签订合同,在10月至11月的播种季节提供10万吨小麦。

伊拉克 *** 的专家预言,由于漫长的海上旅行增加了潮湿的条件,种子在运输途中有发芽的风险,因此建议在小麦表面涂上杀菌剂以避免这种风险。小麦在种植前被涂上一层基于汞的杀菌剂,以防止真菌侵袭。

众所周知,汞是一种有效的杀菌剂,在种植后不会污染植物,而且成本效益很高。装小麦的袋子上有说明,说明有杀菌剂,并警告不要食用小麦,但不幸的是,铭文是英语和西班牙语的,都是外语。

由于一些不可预见的物流问题,这批货物到达得很晚,在预定的种植季节过后才到达农民手中。农民们拥有一袋袋“长相怪异”的小麦,他们既不能种也不能吃。

负责小麦供应的 *** 部门向农民通报了小麦的毒性,但农民并不相信。许多农民洗掉了小麦上的染料,并给他们的牲畜吃了一些,这些牲畜摄入了小麦,没有任何身体上的后果。然后他们把小麦磨碎,吃孩子们喜欢吃的“粉红面包”。

几周后,伊拉克的医院挤满了抱怨精神疾病的人,其中数百人死亡。几位当地和国际健康专家将死亡与摄入含汞小麦联系起来。 *** 试图通过媒体发送许多报道,尽可能多地收回小麦,甚至对被抓到拥有小麦的人进行处罚。

由于 *** 的指令告知人们小麦的毒性,许多农民在全国各地处理小麦,其中一些到达河流,造成鱼和鸟的污染,最终导致了环境灾难。

许多食用有毒小麦的人要么死亡,官方统计数字为459人,数千人遭受永久性脑损伤,尽管估计的数字要高得多。这一事件导致世界卫生组织实施了更严格的毒物标签标准。


1981,西班牙毒油综合症事件

致毒油综合症受害者的牌匾

1981年在西班牙,食用一种作为橄榄油出售的油导致了一种以前没有记录的疾病的爆发,这种疾病后来被称为毒油综合征(TOS)。其临床特征是强烈的致残性肌痛、明显的外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肺部浸润。

原因是用苯胺变性的菜籽油被当作橄榄油非法销售。

至少有20000人受到影响,350人在发病后不久死亡,更多的人患上了肝病等慢性疾病。一些研究认为死亡人数超过2000人。

患者肌肉疼痛,称为肌痛,白细胞数量非常高,称为嗜酸性粒细胞。40岁以下的女性比男性受影响更频繁、更严重。


1998年,德里石油中毒事件

1998年,德里掺假芥末油中毒事件造成大面积水肿,60人死亡,3000多人患病。据透露,白油(一种石油产品)被混入食用芥末油。法院下令禁止销售散装芥末,以防止更多的健康危害。

1998年9月,根据内阁的决定,取消了包装芥末油的禁令,但包装日期必须醒目地显示出来。虽然美国、加拿大和欧盟等国家禁止将芥末油作为食用油,因为它含有芥子酸,但这种油在北印度、巴基斯坦和尼泊尔被广泛用作食用油。


2008年,中国奶粉丑闻事件

2008年在深圳销毁罐装毒奶粉

2008年中国的奶粉丑闻是中国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丑闻涉及三鹿集团的奶粉和婴儿配方奶粉,以及其他掺有化学物质三聚氰胺的食品原料和成分,导致婴儿肾结石和其他肾脏损伤。

这种化学物质用于增加稀释奶粉的氮含量,使其看起来蛋白质含量更高,以通过质量控制测试。

根据2009年1月的最新报告,确定了300000名受影响的儿童,其中54000名住院。官方确定六名婴儿的死亡与受污染的奶粉有关。


2011年,印度非法酒精中毒事件

酒精中毒而亡

桑拉姆普尔甲醇中毒事件发生在2011年12月,一批被甲醇污染的非法酒精导致钻石港马格拉哈特街区桑拉姆普尔村143人死亡,主要受影响的是印度西孟加拉邦南24区县的体力劳动者。

2011年12月13日,南24区县的受害者在喝了一种名为chepti的自制酒精饮料后开始生病。这些饮料含有甲醇,这是一种剧毒化学物质,一旦被摄入,会导致失明或死亡。

12月14日,被送往医院的受害者抱怨胃痛、腹泻和呼吸困难。在48小时内,死亡人数上升到143人,还有更多的人情况危急。死者大多是体力劳动者和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他们在被称为thekas的非法酒吧买酒。后来死亡人数上升到156人。

西孟加拉邦的 *** 向每位受害者家属支付了4000美元,并逮捕了7名分销烈酒的人。警方亦查封了其中一个受影响社区钻石港的10间非法贩酒店。

#中毒#

小心中毒!省市监重要提醒!

来源:【江阴日报-江阴网】

春雨过后,自南向北开始长出野生蘑菇,人们外出活动增多,误食野生蘑菇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严重时危害生命。为避免这类事件发生,特作如下消费提示。

不随意采食野生蘑菇

我国野生蘑菇广泛分布于森林、草原、平原、路边等。蘑菇种类繁多,超过3.6万种。已知可食用的蘑菇有1000多种,但毒蘑菇也达480多种,其中含剧毒可致死的蘑菇有40多种!

目前,还没有简易鉴别野生蘑菇是否有毒的科学 *** ,依据民间流传的“经验”,并不能保证避免误采误食野生毒蘑菇而发生中毒。所以,在户外踏春郊游,不要采食野生蘑菇,也不要购买个人采摘售卖的野生蘑菇。对于市场上售卖的野生蘑菇,不能放松警惕,特别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绝不要轻易食用。

出现中毒症状立即就医

不同种类的毒蘑菇所含毒素不同,引起的中毒症状也不同。野生蘑菇中毒的表现有:胃肠中毒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肝脏损害型、肾衰竭型、呼吸与循环衰竭型、光过敏性皮炎型等。其中,胃肠中毒型最为普遍,肝脏损害型致死人数最多。一般误食毒蘑菇后,最短可以在10分钟、最长在6-12小时后发病。如果食用野生蘑菇后出现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幻觉等中毒症状,要马上催吐,并立即送医。

生产经营者做到“三不”

生产经营者在加工、售卖野生蘑菇时,应做到不采集、不加工、不经营不认识的蘑菇,要确保在加工、经营的蘑菇中,没有混入有毒蘑菇。否则,要承担相应的经济与法律责任。

有关单位要警示风险

在野生蘑菇采食期,产菇和有采食野生蘑菇习惯地区的监管部门和有关单位,应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广而告之公众,不要随意采摘、食用野生蘑菇。同时,根据各地误食毒蘑菇中毒特点,结合气温、湿度、降雨量等因素,在蘑菇成熟期前进行预警预报,及时发布风险警示或消费提示。在发生过误食毒蘑菇中毒的地方,建议竖立附有毒蘑菇照片的警示牌。

大家在外出旅行时一定要注意咯!

本文来自【江阴日报-江阴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冰箱里泡了2天的黑木耳,竟然这么毒?

近日,浙江的某女士,午饭时翻出了冰箱里泡了2天的黑木耳,打算凉拌。

食用前,她还特意将木耳煮了一遍,杀菌消毒。

饭后1小时,某女士出现了食物中毒的症状,呕吐、腹痛。去社区医院输液后,她就回家休息了。结果到了晚上某女士不仅上吐下泻、腹痛难忍,体温还一度升高至39度。

次日早晨,家人发现某女士精神恍惚,急忙将她送往医院看急诊。

送医时,某女士的测量血压只有79/56mmHg,心率高达125次/分,情况十分危险!

她四肢湿冷,皮肤巩膜黄染,皮肤可见散在花斑。

到了医院后,某女士就休克了。

结合她的病史,医院判断她是米酵菌酸中毒,这种毒素应该就是久泡木耳的产物,医生赶紧安排某女士住进了ICU病房。

后经检查,某女士身体的各项指标都在“报警”,她体内的重要器官已经开始衰竭!

如不及时抢救,某女士的生命危在旦夕!


大家好,我是法医秘史专栏的主稿我在你左右,感谢大家在百忙中抽时间来阅读今天的法医秘史。


食物中毒的特点,食物中毒的特点主要有-第1张图片-


这种毒素最早被人类发现,也是源于一次食物中毒事件。

1934年,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上,来了两位荷兰学者Mertens和Vanveen,他们应邀调查的就是当地人吃了酵椰饼后中毒的事。

酵椰饼又称椰子肉丹贝,是一种用椰子肉发酵而成的饼状食物,中毒后轻者呕吐、腹泻,重者会抽搐和昏迷,直至死亡。

两位学者反复分析了酵椰饼的成分,发现其中有一种细菌,可能是引发中毒的元凶。它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从这种细菌中分离出的两种毒素——米酵菌酸和毒黄素——都有很强的毒性

两位学者遂将这种菌命名为米酵菌(BongbrekicBacterium)

1960年,又有一位科学家VanDamme,对米酵菌做了更深入的研究,并给它起了个更大气的名字——椰毒假单胞菌(Pseudomonascocovenenans)

同一时期,我国学者从酵米面中毒的病例样本中,也分离出一种黄色杆状细菌,1973年,黑龙江的防疫工作人员又再一次分离到这种细菌,并将之命名为酵米面黄杆菌。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们又给这种细菌改名为酵米面假单胞菌。

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基因技术的兴起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科学工作者通过将酵米面黄杆菌的基因型与国外的椰毒假单胞菌进行比较,认定为同一种细菌,并将该种病菌更名为椰毒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cocovenenans)

左为椰毒伯克霍尔德菌投影标本, 表示该菌的单端多鞭毛;右为椰毒假单胞菌切片标本。图片来源:参考文献<8>


这种细菌的真容,如上图。其中的致命毒素米酵菌酸的结构图,就长成下面这个样子。

米酵菌酸结构式。图片来源:参考文献<6>


这一化学结构,决定了米酵菌酸对热较稳定、脂溶性较高。

其中对热较稳定的特征,意味着一般的烹煮条件,无法使米酵菌酸的毒性消除;而脂溶性高,则使得米酵菌酸很容易通过细胞的脂质膜,引发机体中毒。

不要小看这种由病菌产生的毒素,20世纪的70年代,米酵菌酸导致了印度尼西亚爪哇发生了3000例中毒事件,其中死亡150例。

为了避免再有伤亡,当地 *** 于1988年,严令禁止了导致米酵菌酸中毒的酵椰饼的生产。



一个人最重要的生命器官有哪些呢?

心,肝,脑,肾,心,它们之所以每天规律的活动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依靠的就是人体的能量存在形式ATP。

而米酵菌酸的作用是什么?

它专门抑制ATP的合成,不让人体的重要生命器官得到能量,结果会是什么样的呢?

假设:

某位仁兄,不听劝告,抱着不浪费粮食的心,吃了变质的木耳或者变质的酵米面,毒素会进入他的肠道。

由于米酵菌酸具有脂溶性高的特点,对它来说,通过脂质的细胞膜到达线粒体简直是易如反掌。

它到了线粒体会干什么呢?

电子显微镜下线粒体图片。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腺苷酸转运蛋白图片。图片来源:参考文献<5>


抑制线粒体的腺苷酸转运蛋白,不让ATP生成,断绝重要器官的能量供应,这样我们人体会发生那些故事呢?

之一,肝脏。

由于肝细胞没有能量供应,脂类在肝细胞无法代谢,逐渐堆积,人体因为缺少能量,会紧急动员肝脏中的糖原分解成葡萄糖入血,这时中毒者的血糖会升高。

然而,这样的动员只能临时救急,因为没有了ATP功能,糖是不能被彻底氧化的,也就不能充分被利用,糖不能充分被氧化,会产生乳酸,乳酸增加会造成人体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会造成人体的高钾血症,这是致命的。

后期,没有能量的情况加重,紧急动员入血的糖也无法补充了,血糖会出现降低,另外血液中的氨无法经过肝脏代谢,有可能会产生假性神经递质。结果是可能导致肝性脑病而昏迷!

第二,心脏。

心肌细胞没有充足的能量供应,跳得就会慢,慢的话,血压就会低,血压低了心脏又会反射性的提高心率,这时就会发现,心率快,但血压升高不明显。

第三,肾脏。

肾脏没有能量,体内存在的有害物质就得不到清理,清理不掉的有害物质就会在体内残留蓄积,比如,米酵菌酸就可能代谢不出去,这样它就会长期在体内残留加重中毒。

第四,大脑。

脑细胞没有能量,就会造成细胞膜表面一些离子通道的障碍,结果就是大量的水分进入脑细胞,结果使脑细胞水肿。


综上,人体的重要器官已经被米酵菌酸干废了四个了,那么这个时候中毒的人会是什么表现呢?

由于米酵菌酸是和分泌它的细菌一同进入人体,所以,机体免疫细胞会对抗细菌,人体会发热,肠道细胞无法吸收肠内液体,肠内液体增加会腹泻,肝细胞死亡会造成胆红素入血,严重的时候人的皮肤和巩膜会变黄,称为黄染。

脑细胞没有能量,造成了水肿,人会精神恍惚,严重时昏迷,当然,昏迷也可能由于肝脏不能正常代谢氨造成假性神经递质生成,也可以造成昏迷,心脏没有能量供应,血压会继续降低。

这个时候四个重要器官已经发生问题,病情如果继续发展,严重了就叫做多器官功能衰竭,这就要进入ICU治疗了。

这时,中毒者血压降低,造成本来就缺乏能量供应的重要器官血液灌注也不足,这样就导致了休克的发生,而无氧糖代谢造成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心脏能量的缺乏又造成心衰的发生,这就造成了一个死循环。

组织缺少血液灌注→器官功能衰竭无法改善→加重组织缺少血液灌注的发生→进一步加重器官功能的衰竭!

最终促成了患者的死亡。

以上就是一个米酵菌酸中毒患者的严重结果。


看完说明大家应该都明白了米酵酸菌的厉害。

笔者还想提醒一句,这种毒素在自然界算是较广泛存在着的,产生该毒素的椰毒伯克霍尔德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土壤中,如银耳或者木耳被污染,食用后就有可能发生中毒。例如前文中提到的久泡木耳,长时间存放在冰箱中的浸泡过程,给椰毒伯克霍尔德菌创造了良好的繁殖条件。所以,导致了新闻中中毒事件的发生。(曾有报道说温水浸泡2小时木耳,可以达到食用的理想效果,保存在0-4℃的条件下可延缓变质,但是笔者个人认为,浸泡好的木耳或银耳更好当天食用,还可以保证体验更佳口感。)

此外,发酵的玉米面以及变质的淀粉,都可能成为椰毒伯克霍尔德菌繁殖的温床,进而产生米酵菌酸而引起中毒,所以我们在食用以上食物时要注意观察食物色泽,注意气味,一旦感觉异常,应立即禁食。

如果在进食了上述食物后的2-24小时内,出现了腹泻,呕吐,腹痛等症状请立即前往医院急诊就医,以便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主稿:我在你左右;编审:鲁鲁修&包包;质检:笑言;排版:CC

本期参考文献:

<1>Susan Standring.GRAY`SAnatomy.41ed.ELSEVIER.2016

<2>冯作化.药立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3>杨恬.细胞生物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8

<4>周春燕.药立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5>周春燕.药立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PPT

<6>来嘉伟.米酵菌酸中毒的研究进展.饮食保健.2019,6(18)

<7>刘莹.金立鹏.王尊哲.米酵菌酸的研究进展.潍坊医学院学报.2003.25(2)

<8>施蕊娟.戴运达.张能培等.米酵菌酸中毒引起急性肝功能损害死亡1例.法医学杂志.2020.36(3)

<9>谢念铭.王鲁平.郎淑慧等.椰毒假单胞菌的电镜观察.微生物学报.1990.30(6)

<10>题图来源:《秘密访客》剧照.豆瓣电影;文中无图注插图来源pixabay.com

本文系法医秦明编辑团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夏季食物中毒高发,这份风险提示请收好

夏季是食物中毒的高发期,不少市民认为出现腹泻,拉几次肚子、吃一些治疗腹泻的药,养几天也就过去了。然而食物中毒远比我们想象的可怕。

食物中毒是指食用被细菌、毒素、有毒物质污染的食物所致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会对人体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损害。主要分为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真菌毒素中毒、动物性食物中毒、植物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5类。

凉拌菜

天气炎热,很多人喜欢吃凉拌菜,但凉拌菜是采用冷加工,极易发生致病微生物污染的情况。在外购买凉拌菜,一定要慎重,选择干净、卫生、正规的门店购买。自己 *** 凉拌菜时,要采购新鲜、卫生的原料,能加热的原料彻底加热,然后再用凉白开进行冷却,不能加热的蔬菜、瓜果等一定要彻底洗净,加工过程中刀具、砧板、餐具等做到生熟分开。吃多少凉拌多少,加工完后尽快食用。

海鲜

购买海鲜时,海鲜应与其他食物分装存放,生熟分开,购买后尽快(2小时内)放入冰箱。解冻时,不要在室温下解冻,应在冰箱冷藏室或用微波炉解冻。烹饪海鲜时,要煮熟煮透(鱼肉、虾肉不透明),尽可能不生食海鲜。赤潮多见于夏季,扇贝、织纹螺等海水贝类由于摄食赤潮中有毒藻类或与有毒藻类共生而在其体内产生并蓄积成“贝类毒素”,要慎食海水贝类食物。

菜豆类

夏季是四季豆、芸豆、刀豆、豆角等各类菜豆大量上市的季节,生的菜豆中含有皂甙和红细胞凝集素,通常情况下,充分加热后能够破坏其毒素,一般不会引起中毒,但如果菜豆烹调时加热不彻底,食用后就会引起中毒。在加工菜豆时,要按照“一洗二浸三烫四烹调”工序进行并烧熟煮透,以防食用未经煮熟的菜豆可能引起的食物中毒。

野生毒蘑菇

夏秋季是野生菌生长的旺盛期,一些野生的毒蘑菇与食用菇类外形相似,仅靠肉眼和根据形态、气味、颜色等外貌特征难以辨别,极易误食而引起中毒。在野外,无毒的蘑菇往往与有毒的蘑菇混生,无毒蘑菇很容易受到毒蘑菇菌丝的沾染,甚至部分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无毒蘑菇种类也可能沾染毒性,所以即便食用的是无毒品种的蘑菇,仍然会有中毒的危险。

目前对有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且中毒症状严重,发病急,死亡率高。不采摘野生蘑菇,不购买野生或来路不明的蘑菇,不食用野生蘑菇。即使在正规市场上购买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不要偏听偏信,轻易食用。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福建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赵旭建议:

1、简单判断是否发生食物中毒。在外出就餐或在家中食用变质、不新鲜的食物后数小时,出现频繁的恶心呕吐及腹痛腹泻或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痛、头晕、乏力等,尤其是同食用过某种食品的患者共同发病且症状类似,则要考虑为食物中毒,建议立即至医院就诊。

2、在家中的简单急救。

①补充液体和电解质。初期可服用凉开水,若上吐下泻较严重,可适当补充流失的电解质,可以采用自制补液盐的办法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 是取白糖10克(约2茶匙)加食盐1.75克(1/4茶匙量),加入500毫升温开水中饮用或者米汤500毫升中加入食盐1.75克。

②避免使用止吐药、制酸剂和止泻药。如胃复安等止吐药、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制酸剂以及易蒙停、蒙脱石散等止泻药,因为食物中毒很多时候建议通过呕吐及腹泻尽快排出体内毒素。

③建议暂时先禁食。若一定要饮食,建议先食用米汤等流质或清淡半流质如稀饭等,绝对避免不易消化和 *** 性食品。

④建议保存可疑食物。怀疑食物中毒时建议保存可疑食物,在就医时请携带可以食物,必要时应携带呕吐物、排泄物等以方便医生诊断和治疗。

1、食品在食用前要彻底清洁。生吃的蔬菜瓜果要清洗干净;需加热的食物要加热彻底。

2、选择新鲜和安全的食品。购买食品时,要注意查看其感官性状,是否有腐败变质。注意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商标等。

3、不吃可能含有毒素的食品。如霉变的粮食、甘蔗、花生米,长期浸泡的米皮、面皮,有苦味的葫芦、丝瓜、香瓜等,毒蘑菇、发芽的马铃薯、苦杏仁、桐油、生豆浆以及如河豚、有毒贝类、鱼胆、含高组胺鱼类等。

4、尽量不吃剩饭菜。蔬菜、海鲜等食物尽量不剩,剩饭、剩的甜点心、剩的肉制品等如需食用,应彻底加热。

5、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接触不干净或污染的食物或其它物品也要勤洗手。

6、尽量少在餐馆吃烧烤、火锅、海鲜等易致肠道感染的食品,不到没有卫生许可证的小摊贩处购买食物。

7、提倡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抵御细菌的侵袭。

记者:郁婷苈

编辑:施丹妮

图片:图虫创意

可能你还想看

?荣获全国“最美志愿者”!这件事他做了15年,还将一直做下去……

常见食物中毒及解救

摄入含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是最典型、最常见的食源性疾病。

化学性食物中毒

一、河豚鱼中毒

1、有毒成分:河豚毒素( Tetrodotoxin ,TTX)

毒素理化性质非常稳定:

  • 煮沸、盐腌、日晒均不破坏,但在pH>7和pH<3时不稳定
  • 100℃ 4小时、120℃加热20~60分钟可使毒素全部破坏

毒性因部位及季节的不同而有差异:

  • 卵巢和肝脏有剧毒,其次为肾脏、血液、眼睛、鳃和皮肤
  • 每年春季(2~5月)卵巢及肝脏的毒性最强

2.中毒机理

河豚毒素通过阻断钠离子通道,阻止钠离子扩散,进而抑制神经细胞的去极化, 以及动作电位的传导。

河豚毒素 *** 延髓化学感受器触发区,抑制呼吸和血管运动中枢

3. 中毒表现

河豚毒素中毒为神经型食物中毒,发病急速而剧烈(潜伏期10分钟~3小时)。

最初感觉口渴,唇、舌、手指发麻,然后出现胃肠道症状,以后发展到四肢麻痹、共济失调、瘫痪,血压、体温下降,重症者因呼吸衰竭窒息致死。

4. 临床治疗

目前对此尚无特效解毒剂,对患者应尽快排出毒物和给予对症处理。催吐,洗胃,导泻,灌肠。

番木鳖碱(士的宁,是从中药马钱子中分离的一种吲哚生物碱)2mg~3mg肌肉或皮下注射治疗肌肉麻痹,可试用亚 *** 钠和半胱氨酸解毒。预防中毒要加强宣传以防误食。

二、毒蕈中毒

1、中毒原因

  • 蕈类通称蘑菇,是大型真菌。
  • 我国食用蕈300多种,毒蕈约80多种,其中含剧毒能使人致死的有10多种。因蕈类品种繁多,形态特征复杂以及毒蕈与食用蕈不易区别而误食中毒。毒蕈中毒多发生于高温多雨的夏秋季节。往往由于采集野生鲜蕈时因缺乏经验而误食中毒。

2.有毒野生菇(菌)类的常见特征

–色泽鲜艳度高。

–伞形等菇(菌)表面呈鱼鳞状。

–菇柄上有环状突起物。

–菇柄底部有不规则突起物。

–野生菇(菌)采下或受损,其受损部流出乳汁。

3.中毒特征根据毒素成分,中毒类型可分为四种:

1) 胃肠炎型

可能由类树脂物质,胍啶或毒蕈酸等毒素引起。潜伏期10分钟~6小时,表现为恶心、剧烈呕吐、腹痛、腹泻等。病程短,预后良好。

2) 神经精神型

引起中毒的毒素有毒蝇碱、蟾蜍素等。潜伏期6~12小时。中毒症状除有胃肠炎外,主要有神经兴奋、精神错乱和抑制。也可有多汗、流涎、脉缓、瞳孔缩小等。病程短,无后遗症。

3) 溶血型

由鹿蕈素、马鞍蕈毒等毒素引起,潜伏期6~12小时,除急性胃肠炎症状外,可有贫血、黄疸、血尿、肝脾肿大等溶血症状。严重者可致死亡。

4) 肝肾损害型

主要由毒伞七肽、毒伞十肽等引起。毒素耐热、耐干燥,一般烹调加工不能破坏。毒素损害肝细胞核和肝细胞内质网,对肾也有损害。潜伏期6小时~数天,病程较长,临床经过可分为六期:潜伏期、胃肠炎期、假愈期、内脏损害期、精神症状期、恢复期。该型中毒病情凶险,如不及时积极治疗,病死率甚高。

4.临床治疗

早期用催吐、导泻等措施排出毒物,可用二巯基丁二酸钠等巯基药物解毒,并用保肝疗法和其他对症治疗。

5.预防措施

加强宣教,防止误食。

生活中常见易中毒食物

1、鲜木耳

鲜木耳与市场上销售的干木耳不同,含有叫作“卟啉”的光感物质

如果被人体吸收,经阳光照射引起皮肤瘙痒、水肿,严重可致皮肤坏死

若水肿出现在咽喉黏膜,还能导致呼吸困难。

2、鲜海蜇

新鲜海蜇皮体较厚,水分较多,研究发现,海蜇含有四氨络物、5-羟色胺及多肽类物质,有较强的组胺反应,引起“海蜇中毒”,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

3、鲜黄花菜

含有毒成分“秋水仙碱”,如果未经水焯、浸泡,且急火快炒后食用,可能导致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甚至体温改变、四肢麻木。秋水仙碱在体内氧化为氧化二秋水仙碱,0.5~4小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昏、头疼、口渴、喉干。

4、变质生姜

生姜适宜放在温暖、湿润的地方,存贮温度以12℃至15℃为宜。如果存贮温度过高,腐烂也很严重。变质生姜含毒性很强的物质“黄樟素”,一旦被人体吸收,即使量很少,也可能引起肝细胞中毒变性。人们常说“烂姜不烂味”,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5、长斑红薯

红薯表面出现黑褐色斑块,表明受到黑斑病菌(一种霉菌)污染,排出的毒素有剧毒,不仅使红薯变硬、发苦,而且对人体肝脏影响很大。这种毒素,无论使用煮、蒸或烤的 *** 都不能使之破坏。因此,有黑斑病的红薯,不论生吃或熟吃,均可引起中毒。

6、生四季豆

四季豆又名刀豆、芸豆、扁豆等,是人们普遍食用的蔬菜。生的四季豆中含皂甙和血球凝集素,由于皂甙对人体消化道具有强烈的 *** 性,可引起出血性炎症,并对红细胞有溶解作用。四季豆中毒的发病潜伏期为数十分钟至十数小时,一般不超过5小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炎症状,同时伴有头痛、头晕、出冷汗等神经系统症状。有时四肢麻木、胃烧灼感、心慌和背痛等。

7、青番茄

青番茄含有与发芽土豆相同的有毒物质--龙葵碱。人体吸收后会造成头晕恶心、流涎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发生抽搐,对生命威胁很大。

8、发芽的土豆

有的储存不当发了芽或者皮肉变色。这些感觉丢了可惜的土豆千万不能食用,土豆发芽后会产生大量的龙葵素。

进入食物中毒高发季,这3类食物千万小心!

科普中国

6月天气渐热,又逢端午佳节临近,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日前提醒,6月是食物中毒、致病高发季节,市民朋友要小心了!

01

远离野生蘑菇

每年5~10月都是毒蘑菇中毒事件的高发期,尤其6~7月正是很多鹅膏类等肝损害型剧毒蘑菇的生长季节。野生蘑菇种类繁多,部分有毒和无毒品种的外形相似,即使是专业人士,也难以仅靠外形特征分辨。

预防毒蘑菇中毒更好的方式是不采、不食、不买卖野生蘑菇,不要拿自己的生命和健康赌运气。对于有采食野生蘑菇习惯的地区,建议要加强宣传,及时发布毒蘑菇中毒预警提示。

如进食野生蘑菇后出现身体不适,请立即就医并保留样品。尤其要警惕进食后接近6小时或6小时及以上出现不适的情况,以免未能及时发现肝肾损伤而耽误治疗导致死亡。

02

凉菜、卤菜进食前先回锅

6月天气逐渐炎热,咸鸭蛋、皮蛋及各类卤菜、凉菜开始出现在餐桌,为大家带来一丝凉意。但这些食品也容易被沙门氏菌等致病菌污染。

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可在冰箱中生存数月,20℃以上即可大量繁殖。沙门氏菌不耐高温,在70℃加热15分钟即可杀灭。

因此,建议日常做到如下5点:

1.用冰箱保存食品时用保鲜袋、保鲜膜、密封盒等包好分别存放;

2.熟食、果蔬与生肉分开存放以免交叉污染;

3.凉菜、卤菜等进食前先回锅,保证煮熟煮透;

4.生吃的水果蔬菜用流水充分清洗干净;

5.蛋类食品即做即吃,破壳的蛋类不宜存放以免细菌大量繁殖。

03

早上不要空腹吃粽子

端午节即将来临,不同口味的粽子已经陆续出现在市场。粽子大都是用糯米做成,具有能量高、不易消化的特点。因此,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要注意吃得健康。建议:

1.适量进食,每天吃粽子的数量控制在3个以内,尤其是老人、儿童等脾胃较弱的人群需注意控制进食量。

2.尽量选择粗粮馅粽子,这类粽子纤维素含量较丰富,可以弥补糯米的不足,减少肠胃的负担。

3.早上不可空腹吃粽子,以免 *** 胃酸分泌过多,出现反酸、烧心等不适症状。

4.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患者、胃肠疾病患者应少吃或不吃粽子,以免加重病情。

5.调整三餐。粽子具有高糖、高油脂的特点,因此,食用粽子时,要适当减少三餐中碳水化合物、脂肪的摄入,以免一天的总能量和油脂摄入过高。同时,可搭配富含膳食纤维的新鲜蔬菜,促进消化平衡血糖。

标签: 食物中毒 特点 主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