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一项对水产食品部门的前所未有的审查揭示了渔业和水产养殖如何能够在全球提供健康饮食和更可持续、更公平和更具弹性的粮食系统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五篇经同行评议的论文指出了在未来几十年利用水生或“蓝色”食品的巨大多样性来解决营养不良问题、降低粮食系统的环境足迹并提供生计的机会。
“人们正试图对他们所吃的食物做出更明智的选择,特别是他们的食物对环境的影响,”Ben Halpern说。Ben Halpern是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布伦环境科学与管理学院的海洋生态学家,他和同事们研究了水产食品的环境可持续性、小规模生产者的增长潜力以及水产食品系统面临的气候风险。
“我们之一次收集了数百项针对各种海产品的研究数据,希望能帮助回答这个问题。总的来说,蓝色食物积累得很好,为可持续食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选择。”
该研究预计,到2050年,全球对蓝色食物的需求将大约翻一番,主要将通过增加水产养殖产量而不是捕捞渔业来满足。
投资于创新和改善渔业管理可以进一步增加消费,并对营养不良产生深远影响。例如,一个“高增长”模型情景显示,供应增加1550万吨(8%),导致价格下降,将减少1.66亿营养缺乏病例,特别是在低收入人口中。
“小型渔业是一个巨大的全球海鲜系统的一部分,这种多样性为海洋的可持续管理创造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发掘了这种多样性,帮助指导更好的管理。”
在营养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潜力方面,蓝色食物的排名比陆生动物源食物更高。
许多蓝色食物品种富含重要的营养物质。与鸡肉相比,鳟鱼的-3脂肪酸含量大约是鸡肉的19倍;牡蛎和贻贝含有76倍的维生素B-12和5倍的铁;鲤鱼的钙含量是鲤鱼的九倍。
“这是我们之一次看到更多的水产食品生产对全球人类健康意味着什么,”布伦学院海洋生态学家和助理研究员Christopher Free说,“我们预计,通过降低水产食品对消费者的价格,人们可能会从鸡肉、牛肉和奶制品等陆基食品转向其他食品。我认为真正让我们兴奋的是,知道水生食物可能是对抗营养不良的有效解决方案,并首次全面展示了这一点。”
蓝色食物的营养价值对女性尤其重要。研究发现,在近三倍于男性的国家中,女性从增加食用蓝色食物中受益更多。
平均而言,水产养殖的主要物种,如罗非鱼、鲑鱼、鲶鱼和鲤鱼,对环境的影响可与鸡肉(影响最小的陆地肉类)相媲美。小型远洋物种,如沙丁鱼、凤尾鱼、双壳类和海藻,已经提供了比鸡肉更低的压力源。
进一步投资提高该行业的效率,减少其环境足迹,可能会对整个行业带来好处,包括不太常见的养殖物种,如欧洲鲈鱼、弱鱼、比目鱼、海鲷和乳鱼。
该研究发现,面临气候变化风险更高的蓝色食品系统通常也位于人们最依赖它们的地区,在应对和适应气候灾害方面,人们的装备最薄弱。
Halpern说:“气候变化正在给人类,包括我们的食物,带来各种各样的风险。”“蓝色食物也不例外,事实上面临着一些独特的风险,比如海水酸化和变暖。但并不是所有的食物都同样容易受到这些风险的影响——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展示了不同的蓝色食物在哪里、如何以及为什么会面临不同的气候变化风险。”
这五篇论文是由蓝色食品评估组织(BFA)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中的之一篇。该组织由斯坦福大学海洋解决方案中心和食品安全与环境中心、斯德哥尔摩大学的斯德哥尔摩弹性中心和EAT领导,由100多名领先的研究人员组成。
“蓝色食物比通常认为的要多样化得多,许多小规模渔民社区也是如此,尽管人们吃的大部分蓝色食物都是由他们提供的,但他们经常被忽视,”BFA联合主席、斯德哥尔摩恢复中心科学副主任Beatrice Crona说。
“几乎没有国家(如果有的话)在发展其蓝色食品部门,以充分发挥其生态、经济和健康效益。这项评估旨在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基础,以评估权衡和实施解决方案,使蓝色食品成为从地方到全球范围的改进食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国食品管理局的评估强调了蓝色食物的巨大多样性,所有这些食物都具有重要的营养、文化、经济和环境价值。”“为了实现其潜力,决策者应该实施更好的治理,包括小生产者、妇女和其他边缘化群体的参与,更好地管理蓝色食品所依赖的自然资源;以及投资建设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离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最后期限还有9个捕鱼季节,因此紧迫性很高,”斯坦福海洋解决方案中心联合主任Jim Leape说。“这项研究可以帮助决策者、公司、金融家、渔民和消费者利用蓝色食品的巨大潜力,帮助实现这些目标。”
在全球范围内,有2500多种或多种鱼类、贝类、水生植物和藻类被捕捞或养殖,为1亿多人提供生计和收入,为10亿人提供食物。
来源:Nature
节气教育 在土地上,在生活里免责声明:康加号致力于健康知识传播,内容根据公开资料编辑,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在线留言删除。文章旨在介绍健康科学进展,不能作为治疗方案;如需精准健康指导,请至正规医院诊疗。
【教育沙龙】
学习二十四节气,只记住节气歌还不够——
节气教育 在土地上,在生活里
光明日报记者杨飒
访谈专家: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连山
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王德岩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教师郭晨光
2022年2月4日,大年初四,立春,第24届北京冬奥会盛大开幕。开幕式倒计时,从“雨水”开始倒数,历经二十四个节气,最终落至“立春”,盛会缓缓拉开帷幕。冬奥会开幕式上的二十四节气倒数,惊艳世人,被誉为“中国式浪漫”。二十四节气作为古老中国的文化血脉之一,被称为“时间里的中国智慧”。
2016年,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申遗成功,正式列 *** 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学校里,不少节气课程、节气活动也纷纷开展起来。校园里的节气教育应怎样更好地开展?在现代中国,如何让这一传统文化融入生活日常?记者特邀请相关专家,一起来听听他们的观点。
沈阳市沈河区朝阳一校学生学习画与“雨水”节气相关的花伞。赵敬东摄/光明图片
贵州,“雨水”节气春耕忙。新华社发
开幕式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展示的是文化自信
记者: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用二十四节气做倒计时形式,被广为夸赞,您认为这对二十四节气的传播有着怎样的意义?
刘晓峰: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巧妙使用了倒数二十四节气,编排得别具匠心,这个环节让全世界一下就注意到中国有二十四节气这样辉煌的时间文化。二十四节气展示的美,是中国时间文化之美。春来冬往,四季相承,大自然在时间的循环中,为我们展示出生命的魅力——从萌动、生长、凋零到沉潜和等待。作为一个研究二十四节气的学者,我高兴中国时间文化之美能通过这样特别感性又饱含深刻抽象的形式展示给全世界,更高兴这会让更多中国人关注到二十四节气。
时间的文化是牵系这个世界每个人的文化。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在古代,而且到今天依旧是我们时间生活的重要部分,是东亚国家时间生活的重要部分。犹记留学日本时看到每个节气起始的日子,电视台主播会特别播报“今天是白露”“今天是夏至”。在韩国的电视里也是如此。在中国已被认定的42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二十四节气特别受关注。从餐饮到服装再到各种艺术设计,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都看得到二十四节气的影子。我们看到有才华、有创造性的人们,正在努力把二十四节气融入我们日常的生活里。
陈连山:二十四节气是简明的物候历,是传统历法中的纯阳历部分,跟世界通行的公历十分一致。用二十四节气来代表中国文化,突出的是中国与世界共通的一面,自然也更容易使外国人理解。假设一下,如果我们用阴阳合历性质的夏历(即农历)来做倒计时呢?那倒是完全中国化的,能够突出中国文化的特殊性,能够显示中国是一个独立的“文化他者”,但可能淡化我们与他国人民的共性,不利于沟通理解。因此,这次选择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体现了中国人已经在“地球村”站稳了脚跟的自信。
王德岩: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所展示的,不只是一个个的数字,一个个孤立的点,它是带着中国人的天地人物间四季流转、生机勃勃的文化世界向我们袭来的。每一个节气都有对应的古诗词、古谚语,与充满活力的当代中国影像融为一体。这很中国!是中国人的生活世界和文化世界,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幽雅意境和智慧情感的展示。它唤起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文化感动和文化自信,也向全世界显示了文化多样性的独特风华。
开幕式倒数内含着中国传统的美感和智慧,表现方式却是现代和青春的。它以作诗的手法来完成节目,以“赋比兴”为手法,所有画面都依托诗词的意蕴,用超高速的拍摄方式表现古诗词的意。它所展示的以二十四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唯美、智慧、青春的形象,将长久地影响之后人们对于二十四节气文化的学习、了解和体验。它本身就是一个无与伦比的传统文化大课堂。
郭晨光: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太阳历、农业历。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繁衍、发展,二十四节气的创制就是源于种植庄稼、安排农业生产的需要。农人通过对四季变化规律的准确把握,精心地观察活生生的物候,来确定是否播种、插秧、灌浆等,这是先民在面对复杂的自然环境和诸多生存难题,产生的朴素的生存智慧。二十四节气是连续未断裂的文明大国的文化自信,也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拥有超越国界的节气文化圈,某些节气甚至是全球通用语言。倒计时把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日月之行,四时皆有常法”,即人与自然、世界和谐共生、睦邻友群的理念,借助立春这个万物生长的日子,从中国走向全球、最终融入世界。
在学校教育中普及二十四节气知识
记者:二十四节气在大中小学里的教育价值是什么?如何把二十四节气纳入大中小学的教育中?
陈连山:其实,记住二十四节气歌非常简单——“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其实,农业时代对于大自然的认识比工业化时代要强很多,二十四节气就是古人对于一年之中大自然变化的精准认识,具有超越时代的文化价值。比如,今天我们都使用公历,我们的时间观念都是几月几号这种纯粹的数字,对大自然的时间节律缺少直观认识。而二十四节气作为“简明物候历”,它的名字就直接描述了大自然的时间节律。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是四个季节开始的日子。春分、秋分,是白天黑夜长短相等的日子,冬至是夜晚最长,此后白天越来越长,谚语说“一天长一线”。而夏至是白天最长,此后夜晚越来越长。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对大自然时间变化的描述是科学的。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化性,还有利于现代人更好地体认大自然的时间变化。所以,应该在学校教育中普及这个知识。
王德岩: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二十四节气最独特的教育价值在于它的综合性。它不只是抽象的思想理念,也不只是具体的技术或活动,它是一个文化体系,包含了中国文化中天、地、人、物的生命关联,涵盖了天文、地理、气候、农事、文学、艺术、仪式典礼、生活习俗、饮食养生等诸多方面,是我们了解中国人的文化、生命和生活更好的窗口。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要求中小学开展节日纪念日活动。利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中华传统节日以及二十四节气,开展介绍节日历史渊源、精神内涵、文化习俗等校园文化活动,增强传统节日的体验感和文化感。
由于二十四节气文化的综合性,几乎所有的科目都会有二十四节气的相关内容,但这些渗透是零散的,学生感受了诗的美感,植物的生命节奏,日月星辰的转换,却并不能就把它们纳入二十四节气的体系中。因此,需要系统地学习二十四节气知识,把这些零散的珍珠都串联起来。
刘晓峰:思考二十四节气的普及教育,让我想到二十四节气知识的三个层面:之一个层面是知其然,最适合小学阶段的学习。主要是在教学中让孩子们都学会背诵二十四节气歌,记住有哪二十四个节气。第二个是知其所以然,适合中学阶段的学习。比如在历史和地理课中,集中编入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章节,除了介绍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让中学生深入理解二十四节气的核心内容,还要教学生们懂得,二十四节气是我们民族数千年时间文化的结晶,这已是第三层面的内容。与此相关的知识学习,从中学阶段一直延展到大学阶段。
节气教育要强调系统性
记者:学习二十四节气,真正应学习些什么?应如何避免照本宣科、生搬硬套?
陈连山:背诵节气歌、模仿节气习俗是最简单的节气教育。在依然保存着二十四节气习俗的乡村,这是一个十分自然的文化活动。我小的时候,立春吃春卷,冬至吃饺子还普遍。当时的方言里还有一个词语叫“打春”,就是立春的别名。为什么把立春叫“打春”?因为过去立春是一个节日,地方官要举行打春牛仪式,以提醒农民准备春耕了。问题是乡村文化过去被歧视,甚至被批判,消失得很快。现在城市里基本没有相关习俗了。
学习二十四节气的关键,是理解它的性质是中国传统阴阳合历中的纯粹阳历部分,是对太阳周期运动引起的大地变化的更加精准的时间制度。作为一种符合自然变化的科学结论,它既可以指导古代的农业生产,同时也能指导现代人更好地体验大自然的周期性变化,帮助我们更好地体验自然之美,更好地顺应自然地生活。
王德岩:节气歌很好地概括了二十四节气及次序,背熟它大家都会很受用。模仿节气习俗也很好,模仿是一切学习和深入的开始,慢慢地深入其中,让它融入我们的生活。
但这只是初始,只是一张地图。我们不可能只通过看地图领略大好河山,必须真正行万里路深入其中。学习二十四节气最重要的是系统性,系统学习它所包含的整个文化体系,了解它所包含的天文、时节、物候规律,以及与之相关的风土、农事、风俗、节庆,最终能体验中国人生活韵律之美。
教育部要求把二十四节气等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增强传统节日、节气的体验感和文化感。师生可以发挥更大的创造性,通过各种活动,通过各个角度进入二十四节气文化,诗词、物候、植物、动物、地理、节庆、饮食等,二十四节气首先是我们的生活和生命方式,活动越接地气,越生活化,越能跟本地的物候和动植物结合,就越能体现二十四节气的真正意义。
在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特别是教育部的通知颁布后,很多学校已经实现了二十四节气进课堂。学校可以开设二十四节气专题课程,让每个学生随着二十四节气走过一年四季,认识、体验和实践二十四节气。也可以让二十四节气在各类课堂呈现。
让节气教育全方位融入日常生活
记者:二十四节气根据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总结形成,是否适合其他地区?二十四节气与传统农事活动息息相关,服务于农民,对于许多生活在城市里几乎不接触农事的孩子来说,节气教育如何更好地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融合?
陈连山:《淮南子》主要是总结中原地区的物候,立春的物候是“阳冻解”,即地表解冻。这太具体了,肯定无法适合全国。之所以把二十四节气称为“简明的物候历”,就是发现二十四节气把物候抽象化了。例如,它只说“立春”,各地百姓通过本地的实际物候再加以描述。河北保定地区谚语说:“立春一日,水暖三分。”冰化没化?“惊蛰化不透,不过三五六。”惊蛰才化。古人就是通过把二十四节气抽象化,使它可以适应全国各地。现代气象学家发现,虽然南北方立春的物候表现差异巨大,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立春之后,南北方都会出现气温迅速上升的情况。所以,“立春”这个名字是可以适合各地的。
因此,学习二十四节气,只记住节气歌还不够,还需要了解本地的节气谚语。这样才能更加精准地把握本地区的物候变化。城市人距离大自然更远,更需要通过二十四节气来间接地了解自然物候变化。
王德岩:二十四节气的知识体系最根本的依据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它虽然与传统农事相关,但农事只是它应用的一个方面。一年四季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周而复始的变化,对所有人所有活动都是共同的。不管是城市的孩子还是农村的孩子,不管江南还是江北,学习了二十四节气后,大家都可以从不同的细节,初步体会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物候可能不一样,在北国还是冰雪的时候,江南已经花开,但是春夏秋冬的转换是一样的,随着不同的节气有不同的身体、心理、饮食调整是一样的。南北东西的不同,正是二十四节气文化多样性丰富性所在。
城市里有各种公园、植物园、动物园,有城市山林,不远的地方也有郊野的田园,这是学生都可以接触的物候。现在很多城郊农村都建有农事体验园、自然生态园,可以建设与学校合作的体验基地。很多学校自身也建有农事、动植物体验园,校园景观、植物都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同时,学校可以开发不同方向的课程,可以设计出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各种文创产品。
所以二十四节气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体验其中天人合一的文化,建立对于时间节律的敏感性,体验中国人的生命节奏,体验相关的诗词情感、生活美学、文化习俗。
郭晨光:不同纬度和地理环境在同一时间的气候状况存在着很大差异。二十四节气本身就蕴含的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哲学思想。我们要让孩子感受的是自己身边的那片土地和物候。除了聚焦课内主线实践观察外,可以组织孩子们在郊外田野观察真实的物候,体验农耕。借助互联网,在每一个节气,进行全国范围内的物候观察和对比,记录不同纬度和海拔适宜种植的不同类型的植物、同一种花朵开放的先后顺序。在此我们强调,不能只有一次体验,而是把课程的时间长度扩展,让孩子们观察、记录物候的变化以及农作物的生长,享受色彩斑斓的自然时间生活。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08日1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海外中国医疗史︱梁其姿: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医学史研究肖馥莲(复旦大学)
海外学者中国医学史研究系列讲座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史主办,主持人复旦大学高晞教授谈到创办本系列讲座的初衷,一、医学史和医疗社会史研究已不再是史学研究的新热点,自本世纪初,史学界和社会学界的同仁开始将研究视野转到医学知识、疾病史和公共卫生史,经二十年余年的积累,医学史研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受到业界学者的广泛的重视,推进了该学科的发展。二、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年学者和研究生进入到该研究领域,我们发现目前国内缺乏与之相应学科培养的机制,该学科始终处在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的中间地带,没有形成系统的 *** 和成熟的理念体系。海外研究机构和学院有着成熟而系统的培养体系,医学史研究包括中国医学史的研究已有相当长的积累。近年海外学者包括一些在海外接受教育中国青年学者,已有不少成果呈现。因而考虑邀请海外优秀学者对国内从事医学史研究的青年学者和对医学史有兴趣学生讲授研究的 *** 和理论,以期拓展视野,了解域外研究的动向。三、2020年以来的疫情虽然阻隔国家间的学术交流,看上去似乎有全球化终止的迹象。但是人类无法捕捉病毒,以其迅雷不及耳的速度在全球传播,其结果实为学术研究带来一个新的契机,一方面为疾病史的研究和为思考如何应对疫情带来新的视角和路径,使医学史学者能够感同身受地去理解全球化和科学共同体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疫情导致的阻隔开启一个新学术交流空间,线上平台成为学术交流的常态,反而 *** 了全球性的交流。从这个层面讲,这样的学术交流方式为学术全球化开创一个新的前景。基于此,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开设了“海外学者中国医学史研究系列讲座”,主题为:“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医学史研究:理论、 *** 与史料”,计划邀请国际学术界中从事中国医学史研究中杰出的或有代表性的十位学者,在一年时间里陆续推出,介绍他们在中国医学史中的最新议题和最新成果,以一个到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解释他们的研究源起、采纳和应用的史料、问题意识,分享他们如何展开研究的 *** 、思路以及采纳的理论。该系列以线上的方式向国内学者开放,并邀请相关的学者与专家与演讲者展开深度对谈,以拓展演讲的层次和外延。通过空间 *** 上面对面的方式,让国内的学者直接了解海外中国医学史学家的近况和医学史研究的新方向。
本演讲系列之一讲由香港大学李约瑟-毛文奇基金教授、香港大学人文社会研究所所长兼历史讲座教授、台湾地区“中研院”院士梁其姿教授担任。梁其姿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就开始投入到医学史的研究中,并一直是医学史研究领域的引领者。在她的影响下,越来越多年轻的研究者看到了这个领域的希望,并进入到这个领域中来。梁其姿将她自身海外求学所得和自己研究的理论 *** 介绍到中国医学史研究中来,同时,她还将中国学界的研究近况和青年学者介绍到世界上,与国际学者进行广泛而深入合作交流,在世界上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难能可贵的是,长期以来,梁其姿积极支持与关怀中国的青年学者,先后培养了诸多学生。
2021年10月22日下午,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主办的“海外学者中国医学史研究系列讲座”之一场在线上举行。主题:域外(西方)中国医学史研究新方向:食物与药物。
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任陈明教授为与谈人,陈明的究领域包括印度语言文学、中印文化交流史,尤其是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近年来,他在医学文化史的领域发表了诸多文章和出版作品,代表作包括《中古医疗与外来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殊方异药:出土文书与西域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等。梁其姿与陈明合作发表过探讨作为物和知识的阿魏是如何在全球流转的学术论文“The Itinerary of Hing/ Awei/ Asafetida across Eurasia, 400-1800” (in Entangled Itineraries: Materials, Practices, and Knowledges across Eurasia, ed. Pamela Smith, Pitt *** urgh: University of Pitt *** urgh Press, 2019)
引言:物的历史——物作为知识建构秘码的黑盒子
物的历史,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物作为知识建构密码的一个“黑盒子”(black box)隐含了丰富的内容。物中包括技术面、制度面、人与物的关系,也隐含着诸如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概念。药物跟食物中包含着复杂的社会性和思想性的问题,通过解构这些物就能看到其中交错复杂的内涵,因此称它为“黑盒子”。两年前,我和高彦颐(Dorothy Ko)、薛凤(Dagmar Sch?fer)在北大开设物质文化史课程,课程内容就包括对物质文化的内容进行解构。
近年来我关注的是“食物与药物的问题”,思考的有这几个方向,首先是中国传统食物药物中食疗本草的概念。第二部分是西方学界中有关传统中国医疗文化史中食物和药物的研究的抬头。早前,西方学界对中国医疗文化史的研究基本围绕着观念的历史,比如“五运六气”、身体观等观念性的讨论。近年来,西方学界从“物”的角度研究中国医疗文化史有新的发展。第三部分是近年西方有关中国疾病史、身体史、环境史等研究往“食物”史的一个转向。
物是隐藏知识建构密码的黑盒子,人们怎样才能通过解构物去了解人与社会、人与技术、人与环境的关系?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先了解物是什么?
首先,物是一个技术体系(technological system),物是透过技术介入才能够成形。了解物的历史需要了解这个物的技术是什么?它为什么会用这个技术?这个技术在历史上有何变化?高彦颐新作The Social Life of Inkstones: Artisans and Scholars in Early Qing China(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17)就是关于物的历史很好的研究,书中高彦颐探究了砚台是如何从一块石头变成一个砚台,这其中技术是如何产生和进入的。
其次,物不只是一个技术,它也有社会性,即物也是一个社会技术体系(sociotechnical system)。荷兰技术史学者Wiebe Bijker研究西方自行车的构成过程,自行车的结构与外观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相关研究包括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ical Systems : New Directions in the Sociology and History of Technology, London &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87;Of Bicycles, Bakelites, and Bulbs: Toward a Theory of Sociotechnical Change, London & Cambridge, MA: MIT Press,1997)。这些变化与社会改变密切相关,骑车的人从男人扩展到女人和小孩,不同阶层的使用者、不同环境的使用需求被纳入自行车设计的考量因素。因此,车的技术变化是随着社会與使用者的变化而变化的。其实物的形成也是社会宇宙观与技术相辅相成的结果,它是社会技术与世界观一个交错。食物与药物的主题就与之相关,但食物药物与砚台和自行车也有不同,吃进身体的药物食物与环境是什么关系?身体跟整个宇宙和社会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同时也会反过来影响人对食物药物的使用,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美国学者西敏司(Sidney Mintz)作品《甜与权力》(Sweetness and Power: The Place of Sugar in Modern History,New York: Viking Penguin, 1985)中讲述了糖是如何从贵族食物变成劳动阶级的食物,这与19世纪欧洲帝国主义的发展有密切关系。这本书涉及物的政治史、技术史和社会文化史,是解构“物”的经典作。
陈寅恪先生曾言“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我在此借用这个说法——“解释一个物也是做一部文化史”。
一、中国传统食物与药物的模糊界线:食疗本草的传统
英国学者罗维前(Vivienne Lo)曾在2005年发表论文“Pleasure, Prohibition, and Pain: Food and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a” (in Of Tripod and Palate : Food, Politics, and Religion in Traditional China, ed. Roel Sterckx,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5),该文强调了食物、药物在传统中医中的微妙关系。文中提到食物与药物中间模糊的界限早已出现,唐代孙思邈(541-682)的《千金方》中就有《食治》卷,“食治”即用食物来治疗。《食治》中言:“夫为医者,当须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药性刚烈,犹若御兵,兵之猛暴,岂容妄发,发用乖宜,损伤处众,药之投疾滥亦然。”医生在了解病因后应该先用食物治疗病人,效果不好再用药。因为药性刚烈的,容易治坏病人,用药失当会伤害病人,滥用药物也会产生很多问题。所以说,食物跟药之间的界限是很模糊的。
马继兴对食疗传统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线索,他早期关于文献学作品《中医文献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中讨论到食疗传统的。他在书中提出食疗传统的两个关键时期:唐代和明代。唐代已有本草食疗的概念,唐代之一本食疗的书是孙思邈的学生孟诜(621-713)所著的《食疗本草》。这本书虽已失传,诸多内容在后世本草典籍中仍保存着, 如宋代的《证类本草》。以枸杞为例,《证类本草》卷12言:“枸杞(寒):无毒。叶及子:并坚筋能老,除风,补益筋骨,能益人,去虚劳。”可见,枸杞虽为食物但文献也会提及它的治疗功用。明代后期卢和(生卒年不详)的《食物本草》(两个版本)中将食物分为“水、谷、菜、果、禽、兽、魚、味”八种,此书在明末流传较广,高濂(生卒年不详)的养生专著《遵生八笺》也在此时较为风靡。这说明养生的实践与观念在明代达到了一个巅峰,这跟食疗的发展很密切关系。唐代医者已经主张食疗为先,到了明代,吃好的食物变成是一个很重要的养生实践。
明末出版的《本草纲目》中也提到很多食物,罗维前就曾认为李时珍(1518-1593)是个美食家,《本草纲目》也是一本食谱。以酱油为例,《本草纲目》中载有 *** 酱油的原料豆豉,“豉,诸大豆皆可为之,以黑豆者入药。有淡豉、咸豉,治病多用淡豉汁及咸者其中心者……”还包括酱油的 *** 方式,“造豉汁法:十月至正月,用好豉三斗,清麻油熬令烟断,以一升拌豉蒸过,摊冷晒干,拌再蒸,凡三遍以白盐一斗捣和,以汤橘丝同煎,三分减一,贮于不津器中,香美绝胜也。有麸豉、瓜豉、酱豉诸品皆可为之,但充食品,不入药用也”。李时珍讲到豆豉除了入药之外也是一种美味的食物。
罗维前目前正进行中国医疗史中“营养(nutrition)”观念的历史。19世纪以后,西方“营养”这一概念进入中国,它包括了维他命、蛋白质等西方生化学的概念。但是中国食疗的传统里有一套独特的对食物评价的体系,很难直接用西方的营养概念来诠释,罗维前老师如何把中国食疗的观念翻译为nutrition, 我很感兴趣,很期待这本书的出版。
二、传统中国医疗文化史研究领域里食/药物研究的抬头 (material turn)
西方学界对中国医疗史往药物研究转向的几部代表性新作,他们的研究视角都是从以往身体观的历史转到从物的角度来看待医学、身体和疾病。
之一本作品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历史系助理教授刘焱的新作《以毒为药》(Healing with Poison: Potent Medicines in Medieval China,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21)。本书讲述了汉代到唐代,药物中“毒”这一概念的形成,以及中古以前药物的毒性是如何被建构的。书中的“毒”不是简单意义上的“poison”,而是指药物中一个系统的性质。毒性强说明该药有比较热,它比较厚等某一方面强烈的性质。这些含毒性的药物可以处理一些棘手的疾病,但是它也有一些后遗症。刘焱的研究梳理了从汉代的本草书一直到隋唐的本草书,他发现早期的本草书含有差不多500多种本草的药物,基本上22%是有含毒性的。有毒性的药物虽然是有疗效,但当时医生的却将这类药物放置在较低的等级中,意思是有同类型药物时,不会优先选用含毒性的药物。这也能反映出古代医生和用药的人的宇宙观即:小心用药。
其实早在1997年,法国学者奥宾尔亚(Frédéric Obringer)就出版了一本关于毒性药物的研究L'aconit et l'opriment:Drogues et poisons en Chine ancienne et médiévale(Paris: Fayard, 1997)一书。书中对“附子”进行了集中讨论,引用了诸多巢元方(605-615)《诸病源候论》中关于毒药的观点。对比来看,刘焱的作品比较则是从一个较宏观的角度来看中国药物里面“毒”这一概念的形成。
刘焱此书集中在隋唐及以前的带毒性的药物上。它在讨论药物毒性的时候,也提到社会性的问题。首先,早期建构毒性概念的医者基本上都是有道教背景或者贵族背景。透过道教的内丹实践,他们具备深厚的关于药物毒性的知识。第二,这些医者很多都是从西北方来的,具有区域性的特色。第三,解释了药的毒性建构,即药的性、气、味是怎样的?最后是如何使用毒药。总结而言,刘焱此书将把药物里毒性问题和“为什么会在这个时代产生?为什么会在这个地区产生?”提出了一个宏观全面的看法,是中国中古时代医学史的一个重要的著作。
第二本书是去年出版的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边和的新作《药之为物:明清的本草与知识文化》(Know Your Remedies:Pharmacy and Culture in Early Modern China,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20),这本书讲述明清药物知识建构的变化。边和认为明清时期医药知识分家,所谓医药分家,就是医生虽仍拥有治疗的知识的本领,但已渐渐不能完全控制药物的知识建构。医生失去了垄断药物知识的权利,很多其他因素已经介入药物知识的建构中来。很多药商成为药物知识的建构者,尤其是具有士人背景的商人。
在明清药物市场的形成中,药物成为商品,商人也就随之介入。商人知道药物产地和价格,商人再将其卖给其他人,知识建构就落在不同人的手里。边和书中也谈到清代市镇药肆经济,清代著名的药店如“同仁堂”这些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药肆经济的形成也是药物商品化的重要指标。
随着药物市场的形成,药物来源渐趋多元化。人们开始追求“道地”药材,即关注哪个地方所产的药物更好,人们普遍都不喜欢种植的药,认为野生的药材才有药力等等。这一时期追求“道地”药材在明清药肆里变得很重要,这是在隋唐时候仍没有出现的。
追求“道地”的概念也与地方知识相关。特别是在《本草纲目》出版以后,很多有关本草的书提到地方的药物出采。边和书中特别提到,清代医家赵学敏(约1719-1805)的《本草纲目拾遗10卷》就体现了地方药物知识在《本草纲目》里的重要性。以我最近关注的酱油研究为例,《本草纲目》中记载:“以面豆拌罨成黄,盐水渍成之。伏造者味浓,秋油则味薄,陈久者入药良。”秋油是江南地方的酱油,不是全国性的用法。诸如此类,赵学敏在书中举出很多地方性的药物来说明这些药物或者是食物的特性,比如“味咸性冷,杀一切鱼肉菜蔬蕈毒,涂汤火伤,多食发嗽作渴”。他认为酱油糟油可以杀毒,也可以治疗这个烫伤,这些都是地方知识的收集。明代以后,药物知识增添了一份地方性知识在其中。梁老师举例道,明清之交,在广东有明遗民在佛山南海地区(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进行药物田野调查与收集,把当地可作食物或药物的植物资料记录下来,这类的书籍在清代日渐增多。这也说明药物的知识已经不集中在中原地区或者是由几个著名的医家控制,而是比较分散。
第三个例子是我曾与陈明老师合作过关于阿魏的研究“The Itinerary of Hing/ Awei/ Asafetida across Eurasia, 400-1800” (in Entangled Itineraries: Materials, Practices, and Knowledges across Eurasia, ed. Pamela Smith, Pitt *** urgh: University of Pitt *** urgh Press, 2019)。阿魏的拉丁文是Asafoetida,意为一种很臭的药物。阿魏原产于西亚,是由一种植物根部的一种脂液形成的。欧洲人很重视这个药物,认为它很有效,但是欧洲人并不知道这个药物从何而来。17世纪,德国医学家刚伯法(Engelbert Kaempfer,1651-1716)前往波斯进行田野调查,并记录了当地人采集这个树脂的过程,并将这个植物的枝叶形态绘制下来。
其实阿魏在唐代已经传入中国,但是中国人从未看过这个植物的具体形态。到了宋代,当时中国人听说阿魏来自这种植物的根部,但却不知道这个植物具体是怎样的。所以在宋代广州阿魏图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本草绘者只是随便画一个树的样子, 在根部再着墨一下, 画出心目中的阿魏树。
德国学者通过田野实践给欧洲读者带来关于阿魏的知识,但在中国,人们只知道阿魏具杀虫除臭助消化的功用,但对这个植物知识却很模糊。由此可以看出,阿魏这个来自西亚的植物,在欧洲产生一种知识,但是在中国却是产生了另外一种知识。
唐代至清中期,中国本土没有出产阿魏的药物知识建构。早期阿魏进入中国时,人们虽不清楚其植物是怎样的,但在正常使用。孙思邈的《千金翼方》描述阿魏道:“味辛,温,无毒。主杀诸虫,去臭气,破症瘕,下恶氣邪鬼蛊毒。生西蕃及崑崙。”孙思邈把它定性为温,是无毒的,可以杀虫驱恶气,并指出它不是中国本土的药,它来自于西域。到了明代,阿魏的药性还是维持着原来无毒温和的描述。《本草纲目》中李时珍还记载道阿魏“番人以作食料”。唐代的佛经就已经记载西域人将阿魏当作食物,而不是药物。
宋代以来,阿魏主要通过海上运输的方式进入中国,因海运船只多在广州上岸,因此叫这种药物也被成为“广州阿魏”。宋代赵汝适(1170-1231)《诸蕃志》卷下“志物”中的“阿魏”条记载了一个神奇的传说:“阿魏出大食木俱兰。……或曰其脂最毒,人不敢近,每采阿魏时,击羊于树下,自远射之,脂之毒着于羊,羊毙,即以羊之腐为阿魏”。传说可见,人们知道阿魏为外来药物,但认为其具有毒性。传言采阿魏时需要将羊系在树下面,然后远距离将羊射杀。这样树上毒汁就掉进羊的身体里,羊的肉就成了这种药物。
今天我们看来这就是假消息,但是这个假消息却充斥着市场,比如1885年的《本草纲目》上依旧沿用的这个插图,向读者传递着阿魏是毒羊肉的信息。我们可以看到,唐代到明代的主流本草书籍都说阿魏是无毒的,但是宋代开始的插图就好像说阿魏是有毒的。这个例子也告诉我们,药物知识不只是纯粹掌握在医生的手上,也掌握在药商的手上。如今中国药店很难购买到阿魏,店家会以阿魏有毒为由拒绝买的普通客人。但阿魏作为食物是印度人在 *** 咖喱的时必不可少的原料。西方人认为阿魏很臭,因此叫它“魔鬼的粪便”(devil's dung)。
关于清中后期中国药肆 *** 的形成与发展,我已经毕业的博士生,现在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的刘小朦的博士论文就是关注靠近农业区的药肆,尤其是药物知识建构参与者包括不同地方的采药者、 种药者、 制药者(炮制者)、 卖药者,医者进一步脱离药物知识的建构,地方药理知识抬头。
三、近代中国疾病史、身体史、环境史往“食物”史的转向
有关中国食物史的研究,在西方学界早已出现。早在1977年,张光直主编的关于饮食史的书籍Food in Chinese Cultural: Anthropologic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s(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7)中就收录了诸多名家关于饮食的作品。这本书以朝代分章,从商代一直到民国时期。这本经典的有关中国食物史的论文集中包括从考古研究来看中国古代的人用什么器具吃饭,用什么仪式来吃饭,吃饭的时候是怎么的安排。此外还包括宗教仪式,祖先的食物与常人的食物有何不同?食物在中国文化里面有很重要的解释的力量,但这本书中谈到食物与健康的关系较少。1988年,E. N. Anderson的The Food of China(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0) 一书中最后一章 “Food in Society” 中提到食物的药性,包括气、阴阳五行、寒热等, 指出食物具有药物一样的功能。
近年来,不少关于食物与健康的书相继出版。2018年,傅家倩(Fu Jia-chen)作品The Other Milk: Reinventing Soy in Republican China(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8)以豆奶的历史为例,讲述了食物与现代国民健康的关系。豆奶在现代中国非常重要,这与西方蛋白质观念的输入密切相关。20世纪初,西方人的蛋白质基本上是从动物里面来的,但是中国百姓的食物里动物的占比较低。孙中山(1866-1925)就提倡中国人应该大量用黄豆来制造食物,因为黄豆里有非常充分的蛋白质。孙中山还认为,中国人不应该发展畜牧业以 *** 为食物,因为这太昂贵,而是应该集中在种黄豆,用黄豆来补充我们的蛋白质。这个例子是西方营养观念进入中国后发生的有趣的变化,除了豆奶还有豆腐等,成为当时革命家推动的救国食物。
另外一本书是我和美国学者Melissa L. Caldwell所编的Moral Foods: The Construction of Nutrition and Health in Modern Asia(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9)。本书主要讲述了整个亚洲的近代史里食物健康知识的再建构,讲中国方面有几篇文章。一篇是刘士永研究的战争期间营养问题,一篇是张乐翔讲述的茶与健康观念,还有我自己研究的素食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蒋熙德(Volker Scheid)的近代中国养生疗法的全球化,他认为养生疗法具有哲学性,清末的养生其实受到儒家、道家和佛教的影响。Hilary Smith研究的乳糖不耐的中国身体,也是与蛋白质有关的问题,她提出当时中国一方面重视从牛乳吸取蛋白质, 但很多人却对牛奶敏感, 造成一种矛盾。Moral Foods一书基本上是讨论西方营养观健康观进来中国之后对中国饮食物文化的冲击。
另一本我与中山和泉(Izumi Nakayama)编的Gender, Health, and History in Modern East Asia(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8)中也有关于身体与食物相关的论文。雷祥麟以台湾地区著名食疗养生专家庄淑旂的养生保健知识为切入点,看她怎样塑造这种风靡台湾的养生观念,又是如何去 *** 养生食物,教导人们怎样做运动。这些都是结合的不同传统的一种处理身体的近代养生法,食物在其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书中还有我对中国近代脚气病观念问题的研究,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人到达亚洲后发现一种病叫“beriberi”,后来中国人将其译成“脚气病”。但在中国,脚气病这个名词在唐代孙思邈时就已经有了,这个“beriberi”与古代脚气其实是完全不同的疾病概念。欧洲人在亚洲观察到这个“新病”,认为吃米的亚洲人很容易患上这个脚气病,因为碾过的白米缺乏维生素B1。因此他们治疗亚洲人beriberi的办法是让病人多摄入豆、奶、肉等,让他们得到足够的维他命,后来就直接用注射硫胺作为疗法。但传统中国医学里的脚气病与地气湿气有关,不是食物的关系,因此用药就不一样。中国传统的医生曾超然在香港给病人治疗脚气病时就用槟榔来治,因为槟榔产自脚气病特别多的湿热南方,对这个地方病特别有疗效。香港一些译者把他这个 *** 介绍给那里的西医, 因为这些西医在来亚洲之前没见过这个病。以脚气病为例,可以看出西方的观念进来亚洲之后,对中国传统医学知识的冲击。Hilary Smith的Forgotten Disease : Illnesses Transformed in Chinese Medicine(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一书也是讲脚气的,作者谈到西方维他命观念进来后对亚洲传统疾病观的一种扭曲,这个扭曲其实也甚至影响了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李约瑟鲁桂珍(Lu Gwei-Djen,1904-1991)在1950年代发表过一篇关于脚气的文章,就是完全是被西方的营养观带着走,认为中国传统医学中早已有现代的营养学观念与知识,这实际是对中国传统脚气病观的一种误读。
最后一本书是冯珠娣(J. Farquhar)2002年出版的《中国的食 、色与健康》(Appetites: Food and Sex in Post-Socialist China,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Books, 2002),她是从人类学的角度去谈中国养生的观念进入社会主义的中国后,食、色与健康的一个关系。2002年左右是中国大陆地区经济发展得十分迅速的时代,那时讲究养生的多为商人和男性。这些人希望把自己补养得健康强壮,以符合他们的自我形象与社会地位与角色。但是对养生知识的这样一个解释是不是可以继续维持?在推动共同富裕的时代,养生观念应该是什么?是否会有新的养生观念出来,我们拭目以待。
四、物相关研究的补充拓展与答疑
作为与谈学者,北京大学陈明教授进一步补充介绍一些与“物”相关的研究成果。之一本书是2017年Anya H. King的Scent from the Garden of Paradise: Musk and the Medieval Islamic World(Leiden: Brill, 2017),这本书是关于 *** 世界麝香文化史的研究。中世纪早期, *** 很多医学著作和本草书中在谈到麝香时会提到 *** ,因为 *** 也是麝香的产地之一。这本书还讲到麝香向西的传播之前的历史,包括麝香在香水和医药中的作用,以及麝香在西亚当地的宗教象征意义。
第二本是2016年出版的由Anna Akasoy, Charles Burnett and Ronit Yoeli-Tlalim主编的论文集Islam and Tibet:Interactions Along the Musk Routes,Ronit Yoeli-Tlalim(New York: Routledge, 2016)主要研究 *** 医学,她发现了 *** 世界和 *** 的关系是沿着麝香之路的一个广泛的交流,但实际上这本书关于医学的内容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多的涉及到地理地图、艺术史、科学文学传记、考古,还有人类学的内容,此外本书中麝香与喜马拉雅山周边的贸易、文学的交流也值得一看。
Ronit Yoeli-Tlalim今年出了一个新书尝试对医学史的重新定位, ReOrienting Histories of Medicine: Encounters along the Silk Roads(London,etc.:Bloom *** ury Academic, 2021)这本书主要研究范围是前现代东亚的医学史,Ronit运用到的资料包括了敦煌(今甘肃省敦煌市)的、库车(今新疆省库车市)的和开罗(Cairo,今埃及首都)的等,讲述了从敦煌往西,丝绸之路上医学的相遇,讨论了在中亚接触地带,术数和医学的交流。这本书中有一文与中医直接相关“Myrobalans:The Making of a Eurasian Panacea”,文章讨论了三个诃子在从西边往东方来后,逐渐演变成一种万能药的经过。佛经中就有记载诃子为“药之王”,但万能药的概念在中医中并没有形成,因此诃子没有像印度医学那样有那么高的地位。
第四本研究是关于食疗的,Paul Buell 与Eugene N. Anderson合译的A Soup for the Qan: Chinese Dietary Medicine of the Mongol Era As Seen in HuSihui's Yinshan Zhengyao(Leiden: Brill, 2010),此书为《饮膳正要》的英译版和注释。《饮膳正要》在元代是跨民族、跨文化的、跨语言的饮食文化交流著作。Eugene N. Anderson正在翻译《 *** 药方》,《 *** 药方》和《饮膳正要》都是我们了解中国人如何接受的 *** 医学的重要著作。
此外,还有两部值得关注的作品:一本书是也是关于中世纪地中海地区饮食文化史的著作Paulina B. Lewicka的Food and Foodways of Medieval Cairenes: Aspects of Life in an Islamic Metropolis of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Leiden: Brill, 2011)。另一本是Nawal Nasrallah的厨房手册,Annals of the Caliphs' Kitchens: Ibn Sayyār alWarrāq's Tenth-Century Baghdadi Cookbook(Leiden: Brill, 2014),这是一本关于厨房的著作,书中对于食物的配方、 *** 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如关于西瓜这个词的不同名称和解释。这些书籍可以为我们理解中国的食物史和药物史提供背景层面的意义。
陈明补充了港澳两地和台湾地区今年关于食物和药物单个的研究。林富士研究槟榔与药物和宗教,尤其是佛教的关系。林富士还主编了《红唇与黑齿:槟榔文化特展展览手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14)手册。(林富士关于槟榔的研究还包括:《槟榔与佛教:以汉文文献为主的探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017,第88卷第3期;《中国隋唐五代时期的槟榔文化》,《新史学》,2018年,第27卷第2期。)张哲嘉讨论大黄在 *** 战争前后与西方的关系,他还写过日本对于大黄知识的认识和东亚内部知识的交流(《“大黄迷思”——清代制裁西洋禁运大黄的策略思维与文化意涵》,《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5年第47期)。李建民写过牛黄相关的文章(《丝路上的牛黄药物交流史》,《中医药文化》,2018年第1期)。李贞德近年关注当归新的用药,他不仅从性别上来讨论,也讨论当归进入朝鲜半岛的时间,甚至他德国的药厂档案里面找得到了当归的使用(《女人要药考——当归的医疗文化史试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017,第88卷第3期)。此外,在澳门工作的白雅诗(Beatriz Puente Ballesteros)关注到底野迦和巧克力这种出现在清代宫廷里面的食物,从耶稣会士的角度来讨论的涉及药物和食物的交流("Chocolate in China: Interweaving Cultural Histories of an Imperfectly Connected World," in Translation at Work: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First Global Age, ed. Harold J. Cook, Brill Rodopi, 2020)。陈明还补充一部季羡林先生的《糖史》两册(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 ,这本书虽然并没有提全球史,也没有提很多新的理论,但这本书大量讨论了糖的技术,糖从药物变成食物过程,以及与印度、波斯和欧洲的联系,还包括中国制糖技术流传到印度的过程,通过这本书可以看到糖这个简单物品背后所隐藏的复杂的文化交流史的东西。
最后,陈明提出了几个问题给大家来思考,并请作为传统学问的名與物里面涉及到知识的结构贸易和文化相遇,很多本草书中只有“名”没有“物”,很多外来物逐渐消失了,但是与它知识相关的“名”还在。在以全球史的视域进行讨论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或者说,如何避免哪些问题?药物、食物研究与贸易史、日常生活史等的边际在什么地方?新的研究与传统的药物史、食物史研究有哪些不同?从事相关研究需要加强哪些理论修养?
梁其姿就上述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她认为选择物相关的研究题目时要发掘这个物的重要性,更好选择一个能广泛地呈现社会变化的物,这样的物对历史和社会的解释能力才足够强。以《甜与权力》(Sweetness and Power: The Place of Sugar in Modern History,New York: Viking Penguin, 1985)和季羡林先生的《糖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为例,糖是我们日常都会用到的一个很重要的物,糖这个物里面所隐含的技术面和社会面都很丰富。研究这样的一个物才会有历史意义。因此我们在选择题目时,基本上是看你的研究的主题是不是一个重要的跟历史上有密切相关的主题,不只是研究食物跟药物,关于任何的题目都是应该采取这样的一个态度。选择物的研究对象时一定要把这个物和更加广阔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意义联系起来。避免同质化的“内卷”研究,而是应该往外去生发出更广泛的话题。对于相关的理论修养,material culture的研究包括了技术史和人类学的一些研究,此外一定的人类学田野调查也十分重要。因为文字记载通常都是隔离层,从田野调查里面常常会得到在书本文献里面得不到的知识。
现场有学生提问到的国人研究中医和西方学者研究中医更大的不同是什么?梁其姿认为两者主要在选题上不同,由于中国医学在中国本身占主流地位,所以中国学者研究中国医学的时不太担心这个题目是不是有人看的问题。但是在西方,选题这一方面都要比较考究,他们必须要选一个题目在西方医学史的领域里面也会感兴趣的话题。中西两方做法都各有利弊,在中国研究医学史方面的论文在资料和背景知识方面有一定的水准,而西方学者在把握史料方面不一定很全面,研究成果可能有时会以偏盖全。另外一方面,西方学者他们选题的时候就会很在意题目是一定要能与同行研究进行对话,或作比较, 这样才能在学术界受到重视, 占有一席之地。
针对中西医对脚气病的认识有何不同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脚气病”,很多现代人误解为皮肤病,梁其姿明确到,她提到的脚气病指的是四肢神经末梢受损害的病, 重者影响心脏病发引致死亡。西方人认为是东方人只是吃白米所引起的,这个解释实际上带有种族歧视的成分在,因为在19世纪20世纪初,发明了有将含有营养素的米糠完全磨掉把米礳得很白的机器。西方医生认为吃米为主的亚洲人因此容易得脚气病。他们以为所有亚洲人都能吃到白米, 又或者除了米, 他们什么也吃不到。这实际上是完全是误解,亚洲人不可能只吃白米,而一般人其实也吃不到昂贵的白米,而是有糠的米。这是对不同种族的主食的一种文化偏见。欧洲人研究脚气病的实验是用鸡来进行的,他们用白米来喂鸡,然后发现这些鸡的脚都软掉了,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但是实际上缺乏维生素B1的原因很多,酗酒、过劳与不良生活习惯, 营养不良都是原因,所以当时欧洲医生只是针对白米这个原因是一个很偏颇的解释。十九、二十世纪交接之际,中国人一般仍认为湿热是主要的病因,有一些人认为当时的脚气病是由东南亚传入的, 一些人因此也不愿意到东南亚谋生,是为了不染这个病。
至于近代营养知识进入中国后,对于疾病疗愈观念有何具体影响,梁其姿认为这个需要看不同时代的具体情况。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人总觉得中国人普遍缺乏营养,因为中国人吃蔬菜很多吃肉很少。但是中国人是不是真的营养不良,我们无从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但是随着当时西方营养观念进入中国,国人也接受了新的营养观念。这个观念的改变其实也有一个过程,开始时孙中山和一些革命家也不觉得中国人一定要吃很多肉,补充大豆的蛋白质就足够, 那时中国还是大豆生产最多的国家。1920年代开始, 从美国留学返国的学者才大力提出动物蛋白质的优越性,此后肉食蛋白质的吸收才成为健康的重要指标。而今天无论西方人或亚洲人,我们对吃肉来吸收蛋白质的看法也有了改变,过多的肉食已被视为有害,无论对身体或环境, 而素食也不一定让人营养不良,今天素肉已成为时尚的健康食品。
责任编辑:于淑娟
校对:施鋆
高碳水化合物饮食与糖尿病的关系,这篇文章讲得非常清楚50%的糖尿病是由后天生活习惯引起的,尤其是和日常饮食习惯密不可分!一起来听听专家怎么说↓↓
赵维纲主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
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
饮食和糖尿病密不可分,食物摄入的总量不合适或食物搭配不均衡都有可能导致2型糖尿病的核心病理机制——胰岛素抵抗发生↓
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的关系
发生胰岛素抵抗时,如果患者代偿能力较好,可能不会发生糖尿病;但如果发生胰岛素抵抗的时间过长,胰岛素分泌的质量会变差,数量会减少,不能满足人体降糖的需要,最终会形成糖尿病。
小贴士
腹型肥胖的人易患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等疾病。
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并发症可分为眼底病变、肾功能衰竭等微血管并发症和心梗、脑梗、糖尿病足等大血管并发症两大类。
爱吃的我们,是否有患糖尿病的高危风险呢?快跟着专家一起从饮食的角度来自测吧~
糖尿病患病风险的自测 ***
测试一:饮食结构测试
人体每天所需营养构成
人体所有的细胞、组织的正常生理运作需要葡萄糖来供应能量,主食是提供葡萄糖的主要来源,长期不吃主食的人,主食和肉类摄入超标的人,都存在患糖尿病的高危风险。
小知识:1g油能提供9千卡的热量,1g粮食能提供4千卡热量,油的热量是碳水化合物的热量的两倍以上。
测试二:人体总能量的消耗测试
基础代谢率计算公式
基础代谢率(BMR)指人在静息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率。
观察并记录一天的饮食情况,如果发现基础代谢率<一天摄入热量,说明测试者摄入热量没有被完全代谢,有可能造成体重增加。
测试三:整体热量分析测试
“基础代谢率+活动量=消耗量”
专家提醒:增加肌肉含量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可以帮助预防糖尿病。
小贴士
长期不运动的人突然剧烈运动反而易升糖,建议长期不运动的人从快步走、慢跑、骑车、游泳等轻体力或者中等强度的运动开始尝试~
想要预防糖尿病,控制饮食总量,合理搭配每日饮食摄入种类,坚持运动是关键哦~
健康提示:请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去人群密集处。
健康之路
《糖尿病爱找谁》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饮食对代谢健康和抗衰更有利图片来源:pixabay
澳大利亚一项临床前研究表明,在控制糖尿病、中风和心脏病等疾病方面,调整饮食结构可能比服用药物更有效。研究显示,营养(包括总热量和常量营养平衡)对衰老和代谢健康的影响比3种常用糖尿病和延缓衰老药物更大。日前,相关成果发表于《细胞—代谢》。
这项研究建立在该团队在小鼠和人类身上进行的开拓性工作基础上,证明了饮食以及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特定组合对衰老、肥胖、心脏病、免疫功能障碍和代谢性疾病(如Ⅱ型糖尿病等)风险的保护作用。
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找不改变饮食情况下改善代谢健康和衰老的药物。“饮食是一剂良药。然而,目前给药时没有考虑它们能否以及如何与饮食成分相互作用——即使这些药物的作用方式和营养信号通路与饮食相同。”论文通讯作者、悉尼大学查尔斯·帕金斯中心学术主任教授Stephen Simpson说。
因此,研究人员着手研究药物或饮食在重塑营养感知和其他代谢途径方面是否更有效,以及药物和饮食间的相互作用是否使其更有效。
研究团队设计了一项复杂的小鼠研究,包括了40种不同 *** ,每种 *** 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卡路里和药物含量都不同。该研究旨在检测3种抗衰老药物对肝脏的影响,肝脏是调节新陈代谢的关键器官。
这项研究的一个关键优势是使用了Simpson和同事David Raubenheimer开发的营养几何框架。这个框架使研究人员能够考虑不同营养成分的混合及相互作用如何影响健康和疾病,而不是单独关注任何一种营养成分——这是其他营养研究的局限所在。
“我们发现,饮食结构比药物的作用要大得多。药物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人们对饮食的反应,而不是重塑它们。”Simpson表示,“考虑到人类和老鼠本质上有相同的营养信号传递途径,研究表明,与服用药物相比,人们通过改变饮食改善新陈代谢健康会获得更好的效果。”
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我们吃什么”与“我们如何变老”之间的机制。
研究发现,饮食中的卡路里摄入和常量营养素(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平衡对肝脏有很大的影响。蛋白质和总热量的摄入对代谢途径以及控制细胞功能的基本过程有着特别大的影响。例如,摄入蛋白质的量会影响线粒体的活动,后者是细胞中产生能量的部分。
这就产生了一种下游效应,因为蛋白质和饮食能量的摄入会影响细胞将其基因转化为不同蛋白质(帮助细胞正常运作和生成新细胞)的准确性,而这两个基本过程都与衰老有关。
相比之下,药物的作用主要是抑制细胞对饮食的代谢反应,而不是从根本上重塑它们。
然而,研究人员也发现了药物的生化效应和饮食成分之间的一些更具体的相互作用。一种抗衰老药物对由膳食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引起的细胞变化有更大的影响,而一种癌症药物和另一种糖尿病药物都能阻断膳食蛋白质对产生能量的线粒体的影响。
论文作者之一、查尔斯·珀金斯中心教授David Le Couteur表示,尽管这项研究非常复杂,但它表明同时研究多种不同的饮食是多么重要,而不仅仅是比较几种不同的饮食。“我们都知道吃什么会影响健康,但这项研究表明,食物会显著影响人体细胞的许多过程。这让我们深入了解饮食如何影响健康和衰老。”(文乐乐)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cmet.2021.10.016
来源: 《中国科学报》
浅析中国道教养生文化的内涵文|多芬奇
编辑|多芬奇
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养生文化是其核心内容之一
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养生文化是其核心内容之一<1><3>。道教强调通过适当的饮食、锻炼习惯、情志调节和药物治疗等方式,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物质和精神上的健康和长寿<1><3>。同时,道教的仪式统称为“斋醮科仪”,其中斋指清洁,醮则意为祈祷或道场,祭祀前需要沐浴更衣,且禁止行房、饮酒以及食用肉类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包括两个方面:
之一,探讨中国道教养生文化的内涵。本文将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梳理和研究,分析道教养生文化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因素以及其强调的健康、长寿等方面的内容。
第二,探讨中国道教养生文化对当代生活的启示。本文将通过对现代社会面临的健康问题以及中国道教养生文化的优点进行对比,以及结合现代医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评价,探讨中国道教养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健康、长寿的生活指南和启示。
道教养生文化的概述
道教养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
道教养生文化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哲学和宗教体系,并将养生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道教中,养生主要包括修身养性、饮食调养、运动锻炼等方面,目的是达到身心健康的状态。
在中国古代,道教养生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其中著名的养生书籍有《素问》、《灵枢》等,并将其与中医学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养生文化。此外,道教还注重研究长寿和延年益寿的 *** ,如丹田养生、内丹修炼等,这些 *** 对于现代的健康养生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道教养生文化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推广。很多道家大师或者门派会在 *** 上开设官方网站或者通过社交媒体进行宣传和推广,向更多的人群传递健康养生的理念和 *** 。同时,也有很多网站、APP等提供非常专业的健康养生知识和服务,让人们获得更便捷、全面的健康建议和指导
道教养生文化的基本理念和核心价值
基本理念:
和谐统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无为而治:追求自然的自发与随缘,不强求,不施力,达到自然平衡的状态。
强身健体:强调修炼精神、气、形三者的协调,注重保持身心健康,防止疾病发生。
核心价值:
尊重自然:认为自然万物皆有灵性,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注重内修:强调内在修养,注重全面发展个人的精神和心灵。
推崇无为:不强求、不争辩、不计利益,追求“无为而治”和“顺其自然”的境界。
强调仁爱:推崇仁慈和爱心,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增强社会和谐的意识。
延年益寿:倡导健康、长寿、延年益寿的理念,注重饮食调养、运动锻炼等方面。
道教养生文化的内涵
道教的“三宝”(道、德、仁)与养生的关系
道教的“三宝”指的是道、德、仁,其中“道”是指自然规律和人类道德准则,“德”是指个人品德和行为规范,“仁”是指爱心和关怀。与养生相关的是“德”的部分,因为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水准有益于身体健康,而不良的行为和态度则可能导致身体不适或疾病发生。
例如,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尊重他人,有利于情绪稳定和心理健康;注意饮食卫生和保持健康生活习惯,有助于预防疾病;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和帮助他人,能培养爱心和善良的品质,增强自信心和心理健康等等。
因此,道教的“三宝”与养生有一定的关系,但需要注意的是,养生是一个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不仅仅局限于道德素质,还需要涉及到饮食、运动、作息、心理等多方面的因素。
道教养生文化的核心实践:调身、养气、神养
道教养生文化的核心实践是调身、养气、神养。
“调身”指的是通过运动、姿势等方式来调整身体的状态。道家认为身体是阴阳五行之精所凝而成的,通过适当的身体训练和 *** ,可以使身体得到舒展和调整,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效果。
“养气”是指通过修炼呼吸法和 *** 冥想等 *** ,来调节和引导内气。道家认为气是人的精气神之源,在养气的过程中可以增加体内的能量,保持自身的平衡和稳定。
“神养”则是指通过修炼心灵、提高自我修养等 *** ,来提升精神层面的健康状态,达到神清气爽、精神饱满的境界。
这三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道教养生文化的核心实践
道教养生文化的代表性内容:五禽戏、太极拳、气功
五禽戏是一种融合了道家、儒家、医学等多重文化因素的养生功法,通过模仿老虎、鹿、熊、猿、鸟等五种动物的姿势和动作,达到调理身心、强壮筋骨的效果。
太极拳是一种具有道家哲学思想的拳术,通过缓慢的动作、呼吸调节、意念引导等方式,来达到调和阴阳、平衡运动与静止、锻炼身体等多重养生效果。
气功则是一种注重调整呼吸、调节身心的一种健身方式,通过运用自身的意志和内功,来调和身体各部分的能量,达到强身健体、养生护身的效果。
这些养生技巧依托于道家哲学思想,通过具体实践,旨在帮助人们调节身心状态,提高免疫力和身体机能,从而实现养生延寿的目标。
道教养生文化的现代意义
道教养生文化对当代人的启示:和谐、平衡、自然
和谐意味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和谐,以及身体内部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的平衡和谐。在当今社会,人们经常面临压力、疲劳、焦虑等问题,而道教养生文化则强调通过调节身心状态,使内外环境达到和谐,帮助人们放松心情,提高生活质量。
平衡则是指身体、心理、社交等多方面的平衡。在当今的生活中,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快节奏、压力增加,容易导致身体和心理失衡,从而影响健康。通过养生修炼,让身心得到平衡,则可以有效地缓解这些问题,同时还可以增进身体的健康状况,提高自我修养。
自然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在现代社会,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性开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问题。道教养生文化则强调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并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身体训练、养生修炼等方式,让人们更加注重自然界的秩序与规律,实现自己与自然的共同发展的目标。
总之,道教养生文化倡导的和谐、平衡、自然的理念,为当代人提供了宝贵的前行指南和生活智慧,可以帮助人们实现自我修养和健康保障。
道教养生文化对现代医学的启示:预防为主,治未病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而中医治未病则是其中的一大特色。道教养生文化也强调预防为主,即在疾病出现之前,通过养生修炼,调整身体状态,以预防疾病的发生。这与现代医学强调预防疾病和健康管理的理念相吻合。同时,道教养生文化也强调治未病,即在疾病早期通过调节身体状态和增强免疫力等手段达到治疗及早发现、早治疗的目的。这与现代医学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理念相吻合。因此,道教养生文化对现代医学有着重要的启示。
总之,道教养生文化所倡导的预防为主,治未病的理念,对于现代医学有着深刻的意义和启示。当代人们应该注重身体养生、提高免疫力,同时应该加强健康管理,积极预防疾病发生和早期治疗,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道教养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关注心理健康、重视生态环保
道教养生文化倡导内在修炼、外在养生,注重身体和心灵健康的平衡发展。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到身体健康和生命质量。道教养生文化提醒我们注重心灵健康,通过冥想、太极拳等方式来调节心态、舒缓情绪,达到身心健康的状态。这与当代心理健康重视预防、注重心理平衡的理念相吻合。
道教养生文化还强调生态保护和环境卫生。传统的中医药学将人体视为自然界的一部分, 其中所使用的植物资源也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道教也倡导“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当代社会中,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和健康问题。道教养生文化提醒我们要重视生态保护和环境卫生,积极参与到环保事业中去,共同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总之,道教养生文化所强调的关注心理健康、重视生态环保的理念对现代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在当代,我们应该注重身体和心理的平衡发展,同时以行动支持环保事业,构建美好、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结论
本论文旨在探讨中国道教养生文化的内涵,结合现代医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梳理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中国道教养生文化具有深厚的道家哲学和中医学的基础。它强调通过适当的饮食、锻炼习惯、情志调节和药物治疗等方式,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物质和精神上的健康和长寿。中国道教养生文化的本质是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注重内在修为和外在自护的综合体系,倡导自然、简约、和谐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传承和哲学思想。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社会面临诸多的健康问题,拥有良好的养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尽管中国道教养生文化已经拥有了上千年的历史和积淀,但是也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将其与现代医学理论结合,引入更多的科学、系统和实践性,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中国道教养生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形态,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应用价值。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应该进一步探索其内涵,完善其体系,促进其与现代医学的融合,以期更好地为人类健康、长寿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黄穗平
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现任广东省中医院脾胃学科学术带头人,兼任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结合学科(消化系统疾病方向)学术带头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民族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会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中西医整合脾胃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专科专病合作发展平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岭南(华南)中西医结合诊治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病学术联盟主席、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普分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岭南梁氏流派经验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全国名老中医余绍源教授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广东省中医院中医药辨治慢性胃病研究团队负责人,专攻中医优势病种慢性胃炎、胃癌前病变及胃早癌。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消化系疾病及消化内镜诊治技术,培养硕士生、博士生80多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东省科技厅等各级科研课题20多项。曾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奖、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和著作奖。主编著作7本,副主编著作8本,发表医学论文180多篇。获得“首届岭南名医”“首届羊城好医生”"2017胡润-平安中国好医生"称号。
广东省中医院出诊时间:
周二上午 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医院;
周三晚上 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
辟谷第8天,陈阿姨住进了医院。
什么是辟谷?辟谷是民间流传的一种养生的方式,不少人都希望能通过断食来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陈阿姨从朋友那里了解到了一些辟谷的知识,觉得吃得越少,那么活得就越久,马上就开始了她的断食计划:每天只吃水果和蔬菜,而且必须把水果和蔬菜打成汁, *** 6杯,此外什么也不吃。
之一天,陈阿姨除了感觉饿,其他没啥反应,觉得自己能坚持下去。
第三天,陈阿姨说话有气无力,感觉头晕晕的。
第六天,陈阿姨已经浑身没有力气,脸色发黄,双眼无神
第八天,陈阿姨突然陷入了昏迷,被送到了医院。
经过检查,医生诊断陈阿姨严重低血糖,而且已经营养不良了,还好暂时没有生命危险。辟谷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吃得少确实对延长寿命有帮助,但是陈阿姨过度节食的行为也不可取。
一、吃得越少,活得越久?
众所周知,饮食对人类的健康至关重要,控制饮食也是病人恢复健康的关键。那么,是不是吃得越少,身体越健康,人活得更久呢?
2019年10月,Linda Partridge 团队在《Nature Metaboli *** 》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讨论是饮食和寿命之间的关系。
研究过程中,研究团队以小白鼠为实验对象,分析限制饮食对寿命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小鼠在年轻时期就开始限制饮食,坚持少吃食物,能活得更久、更健康。早期吃得少的小鼠,年老后不再坚持限制饮食,随意进食,会提高死亡率。也就是说,限制饮食确实有助于延长寿命,有利于身体健康。
需要注意的是,限制饮食并不等于盲目节食,过度节食会对身体造成危害。
一方面,食物为我们的生长发育提供营养物质。如果过度节食,会导致营养不良,引发缺铁性贫血、夜盲症、佝偻病等疾病。另一方面,食物为人体提供能量,以保障各个器官组织正常运行。过度节食,不但会导致神经系统受损,出现精神不振、智力发育缓慢等现象,还会影响内脏功能和免疫系统,引起肺活量小,肌肉无力、免疫力降低等情况,提高病毒侵袭的风险。
二、吃得太多,疾病找上门
吃得太少,容易生病,而吃得太多,也会被疾病盯上。
钟南山院士曾经在《广州日报》提醒大家,如果想身体健康,吃七八分饱就可以了,长期吃太饱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例如:
1、加重肠胃负担,增加消化道肿瘤风险
肠胃的容积是有限的,如果吃得太多,肠胃无法迅速消化,食物就会在肠胃中积压,引起胃痛、胃胀等症状。另外,吃太多,会加大肠黏膜氧化应急损伤,增加消化道细胞发生癌变的风险。
2、增加三高风险
吃太多,会摄入过多脂肪、热量、糖分等物质,容易发生肥胖,引发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等“富贵病”。随着年龄增加,长期吃太饱,会增加“三高”的风险。
3、加大骨质疏松风险
吃得越多,体内甲状旁腺激素的含量越高。如果经常吃太多,甲状旁腺激素也会增多,导致大量钙质从骨骼中流失,从而引起骨质疏松。
4、促使大脑早衰
摄入过多食物,人脑中的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会出现活化,导致脑动脉硬化,使人记忆力下降,引起老年痴呆。有学者发现:约20%的老年痴呆患者在青壮年时期经常吃太饱。
三、吃得不对,癌症容易找上门
钟南山院士上指出,合理饮食可提高抗氧化应激,有助于防病和延寿。如果食物摄入不当,会增加患癌风险,很多癌症患者都后悔吃东西的时候不注意,给了癌细胞可乘之机。
1、食管癌
很多食管癌患者都喜欢吃辣,即使食物还很烫也要吃,殊不知,这样会 *** 食管,导致癌症。
2、肺癌
抽烟容易导致肺癌。另外,很多肺癌患者都喜欢烟熏的菜,炒菜的时候也不开油烟机。然而,烟雾中含有致癌物质,会增加患癌风险。
3、肝癌
大部分肝癌患者都会喝酒,甚至酗酒,而酒精会严重损害肝功能。另外,食物发霉后,其中含有致癌物质,即使剜掉食物发霉的部分,吃了也会导致患癌。
四、看看钟南山的一日三餐,学着点
钟南山院士今年85岁,依然精神抖擞,一直在新冠疫情前线做斗争。这样饱满的精神状态,和饮食规律有割不开的关系。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钟南山院士的一日三餐!
1、早餐要吃得丰盛
钟南山院士认为,早餐一定要吃得丰盛。每天早上,钟院士都会吃两个大橙子、一个蛋黄、好几个蛋白、两片加了芝士的面包、一大碗加了全麦饼干的牛奶,还有一大碗红豆粥。通过钟院士的早餐食谱,可以看出健康的营养早餐应包含以下三种食物:
(1)淀粉类主食
面包、馒头、杂粮粥、红薯等淀粉类食物在早餐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葡萄糖是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淀粉类主食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可在人体内转化为葡萄糖,提供能量。
(2)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早餐要吃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这类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和人体内的比较相似,利用率更高。大家吃早餐时,可以从奶类食物、蛋类食物、豆类食物、肉类食物中选择两种,这样不但能摄入足够的蛋白质,还能减慢胃的排空速度,让饱腹感持续更长时间。
(3)富含膳食纤维和植物营养素的果蔬
早餐吃水果和蔬菜可以提供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有助于维持肠道正常功能。另外,果蔬中的天然有机化合物有助于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
2、午餐要重视,多吃肉鱼禽蛋豆
在我们国家,很多人不但不重视早餐,连午餐也是草草应付。钟院士每天都很重视午餐,中午会吃得多一些,食物主要以肉鱼禽蛋豆为主,摄入的热能占全天的40%。
午餐要求食物品种齐全,能够提供各种营养素,缓解工作压力,调整精神状态。大家可以借鉴钟院士的午餐食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食用鸡肉、鱼、蛋和瘦肉等食物。这些食物可提供蛋白质、铁、钙、磷等营养物质,有助于保护心脑血管健康。不过,肉类可能含有较高脂肪和胆固醇,不要吃太多。
3、多吃杂粮,只吃7分饱
钟南山表示,自己晚餐会吃得比较少,但每天都强迫自己多吃五谷杂粮,而且只吃7分饱。他认为,虽然精米白面好吃,但杂粮中的营养物质比较多。
2016年,美国波士顿哈佛大学公共健康学院公布了一项关于全谷物与死亡率的研究。研究发现:每天用全谷物取代细粮的人,死亡风险降低了8%;而每天用全谷物取代红肉的人,死亡风险降低了20%。
综上所述,大家要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在限制饮食的基础上,适当食用肉类食物,多吃新鲜蔬果,多喝水,保证每天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保持营养均衡。#谣零零计划#
参考资料
<1>《Nature子刊:吃得越少,活得越久!》.生物世界.2020年11月28日
<2>《钟南山:养生之道,莫先于食》.广州日报.2019年5月24日
<3>《钟南山公开饮食规律,一日三餐这样吃,难怪84岁依然神采奕奕^》.读者报.2020年4月11日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自律和不自律之间,差的是整个人生1
疫情期间,许多人因为整天待在家里,缺乏锻炼,体重蹭蹭往上涨,有的人甚至完全胖成了另外一个样。但也有一些人,能一直保持好身材。他们并不是天生吃不胖,而是每天坚持合理饮食、不暴饮暴食,坚持做瑜伽、举杠铃等各种运动,从不放纵自己。
能够管理好自己身材的人,看起来没什么了不起,但你又不得不佩服那些能十年如一日地管理好自己身材的人。他们看似在管理身材,其实是在管理自己的人生。
很多时候,我们跟别人差的不是那几斤几两的体重,而是藏在体重背后的自律以及自我要求。
有句话说,看一个人是否自律,给他一点自由就知道了。有些人,总能为自己的懈怠、懒惰和拖延找到各种借口;而有的人,却从不放过每一次锻炼和打磨自己的机会。
自律的人,总是能严格要求自己;而不自律的人,常常都缺乏毅力和坚持。那慢慢拉开的距离,最后常常会令人望尘莫及。
2
前段时间,许多人的生活规律完全被打乱了。以前准时起床去上班的,后来睡到日上三竿起;以前晚上准时休息的,后来熬夜到凌晨两三点。生物钟紊乱,对身体非常不好,严重影响一个人的健康。许多人知道这个道理,就是无法管好自己。
我朋友圈里有这样一群作者,他们每天的早起打卡时间依旧保持在早晨5点半。每晚11点,你也根本看不到他们发消息,通常这个时候,他们都已放下手机进入睡眠状态。甚至更有牛人,两个多月在家,没有一天赖床,也没有一天玩到凌晨不睡觉。
因为每天早起,他们赢得了更多时间来读书写文章;也因为每天早睡,他们保证了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所以,他们即便足不出户,也依旧能保持健康、保持精力充沛,不断精进自己的底气和资本。
那些早睡早起的人,除了作息比不自律的人规律一些、整个人的状态更好一些,他们更厉害之处可能还在于,更有行动力、更有执行力,甚至更清楚自己未来的目标和计划。
3
自律和不自律之间,看似是很小的差距。从表面看,比你能管住嘴迈开腿的人,可能只是体重比你轻几斤;比你更能沉下心来去学习的人,可能只是比你多考几分;比你更能合理安排作息的人,可能只是比你更有充裕的时间。
但从更深的层面上讲,比你自律的人,可能拥有比你更多的机会和选择,比你更容易获得成功,比你拥有更多掌握人生的权利和自由。
我们羡慕并且也想成为自律的人,但许多时候,我们就是管不住自己的懒、管不住自己的拖延、管不住自己的贪玩。
其实,只要你想取得好成绩、只要你想拥有好身材、只要你想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目标一旦明确,想要自律就会很有动力。只是,要真正做到坚持自律,却需要费一番功夫。为了达到目标,你必须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并且不放弃努力,才可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也许自律和不自律的人,在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内不会有太大差距,但日积月累就会有云泥之别。
自律的人,不一定优秀;但优秀的人,必定自律。共勉。
后疫情时代,飞鹤爱本倡导“食补养生”提升自护力“后疫情时代,健康是全民关注的大事。未来将是全民自护力时代,通过日常营养强化的食补养生方式将更流行。”12月30日,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他的个人年终秀现场如是预测。随后他以飞鹤爱本高端奶粉为例,分享了这一流行趋势中蕴藏着的机遇和未来。
3年前,吴晓波也曾发表过类似的“神预言”。当时同样是在年终秀现场,吴晓波以飞鹤等国货品牌为例,预言“国货崛起”。经过3年的发展,国货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飞鹤在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上的占有率从当年的13.1%提升到了如今的20.1%,稳坐“头把交椅”,国产奶粉的市占率也超过了六成。
“食补养生方式更流行”的预测能否再次成为现实,尚需时间去验证。但可以确定的是,后疫情时代,消费者对免疫力提升的需求会持续爆发。
全民自护力时代
提高免疫力是关键
疫情3年,医学专家不断地告诉大家,“要保证优质蛋白的摄入,保证每天一杯奶、一个鸡蛋”。这推动了消费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奶”的营养价值,了解其对于帮助人体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毫不夸张地说,疫情使整个社会对奶制品都有了全新认识。疫情期间,牛奶和粮食、肉类、蔬菜等生活必需品一起,出现在各地的保供名录当中,成为保供品。这在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都属于首次。“十四五”规划纲也明确提出,要“保障粮、棉、油、糖、肉、奶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这是国家之一次将“奶”列为需要保障供给安全的重要农产品。
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从2023年1月8日起,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这意味着持续了3年之久的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人人都是自身健康之一责任人”的理念深入人心,“提升自身免疫力”的需求井喷。
CBNData《年轻人养生消费趋势报告》显示,九成以上的90后有养生意识,超半数90后已经开始养生。而年轻人钟爱的养生方式,以方便、快捷的“轻养生”为主,提供一站式科学养生方案的成人配方奶粉越来越成为年轻人的新选择。
因此,吴晓波在年终秀现场预测,“全民自护力时代来临,‘未病先治’提升自护力是关键,通过日常营养强化的食补养生方式将更流行。”
60年积淀
补齐“新冠自愈三剑客”
飞鹤创立于1962年,是我国最早的奶粉企业之一。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飞鹤深知一罐好奶粉,必须要从好奶源抓起”。因此,它扎根北纬47度黄金奶源带,耗费十多年,建成了我国婴配粉行业之一条“农牧工”三位一体的全产业链。如今,这条产业链已成为爱本高端奶粉的产业基础。
飞鹤优质奶源为爱本提供了安全性和品质远超欧盟标准的生牛乳。以其中极为珍稀的牛初乳为例。牛初乳是健康母牛产小牛后,三天内所分泌的乳汁,被誉为“21世纪免疫之王”。有网友将其与VC、黄桃罐头并列,称为“新冠自愈三剑客”。虽然是网友戏称,但也道出了牛初乳在提升免疫力方面的作用。研究发现,牛初乳富含5大免疫球蛋白,是普通牛乳的近100倍,是提升免疫力的不二之选。在飞鹤自有牧场的牛初乳对照实验中,研究人员在一个月的跟踪观测后发现,500头常乳喂养的犊牛健康存活率仅为30%,而500头牛初乳喂养的犊牛存活率则高达99%。截至目前,全球已有超过6000篇关于牛初乳的论文和临床研究,验证了牛初乳及其制品,在免疫、肠道、营养、抗衰等方面的作用。
爱本牛初乳配方粉使用的牛初乳,仅采集母牛产后2天内的乳汁,更为珍稀。
飞鹤60年,不仅是产业的持续积淀,也是科研创新的不断突破。近年来,飞鹤长期与中国营养学会、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北京大学医学部等权威机构合作,深耕国人全生命周期健康营养研究。爱本高端奶粉的配方设计便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爱本牛初乳配方奶粉就是通过牛初乳、乳铁蛋白、益生菌和水解乳清蛋白的科学配比,形成了“1+3自护力组合”,实现集成营养的养生效果。
吴晓波在其年终秀的分享中强调,爱本高端奶粉的可贵之处在于为顾客提供了一站式科学养生新方案。新推出的爱本牛初乳奶粉,独创的“1+3”自护力配方,“经专业科学验证,每天两杯可有效提升自护力”。
同时他还提醒现场观众,提升自身自护力的同时,也可以春节把爱本带回家,把自护力带给父母长辈。
爱本高端奶粉推出后,受到了营养界、医护、企业家、学者等群体的高度认可和推荐,在高势能消费群体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相信,未来爱本高端奶粉将结合中国不同消费人群的需求,推出更多功能性成人配方奶粉,满足更多人的健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