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就是我们平时吃的香菜的学名,香菜又名胡荽、香荽、芫荽。提到香菜相信是有人喜欢有人讨厌了,因为它本身有一股比较重的味道,所以才叫做是香菜。其实香菜也算是一种蔬菜,而且里面的营养也是比较多的,只不过有一些人不喜欢这个味道。所以香菜平时更多的是作为调味菜来吃的。香菜的种植主要还是要播种的方式来完成的,和一般的蔬菜种植没有特别的不同,但是在播种之前还需要先进行催芽,可见催芽的这个环节是十分关键的,要是没有催芽或者是催芽不好的话结果会影响到产量的。
之一就是要给香菜的种子搓壳,其实香菜分为两个品种的,一个是小香菜,还有一种就是大香菜了,大香菜的叶子是比较大的。香菜种子的壳是比较坚硬的,但是在播种之前还需要给壳进行揉搓,这样将外面硬的壳给搓掉,渐渐的里面种子就会出来了,这个时候才用里面的种子来播种。其实香菜的种子是喜阴的植物,所以要在阴暗的环境中播种,这样对于生长是很有帮助的。
第二就是要给香菜的种子进行催芽了,催芽的时候更好是选择用井水,上面已经说了香菜是喜阴的植物,所以选择井水是更好的。首先是用凉水对香菜的种子进行浸泡,将重在全部倒在凉水里面,大概泡三到五个小时就可以了,然后再将种子都捞出来再用袋子给装起来,接着就是将袋子全部都放在井里面,但是要记住不要放在井水里面,和井水要保持8厘米的距离。就这样大概需要8天左右的时间种子就会发芽了。一般只要有百分之四十的种子出现露白就可以播种了,并不是要等到所有的种子都露白,这点也是很关键的。
除了上面的催芽 *** 之外还可以进行冰箱催芽,一样是要先将种子外面的硬壳给搓掉,接着就是将种子房子冷水里面浸泡。但是这一次泡的时间需要久一点了,更好是能够泡十个小时,然后还是捞出来,但是还需要用清水再淋一遍,更好是要将种子彻底的清洗干净。种子洗干净了之后再拿出去风干一下,但是注意不要在大太阳下面暴晒,等到风干之后用袋子将种子装起来,然后再放在冰箱里面催芽,但是冰箱里面的温度一定要控制好,更好是控制在9度左右的,就这样将种子在冰箱里面摆放5到7天的时间就可以了,但是每天都需要拿出来清洗一遍,等到有百分之三十的种子露芽就可以种了,所以操作起来也是挺简单的。
个人认为香菜种子的催芽并不难,只不过这个环节肯定是不能少的,另外上面的几个 *** 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催芽的 *** 还不止这些,还有其他的办法是可以进行催芽的,催芽看起来不是很重要,其实是种植环节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要是不催芽的话香菜是长不好的。
1.人眼睛的大小在6-8岁之后就基本不发生变化了,只是随着脸越来越大,从视觉上来看,眼睛变小了。
2.眼镜布不是用来擦眼镜的,否则会造成镜片磨损;眼镜布的功能是用于包裹镜片,与眼镜盒隔离开(正确清洁眼镜的 *** 有:水洗,然后用干净纯棉布吸干;专用擦拭纸;喷雾清洗)。
3.打火机的发明时间比火柴还早。
4.牙膏底部的颜色条与成分无关,主要是用于产品生产过程中产品封尾的定位与识别。
5.冰箱门之所以带磁力,是为了防止好奇的小孩子弄死自己,所以可以从里面推开。
6.天然气本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加入臭味是为了让人有识别能力。
7.公交车载客标准:1平方米超过8人才算超载。
8.美国的昆虫学家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蚊子是有牙齿的,共22个牙齿。
9.跑步机发明的初衷并不是锻炼身体,而是作为惩罚犯人的恐怖刑具。
10.香菜的学名叫芫荽,读音是yán sui,很多地方的人会这样描述,但只有小部分人知道确实有这两个字。
11.当你发“fu”的音的时候,发出来的是冷气,当你发“ha”的音的时候,发出来的是热气。
12.金城武姓金城,不姓金。他是中日混血,国籍是日本,金城是日本姓氏。同样的伊能静不姓伊,昆凌不姓昆,你知道他们姓什么吗?【伊能静本姓吴,后随继父姓伊能;昆凌本名叫做武谊蓁,而她的英文姓氏是Quinlivan(昆利文)】
13.吃了辣的东西,感觉要被辣死了,就往嘴里放上少许盐,含一下,吐掉,漱下口,就不辣了。
14.桌子、瓶子表面的不干胶痕迹用风油精可以擦拭。
15.扑克牌中每个花色的K都代表着历史上的伟大君王:黑桃是大卫王,梅花是亚历山大大帝,红桃是查理大帝,方块是凯撒大帝。
16.大多数匡威运动鞋的鞋底上都覆有一层非常薄的毛毡,为的是合法地将它们归类为拖鞋。这一招为该公司节省了超过33%的进口关税。
17.南非是世界唯一一个拥有三个首都的国家,分别是:行政首都(中央 *** 所在地)为茨瓦内,立法首都(议会所在地)为开普敦,司法首都(更高法院所在地)为布隆方丹。
18.古龙水最初是为了防止瘟疫而制成的。那时人普遍认为,难闻的空气会传播疾病。
19.在工业革命期间,10小时到16小时工作制是很正常的。福特是之一家试行8小时工作制的公司,并发现其工人的工作效率更高。
20.日本某些地区存在蓝色交通灯,这是因为日本人在历史上使用同一个单词来表示绿色与蓝色。
21.最初的香烟过滤嘴是用软橡木制成的,如今的过滤嘴款式也保留了最初的影子。
22.舌头其实不仅仅是一块肌肉,而是8块不同肌肉的 *** 体。
23.竹子是草不是树。牡丹是树。玫瑰也是树。
24.“花生”在台湾还会被叫做“落花生”、“土豆(闽南)”。
25.辣是一种痛觉,而不是味觉。
你们发现没,南北方的差异,不管是豆腐脑吃甜的还是吃咸的,粽子吃豆沙的还是肉的,每次只要讨论起来,都是热门话题。
不仅这些关于口味的问题,就连南方人买菜,一次买一顿,北方人买菜,一次买一吨这样的话题也没少聊起来。
这不前几天,我跟同事们一起在公司吃午饭,又因为“青菜”这个事儿,聊开了。
一个同事说,每次跟南方的朋友一起吃饭的时候,点菜点到最后,他们都要点一个青菜。
这个青菜一定是绿叶菜,而不是绿色的菜。
像我们平时吃的这种
这种
这种
这种
这些虽然看上去是绿色,但是都不能算青菜。
南方朋友说的青菜,一定要是绿油油的纯青菜,一点别的东西都不能加,就连色号都要是统一的。
像这样的
这样的
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
只有这些,才配得上“青菜”这个称呼。
说的这么热闹,其实也好理解,说白了就是清炒空心菜、油麦菜、小油菜、小白菜、菠菜、生菜、菜心。。。。这些绿叶菜的统称呗。
而在北方人看来,除了肉,只要是绿色的蔬菜,不管是不是绿叶菜,都叫青菜。
不过这也不稀奇,毕竟咱们国家地大物博,每个地方对“青菜”定义不一样也很正常。
其实除了青菜,南北方的朋友还有很多蔬菜的叫法也不一样。
有一次我跟一个朋友因为同一种蔬菜,差点儿互相怀疑人生。
我说这是豇豆 ↑。
她:这不是豆角吗?
我:豆角不是这个吗 ↑?
她:这不是四季豆吗?
关于同一种蔬菜,南北方叫法不同,还有很多。
比如洋芋、地蛋、土豆、马铃薯、仔薯其实是一种东西;
甘薯、山芋、红薯、红苕、白薯也是一种东西;
生菜、莴苣、莴仔菜、唛仔菜还是一种东西。。。。。。
还有像下面这些,咱们平时经常吃的蔬菜,虽然叫法不同,其实也是同一种东西哦。
01菜心VS菜薹
菜心和菜薹其实是同一种东西,但是好多人以为菜薹是芥蓝,它们虽然长得很像,但是仔细看还是有区别滴,从口感上来说,菜薹更鲜嫩,而芥蓝偏脆口儿哦。
培根炒菜心
02青蒜VS蒜苗
在我看来,青蒜就是咱们炒回锅肉、小炒肉的时候经常做配菜那个,是大蒜长出来的绿的青蒜叶。
而好多人叫它蒜苗,但是在我的认知里,蒜苗是青蒜长老时,中间的那根圆柱形长长的,好多人叫蒜薹的东西,我天,脑壳疼~
农家小炒肉
03菜花VS花菜
我们在北京一般都叫菜花,南方的朋友叫花菜的多,台湾好像是叫花椰菜,突然感觉,干锅花椰菜好像听上去比干锅菜花更文艺一点儿呢,哈哈哈~
干锅菜花
04芹菜vs富菜
这个叫法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过,据我一个南方朋友说,他们觉得“芹”和“穷”发音很像,吃起来不吉利,所以就叫富菜。
芹菜不只是在叫法上不一样,吃法也有差别,北方更多的是吃芹菜杆儿,把叶子扔了,而南方很多地方,芹菜叶做出来非常好吃哦~
芹菜炒鸡蛋
凉拌芹菜叶
05西葫芦vs角瓜
这个蔬菜,大多数人都叫西葫芦,但也有很多人叫角瓜,也有叫小瓜、玉瓜、菜瓜。
西葫芦很早以前是从欧洲引进的,所以带个“西”字也很好理解,我猜,可能是因为它长得像中国的葫芦吧。
蒜茸西葫芦
06香菜vs芫荽
很多人把香菜叫芫荽,其实并不是完全因为方言,而是香菜的学名就叫芫荽。
平时咱们做菜,香菜作为点缀出场更多一些,问一下大家,谁去菜场买菜,没要过赠品香菜,举个手看看~
豆皮卷香菜
07番茄VS洋柿子
如果你去东北,想买柿子,你收到的可能不是你想象中的,挂在树上那个黄澄澄的柿子,很可能是“洋柿子”哦。
也就是咱们平时说的西红柿啦,在南方,更习惯叫它番茄,其实不管是番茄的“番”,西红柿的“西”,洋柿子的“洋”,都说明一个意思,这个蔬菜是外国来的。
西红柿土豆
炖牛腩
08生菜vs莴苣
很多地方把生菜叫莴苣,其实没毛病,因为生菜本身就是叶用莴苣,因为可以生吃,所以叫生菜。
而咱们平时吃的莴笋,其实也是莴苣,只不过是茎用莴苣,吃的是它的茎哦。
生菜
鲜虾面线
莴笋
胡萝卜
09卷心菜vs圆白菜
南方一般叫卷心菜,包菜,北方叫圆白菜、大头菜、洋白菜的更多,还有一些人,尤其在北京,这个菜还有个名字叫疙瘩白。
圆白菜是一个很家常的蔬菜,既可以凉拌着生吃,也可以炝炒,或者当配菜,脆脆的带点儿微甜的口感,很好吃。
炝炒圆白菜
010山药VS淮山
淮山也叫淮山药,是山药的一种,很多地方的人叫习惯了,也就在当地成了山药的统称了。
其实如果细分的话,山药的品种也是很多的,有适合入药的,有适合炖汤的,还有适合炒菜的,做成甜品的等等,是一个食补很好的食材哦~
山药鸽子汤
最后我想问问大家,还有什么菜,在你家乡的叫法,是跟别的地方不一样的?咱们留言区接着聊哈,等你们~
大寒不寒,养生保健不可忽视“冬与春交替,星周月讵存?明朝换新律,梅柳待阳春。”今日大寒,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谚语有“大寒,大寒,抱成一团”之说。
大寒饮食民俗面面观
在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节庆,如尾牙祭(商家的年终聚餐)、祭灶、腊八节等。民间有吃糯米饭、炸春卷等食疗习俗。
糯饭补虚健脾
“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岭南地区民间有吃糯米饭的习俗。糯米性温、味甘,入肺、脾经,有补虚、补血、健脾暖胃作用,是一种较为温和的滋补品,具有补益脾胃的饴糖,就是用糯米和麦芽 *** 的。当然,糯米不易消化,脾胃虚弱、消化不好的人应少吃或不吃。
小酌怡情驱寒
宋·方回《永乐沽酒》载:“大寒岂可无杯酒”。酒具有多种医用价值,适度饮酒,有一定保健作用。《汉书·食货志》载:“酒为百药之长。”大寒时节可以围炉夜话,一家人或三五挚友小酌,既可畅叙亲情、友情,又能御寒,更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烂漫情怀。但一定要适度,而且烈性酒要少饮,以米酒,黄酒为佳。
药膳固表强体
母鸡肉半只(约750克),黄芪30克,天麻20克,仙鹤草100克,枸杞子10克,白术10克,调料适量。将鸡肉切块洗净,加入上药以及葱、姜、盐、料酒,用文火慢炖2小时,食肉喝汤。有益气固表、补中强体抗病之功效。
今年大寒有啥不一样
千年之前,有内圣外王之誉的邵雍在《大寒吟》中写下“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阶前冻银床,檐头冰钟乳。”今年在南方恐怕见不到这种景象。暖冬已成定局。今年冬季这种气候四时失序的情况,也间接为一些传染病的发生提供了温床,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全国流感疫情报告显示,11月份流感27731例,12月份飙升至121800例。
2018年为戊戌年,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中见太徵火运。自大寒日(2018年1月20),至春分日(2018年3月21日),主位少角木,客气少阳火,中见火运。文献记载可能会出现“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温病乃作”的情况。中医认为,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再加上2017冬行春令,精气失藏,也会影响到2018年春天流感疫情的继续和反复。所以目前一个时间段,防流感不可忽视。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面对流感,要做的还是以预防为主,提升自身正气,提高机体免疫力。
早晚室内通风换气 早在《礼记·月令》中就有很多古代防疫卫生的记载。《朱子家训》指出:“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现在居民大都住在楼房,很少有庭院,那么开窗通风、换气,十分必要。
顺应阳生吹卯时风 冬天要“早卧晚起”,但是大寒过后春天的气息已然嗅到,阳气开始萌动生发,这时可以稍微早点起了,无锡江阴地区有吹卯时风(5~7点)的习惯,很值得提倡。
佩挂一个防感香囊 中药香囊散发出香气,在人体头胸部周围形成无形屏障,有散风驱寒、通窍、杀毒等功效。丁香5克,肉桂5克,白芷10克,三萘10克,甘松10克,薄荷6克,石菖蒲6克,川芎10克,药料研粗末,装入小布袋,佩挂在脖子上或挂在家庭房间、卧室门上。
适度让皮肤受“寒” 102岁高寿的国医大师邓铁涛有一个养生习惯,就是一年四季用冷热水交替洗澡。可以尝试用冷水洗脸、洗手,这样可以提高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力,也可以增强免疫力。冷水洗脸要循序渐进,开始可以先用冷水拍拍脸,等皮肤逐渐适应后,再改为每天早晨用冷水洗脸、洗手。
预防流感食疗妙招
药食同源。厨房里、餐桌上有大学问。大寒与立春相交接,顺应时节变化,逐步添加些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如葱、姜、蒜、香菜等,以适应万物的升发。如香菜,学名芫荽,温,辛,归肺、脾经,有发表透疹、健胃功效。香菜根还能够发汗退烧。葱白,味辛,性温,归肺、胃经,可发汗解表、通阳、祛痰。
祛风散寒解表羹 这个时节需要一碗既美味又防病的汤羹,鸡蛋2个,香菜3根,嫩豆腐50克(切丝),葱白5~7根(去根),生姜3~5片,花生米20粒左右(研碎)、淀粉、盐、鸡精、香油等适量。鸡蛋搅拌均匀,香菜、葱白、生姜洗净后切为碎末。将清水在锅中烧开,放入豆腐丝,再加入少许水淀粉,使水略稠后,将搅拌好的鸡蛋慢慢倒入,同时搅拌。最后加入香菜、葱、姜、盐、鸡精等调料,出锅前淋上香油少许,撒上花生末,喜欢辣味的,还可以撒上少许白胡椒粉。此羹有祛风散寒、发汗解表、调和营卫的作用,还适用于轻度感冒初期。
常食萝卜防感冒 白萝卜味辛、甘,性平,归脾、胃经。具有消积滞、化痰清热等功效。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微量元素锌,有助于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另外,白萝卜里的木质素,能提高巨噬细胞的活力,还有一种干扰素的诱导剂,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并可以抗病毒。因此,常吃萝卜具有预防感冒的作用。
自制芫荽葱白汤 连根香菜3~5根,连根葱白10~15根,白萝卜5~7片,生姜3片(约10克),将香菜、葱白、萝卜、生姜分别洗净,切碎共放锅中加清水适量煎煮10~15分钟,也可稍加1~2匙老红糖共煮,滤出汤液,趁热喝下,盖被休息,寒出而解。此汤成人、儿童均适合。
天然抗菌物大蒜 大蒜,性温,味辛;入脾、胃、肺经,具有温中行滞,解毒作用,是天然广谱抗菌物。大蒜有提高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另外,大蒜提取物可杀灭乙型流感病毒,食用大蒜可让感冒发生概率降低2/3。大蒜炒咸肉、大蒜炒百叶,大蒜沸水焯后切段加入香油与花生米或臭干。(陶国水)
粤语、黄县话都给香菜叫芫茜,这应是很古老的叫法汪曾祺在《南人不解食蒜》中写道:“我原来不吃芫荽(香菜),以为有臭虫味。一次,我家所开的中药铺请我去吃面,——那天是药王生日,铺中管事弄了一大碗凉拌芫荽,说:‘你不是什么都吃吗?’我一咬牙吃了。从此,我就吃芫荽了。后来北地,每吃涮羊肉,调料里总要撒上大量芫荽。”和汪老先生的体会差不多,我小时候也不吃香菜,嫌它有“臭大姐味儿”(从科学角度讲,香菜中含有40多种化合物,其中超过八成是醛类,椿象也就是黄县人所说的“臭大姐”攻击敌人的毒雾里也有类似的醛类化合物,所以说香菜有股臭大姐味儿还真没冤枉它),年纪大了不知不觉就吃了,这也许就是黄县话说的,“人越老越乱参(cēn)”吧,相信许多人也有着类似的经历。
芫茜菜
香菜原名“胡荽”,《本草纲目》载:“荽,许氏《说文》作‘葰’,云‘姜属,可以香口也’。其茎柔叶细,而根多须,绥绥然也。张骞使西域始得种归,故名胡荽。今俗呼为蒝荽,蒝乃茎叶布散之貌。俗作芫花之芫,非矣。”
瑞香科植物芫花
后因避讳而改名,晋陆翙(huì,鸟飞声)《邺中记》:“石勒讳胡,胡物皆改名,名胡饼曰麻饼,胡荽曰香荽。”再由“香荽”而改成更通俗的“香菜”,可能是因为其茎和叶有特殊香气,可以调味,故此得名。学名芫荽,此名不见于典籍,比较早的文字纪录来自元秦简夫《东堂老劝破家子弟》第三折:“卖菜也,青菜白菜赤根菜,芫荽胡萝卜葱儿呵。”可能确如李时珍所说,是因其开花时与芫花有点像,所以才得此名的。黄县话叫作“芫茜菜”,不少地方也这么叫。据说粤语中“荽”音“衰”,被认为是不好的兆头,所以读成“芫西”,也暗合了其来自西域之意,又因其为草本而将“西”写作“茜”(xī,过去有部译制片叫《茜茜公主》,“茜”字也是这样读的),这或许是“芫茜菜”得名的原因吧。
番鬼芫茜
两广地区有一种名叫假芫荽、野芫荽的可作调味料的香草,当地人称为“番鬼芫茜”,粤语形成很早,大约“芫茜”的叫法唐宋之前即已形成。
芫茜菜属伞形科,与芹菜、胡萝卜同属一科,与海边沙滩上生长的沙参是远亲。
沙参
为一年生或二年生有强烈气味的草本,高20-100厘米。根纺锤形,细长,有多数纤细的支根。茎圆柱形,直立,多分枝,有条纹,通常光滑。叶片羽状全裂,边缘有钝锯齿、缺刻或深裂。伞形花序顶生或与叶对生,花白色或带淡紫色,花果期4-11月。原产于地中海地区,西汉时引入中国,至少至北魏时期就广泛种植了,《本草纲目》载:“胡荽处处种之。八月下种,晦日尤良。初生柔茎圆叶,叶有花歧,根软而白。冬春采之,香美可食,亦可作菹。道家五荤之一。立夏后开细花成簇,如芹菜花,淡紫色。五月收子,子如 *** 子,亦辛香。按:贾思勰《齐民要术》云:‘六、七月布种者,可竟冬食。春月挼子沃水生芽种者,小小供食而已。’王祯《农书》云:‘胡荽于蔬菜中,子、叶皆可用,生、熟俱可食,甚有益于世者。宜肥地种之。’”
黄县种芫茜菜的也很多,农家但凡有菜园者,多辟出一角畦点芫茜菜,随长随拔着吃。春天畦的比较少,因为吃不迭就开花结子了。
酱油菜
如贾思勰所说,夏天下种秋末收获的,才是芫茜菜的主力军,正赶上黄县人熬酱油菜的季节,酱油菜里要放大量的芫茜菜,可以说酱油菜的风味很大程度上要靠芫茜菜来体现。过去的人不肯浪费,芫茜菜的根也可以洗净放入麸酱缸里腌渍,味道很是不错。还可以放到酱油菜里一起熬煮,软烂入味。也可以剥了皮生吃,味道不像茎叶那样浓烈,细嚼有淡淡的回甘。有一本曾经很流行的书叫《菜根谭》,据说书名的寓意是“嚼得菜根香,百事皆可作”,俗语亦云“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这总让我想到芫茜菜根,嚼起来似乎也不难吃。一时吃不完的芫茜菜,就在窖白菜萝卜时一起入窖,可以吃到来年春天。
芫茜菜主要是作调香料用,凉拌菜离不了它,炒菜炖菜出锅时也要放上少许提香。
香菜梗炒里脊
黄县人还常把它作主菜用,芫茜菜梗切段与里脊肉丝并炒,吃着清爽,还可美容瘦身,是冬日里常见的小炒。如果加上切好的乌参丝同炒,就是胶东菜中有名的香菜梗炒乌参,筵席也可上得。捋下的芫茜菜叶子用陈醋拌一下,酸香爽口,亦可解腻。大雪飘飘的日子里,包一顿芫茜菜羊肉饺子,羊肉有暖中补虚、补中益气之功,芫茜菜有健胃消食之用,热乎乎的饺子吃完,身上寒气尽去,春意融融。
芫茜菜喜凉怕热,在天气凉爽的秋天生长良好,经霜之后,色作紫红,仍不凋萎。芫茜菜本身独具异香,再加上生长期气温较低,所以虫害甚少,基本不用打药,是非常绿色有机的一种蔬菜。今夏持续高温,畦的芫茜菜种子大多发不了芽,导致今年的芫茜菜身价暴涨,最贵时要四五十元一斤,这让平日不起眼的芫茜菜很是出了一把风头,却也使得吃货们的舌尖上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部分图片引自 *** ,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香菜是芫荽吗?香菜是从哪里来的,不喜欢吃香菜有错吗?香菜,学名芫荽,香菜也叫芫荽,不同地区叫法不同。
香菜属于伞形科植物,其茎叶可食用,味道具有鲜香、微辣和微苦的特点。香菜起源于地中海地区,被广泛应用于亚洲、中东、印度、拉丁美洲等地的烹饪中。
香菜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K、叶酸、钙、铁等多种营养成分,对于促进消化、增强免疫力、维持骨骼健康等有着积极的作用。
在烹饪中,香菜作为一种调味料,能够为菜肴增色添香,提升口感层次。其鲜香的味道可以为菜肴带来一种清新的感觉,特别适合搭配海鲜、肉类和蔬菜等食材。同时,香菜还可以用于 *** 香菜酱、香菜酱油等调料,为菜肴增色不少。
香菜在许多烹饪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其在不同文化中的应用却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香菜被广泛应用于川菜、鲁菜、闽菜等地方菜系中,成为许多菜肴的必备配料。
而在印度、墨西哥等地,香菜也是常见的烹饪调味料,用于 *** 传统的咖喱、墨西哥卷饼等美食。
然而,在我国或者西方国家,香菜也引发了强烈的争议。有一部分人对其独特的气味和味道表示厌恶,甚至形成了一种“香菜恶魔”的梗,成为了 *** 上的热门话题。一些人认为香菜有着肥皂、甚至是臭袜子的味道,让他们无法接受。
这种强烈的对比让人不禁好奇,为什么香菜在不同个体中产生如此明显的差异?不喜欢吃香菜有错吗?
其实,味觉偏好是一种主观体验,并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喜欢香菜的人可能觉得它能够为菜肴带来独特的清新和芳香味道,而不喜欢香菜的人可能认为它有着强烈的肥皂味或草味。
这种差异并不意味着其中一方就是对的,而另一方就是错的,我们也要尊重他人的味觉偏好,避免对对方的选择进行贬低或嘲笑。
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愿意尝试新的味道和食材,包括那些可能在过去并不喜欢的食材,例如香菜、榴莲、螺蛳粉、鲱鱼罐头等。也许以后的某一天,我们也爱上了这些曾经很抗拒的食物,“真香”!
益方之言?|赤根菜、筵席菜,是不是你“会说不会写”的菜名?赤根菜·筵席菜
菠菜,在南方方言里多读为“扯根菜”,一些研究方言的著作也是这样写的。
那天,一位大学同学在网上讲到菠菜的别名“扯根菜”,他认为,其实应是“赤根菜”。菠菜又名波斯菜、菠薐、菠柃、鹦鹉菜、红根菜、飞龙菜等。《唐会要》就已明确记载:菠菜种子是唐太宗时尼泊尔作为贡品传入中国的。明·徐光启《农政全书》:“菠菜:菠稜,一名赤根,又名波斯草”。波斯就是现在的伊朗。
这在益阳话里也能得到证明。益阳话的“赤”与“扯”,都读ca。两个字只是调不同,“赤”为四声,“扯”为五声。普通话读chi,而益阳话读ca的常用字除“赤”之外还有“尺”。应是属于古音。
沅江的赤山岛,原以为起名时上面少有草木,如今看来,应是因为它的土壤是红色(赤)的。至于“扯”读ca,一者益阳话无卷舌音,二者普通话读e益阳话读a者许多,是一种带规律性的现象(另有讲解)。
不少人将“扯根菜”理解为“根也可以扯起来吃的菜”,属于由音索字而产生的牵强附会。比如萝卜、莴笋、芫荽等的根也都是可以吃的,怎么不叫“扯根菜”呢?
益阳北郊黄家湖有个村叫赤江嘴(咀),应写为“插江嘴(咀)”,因为这个村的地形伸向湖中,如插向水中,并非此处有红(赤)土可以使江(实为湖)变为红色。
筵席菜,正规的名称叫芫荽,别名胡荽、香菜、香荽。为伞形科植物鞠荽的全草,一、二年生草本植物,是人们熟悉的提味蔬菜。还有一定药用价值,《本草纲目》称:“芫荽性味辛温香窜,内通心脾,外达四肢”。
益阳人称为“筵席菜”有两个来历。过去乡间物质生活贫乏,平时吃菜油水薄,而芫荽却是富贵菜,没有重油,难以下咽,只有过年过节,办红白喜事,才用来下油汤吃,因而谓之“筵席菜”。另一个来历,是由它的读音(yánsui)而来。芫的读音与筵同,荽的读音与尿同。尿,一般读niào,但方言里用于小孩撒尿就说“屙尿(sui)”。这个读sui的尿,在益阳方言里就读xi,与筵席之“席”(声调不同)同音。
(感谢唐宋轩宋喜梅女士对本期视频场地、字幕的支持)
主讲人简介:
谢国芳,益阳沅江人,益阳日报社高级编辑、益阳市首届优秀社科专家,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其方言研究专著《益阳方言寻根说字》为益阳市社科重点项目,获益阳市社科成果特等奖、湖南省优秀科普作品奖。
策划:邢玲
执行:杨玉菡
*** :湖南日报社益阳分社
常被叫错名字的六种食物,有几个很常见,八成人都读错闹笑话了“一名合格的吃货,先从读对每一种食物的名字开始。”
中国有5000年历史文化,地大物博,广博精深,源远流长,在中国有很多美食非常出名,而且每个不同的地域都有自己独有的美食,因此一些不太常见的食材叫错名字或者不认识也情有可原。然而有些食材即便我们常吃,也有人会把名字念错。汉字博大精深,看似很像的字读音却完全不同,同样的半边字加上不同的偏旁部首读音也完全不同。下面一起看看这些常被叫错名字的六种食物,有几个很常见,八成人都读错,闹笑话了。
1:蛋挞
蛋挞是一种以蛋浆做成馅料的西式馅饼,“挞”是英文“tart”的音译,意指馅料外露的馅饼。蛋挞外层为松脆之挞皮,内层则为香甜的黄色凝固蛋浆,口感松软香酥、内陷丰富、奶味浓郁,很多人,尤其是小朋友,都非常喜欢吃蛋挞,然而你平时会怎么读蛋挞呢。
正确的读法应该是,蛋挞(dàn tà【第四声】),是不是感觉很奇怪呢,平时大家,即便是西餐厅的工作人员,也会读dàn tǎ(第三声),虫妈试了试,读起来确实怪怪的,但也无法反驳,没想到读了这么多年的音居然是错误。
2:饹馇
饹馇是一种河北唐山的面食小吃,用豆面做成饼形,切成块,熬菜吃、炸着吃或炒菜吃。是百姓逢年过节,婚丧喜庆,迎来送往的必备之物。在当地,甚至还有“不吃咯扎宴,不算到唐山”的说法。在唐山的民间对“饹馇”一词的来源却流传着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慈禧太后没有吃够,就说了句“搁着”吧。太监以为这是太后赐的菜名,马上传下去:“老佛爷赐此菜名为‘ 咯扎’。后来慢慢演变成了饹馇(gē zha),虽然读起来奇怪,但是确实有很趣呢。
3:饸饹面
饸饹面是一种中国北方晋冀鲁豫陕五省的传统特色面食之一,在我们洛阳,也有很多饸饹面的面馆,用饸饹床子把和好的荞麦面、高粱面(现多用小麦面)放在饸饹床子里,并坐在杠杆上直接把面挤轧成长条(面条状)放在锅里煮着吃,这种传统独特的饮食 *** 方式,不知从何时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国西、北方地区独特的风味名吃。记得之一次遇见饸饹面的时候,虫妈还说,这里开了一家不知道什么名字的店,后来才知道,原来读饸饹(hé le)
4:苋菜
苋菜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蔬菜,特别是含有较多的铁、钙等矿物质,同时含有较多的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 ,有“六月苋,当鸡蛋;七月苋,金不换”的说法,由此可见其营养价值之高。常吃苋菜还可以减肥强身, 有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加快骨折愈合、减肥排毒、防止便秘等功效。可是苋菜也经常有人会读错,它的正确读音是(xiàn cài)。
5:芫荽
芫荽是人们熟悉的提味蔬菜,状似芹,叶小且嫩,茎纤细,味郁香,是汤、饮中的佐料,多用于做凉拌菜佐料,或烫料、面类菜中提味用,小时候以前一直认为芫荽是我们这里的地方方言,是写不出来的,最近才知道芫荽是香菜的学名。它的正确读音是(yán sui)。
6:盬子鸡
盬子鸡发源于重庆市奉节县。其选料甚严,做工考究,是世代相传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美食,其特点为:“冷凝蒸馏,化气为汤,肉质鲜嫩,汤醇味美,入味七分,回味三分”。其实这个字,我不是读错了,而是压根就不认识,百度了一下才知道,它的正确读法是盬(gǔ)子鸡。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你还知道哪些容易被读错的菜名呢,一起在评论区留言吧。
爱不爱吃香菜由“谁”决定?家有孩童名曰小虫,取名虫妈的美食日记。以上就是虫妈今天的分享,如果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哦!如果你喜欢请记得点赞哦,您的分享、留言、转发、收藏,是对虫妈更大的帮助与鼓励,谢谢大家!
作为一种毁誉参半的食物,香菜和香椿、螺蛳粉、榴莲、鱼腥草都榜上有名。有人说,香菜是世上最有争议的蔬菜。
爱香菜的人爱得疯狂,光作为菜吃还不够,甚至研发出了香菜冰激凌、香菜蛋糕、香菜薯片等各种超出认知的香菜美食。而恨香菜的人恨之入骨,还要在外卖订单中将“不要香菜!”重复三遍。
香菜到底有什么魔力?让有的人如痴如醉,而有的人避犹不及?
香菜的“香”是什么香?
香菜,学名是芫荽
△图片来源:数字北京科学中心微信公众号
香菜独特的味道主要来自于其中的多种醛类物质,其中含有40多种化合物,其中82%是醛类,17%是醇类。如2-癸烯醛、癸醛、苯乙醛、十一醛、十二醛、芳樟醇、正癸醇等等,这些挥发性物质混合到一起就形成了香菜那浓郁又特别的气味。
香菜中的风味物质让它成为了独一无二的万能调味料。在喜欢香菜的人眼里,香菜带着柠檬味道的青草香气,简直可以搭配一整个宇宙!烤肉里卷一点,凉菜中拌一点,肉汤上撒一点……
但同样的风味物质,到有些人鼻子里就变了味道。食品工程博士、科普作家云无心介绍,有研究发现,不爱吃香菜的人很有可能是因为讨厌香菜的气味,他们闻到的不是让人愉悦的香气,而是臭虫味或肥皂味,甚至香菜的英文单词本身就来源于希腊语的臭虫。
有遗传学研究表明,对香菜味道的不同感受,可能是由于嗅觉受体上的基因差异。一种名为“OR6A2”的特定嗅觉受体基因会让人对某些特定的醛类化合物格外敏感,让他们闻到香菜中都有的醛类物质时只会联想到臭虫和肥皂。于是美味的凉拌香菜就变成了“凉拌臭虫”或“凉拌肥皂”。
△图片来源:数字北京科学中心微信公众号
成也基因,败也基因?
其实,爱吃或不爱吃香菜也不都是基因说了算。
云无心指出,研究发现,基因差异对香菜的喜好性的影响大概只占了8.7%,而且能识别香菜“肥皂味”的相关基因的遗传性非常低,后天因素更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多数人对香菜的喜恶。
换句话说,即使你有讨厌吃香菜的父母,你也不一定遗传到讨厌香菜的基因;即使基因决定你会讨厌香菜,你也可能逃不出香菜的“真香定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丢进蔬菜堆里也很难被埋没的“佼佼者”
尽管香菜大多都作为调味菜被食用,但它本身是一种深绿色蔬菜,它和红色、橘红色、紫红色蔬菜一起组成了深色蔬菜大家族。膳食指南推荐:每天摄入300~500克的蔬菜,其中更好一半以上是深色的。此类蔬菜往往比较深,富含钙、铁、维生素B2等。
与菠菜相比,香菜的营养素甚至略胜一筹。数据表明,香菜中的烟酸、维生素C、维生素B2、钙都高于菠菜。虽然香菜的胡萝卜素不及菠菜,但是和油菜(1083微克/100克)相当。
那么你喜欢吃香菜么?
文图: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编辑:崔松鸽
爱不爱吃香菜由“谁”决定?点蓝色字关注“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香菜的“香”是什么香?
香菜,学名是芫荽
△图片来源:数字北京科学中心微信公众号
香菜独特的味道主要来自于其中的多种醛类物质,其中含有40多种化合物,其中82%是醛类,17%是醇类。如2-癸烯醛、癸醛、苯乙醛、十一醛、十二醛、芳樟醇、正癸醇等等,这些挥发性物质混合到一起就形成了香菜那浓郁又特别的气味。
香菜中的风味物质让它成为了独一无二的万能调味料。在喜欢香菜的人眼里,香菜带着柠檬味道的青草香气,简直可以搭配一整个宇宙!烤肉里卷一点,凉菜中拌一点,肉汤上撒一点……
但同样的风味物质,到有些人鼻子里就变了味道。食品工程博士、科普作家云无心介绍,有研究发现,不爱吃香菜的人很有可能是因为讨厌香菜的气味,他们闻到的不是让人愉悦的香气,而是臭虫味或肥皂味,甚至香菜的英文单词本身就来源于希腊语的臭虫。
有遗传学研究表明,对香菜味道的不同感受,可能是由于嗅觉受体上的基因差异。一种名为“OR6A2”的特定嗅觉受体基因会让人对某些特定的醛类化合物格外敏感,让他们闻到香菜中都有的醛类物质时只会联想到臭虫和肥皂。于是,美味的凉拌香菜就变成了“凉拌臭虫”或“凉拌肥皂”。
△图片来源:数字北京科学中心微信公众号
成也基因,败也基因?
其实,爱吃或不爱吃香菜也不都是基因说了算。
云无心指出,研究发现,基因差异对香菜的喜好性的影响大概只占了8.7%,而且能识别香菜“肥皂味”的相关基因的遗传性非常低,后天因素更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多数人对香菜的喜恶。
换句话说,即使你有讨厌吃香菜的父母,你也不一定遗传到讨厌香菜的基因;即使基因决定你会讨厌香菜,你也可能逃不出香菜的“真香定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丢进蔬菜堆里也很难被埋没的“佼佼者”
尽管香菜大多都作为调味菜被食用,但它本身是一种深绿色蔬菜,它和红色、橘红色、紫红色蔬菜一起组成了深色蔬菜大家族。膳食指南推荐:每天摄入300~500克的蔬菜,其中更好一半以上是深色的。此类蔬菜往往比较深,富含钙、铁、维生素B2等。
与菠菜相比,香菜的营养素甚至略胜一筹。数据表明,香菜中的烟酸、维生素C、维生素B2、钙都高于菠菜。虽然香菜的胡萝卜素不及菠菜,但是和油菜(1083微克/100克)相当。
▌本文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
总台记者/刘飞 杨扬
编辑/潘雨薇 杨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