鲥鱼是名贵经济鱼类,学名鲥,别称时鱼、三来鱼、三黎鱼等,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硬骨鱼纲、鲱形目、鲱科、鲥属洄游鱼类,平时栖息在海洋中,春末夏初溯河生殖洄游。1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
形态特征
鲥鱼 ,体长椭圆形,侧扁。长约24厘米,大者达50厘米以上。头:头侧扁,前端钝尖,口大,端位,口裂倾斜,下颌稍长,上颌正中有一缺刻,后端达于眼后缘的下方。鳃耙细密。鳞片大而薄,上有细纹;无侧线,体侧纵列鳞41~47;横列鳞16~17。腹:腹部狭窄,腹面有大形而锐利的棱鳞,排列成锯齿状的边缘,腹鳍前为17~19,腹鳍后为12~15。腹鳍极小,胸鳍、腹鳍基部有大而成长形的腋鳞。背鳍17~18,起点与腹鳍相对。臀鳍18~20。尾鳍深分叉,被有小鳞。
分布范围
鲥鱼是近海洄游性鱼类,主要分布在中国和越南,我国福建、江西、海南、浙江、广东、江苏、广西、香港、澳门、台湾等沿海地区均有分布,海洋中以东海、南海最常见,淡水中则以长江、钱塘江最多,另外韩国、朝鲜、泰国等地也可能有分布。
生活习性
1、洄游:鲥鱼是暖水性中上层海洋鱼类,平时栖息在海洋中,春末夏初溯河而上进行生殖洄游,幼鱼在江湖内生长,长到15厘米时入海生长,性成熟后再溯河到淡水中繁殖。
2、食性:鲥鱼是杂食性鱼类,其中降海前的幼鱼主要以淡水中的浮游生物为食,而降海后的幼鱼和成鱼则主要以桡足类、硅藻等为食,摄食强度随着向河口移动而逐渐减弱。
繁殖方式
鲥鱼产卵期在6月上旬至8月下旬,绝对怀卵量100万粒以上,卵多产于江底多砂质的卵石上,卵为浮性卵,具油球,水温26.5~27.0℃时受精卵17个小时孵出仔鱼。
食用价值
1、.鲥鱼味鲜肉细,营养价值极高
2、鲥鱼的脂肪含量很高,几乎居鱼类之首
3、鲥鱼肉性味甘、温,有滋体强身之功效
家庭烹饪
清蒸鲥鱼
1、鲥鱼清洗干净,姜切片,葱切段。
2、鱼放盘子里加料酒,盐,葱姜,鸡油腌20分钟。
3、蒸锅烧开放入鱼蒸15分钟拣去葱段即可。
鲥鱼现作为野生保护鱼类,不能食用
张爱玲爱看书,在散文和书信中,她时常对一些书和作家进行点评,这些点评也暗含了她的阅读喜好。
她喜欢拿侦探小说作为消遣,也爱看上海小报和《 *** 书评周刊》,还有通俗的文学作品。
对于喜欢的书和作家,她会一直反复阅读,夸起来用词也从不重样。而不感兴趣的,无论别人怎么推荐,她都不会动摇。
不过,张爱玲也没能逃过“真香定律”。在写给友人庄信正的信中,她曾提到读不进Iris Murdoch的书,下一封信又立马改口说发现可读性很高。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正是张爱玲的私人书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张女士喜欢读什么。
01《停车暂借问》
张爱玲:“动人的爱情故事实在少,难怪《停车暂借问》这样轰动。”
《停车暂借问》是钟晓阳的18岁成名作,写的是东北女孩赵宁静一生的爱情传奇。
怎样的爱情能称得上是传奇?大抵指向不可能。时间、地点、身份都不对,偏偏还是爱上了。赵宁静的两份爱恋皆是如此。
之一段是初恋,发生在赵宁静与日本少年千重之间。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少年人之间的懵懂情感比较贴切。像清清白白的一场大雪,干净美好,再加上钟晓阳娟丽细腻的笔触,连东北的严寒都被冲淡了几分。但再大的雪,冬天一过便会消融,更何况那是四十年代的中国,他们之间隔着的,还有国仇家恨。
初恋是启蒙,到了第二份感情,赵宁静才真正懂了爱情。依然是不可能的爱人。
初遇时,她和林爽然之间隔着一纸婚约,后来重逢,她又已嫁作他人妇。
18岁的钟晓阳,将一份细腻的少女心思写得妥帖是理所当然,难的是,轻盈的爱恋中又暗藏说不出的绝望与平静,让人禁不住想,这样轻的年纪,竟有这样深的笔力。
《停车暂借问》出版之后,人们都说钟晓阳有张爱玲的风采,于是,她鼓起勇气向偶像张爱玲寄了一本自己的书。不仅得到了回信,还得到了前辈的肯定:
“动人的爱情故事实在少,难怪《停车暂借问》这样轰动。”
这封信的复刻手稿也收录在2019版《停车暂借问》中。
02 《慈禧全传》
张爱玲:“高阳的小说我一直看。《瀛台落日》非常好,全都闻所未闻。”
高阳是与金庸比肩的历史小说家,华语世界素来以“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来形容高阳作品的受欢迎程度。
高阳原名许鸿儒,江浙名门望族许氏之后,自清雍正直至清末,共出过三位翰林、四位举人。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高阳,注定可以接触到许多平常人接触不到的之一手资料。
《慈禧全传》是高阳的代表作,亦是他的巅峰之作。
《慈禧全传》全书共十册(《瀛台落日》是其中一册),妥妥的大部头,但一点都不用担心“难啃”。
全书以慈禧的活动为主线,从咸丰皇帝驾崩热河,慈禧联合恭王,自肃顺为首的顾命大臣手中夺取大权,垂帘听政,写到慈禧去世,溥仪继位。
高阳像魔术师一般,将这段诡谲纷杂、前后跨越四十多年的晚清历史一点点抽丝剥茧,翔实的史料与小说题材相碰撞,读来犹如“穿越”回到那个时代。
这套书不仅仅是对慈禧一生的记录,更是一部晚清时期的百科全书,是对1861-1909年中国近代史的权威解读。他把清代的典章制度、地方风俗、民情士风、佚闻逸事等展现在他的小说之中,宛如一幅真实的历史画卷。
正因为如此,才有人说:“《慈禧全传》既可当做小说读,也完全可以当做史料来读。”
03 《红楼梦》
张爱玲:“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未完。”
有两部书是张爱玲一切的源泉,一是《金瓶梅》,二就是《红楼梦》了。尤其是《红楼梦》。
这本书想必不用多介绍了。四大名著之一,绝对的家喻户晓。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恨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于张爱玲而言是《红楼梦》未完。
张爱玲之一次读《红楼梦》是八岁的时候,只看见一点热闹,此后每隔三四年都会读一次,每次读都会有新的领悟。她曾自信满满地说:“近人的考据都是站着看,来不及坐下。至于自己做,我唯一的资格是实在熟读《红楼梦》,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点的字自会蹦出来。”
不止这样,她小时候还写过一篇《摩登红楼梦》,父亲代拟的回目,总共六回。后来更是花十年时间对《红楼梦》进行考据,写出红学专著《红楼梦魇》。
红学专家周汝昌读了之后直赞:“只有张爱玲,才堪称雪芹知已,我现今对她非常敬佩,认为她是“红学史”上一大怪杰,常流难以企及。张爱玲之奇才,心极细而记(记忆力)极强,万难企及,我自惭枉作了‘红学家’!”
可以说是“为爱发电”的极致了。
04《海上花列传》
张爱玲:“中国的小说发展到《红楼梦》是个高峰,而高峰成了断崖。但是一百年后倒居然又出了个《海上花》。”
《海上花列传》是之一部以清末上海十里洋场中的妓院为描写对象的吴语小说,写的是自然是风月场上的那些事了。但仅仅如此,胡适不会称其为“吴语文学的之一部杰作”,鲁迅也不会赞它有“平静而近自然”的风韵。
《海上花列传》中的 *** 们性情个个不同,憨如吴雪香,辣如沈小红,痴如李漱芳,庸凡如张蕙贞,堪称“清末上海风月图鉴”。
这里的男人也各有不同,有真情,有懦弱,也有狡猾。男男女女相互纠葛,折射出当时官场、商界的社会生活。
从头到尾,平平淡淡,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有浮华下的悲凉。抛却那些男女情事,妓院,只不过是另一个社会。
张爱玲对《海上花列传》评价极高,认为是继《红楼梦》之后传统小说的又一座高峰。然而,方言增加了阅读的难度,也不利于这本小说的流行。于是,张女士再一次为爱发电,将《海上花列传》翻译成了白话文,就是今天读者读到的《海上花开》与《海上花落》。
05《啼笑因缘》
张爱玲:“喜欢看张恨水的书,因为不高不低。”
张爱玲有个要好的同学,也姓张,喜欢张资平,此二张常为彼二张争辩着。
张爱玲爱读张恨水,她说:“高如《红楼梦》、《海上花列传》,看了我不敢写。低如杰克(黄天石)、徐訏,看了使人反感。”
张恨水正正好。
《啼笑因缘》是张恨水的代表作之一,采用的是一男三女的爱情模式为故事的核心结构。这么一出多角恋,势必热闹非凡。
樊家树是个贵族式的大学生,更是一个平民化的大少爷。他结交朋友不看出身,对穷苦人家富有同情心,对于爱情,更是敢于冲破封建的等级门槛,追求自己心爱的姑娘。
这中间又穿插了封建军阀强占民女,武侠锄强扶弱的情节,故事曲折离奇,富有传奇色彩,体现了 “社会”、“言情”与“武侠”三位一体的艺术大融合。
张爱玲曾在佚文《不变的腿》中引用了《啼笑因缘》的段落,称它为“十几年前的时髦作品”。今天再看《啼笑因缘》,依然不过时。
▂
●你有看过两遍以上的书嘛?
《停车暂借问》
钟晓阳 著
一生只爱一个人 一世只怀一种愁。
钟晓阳十八岁成名作,四十年华语文学经典。 2019版新增张爱玲写给钟晓阳的信手稿复刻。
单单他们两人的时候,他是她的,至少她是他的; 他一入世,就变得远不可及。
张爱玲爱看书,在散文和书信中,她时常对一些书和作家进行点评,这些点评也暗含了她的阅读喜好。
她喜欢拿侦探小说作为消遣,也爱看上海小报和《 *** 书评周刊》,还有通俗的文学作品。
对于喜欢的书和作家,她会一直反复阅读,夸起来用词也从不重样。而不感兴趣的,无论别人怎么推荐,她都不会动摇。
不过,张爱玲也没能逃过“真香定律”。在写给友人庄信正的信中,她曾提到读不进Iris Murdoch的书,下一封信又立马改口说发现可读性很高。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正是张爱玲的私人书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张女士喜欢读什么。
01《停车暂借问》
张爱玲:“动人的爱情故事实在少,难怪《停车暂借问》这样轰动。”
《停车暂借问》是钟晓阳的18岁成名作,写的是东北女孩赵宁静一生的爱情传奇。
怎样的爱情能称得上是传奇?大抵指向不可能。时间、地点、身份都不对,偏偏还是爱上了。赵宁静的两份爱恋皆是如此。
之一段是初恋,发生在赵宁静与日本少年千重之间。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少年人之间的懵懂情感比较贴切。像清清白白的一场大雪,干净美好,再加上钟晓阳娟丽细腻的笔触,连东北的严寒都被冲淡了几分。但再大的雪,冬天一过便会消融,更何况那是四十年代的中国,他们之间隔着的,还有国仇家恨。
初恋是启蒙,到了第二份感情,赵宁静才真正懂了爱情。依然是不可能的爱人。
初遇时,她和林爽然之间隔着一纸婚约,后来重逢,她又已嫁作他人妇。
18岁的钟晓阳,将一份细腻的少女心思写得妥帖是理所当然,难的是,轻盈的爱恋中又暗藏说不出的绝望与平静,让人禁不住想,这样轻的年纪,竟有这样深的笔力。
《停车暂借问》出版之后,人们都说钟晓阳有张爱玲的风采,于是,她鼓起勇气向偶像张爱玲寄了一本自己的书。不仅得到了回信,还得到了前辈的肯定:
“动人的爱情故事实在少,难怪《停车暂借问》这样轰动。”
这封信的复刻手稿也收录在2019版《停车暂借问》中。
02 《慈禧全传》
张爱玲:“高阳的小说我一直看。《瀛台落日》非常好,全都闻所未闻。”
高阳是与金庸比肩的历史小说家,华语世界素来以“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来形容高阳作品的受欢迎程度。
高阳原名许鸿儒,江浙名门望族许氏之后,自清雍正直至清末,共出过三位翰林、四位举人。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高阳,注定可以接触到许多平常人接触不到的之一手资料。
《慈禧全传》是高阳的代表作,亦是他的巅峰之作。
《慈禧全传》全书共十册(《瀛台落日》是其中一册),妥妥的大部头,但一点都不用担心“难啃”。
全书以慈禧的活动为主线,从咸丰皇帝驾崩热河,慈禧联合恭王,自肃顺为首的顾命大臣手中夺取大权,垂帘听政,写到慈禧去世,溥仪继位。
高阳像魔术师一般,将这段诡谲纷杂、前后跨越四十多年的晚清历史一点点抽丝剥茧,翔实的史料与小说题材相碰撞,读来犹如“穿越”回到那个时代。
这套书不仅仅是对慈禧一生的记录,更是一部晚清时期的百科全书,是对1861-1909年中国近代史的权威解读。他把清代的典章制度、地方风俗、民情士风、佚闻逸事等展现在他的小说之中,宛如一幅真实的历史画卷。
正因为如此,才有人说:“《慈禧全传》既可当做小说读,也完全可以当做史料来读。”
03 《红楼梦》
张爱玲:“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未完。”
有两部书是张爱玲一切的源泉,一是《金瓶梅》,二就是《红楼梦》了。尤其是《红楼梦》。
这本书想必不用多介绍了。四大名著之一,绝对的家喻户晓。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恨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于张爱玲而言是《红楼梦》未完。
张爱玲之一次读《红楼梦》是八岁的时候,只看见一点热闹,此后每隔三四年都会读一次,每次读都会有新的领悟。她曾自信满满地说:“近人的考据都是站着看,来不及坐下。至于自己做,我唯一的资格是实在熟读《红楼梦》,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点的字自会蹦出来。”
不止这样,她小时候还写过一篇《摩登红楼梦》,父亲代拟的回目,总共六回。后来更是花十年时间对《红楼梦》进行考据,写出红学专著《红楼梦魇》。
红学专家周汝昌读了之后直赞:“只有张爱玲,才堪称雪芹知已,我现今对她非常敬佩,认为她是“红学史”上一大怪杰,常流难以企及。张爱玲之奇才,心极细而记(记忆力)极强,万难企及,我自惭枉作了‘红学家’!”
可以说是“为爱发电”的极致了。
04《海上花列传》
张爱玲:“中国的小说发展到《红楼梦》是个高峰,而高峰成了断崖。但是一百年后倒居然又出了个《海上花》。”
《海上花列传》是之一部以清末上海十里洋场中的妓院为描写对象的吴语小说,写的是自然是风月场上的那些事了。但仅仅如此,胡适不会称其为“吴语文学的之一部杰作”,鲁迅也不会赞它有“平静而近自然”的风韵。
《海上花列传》中的 *** 们性情个个不同,憨如吴雪香,辣如沈小红,痴如李漱芳,庸凡如张蕙贞,堪称“清末上海风月图鉴”。
这里的男人也各有不同,有真情,有懦弱,也有狡猾。男男女女相互纠葛,折射出当时官场、商界的社会生活。
从头到尾,平平淡淡,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有浮华下的悲凉。抛却那些男女情事,妓院,只不过是另一个社会。
张爱玲对《海上花列传》评价极高,认为是继《红楼梦》之后传统小说的又一座高峰。然而,方言增加了阅读的难度,也不利于这本小说的流行。于是,张女士再一次为爱发电,将《海上花列传》翻译成了白话文,就是今天读者读到的《海上花开》与《海上花落》。
05《啼笑因缘》
张爱玲:“喜欢看张恨水的书,因为不高不低。”
张爱玲有个要好的同学,也姓张,喜欢张资平,此二张常为彼二张争辩着。
张爱玲爱读张恨水,她说:“高如《红楼梦》、《海上花列传》,看了我不敢写。低如杰克(黄天石)、徐訏,看了使人反感。”
张恨水正正好。
《啼笑因缘》是张恨水的代表作之一,采用的是一男三女的爱情模式为故事的核心结构。这么一出多角恋,势必热闹非凡。
樊家树是个贵族式的大学生,更是一个平民化的大少爷。他结交朋友不看出身,对穷苦人家富有同情心,对于爱情,更是敢于冲破封建的等级门槛,追求自己心爱的姑娘。
这中间又穿插了封建军阀强占民女,武侠锄强扶弱的情节,故事曲折离奇,富有传奇色彩,体现了 “社会”、“言情”与“武侠”三位一体的艺术大融合。
张爱玲曾在佚文《不变的腿》中引用了《啼笑因缘》的段落,称它为“十几年前的时髦作品”。今天再看《啼笑因缘》,依然不过时。
▂
●你有看过两遍以上的书嘛?
《停车暂借问》
钟晓阳 著
一生只爱一个人 一世只怀一种愁。
钟晓阳十八岁成名作,四十年华语文学经典。 2019版新增张爱玲写给钟晓阳的信手稿复刻。
单单他们两人的时候,他是她的,至少她是他的; 他一入世,就变得远不可及。
如果评选中国人心中分量最重的一本书,想必就是《红楼梦》了。
张爱玲曾说:“人生有三大恨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未完。”
虽然红楼梦的分量如此重,真正读懂它的人却少之又少。清朝白话文原本就略显晦涩,再加上理不清的人物关系,总让人望而生畏。
但有一个人,却能把红楼梦讲得简明易懂、妙趣横生。很多人都说,遇到了他,才之一次能把红楼梦读完。
你大概猜到了,他,就是蒋勋。当代华人世界的文化教父,被林青霞称为“唯一偶像”。
他的《蒋勋说红楼梦》连续三年被央视评为大众喜爱的50种好书,相关音频受到了2.3亿人的追捧,经久不衰。
而今天,小七要为大家分享的是《蒋勋说红楼梦》的续集,由十点读书独家首发的《蒋勋说红楼梦·微尘众》▽
这是蒋勋老师的历时多年打磨的新书,也是他最为看重的作品之一。
太多人讲《红楼梦》,都只关注宝黛钗、王熙凤等人的爱情与命运。但这次,蒋勋先生独辟蹊径,再说红楼,却不再讲所谓的主角,而是讲那些被忽略的小人物。
这上百个小人物,大概可以分为四类:
一是可恨可恶的“坏男人”:混世魔王薛蟠、好色鬼贾瑞、家暴男王狗儿……若真正读懂他们,你会发现,恶魔也不过是一群逃脱不了命运的可怜人。
二是身为 *** 、心比天高的丫头们:个性娇纵的晴雯、精明能干的鸳鸯……卑微的地位也挡不住她们的光芒,在作者眼里,丫头的地位一点不亚于贵族 *** 。
三是敢爱敢恨的有情人:冒死祭奠爱人的藕官、为爱刚烈就义的尤三姐……她们突破了封建礼教,勇敢追求爱情,宁死也不肯屈服,感动了古今众人。
四是地位不低、却因出生卑贱而压抑终生的人:如“输不起”的贾环、永远愤愤不平的赵姨娘,在这些人身上,你能读出人性最真实的弱点。
蒋勋说:“很少有一本书像《红楼梦》,可以包容书中每一个哪怕最卑微的角色。”
读懂了这些小人物,你才能真的读懂红楼梦。
如果说读《红楼梦》有三重境界:
一重看热闹,记得的不过几个名字;
二重理清几个主角的关系,为命运兴衰落泪;
三重才能读懂小人物的悲喜,看清人性百态。
那么这套书带给你的,正是绝妙的第三重境界。
跟着蒋勋老师,你将有机会领略红楼的最深处,在芸芸众生之中,读懂人性、领悟人生。
除了内容够吸引人,书中200幅全景式高清插图、古典优雅的封面设计,都让人忍不住剁手,送人或收藏,都是绝佳的选择。
现在购买还将收到独家精美赠品:参悟书签+红楼梦手账。
*** 3000份,先到先得哦~
十点读书 独家首发
精美赠品 *** 3000份
点击下图,查看详情
↓↓↓
很多“红学家”的解读,都偏离了《红楼梦》的本质。
有些解读过度引申,认为作者是在影射政治、民族矛盾;有些解读过于主观,对书中人物和封建社会有诸多讽刺、批判。
蒋勋则不同,他没有把《红楼梦》弄得这么伟大,而是把它拉回平凡生活中。
他把《红楼梦》里所有的人物,变成我们的身边的父母、朋友、同事、爱人………从他们身上,你能读到自己。
他讲的红楼梦,从腌菜大妈到豪门贵妇都听得懂!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书中的几个小人物吧。
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从“坏人”身上,我们竟看到了自己
首先来说说贾瑞。
蒋勋说:我最同情的人是贾瑞,因为人总是过不了自己欲望这一关。
蒋勋说红楼梦,观点总让人耳目一新,对贾瑞这个人物,他就有不同于旁人的解读:
贾瑞从小父母双亡,在一个不得志的酸文人祖父跟前长大,可以想象,这个祖父多么严厉,把一生的委屈都压在这可怜的孙子身上。
贾瑞被祖父严格管教,不是打就是骂,变成一个没有自信、缩头缩脑的年轻人。
然而正是这样的一个少年,他却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他爱上了最厉害的女人王熙凤。这样的反差,注定了他会爱得惨烈。
(见熙凤贾瑞起淫心)
王熙凤可以当面拒绝,也可以怒言杜绝他的妄想。但是,她却偏偏给了他机会,让他痴心送死。
贾瑞一生,卑微、败德、失格、一无是处,却让骄傲自信不饶人的王熙风赢得如此残酷空虚。
蒋勋说,每次读到这里的时候,“总觉得作者是含着眼泪写这一段的,人世间太多的执迷不悟,也就如贾瑞一样吧!”
我们的人生,不也这样么?面对财富和权利,想舍却永远难舍。贾瑞也是,知道“风月宝鉴”可以救他,却 *** 不了心中的欲望,最终在“痴”中死去。
在很多地方,蒋勋都提到了贾瑞这一段,他说,贾瑞他就是我们身边的“社会新闻”主角,若身边的人,多一些宽容和慈悲,悲剧或许就不会发生。
再来说一个陌生的名字:王狗儿
你或许都不记得这个有这个人,但他丈母娘你肯定认识——刘姥姥。
王狗儿是个乡下人农民,因为祖上做过小官,也跟当今权贵王子腾家攀过亲,使得他总是不安于现状。
他往往拉不下脸来,家里穷得吃不上饭,他也不想办法,只是生闷气,动不动就打老婆孩子出气。
看似可恨的小人物,蒋勋老师却给了一番贴近生活的解读:
“这王狗儿让我想起身边一些人,他们在生活里觉得邋遢难堪,找不到出路,苦闷无处说,只好拿一些琐事唠唠叨叨。”
这样一读,你会发现身边就有许多平凡的人,正是“王狗儿”。
你我也许都经历过,事业和生活跌入谷底,日子过得艰难,还时不时得找人借钱。看看曾经的哥们混得顺风顺水,自己却这般败落,不免心里不好受。
没有乏味的名词考证,没有无中生有的脑补,而是带着慈悲之心,设身处地去体会每一个小人物的生存之不易。
原来,两百多年前的这些小人物,跟你我有许多共同心事。
林怀民曾说:“小人物,大人生。蒋勋细读红楼,以现代观点细说古今不变的人性,使我们更加敬佩曹雪芹,更感受到这部经典的可亲可爱。”
十点读书 独家首发
独家赠书签和手账本 *** 3000份
点击下图,即可购买
↓↓↓
小物件,大视角
最动人的生命,是活出了自我
晴雯的指甲
关于晴雯的故事很多,我们最熟悉的大概就是补裘、撕扇了。但蒋勋老师通过一个小细节——指甲,让我们读懂了晴雯更深一层的个性。
晴雯生病了,宝玉请了医生来看病,医生透过“大红绣幔”看到一只手,手上有两根指甲“足有三寸长,尚有金凤花染的通红的痕迹”,医生赶紧回过头来,不敢看,老嬷嬷才拿了手帕把晴雯的手遮掩了。
这医生竟不知,里头是一位 *** ,还是丫头?
关于这段,蒋勋老师的解读极好:
“寥寥数行文字,晴雯的美、晴雯的骄矜,晴雯的心比天高、她生命里如此炽烈、宁为玉碎的热情都呼之欲出了。作者不是在写丫头,是写晴雯尊贵的自我。”
作为一个丫头,她在充满压抑的卑屈环境里,大胆活出了自我,这也正是她美得倾国倾城的原因。
蒋勋老师让我们明白,自爱的女人最令人尊敬,或许环境无法改变,却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内心,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
(晴雯补裘)
贾蔷的麻雀
红楼梦里记载了许多少男少女的爱情,青春时期的天真浪漫、两小无猜,是大观园中最动人的画面之一。
这其中便有贾蔷与龄官的爱。龄官是一个唱戏的少女,贾蔷为了逗她开心,花钱买了一只可以“衔旗串戏的”麻雀送给龄官。所有人都拍手称奇,龄官却冷笑两声,赌气说:
“你们家把好好的人弄了来,关在这个牢坑里,这会又弄个麻雀来,分明是打趣形容我们。”
一个十一二岁的女孩,尽管在戏台上光鲜出众,但终究不是她自己。她觉得贾府像是一个牢坑,把自己关住,而贾蔷的这只麻雀,正是让她看到被囚禁而不快乐的自己。
一只麻雀,却唤起了龄官的自我意识,这也是作者写得最动人的地方。
蒋勋老师还在这段麻雀的故事里,解读出了青春恋爱中的无理取闹:
贾蔷的好意竟被误解了,他有点难过,赶紧把鸟儿放生了;龄官却还是哭,还是赌气。
蒋勋说:“恋爱过的人,看这一段都有感触吧。为一点小事纠缠、闹别扭,没有道理可讲。《红楼梦》只是回忆着生命里的许多往事,啼笑皆非,悲欣交集。”
听了蒋勋老师的解读,才恍然大悟,谁的青春不是如此呢?打情骂俏,也是甜蜜无比。
任何小细节、小物件,都可以成为蒋勋老师解读人性的桥梁,读罢让人拍手叫好,又不禁想起自己生活里的许多人和事来~
十点读书 独家首发
独家赠书签和手账本 *** 3000份
点击下图,即可购买
↓↓↓
还有太多的小人物,我们就不一一细说了,等着大家去书里发现。
读蒋勋老师的文字,就好比听他分享自己的人生体会,是一个生命对其他生命的叩问和聆听,很真实、很感性、很深刻,也很美。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读懂了小人物的悲喜,我们才能学会包容他人,接纳自己;读懂了真实的人性,才会活得更通达,更洒脱。
小七说
六一儿童节 惊喜来袭
精选童书8.8折,每日10点6.1元秒杀
爆款商品更高立减100元
更多惊喜,戳此查看
↓ ↓ ↓
▼长按2秒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欢迎把我们推荐给你的家人和朋友哟
↓↓↓戳阅读原文,即可购买优质好书~
张爱玲人生三恨,最恨鲥鱼多刺,但吃货们却乐此不疲据说长江有种洄游的美味——鲥鱼,自古以来就被中国人民所称颂,可惜笔者无缘品味。
古人有载:“鱼之美者:鲥鱼,四月出,时郭公鸟鸣,捕鱼者以此候之。”时出四月,正是布谷鸟催人下田插秧的繁忙季节,笔者揣度郭公鸟就是布谷鸟的别称。在这繁忙生产的四月,鲥鱼不远万里也结伴而至来到滚滚长江东逝水,逆流溯江而上,目的也是为了找对象然后完成生产。
可恨狡猾的人类掌握了鲥鱼的习性在此恭候多时了。而且,惯看秋月春风的渔夫摸透了鲥鱼的秉性——超级臭美爱惜鱼鳞,只要危及鱼鳞,就立即上浮,所以,渔夫的网一旦碰到鲥鱼就必须立即起网,不然鲥鱼就成漏网之鱼了。但鲥鱼却十分娇贵,一旦出水就立即气绝,所以,除非立即在船上支起炉灶,取瓢江水,来个白水煮鱼,才勉强可享受到“生猛海鲜”的滋味。
祝看客们牛年有鱼粮!
白水煮鱼的滋味笔者在湖北的宜昌领略过,但是那是长江鲶鱼。大卸八块的刀法,用筷子夹起鱼肉来感觉超有分量,放在碗里就会产生大块吃肉的豪情。肉质鲜嫩细腻,大块鱼肉入口,充容感让你感觉每个味蕾都在绽放。而且入口即化,使得口腔的感觉从充实到虚无在极短的时间里完成,有种身体突然被抽空的那种空灵的美感,感觉整个身体漂浮在空中像庄生化蝶那种羽化飘忽的梦幻。
祝看客们牛年大吉!
然而,鲥鱼的美味可能只适合极具耐心的吃货享受,因为鲥鱼的生理结构让人好生烦恼。天纵才女张爱玲就说过平生有三大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未完。
海棠无香,笔者领略过,只是笔者对海棠的艳丽印象太深从而忽略了海棠竟然是无香的这种缺憾,可见鉴赏的细腻程度还真有待提高。
红楼未完,天啊,红楼梦竟然没有写完,电视里不是有结尾吗?一不小心暴露了笔者的缺憾——红楼未读。
鲥鱼多刺,很遗憾!但笔者只恨鲥鱼未尝,所以要说出相类似的遗憾的那种感觉,就只能用类比的 *** 了。毛主席点赞过的武昌鱼,笔者倒是领略过,而且时不时就有机会“大恨”一下——武昌鱼多刺!武昌鱼本来就是长得身体单薄的那种体质,再加上绵密而错综排列的鱼刺,搞得你每次能进嘴的鱼肉跟嗑瓜子的感受有的一比。但武昌鱼的味道客观说还确实是挺鲜美的,笔者揣度鲥鱼应该比武昌鱼更加鲜美,但鲥鱼的身子骨更加可能比武昌鱼还要单薄,生理结构尤其可能更加多刺,所以,要对鲥鱼产生大快朵颐的痴心妄想那就真是痴心妄想了。而且“一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未完”这两大恨基本属于精神层面的恨,但对鲥鱼的爱恨交加那是肉体和精神的双重体念,那随时可能产生的一针见血针针见肉如鲠在喉的苦痛的威胁使你全身的肌肉时时处在应急预案的启动状态——肉紧,肉紧的状态主要是精神层面的痛楚的结果,所以,吃着鲥鱼时心里那个恨啊,如滚滚长江东逝水连绵不绝。但是,我还是渴望有机会“二恨鲥鱼多刺”。真是个吃货!
恭祝看客年年有余
据说现在已经禁止捕捞鲥鱼了,原因是吃货们的数量庞大,鲥鱼的繁殖能力跟不上吃货们的饕餮欲望,有断子绝孙的危机。拥护这个决定,但也有一丝丝遗憾,就是可能无缘领略“二恨鲥鱼多刺”了。但理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只有冀望农学院的高材生了,也许他们会有办法创造新的“二恨鲥鱼多刺”。
鲥鱼多刺张爱玲说过,人生有三大恨事:鲥鱼多刺,海棠无香,红楼未完。
看了张辰亮的《海错图笔记2》才知道,这三大恨事不都是她的原创。
《海错图》是由明末清初的浙江人聂璜绘制的一部海洋生物图谱。聂璜把他在中国沿海所见所闻的各种生物都画在了这个图谱中,旁边还有他的备注和诗文。
虽然他的画工一般,但这部书仍旧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可以说是300多年前古人对海洋生物的认识总结。受时代、学识所限,书中的记载真真假假,有的还很夸张,就像《山海经》的故事,但看起来很有趣味。
此书在清雍正年间被太监苏培盛带入皇宫,深受历代皇帝的喜爱。如今,前三册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第四册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海错图笔记》是博物学家张辰亮对《海错图》的一番详细考证,书中充满了考据和旁征博引。
人类是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对于占地球表面七成的海洋,认识了解的远远不够多,相较于星空宇宙,海洋也同样深邃浩渺,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等待着人类去探索认知。
出名趁早的张爱玲后来定居美国,过得不尽人意,可能是思念她的家乡魔都,研究起了《红楼梦》,并写出了一本考据《红楼梦》的书叫《红楼梦魇》。
这三大恨事就出自这本书里,原话是这样:
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地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
前两恨的原创是宋代的名士彭渊才,他的完整版是五恨:一恨鲥鱼多骨,二恨金橘大酸,三恨莼菜性冷,四恨海棠无香,五恨曾子固(曾巩)不能作诗。
鲥鱼是长江三鲜之一,另外两个是刀鱼、河豚,它们都是洄游性鱼类。
鲥鱼平时生活在海里,等到快产卵时就开始游进河水中。 它不光游进长江,也游进钱塘江、珠江。
鲥鱼虽然刺多,但肉质非常细腻。鲥鱼在古代还是皇室的贡品,明清两代都有专门的“鲥贡”。
做鲥鱼时,鱼鳞不能刮。鲥鱼的鳞下有一层脂肪,一刮鳞,脂肪也被刮掉了。这层脂肪最香,蒸鱼时,它会沁入鱼肉。
鲥鱼的经典做法是清蒸,配以香菇、火腿、笋片、酒糟。吃过的人对它的评价是三个字:透骨鲜。
什么时候的鲥鱼更好吃呢?按照书上的说法,是那种刚入江、游到江浙地区时的鲥鱼最肥美。
鲥鱼进入淡水后几乎不吃东西,只靠消耗自身的脂肪,越游越瘦,等到游进江西,就成了皮包骨,已经没有多大吃头了,甚至还被起了一个侮辱性的名字“瘟鱼”。
因为滥捕、污染、修大坝等原因,如今鲥鱼在长江已经消失了几十年,珠江、钱塘江也同样没见过它的身影。市场上卖的鲥鱼,都是外国进口的。来源有两个,东南亚的长尾鲥和美国的西鲱。
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相信不久的将来,鲥鱼能够重返长江、珠江、钱塘江。
大冰,江湖再见本期作者 · 张九七
栏目「作家野史」· 大 冰
2023年,新藏线重新成为自驾和骑行热门旅行路线。
五月,高原冰雪融化,一队队摩托车骑行爱好者排队涌入219国道,在新藏大地上风驰电掣。
其中,一个身穿黑皮夹克、防滑靴、骑着两驱越野庞巴迪的中年男人格外引人注目。
他是在社交平台上消失已久的大冰。
重装马甲,双杠墨镜,港式油头,标志性的一字须,喜欢在无人旷野播放音乐,见到冈仁波齐与萨普神山依然会哭。
时隔五年,大冰还是那个大冰。依然是观众印象中的行者,作者,文青梦想终结者。
很难想象,七年写出七部“神作”的青年大冰,今年已经44岁了。
?被嫌弃的野生作家
一年前,作家大冰出版了他书写生涯的“最后”一部作品——《保重》。
“感恩十年,诸君不弃,赠我以温饱体面。保重。”
跨越十年,销量千万,“小蓝书”系列终于收官。
在抖音直播间里,预售当晚累计有数万人观看,一万册签名新书,上线即被抢购一空。
短视频带货的效率,让见惯江湖风雨的大冰也不由啧啧感叹。
@大冰 直播间
与上回剧情相似,大冰出书,迅速成为图书零售市场的一大爆点,但同时也让众多网友嗤之以鼻。
不少网友到当事人微博评论区留言:
“终于等到你,村头厕所没纸啦!”
“有家长说给上大学孩子买的,这孩子算是学废了。”
“笑死,谁买,给中学生看的吧?”
划开新书留言区,几乎清一色的差评和恶搞。
不过,与以往大张旗鼓、众星捧场的发布会不同,这次的新书活动十分低调。
没有校园路演,没有粉丝握手礼,没有跟编辑的斗智斗勇(微信截图)。
同时再也没了小孩图,甚至内页都撇去了那串经典title和黑字署名。
只留下了一圈抖音二维码,可谓紧跟时代风口。
大冰作者简介对比
众所周知,作为斜杠青年偶像,大冰身上贴满了无数的title。
资深拉漂,丽江混混,民谣歌手,文青偶像,禅宗弟子,高校导师,科班画家,业余银匠、皮匠,手鼓艺人,诗人,前知名主持人,老背包客,摩托骑手。
作家,只是大冰众多斜杠后面的身份标签之一。
但却是让大众讨论和争议最多的一个头衔。
喜欢大冰的人将他的书奉为圭臬,硬座千里只为求一纸签名。
而讨厌他的人则从哈尔滨排队到腾冲,同样来势汹汹。
大 冰
不知道从什么时间开始,互联网上逐渐兴起一个现象:
每当聊起青年作家群体或者文学相关话题的时候,网友们总会不约而同地提到大冰。
小到一则 *** 段子,一位当红作家;大到发行新片新作,诺贝尔文学奖。几乎没有大冰容纳不下的梗。
如同物体运动离不开参照物,大冰和他的书,俨然成了当代文艺界的“度量衡”。
然而,拨开议论的表象,里面显现的却是当事人被嫌弃、被群嘲的事实。
即使销量千万,也抵不过现实世界里的昙花一现。
文坛住不下大冰,作“家”容不下大冰。
以至于大冰一度调侃自己是野生作家,借此安抚公众对自己的负面舆论。
?小镇青年的精神 ***
时间倒回九年前。
一部叫做《乖,摸摸头》的蓝皮书横空出世,在各大图书平台和线下书店里长销不衰。
大冰《乖,摸摸头》
《乖,摸摸头》是大冰转行写作后发行的第二本书。
一经出版就成为市场热门,在一众明星大V的推荐下,六个月便卖出上百万册,并在此后一再刷新市场纪录。
伴随着作品的大卖,作者也从边缘来到了舞台中央。
一年之内,大冰微博粉丝数暴涨200余万,从边陲小镇到北上广深,《乖,摸摸头》几乎席卷了所有书店和中学校园。
被同行嫌弃的野生大冰,突然成为了炙手可热的网红作家。
2015年,大冰趁热打铁,写出了第三部小蓝书《阿弥陀佛么么哒》,一年后再推出下部《好吗好的》。
南方姑娘的逃婚之旅,越战老兵的跌宕人生,成名前的“雷子”,还没出头的“大鹏”,流浪歌手,新疆姑娘,台北爸爸,身患绝症的弟弟,以及身世凄惨异父异母的妹妹……
天南海北的故事于书中交会,构成了大冰笔下的人情江湖。
大冰
远方太远,故事太湿。煽情桥段融入 *** 热梗,微信语录体+回车键漂移式写作。曾一度让众多网友争相模仿。
而对于书籍的装帧设计,大冰也颇为上心。
小孩封面,大间距,大字号,故事密集,佐以插图。每则故事后面加印一个听歌的二维码。
啤酒配花生米,民谣配大冰,堪称捆绑营销的完美范例。
当然,最重要的还得是让读者琢磨半晌的个人简介秀。不知道哪一个标点后面才是作者的真身。
书内印有音乐二维码
伴随着声势浩大的营销活动,“小蓝书”系列火遍全网。
据说当年《阿弥陀佛么么哒》销量超过200万册,势头一度压过余华、莫言等文坛大佬。
尝到甜头的大冰,似乎找到了财富密码。
他推掉一切无关活动,all in写作,保持一年一部的年更节奏,陆续推出了《好吗,好的》《我不》《你坏》《小孩》等作品。收获书迷无数。
“请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过着你想要的生活。祝你有梦为马,随处可栖。”
在紧张压抑的学习和职场环境下,大多数人被囿于城市和校园,并没有说走就走的勇气,但又迫切需要找到一个出口,用来安放青春期难以言说的迷茫和慌张。
于是,大冰和张嘉佳笔下的故事,便成了无数小镇少年的精神 *** 。
大冰“小蓝书”系列全集
“平行世界,多元生活。” 书迷眼中的大冰,俨然已是斜杠文青的代言人。
七年时间,大冰累计输出字数超过二百万字,其辛勤程度甚至不亚于任何一位网文作家。
而他之后的几本小说,虽然数量上不如最初三部,但也几乎本本畅销,吊打一众青春文学作家。
那些年,大冰、刘同、张嘉佳,是书店和咖啡馆前排书架上的常客。
在诗和远方的时代氛围下,一本大冰的小蓝书、一本张嘉佳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一本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几乎是文艺青少年旅行箱里的标配。
?浪子不回头
时间拨回2002年。
那时,刚刚从艺术学院毕业的大冰还稍显青涩,与后来一嘴胡茬的浪子形象还相去甚远。
画画出身的他,天性活泼,爱好唱歌讲话,所以去参加了山东卫视的主持人选拔。
“斜杠”的基因似乎从加入电视行业这一天就埋下了种子。
彼时,他还叫焉冰。
早年大冰照片
在《阳光快车道》做了两年综艺主持人后,他给自己取了一个后来在网上家喻户晓的艺名——大冰。
与后来我们熟知的酒吧掌柜不同,大冰在主持人这个岗位上安安分分干了十年。
在地方电视频道式微之前,他为山东综艺节目的发展壮大,可以说贡献了不可忽视的力量。
由他主持的《阳光快车道》《不亦乐乎》《歌声传奇》等节目,曾是多少95、00后的童年回忆。
那时的大冰,还不是喜欢在微博上怒呛粉丝的“耍大牌”网红作家,而是观众心中善良诙谐的阳光小伙儿。
比如他怒怼城市富二代,哐哐用头砸西瓜、为山区儿童募款的场景,让他在社会层面赢得了非常良好的观众缘。
《阳光快车道》时期的大冰
2013年,年届三十的大冰决定离开电视台,背上背包,正式“下海”做一名斜杠青年。
早在此前,他已经徒步走完了(据他自己说)滇藏线、川藏线,在藏区和滇西北山区游荡。一路上曾经发生了各种离奇的事,遇到过形形 *** 的人。
后来,他将旅途中遇到的人和事记录下来,发布到 *** 平台上。成为之后写作出书的一手资料。
13年底,大冰从中精选了10个故事,合订成之一本书,取名《他们最幸福》。
当年,这本书的全网销量达到80万册,一度压过柴静和郭敬明。放到当下颓靡的图书市场来看,这无疑是相当亮眼的“战绩”。
紧接着14年,大冰顺势推出了他的代表作《乖,摸摸头》。
畅销百万册之后,大冰的写作之路便一发不可收拾。甚至甘愿放弃主业(经营酒吧),花十年时间构建大冰的江湖“帝国”。
伴随着作品的爆火,作者的身价也顺势猛涨。
2016年,大冰从一众职业作家中杀出重围,荣获年度畅销作家奖。
第13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部分名单
此后,大冰连续多年登上版税排行榜单,排名一度超过当年明月、唐家三少等同龄作家,进入“千万作家俱乐部”行列。
各类商业路演、校园演讲纷纷找上作者,甚至一些资方找上门来投资大冰的小屋,想在国内打造一个现象级的酒吧IP。
然而,即便名利双收,大冰依旧笔耕不辍。
尽管早在2016年就宣布行将“封笔”,但在之后的四年间,大冰依然难却粉丝的热情,一口气又推出了三部故事集锦。
即使文思穷尽,没有新鲜故事可写,也不忘将自己早期的作品“回炉重造”,二度加工。
亏谁不能亏粉丝,“绝不能让书迷留下遗憾”。
书中重复使用的配图 @摸鱼事务所
在粉丝的簇拥和市场热捧下,大冰无疑成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当红的流量作家之一。
莫愁滇藏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冰。
“小蓝书”卖断后,大冰俨然成了滇藏两地的“文青领袖”,深受国内书迷和背包客们追捧。
除了日常写书、演讲,大冰和他的朋友们,还将各地的酒馆生意经营得风生水起。
从丽江古城出发,“大冰的小屋”开遍了成都、重庆、济南、厦门、西安等各大城市。
大冰的小屋
在“小屋”口碑尚未崩坏之际,这些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酒吧分舵,不仅是许多民谣歌手的聚集地,也一度成了国内驴友和青年学子的网红“朝圣地”。
不过,这样的光景没能持续几年,属于大冰的章节便迅速翻篇了。
?冰学兴起
新书发行后,随之兴起的“冰学”“冰鉴”,则再次在 *** 上掀起了解构大冰的狂欢热潮。
作为文青聚集地的豆瓣,无疑是读者们推行“冰学”运动的主要阵地。
豆瓣冰学小组讨论
豆瓣上,关于大冰最知名的句梗,当属于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那段经典开篇:
“许多年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 . 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去带他见识大冰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这里直接挪用了“冰块”,借谐音烘托了作者的声望和牛气程度。拉美文学巨擘加西亚·马尔克斯见到当事人也得甘拜下风,文艺教父凯鲁亚克会见大冰也得乖乖让对方摸摸头。
小蓝书系列最终章出版后,有网友化用张爱玲《红楼梦魇》的金句留言:
人生四大憾事: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四恨大冰封笔。
更有好事者,将大冰先生载入《史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史记·冰子世家》),以表示对作者品行的向往和崇敬。
“文坛不能失去大冰,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得益于5G *** 的快速传播, *** 上很快出现了造梗热潮,一时间,万物皆可入“冰学”,甚至连大杯冰美式都概莫能外。
玩梗的豆瓣网友
当然,与其说它是有关当事人的谑弄玩梗,不如说更像是一场抽象主义的集体狂欢。
时代喧哗造物忙。随着时代变迁和受众群体的变化,大冰的书连同其本人,书迷,都逐渐成了攻讦和嘲谑对象。
曾经红遍互联网的“小屋”,也在经历一系列负面舆论后,逐渐走向了沉寂。
当九零后、零零后陆续长大,走出象牙塔,大冰笔下的江湖轶事开始重新被人们审视,评判。
当“造神”的声音褪去,批评便成为了主流。
各种负面舆论纷至沓来,有关当事人的各种“黑料”、段子,堆满了媒体评论区。
大冰热闹的签售会现场
大约2017年前后,大冰的风评开始极速逆转。
而其受到诟病最多的地方,便是其“毫无文笔”的叙事。
有读者认为,他的文字不修边幅,时有操话,语言累赘,且习惯在各类故事里插入时下流行的网梗、野生句子。“非常破坏美感”。
有专家直言:“他的作品根本谈不上审美”。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人“谈冰色变”,大冰的作品逐渐沦为“低劣”“矫俗”的代名词。而他本人也在铺天盖地的争议声中逐渐退居幕后。
批判大冰,成为了毫无异议的政治正确。
大
冰在演说现场
但事实上,除去网上似有若无的“痒料”,真正关于当事人的实锤消息,则确属不详。
现实生活中,文艺青年大冰反而私底下做了不少好事。
比如,资助贫困学生,给一些乡村教师发放福利,给族人们免费送书,送温暖,用自己的稿费在百所学校办了五百多场免费音乐会,收留流浪歌手,平时发生小灾小难也会带头捐款捐物......
在赵雷最落魄的时候,大冰收留了他,逢人就推销:
“赵雷不红,天理难容。”
在十年前的一次演讲中,已经小有名气的大冰用大段篇幅来介绍“雷子”:
他形容他是“最有才华的创作歌手”,但问题是“长相吃亏,难出头”。
坐在台下的赵雷轻轻扯了扯帽檐遮住红了的脸。
赵雷(左二)和大冰(右二)
在滇藏流浪的那段时间,赵雷写下了《小屋》《浮游》《理想》《阿刁》等多首经典民谣。但在很长时间里都不温不火。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因一首《成都》而红遍全国后,民谣大火,赵雷终于走到了人群中央。
但曾经的掌柜大冰却选择和成名后的赵雷分道扬镳了。
知乎上有网友提问:
为什么大冰的书这么畅销,却总是被嫌弃?
回复讨论最多的,还是得归咎于作者糟糕的书写能力。
与其他精致讲究的青春文学作品相比,大冰的文笔差不多称得是作家中的“泥石流”,基本上是怎么俗腻怎么来,怎么“江湖”怎么写。
口语化, *** 化,短平直,偶尔迸出的矫情金句,是“大冰文学”的一大亮点。
大冰和粉丝互动
当然,也有被读者吐槽最多的小黄段子,油腻情节。
以上种种,无疑都触犯到了文艺青年的逆鳞,是一个写作者不可饶恕的“罪证”。
其次,观众的厌倦情绪,还源自于大冰百试不爽的“冰式营销”。
当年,大冰与编辑的降价拉扯,至今还刻在书迷们的DNA里。
大冰和编辑讨论新书定价
除了在社交媒体造势以外,“小蓝书”的风行,还离不开其团队“地推式”的营销活动。
每年上百场的亲笔签售与粉丝握手礼,一度让大冰患上了腱鞘炎,“手指不可屈伸”。其推广强度之大,堪比阿里铁军。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大冰及其江湖的“崩塌”,还和时代变迁与受众群体的变化密切关联。
十年前,九零后刚刚走入社会,零零后尚未成人,70、80后正是社会的中流砥柱。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诗和远方还有庞大的受众市场。
在现实环境的约束下,外面的世界,对于刚踏出校园和正背负学业压力的年轻一代无疑充满了巨大的吸引力。
于是,大冰,张嘉佳,张皓宸等一批网红作家应运而生,他们为焦虑的都市青年和小镇做题家们构筑了精致的乌托邦。
作家张皓宸
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与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年轻人走出校园,成为背包客,独行侠,他们看到了更大的世界。远方也不再神秘。
当九零后、零零后逐渐长大,经受“江湖”的拷打和环境的剧变,曾经的那些“侠客梦”“江湖梦”“音乐梦”似乎都成了杯中幻影。
相反地,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寻一处温馨舒适的小窝,变成了当下很多年轻人的梦想。
毕竟,与诗和远方相比,柴米油盐油费机票才是更为现实的考量。
当天时地利人和失去,大冰笔下的快意江湖,张嘉佳讲述的云边故事,就如同海市蜃楼一般轰然塌陷。
大冰
在新的书写环境下,青春文学赖以生存的叙事公式,正逐渐成为过去时。
以大冰、张嘉佳、卢思浩、郭敬明、饶雪漫、张悦然等为代表的青年作家群体,被网友们以“青春伤痛鸡汤文学”一言蔽之。与之相对的,现实主义叙事则重新登上了神坛。
随着读者审美的跃变,青春文学市场的萎靡,由此所导致的大冰们的“垮掉”,也就不难解释了。
不过,单从文学审美角度,去贬低大冰的作品一无是处,那未免也太看不起大冰了。
至少在某个切面上,他曾给经验尚浅的年轻人提供了观察社会人生的多样视角。
让一些人看到,在996和007之外,还存在着不同于主流叙事之外的另一种生活,另一片世界。
穹顶之下,命运殊异,并非所有的人都有能力或机遇到达远方,去体验“斜杠”之后的多元生活。
大冰
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时代都有可能推出契合那个时代情绪的“大冰”,去书写新的江湖故事。
那么,下一个时代的大冰,将会出现在哪里呢?
本期作者:张九七
白先勇:我恨张爱玲没有读懂《红楼梦》后四十回白先勇以“正本清源说红楼”为主题讲述自己对《红楼梦》的见解。 钟升 摄
白先勇以“正本清源说红楼”为主题讲述自己对《红楼梦》的见解。 钟升 摄
中新网苏州4月27日电 (记者 钟升)“张爱玲曾说过人生有三大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无完本。我则恨张爱玲没有读懂《红楼梦》的后四十回。”26日晚,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造访苏州诚品书店,以“正本清源说红楼”为主题,阐述了自己对《红楼梦》程乙本与庚辰本之争以及后四十回的看法。
《红楼梦》问世早期都是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因为抄书人文化水平不同、喜好各异,有时会对书中的内容擅自进行增减。1792年前后,程伟元与高鹗用活字印刷术,将120回的《红楼梦》排印出来。随后为了勘误,又重新印制了一版,两个版本被称为“程甲本”与“程乙本”。民国时期,亚东图书馆以两个版本为底,印制了标点版《红楼梦》,加上有胡适作序,风行一时。截至1982年,程乙本《红楼梦》共发行了110多万册。
然而,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以仅有78回的庚辰本为底本,发行了新一版《红楼梦》。由此为开端,庚辰本开始在版本之争中占据上风,至今已印出了700多万册,程乙本则开始被边缘化。
据白先勇介绍,他曾经将两个版本的《红楼梦》进行比对,发现其中存在170多处相异的地方,其中一些情节甚至南辕北辙。譬如引发大观园抄检的“妖精打架”绣春囊,在程乙本中是潘又安赠送给司棋的,在庚辰本中却是司棋送给潘又安的物品,“司棋一个深家大院的丫鬟怎么会有这种市井之物,而且赠送给大观园外的潘又安,既不合情理,也与书中脉络不符。”还有在程乙本中性情刚烈、守身如玉的尤三姐,在庚辰本中被描写成和贾珍有染的轻薄之人,“犹如被涂了一身墨,把这个角色完全糟蹋了。也和之后尤三姐为向柳湘莲表清白自刎的情节有矛盾”。
白先勇认为:“抄有脂砚斋批语的庚辰本对于红学研究有着无可取代的功用,但从内容角度,程乙本更适合作为通行本。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也重印了程乙本,程乙本应恢复它应有的文学地位。”
《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也是红学家讨论的焦点。在白先勇看来,《红楼梦》将18世纪贵族之家生活的林林总总以一种工笔画般的文笔描画下来,其中既有江南的温婉柔情,又有燕地的慷慨苍茫。“是时代造就了《红楼梦》,书中的气象只能符合乾隆时期的兴盛社会。我不能想象这本书是完成于民生逐渐困顿的道光年间。”
白先勇说:“世界上的名著有很多,但再没有一部是由他人续篇完成的。生平完全不同的两人无法在写作风格与思路上达成统一。《红楼梦》最后‘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大悲之心,不是生平庸碌的高鹗能有的心境,只能出自人生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曹雪芹。”
近期,有学者提出,《红楼梦》开始只有八十回是因为后四十回中贾府被抄家的情节有影射曹家被雍正皇帝抄家的嫌疑。因此曹雪芹在生前不敢公开,死后才渐渐流传开来。对这一说法,白先勇颇为认同。他表示:“很多人认为后四十回的文笔不如前八十回,其实是因为前部分是贾府兴盛时,文笔自然要绚烂华丽。后四十回贾府盛极而衰,文笔也渐渐收敛、萧瑟。这是情节所需,并不是因为写作者功力不够。包括张爱玲在内的很多人都误读了《红楼梦》,我希望能正本清源,把《红楼梦》的著作权还给曹雪芹。”(完)
鲥鱼味美却多刺,鲥鱼多刺是不是张爱玲的"三恨"?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饮食文化占据着重要的一角,而似乎大家也都喜欢将一些比较美味的饮食赋予一些神秘的色彩,但是这其中有很多都是错误的误传。比如,今天小编要说的关于鲥鱼多刺是张爱玲的三恨之说。
鲥鱼是一种比较美味且营养的鱼类,也备受大家所喜爱,民间流传着"宁吃鲥鱼一口,不吃草鱼一斗"的说法,可见其鲜美程度之了得!
恨鲥鱼多刺张爱玲不是之一个说的
传说张爱玲有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未完",其实关于这个说法呢,是个误传,并不是张爱玲说的,而是张爱玲在《红楼梦魇》中引用的别人的前两恨,最后一恨忘记了,然后自己补充为了三恨红楼未完。
恨鲥鱼多刺到底是谁说的?
那么这前两恨又是谁说的呢,已有学者考究出来,这两句话是出自宋代的名士彭渊材之口,而且完整版的也不是三恨,而是五恨,在《冷斋夜话》里面有记载:"彭渊材……一恨鲥鱼多骨……",而第二很呢,也不是恨海棠无香,而是,二恨金桔大酸,三恨莼菜性冷,四恨海棠无香,五恨曾子固不能够作诗。
不论是谁说的,我们能够看出文人墨客对于鲥鱼的喜爱。
鲥鱼有没有灭绝?
1974年的时候鲥鱼产量达到高峰期,高达1574吨,但是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鲥鱼几乎是没有了,虽不能确认说已经灭绝,但是目前无论是在长江、钱塘江还是珠江都没有再发现鲥鱼的影子,而我们在饭店里所吃到的鲥鱼多是人工养殖的。
但愿我们长江里或是海里还隐藏着一些鲥鱼,希望有一天它们能够不用隐藏,能够自由自在的在江里遨游!
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视频 梁家旗 海报 姚海涛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这句话有中国文学的“入乡随俗”版本,那么一定是“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种《红楼梦》的解读”。说到中国小说,说到中国古典文学,《红楼梦》是一定要被提起的。在封面新闻“我为书狂”——4·23一起穿阅吧特别策划中,《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冠军陈更就向观众推荐了这本写尽人间悲欢的《红楼梦》。
在报道发布的同时,由陈更穿“阅”扮演林黛玉的视频,也同步释出。在前期沟通的时候,陈更就提到过,自己并不想演绎“黛玉葬花”的经典桥段。因为在她看来,葬花的黛玉并不能体现这个人物的精神和性格。陈更认为,黛玉身上更多的是“临风袅袅,宁折不弯”。因而,她选择了《红楼梦》第八回中“探宝钗黛玉半含酸”的情节,演绎她心中的林黛玉。
陈更扮演林黛玉
《红楼梦》中的一万个世界
能够窥得两三个已经很好
“理解中国人,理解中国文化,永远绕不开《红楼梦》。”在陈更看来,《红楼梦》就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书中既有文学、建筑、饮食、人情世故、家族风貌等相关的描写,也有中国古代对于爱情、亲情、友情、考取功名等方面的观念。“喜欢看通俗故事的人,可以在书中看到通俗故事;喜欢纯文学神韵的人,可以读书中的诗词。它就像是一个博物馆、一个大观园。每一个人读《红楼梦》,都会有自己的收获。”
这一点,也是这本书留给陈更印象最深刻的地方。“《红楼梦》将大众文学的特征与纯文学的特征结合得非常好,书中的诗文和情节完全融为了一体。我们在阅读《水浒传》或者是《三国演义》时,很少会有这样的感受。”陈更举例说道,同样是描写外貌,《红楼梦》中表现警幻仙姑的美貌时,使用了一篇赋来描写:“……其素若何,春梅绽雪。其洁若何,秋菊被霜。其静若何,松生空谷。其艳若何,霞映澄塘……”这些文句即便是拿出来单独欣赏,也是极优美的。但反观《水浒传》在描写名动朝野的李师师时,却只一句“灯下看时,端的好容貌”。虽然两本书题材和时代均不同,但单从文学性来说,陈更认为,《红楼梦》更胜一筹。
陈更之一次阅读《红楼梦》,是少女时期。因为那时候读的是少儿版,情节和语言都有所简化,因此,《红楼梦》在陈更心里,只是一个一见钟情的故事。后来再读《红楼梦》,就已经是研究生时期了。“那时候每天睡前都会读一小段,既看故事,也看诗词歌赋。它的故事能让人沉浸其中。”陈更特别讲道,读《红楼梦》,一定是纸质版的书本更加合适。“书中有很多的注解和批注。而纸质书一半是正文,一半是注释,比起电子书需要挨个点击注解才能显示,纸质书会方便很多。”
陈更(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面对书中数量庞大的注解和典故,陈更说,其实也不必惧怕。“例如开头冷子兴和贾雨村的谈话,如果难以读进去的话,可以先跳过,把握整体内容之后,再来细读,”陈更说道,“因为,如果《红楼梦》中有一万个世界,我们能够从中读出两三个,已经很好了。”
张爱玲曾在《红楼梦魇》中提到,人生有三大憾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对于陈更来说,与红楼相关的憾事,也是如此。“如果要说遗憾,就是我到现在也没有读完。一是因为我读得慢,另一个原因就是读到后四十回时,无论是从人物塑造,还是文辞的精彩程度来说,我觉得都与前八十回有差异。而且后面家破人亡、作鸟兽散的场景,也不忍读下去。”陈更如此说道。
阅读让我“分裂”
给了我游刃有余地生活的能力
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陈更积累的诗词数量之多,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得益于她长期的阅读。在陈更看来,读书不仅仅是学习的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心灵瑜伽和生活修行。
“读书能让我保持内心平和、上进心和对工作的热情,这也是我获取幸福感的一大来源,是我化解疲惫的方式。尤其在读小说时,这点特别明显。”在读小说时,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可以让陈更暂时忘却真实的生活。“读书让我自己的世界只有百分之五十。这样来说,如果现实世界出现了百分之二十的问题和烦恼,那么对我来说,其实只有百分之十的大小。因为我的另一半世界是由诗书构成的。现实世界的扰动,或是小小的不幸,都能被读书化解。”
在所有阅读的场景中,让陈更印象最深的,就是以前坐在父亲的车上看书的时光。“爸爸会跟我聊天,但这并不影响我看书。我甚至能一边聊天,一边看书,一边拿着手机背诗词。阅读好像可以让我‘分裂’,让我有同时处理好几件事情的能力,也给了我游刃有余地生活的能力。”
陈更(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读书需要知识敏感性和理解力,但陈更也会有特别疲惫的时候。这时她就会放下书本,看看《老友记》其中的一个小片段,很快就能够重新获得思考的能力。
实际上,能够“满血复活”得如此之快,也是陈更在长期阅读中锻炼出来的能力。陈更认为,书是智慧更高度的凝结,文字一定是最能够传达智慧、经验、知识的途径。“这个过程是最能训练人的思维能力的。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基本上都把他们的智慧留在了书里。我们总是希望自己可以处理更难的问题,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处理问题。但如果总是接受没有智性的东西,或者是看视频、听别人的解说,就错过了与世界上更优秀的人直接交流的机会。我们的思维也错过了一个进入更复杂、更高阶平台的机会。”陈更如此说道。
(摄影师@冷暮辰_ 对本次拍摄亦有贡献)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 *** ,报料 *** :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