芽妈一年到头操心最多的还数进到芽芽嘴里的东西。
从选奶粉选到头秃,到忙活几个月时的辅食,本来以为芽芽大一点了就不用这么操心了,没想到又败给了食品添加剂!
在大多数妈妈眼里,添加剂“罪孽深重”,芽妈也一样,从小深受芽芽姥姥的影响,一直觉得添加剂不好,丝毫没意识到那只是我妈为了不让我吃零食找的借口。
直到开始给芽芽选购零食,才慢慢发现,食品添加剂并不像咱们想象的那样糟糕。
一、食品添加剂到底是什么?
通俗一点讲就是改善食品的品质的一种东西,不仅仅让食物更好吃,也可以更好看、保持得更久,或者呈现出咱们想要的食物形态。
正是有了吉利丁,才有了小朋友爱吃的果冻、布丁;正是有了膨松剂,才有了松软的面包和酥脆的饼干。
可以说,食品添加剂的广泛应用,让咱们拥有了更多、更丰富、更好吃的食物。
在我国,目前被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2000多种,按功能分有23个类别,比如咱们熟悉的防腐剂、香精、着色剂(色素)等等。
那有的妈妈就会问了,既然食品添加剂没什么不好,那为啥还会出现三聚氰胺奶粉这种恶劣事件?
这是因为黑心厂商在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上违法违规,才导致食品添加剂背了黑锅。
事实上,从没出现过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造成健康损害的案例。
合理使用:符合国标对其使用范围和使用量的要求,且符合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
滥用:超出国标规定的使用范围或使用量(比如染色馒头里面的柠檬黄),或者违背食品添加剂使用原则(比如用香精腌渍鸭肉伪造牛羊肉),都属于滥用食品添加剂。
违法添加:如果加入的物质不在国标允许的范围内,就属于违法添加行为(例如苏丹红鸭蛋、塑化剂饮料、三聚氰胺奶粉),使用工业级产品也属于此类(例如工业明胶、工业柠檬酸、工业 *** 铜等)。
食品添加剂只要符合国家标准对其使用范围和使用量的要求,且符合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就基本不会对宝宝的身体造成伤害。
毕竟不谈剂量谈毒量都是耍流氓!
不过,芽妈在浏览国外关于食品添加剂的网站时,发现一些国内允许使用的添加剂在国外并不允许使用,这又是咋回事儿?
二、面对国内外“双重标准”,妈妈们该如何取舍呢?
其实,我国的食品添加剂并不算多,毕竟美国有4000多种,日本也比咱们多。
实际上无论哪个国家,无论哪种食品添加剂,批准使用的前提都是经过科学的风险评估,认为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至于某个国家让不让用、如何用,那只是管理上的取舍。
有些报道特别喜欢夸大其词,说“XX添加剂在欧盟已经禁止使用了,而中国还在用”。
那芽妈还想说我国果冻中使用山梨酸钾(防腐剂)的 *** 是每千克0.5克,而欧盟的 *** 是每千克1克呢。
咱们还真不能通过简单地比较谁用谁不用,谁用得多,谁用得少来判断标准的优劣。
当然啦,咱们大人基本是不惧怕食品添加剂的,但小孩子代谢器官尚未发育成熟,某些食品添加剂在长期摄入下可能对孩子的健康造成伤害。
三、以下这12种添加剂,妈妈们务必小心了!
1.谷氨酸钠
用途:俗称味精,用于给菜肴提鲜,也是被大众误解得最多的“初代有害食品添加剂”。
芽芽姥姥做菜从来不放味精,可以说对味精的成见很深了。
危害:谷氨酸钠会和孩子体内的锌发生结核反应,最后被人体排出体内。
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出现缺锌的情况,宝宝的味觉食欲甚至是智商和生长就会受到影响。
科学已经证明了成人吃味精有益无害,不过对于3周岁以内的宝宝来说尽量不要食用。
2.焦糖色素
用途:为食物着色,酱油、巧克力等等之所以能呈现出浓郁深厚的酱色,都是焦糖色素的功劳。
危害:2012年,美国研究机构“公共利益科学中心”(CSPI)发布报告称,在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软饮中均发现了一种名为4-甲基咪唑的化学物质,研究发现其可导致小白鼠患上胃癌,有可能同样会给人体带来致癌风险。
尽量不让宝宝食用添加了焦糖色素的食物和饮料,如果酱、可乐、巧克力等等。
3.柠檬酸
用途:增加食物口感,常见的糖果、饼干、乳制品里都可能含有柠檬酸。
危害:长期食用含柠檬酸的食品,有可能导致宝宝低钙血症。
宝宝常吃的食盐和夹心糖里,柠檬酸的添加标准达到3600~7200mg/kg和4000~8000mg/kg,需要家长特别警惕。
婴幼儿食品中柠檬酸是被允许添加的,含量在300~600mg/kg和400~800mg/kg,妈妈们尽量少买含有柠檬酸的食物就可以了。
4.特丁基对苯二酚
用途:抗氧化剂,一般用于油脂和含油食品中,比如方便面、坚果、油炸食品。
危害:人体如果大量摄取会出现反胃、耳鸣、恶心、作呕等副作用。
难怪芽妈每次吃了方便面总觉得不舒服,特别想把吃下去的方便面抠出来。
妈妈们要注意少给宝宝吃方便面一类的油炸食品。
5.亚硝酸钠
用途:保鲜剂,常见的有罐头、香肠、热狗、咸肉、火腿、熏肉等腌制和加工肉类。
危害:可以与人体中的胺类物质发生反应生成致癌物亚硝胺。
芽妈很少给芽芽吃腌制类和加工肉类的食品,既然有新鲜肉吃,干嘛要吃腌制的呢?
6.山梨酸钾
用途:防腐剂,一些人造奶油、糖果、果汁会经常用到。
危害:可能会对皮肤造成 *** ,孩子容易发生过敏反应。
肾脏和心脏有问题的人群食用含有山梨酸钾的食物容易引发严重危害。
对于孩子而言,山梨酸钾会使钙形成不溶性物质,降低身体对钙的吸收,影响发育。
总之,少吃就行。
7.苯甲酸钠
用途:防腐剂,蜜饯、饮料、果汁里最常见。
危害:会破坏维生素B1,同样可以跟钙作用,形成不溶性物质。而且对孩子的肠胃有 *** 作用。
这玩意儿经常跟山梨酸钾一起出现,不是什么好添加剂,妈妈们注意了。
8.柠檬黄、苋菜红铝色淀
用途:着色剂,花花绿绿的冰淇淋、果冻、糖果都有这俩的身影。
危害:如果孩子对阿司匹林过敏的话,有很大概率会对柠檬黄及其铝色淀过敏。
它的过敏反应包括:焦虑、头痛、视觉模糊、哮喘等,是会造成严重危害的过敏物质。
而苋菜红及其铝色淀危害极大,连成人都无法抵御。
早在1976年,俄罗斯、挪威、奥地利和美国就禁止将其用于食品加工,是一定要让孩子避开的食用添加剂。
9.焦亚 *** 钠
用途:防腐剂、漂白剂、疏松剂,常用于果脯、干制蔬菜、饼干里。
危害:它具有生物毒性,长期大量食用能够改变细胞膜的结构,引起红细胞的溶血作用。
10.山梨糖醇
用途:保湿剂、甜味剂,用于面包、饼干、糖果、糕点等等。
危害:孩子多吃,会引起肠胃痛、胀气、腹泻和果糖吸收不良的症状,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发育。
要注意,山梨糖醇可是有“前科”的。
2013年1月份的《进境不合格食品、化妆品信息》显示,雀巢一批巧克力棒因违规使用化学物质山梨糖醇而被销毁,过量使用可能导致肠道问题。
11.阿斯巴甜
用途:甜味剂,所有带甜味的食品都可能添加阿斯巴甜。
危害:阿斯巴甜是一种人造甜味剂,由两种氨基酸(苯基丙氨酸和天门冬氨酸)和酒精(甲醇)组成。
甲醇本身无害,但肝脏中的酶将其分解为两种毒性很强的化合物,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阿斯巴甜比天然甜味剂还要甜很多倍,加上成本低廉,很多厂商都喜欢暗搓搓地添加阿斯巴甜,还要打着“无糖”的旗号暗渡陈仓。
妈妈们在选购甜味零食时可别让阿斯巴甜这个小滑头溜走了,哪怕是宣称“无糖”的食品,也不要掉以轻心。
12.六偏磷酸钠
用途:“全能选手”,抗氧化、防腐、增稠……啥都能掺一脚,用于八宝粥罐头、风味饮料、冰淇淋、糖果等等。
危害:长期摄入这种添加物会导致人体的钙磷比例失衡,容易出现低血钙症和骨质疏松等情况。
四、“零添加”就一定好吗?
细心的妈妈会发现,市面上打着“零添加”旗号的食品越来越多。
这些“零添加”厂商简直直戳老母亲们的痛点,让老母亲们为了娃的健康心甘情愿地掏钱。
问题是,“零添加”就一定好吗?
事实上,要做到完全“零添加”基本不可能。
哪怕咱们自己在家做饭,都不大可能“零添加”。因为咱们用的油、调料等等都有添加剂。
芽妈完全无法想象,除了天然不需要防腐剂的食物(比如蜂蜜),怎么才能在“零添加”的情况下长期保存?
所以,纠结是否“零添加”大可不必。
妈妈们更应该关注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是否过量使用和有没有降低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
妈妈们别再因为添加剂在超市踌躇半天了,它真的没咱们想象的那么“毒”。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常见的食品添加剂有哪些?图/unsplash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食品添加剂可以采用化学合成、生物发酵或者天然提取等 *** 生产制造。
我国目前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2300多种(其中香料种类最多,有1800多种),品种和数量在国际上处于居中水平。常见的食品添加剂有抗氧化剂、膨松剂、着色剂、防腐剂、甜味剂、食品用香料等。
常见的防腐剂如酱油中的苯甲酸钠、果酱里的山梨酸钾;常见的抗氧化剂如食用油中的特丁基对苯二酚(简称TBHQ);常见的甜味剂如口香糖里的木糖醇、饮料中的阿斯巴甜;常见的色素如腐乳里的红曲红、饮料中的焦糖色。
维生素C、维生素E等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也是食品添加剂;还有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加工助剂,如氮气、氢气、二氧化碳、活性炭,以及有助于食品加工的各种酶,都是食品添加剂。科学家还会不断开发性能优良、安全可靠的新品种,满足消费者和食品工业的需要。(综 合)
这5种面包添加剂最多,打赌你至少吃过2样!为啥面包房里的面包
颜值这么高?
味道这么香浓?
很可能因为
你的面包房里有“不能说的秘密”
/ 面包中含有十几种添加剂 /
工业化生产的面包,那松软的口感、诱人的颜色,圆润的造型,甚至浓郁的面包香气,都可以通过添加剂来实现。添加剂能让烤出来的面包更完美,所以如今几乎所有的市售面包都用了添加剂。
无论是哪种添加剂,都不用慌。只要按规定使用,都是安全的。当然也不排除商家不注意成分和随意添加用量,引发身体负担。
/ 可能使用人造黄油 /
像丹麦牛角面包、菠萝包, *** 过程需要使用大量的黄油,成本并不低。
若商家卖得特别便宜,就要擦亮眼睛了,很可能是用了人造黄油代替。人造黄油的成本仅是天然黄油的一半,是很多面包厂商的首选。
然而,人造黄油中含有大量的反式脂肪酸,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高危因素,被称为“餐桌上的定时炸弹”!
所以大家买面包时,注意看下配料表,反式脂肪酸的名字有很多,标注有“人造奶油、人造黄油、植脂末、起酥油、植物奶油、植物起酥油、奶精、酥油”的更好不要买。
添加剂最多的5种面包
/ 01 特别松软的面包 /
这类面包往往体积很大,重量很轻,用手一捏就能攒成小团。实际上有可能是用低品质面粉和大量面包改良剂的结果。
/ 02 花色面包 /
花色面包是指各种巧克力包、抹茶包、水果罐头面包等。
虽然看起来美味又诱人,但整体而言,口味多样的花色面包营养品质并不高。为了改善口感,常常是美味背后隐藏着高油高糖,甚至添加了大量面粉改良剂。
/ 03 丹麦面包 /
说起丹麦面包,总是让人忍不住流口水,那种酥软相见的口感真实太美妙了。我们常见的丹麦面包可能就是如牛角包、手撕包、可颂等等。
但其采用的原料,大多含有大量的饱和脂肪酸和热量,甚至含有反式脂肪酸,对心血管健康极为不利。
/ 04 人造奶油面包 /
“人造奶油”因其价格低、保质期长和口感好等特点,在很多时候替代了天然奶油。
要知道,人造奶油的主要成分是反式脂肪酸,在前面也提到了其危害,大家买面包时还是要注意看营养成分表,减少反式脂肪酸的摄入~
/ 05 牛油面包 /
牛油面包额外添加了牛油,香气和口味惊为天人。但是脂肪含量极高,常吃容易发胖。
除此之外,保质期太长,比如说高达1个月以上的面包也要少买。面包作为一种水分、糖和脂肪都必不可少的食物,很容易滋生细菌,正常来说只能放1-2天。
保质期过长必然是添加了大量防腐剂,虽说在国家允许的剂量范围内添加,不用担心安全性,但是还是少吃为妙。
【食话食说】一图读懂被误解的食品添加剂
来源: 光明网-科普中国
盘点那些容易被遗忘的食品添加剂冷知识(图片来源于 *** )
上个月底,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秘书处关于征求<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等12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其中包括《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征求意见,时间截止到2021年4月30日。食品伙伴网梳理发现,《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实施以后,2017年曾经在行业内征求意见,本次是面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关于新版标准主要修订的内容及修订原因,在本次征求意见时同步发布的《编制说明》中已经解释的非常清楚(为国家卫健委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点一个大大的赞),本文就不再赘述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下称GB 2760)是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的主要依据,其中对于食品添加剂的定义、使用原则、使用范围使用量等等方面的要求都做出了详尽的规定。正因为GB 2760内容如此多如此复杂,其中的条款规定也经常是行业内讨论的热点。在长期服务客户及解答网友问询中,食品伙伴网梳理了在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方面容易被遗忘的一些冷知识,与大家分享。
1、食品添加剂功能类别并不限于表格所列。
GB 2760附录A规定了允许使用品种、使用范围以及更大使用量或残留量,也列出了食品添加剂的功能。需要注意的是附录A中的这样一条说明“各表中的‘功能’栏为该添加剂的主要功能,供使用时参考”。也就是说,表格中所列的功能是该添加剂的主要功能,但并非只能在发挥该功能时才可以将该食品添加剂用于相应的食品中,发挥其他功能也是可以的。另外,附录D食品添加剂的功能类别中还有一项为“其他”,即上述功能类别中不能涵盖的其他功能。理解并运用好这两点规定,可能会让你研发的产品更加丰富多彩。
2、有些香料也是有 *** 的。
众所周知,大部分食品用香精香料由于其特殊的感官性质,不需要制定 *** ,可以在除不得添加香精香料之外的各类食品中按照生产需要适量使用。然而,实际上,有的香料也是有使用 *** 的。除了婴配辅食行业所熟知的香兰素等三种香料的 *** 之外,还有一种香料也是有 *** 的,即L-精氨酸。在《卫生部办公厅关于精氨酸不能作为普通食品原料的复函》(卫办监督函(2009)221号)中有明确规定,按照GB2760和香精香料使用的自限性原则,L-精氨酸须配制成香精后方可用于食品生产,在食品中的用量应不超过250毫克/千克。经食品伙伴网确认,该复函虽然发布时间久远,但至今依然有效。
3、有些物品不仅仅是食品添加剂。
这一点大家都比较熟悉,但是也容易遗忘。例如,食品添加剂辛,癸酸甘油酯同时也是新食品原料中链脂肪酸酯;食品添加剂聚葡萄糖同时也是一种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维生素C又是一种营养强化剂;低聚果糖既是营养强化剂又是新食品原料。对待此类跨界物品的原则是“进谁家门,听谁家话”,也就是说,按照什么目的使用到食品中,就要符合什么类别的使用规定。例如,对于维生素C而言,如果当做添加剂使用,就要符合GB 2760,如果当做营养强化剂使用,就要符合GB 14880。
4、香料名单不仅限于表格所列。
GB 2760的附录B规定了可用于食品的香料名单。有这样几条备注不要忘记了“凡列入合成香料目录的香料,其对应的天然物(即结构完全相同的对应物)应视作已批准使用的香料。凡列入合成香料目录的香料,若存在相应的铵盐、钠盐、钾盐、钙盐和盐酸盐、碳酸盐、 *** 盐,且具有香料特性的化合物,应视作已批准使用的香料。如果列入合成香料目录的香料为消旋体,那么其左旋和右旋结构应视作已批准使用的香料。”举个例子,虽然表格中只列出了“苯甲酸”这样一种香料,但是苯甲酸的钠盐苯甲酸钠同样具有香料特性,因此也允许作为食品香料使用。
5、许多酶制剂是转基因的。
GB 2760附录C的表C.2规定了食品中允许使用的酶制剂,在部分来源为微生物的酶制剂中还列出了供体,标准中的备注说明,供体是指为酶制剂的生物技术来源提供基因片段的动物、植物或微生物。这就说明这些酶制剂是经过转基因技术产生的。我们曾就此咨询过相关专家,对于这类酶制剂,目前允许使用的必须是由相应供体提供基因而生产的。那没有由供体生物提供基因片段的、直接由来源生物产生的可不可以使用呢?答案是否定的,依然需要进行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的申报。
来源:食品标法圈
病从口入,推荐12款0添加剂的食品,健康饮食从现在开始0添加剂的食品市面上不多。需要花时间去寻找,我专门花了很久的时间找了15款,给大家罗列如下:
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具有一定的毒性,但也没有那么可怕,只要达到一定浓度和剂量范围内就是安全的。
目前我国已批准使用的共1000多种,超过95%的加工食品都使用了食品添加剂。人均每天摄取的添加剂大约是10克。每天至少吃进百余种食品添加剂。
所以,这个安全剂量也备不住你大量的吃某种含有添加剂的食品,或多种含有添加剂的食品。我们应该调整自己的饮食习惯,尽量少的食用含有添加剂的预包装食品,多食用天然食品。
一般来说,食品添加剂为分:防腐剂、抗氧化剂、着色剂、护色剂、漂白剂、增味剂、凝固剂、膨松剂、增稠剂、消泡剂、甜味剂、乳化剂、面粉处理剂、水分保持剂、抗结剂、酸度调节剂、酶制剂、被膜剂、香料、营养强化剂、加工助剂及其它等类。
通常来说,含水分低的、含糖量高的,真空密封的,可以不用添加防腐剂。奶粉、食用植物油、瓶(桶)装饮用水、糖果(硬糖、酥糖、充气糖)等也不允许添加防腐剂。甜味剂也可以用不易被人体吸收的低聚果糖代替,比如市面上那些宣传自己为0糖的饮料。着色剂,我们只要少吃非天然有颜色的有色食品,就可以避免吃到。
我们在购买预包装食品时,应养成阅读食品标签的习惯,特别是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
下面我们就通过配料表,精选出15款0添加剂的食品,供君选择。
1、杨疯记老鸡汤
配料表:饮用水、老母鸡、食用盐
2、喜多鲜炖银耳羹罐头
配料表:水、鲜银耳、冰糖、红枣、枸杞
3、碧欧奇山楂棒棒糖
配料表:山楂、白糖、饮用水
4、蒙牛纯牛奶
配料表:生牛乳
5、屯河新疆内蒙番茄丁
配料表:番茄、番茄汁
6、中粮蜂蜜
配料:蜂蜜
7、喵小柚纯花生酱
配料:花生仁、食用盐
8、饮和调味酱
配料:葱花、姜末、八角、香菜、大蒜
9、澳洲和牛牛肉酱
配料:澳洲和牛牛腱子、菜籽油、芝麻酱、黄豆酱、小米辣、洋葱大蒜、生姜、食盐、八角、花椒、香辛料。
10、醋泡姜
配料:仔姜、蜂蜜、山西老陈醋、食用盐
小苏打和食用碱是厨房中常用到的两种调味品,但是很少有人把它们和食品添加剂联系到一起。那么,食用碱和小苏打是不是食品添加剂,它们是天然提取还是化工合成的?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科技传播部主任、副研究馆员阮光锋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小苏打和食用碱都属于食物膨化剂。虽然很多人并不认为它们和添加剂有什么关系,但事实上食用碱和小苏打都是不折不扣的化工合成食品添加剂。
小苏打是碳酸氢钠,而食用碱主要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两者都是碱性调料,但略有不同。
小苏打碱性较弱,遇热分解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而二氧化碳会使得面食变得蓬松和柔软,所以人们一般都是用它来 *** 包子、馒头、面包、油条等面食;食用碱碱性较强,加热不会分解,主要用来中和面食烹饪后可能产生的酸味,同时还可以让面食变得蓬松、润滑。一般来说, *** 面条、饺子皮、馄饨皮时,常用到食用碱。
从安全性上来说,小苏打碱性较弱,也可以用来冲调苏打水直接饮用。而食用碱因为碱性较强,不可直接饮用。小苏打除了食用功能外,还可以用于清洁,比如清洁砧板、锅壶,清洗果蔬,甚至可以疏通下水道,清除地上的污垢、炊具上的油污等。(记者李建)
来源: 中国消费者报
扒一扒常见的食品添加剂目前我国有23类、近2000种食品添加剂。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等都是比较常见的食品添加剂。
酸度调节剂:主要有柠檬酸、磷酸、碳酸钠、碳酸氢钠等,在饮料中常见。
抗结剂:亚铁氰化钾主要用于食盐,二氧化硅、硬脂酸镁、微晶纤维素用在药片或粉剂中防潮防结块,保持物质的颗粒状态。
消泡剂:主要有乳化硅油、醚类消泡剂和二甲基聚硅氧烷,是在豆制品、制糖、发酵、酿造等食品加工中广泛使用的消泡剂。
抗氧化剂:二丁基羟基甲苯BHT、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应用在食用油、油炸食品中;异抗坏血酸常用于腌制肉制品。
漂白剂:二氧化硫、焦亚 *** 钠、亚 *** 钠、硫黄等。二氧化硫的还原作用,会破坏酶的氧化系统,达到防腐的目的;亚 *** 盐可以使果脯、蜜饯来保持浅黄色或金黄色。
膨松剂:碳酸氢钠、碳酸氢铵会使面团变成有孔洞的海绵状组织,柔软可口易咀嚼,容易消化。
胶基糖果中基础剂:胶基糖基础剂是以橡胶、树脂、蜡等物质经配合制成的用于胶基生产的物质,泡泡糖、口香糖常用。
着色剂:着色剂按来源分为天然色素和人工合成色素两大类。天然色素常用的如β-胡萝卜素、甜菜红、花青素、辣椒红素、红曲色素、姜黄、胭脂虫红、焦糖色等。人工合成色素包括胭脂红、柠檬黄、日落黄、苋菜红、赤藓红、靛蓝和亮蓝、叶绿素铜钠盐、二氧化钛等。
科学认识食品添加剂来源:【中国食品报】
人类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历史十分悠久。我国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历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当时酿酒用酵母中的转化酶(蔗糖酶)就是食品添加剂,属于食品用酶制剂;2000多年前用“卤水”点豆腐,实质上卤水就是一种食品添加剂,属于食品凝固剂。近期,食品添加剂再度引发关注,在日常消费中消费者还需要科学认知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食品添加剂可以采用化学合成、生物发酵或者天然提取等 *** 生产制造。全球批准的食品添加剂数量约15000种;我国目前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2300多种,按功能分为22个类别,常见的有抗氧化剂、膨松剂、着色剂、防腐剂、甜味剂、食品用香料等。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提升了产品品质,丰富了食品种类,满足消费者对食品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可以说,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
食品添加剂主要有以下作用:保持或提高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作为某些特殊膳食用食品的必要配料或成分;提高食品的质量和稳定性,改进其感官特性;便于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或者贮藏。
如在食用油中添加抗氧化剂,可延迟或阻碍油脂氧化;在糖果中添加着色剂,可以赋予其良好的色泽。
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为保障消费者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设立了专门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负责建立全球统一的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原则和 *** ,并在国际层面开展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建立了国际层面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非强制)。我国作为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主持国,与国际接轨,结合本国食品添加剂的实际生产、使用情况和居民食物消费数据,开展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现行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使用范围及更大使用量或残留量。
食品添加剂使用时应符合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不应对人体产生任何健康危害;不应掩盖食品腐败变质;不应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应降低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在达到预期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在食品中的使用量。
使用了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应在食品标签上标识,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但是,有消费者担心如果每天吃的多种食品中都添加了食品添加剂,会造成吃进去的某种食品添加剂总量过量。那么,儿童等人群食用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品是否安全呢?其实,我国在设定每种食品添加剂的更大使用量时开展的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会考虑不同年龄、地区、性别的人群一天吃多种食品且长期食用的情况。因此,食品添加剂在规定的范围和用量下使用,不会造成摄入过量,也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我国还对使用中的食品添加剂实行持续、动态跟踪评价,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对食品添加剂重新进行再评估,不断调整使用范围和使用量,并对部分物质禁止使用。
食品添加剂不等于非法添加物。按照食品安全法规定,我国建立了一系列食品添加剂的管理制度。
首先,上市前对食品添加剂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生产时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企业实行生产许可制度;使用时建立了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并制定了涵盖食品添加剂使用规定、产品要求、生产规范、标签标识、检验 *** 等在内的700余项强制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其次,还建立了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及使用要求和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以及食品添加剂的进出口管理制度等。
食品添加剂在合法使用情况下是安全的。迄今为止,我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食品安全事件没有一起是合法使用食品添加剂造成的。超范围、超 *** 使用食品添加剂和添加非食用物质等“两超一非”的违法行为,才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原因。我国食品安全法中明令禁止生产经营超范围、超 *** 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食品添加剂与非法添加物是完全不同的,消费者不必刻意回避食品添加剂,应科学理性看待。
为进一步打击在食品生产、销售、餐饮服务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全国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整治,10年来陆续发布6批《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目前相关名录在进一步完善中。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孙宝国 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教授 曹雁平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标准三室主任 张俭波 华东理工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 赵黎明)
《中国食品报》(2022年11月07日06版)
(责编:杨晓晶)
本文来自【中国食品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聊一聊常见的食品添加剂,看看你都知道哪些?这可跟健康相关呀食品添加剂应该是我们大家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了,毕竟我们生活当中接触到的很多食品零食都含有添加剂。那么今天佳佳就来给大家整理一下关于添加剂的作用,以及对健康的影响。
食品添加剂的作用
现在市面上的添加剂按照作用,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延长保质期,避免变质。
2、优化口感,改变食物原有的质地。
3、使用添加剂来代替天然的食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4、为食物增添色、香、味。
常见食品添加剂
那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常见于食品包装袋上的添加剂。我想大家购买商品的时候,可能都没有注意过吧!
1、"肉精粉"
这个听名字就知道它是用来给食物增加肉味儿的。在哪最常见的?当然是在泡面里面最常见了。至于它里面的成分,这样跟你说吧:"肉精粉"里除了没有肉,其他什么都可能有。
由于这个没有固定的 *** *** ,每一家配方可能都不太一样,但一定都是人工调制成的。它的具体配料,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肉精粉"中的钠含量通常是比较高的,吃多了对肾脏所损害。
2、"食品级碳酸钾"、"重合磷酸盐"、"碳酸钠"
这三种化学成分的主要目的是改变面食的口感。通过添加这三种物质,可以使面条吃起来更加松软或者更加有弹性。由于这三种是常见的食品添加盐类物质,所以对身体健康基本上没有立即性的毒性,但对身体也不会有什么好处。
3、"L-抗坏血酸钠"、"异抗坏血酸钠"
这两种物质都是抗氧化剂。其中"L-抗坏血酸钠"就是维他命C,而"异抗坏血酸钠"就是维他命C的一种异构物,它的抗氧化能力更强。也就是说,这两种物质在食用当中基本上是很安全的,虽然名字看起来有些奇怪。这两种物质多见于饮料当中。
4、"XX浓缩液"、"天然XX萃取"
听名字好像这两种物质是最让人放心的,既然是浓缩液或者天然萃取成分,大部分就是从水果、茶叶等物质中萃取来的。但我们是无法确定它原料等级是否新鲜,有没有添加防腐剂等物质。就是说它可能是从快过期的茶叶或者快腐烂的苹果中萃取的。当然,这都是假设。佳佳还是建议大家:想喝果汁就现榨,想喝茶就现泡。相比于麻烦来说,还是健康更加重要吧!
5、"羧甲基纤维素钠"
这种物质通常在乳类的饮料、拿铁咖啡以及巧克力饮料当中。它主要的作用是增加饮料的粘度,可以使喝起来比较有口感。通过这种物质可以营造一种饮料非常浓郁、有料的错觉。虽然称得上是一种口感欺骗,但是无需担心,至少这种成分跟基本是安全的。
6、"氯化钾"、"氯化镁"、"碳酸氢钠"、"乳酸钙"
这些都属于盐类物质,通常添加于饮料当中,主要是用来调味的。这些物质都是很安全的添加物,可以放心食用。
7、"色素"
至于色素,我想应该是大家都有所了解的添加剂了,它主要的目的就是使食物的颜色加漂亮。至于它的成分是否安全?我只能说,不多吃一定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吃一根黄瓜舌头都会变绿,这也是一种天然的色素成分。
8、"香料"、"调味剂"、"乳化剂"、"天然香料"
这种写法显然是不负责任的,他只说到了作用,却没有讲清楚里面到底添加了什么东西。你可以这样理解:一方面他可能是担心你抄袭了他们的配方,或者就是他压根儿是人工合成的不敢写。所以遇到这种配料表,大家可要稍微上点心了!
9、"砂糖"、"果糖"、"麦芽糖"
这个都是糖类物质,只要不过多的食用,对健康都不会有影响。至于多吃糖会导致肥胖和糖尿病等,这些就不用赘述了。
好了,今天关于食品添加剂就分析到这里了!绝大部分的添加剂还是安全的,不过我们还是要养成查看食品配料表的习惯,这样更好了!
看到这里,顺便给佳佳点个赞呗!整理不易,谢谢大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