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渔民误捕的达氏鳇。(李芮霖摄)
中新网哈尔滨5月28日电(李芮霖 王骁 记者 史轶夫)目前正值黑龙江、乌苏里江春渔期。27日下午,黑龙江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佳木斯边境管理支队沿江边境派出所接到滩地警务室民警反馈,在黑龙江72公里处有渔民误捕一尾被称为 " 活化石 " 的达氏鳇。
沿江边境派出所民警到达现场发现,达氏鳇尾部有伤,于是迅速与渔业部门取得联系。经技术人员鉴定,这尾达氏鳇系雌性,因捕捞过程中已对其造成伤害,需要送往抚远市鲟鳇鱼放流站进行救治。民警与技术人员共同将该达氏鳇送达放流站。
图为渔民误捕的达氏鳇。(李芮霖摄)
经测量,这尾达氏鳇体重 88 斤,雌性,年龄在 20 岁以上,背部和尾部有伤口,但目前来看,生命体征平稳,无生命危险。
达氏鳇,俗称鳇鱼,是淡水鱼类中体形更大的一种。物种起源于距今一亿三千万年的白垩纪,曾与恐龙在地球上共同生活过,其原始古朴的外形 1 亿多年来几乎没有改变,为濒危野生保护动物,也是全世界唯有黑龙江流域才有的珍贵鱼类,被生物学家称为 " 活化石 ",具有珍贵的科研价值。
图为达氏鳇得到保护。(李芮霖摄)
经技术人员检查,这尾达氏鳇已有鱼卵,目前它正在放流站由专业人员进行救治,待其产卵并身体痊愈达到放生条件时,专业人员将把它和鱼苗选择合适地点放生。(完)
1028斤达氏鳇被渔民误捕,国家以22万元收购,后来它怎么样了?意外捕捞野生达氏鳇
2018年的一天,黑龙江抚远的3名渔民像往常一样,进入到黑龙江打渔,然而在起网时发现,渔网变沉了不少,他们就以为这一网狩猎到了非常多的鱼。但是等到收网之后才发现,这次居然捞上来了一尾3米多长的达氏鳇。
打捞上来之后,三位渔民便向相关部门报告,当地水产局和抚远鲟鳇鱼保护协会听到消息后,立即赶往现场,以22万的价格将这尾刚上岸不久的达氏鳇收购,同时转入到活鱼车间进行救治。
专家介绍说,此次捕捞的达氏鳇的体长为3.59米,重达1028斤,年龄已经上百岁,这尾达氏鳇是抚远近40年来首次捕捞体重超过千斤的达氏鳇,但达氏鳇在捕捞的过程中受伤,幸运的是,鲟鳇鱼专家朱翥对其进行全面检查,发现它只是表面有伤,并没有伤及到内脏,进行救治之后就会恢复健康。
达氏鳇是从白垩纪时期就生存下的生物,有着水中活化石之称。在古代,达氏鳇是皇室贡品,因为肉质细嫩,口感香甜而受到人们欢迎。
在过去,人们虽然捕捞达氏鳇,但因为捕捞技术落后,鳇鱼的自然繁殖速度能够跟得上人类的捕杀速度,所以它们没有灭绝的风险。
但是在近现代,达氏鳇的鱼子酱成为了高端食材,在国外优质的达氏鳇鱼子酱的价格甚至是以粒来收费。然而,即使达氏鳇的鱼子酱价格高昂,但仍旧受到上流社会的追捧,而这给达氏鳇的濒危埋下了伏笔。
达氏鳇的寿命很长,但成长周期却非常慢,其中雄鱼要到12岁以上才会繁殖,而雌鱼则要到16-17岁才会产卵。长达16-17年的生长周期,使得它们还未繁殖后代时就容易被人们捕捞。
而到了产卵年龄时,又因为鱼子酱的经济价值较高,而被渔民捕捞,导致产卵量锐减,以至于达氏鳇的数量也在不断减少,陷入到了灭绝的危机之中,现如今它们已经被列为濒危动物,同时也成为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028斤的野生达氏鳇被解救,不仅意味着它免受杀害,还意味着它可以在人工环境下繁衍后代。
达氏鳇被救助后
1028斤的达氏鳇被救助后,工作人员将它作为鱼种研究和人工繁殖。
达氏鳇属于体外受精,体外受精的好处就是母亲不用承担怀孕之苦,也不用承担养育后代的工作,这大大减轻了它们的负担,所以它们每次产卵量非常高,可以达到25万–400万粒,平均为100万粒。
但是体外受精的弊端也很明显,首先是受精数量较低,达氏鳇在产卵期间,雌雄会赶到同一个地方产卵和排精,利用水流的力量让 *** 遇到卵子,而这种方式会使得大量的卵子难以受精。
其次是后代的成活率低。由于后代是在危险重重的野外孕育,而不是在母亲安全的体内,所以它们被其他生物吞噬的概率非常高,以至于能存活到成年的个体少之又少。
但是在人工环境下,人类可以为它们提供合适的环境,尽可能地提高卵子的受精率。其次在人工环境下,鱼卵们不会遇到天敌,成活率也会大幅度提升。
黑龙江抚远工作人员表示,对达氏鳇进行人工繁殖之后,鱼苗体长达到20多厘米后将它们放生到黑龙江,预计能有100多万尾鱼苗放生。但由于达氏鳇对水质要求高,对当地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较严,尽管预计能放生100万尾鱼苗,但能成活到成年的数量较少,仍旧需要我们大力保护它们。
对于该1028斤的达氏鳇最终的归宿,工作人员介绍,但它孵化繁育之后,会将它转移到抚远鱼博馆生活,原因是因为它的体型较大,对食物的需求量也非常大,外界环境很难满足它的要求。同时因为它的个头太大了,放生到野外有可能会再次被渔民误捕,不如将它放在人工环境下养育,同时还能向普通民众进行科普工作。
(达氏鳇标本)
总结
为了保护达氏鳇,科学家们不仅仅会保护野生个体,还在努力地为它们改善原有的生态环境,比如:在达氏鳇所生活的区域设置禁渔期,在当地水域附近组织退耕还林还草,恢复原有生态环境,尽量为它们提供一个合适的栖息地,能够让它们能在野外水域自然恢复种群数量。
【揭秘】检察边疆行之大鳇鱼的私家笔记采风活动的第四站,原定于
抚远市人民检察院
但是在途中
采风小组
被一条生活在
抚远的野生大鳇鱼截住了去路~
他表示自己在检察院有“熟人”
并且给了我们一本神秘的“资料”
......
黑龙江省人民检察院
抚远市人民检察院
联合出品
鳇鱼的“黑金之争”:我国独享2千年,放流却给俄罗斯做了嫁衣?1、 达氏鳇的辉煌
达氏鳇分布在我国与俄罗斯的界河黑龙江之中,常年游弋在河道,不靠近浅海,是典型的淡水鱼种。达氏鳇,性情凶猛、体积巨大,牢牢占据了黑龙江食物链的顶尖位置,素有“淡水之王”的称呼。
令人担忧的是,如今的达氏鳇数量萎缩严重,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且评定为“极危”。2019年更是列入我国农业部门编制的《人工繁育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侧面反映了达氏鳇的处境不容乐观。
相比达氏鳇如今惨淡的境遇,历史上的达氏鳇也曾辉煌一时。我国关于达氏鳇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成书的《诗经 周颂 潜》,书中写道“有鳣有鲔”,这里的鳣鱼指的就是达氏鳇。
后期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进一步指出了达氏鳇美妙的食用价值,书中形容它“可蒸可臛,又可为鲊,子可为酱”。意思是达氏鳇的肉既可与汤汁一起熬煮,味道鲜美;也可将鱼肉和米饭搭配,分层置入坛内、密封腌制,长期保存、随食随取。
最后的鱼子则可制成鱼子酱,如今的鱼子酱被消费者追捧,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更是加入世界顶级美食的行列,国际上将其赞誉为“黑色黄金”。
尽管达氏鳇在历史上早已声名鹊起,但身长4-6米,体重400-1000公斤的庞然大物,古时的渔网、船只捕捞它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近两千年的时间内,达氏鳇数量极其稳定,无忧无虑地畅游的黑龙江里。
转折发生在清朝的康熙年间。满族入关后,延续了元朝每年进贡达氏鳇的典制。达氏鳇无刺,肉质鲜美、洁白脆爽的特点,迅速征服了宫廷贵族的味蕾。康熙帝对达氏鳇赞美有加,赐名“鳇”,这便是达氏鳇名字的由来。
百余清宫科技文物济南展出揭秘皇帝眼中的西洋科技
为方便宫廷人时刻品尝到达氏鳇,清朝专门设立了一个“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的部门,戍卫的同时还负责捕捞达氏鳇,每年四季不间断地向宫廷输送。二百年的捕捞,受限于捕捞工具的落后,达氏鳇的种群数量不至于大幅度减少、造成根本性影响,但无疑向外传达了一个信号,即达氏鳇是一种名贵的高端食材,值得食用。
6月17日,黑龙江省水生动物资源养护中心专家在给达氏鳇上药
2、达氏鳇濒临灭绝的原因
达氏鳇真正走向灭绝的边缘,是近代发生的事情,而导致的因素极为复杂。
达氏鳇的美味及所具有的经济价值,是引发的过度捕捞、数量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前文提到,我国古代就有将达氏鳇鱼卵制成鱼子酱食用的传统,而到了二十世纪初期,多个国家刮起了一股食用鱼子酱的热潮,最后甚至演变成了一种高端社交礼节。
达氏鳇强大的繁殖能力,原本是适应环境、延续种族繁衍的需要,反而成了被大量围捕的导火索。达氏鳇性成熟较晚,雌性一般等到16-20的年龄性腺才能发育成熟。但雌性产卵量大,一次的产卵量是20万-400万粒之间。曾有人做个计算,如果将这些鱼卵逐粒排开,足足有130公里之距。鱼卵受精后,15-18℃的水温下只需要5天多点的时间就能孵化出幼鱼。
2020.6.20下午4.30一条体长两米九,体重约三百斤的巨型受伤鳇鱼
市场上达氏鳇的鱼子酱价格居高不下,新鲜的鱼卵价格也水涨船高,每斤的价格突破了300美元,用“黑色黄金”形容他们一点不过分。最后的结果就是,每年的春季原本是达氏鳇繁殖的时候,却聚集了大量的围网、船只,数十艘、甚至上百艘现代渔船分布在黑龙江里。大量腹部隆起的雌性达氏鳇被捕捞起来,接着剖腹取卵,然后要么立即生产鱼子酱,要么冷藏口口鱼子。
事实上,俄罗斯对达氏鳇的捕捞绝不可小觑。开篇提到达氏鳇分布在黑龙江,而相当一部分一部分布在黑龙江中下游,特别是入海口附近,虽然达氏鳇不接触海水。2004年我国与俄罗斯正式签订边界协议,从黑龙江的南北源汇合点到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点为止,作为两国的边界河,自此以下的部分全部为俄罗斯所有,包括最终注入入鄂霍次克海峡的入海口。
俄罗斯自清朝末年,通过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控制黑龙江的中下游后,即开始了对达氏鳇的疯狂捕捞,大量鱼卵被加工成鱼子酱,推向市场获取暴利。更糟糕的是,俄罗斯在他控制的区段,修建了大量水电站、水坝,比如结雅河水利枢纽、布列亚河水电站,无疑阻碍了达氏鳇的逆流而上。长期来看,显然对达氏鳇的物种交配、繁衍产生不利影响。
黑龙江源头风光001
另一方面水质恶化及渔获减少,也是导致达氏鳇数量减少的原因。黑龙江和我国的长江、黄河、珠江类似,80年以后大量现代的化工厂、冶炼厂、造纸厂拔地而起,鉴于当时的现状,许多废水、污水、灌溉用水几乎未做净化处理,就直接排放到了水里。水质恶化要么鱼群数量减少的同时,达氏鳇的鱼卵的成活率也在降低。
达氏鳇是典型的掠食性鱼,以底栖的小鱼、小虾为食,包括我国的另一个珍稀鱼——大马哈鱼。达氏鳇一次吞食几十条的鱼,至少有几十斤,像5-10斤的大马哈鱼,一口吞下纯属小菜一碟。现实情况是,黑龙江的渔获已经大幅度减少,所以达氏鳇觅食难度加大,偶尔还有食不果腹的情况,自然影响它们的正常繁衍。
正是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达氏鳇的数量不断减少。2016年渔业资源部门曾对我国黑龙江段的达氏鳇现状做过调查,结果显示达氏鳇的数量仅占渔获物的0.15%,处于灭绝的边缘。
中国赫哲族鱼皮部落
3、达氏鳇的现状及保护措施
为提高达氏鳇的种群数量,事实上,我国早在1997年黑龙江水产鱼类研究所就开始了达氏鳇的人工繁育工作,并且1999年之一次在人工的干预下孵化出了达氏鳇幼苗,总计49万尾幼苗投放到了黑龙江。
需要注意的是,达氏鳇是我国保护动物不假,但是存在渔民误捕的情况。有时较高的利润吸引,并没有选择放生,而是直接出售。
2014年黑龙江和松花江交汇处,渔民在进行捕获作业时,意外捕获了一条长2.5米,重达260公斤的达氏鳇。庆幸的是,最后被一名热心群众以6万余的高价买走,重新放回了黑龙江。
黑龙江佳木斯抚远县黑龙江鱼展馆
2020年6月,黑龙江爱辉区幸福乡长发村的渔民捕获了一条2.9米、300斤重,生长了30年的雌性达氏鳇。意外的是,这条雌性达氏鳇已经“身怀六甲”。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立即派了两名专家前去“照顾”这条待产达氏鳇。经过一个多月的培育,最后在人工催产的帮助下,顺利孵化出了9万尾幼苗,放流至了黑龙江。
诚然,上述做法值得肯定、赞扬,但对于达氏鳇整个种群而言,无疑是杯水车薪。另外为加速达氏鳇的繁衍,部分专家选择将达氏鳇与史氏鲟杂交,整体而言确实能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但从长时间的跨度而看,达氏鳇的基因遭到破坏,稍有不慎就会蔓延至整个群落,只是选择了一个慢性的死法。
其实和大马哈鱼一样,对黑龙江加强保护,恢复生态才是根本。同时与黑龙江上游的蒙古、下游的俄罗斯协商统一的保护措施,这才是长久之计。
原创:老高
60岁的达氏鳇鱼现身黑龙江!“身高”2米9,观察后将放归自然10 日,黑河市爱辉区幸福乡长发村渔民在黑龙江正常作业时,意外捕获一条被称为 " 水中熊猫 " 珍贵鱼种——大鳇鱼。记者从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了解,近年来,我省流域水质明显提升,许多与大鳇鱼一样的水生旗舰物种和指示物种回归。
经现场勘验,这条鱼为达氏鳇,雌性,体长 2.9 米,体重约 300 斤,推算已经生长 60 年以上。达氏鳇的背鳍有划伤,腮部出血,尾部还有陈旧伤。经精心救治,这条达氏鳇已经可以自由活动,达到放归自然的标准,但为确保万无一失,鱼类保护人员决定继续观察几天后再放归自然。目前,每天有专人 24 小时看护它,并按时换水、测水温,做好记录。
达氏鳇
素有 " 水中活化石 "" 水中熊猫 " 之称,是黑龙江流域的珍贵鱼种,也是淡水鱼类中体型更大的一种。它与中华鲟是同一类群,对水质和环境的要求较高,也是水生旗舰物种和指示物种。
资料片
近年来,鱼类 " 指示特种 " 频繁在我省出现。
2015 年 5 月 23 日,有渔民在黑龙江抚远小河子段,捕获一条 50 多岁、重达 700 斤的雌性野生鳇鱼;
2017 年 5 月 10 日,抚远市渔民在中俄界江捕获一条重达 450 斤的雌性鲟鳇鱼;
2018 年 5 月 17 日,黑龙江省抚远市小河子村渔民捕捞一个 300 斤重的鳇鱼;
2019 年 11 月,虎林市渔民在乌苏里江捕获一条施氏鲟。曾处于濒危状态的乌苏里白鲑、大马哈鱼等在松花江流域也逐渐增多。
这印证黑龙江省水生生态系统完善,是水质好转的更好佐证。
2019 年,我省在松花江流域开展两期水生生物监测工作,监测结果显示,区域内水生生物种群多样性程度较高、均匀度较好,群落结构相对稳定。今年 1-5 月,松花江干流、绥芬河干流水质为良好,黑龙江干流、乌苏里江干流水质为优。与去年同期相比,松花江水系、黑龙江水系、乌苏里江水系Ⅰ ~ Ⅲ类水质比例、达标比例均有上升。
记者李木双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这鱼全身都是宝,被称为:淡水鱼之王,教你做东北大菜,鲜美下饭本期导读:这鱼全身都是宝,被称为:淡水鱼之王,教你做东北大菜,鲜美下饭
黑龙江里生长着一种鱼类,是淡水鱼中更大的一种鱼类,素有“淡水鱼王”之称。它就是:鲟鳇鱼,别称鳇鱼,学名为达氏鳇,是鲟鱼的一种,是古刺鱼类保留下来的一支后裔,因此素有“活化石”之称,可以长到几百斤,上千斤。
鲟鳇鱼全身都是宝,鳇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氨基酸,可以快速补充体内的氨基酸,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软骨食之可口,且具有保健功能,其“鱼子酱”为上等佳肴,被誉为“黑色黄金”。
鲟鳇鱼可以人工养殖了,昔日是向皇帝敬献的贡品,现在,也进入寻常百姓家的餐桌上了。鲟鳇鱼怎样做好吃?今天分享一道鲟鳇鱼的做法,也是一道东北大菜,和土豆一起烧,鱼肉滋味鲜美,土豆软糯入味,下酒下饭都不错,下面分享这道菜肴的做法:
【鲟鳇鱼炖土豆】所需材料:鲟鳇鱼2斤、土豆1-2个、香菜 1棵、油盐适量、葱1段、姜1块、大蒜4-5瓣、白胡椒粉1茶匙、八角1个、干辣椒2-3个、料酒1汤匙、蚝油1汤匙、生抽2汤匙、红烧酱油半汤匙、鸡精1茶匙、
做法步骤:
1.准备好所需材料,土豆去皮洗净。
2.锅内加入水,水量不用太多,烧开,把鲟鳇鱼皮朝下,放到锅内烫一下,焯水1分钟左右,鱼皮焯下水,可以很容易去除鱼皮表面的粘液和硬鳞。
3.将鲟鳇鱼捞出,用刀刃反复刮鱼皮的表面,刮去鱼皮上的粘液和硬鳞,鱼皮表面的粘液比较腥,所以要刮干净,刮干净后,洗净。
4.把鲟鳇鱼切成4-5厘米见方的块。
5.土豆切成滚刀块,放到清水中投洗一遍,捞出,沥净水分,土豆切好后,洗去表面的淀粉,这样土豆块的颜色就不会氧化变黑。
6.锅内加入油烧至6成热,下入土豆块炸制,将土豆块炸至颜色金黄,将土豆块捞出沥净油待用。
7.锅内油加热至6成热,下入鲟鳇鱼块炸制,将鲟鳇鱼块炸制定型,颜色变金黄,将鲟鳇鱼块捞出,沥净油待用。
8.锅内加入油烧热,下入葱段,姜片,蒜粒,干辣椒,八角,爆香。
9.下入鲟鳇鱼块,淋入料酒,生抽,烹出鱼的腥味。
10.下入炸好的土豆块,翻炒均匀,再淋入热水,水量和食材平齐就可以了,加入红烧酱油,盐,鸡精,蚝油,白胡椒粉,大火烧开,转中火烧制入味10分钟左右。
11.到时间后,将葱段,姜片,干辣椒,八角,捡出,改大火收汁,加热至剩少许汤汁时,关火,盛出装盘,撒上香菜段即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鲟鳇鱼烧土豆就做好了。
小贴士:鲟鳇鱼皮的粘液比较腥,鱼皮焯下水,用刀刃很容易就能刮干净了,鱼块和土豆过油,烧制时就不容易碎,做出的菜肴形状完整漂亮。
喜欢这篇文章,别忘了点赞、收藏、转发,也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或者分享您的做法,欢迎关注:冬至雪夜,每天都会发布原创家常美食做法!
黑龙江的“淡水鱼王”,身长5米重2000多斤,曾被国家22万收购!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淡水鱼王:达氏鳇的传奇在深邃的黑龙江水域,隐藏着一位渔民的命运故事,一条巨大的鳇鱼,以及它背后的传奇。这是关于达氏鳇的故事,一种体型巨大而珍稀的淡水鱼类,它曾让一位渔民一夜暴富。但是,达氏鳇究竟为何能在淡水鱼中称王称帝?它真的值得如此高价吗?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传奇生物的背后故事,揭示其丰富多彩的价值。
命运的转折2018年5月11日,黑龙江抚远市的马红军渔民带着伙计们出江捕鱼。他们开着铁皮渔船,在黑龙江中心投下渔网,然而,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这一次的捕鱼之旅将改变他们的命运。
中午11点左右,马红军开始收网,但渔网突然被什么东西牵引着,他一个人几乎无法抗衡这股力量。最初,他以为是渔网勾住了海草,但随后渔网突然动了一下,这时,马红军明白了,他们网住了一条巨大的鳇鱼。
惊人的发现"天啊!这鳇鱼太大了!"众人惊叹不已。马红军深知,这是他几十年来见过的更大的鳇鱼。他们兴奋地拖着这条巨物上岸并称重,结果让人震惊——这条达氏鳇竟然长达3.6米,重达1028斤!这一发现引来了众多羡慕的目光,因为达氏鳇在市场上的价格非常可观,一斤能卖到六七百块钱。这么大的鳇鱼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最终,抚远水产局和鲟鳇鱼保护协会以高达22万元人民币的价格购买了这条鱼。马红军的命运仿佛一夜暴富,但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故事呢?达氏鳇:淡水鱼中的王者这条巨鱼,被称为达氏鳇,又叫鳇鱼、黑龙江鳇或鲟鳇鱼,是黑龙江特有的鱼类。达氏鳇的外形独特,头部和鼻子尖尖,尾巴弯曲,通常呈黄褐色,身体光滑没有鳞片,但背部和侧面有坚硬的鳞片覆盖。
达氏鳇是淡水鱼类中体型更大的,身长可达5.6米,体重可超过1000~2000千克。它们是凶猛的食肉动物,幼鳇以小鱼虾为食,而成年鳇则捕食大马哈鱼等大型鱼类。达氏鳇的食量与体型成正比,一张大嘴可以一口吞下多条小鱼,甚至能在体内储存数十斤的食物。
古老的传承达氏鳇拥有悠久的历史,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鱼类之一,据说它们在1亿3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就已经存在,甚至与恐龙一同在地球上生存过。达氏鳇还是现代硬骨鱼类的祖先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刺鱼类。这种鱼的寿命非常长,如果没有外界干扰,可以活到50多岁。它曾被用作进贡给清朝皇室,被英国国王认定为“皇帝鱼”,因此也有了"淡水鱼王"的美誉。
珍贵的食材达氏鳇之所以备受欢迎,一方面是因为其鲜美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据说达氏鳇肉质鲜美,口感弹牙,肉中刺少,被认为是水产美味中的珍品。此外,达氏鳇富含人体所需的氨基酸、脂肪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甚至被《本草纲目》列为可以治疗疮病、补血益气的药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达氏鳇的鱼软骨,被称为“龙筋”,具有特殊的保健和抗癌效果。
此外,达氏鳇的鱼皮还可以制成高档皮革,虽然听起来有些奇特,但它和鲨鱼皮、鳄鱼皮一样,都是奢侈品制造商追求的高贵材料。在珍爱特殊材质的收藏家中,达氏鳇鱼皮制品被视为无价之宝。
宝贵的繁殖能力达氏鳇的繁殖能力也相当强大,它们通常在水流湍急的深水区泥沙处产卵,每次平均可产下100万颗鱼卵,鱼卵呈黑色或褐色。尽管雌性达氏鳇能产下大量鱼卵,但它们要到12年以上才能成熟,因此繁殖周期异常漫长。这些鱼卵被认为是达氏鳇身上最宝贵的部分,它们可以用来 *** 鱼子酱,在国外甚至可以卖到每千克1600美元,因此被誉为"黑色黄金"或"黑珍珠"。
保护与挑战然而,尽管达氏鳇价值连城,它们的数量却急剧减少。到了2005年,它们的数量甚至不足10万吨。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黑龙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水体污染加剧,适宜的栖息地急剧缩减,再加上过度捕杀,达氏鳇如今已被我国列为二级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定为极危物种。
生态治理的希望"物以稀为贵",达氏鳇之所以如此珍贵,也因其稀有的数量。国家花费巨资购买达氏鳇并非没有道理,如果能够获得活体标本供科研人员研究,将为我国水域生态环境和水生动物的保护提供更多有力支持。令人遗憾的是,这种长寿的生物,竟然因为人类的过度捕杀几近灭绝,这引发了深刻的反思。为了一时的口舌之欲,而灭绝了一个物种,人类的行为是否比自然灾害更可怕?保护与希望然而,还有一线希望。今年7月初,中俄双方在黑龙江抚远市共同举办了放流活动,释放了7万条幼体达氏鳇到黑龙江流域。据称,在5年内,两国共放流了300万条达氏鳇,为我国水域生态治理带来了光明的前景。
达氏鳇,作为一种巨大的生物,不仅具有食用价值,还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然而,鉴于它们的数量已经非常稀缺,我们必须谨慎对待,不可随意捕捉和消耗。达氏鳇是否配得上"淡水鱼王"的美誉?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讨论。
淡水鱼王的传奇,不仅仅是一位渔民的故事,更是生态保护的重要课题。希望未来我们能够更加珍惜自然资源,共同守护这个星球上的每一个生命。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之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能活到108岁的鱼?黑龙江流域的淡水鱼王,与恐龙同时期的存在当我们看到一条大鱼的时候,可能脑子里都瞬间闪过:清蒸还是红烧?
当我们看到餐桌上有一条鱼的时候,应该想的是:这鱼好不好吃?刺多不多?
所以当知道一条鱼能活到108岁的时候,小编的内心就是震惊,非常震惊!谁能想到平时做菜吃的鱼,能活这么大岁数。更何况,谁会在刮鱼鳞的时候想这条鱼多大年纪了?这个时候大家想的不都是我要准备点什么调料吗?
再加上以小编为数不多的养鱼经验,基本上没什么鱼能活过两个星期的,让我错误地以为淡水鱼的寿命应该都不长。
现在查阅了资料才知道,原来鱼的寿命还真挺长的。鱼体长越长、性成熟越晚,寿命就越长。
狗鱼可以说是最长寿的鱼,寿命基本都在200年左右。生活在黑海和里海的欧鳇寿命在100年以上,这之后就是生活在我国长江的白鲟,寿命也在100年左右。其他的鱼寿命一般都在5-20年,寿命在2年以下的也大约占了5%。
从这些数据来看,这条108岁的鱼,也是鱼类中的长寿者了。这是生活在我国黑龙江流域的鳇鱼,正规一点的名字叫达氏鳇,达氏鳇这个名字也的确匹配得上它古老的身份。
这条达氏鳇,108岁,长3.6米,重1128斤,历时半个月完成标本 *** ,现在成了抚远鱼博馆的镇馆之宝。
达氏鳇的寿命一般都在50年以上,而且达氏鳇性情凶猛,是大型肉食性鱼类。它们只生活在淡水里,从来不往海里游。因为体型大、寿命长、性情凶猛、力量又强,被称为淡水鱼王。又因为这些特点,达氏鳇在清代还是皇室的贡品,是仅供京师的特产。
能让皇室这么看重,达氏鳇肯定不单单是体型大、寿命长,寓意好这么简单。达氏鳇肉质鲜美,而且营养价值特别高,就连软骨都非常可口。达氏鳇的鱼子做的鱼子酱更是上等佳肴,被称为“黑色黄金”,出口价格一度达到每斤300美元。
也正因为达氏鳇这么美味,经济价值又这么高,从清代以来就开始了不断地捕捞。而这种大型又长寿的鱼有一个特点,就是性成熟晚。
达氏鳇在8岁的时候才达到性成熟,之后才能产卵,产出下一代小达氏鳇。下一代达氏鳇的成熟又需要8年。清朝持续200年的大规模捕捞已经对达氏鳇的正常繁殖造成严重的破坏了。清末东北地区被俄国占领后,由于俄国人对鱼子酱的追求,并没有让达氏鳇得到喘息,大规模的捕捞并没有停止。
这都让达氏鳇的生存陷入困境,这个种族的繁衍最少需要16年,但是显然人类没有给它们这个16年。达氏鳇可能都没有预料到,它们从白垩纪恐龙时代活到现在,没葬身恐龙腹中,没死于天灾之下,现在一只只都到了人类的肚子里。
达氏鳇距今已有一亿三千万年的历史,这个古老的物种在长久的时间里并没有发生多少进化,所以从它们的外形上还可以看出来浓重的远古气息。达氏鳇身体是黄褐色的,体表光滑没有鳞片,身体有5列菱形的骨板,这让它们看起来跟别的鱼有很大不同。
最有标志性的还是达氏鳇的大嘴,它们的嘴巴非常宽,嘴巴前方的吻向上翘,尖尖的,下边两对触须。它们平时趴在流石上,别的鱼吃饱后会到崖下休息,这个时候达氏鳇一摆尾鳍,再张开大嘴,一口就能吞掉几十条小鱼。
等达氏鳇吃饱了。它们就会慢慢上浮,然后甩掉身上挂着的杂草和泥水,这种动作被称为“鳇鱼甩涎子”。
来自亿万年前,经过长达两百多年的大规模捕捞以至于现在的达氏鳇需要人工饲养,达氏鳇现在的珍贵程度不言而喻。早在1998年《联合国华盛顿公约》中就已经将达氏鳇认定为濒危物种,直到现在达氏鳇的生存情况仍然不太乐观。
中华白鲟已经灭绝了,每一个捕捉或者购买中华白鲟的人都不会认为自己手里的就是那最后一条,但就是这些不以为意的积累,才造成了物种的灭绝。现在我们还有机会拯救达氏鳇,让我们的后代,也能看到这种大鱼,感叹大自然的奇妙。
体重300斤的达氏鳇顺利产子!9万尾后代,已被放归黑龙江达氏鳇是黑龙江特有鱼类,起源于恐龙时期,有水中活化石之称,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生活在黑龙江中平时和人类没有过多“交集”,但是在今年六月,一次偶然的误捕,一只受伤的达氏鳇亲鱼却因祸得福,在黑龙江省水生动物资源养护中心和黑龙江省水产研究所两名专家的共同救治下,顺利产子。
今年6月初,黑河爱辉区幸福乡长发村的一位渔民误捕了一条体长约2.9米,体重300斤,生长了30年以上的达氏鳇亲鱼,这只受伤的达氏鳇身份比较特别,当时已经“怀有身孕”,发现这个情况之后,黑龙江省水生动物资源养护中心和黑龙江省水产研究所分别派出两名专家,在黑河市附近找到一鱼池作为这位怀孕妈妈“临时的家”并且对受伤的达氏鳇进行细心救治。
黑龙江省水生动物资源养护中心
增殖保护科科长 陈怀发
在黑龙江省渔业专家的救治救护下,这个鱼体质良好,进行了人工催产,辅助产卵,获得受精卵40余万粒,由黑龙江省水生动物资源养护中心和黑龙江省水产研究所共同培育。
黑龙江省水生动物资源养护中心
增殖保护科科长 陈怀发
7月29日上午装袋,每袋180尾,装袋五百袋,运输到黑龙江干流车路乡江段,用黑龙江省水生动物资源养护中心渔政大船在黑龙江干流进行放流,选择了它适合它生长的环境的江段。这样的话,达氏鳇在黑龙江生存生长,会有一个良好的条件,成活率也会更高一些,对今后的达氏鳇这个增殖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经过一个多月精心培育,达氏鳇的9万尾后代目前已经被放归黑龙江。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对体重达300斤的达氏鳇成功救治救护并进行人工催产,在黑龙江省尚属首次,同时为今后救治救护达氏鳇等大型濒危鱼类提供了成功经验。
版权归新闻夜航所有,如需引用请联系我们
图片来源:黑龙江广播电视台
黑龙江渔民捕获水中“活化石”,500多斤的大鳇鱼,据称能卖15万看图观世界,大家好,这里是图观视界!渔民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满载而归,时常出海捕鱼的人应该最能体会,或多或少都捕到过一两条大鱼。接下来我们就要说说几年前在黑龙江省的扬氏兄弟捕到的500斤大鳇鱼。图为扬氏兄弟捕获的大鳇鱼。(图片来自东方IC)
时间回溯到2010年9月5日,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县乌云镇胜利村扬氏兄弟在黑龙江打鱼时,捕捉到一条500多斤的大鳇鱼,这条鳇鱼长约3米。(图片来自东方IC)
据了解,鳇鱼学名为达氏鳇,是鲟鱼的一种,起源于一亿三千万年前,是白垩纪时期保存下来的古生物群之一,与恐龙在地球上共同生活,有水中“活化石”之称。(图片来自东方IC)
达氏鳇性情凶猛,属于大型肉食性鱼类,能活50年以上,现仅存于中国与俄罗斯的界江黑龙江之中,当时据村民介绍这条鳇鱼能卖到15万元左右。 (图片来自东方IC)
虽然现在野生鳇鱼被划归为了保护动物,并禁止了所有猎杀贩卖的行为。但人类吃鳇鱼也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甚至不少地区都有吃鳇鱼宴的习惯。如果是你会买这条鱼吃吗?(图片资料由今日头条提供,更多故事内容敬请关注图观视界!)(图片来自东方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