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马上就要到了,你要如何度过这个节日呢?对于重阳节,你又了解多少呢?
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宣扬敬老爱老是重阳节的传统之一。作为学生的我们,怎么表达我们对长辈的尊敬和敬爱之情呢?不如亲手为他们画上一幅小画儿吧,我相信这一定是节日里你为他们献上的更好的礼物了。
不会画?没关系!
今天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好多漂亮的重阳节主题儿童画,都非常简单好画,又充满了心意哦,可以供大家参考。
欢迎移步588ku.com,png元素丨背景丨模板丨办公文档丨视频音频丨艺术字库,做设计不抠图,一个千库网就够了!
再过两天就是九九重阳节了,说起重阳节,大家之一个印象就是敬老爱老,那你知道这个传统是如何来的吗?
据史料考证,重阳节始于远古时期,成型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关于重阳节的文字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先秦典籍《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至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倍受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所以重阳节也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一个优秀传统,与除夕、清明、中元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同时,重阳节也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于是人们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现在这些形式也越来越少,不过我们还有别的方式表达我们的重阳敬老祈福之情,今天秋库菌就给大家分享一组来自千库网的精品模板素材——重阳节专题。快转发到你的朋友圈吧~
更多精美素材来千库网,尊重传统文化,随手转发正能量~
中新网北京10月4日电(记者 上官云)重阳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一直以来备受重视。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认为,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此外,还有晒秋、放纸鸢、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的名字咋来的?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九节、菊花节等等,寓意平安、健康长寿。
资料图:重阳佳节。民众来到位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旅游区,登高祈福。中新社记者 姜涛 摄
对于重阳节节日名称的由来,程鹏说,在《易经》中,“九”数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所以称作“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节日源头可追溯到何时?
据程鹏介绍,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记载了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
据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季秋拜神祭祖礼俗活动。汉代时,重阳习俗进一步普及。
它是否与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有关?
有说法称,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程鹏说,“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确定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时间坐标。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
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苍龙七宿)。在季秋“大火”退隐的时节,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资料图:图为民众依秦礼,仿古制,行中华传统礼仪来表达重阳节的祝福。中新社记者 张添福 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神的仪式逐步衰落。
重阳节的内蕴有多深厚?
重阳节是一个内蕴深厚的节日,在时间流逝的同时,其习俗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程鹏解释,“重阳节”这一名称的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在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并且有了赏菊、饮酒习俗的文字记载。
比如,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
古人如何过重阳节?
重阳可以算是人们生活中秋冬交接的界标之一,节俗就围绕着人们这一时季的感受展开。
资料图:着汉服少女重阳节放风筝。 刘可耕 摄
登高望远是这个传统节日的重要习俗。程鹏表示,重阳登高的习俗主要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清代,北京过重阳节的一个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重阳糕有啥讲究?
重阳糕是此时的美食之一,它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程鹏说,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时候,人们还会在重阳糕上插一面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菊花酒有何寓意?
除了各色糕点,菊花酒也颇受人们的欢迎。
资料图:小朋友与老人共做重阳糕。 孟德龙 摄
程鹏介绍,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为何要佩戴茱萸?
程鹏说,在重阳节的诸多习俗中,插茱萸的习俗相对来说较为广泛,主要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据说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等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传统节日可以如何传承?
古人在重阳节这天有享宴祈寿的习俗,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而登高、放纸鸢等活动也反映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祈盼。
程鹏说,现在重阳节亦是老年节,被赋予了敬老的内涵。节日的传承既要遵循古代礼俗的文化内核,又要与当代的价值观念相契合。
他认为,摆敬老宴、饮宴祈寿,或者适当带老人登高,赏菊、饮菊花茶或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都是传承重阳习俗的重要形式。(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图表·漫画)[重阳节]敬老爱老新华社图表,北京,2022年10月3日
(漫画)敬老爱老
新华社发 王鹏 作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6)幸福重阳节新华社照片,北京,2022年10月8日 幸福重阳节 10月4日,金婚老人在江苏省扬州市何园景区参加金婚庆典活动。 当日是重阳节。重阳节已成为中华民族尊老、敬老、助老传统的象征。自古以来,社会广泛形成登高远眺、秋游观景、佩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 新华社发(孟德龙 摄)
与其思念,不如相见,最美的重阳祝福+高级配图,总有一句适合你“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每到重阳节,总是感怀良多,贴仔整理了一份重阳节文案+配图,总有一句会戳进你心里。
重阳节朋友圈文案
01 秋凉,菊黄,茱萸叶长,又到重阳;云归,雨飞,千山万水,思念飘荡。
02 #重阳节,小时候你们追着我跑,现在我陪着你们走。
03 今又重阳,让我们相聚叙旧,共筹理想。
04 #重阳节,长大了才知道,世间最美的风景是她和他
05 #重阳节,九九八十一,好运全部送给你。
06 秋风万里长,秋菊一缕香,重阳节快乐。
07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菊花傲霜满地香;久久思量,久久难忘,九九重阳胜春光;美酒一杯,秋雁两行,福泽深厚又绵长。
08 儿时你把我举高,现在我陪你登高(配爬山风景照)
09 待到重阳日,把酒话桑麻。
10 步步登高开视野,年年重九胜春光。重阳节快乐!
借势营销文案+海报
切入点:孝顺感恩、敬祖敬老、登高赏菊、数字九九
通用
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酒品饮料
重阳节,登高远眺盼朋友,一杯老酒聚旧情
让酒杯满一点,让时间慢一点
地产家居
遗憾没能在大城市安家,也知道父母在的地方才是家
黄金首饰
重阳99,尽孝就送足金999
健康体检
感谢你,没毛病
九九重阳情意浓,记得给父母爱的保障。
旅游民宿
登高望远,尽享秋日美景
运动户外
习惯了“早高峰”,是时候和爸妈一起登顶真正的山峰
重阳节海报
10张惊心动魄的照片,揭秘奥运运动员光环背后,鲜为人知的一面
七言藏头诗.重阳节快乐!精美图片2022年10月4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祝愿天下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安享晚年!
【重】逢相聚九月九,
【阳】光灿烂映窗台,
【节】日共饮菊花酒,
【快】送祝福思亲友,
【乐】哉登高赏秋游!
(分享、点赞、点亮关注,开启2022年好运!)
清代陈枚《月曼清游图》之九月重阳赏菊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是中国传统节日的重头戏。宋人蒲积中所编《古今岁时杂咏》中,整整六个章节是咏重阳的。古人有很多以“九日”为题的诗,吟咏的也必是九月的“九日”。
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三得九,九是更大的阳数,故农历九月九叫重阳或重九。而九九八十一更是了不得的数字,所以《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必须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修成正果。九九又谐音“久久”,寓意长久、长寿,承载着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愿,因而近年来重阳节又被定为“老人节”。
重阳节在唐时正式成为节日并沿袭至今。南朝梁人吴均在其《续齐谐记》里讲述了一个桓景在九月九日刺死瘟魔为民除害的故事,从此每年九月初九便有了登高避疫的风俗。换言之,在驱邪祈福方面,重阳是和上半年的端午相对应的。而清明踏青赏春、重阳踏秋辞青,在游赏方面,重阳则与清明相对应。
每个传统佳节都有一系列特定的习俗,在古代典籍、书画中均能找到印证。其背后丰厚的文化意味值得珍视。
李苦禅 《重阳佳节菊花开》
重阳也有节令美食,吃糕源于“糕”与“高”谐音,喝菊花酒与品蟹则是诗意担当
重阳时节秋高气爽,正宜登高揽胜,以抒怀抱。不过旧时妇女不便出门,老人孩童体弱力怯,故民间也习惯以吃糕代替登高。重阳美食,若论老少咸宜,也非重阳糕莫属。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唐时,重阳食糕渐趋风行,相传女皇武则天曾在重阳节以花糕赏赐臣工。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说重阳“前一日,各以粉面蒸糕馈送,上插剪彩小旗,掺果实,如石榴、栗子黄、银杏、松子肉之类”,而吴自牧《梦梁录》则曰“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插小彩旗,名曰‘重阳糕’。”明代,皇宫里九月一日就开始吃重阳糕,据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记载:“面饼和枣栗,其面星星然,曰‘花糕’。糕肆标纸彩旗,曰‘花糕旗’。”而沈榜的《宛署杂记》则云:“九日蒸花糕,用面为糕,大如盆,锖枣二、三层。”
重阳吃糕的本意,源于“糕”与“高”谐音——重阳的之一关键词是“崇高”,即崇拜高人,也盼人往高处走。据明人谢肇浙的《五杂俎》记载人们在重阳节清晨把糕切片放在未成年子女额上,取“愿儿百事俱高”的吉利意思。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中记载的重阳糕以纯糯米粉加糖蒸之,上加瓜仁、松子。当然,豆沙、芝麻是最常见的馅料,还用红曲、薄荷、青菜汁、蛋黄、赤豆沙等自然色素点缀得花花绿绿的颜值颇高,又好看又软糯美味。有的要做成九层宝塔状,最上面是两只小羊,以象征九九重阳。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云:“京师重阳节花糕极胜。有油糖果炉作者,有发面垒果蒸成者,有江米黄米捣成者,皆剪五色彩旗以为标帜。市人争买,供家堂,馈亲友”,显然重阳糕的品种越发丰富了,重阳旗也颇惹眼。据民国潘宗鼎《金陵岁时记》记载,重阳旗源于唐,本是皇家令旗,一般用红绿纸剪成近似于等腰直角的三角形,切出牙边,旗面再刻出水浪云丝等纹样,中间粘一圆形金纸片,并以竹篾 *** 旗杆。
吴昌硕《重阳即景》
如果说重阳糕中看中吃又吉利,那么菊花酒和螃蟹则是重阳节的诗意担当。《神农本草经》认为久服菊花可轻身延年,清代名医陈修园在其《〈神农本草经〉读》中解释道:“凡芳香之物皆能治头目肌表之疾,但香则无不辛燥者。惟菊得天地秋金清肃之气,而不甚炽烈,故于头目风火之疾尤宜焉”,说的是菊花得天地之精华,又不甚燥烈,于风火之疾特别对症,所以古人在重阳节开酿翌年重阳要饮的菊花酒,认为可以治头风、明耳目、去瘘瘅,还有疏风除热、养肝明目、消炎解毒的功效,是延年益寿的吉祥酒,如唐人郭元振的《子夜四时歌》有句云:“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酒里往往还放茱萸,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云:“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
历朝历代赠菊祝寿和采菊酿酒的佳话层出不穷,如魏文帝曹丕在重阳赠菊给重臣钟繇以祝寿,梁简文帝萧纲《采菊篇》则有绝顶妍姝的洛阳 *** “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襦”之句。菊花酒的酿制并不复杂,汉代刘歆《西京杂记》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宋人朱翼中《北山酒经》曰:“九月,取菊花曝干,揉碎,入米饙中,蒸,令熟。”而明代养生专家高濂在其《遵生八笺》中则道:“十月,采甘菊花,去蒂,只取花二斤。择净入醅内搅匀,次早榨,则味香清冽。”
持螯小酌,是重阳节最隆重也更具仪式感的事情。宋人徐似道说“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游庐山得蟹》),强调了螃蟹作为美食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西游记》第九回《袁守诚妙算无私曲 老龙王拙计犯天条》里,渔翁的一句“重阳蟹壮及时烹”说的便是重阳佳节正值蟹膏肥美,堪饱口腹之欲。而曹公笔下公子 *** 们的重阳雅聚,自需持螯小饮——“凤姐吩咐:‘螃蟹不可多拿来,仍旧放在蒸笼里,拿十个来,吃了再拿。’……又说:‘把酒烫得滚热的拿来。’又命小丫头们去取菊花叶儿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预备着洗手。”不仅热蟹配热酒,洗手去腥也颇讲究。贾母上了年纪,吃蟹后不敢吹风,赶忙歇着了。黛玉体质羸弱,只吃了一点夹子肉,就“觉得心口微微的疼,须得热热的吃口烧酒”,宝玉忙命将那合欢花浸的酒烫一壶来,黛玉吃了一口,连宝钗也饮了一口。中医认为螃蟹性寒凉,脾胃虚寒者吃后易腹痛、腹泻或消化不良,故不能多吃,且需佐以姜醋。宝玉在席间赋诗道:“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却无肠。脐间积冷馋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将蟹的特点和吃蟹的更佳时节、 *** 等交代得一清二楚,可见曹雪芹和袁枚一样也是美食家。
潘天寿《黄花灯影古重阳》
赏菊、登高、遍插茱萸……重阳以盛大的欢聚玩乐辞别青绿,迎接万物肃杀的秋冬
螃蟹不宜多吃,公子 *** 们的酒量自然也有限,重阳佳节的玩,似乎占了曹公更多的篇幅。在第三十七回,薛宝钗和史湘云“蘅芜苑夜拟菊花题”,拟定了《忆菊》《访菊》《种菊》《对菊》《供菊》《咏菊》《画菊》《问菊》《簪菊》《菊影》《菊梦》《残菊》十二个题目,竟欲写尽菊之高洁和人、菊的互动,妙极,雅极。最后,李纨一言定鼎:“《咏菊》之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了,只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林妹妹囊括了前三名,以绝对优势“魁夺菊花诗”。而咏螃蟹的高手则首推宝姐姐:“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酒未涤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以小见大,戏谑讽喻,众口一词赞为“食蟹的绝唱”。还有,嫏嬛山樵《补红楼梦》和归锄子《红楼梦补》里也有重阳持螯赏菊或登高的情节。而《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三山门贤人饯别 五河县势利熏心》里描写庄濯江见重九将近,特地收拾了一个大敞榭,四面都插了菊花,与迟衡山、杜少卿等啜茗闲聊作“登高会”——当然,此处的登高,多少是象征性的,一如妇孺们的以“糕”代“高”。
清石涛《重阳登高图》
重阳登高,还照例要如王维所言“遍插茱萸”,换言之,茱萸是这一天菊花的更佳拍档。茱萸,一种可以入药的椭圆形红色果实,又名“越椒”“艾子”,有明目、醒脑、祛火、驱虫、去湿、逐风邪的功效,并能消积食、治寒热。重阳节清气上扬,浊气下沉,古人认为当日登高插茱萸,能驱邪消灾, *** 是将其磨碎了放在香囊里佩在手臂上,也可以和菊花一样直接簪插在头上,此风俗在唐代已很普遍。
值得一提的是,重阳簪菊并不限于妇孺,男人也可以,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就有“菊花须插满头归”的名句。《水浒传》第七十一回《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宋公明慷慨话宿愿》写宋江在重阳节“安排大筵席,会众兄弟,同赏菊花,唤做菊花之会……忠义堂上遍插菊花……众头领开怀痛饮。”宋江在席间乘醉作了一阙《满江红》,在“须边不可无黄菊”的同时唱出“望天王降诏早招安”的心声,引起武松和李逵等的不满。作者应是故意在重阳聚餐玩乐时埋下众好汉悲剧的伏笔,可见古人认为重阳乃“厄日”,需趋吉辟邪。类似的例子还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鬼作筵》写书生杜九畹在重阳节欲赴朋友的茱萸会,却发现妻子被亡父的鬼魂附体:“絮絮若与人言,杜异之,就问卧榻,妻辄‘儿’呼之”,原来是老人家也想过节,要儿媳替他去阴间办酒席。另外,重阳踏秋赏菊,又名“辞青”,意即辞别青绿进入万物肃杀的秋冬,正与上半年清明节之踏青相对应。
清石涛《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意图
重阳的价值和意义自然并非吃喝玩乐,而是重在美食娱乐所蕴之文化内涵
如果说端午让我们马上想起屈原,那么重阳节的文化代言人则是家喻户晓的东晋大诗人陶渊明。
重阳赏菊之俗就是拜陶渊明所赐,重阳节最重要的两个典故“白衣送酒”和“孟嘉落帽”也都与他有关——某年重阳陶家无酒,幸有白衣小吏代表江州刺史王弘送酒过来,“既便就酌,醉而后归”;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在某年重阳与众同僚登高赏菊,突然一阵风把他的帽子吹落,桓温乘机嘲之,孟嘉从容提笔为自己的失礼辩护,从此“孟嘉落帽”成为气度宽宏、儒雅洒落的代称,也成为画家、诗人们喜爱的创作题材。
而陶渊明东篱赏菊的风雅更是后世文艺创作的一个重要母题。如明代唐寅的《东篱赏菊图》绘长松茅亭、金菊满地,陶渊明与友人坐于松下石上促膝长谈,旁边有一童子在给菊花浇水,而远处峰峦耸峙,正可谓“悠然见南山”。图上题诗曰:“满地风霜菊绽金,醉来还弄不弦琴。南山多少悠然趣,千载无人会此心。”
唐寅《东篱赏菊图》
元明时无名氏的杂剧《陶渊明东篱赏菊》,简称《东篱赏菊》,本事出于《晋书·陶潜传》,宾白中诗句等则多来自《陶渊明集》,讲的是檀道济推荐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陶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上任八十天便辞官。江州刺史王弘请陶的好友庞通之帮忙,才见到了他心目中的“高才大德人”陶渊明。此剧第三、四两折都以重阳为背景,第三折里,正末扮演陶渊明上场,唱〔正宫〕一套,先描摹清秋佳景,自述“不求蜗名蝇头利”的高洁情怀,然后摘下砌边黄菊置于酒中,亲自 *** 了一杯菊花酒,并提议每人簪菊一枝以应佳节。陶渊明强调菊花不仅品清格高,既“不与那繁花争媚”,也“不与他桃李争辉”,“端的有君子之心淡淡若寒灰”(〔红绣鞋〕),而且还具有不少实际的用途,如“入药饵神农费品题,清人目最当宜。当年甘谷作服食,致令的入圣境,超凡世”(〔快活三〕)。在第四折里,陶又唱了一曲〔乔牌令〕:“荡香风丹桂零,绽黄金菊花盛。东篱秋色连三径,对长天开画屏”,“丹桂是中秋节的媚物,秋菊是重阳节的媚物。两节相距最近,两花此开彼落”,均为深受国人喜爱的传统名花。而重阳所踏之大好秋色,其之一主角显然就是这凌寒傲霜的菊花!
清张同曾《菊花图》
陶渊明之后,重阳赏菊之风越演越盛。宋人孟元老在其《东京梦华录》中说重阳时节整座汴京城无处无菊,无人不赏菊,而菊花品种甚众,如黄色、白色花蕊的“万龄菊”,粉色的“桃花菊”,色白檀心的“木香菊”,还有纯白且花型硕大的“喜容菊”等。明末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的故事,其“之一难”说的是苏轼被王安石谪贬黄州,重九后连日大风,一日风息,他拉好友陈季常一起赏菊,只见“满地铺金,枝上全无一朵”,不禁目瞪口呆。原来他此前从未见过菊花落瓣,所以看到王安石《咏菊》诗的之一联“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就想当然认为王写错了,信笔续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却不料在黄州看到了落瓣的菊花!此事未必真有,但这场“菊花知识面”的双人对抗赛却可窥宋人爱菊之一斑。而冯梦龙《喻世明言》中的《范巨卿鸡黍死生交》故事背景也是重阳——范巨卿和张伯元在重阳初识订交,并约定次年重阳范到张家做客。翌年九月九,张早早备下鸡黍,却直到夜静更深才盼来范。原来,范“为妻子口腹之累,溺身商贾”,等邻居送来茱萸酒才惊觉重阳已至,但恨相隔千里无法按时赴约,又决不愿食言,遂自刎而死,“魂驾阴风,特来赴鸡黍之约!”
张大千《重阳登高图》
不管是大诗人大隐士陶渊明、小说里的王荆公、苏东坡,还是话本里的范巨卿,重阳的价值和意义自然并非吃喝玩乐,而是重在美食娱乐所蕴之文化内涵。
羁旅行役有志难伸的古代文人们其实似乎并不愿以吃糕代替登高,而是往往借登高之酒杯大浇自己内心积郁之块垒。如高适说“登高临旧国,怀古对穷秋”,杜牧在“江涵秋景雁初飞”的九月九“与客携壶上翠微”,柳永慨叹“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晚年的杜甫在长江边的夔州独自登高,更是悲慨万端奔来笔底:“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其七律《登高》格律精谨,写尽了老病孤愁……可以说,自汉末王粲《登楼赋》以来,骚人雅士们的登高望远便不再仅停留在秋日赏景休闲、避秽祈福的民俗层面,而多为抒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郁闷惆怅。如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不仅未感赏心悦目,反将满腔闷怀付诸一声长叹:“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刘禹锡说“自古逢秋悲寂寥”,当季节之秋遭遇人生之秋、心境之秋,诗人骚客笔下便不免秋花惨淡秋草黄起来,白白辜负了“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大好秋光。
当然,必须强调的是,在秋高气爽之际远足登高,节俗的本意是强身健体舒展心胸,而重阳所崇之“高”的具体内蕴,也显然无论民间还是文人都指向陶式的高洁一途,还有从市井到庙堂都深深祈盼的康健长寿等,而绝非高官厚禄和世俗虚名——在这一点上,主动隐居的陶渊明和被迫隐居的辛弃疾或“奉旨填词”的柳三变等,其实无不是隔代知音惺惺相惜,怎不令后人钦仰?
如果说中秋是一个脸团团如满月的 *** 用爱心、细心营造家庭的温馨甜蜜,那么,重阳就是一条铁塔似的壮汉,负重登高如履平地,祛邪祈福遍插茱萸,是秋的丰腴,是中年的温厚、恬淡与平实。
作者:郭梅(杭州师范大学教授)
编辑:范昕
九九重阳节祝福语大全 2018重阳节图片问候又是九月九,乡愁似烈酒,孤人天涯流,重阳登高又,短信问朋友,何时能聚首,但愿人长“九”,真情到永“九”,幸福到永“九”,快乐到永“九”!
九九重阳节到了,送你“久久”的祝福,愿你:幸福久久,快乐久久,开心久久,健康久久,平安久久,好运久久,福气久久,吉祥如意到永久!
枕他乡明月,抚故园清风,寄身流水。菊月即使不能与你共饮谈心,出游赏景,一样惦记你。同一的节日,别样的祝福。致以你与你的家人幸福安康,2018重阳快乐!
重阳为啥要吃糕?因为要那天登高。重阳为啥要登高?欲与天公试比高。重阳节到了,祝你:工资涨得高高,事业飞得更高,心情高乐高,生活步步高!
农历九月九,送你长长久久的祝福:愿你快乐久久,幸福久久,幸运久久,健康久久,这些祝福有效期为永久。重阳节快乐!
品一杯美酒,重阳佳节倍思亲;寻一份心情,登到高处想亲人;赏一片美景,菊花朵朵开我心;插一地茱萸,深深牵挂故乡根;送一份祝福,父母兄弟情谊深。祝愿家人们健康平安,幸福永相随!2018重阳节快乐!
一生朋友,一路走过,几多岁月,依旧唱着那首祝福的歌。重阳佳节又至,思念增多,愿我浓浓的问候温暖你心里的每一个角落,祝你重阳节快乐。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喝菊花美酒,为你祈福健康!吃花糕、吃菊糕、吃五色糕,为你祈福寿高!重阳到,祝你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事业一年比一年骄!
漂泊是一种乡愁,闲赋时偶尔发作;祝福是一剂良方,佳节时如期而至。重阳至,问候到:一声问长辈福气安康,两句祝同辈万事吉祥,三言愿后辈学有所长!
秋分悄无声息的走了,重阳悄然无声的来了,这是个丰收的季节,愿你事业丰收,爱情丰收,身体健康,合家幸福,丰收尽在重阳中。
重阳祝愿特别多,团圆要数老大哥,快乐恰似小二哥,美丽当属小三了,健康就是幺四了,多余的话咱不说,就这么着吧,重阳快乐!
重阳节,愿你工资双重收入,彩票双重大奖,好运双重叠加,幸福双重次方,切记老婆可别重了,祝你重阳节快乐,身体健康!
零九重阳悄悄至,火红枫叶飘飘下,金色稻谷滚滚来,千言祝福轻轻去。祝你九九重阳:快乐每一秒!开心每一刻!甜蜜每一时!幸福一整天!
九月九,福邂逅,团圆日,乐享受,思亲人,爱相传,朋友聚,畅心谈,把酒欢,迎风笑,情舒展,梦飞远,重阳日,多开怀,短信至,体贴来。
天下之友无数,以投缘为佳。天下之谊无尽,以适己为悦。天下之爱无穷,以知音为贵。天下之情无量,以称心为重忙。碌中注意身体,祝2018重阳节快乐!
新华社照片,青州(山东),2022年10月4日
幸福重阳节
10月4日,老人在山东潍坊青州云门山“寿”字前游览。
当日是重阳节。重阳节已成为中华民族尊老、敬老、助老传统的象征。自古以来,社会广泛形成登高远眺、秋游观景、佩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
新华社发(孙树宝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