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的功效,黄连的功效与主治-广角镜-

黄连的功效,黄连的功效与主治

牵着乌龟去散步 广角镜 42 0
中医防治糖尿病:黄连降糖堪比二甲双胍?临床医生:实证有效

58岁的张大爷在5年前查出患有糖尿病,之前一直服用降糖药控制血糖,前段时间听朋友说,中药控糖更靠谱,说黄连的降糖效果跟二甲双胍的降糖作用差不多,于是服用中药降糖,以此来减轻西药的副作用。黄连的降糖效果真的比二甲双胍还要好吗?

中医学将糖尿病纳入到“消渴”范畴。中医研究发现,消渴是因为五脏虚弱、阴虚燥热而引起的以形体消瘦、多尿、多食、多饮为特征的临床病症。禀赋不足、劳欲过度、情志失调以及饮食不节等均可能导致消渴;临床研究认为,其发病机制为五脏虚弱、燥热阴虚,其发病过程以燥热为标、阴虚为本。病情迁延则会导致阴阳俱衰、气阴两虚;因为脏腑虚损而引起病变百出,如果患者病情严重则会因虚阳上浮、阴液耗损而发生阳竭阴亡。阴虚内热而导致津液损耗,血脉虚涩而形成血瘀。对于津伤燥热者来讲,其病位主要为肺胃;气阴两虚者,常常表现为肺脾肾不足,主要为脾肾两虚。阴损及阳则会导致五脏俱衰,阴阳两虚。而各证之间又常常夹杂着瘀血之证。因此临床治疗应坚持清热润燥、养阴生津的原则,并辅以滋肾、健脾、养胃、润肺、益气养阴、清热生津等治疗。

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胆、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本草正义》曰: “黄连大苦大寒,苦燥湿,寒胜热,能泻降一切有余之湿火。”黄连可“泻心脏火”、“去中焦湿热”。徐灵胎先生也认为“苦属火性易热,而黄连至苦而反至寒,得火之味与水之性,故能除水火相乱之病,水火相乱者,湿热是也。凡药能去湿者必增热,能除热者必不能去湿,惟黄连能以苦燥湿,以寒除热,一举而两得焉。”

现代药理实验研究表明,黄连素与二甲双胍具有相当的降糖效果。至今,黄连素已经被应用于几个临床实验中。研究显示,予以黄连素0.5g每日3次在新发现的糖尿病患者中可以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而且与二甲双胍相比,治疗13周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2%。除了降糖作用,黄连素还具有降低甘油三酯、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在这2个中心随机双盲的实验中,在黄连素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减低了0.9%,而且其他的指标包括血糖和血脂都得到显著改善。在短期的临床实验中,只有观察到少量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如腹泻、胀气和便秘,肝功能没有明显的改变,但也有可以改善肝功能降低转氨酶的报道。这些表明,黄连素使用以上的应用剂量没有肝肾毒副作用。尽管国内研究表明,黄连素的确具有降糖作用,但只有通过大规模长期的临床实验才能准确评估其治疗糖尿病的疗效。

具有降糖作用的中药汤剂

1、 三黄丸

《千金方》中用黄连、黄芩、大黄为蜜丸制成三黄丸,治疗消渴不生肌肉及热渴。

2、 千金黄连丸

源自于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药方》,由黄连、生地两味中药组成,其中黄连为君,苦寒性燥,入心泻火解热毒,生地为臣,甘寒质润,入肾滋阴益精血;两药合用,清上滋下,共奏滋阴清热之功效。

张锡纯医按:黄连治痢疾,原理竟是这样通俗易懂

黄连味大苦,性寒而燥。

苦为心之味,燥为火之性,所以黄连善于入心以清心热。心中的热被清除了,那上焦的热也都会被清除,所以黄连也善于治疗上焦有热之脑部充血、脑膜生炎。因为张锡纯在民国时期接触并学习了许多西医理论,书中许多地方都有张锡纯对于西医自己的理解。


黄连的颜色为纯黄,黄为脾色,所以黄连能够入脾胃以除脾胃之实热,实热一除,人体进食自然就能恢复正常。并且黄连还可以治疗肠道湿热导致的下利脓血,就是大便带有脓血。因黄连性凉且燥,所以还可以治疗湿热郁于心下,导致的心下痞满,或是妇女下生殖器中因湿热导致的发炎溃烂。


徐灵胎曾说,“苦属火性宜热,此常理也”,意思就是说,苦味属火,所以苦味应该带有热性,这是最基本的常识。黄连味苦反而是寒性,所以黄连是“得火之味与水之性”,有火的味和水之寒性,所以能够除水火交杂之病,水为湿,火为热,水火交杂即为湿热。


湿热导致的目痛、眼角损伤、流泪、眼睛视物不清等,都是湿热在上导致;湿热导致的大便脓血、腹痛等,都是湿热在中导致;湿热导致的妇女生殖器中肿痛,都是湿热在下导致。这些症状用黄连都能够治愈。


张锡纯还认为,凡是能够祛湿的药物一定会有生热的弊端,凡是能够除热的药物一定不能祛湿,而唯独黄连以苦燥湿、以寒除热,一举两得。

邹润安说,《名医别录》中记载黄连可以调胃且厚肠,而后世说黄连可以厚肠胃,这是一种错误的说法。邹润安认为,肠胃中都有一层脂膜包裹其内,这些脂膜的作用就是引导和“护送”食物残渣和污秽之物下行排出。


如果感受湿热之邪,那这些脂膜就容易被湿热所消融,而肠道中这些被消融的脂膜会随着粪便排出,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肠澼”,大概就是现在说的痢疾之类。


而胃体较大,能够容纳湿热污垢,即使是有湿热之邪,也不一定会损伤胃的脂膜,但是说到底胃还是会被湿热之邪所伤,所以称之为“调胃”。肠道蜿蜒曲折盘旋在体内,湿热之邪更容易留恋其中,消融脂膜,而脂膜被消融之后会变得更薄,所以称之为“厚肠”。


故黄连能够“调胃而厚肠”,并不能像后世说的“厚肠胃”,其中的区别就能看出古人遣词造句的精细。


张锡纯还认为,黄连治疗湿热导致的眼疾并不是一定都需要内服。张锡纯曾经治疗眼睛胀痛的患者,就用黄连煮水,趁热用棉花蘸水擦在眼睛上,一直到患者觉得咽中发苦才停止,这时候患者顿时觉得眼睛胀痛的感觉减轻了许多。或者用黄连碾成粉末,用芝麻油调和,一直放在鼻子旁去闻,也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

黄连的药用功效全在“苦”上

来源:生命时报

湖南中医药大学之一附属医院眼科主任医师 张 健 □谢清华

在中药大家族中,有很多药材是因疗效显著名闻天下的,而黄连却是因为“苦味显著”而广为人知。黄连的苦可谓举世无双,甚至苦出了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言——“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黄连,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根茎,其性味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我国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将黄连列为上品,说它“味苦寒,主热气,目痛眥伤泣出,肠澼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其根连珠而色黄,故名。”汉末药学著作《名医别录》则记载了一个黄连取自人名“黄莲”的民间传说。在这个带有浪漫色彩的故事中,提到了一个细节是,黄连专治“腹中绞痛,腹泻不止”。据记载,早在1400年前,中医就将黄连用于治疗胃肠炎所致的腹泻。

黄连虽苦,但熟知其药性的人知道,它没有很强的攻击性,却收效迅速。黄连的代表方剂有黄连解毒汤,出自东晋时期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该方具有清热解毒之功,主治三焦火毒证,常用于治疗败血症、脓毒血症、痢疾等属热毒为患的疾病。明代皇甫中所撰《明医指掌》中收载的黄连泻心汤,可清心泻火,适用于心火妄动,结成重舌、木舌、紫舌,胀肿坚硬、语言不利者。汉代张仲景的经典名著《伤寒论》中,带有黄连的方名更多,如葛根黄连黄芪汤,主治协热下利证,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伤寒、胃肠型感冒等,属表证未解、里热甚者,均可加减应用。以上方剂至今仍是临床上的常用方药。

现代医学将黄连的应用发扬光大。研究表明,从黄连中提取的“黄连素”(小檗碱),在很多方面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包括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降血糖、保护心脑血管、抗炎、抗阿尔茨海默病、减轻肠道疾病症状等。

本文来自【生命时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本草驿站】苦口良药之黄连

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微信订阅号【本草驿站】专栏,逢周六推送!栏目文章均由医院药学部中药师撰写。内容包括:岭南本草故事、常用本草功效介绍、本草药膳、中药及中成药的日常使用等,实用、精彩!敬请关注!

苦口良药之黄连

文/广州中医药大学之一附属医院药学部 易美容主管中药师

黄莲

黄连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据2015版中国药典记载:黄连为毛茛科植物,有三个植物来源,分别是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云连Coptis teeta Wall.,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2015版中国药典明确指出黄连是除去了须根的根茎。

下面我们通过图片来认识一下黄连的原植物,原药材,饮片及它们三个品种之间的不同。目前临床使用的黄连大部分来源于种植,且主要是味连。

医家论黄连

黄连的药用历史悠久,在许多的名医著作中都有着详细的记载。

现在药理研究表明黄连具有抗微生物及抗原虫,抗病毒,抗心率失常,抗溃疡,抗肿瘤及降血糖等等的作用。临床用于细菌性痢疾,霍乱,伤寒,白喉,百日咳,心血管系统疾病,糖尿病等。

下面介绍与黄连有关的中医方剂

治疗慢性胃炎

黄连10g,陈皮10g,放于大茶杯中,加沸水200ml浸泡,15min后饮用。

※ 引自中药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编著,2006)

温馨提示:

1、以上方药应该在中医师的辨证下使用,本文不提供用药建议。

2、黄连为大苦大寒的药物,过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用,阴虚津伤者慎用。

作者简介

姓名:易美容

科室:药学部

职称:主管中药师

地址:广州市机场路16号广州中医药大学之一附属医院南楼药房

觉得不错,请点好看↓↓↓

每日中药——黄连

黄连来源于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

黄连

按形状不同,黄连称为味连,三角叶黄连称为雅连,云连还称作云连。味连多聚集成簇,常弯曲,形如鸡爪。雅连多为单支,略呈圆柱形,微弯曲,“过桥”较长。“过桥”是指黄连节间表面平滑如茎秆。云连多为单支,弯曲呈钩状,较细小。自创记忆口诀:鸡爪美味(味连),长桥优雅(雅连),云连如钩(云连)。

味连,云连,雅连

黄连主产于四川、云南、湖北,多为人工栽培品。秋季或立冬后采挖5~7年的植株。除去茎叶、须根,洗净泥沙,晒干或烘干后,放竹笼内撞去粗皮及须毛即得。用时切片,生用,或酒炒(酒黄连),或姜汁炒(姜黄连),或吴茱萸水拌炒(萸黄连)。

《本草纲目》:其根连珠而色黄,故名(黄连)。”因为四川为黄连最主要的产地,所以黄连又称为川连。由于味连形如鸡爪,故又称为鸡爪连。

黄连

黄连的功效,黄连的功效与主治-第1张图片-

黄连气微,味极苦;以粗壮、坚实、断面皮部橙红色,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者为佳。

黄连苦、寒,归心、脾、胃、胆、大肠经,属于清热药之清热燥湿药。

苦能燥湿,寒则清热,故黄连有清热燥湿的功效,善于清中焦脾胃及大肠湿热,用于治疗湿热痞满、呕吐吞酸及湿热泻痢。

黄连

黄连治疗湿热阻滞中焦,气机不畅所致脘腹痞满、恶心呕吐时,常与黄芩、干姜、半夏配伍使用,如半夏泻心汤;治疗胃热呕吐,可与石膏同用,如石连散;治疗肝火犯胃胁肋胀痛、呕吐吞酸,可佐以吴茱萸,如左金丸;治疗脾胃虚寒,呕吐酸水,配人参、白术、干姜等药同用,如连理汤。治疗湿热泻痢,单用即有效,也可以与其他药同用。可与葛根、黄芩配伍,用于治疗湿热泻痢兼表证发热,如葛根芩连汤;或与木香、槟榔同用,治疗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如大香连丸;亦可与乌梅同用,用于治疗湿热下痢脓血日久,如黄连丸;尚可与黄柏、秦皮、白头翁伍用,治疗肠胃湿热或热毒下痢及泄泻,如白头翁汤。

黄连

黄连还有泻火解毒的功效,尤善清泻心、胃实火及疗疔毒,用于治疗心火亢盛所致高热神昏、心烦不寐、血热吐衄和胃火炽盛之消渴、牙龈肿痛以及痈肿疮毒、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黄连

黄连治疗壮热烦躁,神昏谵语,常与栀子、黄芩配伍,如黄连解毒汤;泻心火治心热烦扰不寐,可与朱砂同用,如朱砂安神丸;治心火盛而阴血不足导致的心烦不眠,宜与阿胶、白芍、黄芩伍用,如黄连阿胶汤;治邪火内炽,迫血妄行之吐衄、便血,可配伍黄芩、大黄以凉血止血,如泻心汤;治胃火炽盛,消谷善饥,烦渴多饮的消渴中消证,可配伍天花粉、生地黄、麦冬等清热生津之品;治胃火牙痛,常与生地黄、牡丹皮、升麻、白芷等药同用,如清胃散;清泻肝火以治肝火胁痛,可配吴茱萸、白芍等,如戊己丸;治痈肿疮毒、湿疹、湿疮、烧伤、耳目肿痛、耳道流脓等,可配伍黄芩、大黄、连翘等内服,如黄连解毒汤,也可研末或煎水外用。

黄连

黄连煎服,2~10克,外用适量。

黄连除生用外,还有酒炙、姜汁炙、吴茱萸水炙等特殊炮制品。

生黄连长于泻火解毒燥湿 ,清心与大肠火,多用于治疗高热神昏、心烦不寐、血热吐衄、湿热泻痢;酒黄连引药上行,善清上焦火热,并可缓和其苦寒之性,多用于目赤肿痛、口疮;姜黄连和萸黄连,均可缓和其苦寒害胃之性,并增强降逆止呕的作用,但姜黄连善清胃和胃止呕,多用治寒热互结、湿阻中焦、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多用治肝胃不和之呕吐吞酸。

黄连

黄连大苦大寒,过服久服易伤脾胃和阳气,故脾胃虚寒、寒证、阳虚者慎用;苦燥易伤阴津,所以阴虚津伤者慎用。

「中医名方」黄连汤,胸中热,胃中寒,寒散热消用黄连

《黄连汤》最早见自《伤寒论》,是张仲景所作,也有说法是伪作,然而,黄连汤能够流传至今,得到历代医家的青睐,成为经典名方之一,不能不说黄连汤确有独到之处。

黄连汤最早出自伤寒论,有说法系伪作

清代汪昂的《汤头歌》基本是中医学者必学的经典著作,其中的和解之剂中就收录了黄连汤。黄连汤是以黄连、炙甘草、干姜、桂枝、人参、半夏、大枣这几味药材配伍而成,功能寒热平调,和胃降逆。用于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之症。

黄连,泄胸中之热,为君药

黄连汤的主症十分清晰,为胸中有热,胃中有寒者。而胃失和降,故见呕吐为次要症状。方中黄连泻胸中之热,为君药。干姜、桂枝温胃中之寒,与黄连同用,使寒热调和,为臣药。半夏和胃降逆;人参、大枣益气和中,升降复常,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药性,为使药。诸药合用,使寒散热消,升降复常,诸证自愈。

黄连汤,和其不和,使其不争,寒散热消,诸证自愈

有歌诀云:黄连汤内用干姜,半夏人参甘草藏;更用桂枝兼大枣,寒热平调呕痛忘。【附详解】

关注【老李讲中药】,一起学习中医药知识,分享健康养生经验。

中药漫谈|黄芩、黄连、黄柏,清热泻火三弟兄,个性各不同

临床角度解读中药系列,喜欢就关注一下吧

黄芩,黄连,黄柏三兄弟,性味苦寒,均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是常用的清热泻火药。这三个药物均能入大肠经,也可以治疗肠道湿热下痢之症。

我们先说一说中医的“毒”。毒在中医里面有不同的理解,一切的致病邪气都可以称之为毒,但对于黄芩,黄连,黄柏这三种药物来讲,它们泻火解毒作用里的“毒”则是热(火)毒。中医的火和热有时可以互换,意义相同,只是说法习惯不同,如一般说心火,不说心热,说肺热多,说肺火少;有时又有差别,要看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一般来讲,“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就是说火在程度上比热更加厉害。但也有人认为火是本质,热是火产生一种现象,这是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毒者,聚也”,火热聚集到一定程度就产生了毒,我们称之为火毒或热毒。黄连,黄芩,黄柏这三味药物,清热泻火的作用强,所以能够解热(火)毒。

我们再谈谈对“燥湿”的理解。温性的药物可以燥湿,大家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苦寒的药物也能够燥湿呢?要注意这里的燥湿是清热燥湿,所以关键还在于清热。我们在厨房里会有这样一种经验,当水加热的时候水上就会有蒸汽,我们可以用来蒸东西,所谓“热蒸湿动”,这个蒸汽可以看成是“湿热”。但是如果没有热的时候,这个水是没有什么蒸气的,这就是为什么清热可以燥湿。

如果还不好理解,我再打个比方,一段潮湿的泥土路,当天晴太阳照耀之后,泥土会变干燥,这就是“温燥”。但是如果气温非常之低,泥土给冻住了,看起来也是干燥的,这就是苦寒燥湿。

苦寒的药物虽然能够祛湿,可以用来治疗各种湿热证,但是在临床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可过于寒凉,以免湿邪冰敷,则更难化解了。

最后,我谈谈这三兄弟各自的个性。

黄芩偏于清上焦之热,黄连偏于清中焦之热,黄柏偏于清下焦之热。

有人可能会问那黄芩清不清中焦和下焦热呢?黄连能不能清上焦的热呢?其实也是可以的,只是说它的作用趋向,黄芩更倾向于上焦,黄连更倾向于中焦,所以我们在看这三味药物的时候,也不能过于死板,要活看。

我们看胡希恕老先生的医案,在用半夏泻心汤时,由于黄连缺货,即用黄柏来代替,一样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黄芩清肺热、胆热效果好,如小柴胡汤、清气化痰丸。它还有一个清热安胎的作用,可用于胎热胎动不安,这个作用黄连和黄柏不具备。

黄连苦寒之性在三者中最重,清心火、胃火较好,如黄连阿胶汤、清胃散。俗话说“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吃过黄连的人都知黄连的苦。我的体会,在一般内伤杂病中,黄连的用量不需要太大,3-6克足以,除非火毒征象明显,太大要注意苦寒伤脾胃之阳,而黄芩、黄柏我常规都是10-15克。

黄柏清肾火更好,常用于肾阴虚火旺之证,阴虚发热热从里发,好像骨头被热气所蒸一样,所以又称退骨蒸,如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黄柏有“坚肾阴”一说,其实黄柏并不能滋阴,但通过清热泻火,能使肾阴不再受火之煎熬,所以有坚阴之效。

当然,对于热(火)毒较盛的病症,三兄弟还要一起上阵,以加强清热泻火解毒的功效,如黄连解毒汤,正所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原创不易,喜欢就请点赞、关注加转发吧。

(沈祥立,2020年12月26日晚)

黄连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

一,黄连的植物学特点

1,名称和分类地位

黄连是正式中名,这个名称来源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名称解释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其根连珠而黄色,故名”;别名还有鸡爪连、川莲、味莲等;在植物分类学中属于毛茛科黄连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2,分布和生长环境

黄连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四川、贵州、湖南、湖北、陕西南部等地;野生或栽培,通常生长在海拔500-2000米的山地林下、山谷阴湿地方,栽培的在农田里。

3,外形特点

为多年生草本,根状茎黄色,通常分枝,密生多数须根;


没有茎干;叶全部基生,叶子有长柄,叶片稍带革质,卵状三角形,三全裂,中央全裂片卵状菱形,有1公分左右的细柄,3或5对羽状深裂,在下面分裂最深,深裂片距离2-6毫米,边缘有细刺状锐锯齿;侧全裂片有长1-5毫米的柄,形状斜卵形,比中央全裂片小,2深裂;


花葶1-2根,高度10-25公分,二歧或多歧聚伞花序有花3-8朵,萼片花瓣状,黄绿色,花瓣条形或条状披针形,雄蕊20个左右,2-3月开花;


蓇葖果长6-8毫米,有种子7-8粒,褐色,4-6月结果。


二,黄连的主要用途

黄连的根状茎是著名中药“黄连”,根据资料其主要含有小檗碱、黄连碱、甲基黄连碱、香豆素、有机酸、甾体、黄酮、挥发油等成分,具有抗菌、消炎、调血脂、抗氧化、降血糖等作用。药用时请遵医嘱。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供参考。

(图片引自 *** )

电视剧里太医常开的5种中药,真的有用吗?千万别瞎学

艾叶能保胎?

晚上吃姜赛砒霜?

喝下鹤顶红必死无疑?

黄连真的能治眼病吗?

……

电视剧里穿插的中医药巧妙设计,当真都“确有其实”?中医专家做客健康之路,为您揭秘常见中药传言的真与假!

艾叶可帮助保胎

正确

艾叶有温中、止血、保胎的作用。

中医药方胶艾汤是“四物汤”加上艾叶、阿胶、甘草熬制而成的保胎方,艾叶暖中、暖宫,阿胶补血,可帮助脸色苍白、手脚冰凉、容易拉肚子的虚寒体质女性防止流产。

艾叶有止血的作用,还可帮助产后气血受到很大伤害、恶露不尽的女性尽快排干净恶露,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

熏艾叶能消毒杀菌,让孕妇远离其它疾病。

晚上吃姜赛砒霜

错误

中医认为白天为阳,晚上为阴。白天人活动需要的热量、能量多,可以多吃热性的食物,到了晚上入夜之后,人进入安静的休息状态,热量需求可能减少,可以少吃姜这类温阳性的东西。

其实,晚上能不能吃姜只是取决于个人的体质!

阴虚火旺的人不适合晚上吃姜

常见症状

经常嗓子疼、上火、大便干、流鼻血、高血压、痔疮等。

但是虚寒体质的人可以晚上适量吃姜,不仅无害反而有益。

小知识

吃姜不能吃烂姜!因为烂姜里面有很多致癌的毒素。

专家提醒:生姜带皮吃,可以中和姜的腥燥。

喝下鹤顶红必死无疑

错误

砒霜有两种:白砒和红砒,其中红砒就是鹤顶红。喝下鹤顶红能不能毙命和药量有关,也跟解毒及时与否有关。

砒霜快速解毒则不会导致死亡,古时常用的 *** 是催吐,现在是洗胃。

小科普

砒霜,学名叫做三氧化二砷,现在砒霜是治疗白血病,特别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特效药。专家在安全使用时发现它能够引起癌细胞的凋亡,但此项研究目前还在不断探索当中,切勿自己尝试!

何首乌能黑发

正确

何首乌能够补肝肾、强精血。中医认为头发是肾之苗,要想头发乌黑要由内向外来调理,用何首乌来补肝肾、强精血,让肾气充足了,头发自然就乌黑了。

何首乌有毒吗?

生首乌有毒性,且肝毒性、肾毒性都有;制首乌经过九蒸九晒,毒性减少药效增强。

补肾小妙招——七宝美髯丹

七宝美髯丹是《本草纲目》上著名的补肝肾、乌须发的经方。何首乌补肝肾、强精血;白茯苓补益脾肾;牛膝是补肾的药;当归是活血的药;枸杞子主要是补肾阴;补骨脂、菟丝子以补肾为主。

此方男女均适用,但是不同病情程度、不同体型特征的用药克数都不一样,所以要找专业医生确诊后再使用。

黄连能治眼病

不一定

常见的3种眼病原因

肝火旺引起的眼睛红肿,可以用黄连治疗。

气血的瘀阻引起的眼病,需要用活血化瘀的 *** 治疗。

肝肾亏虚导致的眼病,也就是现代医学上的白内障,需要经由手术治疗。

黄连清中焦之火,也就是清胃的实火。

清火名方——黄连泻心汤中的心指的就是胃火,此方适用于有口干舌燥、大便秘结、舌苔黄厚等症状的人群。

当然您也可以用食疗的 *** 去胃火。

黄连清胃汤

此食疗方吃一段时间症状消失后,就可以停止了。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瑰宝,它们蕴含了各种各样的智慧,使用时也需要专业的“量身定制”,不要轻信传言冒用哦~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说说中药黄连

  提起黄连,就一个字:苦!

  所有有关黄连的歇后语,也都离不开一个苦字。

  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

  老太太吃黄连——苦口婆心

  苦胆煮黄连——苦不堪言

  黄连树下弹琵琶——苦中作乐

  苦瓜藤攀黄连树——苦命相连

  黄连拌苦瓜——苦上加苦

  黄连树下喊上帝——叫苦连天

  黄连拌生姜——辛苦了

  黄连打官司——诉苦

  《红楼梦》中王熙凤向人言:黄连木做棒槌,外面光鲜里面苦啊!

  此物给我们一个暗示:黄连真的好苦哇,这世界上似乎没有比黄连更苦的的植物了。

  谁都想和黄连撇的远远的,如果不是实在没有办法,是没人愿意吃黄连的——那是自讨苦吃。

  黄连大苦大寒,虽然名声不好,但能清热解毒。苦寒之药在中医里都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相当于西医的抗生素,抗生素往往只能杀死细菌,对病毒毫无作用。而现在医学研究发现,但凡清热解毒的中药,不仅能杀死细菌,也能杀死病毒,有一种药,叫抗病毒口服液,就是利用了中药有杀死病毒的原理。

  黄连是一味不离我们左右的常用药,我们时常能见到它的影子,三 *** 、黄连上清丸、黄连素片、黄连阿胶汤等等都离不开它。

  黄连为小檗科鲜黄连属植物。

  黄连根黄花黄实黄,皆具土色,四月开花,六月结实,七月根紧,根株丛延,蔓引相属,有数百株共一茎者,故名黄连。

  按照炮治 *** 分姜连、川黄连、姜黄连、姜川连、姜制黄连、萸连、萸黄连、炒黄连、吴萸黄连、酒连、酒黄连、酒饮连、猪胆汁炒黄连、盐炒黄连、黄连炭、姜汁炒川连、尾连等

  性味归经 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黄连虽苦,都是人们对它的评价。它在山野之中默默的生长着,开花,结果,一任风雨雪霜,却从未开口言苦。

  真正的苦,是说不出的,像黄连一样。

  心似黄连,苦着,坚强着,美丽着。从未自怨自艾,从未自叹自弃,从未怨天尤人,从未叫苦连天。

标签: 黄连 功效 主治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