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料表上的能量是热量吗,配料表上的能量是指热量吗

牵着乌龟去散步 学知识 20 0
如何计算一份饮料或零食的热量值呢?教你看食品包装袋的成分表!

以下文章内容系作者原创,受版权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抄袭

曾几何时,零食成为了减肥人群的正餐替代品,总以为只要不吃饭,吃再多的零食都不会变胖!但事实是,一袋零食的热量是远远高于一晚米饭的!我今天就来给大家讲一下,如何通过食品包装袋上的营养价值成分表来计算这袋食品的热量!


在讲解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下热量的两个单位:Kcal(大卡)KJ(千焦)

?KJ是食品中的热量计算单位,而Kcal则是通过运动所消耗热量的计算单位,他们两之间是不对等的,而是1Kcal=4.18585KJ,我们可以粗略按照1Kcal=4kJ来算!?

  • 我们以一袋花生米为例,来计算下这一袋花的热量是多少

净含量75g

每100g热量是2600KJ

从照片中可以看到,这袋花生米净含量是75g,而营养成分表中显示,每100g的热量值是2600KJ,那么这75g花生米的总热量就是(2600/100)*75=1950KJ,那么换算成大卡就是1950/4=487.5Kcal

那么这487Kcal的热量多不多呢?我们如果按照跑步消耗热量来计算的话,消耗500Kcal热量需要你一秒不停的以7~8km/h的速度持续跑大概50min左右,也就意味着,吃这一袋花生米需要你运动50min才能对等的消耗掉它!而你吃一碗米饭的话,也才会摄入大概200kcal的热量,并且这200Kcal的热量是碳水化合物提供的,相比于花生中脂肪提供的热量,要更容易消耗!所以,到底是要吃饭还是吃零食,你现在有答案了么?!?

  • 我们再以一瓶饮料为例,来计算下一瓶饮料可以提供多少热量?

净含量445ml

每445ml热量是710KJ

从照片中可以看到,这瓶饮料净含量是445ml,而营养成分表直接告诉了我们这445ml的饮料的热量值是710KJ,我们直接把它转化成大卡就可以了,所以这710KJ热量也就等于710/4=177.5Kcal。如果营养成分表是以100ml为单位,计算 *** 与那袋花生米相同!

如果你刚刚跑步了20min,心里想着犒劳一下自己,顺便补充点维生素C,而喝了这一瓶饮料,那么遗憾的告诉你,你刚才的运动成果就全白费了!运动完补充维生素C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通过喝饮料来补充,就有点得不偿失了,个人建议可以吃一个苹果来补充,不仅热量低,而且营养种类还比较丰富!

  • 我们再来认识一下配料表:

配料表

还是刚才那瓶饮料,我们可以通过配料表看到,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是水、白砂糖、浓缩西柚汁等,而维生素C则是排在了倒数第二位!无论什么种类的食品,配料表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含量从多到少的顺序,也就是说,这瓶饮料中,含量最多的是水,其次是白砂糖,而饮料所声称的要补充的维C含量,则是排到了倒数第二位,所以,与其叫它是维C饮料,不如称之为白砂糖水!但是维C含量少,这不能怪商家,因为维生素对人体来说,本身就是微量元素,根本不需要大量补充,反而过量补充对身体还会有危害,所以商家只不过是利用了这个噱头来宣传营销罢了!市面上百分之八十的饮料(白砂糖水)其实都是这样,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则需要客观对待了!

  • 注:以上言论不针对任何产品及公司,仅仅用作举例说明

关注我,每天学习健身干货,成就你的型男梦!

读懂配料表|“无糖”“低糖”“三分糖”……可能你的甜度已经超标了

视频加载中...

央视网消息(记者/阚纯裕 徐也晴 视频/吕媛媛 及玥):“吃”是中国人逢年过节的“重头戏”,也是中国人骨子里颇有讲究的仪式。市面上满足“口腹之欲”的产品琳琅满目,而物质生活的富足使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饱腹感”,更开始追求食品的质量,货架上摆满的“低油”“零卡”“零糖”食品越发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但是,你真的读懂了食品配料表吗?短短几行字背后,有多少和你的健康息息相关的营养信息?新年伊始,央视网联合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为您讲讲配料表里那些事儿。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薛勇,详解不同种类“糖”背后的秘密。

1.“无糖”产品就一定没有糖吗?

薛勇:我们在看配料表的时候,有些标明“无糖”的食品它并不一定没有添加碳水化合物,它所谓的无糖指的是没有蔗糖麦芽糖果糖葡萄糖等这些有甜味的糖,但是它会添加一些吃上去不甜,但仍然是碳水化合物,仍然可以提供能量。所以我们在看配料表的时候,不仅要关注它是否无糖,还要着重看一下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到底是多少。

很多所谓低糖或是无糖的奶茶,实际上它基底料里面本身就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还有糖类的物质,所以它的能量是比较高的。此外,奶茶里面脂肪的含量也高,我们之所以觉得它好喝,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脂类物质增添了它的风味。

2.“零糖”产品为什么会有甜味?糖尿病患者可以吃吗?

薛勇:我知道现在市面上很多宣称“零糖”“零卡”的饮料或者奶茶主打的就是这种概念,但实际上它是用“代糖”来提供甜味,但它本身是不产生能量的。

有研究表明,有些代糖,比如阿斯巴甜会影响肠道微生物,进而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增加,这是当前已知的一个比较明确的负面效应。目前普遍认为这种甜味剂通过短暂地欺骗大脑,会影响其对血糖的调控机制——当大脑接收了调节的信号却发现血糖没有上升——等到你真正摄入糖后,反而会增加血糖的上升幅度,这也是一个潜在的风险。

针对大量人群的流调数据已经表明,无论是添加天然甜味剂的饮料,还是添加人工甜味剂的饮料,都会增加患糖尿病还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甚至也有死亡的风险。

3.日常生活中摄入的糖对身体有危害吗?我们应该如何科学摄入糖分?

薛勇:最新的营养学研究表明,果糖对人体的危害是全方位的,它不仅会对我们的脂肪组织有一定损伤,还会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

比较常见的部分水果,还有蜂蜜里面的果糖含量都比较高。虽然果糖对人体有不好的影响,但水果里面含的膳食纤维,还有一些多酚类的物质,包括维生素C等,可能有助于帮助你控制血糖,所以要适量摄入。

营养学中讲究“适量”,在适量的情况下它会给我们提供能量。比如这种糖分很容易吸收,在运动状态下急需能量时,它可以迅速为我们补充能量。但是当你营养过剩的时候,尤其是糖代谢异常的人,如果再持续摄入,那就很容易升高血糖,从而产生一些不良的健康效应。

其实正常吃水果的好处要远大于危害,关键问题就是我们到底应该摄入什么类型的糖?这涉及一个非常重要的营养学问题,就是现在谷物加工非常精细,很好消化,导致我们吃了之后很容易就会升高血糖。

那么怎么来改变这种现状?营养学界推荐大家适量摄入全谷物食物,它保留了更多的纤维、多酚类的活性物质,相对于精致谷物,可能更有助于帮助我们控制血糖,甚至预防和治疗一部分由血糖引起的相关疾病。

离谱!面包配料表竟写“保密”,营养成分表还全是问号

你见过“保密”的配料表吗?

营养含量被打上问号

生产配料还得“保密”

消费者欧女士反映,其 *** 的面包外包装上的营养成分和配料都没有写,而是用问号代替,“像开玩笑似的”。

这是欧女士第二次购买该款产品。11月初,她看到有视频平台不少人在推广这款产品,一激动就下单了。

“这个是一个欧包套餐,一共十多个欧包,价格优惠完后160元左右。”欧女士前两天收到产品时,发现里面有两个“非卖品”牛油果欧包,确认相关信息后,了解到是商家赠送的产品。

根据欧女士提供的照片显示,这款产品名称为牛油果干酪巧心欧包,正面印着“尝鲜·非卖品”的字样。

在其背面的营养成分表中,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钠等含量全部为问号,无具体数值。配料一栏赫然印着“保密”两个字。

这个配方究竟有多神秘?都不舍得写出来?欧女士说,因为看到的时候很惊讶,所以拍摄了视频发在了社交平台上。

事件曝光后

网友纷纷表示

这也可以?吃的是什么?

像开盲盒……

违反《食品安全法》

赠品标签不能为所欲为

01

赠品也必须质量过关

商家说这款面包属于赠品,赠品就可以“自由发挥”?

商务部发布的《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规定:“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不得降低促销商品(包括有奖销售的奖品、赠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水平,不得将质量不合格的物品作为奖品、赠品”。因此,赠品也必须质量过关。

02

标签应明确标示相关信息

食品配料不是商业机密,你想“保密”就“保密”?

《食品安全法》规定,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标签应当标明包括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成分或者配料表,以及保质期、产品标准代号等信息。有律师认为,试吃的非卖品或者赠品,跟其他食品一样,也必须质量过关,同样需遵守该法。

03

消费者对所购产品有知情权

食品安全事关重大,拿消费者的知情权“开玩笑”?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消费者知情权进行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各类产品,尤其是事关消费者切身安全的食品,其包装上配料表的主要功能,就是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方便消费者根据配料表了解食品的营养成分和热量等数据,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主要成分。如果拿消费者的知情权“开玩笑”,把消费者当傻子,那么,商家的自毁之路也就开启了。

消费者也别光知道买买买吃吃吃

下面的吃货必备知识点

购买之前记得检查清楚!

大家在选购食品时

可通过仔细阅读食品标签内容

选购符合自身需求的食品

食品安全真不是闹着玩的

毕竟是吃进人体里的东西

需要谨慎谨慎再谨慎

还等什么

快转发提醒身边的吃货们吧!

转自安徽市场监管局

来源: 新民晚报

宣传喝不胖实则含糖,元气森林回应:已更新产品标签

记者 | 刘雨静

编辑 | 昝慧昉

无糖饮料是近几年在饮料行业愈发受到青睐的品类,市场调研机构Ipsos在2019年披露的一份报告显示,如今有76%的24—40岁消费者,在购买食品饮料时会关注无糖、无添加等健康相关信息。在这一趋势下,各大品牌也纷纷推出包括了无糖汽水、无糖茶饮、无糖咖啡等在内的包装饮料,其中元气森林便是以“0糖0热量”卖点起家的新晋饮料品牌。

不过,围绕元气森林“0糖0热量”的卖点一直有诸多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是否真的无糖”。

最近,一位慕尼黑大学流行病学硕士在知乎质疑元气森林的乳茶产品在宣传时避重就轻,称产品标签写着“0蔗糖·低脂肪”,宣传则是“奶茶控不怕胖”,但在产品背面的配料表显示,虽然乳茶并未添加蔗糖,但其实添加了结晶果糖。

结晶果糖是一种与蔗糖一样的精制糖,果糖比葡萄糖和蔗糖的甜度更高,与其他精制糖一样,对身体有很多负面代谢影响,比如增加痛风风险、不利于血糖控制、导致体重增加和潜在的健康问题。

这意味着元气森林乳茶虽然的确并未添加蔗糖,但却添加了另一种同样对健康无益的精制糖。

界面新闻查询“元气森林茉香奶绿”配料表发现,配料表中,结晶果糖含量仅次于水和全脂乳粉,此外配料表中还有一种天然代糖甜菊糖苷,位于结晶果糖之后。

配料表中的各种配料是按照食品中加入量的递减顺序进行标注的,也就是说,除了乳粉中本身存在的乳糖,元气森林乳茶主要的甜味来源有两种:含量较高的果糖和含量较低的甜菊糖,其中果糖并不符合宣传的“喝不胖”。

对此,元气森林回应表示,品牌在去年10月已经注意到存在的问题并开始对产品标签进行修改,在产品标签中添加了“本品甜来自乳糖、结晶果糖和0卡代糖(赤藓糖醇、甜菊糖苷)”。通过这次事件,品牌会尽快在三个月内重新升级标签,确保用户不再有误会;此外,元气森林也在积极寻找结晶果糖的替代方案,进行乳茶配方升级。

实际上,各种精制糖与代糖以及背后对于健康的争议一直存在。

目前市面上较为常见的食品饮料代糖为元气森林所使用的赤藓糖醇和甜菊糖苷,这种两种代糖均为天然提取,与常规含糖饮料添加的蔗糖相比,优点在于零热量、不会引发血糖或胰岛素水平升高、不会直接导致蛀牙,缺点是大量摄取可能导致肠胃不适。也因此在不少使用代糖的无糖饮料的宣传中,大多会贴上“喝不胖”的标签。

不过,尽管代糖的确并不会参与人体代谢之中,对于糖尿病和肥胖患者而言是较为健康的甜味剂,但并不意味着代糖饮料毫无坏处,并且完全不会导致肥胖问题。一些营养学家和医生在研究中发现,如果摄入代糖,人体大脑接收到甜味信号后,发现血糖并未上升,会增加对真糖的渴望,反而有可能会摄入更多含糖食品。由此可见无糖食品饮料宣称自己“喝不胖”的确欠妥。

为了进一步规范食品饮料标识,去年7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第三十条显示,鼓励食品生产者在食品标识上标注低油、低盐、低糖或者无糖的提示语;而第三十二条则明确表示,对于食品中不含有或者未使用的物质,不得标注“不添加”“零添加”“不含有”或类似字样强调不含有或者未使用。

夏日饮料添加剂“雾里看花”,藏在配料表中的“小心机”你要知道

按:选购各类饮料的时候要怎么样看配料表?


气温升高,饮料生意也开始升温。


在80后、90后的童年记忆中,可选择的饮料不多,可乐、雪碧、芬达三巨头几乎承包了整个夏日的饮料。


千亿赛道的饮料市场,“内卷”现象十分普遍。现在市面上的饮料种类日新月异,价格参差不齐,很多消费者在选购时也显得格外“外行”。


盛夏已至,你的饮料清单都有哪些?如何看配料表,少交“智商税”?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配料表是什么?


食品标签是商家向消费者传递信息的载体,一切预包装食品,都要求要有标签。


根据GB 7718-2011《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食品标签通常是包括食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和规格、生产者和(或)经销者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贮存条件、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产品标准代号及其他需要标示的内容。


食品标签上的配料表是一个产品的原料构成,包括名称和量化的信息。食品企业通过配料表进行正确标注,同时也保护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因此,不会存在有些成分添加在食品里面但是没有标示的情况,如有属于违法。


相同类型的饮料,配料几乎一模一样,只是排序不同,两者有差别吗?


根据上述标准规定,预包装食品中的各种配料应按制造或加工时的加入量进行递减排列(加入量不超过2%的配料可以不按递减顺序排列),也就说明在配料表中,哪种成分越排在前面,其含量就越高。


打个比方,如果你看到一款饮料,它的配料表之一位是“水”,第二位是“白砂糖”,实际上它的本质无异于一瓶“糖水”。



这提示我们,购买饮料时,优先关注排在配料表前两三位的原辅料,它能客观反映了我们花钱买到的食品的主要成分到底是什么。其次,建议选择配料表中标注的食品添加剂种类少的产品。


除了配料表,从不起眼的营养成分表中发现关键信息,也是一项生活技能。


除了部分被豁免的食品外,所有的营养成分表上都必须标注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5项内容,通常以每100g(mL)食品中的含量来进行展示(也有以每份为单位的)。



因此,在纯牛奶的营养成分表上看不到的“钙”含量,在燕麦片看不到“膳食纤维”含量,这都是很正常的,因为这属于生产商自愿标识的内容。


在每项营养成分右侧还列明了“营养素参考值%(NRV%)”,指每100g(mL)食品中所含的营养素占人体一天所需营养素的百分比,该数值反映了成年人一天所需摄入营养素的建议值。


以可乐为例,一听可乐为330mL,其碳水化合物基本来自果葡糖浆、白砂糖等添加糖,因此碳水化合物的含量约等于其糖含量。该营养成分表显示,每100mL可乐糖含量占人体一天所需糖的4%,意味着喝下这听“肥宅快乐水”,你将摄入当天所需糖分的4%*(330mL/100mL)=13.2%。



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很多消费者在选择饮料时会更加顾忌其中的糖分、热量和脂肪等,市面上纷纷推出了“0糖”“0卡”“0脂肪”的饮料。


以“0糖”为例,每100g(mL)食品糖含量不高于0.5g,即可声称“无糖”,这并非我们理解的“一点糖也没有”。



不同饮料如何看成分表?


1.你喝的是天然矿泉水吗?


饮用水的市场硝烟弥漫,天然水、矿物质水、蒸馏水、碱性水、矿泉水......其实都属于“包装饮用水”。


根据《食品生产许可分类目录》(2020年版),包装饮用水包括饮用天然矿泉水、饮用纯净水、饮用天然泉水、饮用天然水、其他饮用水。根据GB 19298-2014《包装饮用水》,包装饮用水仅分为饮用天然矿泉水、饮用纯净水和其他饮用水。


其中,市面上最常见的是饮用纯净水、饮用天然矿泉水。



饮用纯净水可以看作是经过处理后的“纯水”,也被称为“蒸馏水”,其水源可以是自来水,也可以是地表地下水经深度处理后的天然水体(如水库、湖泊)。我们在家里烧水的时候,可以发现水壶盖子上会凝结一些水珠,这些其实就是纯净水的雏形。纯净水如它的名字一样“纯净”,里面几乎没有矿物质的成分,也不存在其他微量元素。


饮用天然矿泉水就不一样了。市面上的矿泉水售价普遍比较高,主要原因是含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标准对“饮用天然矿泉水”还有界限指标要求,下表7项指标至少有一项(或一项以上)要符合要求。此外,预包装的饮用天然矿泉水还应标示天然矿泉水水源点。



饮用天然泉水、饮用天然水、矿物质水则属于“其他饮用水”。


饮用天然泉水与饮用天然矿泉水仅一字之差,但区别却不小,饮用天然泉水含有的矿物质成分相对较少。


饮用天然水是以水井、山泉、水库、湖泊或高山冰川等,且未经公共供水系统的自然来源的水为水源,仅经过有限的处理(例如过滤、臭氧等)。


其他饮用水一般指矿物质水,简单地说,就是纯净水加少量矿物质(如钙、镁离子),主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口感的要求。


本刊列举了几种常见的饮用水供消费者参考:



不管是纯净水还是矿泉水,只要你喜欢喝,都可以正常饮用。喝水的目的主要是补充水分,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选择水的种类,没必要花冤枉钱追求高端水。


2.果汁套路多,你喝的果汁够“纯”吗?


市面带有“果汁”二字的饮料,琳琅满目,有何区别?


参考GB/T 31121-2014《果蔬汁类及其饮料》、NY/T 81-1988《果汁饮料总则》,我们把市面上常见的4种果汁分类列表如下:



果汁和果汁饮料,最明显的差异在于其果汁含量的不同,在商品名称和配料表中标有“饮料”,都不是100%果汁。


100%果汁含量的果汁(不允许添加糖、色素等食品配料及食品添加剂)有两种:原榨果汁(NFC)复原果汁(FC)


非复原果汁(NFC果汁,又称非浓缩还原果汁、原榨果汁),是以水果为原料,采用机械 *** 直接制成,其口感、风味和营养更接近新鲜水果。



复原果汁(FC),是在浓缩果汁中加入其加工过程中除去的等量水分复原而成的制品,和复原奶的概念相似。在很多饮料包装上标明“纯果汁”或“100%果汁”,而配料表中却写着“水”“浓缩果汁”等,这种果汁实际上就属于“复原果汁”。



消费者可以通过标签,了解产品的真实属性。首先看果汁含量及有无食品添加剂、糖等辅料确定是果汁还是果汁饮料;如果果汁含量达到100%,看配料表中是否有水,确定是否为原榨果汁。


3.同样含“汽”的气泡水、苏打水,有何不同?


告别了碳酸饮料的年轻消费者,转向了同样含“汽”的气泡水和苏打水。


苏打水和气泡水都可通过天然开采获得,而且要在瓶身标注开采的水源地。因为天然开采的原因,天然苏打水和天然气泡水中都会不同程度地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矿物质,例如钙、镁、钾等,其本质就是矿泉水。由于水源稀少,通常价格较高。


△天然苏打水


同时,这两种水也可通过人工合成。人工苏打水因添加碳酸氢钠(NaHCO3),也就是小苏打而得名,呈弱碱性。人工气泡水中的气泡,其实就是利用加压池或加压泵向天然水源里注入二氧化碳(CO2)而得到,一般呈酸性。正常的苏打水是没有气泡的,如果注入了二氧化碳,就可称为“苏打气泡水”。


4.牛奶新概念层出不穷,你还在“迷局”中吗?


市面上奶的种类太多了,不少消费者在选择时都会有一点小纠结。我们化繁为简,主要看两点:一看产品类型及乳含量,二看灭菌工艺


先来看产品类型,别被含乳饮料的“乳”字带偏,含乳饮料是饮料中的一类。乳含量可从蛋白质含量上体现,国家标准都是有明确规定的:



灭菌工艺决定了牛奶的保存期限。无论是纯牛奶还是酸奶,都有保质期较长的“常温奶”,以及保质期较短的“低温奶”。


常温奶采用超高温瞬时灭菌工艺,可达到商业无菌水准,一般常温下能存放半年。值得一提的是,网红透明袋装奶其实是包装缺陷导致的保质期更短,非营养价值更高。


低温奶又称“巴氏奶”,即我们在超市冷藏售卖区看到的“鲜牛奶”,采用低于100℃的低温杀菌,产品中还保留一些微生物,保质期普遍在7天内。



目前市面上也有部分产品做到15~21天的较长保质期,其可能是经过了两次巴氏杀菌或者温度相对较高的巴氏灭菌工艺的“超巴奶”,营养价值及性价比不如真·巴氏奶。


从营养的角度来说,鲜牛奶和纯牛奶在提供蛋白和脂肪上基本没有差别,在同等奶源下,鲜牛奶在口感和微量元素上略占上风,消费者可按需选择。不过,常温酸奶经过高温,也会将于健康有益的活性乳酸菌一并灭杀,建议有“活菌”追求的消费者注意识别。


5.运动后如何高效补水?


夏天来了,畊宏女孩、心凌男孩明显多了。运动后,不少人喜欢喝上一瓶“运动饮料”。


根据GB 15266-2009《运动饮料》,运动饮料指的是营养素及其含量能适应运动或体力活动人群的生理特点,能为机体补充水分、电解质和能量,可被迅速吸收的饮料。


水分在所有的饮料中都有,能量通常由白砂糖、葡萄糖等添加糖提供,电解质主要包括钠离子、钾离子,流汗后,我们体内的电解质也会流失。


很多人运动的初衷是减肥,这种情况下就不建议摄入糖分较高的能量饮料。实际上,一些高糖的运动饮料属于“高渗”,补水效率较低(让人越喝越渴),建议在运动前饮用。


按国家标准,运动饮料的钠含量应在5-120mg/100mL。选购时,可以查看营养成分表中是否有足够的钠含量。


例如一些标注是“维生素饮料”的钠含量并不“达标”,算不上是真正的运动饮料。



值得注意的是,高血压、心功能或肾功能不好的人,不应大量饮用运动饮料;血糖偏高的人也要谨慎避开高糖分的运动饮料;谨慎选择含 *** 的饮料,可能会加速体内水分的丢失,购买时注意避开 *** 、食用香精(含瓜拉纳提取物)、咖啡浓缩粉、可可粉等成分。


饮料中常见的食品添加剂


花花绿绿的饮料中,还有很多让消费者陌生的食品添加剂。


健康趋势下,我们先来看看甜味剂。


根据来源,甜味剂主要有天然甜味剂、人工甜味剂和糖醇类甜味剂。


人工甜味剂指化学合成的甜味剂,常见的有糖精、阿斯巴甜、三氯蔗糖(蔗糖素)、甜蜜素、安赛蜜和纽甜等。


天然甜味剂是从植物中提取的糖苷类物质,目前最常见的是甜菊糖苷和罗汉果甜苷。


糖醇是糖的衍生物,常见的有木糖醇、山梨糖醇、赤藓糖醇、麦芽糖醇、甘露糖醇、乳糖醇等。它们的甜度一般比蔗糖要低,所以在相同的用量下,并不像蔗糖那么甜,但是热量值比较低。


人工甜味剂因高倍甜度(如三氯蔗糖的甜度是蔗糖的400-600倍),这类甜味剂有一个很明显的诟病,一般甜味会在口腔停留较长时间。目前饮料市场较具认可的是糖醇类甜味剂,如赤藓糖醇、木糖醇等,它们的成本也较高。


防腐剂也是饮料中举足轻重的“配角”之一。


饮料类最常用的防腐剂主要是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相比苯甲酸或者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的安全性更高,它可以迅速地被人体的代谢系统吸收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在体内无残留。有实验结果显示,它的毒性仅为食用盐的1/2以及苯甲酸钠的1/40。


由于工艺的更新迭代,其实市面上的很多饮料已经做到了“0防腐剂”,消费者可以留意一下配料表。

你真的看懂了饮料配料表吗?专家科普的看标签小知识,很重要

近期,一款葡萄味酵素气泡水在网上引发热议,原来其配料表上标注有包括各种蔬菜瓜果在内共计200多种配料,专家提醒该款饮料含酵素量低,消费者需理性对待。(详见南都此前报道)然而众所周知,挑选饮料要先看配料表,那配料表到底应该如何看?南都记者进一步就此咨询了业内相关专家。

配料表的原料成分

按高低排序

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各种饮料包装均有配料表,配料表是对食品进行营养信息和特性的说明,企业通过配料表进行正确标注,避免夸大宣传,同时也保护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配料表通常不会存在有成分添加但却没有标示出来的情况,如果有则属于违法行为。

作为消费者如何看饮料配料表?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系教授蒋卓勤介绍,根据预包装食品标签的相关规定,配料表里按照食品采用原料的高低排序,“原料含量更高的排在前面,含量低的排在后边。”比如,这款葡萄味酵素气泡水里的200多种配料其实并非原料,而是用其发酵产生的一个成分,“用这种标签是一种误导”。

他称,饮料包装除了看配料表,还需要关注营养标签,营养标签里面有五大核心指标,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钠的含量,如果饮料包装没有将其列出来,是不规范的。

他建议,我们去市场上挑选饮料,首先看标签里的配料表,原料从高到低,按照排序可以看出用什么原料做的饮料,比如同一款橙汁饮料,如果配料表排在之一的是橙汁,另一款配料表排之一的是水,前者橙汁含量比后者高。其次,看营养成分表,看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钠的含量,注意五大核心指标里100毫升或者100克的含量。

添加剂多不利健康

零糖并非无糖

他强调,饮料最主要作用是补充水分,更好的饮料是白开水或者淡淡的茶水。市面大多数饮料是配置出来满足口味的享受,难以避免含有各种各样的添加剂,尽管添加剂的种类和含量符合我们食品安全标准,但是,“添加剂不是我们的营养素,吃多了,会加重我们身体的代谢负担,总的来讲对我们健康不利,也没什么营养作用。”他建议,挑选同类饮料时,选择添加剂尽可能少的。

对于部分饮料宣称“零糖”,他解释,根据标签法的相关规定,如果100毫升或者100克饮料,含糖量等于或少于0.5克,就会标为零糖,“不等于真的是无糖,只是含糖量很低”。

反式脂肪长期积累

易导致肥胖

有业内人士指出,根据GB7718《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配料表的顺序应当根据配料加入量从多到少排列,也就说“在配料表中,哪种成分越排在前面,其含量就越高。”当配料表中出现的添加剂过多时,表明该饮料经过深加工,应慎重选择。有些食品添加剂要少吃或尽量不吃。比如反式脂肪不易被人体消化吸收,长期积累可能导致肥胖。包括人造奶油、人造黄油、植脂末、植物奶油、氢化植物油、代可可脂等都属于反式脂肪。

人工添加糖主要有白砂糖、蔗糖、果糖、麦芽糖浆、浓缩果汁、葡萄糖等,如果配料表中,人工添加糖排名越靠前,含糖量就越高,减肥人士需要注意。饮料类最常用的防腐剂主要是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相比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的安全性更高,可以迅速地被人体的代谢系统吸收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在体内无残留。

其指出,甜味剂主要出现在一些标有“无糖”“0糖”的饮料中,有天然甜味剂、人工甜味剂和糖醇类甜味剂之分。目前饮料市场较具认可的是糖醇类甜味剂,如木糖醇、山梨糖醇、赤藓糖醇、麦芽糖醇、甘露糖醇、乳糖醇等。

采写:南都记者 杨婷

食品背后的配料表,藏着很多玄机,很多宣传语哄得人团团转

【丁香医生原创】美食的诱惑,总是令人难以抵挡。

但目前,有「要吃得健康」意识的吃货,也越来越多。

有这样的意识是好事,可不少人还是处在「会吃不会挑」的阶段,再加上商家颇有心机的宣传策略,让很多人无意中吃进了好多糖、油和热量,还以为自己吃得挺健康。

买食品零嘴儿的时候,到底怎么做,才能既照顾了味蕾也照顾了健康?

配料表上的能量是热量吗,配料表上的能量是指热量吗-第1张图片-

相信看完文章后,你将不再是个只会看生产日期、价格和买家评价的吃货,而是进阶成为一个讲营养会扫货的健康美食达人。

一、小心宣传中的「小心机」

不少产品会在包装正面的显眼位置标注,「零脂肪」「无反式脂肪」等宣称字样。这还真不是假话,可其中包含着「惊人的真相」。

不妨来细看一下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

拿现在市面上非常多的零脂肪乳酸菌饮料举例。人家没撒谎,的确没有脂肪,但是请看看糖的含量。

干了这一瓶,20 克糖轻松进肚子。

膳食指南建议的是:每天摄入这样的添加糖别超过 50 克,更好别超过 25 克。

而真正健康的纯牛奶,配料只有生牛乳一种,其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也是牛奶中天然自带的。

高下立判。

同样属于添加糖的还有麦芽糖浆。

包装袋上的大字写着「不添加蔗糖」,配料表上的小字中,麦芽糖浆赫然在列。

把人们熟悉的某种食品配料换成同一种类但相对陌生的,再加上语言的渲染,很容易让消费者产生更健康/营养/天然/高端的错觉。

不能怪商家,这是种营销手段,而且并没有虚假宣传。但想做个健康聪明的吃货,有必要知道这里的小心机。

二、食物的能量,心里要有数

营养成分表的之一位就是食物的能量。

先给几个参考值:

对于没有减肥需求的轻体力劳动者来说,男性一天要吃够 2250 千卡的热量,女性则是 1800 千卡。

一碗米饭的热量大约是 200 千卡。

一个汉堡大概是 590 千卡。

五片夹心饼干有 300 多千卡。

一瓶可乐则是 215 千卡。

快步走上半小时,大概能消耗 100 千卡左右的能量。

这里还要强调一下,记得看看能量的单位,是「每 100 克」还是「每份」?1 份有多少?1 包有几份?

另外,我国规定能量的标示单位是千焦,这个数值除以 4.18,才是更加常用的千卡。

好了,有了这些数值打底。我们来看看某全麦饼干。

一不留神吃上 6~7 片(约 100 克,还不到一包的三分之一),就等于吃掉了 450 大卡,得,相当于两碗白米饭下肚。

标注「富含膳食纤维」「天然材料制造」,看似纯良无害,真实面目却是「胖你没商量的能量炸弹」。

三、一不留神,吃了好些脂肪

起酥油、氢化植物油、人造黄油这些成分,是零食点心中的常客。

同样是一款常吃的酥脆零食。

脂肪含量 14.4 克 / 100 克,和肥瘦相间的羊肉相当,能量却是羊肉的两倍,还不能提供 B 族维生素、血红素铁等微量营养素。

营养成分表最右一列,NRV(%)的意思是:占据一天推荐摄入量的比例。比如,吃掉这几片饼干,所含的脂肪占用了全天份额的 36%。

甜品、薯片、豆干的鲜香味道,离不开油脂的巨大作用,想减肥的胖友,可以先看看成分表上的脂肪含量,再做决定。

另外,这些油脂在加工过程中会生成一定量的反式脂肪酸,大量食用时有损心血管健康。

那反式脂肪酸含量标示为 0 是不是就可以放心吃了?

还真不一定。

根据国家标准:

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不高于 0.3 克/100 克,即可标示为 0。

而为增进心血管健康,每天吃进的反式脂肪酸不应该超过 2 克。

嗯嗯,先算算。

读到这里,想必大家对食品的套路有所了解了吧?

下次去采购的时候,不妨实践一下。

不是说不让大家买了,而是让大家吃起来心里有点儿数。

人这辈子有两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一是吃进肚里的食物,另一个是藏在脑中的智慧。做一个有智慧的吃货吧,我们一起。

丁香医生原创,请勿转载;作者:兰晓芳丨中国农业大学 食品加工与安全硕士;编辑:李坏。

身体上的问题,来问丁香医生。丁香医生 App 是专业的一站式医疗服务平台,问医查病搜药品,小毛小病先问丁香医生!点击下方「了解更多」免费下载。关注丁香医生头条号,更多健康资讯免费看!

食品配料表应按规范标明

食品包装上的成分和配料表是消费者作出选择的重要参考信息,也是法律法规要求必须详细标明的重要内容。然而,一些食品生产企业在成分和配料表上并未如实反映、清楚标明:有的故意隐瞒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尤其是非法添加或超范围超 *** 使用食品添加剂;有的用拗口的科学名称替代日常称呼,让消费者不知所云;还有的将配料表模糊处理,比如用“香辛料”笼统概括产品成分等。种种乱象造成了食品安全隐患,也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前不久,辽宁葫芦岛市的郭女士从网上购买了一款面包,结果发现在包装背面的营养成分表中,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等竟然都是问号,配料一栏还赫然印着“保密”两个字。“一个面包的配料有什么要保密的?连各个成分的含量都没有,这不是明目张胆地糊弄消费者吗?厂商实在太离谱了。”郭女士说。

对此,北京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柴建刚律师表示,厂商这种行为涉嫌违法,“食品安全法规定,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标签应当标明成分或者配料表,以及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消费者遇到食品配料表没有标注完整的情况时,监管部门应按照法律规定给予相应处罚,情节严重的还可以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我女儿喜欢吃蛋糕、饼干之类的糕点。我发现有的食品生产厂家在配料表上含糊其词,不按国家规定标示成分,而是自造一些名词、概念,比如使用像‘0糖’‘纯天然’等字眼,混淆品牌名称与配料内容,让消费者产生误会。”广东佛山市读者艾女士在来信中说,“建议食品监管部门加强对食品配料表的监督管理,要求厂商规范标示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保护消费者知情权,也方便消费者作出选择。”

山西晋城市读者郭建忠说,预包装食品种类繁多,每类食品、每个具体产品都有自己的特点,对于食品配料表的标注,政策上给予了灵活操作的空间,这是为了适应不同产品的需要,“但这并不等于生产厂家可以任意妄为。在加强企业合规、行业自律的同时,监管部门也应采取更行之有效的科学 *** 保障食品安全,保护消费者‘舌尖上的健康’。”

“食品安全是消费者对食品最基本的要求,厂家必须认真对待。”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教师张逸群表示,我国法律法规明确规定食品添加剂使用时不应对人体产生任何健康危害,也不能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配料表的不规范问题有时正是生产厂家为了隐藏这些问题而想出的“花招”。“此类问题还需要有关部门及时跟进,同步更新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等规范性文件,进一步明确行业生产标准。各部门共同发力,才能守护好公众的食品健康安全。”张逸群说。

还有读者表示,食品配料表隐瞒造假等问题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但消费者在 *** 时往往面临漫长的过程,时间长、成本高、 *** 难。对此,张逸群表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应及时处理消费者的投诉,科学设计监管 *** ,多渠道、多层面充实监管力量,积极倡导食品企业自觉自律,不断夯实食品安全的保障基础。(张伟昊)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爱吃零食却怕长胖?无需“咬牙”坚持,看懂成分表,可放心大胆吃

女生都是天生爱漂亮的,除了脸蛋的精致之外,匀称好身材,也成为漂亮的一种必要元素,然而,在美食面前没有抵抗力,在镜子前懊悔的 *** 姐们,那真是大有人在,尤其是吃零食,虽然美味,但是又怕长胖,成为了吃货女生纠结的问题。

一般的零食,存在热量多,关键是来自于脂肪含量,糖分含量,还有蛋白质含量,尤其是脂肪和糖分,因为蛋白质不会全转化成脂肪,也不会在体内存储,相反随着能量形式被代谢掉。

知道了食物热量的主要来源,吃货们嘴巴馋想吃零食,或者说感觉长胖与吃零食相冲突时,小伙伴们千万别“咬牙坚持”,缺失了品尝美味的快乐,也很难受的,不如学会看懂配料表,既能放心大胆吃零食,也不怕长胖,那岂不是两全其美,下面就挑两种零食来告诉大家。

之一种零食:粗粮饼干

在吃货们的印象里,粗粮饼干,干巴巴的没有味道,有些还感觉很难下咽,完全是与美食,或者说美味零食背道而驰,其实不然。

懂得科学配比的红豆薏米粗粮饼干,才不会有这种状况,加入了红豆薏米,核桃芝麻等7种粗粮,也有少量的小麦粉和植物油,这样脂肪低,热量低,吃着不怕长胖。

带有谷物香味的红豆薏米粗粮饼干,告别粗糙,口感细腻还很香脆,变得更好吃,一点不输其他香甜的饼干,解馋不容易饿,是 *** 姐们都喜欢的零食。

红豆薏米粗粮饼干,有丰富的膳食纤维,没有添加蔗糖,饱腹感长达5个小时,有了红豆薏米粗粮饼干,吃货们不用刻意“咬牙坚持”,也不会吃过量,更不会对身材产生负担。

第二种零食:魔芋蛋糕

只要经过蛋糕店,吃货们都会被香喷喷的味道所吸引,不是偷偷咽口水,就是忍不住吃上几块,而无论纯蛋糕,还是加入奶油黄油的蛋糕,热量可都不低。

为了在品尝美味蛋糕的时候,没有“负罪感”,建议吃货们选择轻卡低脂少热量的魔芋蛋糕,它的 *** 选择魔芋粉代替面粉,口感蓬松,轻食不发胖,味道却很棒。

魔芋蛋糕的配料成分里,包含了魔芋粉,赤藓糖等成分,脂肪含量只有微乎其微的1.2g,赤藓糖也直接替代了糖分,这样有清甜口味,但是糖分摄入是0,是吃货们智慧解馋的妙招。

不仅如此,魔芋蛋糕的口感,比起一般的蛋糕,更加的松软,吃进嘴里很快化掉,就好似吃“空气”一般,也比普通蛋糕减少了300kcal,看懂成分表的吃货们,开心品尝不再纠结吃零食会长肉了。

品尝美食,要的是味蕾的享受与胃的快乐,如果怕长胖就忌嘴,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想必吃货们的开心都会降低不少,所以,热爱零食又懂吃的小伙伴,选择低脂轻卡的零食,这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也是两全其美的好做法。

喜欢吃零食却怕长胖?别“咬牙坚持”,看懂配料表,可放心大胆吃

好吃不怕胖,今天的美食内容分享到这里,感谢小伙伴的围观,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也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大家探讨哦!

“0糖,0脂,0卡”食品营养标签你能看懂吗?

能量,240kj;碳水化合物,8.7g……如今,食品包装上的一系列数字,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据报道,国家卫健委正组织对《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进行修订,新标准有望增加预包装食品对糖和饱和脂肪的强制性标识要求。

现状

概念满天飞 年年不重样

“0糖,0脂,0卡。”

“富含膳食纤维。”

“满足每天维生素需求。”

货架上一排排饮料,让陈女士既熟悉又陌生,不知从何时开始,“营养概念”超越了口味,成了吸引消费者的更大噱头。

只不过名头越多,消费者越糊涂。最近流行的“植物奶”,就让陈女士摸不着头脑,“植物还产奶?是比牛奶更健康,更容易吸收?超市的人都说不清楚。”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修订的消息,陈女士有所耳闻,但并不理解其中的具体意义,“大概就是数值越小越健康吧。”

事实上,我国现行食品标签中,已强制标识核心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以及能量数值。

各项数值背后,则是食品企业的“暗战”,为了凸显商品的独特性,如今的食品包装上,“0糖”等营养标识,甚至比商品名称还大,标得更明显。

然而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之一款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

“0糖、低糖,把这些标出来,商家就是想让你觉得它的产品有健康功能,算是打擦边球吧。”纵使如此,因商品标识上的营养信息“入坑”的消费者仍然不少。一位挑选饮料的消费者坦言,不仅仅是传统广告,很多 *** 平台上都有对食品营养概念的宣传,“前两年的椰子水,这一年的燕麦饮品就特别火,我买过很多次。”

然而“标营养”就真营养吗?事实并非如此,记者在超市里发现了一款儿童水饺,售货员一直在宣传“低盐”,但含量表显示,这款儿童水饺每100克的含钠量比同品牌普通水饺还要多200毫克。另外,同品牌还有一款儿童馄饨,含钠量竟然是普通水饺的4倍。

乱象

商家巧布局 消费者踩坑

饮料、甜食、油炸食品,不健康的饮食结构,使小孟深受体重问题困扰。每次想要戒掉这些食物饮品,都坚持不了太久。一次偶然的机会,小孟发现此前难以接受的无糖可乐竟然变得“顺嘴”了起来,在那之后,他便开始四处寻找“代替食品”,但过程中也踩了不少坑。

有一次,他在超市里发现一款“0脂”乳酸菌饮料正在搞促销,就买了一箱。原本以为自己买到了“健康食品”,之后才反应过来,“0脂”只意味着不含脂肪,却不代表低糖低热量。小孟一看配料表和成分表才发现,这款饮料的糖含量一点都不少,而这时一箱饮料已经被他喝得不剩几瓶。

还有一段时间,小孟曾尝试“非油炸”的薯片。一开始,他下意识地以为非油炸的意思就是完全不含油,而且已经把食物的“不健康因素”降到了更低。后来看了科普文章才知道,非油炸食物在生产过程中也要用到油,而且和普通油炸食物相比,虽然脂肪含量普遍会低一些,但是钠含量和总能量甚至还有可能更高。

在吃了几次亏之后,小孟也养成了买东西前先看成分表的习惯。但有些时候,一些产品的成分含量也会让他感到疑惑。比如自己经常喝的可乐,能量为什么比牛奶还低呢?为什么会把可乐称作垃圾食品?

还有些时候,他差点就中了食品厂商的数字圈套。“有一款咖啡,乍一看能量很低,仔细一看才发现它的含量是按每包13克算的,而正常产品都是按100克来算的。”

不仅是消费者对于食品营养成分有着困惑,对于“健康”的过分追求,甚至让部分企业踩坑。中秋节期间,便有企业在 *** 月饼礼盒时,为了追求“低糖”效果,在月饼中添加了部分人群不耐受的代糖成分,导致食用者出现腹泻等症状。有专业人士坦言,为避免出现“为了降低某项数值,其他数值又增长上去”的问题,食品企业在改进工艺的过程中,也应该由更加专业的人士进行指导。

建议

标识需细化 监管应到位

在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看来,小孟之所以会有“牛奶比可乐能量还高”的疑惑,是因为缺乏营养学常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南,成年人每天游离糖的摄入量不应超过50克,更好不超过25克。而一听330毫升的可乐,游离糖的含量就达到了35克左右,对于人体健康是很不利的。范志红介绍,很多减肥人士只盯着能量这一栏看,而忽略了其他指标,并不科学。

范志红认为,标识新规的改动,将给消费者选购商品提供更多便利。“糖和饱和脂肪,过量摄入容易引发高血糖、高血脂、肥胖和心脑血管疾病,还会促进炎症反应,比如皮肤上长痘。有些患者,医生会在医嘱中告知他们少摄入糖和饱和脂肪,这类人群更需要通过标签来选择更合适的食品。”

范志红介绍,对于大部分饮料,碳水化合物几乎就等同于糖,所以从现有标签就能看出这些饮料的含糖量。“只不过很多人并没有把碳水化合物与糖联系起来。”

在范志红看来,食品包装上标注的含量成分越细化,对于消费者肯定是越好的,这样能更加全面地了解食品的成分。但因为每一项数值都需要检测,会给生产企业带来比较大的负担,从成本角度说,只要标注出几个比较关键的成分数值就已经够用了。除了糖与饱和脂肪,范志红希望消费者能更多关注食品当中的“钠”含量。钠的主要来源是食盐,如果摄入量过高,将会引发高血压、肾脏疾病、骨质疏松,甚至会导致胃癌。

“将标签细化的另一个好处,是督促企业完成产品升级。”范志红举例,早年间,初版《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还未出台时,许多 *** 膨化食品和油炸食品的企业,并没有关注产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而反式脂肪酸,有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预包装食品营养通则》于2011年出台之后,把反式脂肪酸作为了强制标识内容,许多企业这才意识到,必须要改进工艺,想办法降低反式脂肪酸含量,他们的产品才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这一次要求把糖和饱和脂肪强制标注出来,也能起到类似的效果。”

对标准进行修订的同时,范志红建议,有关部门对于产品的检测和监管也一定要到位。对于一些乱标、错标产品成分含量的企业,要进行处罚,责令改正。“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加强对于消费者的营养学知识教育,否则就算标签里的成分再多再细致,消费者看不懂也无济于事。”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樊宏伟

标签: 配料表 热量 能量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