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月的由来,赏月的由来15个字-万象-

赏月的由来,赏月的由来15个字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万象 23 0
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节日,通常在秋季进行庆祝。这个节日起源于古代帝王祭祀月神的活动,逐渐演变为一个广泛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自古以来就象征着团圆和感恩。

在中秋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多种活动。最重要的习俗是赏月和吃月饼。赏月是中秋节最古老的传统之一,人们会在晚上仰望天空,欣赏明亮的月亮,并祈求平安和幸福。吃月饼也是中秋节不可或缺的元素,这种甜点形状圆满,象征着家庭团圆和美满。

除此之外,中秋节还有一些其他有趣的传统。在南部地区,人们会在中秋节晚上放烟花,欢庆这个重要的节日。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会举行龙舟比赛,以此纪念古代传说中的英雄。

中秋节是一个重要的时刻,它代表着家庭、亲情和团圆的情感。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返回家乡,与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中秋节也是一个感恩的节日,人们会向身边的人表达感激之情。

总的来说,中秋节是一个富有传统文化和情感的节日,它代表着家庭、亲情和感恩之情。希望大家都能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享受与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刻。

宣讲家评论:中秋赏月习俗的文化意涵


中秋佳节是关于月亮的节日,其习俗大多与月亮有关:如赏月、祭月、吃月饼、月下游戏等。在这些习俗中,与月亮关系更大的当属赏月。赏月是一种人们亲近大自然的优雅活动,其间充溢着诗情画意、闲趣逸致。古代文人墨客、风流才子乐于此道,留下许多诗词绝唱,而贩夫走卒、村野匹夫也无不陶醉其中、流连忘返。但中秋赏月又不是一项普通的文娱活动,人们正是通过中秋赏月祈求家人团圆、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可以说,“中秋团圆”是中华民族血液中流淌的文化音符,它以独特的亲属团聚为基础,将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融合于“团圆文化”之中,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意涵。

赏月习俗源于祭月

在人类社会早期,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认识和合理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在灾害、疾病面前,人类自身的安全无法得到保障,所以就寄希望于超自然的力量,希求从对这种超自然的崇拜中获得保护。由于太阳和月亮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重大,因此太阳和月亮就成为人类崇拜的对象。当自然崇拜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类开始把自然界人格化。把自己所生存的世间万物想象成和自己一样有生命的事物,万物有灵的观念就产生了。同时,人们还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这些事物上,于是神话随之产生。像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都是这种思想的反映,说明当时人类文明程度的局限性。发展到后来,人们开始把嫦娥、玉兔看作月宫中的神灵,当成供奉膜拜的偶像。对月亮的祭拜也开始有了固定的时间、地点和特定的方式。据《周礼》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夕月”就是秋分的傍晚祭祀月亮)。

随着人们对大自然认识的深化,赏月逐渐代替了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但没有盛行。到了唐代,中秋赏月才开始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绝句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时,正式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暗喻人情世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同样也是欢娱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明清以来,“赏中秋”的风俗更加盛行。直至今日,每逢中秋佳节,仍盛行中秋之夜全家团聚共赏明月。

雅俗共赏中秋月

每当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许多古代诗篇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唐人殷文圭《八月十五夜》:“万里无云镜九洲,最团圆夜是中秋。”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中国人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的共同心愿。

检索《全唐诗》,唐代八月十五赏月诗共111首,出自65位诗人之手。它们在题目中标出“八月十五”或“中秋”所作,或在正文诗句中写出这一时间。如李峤《中秋月二首》、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甫《八月十五夜月》、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刘禹锡《八月十五日夜观月》、张祜《中秋月》、许浑《鹤林寺中秋夜玩月》、曹松《中秋对月》等。宋代也有很多吟咏中秋月色的诗词。特别是在宋词中,写中秋节的艺术成就很高,占有重要地位。《全宋词》中收有中秋词210首,其中标有“中秋”字样的178首,标有“月夕”的3首,没有题序的中秋词29首。中秋词的内容大多描写月色、思乡、思亲,其中常提到嫦娥、玉兔、蟾蜍、桂树、月宫、琼楼等。在思想格调上,清奇高旷,感悟人生、探索宇宙是其总的趋向。

赏月的由来,赏月的由来15个字-第1张图片-

从古代文献来看,赏月是一种优雅、富于诗意的活动,人们亲身参与其中,自然获得精神的放松、愉悦和诗意的滋润,亲友之间也会在这种活动中加深感情、密切关系。诸如李白、白居易、苏轼等历代诗人词家留下的以八月中秋赏月为题的大量诗词歌赋,几乎都是在秋高气爽、皓月当空、中秋赏月饮酒的更佳 *** 中吟诵出来的传世精品之作。时至今日,我国许多地方还保留着中秋之夜赏月、“走月”、“跳月”、“唱月”等习俗。如杭州有在中秋节前后到西湖赏月色的习俗。西湖十景中有三个是月景:“平湖秋月”“三潭印月”“月岩望月”,可见西湖赏月风俗之盛。苏州有中秋欣赏“石湖串月”之俗。桂林“象山水月”也是中秋赏月胜地之一。每逢中秋之夜,从江河湖海的岸畔,到风景名胜的楼台亭榭;从大街小巷的酒馆茶肆,到乡镇民间的路旁院落,到处都是人们夜宴赏月的好去处。像南京秦淮河畔,杭州西湖游览的船只,苏州桥头、太湖岸边,数不尽的赏月游人结伴而来,联袂而去,彻夜不绝。

赓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中国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为核心的民族民俗节日,内涵博大精深,精彩厚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和缩影,是我国先民追求天人和谐的产物;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彰显着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是中华民族的心灵家园和精神写照,弘扬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精神;是中华民族情感的沉淀与凝结,是增强民族文化的共识和认同,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具有表现自我、启迪心智、塑造人格、抒 *** 感、调节心理、提高素质、增强技能、丰富生活等诸多方面的积极作用,是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文化艺术,也是人民的精神寄托和艺术乐土。

中国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多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灿若群星,具有很强的文化纵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多年来优秀、先进、科学的中华文化,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和文化风采。


作者:管永前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中秋节的由来今生

中秋节(仲秋)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是古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在廿四节气的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也是最初的仲秋节之时(秋分)。

古代古人最重天人合一,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在周朝时期,天子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在天成象:依照对地球造成影响程度排列,太阳、月亮、五星(木火土金水)这七颗星是对地球影响更大的恒星和行星。

地球的一年四季就是来源于这七颗星在天运行的共同影响,也就是在天成象这四个字的核心。

在地成形:中国二十四节气就是对在地成形规律的划分。

立春之时就是太阳、月亮、木星影响地球之时,春分之时就是太阳、月亮、木星影响地球更大之时。

立春(木星)、立夏(火星)、立秋(金星)、立冬(水星)为影响之初。

春分(木星)、夏至(火星)、秋分(金星)、冬至(水星)为影响更大之时。

而比较特别的土星就在一年四季当中季尾那个月(农历:三、六、九、十二月)对地球的影响超过其他四星。

这就是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所以从祭祀角度来看,中国本应有四个祭祀之日,就是春分、夏至、秋分(仲秋节)、冬至。延续至今只剩中秋佳节,而且中秋节的时间点也从秋分之日改成了今时农历八月十五之日。

根据一些史料自我推测,四大祭祀之举只剩祭月唯存的原因就是源于古代客观的现实原因。

在古代的中原地区(黄河流域),粮食作物产量极低,而且在当时作物通常都是一年一熟,而进入秋天之时才是物资相对丰盛之时,所以其他三个祭祀之节因缺乏物资原因也就从历史当中慢慢消失不见了。

而秋分时期的祭月因相对物资丰富,作为民间节日重要的祭礼之一,也就保存了下来,祭祀行为也逐渐演化为赏月、颂月等活动。



预祝大家中秋节快乐!

#讲好中国文化#

中秋节的来历你知道吗?

你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吗?除了吃月饼、赏月,这个传统节日的历史起源和传说也相当有趣。古代中国人视月亮为神灵,因此会在每年的阴历八月十五庆祝这个神圣的节日。随着时间的推移,中秋节逐渐演变成一个富有诗意的传统节日。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喝茶,还流传着各种美丽的传说故事,如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中秋节不仅是一个节日,还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时刻。亲朋好友相聚在一起庆祝这个美好的时刻,分享美食、共度佳节。

散文 /话说中秋赏月


中秋赏月,是指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观看满月。传说嫦娥为保丹药不落入恶人之手,误食后升天奔月,恰值农历八月十五,其夫后羿和百姓因思念她,而在这一天赏月、吃月饼,盼其归来。

追溯中秋赏月的来历,据《长安玩月诗序》载:“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也就是说,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间,故曰:“中秋”。为何人们钟情中秋赏月呢?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瑶台宝鉴,宜挂玉宇更高头;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虚一色。万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风露助清幽。”

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这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描绘。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秋分”这个季节在八月内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逐渐约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

从科学观察来看,秋季地球与太阳的倾斜度加大,中国大地上空的暖湿空气逐渐消退,而此时,西北风还很微弱。如此,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即显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是赏月的更佳时节。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盛于唐宋。据宋朱翌《曲消旧闻》说:’中秋玩月,不知起于何时,考古人赋诗,则始于杜子美。”浏览唐诗,中秋赏月诗确有多篇,如王建有诗云:“月似圆盛色渐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灯。”徐凝的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

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据《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新编醉翁谈录》记载:“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上,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瓜等果品,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中秋这一天,还举行别具特色的“拜月”、“闹月”、“行月”、“跳月”、“偷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习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因此,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唐人殷文圭《八月十五夜》:“万里无云境九洲,最团圆夜是中秋。”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苏轼《水调歌头》诗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这月亮意上,集凝聚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

作者:张天科

编辑:樊婧

责编:马宁

中秋起源于何时,团圆赏月何时成为民俗节日

澎湃新闻记者 杨宝宝

中国人对月亮的重视一直都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又是秋日月圆时,今年的中秋节和十一国庆长假相遇,形成了一个8天的大长假。

上一个黄金周七天长假还是2020年初农历新年,当时新冠疫情爆发态势下,很多人取消了回家过年的计划,春运期间旅客发送人次减少到上一年的五成。8个月后,当长假再度“回归”,恰好与象征思乡、团圆的中秋相遇,许多人选择与家人相聚,“回归”中秋最传统的庆祝方式。

中秋起源于何时,又是何时成为团圆赏月的民俗节日?在中秋到来之际,澎湃新闻专访了华东师范大学民俗研究所田兆元教授。

中秋起源于月亮崇拜

“中秋节的产生和中国古代的月亮崇拜有关。”田兆元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早在《国语·周语》,就有“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的记载,这里的“夕月”就是指“拜月”。

2019年秦淮中秋诗会,祭月仪式。 视觉中国 图

“帝王为什么要祭月呢?一种说法是,要报答月亮之恩。我们现在都说万物生长靠太阳,几乎没有什么人给月亮表功的。但是古人不一样,他们认为日月同样有功于人类,只不过是一阴一阳。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互补自然规律,不可偏废,必须阴阳和谐。日月同样给世界带来光明,日月相继,晚上带来光明,所以叫夜明之神,夜晚带来光明同样是大德,所以要祭拜答谢。”田兆元解释,我国古人很早就从观察月亮的圆缺和运动规律中总结出历法,并在阴历的基础上,总结出二十四节气,用以指导农耕。

因为月亮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许多传统节日都与月亮有关,“如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八月十五是中秋节,都是重要的节日。”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中秋节”是仲秋之节,在进入秋季的第二个月,以十五月圆为标志,这天正值孟秋、仲秋、季秋三秋之中。故谓之“中秋”。

“起先人们庆祝仲秋,也是感报大自然的回馈,因而中秋追溯源头,最初也是有感恩的主题。但现在这层意思被冲淡了。”田兆元说。

唐宋才形成“团圆”为习俗的中秋节

那么,现在以赏月、团圆为习俗的中秋节是何时形成的?

虽然先民的“月亮崇拜”出现得非常早,但中秋节的形成却要到很久以后。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是近世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其中,中秋节形成最晚。在汉魏民俗节日体系形成时期,中秋尚无踪迹。到唐宋时期,以赏月为中心节俗的中秋节才出现,明清已经上升为民俗大节。

“到唐宋以后,中秋节才出现团圆的含义,此前并没有特别强调这一天。”田兆元认为,这可能与当时经济发达,人员流动加大、人员外出变多有关,“唐代是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大家都开始意识到家乡的概念。”

从文人墨客的诗句中,我们可以切实感受到“月”与思念之情的紧密连接。唐代诗人王建写道:“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杜甫在《秋夜》中写道:“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张九龄在《望月怀远》开篇就写出如今仍常被引用的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到了南宋,外族入侵,百姓饱受离乱之苦,思乡之情更甚,“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月亮是在外旅人的情感寄托。

在田兆元看来,中秋在此时发展成一个寄托人们对家乡、亲人感情的节日,最初感恩月亮的含义也就被冲淡了。而“团圆”这一层含义到今天是越来越被强化的,如今在外求学、在外打工的人越来越多,人们情感上依旧需要中秋节。

“中国开始是小农社会,流动性不大,因而团圆的需求也不是太广泛。所以中秋开始出现的一段时间有月亮崇拜的含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层含义最终没有发展起来,‘团圆’成了中秋节的内涵。”

“海上生明月”,上海的中秋

“‘海上生明月’,也是一种对中秋的认知。”身在上海,田兆元特别谈了上海这座海洋城市中秋节日的特别意义。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到了月和潮水的关系,当月圆之时,引力更大,带来潮水倒灌,形成海边一些地区十五观潮的习俗。

早年上海地区,潮涌会进入黄浦江,上海清代“沪城八景”中,其中一景就和潮水有关,叫做“黄浦秋涛”。

“中秋观潮、海涛成为一个景观,这是上海和内陆地区的不同。”田兆元说。

市民和游客在上海外滩滨江步道上拍照、赏月。 视觉中国 图

此外,他认为张若虚写到的“海上明月”也值得关注。“上海过去也被称为‘海上’,‘海上画派’、‘海上白云观、‘《海上梨园志》’都是取这一含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上海和月亮联结是最近的,这让上海的中秋有别样的感受。”

只过一天中秋不够?可以尝试过“仲秋”

田兆元曾在美国过中秋节,发现当地华人还在采用“仲秋”的过法,位于“三秋”之中的农历八月仲秋,一整个月都是节日。他们不一定要在八月十五当天过中秋节,而是会在仲秋选择一天或几天来庆祝。

这也许与海外中秋不是法定节假日有关,但田兆元认为这种改变是有据可依的“回归传统”,在古代传统社会,八月仲秋无疑是重要的,是丰收的季节,是一年之中最值得庆祝的时节。

曾经中国一些地方不止过八月十五,在八月十六还有“追月”的习俗。旧时新安(深圳的古称)和广东好些地方都有这一习俗。清代陈子厚的《岭南杂事钞》序中写道:“粤中好事者,于八月十六日夜,集亲朋制酒肴赏月,谓之追月。”据说,八月十五晚家人团圆赏月后,余兴未尽,次日再和好友相聚赏月,吟诗作赋、欣赏花灯,久而久之,形成“追月”之说。如今广东这一风俗早已淡去,但在香港依旧盛行。

“端午现在已经叫‘端午季’:‘头端阳’农历五月初五,‘大端阳’五月十五,‘末端阳’五月二十五。中秋节就过八月十五这一天,很多人觉得太短了。”田兆元觉得,我们也不妨过“仲秋”,把整个农历八月当做中秋来过。

他笑言这样做“好处多多”,不但让传统节日地位更高,还能拉动内需,“现在月饼一过了八月十五这一天立刻就卖不动了,要打折处理,但在美国就不会这样,过了八月十五这一天,还在仲秋这个月,他们依然会庆祝中秋节,月饼也就不会降价。”

“八月这一个月都很重要,是丰收的季节,桂花飘香、气候温凉。”田兆元说,“以前人们在秋天要辛苦劳作,没有时间,只能过这一天。如今我们有需求要充分休息、感受文化、拉动内需,何不考虑恢复八月仲秋的传统?”

责任编辑:张喆

校对:刘威

中秋节的由来

#讲好中国文化#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庆祝。关于中秋节的由来,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和故事。

最著名的传说是嫦娥奔月的故事。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后羿是一个英勇的射手,他使用神箭射下了九个太阳,拯救了人民。人们为了感谢他,给他献上了仙丹。然而,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仙丹后变成了一个美丽的仙女,并飞上了月亮。

另一个传说是关于月亮宫殿的故事。相传,月亮上有一个美丽的宫殿,住着玉兔和仙女。每年的中秋夜,仙女会开放宫殿的门,让人们欣赏到仙境般的美景。人们会在这一天家人团聚,共同赏月、吃月饼、祭拜祖先,表达对美好团圆生活的向往。

除了这些传说,中秋节还与农耕文化和丰收有关。在古代,中秋节是农民们庆祝丰收的日子。他们会在这一天感谢大自然的恩赐,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平安。

无论中秋节的由来如何,中秋节都成为了一个家人团聚、感恩和祈福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品尝各种美味的月饼、赏月、放灯笼、玩各种传统的游戏,共同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时刻。

总之,中秋节源远流长,富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中国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表达情感、团结和欢庆的重要时刻。

【 *** 中国节·中秋】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你知道吗?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1

中秋节起源


1、帝王祭祀

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2、农业丰收庆贺

还有说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3、月饼军粮

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2

中秋节发展




魏晋时期


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 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


唐朝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


北宋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


明清


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


新中国


2008年开始中国大陆将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期,如当天与周六周日重合,则在下周一补休一天。


3

中秋节别称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4

中秋风俗习惯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5

中秋神话传说


1、嫦娥奔月

相传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后被蓬蒙惦记威逼,嫦娥不得已吞下不死药飞升月宫后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时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2、吴刚折桂

相传月宫里有一个人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把他贬谪到月宫,每天都砍伐月宫前的桂树,以示惩处。这棵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会立即合拢。李白在《赠崔司户文昆季》一诗中写道:“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


3、玉兔捣药

嫦娥身边有只玉兔。据说嫦娥身体变轻,开始升空时,惶恐中抱起了一直喂养的白兔。白兔便随她一起上了月亮。玉兔在月宫有一只捣药杵,夜晚在药臼中捣制长生不老的灵药。这个神话传到日本后,变成了玉兔在捣年糕。


4、玄宗夜游月宫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谱曲编舞,创作了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5、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 *** 越发精细,品种更多。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来源:互联网

元宵节赏月看月亮意义 元宵节习俗放孔明灯的来历介绍

<闽南网>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元宵节,大家都知道要赏月,赏花灯,有人还会放孔明灯。那么有人好奇,元宵节为什么要赏月?元宵节赏月的意在哪?元宵节放孔明灯有没有什么来历呢,请大家跟着小编,简单了解下!

元宵节赏月看月亮意义

“十五月亮十五圆”,元宵月亮又大又圆,欣赏月亮不胜美哉。元宵节赏月的意义,网上没有资料可以查,但是元宵节意义倒是有些说法。

元宵节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的“狂欢节”,连平时被限制在家的古代妇女也可以自由出门游玩了。

元宵节主要活动是大众娱乐,但是其社会文化意义却不仅仅是娱乐。

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动,祈求神灵保佑。古代人祭祀泰一(太一)神,因为他是更高神,掌管人类命运。祭祀他,可以获得丰收和平安。古人祭祀地神,是要保佑蚕事丰收。

元宵节也是一个求子的节日。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二《偷灯盏》解释当时人在元宵节偷灯的原因时说:“一云,偷灯者,生男子之兆。”这里“灯”谐音“丁”,就是男丁。这样一来,偷灯就象征着生育儿子。根据同样的道理,观灯也具有求子的涵义。于是,古代妇女出门观灯有了这个理由,就名正言顺了。一直到民国时代,各地多有送灯给那些无子家庭的习俗,祝愿他们添子孙。清代有摸城门门钉的活动。钉,也谐音“丁”。人们希望通过摸门钉而祈求生育儿子。有些地区的人们还赋予汤圆以象征意义。

当然,在人口压力巨大的今天,元宵求子活动已经很少看到。现代人又赋予汤圆以新的解释,那就是甜甜蜜蜜,团团圆圆,象征一家团圆,幸福美满。它很符合人们的内心希望。元宵节因此获得了新的文化意义。

元宵节习俗放孔明灯的来历介绍

元宵节习俗一般是吃元宵,闹花灯,猜灯谜,耍龙灯,踩高跷,舞狮子,划旱船,吃元宵等。

元宵节放孔明灯这一举动从古代就开始了,古代的善男信女们为了祈求他们能够永远的在一起,所以说在元宵节的时候就把他们两个人的愿望写在孔明灯上,祈求上天能够保佑,不会让他们分离。还有些老百姓是为了祈求苍天能够保佑来年能够丰衣足食,过上幸福的生活,所以说当元宵节来临他们纷纷放飞孔明灯祈福。

但大多数还是为了祈求爱情的,因为在古代的时候美好的爱情来之不易,往往因为一句媒妁之言毁了一对璧人的幸福。所以说他们对爱情非常渴求,因此只有放孔明灯来让自己的爱情得到保障,从而获得心凉上的安慰。而这个放飞的日子就选在元宵节,据说这一天会有神仙下凡来观看众人的愿望,挑几个实现。其实这也是一种美好寄托,为自己的内心找一个安放之所罢了。要获得真正的爱情,还需要自己努力争取啊。

就现在而言,放孔明灯虽然跟古代的意义差不多,但是又增加了一层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寓意,大多数人都在元宵节的时候拿着孔明灯,把自己的愿望写在上面,祈求能够实现,其实这也是一种寄托。更多的人放孔明灯是为了好玩,并非跟古人一样有着非常执着的心思,毕竟现在的人都不太注重鬼神之说。

其实孔明灯最早来源于诸葛亮,因为他被司马懿围困,幸好这小小的孔明灯传递信息救了他一命,所以后来人们就觉得这个孔明灯有着神奇之处,好多人都在元宵佳节的时候争相放飞许愿,期待着自己的愿望也能实现。所以就有了元宵节人们放孔明灯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但是现在放孔明灯的也越来越少了,因为它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而且有一定的破坏性。所以说如果你还想在元宵节的时候放一次孔明灯,那就要找一个空旷无人的地方,牵着心爱的人的手,默默的许下一个愿望,或许某一天会实现也不一定哦!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寓意含义 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的来历简单介绍

中秋在的月亮在人们的印象中是又圆又亮的,但古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那么为什么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呢?为什么中秋节要赏月吃月饼呢?

中秋赏月的由来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寓意含义

这句话被人误解为“农历月中,月亮最圆满的时刻往往不在十五日之夜,而是在十六日的晚上。 ”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这句俗语用的是古语中常用的“互文见义”修辞手法,大致可以译为“十五、十六的月亮都可能是最圆的”,类似的手法有“秦时明月汉时关”(意为秦、汉时的明月和山关);“烟笼寒水月笼沙”(意为烟雾与月光笼罩着寒水和沙地)。而且需要说明的是,十六的月亮圆的概率并不比十五的月亮圆的概率要大,之所以让人有这种错觉是因为人们往往很注意非常规的“十六圆”,而对更多的“十五圆”视而不见。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什么意思

中秋节赏月的来历

从时令的角度来说,中秋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这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描绘。

从渊源的角度来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秋分”这个季节在八月内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逐渐约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

从科学观察的角度来看,秋季地球与太阳的倾斜度加大,华夏大地上空的暖湿空气逐渐消退,而此时,西北风还很微弱。如此,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即显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是赏月的更佳时节。

中秋为什么要赏月

中秋节吃月饼的来历

中秋节吃月饼,其起源说法多种。

一说元代末年,江苏泰州的反元起义领袖张士诚(或说是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际,在饼中夹带“八月十五夜杀 *** ”的字条,大家见了饼中字条,一传十,十传百,如约于这天夜里一起手刃无恶不作的“ *** ”(元兵),过后家家吃饼庆祝起义胜利,并正式称中秋节的圆饼为月饼。在后来很长历史时期,甚至在上世纪末,许多月饼上还贴有一方小纸片!只可惜,近年所产月饼已不见小纸片踪影,月饼所含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荡然无存。

另有一说为,明洪武初年,大将徐达攻下元朝残余势力盘踞的元大都北京,捷报传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传谕中秋节普天同庆,并将当初反元大起义时传递信息的月饼赏赐臣民。月饼从此成为中秋节“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了。

标签: 赏月 由来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