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粉能做凉粉吗,藕粉怎样做凉粉

牵着乌龟去散步 百科 24 0
7月后,吃雪糕不如吃这些美食,成本1元一碗,任何人都一学就会做

进7月之后也将迎来一年中最热的几天,这时候很多人无论是外出还是宅家,都喜欢喝冰镇的饮料或雪糕,虽然冰爽舒服,但与这些美食相比起来就差很多了,它们不仅有冷吃还有热吃,可口美味几乎人人都喜欢,而且自己在家里做成本只需1元一碗,任何人都是一学就会做,下面教你来做这些简单的美食小吃。

多种口味的零食凉粉

夏季天热的时候与其在外面买冰淇淋或是雪糕,不如自己在家里做冰冻的凉粉,口感好有果冻的状态,吃着也放心过瘾。

做法很简单我家小孩子就经常自己做,适量的牛奶白糖白凉粉烧开搅拌匀称,在模具底部放一些自己喜欢的水果,将凉粉上倒进去凉透就能脱模开吃了。

是不是超简单,而且花不了几分钟就搞掂,喜欢吃冰冻的放冰箱冻一晚上就够了,细腻光滑弹牙做法多样各种口味想怎么做都行,白凉粉领取优惠券才5.9元能买两盒超实惠。

美味的桂花藕粉

莲藕出淤泥而不染炒菜烹饪好吃,做成的藕粉也是很多吃货日常充饥解馋的小吃,并且零脂肪更能够放开了吃。

纯天然的藕粉 *** 浓稠的藕粉羹,用滚水直接冲泡搅拌散开分分钟就能品尝,加入桂花的藕粉淡淡的桂花香增加食欲,清香与藕的香味相互映衬,甜度适中好溶解吃法也是丰富多样,早餐加坚果牛奶都是回味无穷的美食,今天种草19.9元能获得500克,一小碗成本仅仅1元太划算了。

巨好吃的谷香玉米糊

不管是小孩子佐餐还是自己嘴馋的时候,都能用一碗玉米糊来解决,玉米清香还有微微爆米花香味,原汁原味不含糖,喜欢吃甜可加点吃着超满足,全家人都喜欢。

速溶的效果无需上锅焖煮很方便,不仅适合懒人也节约时间,晚上肚子饿吃一碗玉米糊也不怕增加肚子负担。加点燕麦蜂蜜丰富食材变化花样,有很多的吃法能更好满足小伙伴们,领取优惠券后入手才7.9元便宜又美味。

香浓美味南瓜粉

软烂的南瓜时常出现在我们餐桌上,用其 *** 的南瓜粉也是即食界的优秀单品,特别是加入了椰子油粉之后,碰撞出鲜美的香味吃出幸福感来。

用开水冲泡很快溶解没有什么难度,是填肚子的小吃也是“嘴巴寂寞”时候的小零食,南瓜味十足在甜甜糯糯口感彰显下,更加的让人停不下来嘴来。

早餐懒得做一人一碗南瓜羹,再搭配包子馒头啥的面点营养又舒坦,快捷方便也不耽误家人早上出门,家里常备几袋随时能派上用场,马上入手领取优惠券后只要9.9元5袋,是真正的物美价廉。

上面讲到的4种美食羹粉,既可以称之为饮品也能是抗饿的小吃,可以冰镇也能热吃灵活多样,还没吃过的小伙伴完全应该尝试一下。#美味好物推荐#

藕粉花样做 藕粉芋圆水果捞 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天越来越热,想吃藕粉的朋友们,可以试试这样做起来

方子里的藕粉可以换成白凉粉 芋圆也可以换成彩色小圆子

可以加入自己喜欢的水果,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用料

藕粉:30g(市售的藕粉一包一般都是30g)

凉开水:100ML

彩色芋圆:适量

冰糖:适量

水果:适量

步骤一:

把彩色的芋圆放在冷水里煮,煮到芋圆漂浮起来即可。然后加入冰糖,搅拌均匀即可

步骤二:

煮芋圆的时间,用凉白开调好藕粉,搅拌均匀,无硬块。

步骤三:

中小火将上面调制好的藕粉浆倒入芋圆里,顺时针方向不停搅拌两分钟左右即可

步骤四:

放凉后,加入喜欢的水果,搅拌均匀即可。

开动啦

自制6款健康无添加调料,下饭炖肉,搭配面包蛋糕…真的绝了

神奇小调料,美味大升级~

平时在家做面包、蛋糕或者其他美食,都喜欢从网上或书上参考配方食谱,但又不希望做出来的味道千篇一律,总想加点什么小调料,调配出属于自家的专属味道,让每一餐都有小惊喜。但是市面上的各种调味酱和调味粉,或多或少都会有化学添加,健康系数降低了不少,真的好纠结。


(图源 *** |侵删)


其实那些看起来平平无奇的食材,只要稍作加工,就能变成口味优秀的调味料。关键是,自己在家就能做,天然健康无添加,大人小孩吃着都安心。


所以,今天不藏私带来了6款自制调料,用家里可能有的剩余材料就能做出来,而且使用范围极广,相信一定能为你的面包、蛋糕或其他食物注入灵魂。


椰香坚果调料

香草糖

柚子盐

复合坚果酱

干花酱

香草黄油

*以下食谱所用材料份量均为任意,可以根据各人口味调整分量。

*如果家里有其他可以替代的材料,也不妨试试。


椰香坚果调料


Ingredients

任意坚果(这里用了巴旦木)、椰蓉、黑白芝麻


Cooking steps

1.黑白芝麻一起炒香备用。

*平时炒纯黑芝麻,很难判断炒好了没有,可以同时放少许白芝麻,当白芝麻变得金黄,代表黑芝麻炒得差不多了。


2.椰蓉160℃烘烤5-10分钟,至变成金黄色备用。


3.坚果切成小粒或碎碎备用。4.把刚刚准备好的材料,全部混合在一起即可,记得放在密封的罐罐里面保存哦~


这款调料是满满的颗粒口感,还有清新的椰蓉焦香,最重要的是可盐可甜,可以任意搭配甜味或咸味的食物,非常百搭。


例如平时吃酸奶,单吃口感可能会有点单调,挖一小勺调料放进酸奶里拌一拌,整体口感和风味蹭蹭往上涨~

吃面包、沙拉、开放三明治时,也可以撒一些调料在表面,既提升了风味口感,也让外观更加美腻有食欲。

(图源 *** |侵删)


香草糖


Ingredients

香草荚、细砂糖


Cooking steps

1. 香草荚(有籽或无籽都可)切成小段。


2.埋入砂糖中,密封保存。


*用完香草籽剩下的香草荚壳不要浪费,用以上 *** *** 香草糖,是个物尽其用的好 ***

*如果你比较富裕,可以把带籽的香草荚整根切断,埋入砂糖里;也可以先把香草的籽和荚分离,然后一起混合到砂糖里。这样做出来的砂糖,会有高贵且令人愉悦的香草香气。

*除了香草糖,把香草荚放入朗姆酒中浸泡一段时间萃取香气,能得到纯天然的香草精哦~


做好的香草糖可以怎么用?只要烘焙甜点食谱中没有其他过浓的香料,都可以加入香草糖。除了调整甜味也会使甜点增加一丝香草的香气。平时的牛奶、咖啡、奶茶,用香草糖来代替普通糖,喝起来也很香。


柚子盐


Ingredients

柚子皮、食盐(食用海盐、岩盐都可)


Cooking steps

1. 把柚子表面打湿,用盐搓洗表皮,然后用水冲洗干净。


2. 刨出柚子皮黄色部分。

*如果不小心刨到白色的部分,要切除干净,不然会带有苦涩味。


3.放入微波炉,选择中火,按每次2分钟的频率去叮,每次叮完要拔散一下。直到叮干柚子皮的水份。

▲微波前

▲微波后

*烤干的柚子皮很脆,可以轻松掰开


*不要连续长时间微波,否则一不小心就叮糊了


3.柚皮干用石臼磨碎,可以完全磨碎成粉,也可以保留一些小颗粒,你喜欢就好。


4.柚皮碎和盐混合均匀后密封保存即可。


柚子盐比普通盐多了一份清香,平时做面包、做菜、炖肉所用到的盐都可以换成柚子盐。

如果是海盐做的柚子盐,撒一点在盐可颂上面做装饰,也是极好的,增加柚子香。


复合坚果酱


Ingredients

核桃、芝麻(或其它富含油脂的坚果)


Cooking steps

1. 核桃焯水,放入烤箱,以160℃烘烤5-10分钟,烤干烤香,备用。


2. 把黑芝麻炒香。

*炒芝麻的 *** 和上面椰香坚果调料的一样。


3.所有材料放入搅拌机,刚开始用点动模式打碎坚果,如果感觉机器在空转,可以停下来用勺子刮一下。

*喜甜的可以适量加入糖一起搅打。


4.如此操作,核桃芝麻会慢慢析出油脂,越来越好打,慢慢变成坚果酱。

5.做好的坚果酱密封起来,放入冰箱冷藏,可以保质半年左右哦~


吃腻了花生酱,用坚果酱来抹面包换换口味也不错。加在牛奶、酸奶里或者用来拌沙拉,都很可。

坚果酱在冷藏后是凝固的状态,所以做面包时,可以当做馅料夹心,包进面包胚里,当然也可以和乳酪一起混合使用。

室温下的坚果酱是流动的,能直接加入面团材料中,调整面包胚的口味。

(图源 *** |侵删)


干花酱


Ingredients

干食用玫瑰花瓣、干食用桂花、蜂蜜


Cooking steps


1.干花直接和蜂蜜混合即可。


2.如果想花瓣碎一些,可以把容器换成石臼,花瓣和蜂蜜一起研磨。

*这款花酱是自制的,没有经过严格的消毒处理,所以建议用多少做多少,避免放太久变质浪费。


做好的干花酱,可以替代甜点中部分糖,例如藕粉、凉粉、冰淇淋、蛋糕等。

泡热饮,例如:蜂蜜水、果茶等。

做面包时加入面包材料中,让面包风味更加丰富。

(图源 *** |侵删)


香草黄油


Ingredients

新鲜香草或干燥混合香草(百里香、迷迭香等)、无盐黄油/有盐黄油、黑胡椒、海盐(如果使用有盐黄油,海盐可以省略)


Cooking steps


1. 新鲜香草洗净擦干表面水份,切碎备用。


2.黄油中加入新鲜香草碎/干香草碎、海盐、黑胡椒碎,混合均匀即可。

*黄油需要提前室温软化,稍稍有些软就可以了,不需要软化过度,否则不好塑形。


3.香草黄油用油纸卷起,塑形成圆柱体,包好放入冷冻保存即可。

*使用前记得回温哦~


喜欢偶尔在家小资一下,煎煎牛排、羊排的小伙伴,不妨用自制的香草黄油代替普通黄油。

香草黄油的做法,也很适合用来做面包,例如蒜香面包、蒜香法棍等。把香草减半,再加入适量蒜蓉就可以做成蒜香调味黄油了。切成小块放在面包的割口位置再烘烤,真的很香。

(图源 *** |侵删)



往期回顾

01.是豆腐?还是蛋糕?这种松软嫩滑的口感是豆腐蛋糕!

02.免整形的香蕉奶酪包,新手必备的快手包

03.迷迭香这样用,做出的咸面包香气逼人,好吃

太原骂人水果捞摊位被扔鸡蛋,推荐2种自制水果捞,更卫生更省钱

#时事热点头条说#

8月7日,山西太原一名15岁女生被骂是小三,原因是她拒绝购买47元的水果捞,此事引发网友广泛关注。

(图源 *** ,侵权立删)

10日,太原警方发布警情通报,当晚,许多网友和网红来到涉事摊位围观“打卡”,还有人扔鸡蛋。附近商户因此事受到牵连,无端遭遇网暴。

图丨沸点视频

据媒体报道,10日晚上,该水果捞摊位上随处可见破碎的蛋壳和散落的鸡蛋液,脏乱不堪,小吃街一时间人头攒动,摊位附近挤满了人群。

还有不少主播“打卡”,视频画外音则说道:“点赞破200,直接狗屎兑水泼他一车”。

视频显示,有几名民警在现场维持秩序、疏散人群。

10日,太原警方通报此事称,商家刘月某被行拘5日,刘旭某、刘变某分别被罚款500元和300元;女孩父亲常某明被罚款500元。

(图源 *** ,侵权立删)

11日,附近商户发声,称自己被误认而遭遇网暴,妻子被骂得整夜哭,已经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正常生活。

水果捞是一道简单易做的甜品,它不仅美味可口,而且可以让你轻松地享受到各种新鲜水果的口感和营养。在家做水果捞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这样可以让你更加卫生和省钱。

(图源 *** ,侵权立删)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和喜好来选择喜欢的水果,你还可以加入一些酸奶或者果汁来增加口感和营养价值。总之,水果捞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道健康的甜品,它能够让你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保持身体健康。

酸奶水果捞

(图源 *** ,侵权立删)

用料

草莓、芒果、奇异果、香蕉、酸奶

做法

  1. 准备水果和酸奶

(图源 *** ,侵权立删)

  1. 芒果横切竖切,取出芒果果肉

(图源 *** ,侵权立删)

  1. 奇异果去皮切成块

(图源 *** ,侵权立删)

  1. 草莓丁和香蕉丁

(图源 *** ,侵权立删)

  1. 一层酸奶加一层水果,如此重复三次

(图源 *** ,侵权立删)

  1. 酸奶水果捞就做好了

(图源 *** ,侵权立删)

白凉粉(莲藕粉)芋圆水果捞

(图源 *** ,侵权立删)

用料

白凉粉或藕粉

15克

凉开水

50毫升

酒酿

2小勺

彩色芋圆或者小汤圆

适量

火龙果

适量

奇异果

适量

冰糖水或者糖桂花

适量

做法

  1. 把彩色芋圆放冷水里煮,煮到芋圆漂浮起来后,即熟。然后加入酒酿,搅拌均匀。此时没有糖桂花的,可以加冰糖水进去。

(图源 *** ,侵权立删)

  1. 煮芋圆和酒酿的时间,用凉开水调好白凉粉或者藕粉,搅拌均匀,无硬块。然后把此浆倒入上面的水里,顺时针方向不停搅拌2分钟即可,然后关火。

(图源 *** ,侵权立删)

  1. 冷却一下,藕粉就可以吃了。加入喜欢吃的水果,如奇异果。这张图是用藕粉做的。

(图源 *** ,侵权立删)

  1. 或者美丽的火龙果。这张也是藕粉做的。

(图源 *** ,侵权立删)

  1. 白凉粉要等一个小时左右凉了之后才凝结

(图源 *** ,侵权立删)

早年间的老北京小吃都有啥?又是怎么叫卖的丨京华物语

“蜂糕来哎,艾窝窝!”“满糖的驴打滚儿!”“卖棒子面儿饼子,两面儿焦啊!”“烧饼,麻——尾儿!”“好热面茶呀!”早年间,这些在胡同街巷里响起的老北京叫卖声,形成了人们对这座城市最初的印象。本期的京华物语,就来分享一些与老北京小吃有关的胡同货声。

《北京老城区的胡同》,王佳桓 著,北京出版社2018年12月版。

明清时期的胡同里,有许多深宅大院。走街串巷的小贩便以响器和吆喝向院里的居民通报和推销货物。

卖艾窝窝、蜂糕

艾窝窝,也写作“爱窝窝”。清道光年间李光庭《乡言解颐》记载:“以糯米粉为之,状如元宵粉荔,中有糖馅,蒸熟,外糁薄粉,上作一凹,故名窝窝。”清末《一岁货声》说有“枣窝窝,糖窝窝,白糖、芝麻、澄沙三样艾窝窝”。旧时,春节期间小贩敲小木梆走街串巷售卖。吆喝:“蜂糕来哎唠艾窝窝噢江米年糕来糖窝窝哦!”“蜂糕来哎,艾窝窝!”“艾窝窝好馅儿嘞,桂花果馅儿艾窝窝!”

卖豌豆黄儿

豌豆黄儿,是把煮熟的豌豆去皮捣烂,加白糖和小枣,在砂锅里沉淀成坨,呈深黄色。因为是用砂锅 *** 的,所以又叫“砂锅豌豆黄儿”。旧时,北京在农历二、三月间卖得最多,特别是三月初一至初三,东便门蟠桃宫庙会卖豌豆黄儿的车摊很多,平时则是多走街串巷售卖。独轮车上木案铺蓝布,扣着成坨的豌豆黄儿,切块出售;还放一些切好的三角块儿供人们看。有讲究一些的,在豌豆黄儿上放切碎的金糕(山楂糕),显得更加色彩鲜明。吆喝:“豌豆的黄儿来,好大的块儿来!”“好大块儿的豌豆黄儿,您弄(音闹)块儿尝尝吧!”

卖豌豆糕

豌豆糕,是用熟豌豆面裹芝麻、豆沙、白糖制成。有的捏成各种形状,上浇红糖蜜;也有用模具磕制成的,上染颜色。小贩背圆笼木筐串街售卖。吆喝:“豌豆糕——凉凉儿的豌豆糕!”

卖驴打滚儿

驴打滚儿,又叫“豆面糕”。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在案板上摁平,上铺红糖豆沙馅儿,卷成约1寸直径的卷状,滚上炒熟的黄豆面,切成小段出售。吆喝:“满糖的驴打滚儿!”“一包糖的豆面儿糕啊!”

卖扒糕、凉粉儿

扒(音爬)糕,是用荞麦面做成的小蒸饼,泡在凉水中,卖时用刀削成小片儿盛碗内,放酱油、醋、芝麻酱、黄瓜丝儿、腌胡萝卜丝儿、芥末、蒜泥等拌食;凉粉儿,用绿豆做成淀粉后加水、矾煮成糊状,晾成软晶体状,切成豆腐大小,放凉水盆里,卖时镟成小块儿,放的作料与扒糕一样。旧时,北京多是扒糕、凉粉儿等一起卖,小贩挑担或推车串街售卖。吆喝:“扒糕——凉粉儿!”“来好酸辣的凉粉儿来、拨鱼儿,酸来还又辣呀!”

卖切糕

切糕,是北京的传统风味小吃之一。将黄黏米面加红芸豆、水,放大瓦盆内在火炉上蒸,上面铺一层大枣;蒸熟后将瓦盆扣在案子上,盖一大块湿布,用手按压至约二寸厚的大圆饼,切块售卖,吃时用竹签儿插起,蘸白糖吃。在元代就记有“以黄米作枣糕者,多至二三升米做一团,徐而切破,秤斤两而卖之”。(《析津志辑佚·风俗》)吆喝:“热切糕!”

卖切糕(《北京老城区的胡同》内页插图)。

卖小枣切糕

小枣切糕,用一层熟江米,上铺一层煮熟的小枣,上面再铺一层熟江米,约二寸来厚,上盖棉布,切块售卖。旧时,有推独轮儿车串街售卖的。吆喝:“小枣儿切糕!”

卖玉米面饼

玉米面饼,用玉米面(棒子面)制成的圆饼,用饼铛烙得两面焦熟,所以也叫“两面儿焦”。有的摆摊现烙现卖,有的挎筐串街售卖。吆喝:“卖玉米面儿饼子,两面儿焦啊!”“卖棒子面儿饼子,两面儿焦啊!”

卖炸糕

炸糕,有江米面包豆沙馅的,也有烫面包红糖的。吆喝:“焦炸糕!”

卖油炸鬼

过去,北京早点铺卖豆浆、烧饼、油条(也叫“油炸鬼”)、油饼儿、糖油饼儿、焦圈儿、薄脆、粥等。吆喝油炸鬼,既描述了炸的情形,又夸其油炸鬼好:“炸了一个焦咧,烹了一个脆咧,脆咧焦咧!像个小粮船儿咧,好大的个儿咧!锅炒的果儿咧,油又香咧面又白咧,扔在锅里飘起来咧!白又胖咧胖又白咧,赛过烧鹅的咧!一个大的油炸鬼咧!”

卖烧饼

烧饼是用半发的面先烙后烤而成,面中加少许盐、茴香、油,裹芝麻酱,表面一面儿蘸芝麻,多和油条以及其他面食一起卖。吆喝:“大烧饼,热油炸鬼!”“大卷子热烧饼!”“大油炸鬼来热烧饼!”“热噢好热呀,芝麻酱的烧饼啊!”“焖炉儿的烧饼热哦!”“油炸鬼烧饼!”“烧饼大油炸鬼!”“热的来——大油炸鬼,芝麻酱来——烧饼!”“麻花儿——饼!”还有一种就着烧饼吃的“麻尾(音乙)儿”,与烧饼一起卖。吆喝:“烧饼,麻——尾儿!”

卖杏仁儿茶

杏仁儿茶,用大米碾粉熬成粥状,放入切碎的甜杏仁儿。有的在早点铺卖,有的摆街头叫卖。多挑扁担,两头儿挑两个细高的白圆笼:一个置锅放杏仁儿茶,锅下有小火炉,锅上半盖,盖上有桂花汁、白糖;另一个放瓷碗等。吃时,将杏仁儿茶盛到瓷碗里,添上桂花汁、白糖,搅匀喝。吆喝:“杏仁儿茶哩!”“杏仁儿茶!”

卖面茶

面茶是用小米面熬成的粥,再浇上芝麻酱、椒盐儿等食用。街头卖面茶的多挑扁担,一头儿是面茶锅,下有小火炉,上有两开式木盖,盖上有一木盘,盘上放芝麻酱筒以及装有花椒芝麻盐儿、姜粉的小铁罐,罐盖儿上扎有小眼儿;另一头儿是洗碗用的铁皮水桶。吃时,将面茶盛到碗里,用漏勺淋上芝麻酱、撒上花椒芝麻盐儿和姜粉,顺着碗边儿转着碗喝。吆喝:“面茶!”“好热面茶呀!”

卖茶汤

茶汤面是用糜子面做成,一般兼卖油炒面儿、藕粉。三种吃食都是用开水冲的,只是茶汤、藕粉需先用少许凉水搅好,再用放置在大铜壶中的开水冲开。冲好后,撒上去皮的芝麻仁儿、松仁儿、核桃仁儿以及青丝红丝、山楂条儿等,再加上糖(藕粉只用白糖,茶汤、油炒面儿多用红糖)和桂花汁。有固定摊位售卖的,也有串街走巷流动售卖的。吆喝:“咦噢喂茶啊汤啊!”

卖豆汁儿粥

豆汁儿是由绿豆粉浆发酵而成的,味儿酸,是北京著名的风味小吃之一。北京人把煮熟的豆汁儿叫“豆汁儿粥”。一般多是午后售卖。小贩挑担走街串巷,担子的一头儿是豆汁儿锅,下面装有小火炉;另一头儿是一个四方形的桌台,上面放有瓷碗、筷子筒、一大盘咸菜丝、一大盘辣咸菜丝和一些焦圈儿,几只小木板凳挂在桌台边沿。喝豆汁儿的人摘下小板凳儿,坐在桌台旁食用。喝一碗热豆汁儿,就着一碟咸菜丝儿或一两个香酥脆的小焦圈儿。吆喝:“豆汁儿——粥!”

卖豆汁儿粥(《北京老城区的胡同》内页插图)。

卖灌肠

灌肠,是将淀粉、红曲、丁香、豆蔻等调成面糊状,灌入洗净的猪肠内,煮熟后削成不规则的片儿状,用猪油在铛上煎焦黄,盛在小碟儿内,浇盐水蒜汁儿,拿小木签儿扎着吃。旧时,多摆摊儿售卖。吆喝:“焦喂灌肠哦!”“焦哦灌肠!”

卖卤煮炸豆腐、炸丸子

卤煮炸豆腐,是用豆腐炸成豆腐泡,再用水煮,加花椒、盐等,浇芝麻酱、辣椒汁,撒上香菜,盛在碗里吃;卤煮炸丸子,是用粉条、绿豆做的饹馇团成的小圆球儿,煮着吃。旧时,小贩挑担串胡同售卖。吆喝:“卤煮喂,炸豆腐、茶鸡蛋唠!”“卤煮儿,炸豆腐!”

卖爆肚儿

爆肚儿,是北京的传统风味小吃。将洗净的羊肚、牛肚,切成细条在沸水中焯一下,捞出放在浅底儿碗内,加芝麻酱、酱油、醋、葱花儿、香菜、辣椒油等作料吃。根据不同部位,如肚板、肚仁、肚领、百叶等,口感不同,价格也不同。旧时,北京有串街售卖的,现爆现卖。吆喝:“爆肚儿,开锅!”“爆肚儿开锅,多四两啊!”

卖羊霜肠

羊霜肠,是将羊血和淀粉灌入洗净的羊肠内,加调料煮熟,切成小段售卖。旧时,躲在市民聚集处售卖;也有小贩挑担串街售卖的。扁担一头儿是小火炉,上坐煮锅;另一头儿是大圆笼,装碗筷以及咸汤、芝麻酱、辣椒油、香菜等调料。吆喝:“羊霜肠开锅!”“羊肚儿开锅,烂糊!”

卖冰糖葫芦

冰糖葫芦,是北京冬令有名的小食品。用约半尺长的竹签儿,将洗净去核的山里红(山楂)串起来,一旁将麦芽糖或冰糖、白糖之类加热熬化成糖稀,将串成串的山里红在糖稀中滚一番,使其表面裹蘸一层,再放石板上晾凉定型即成。在清末,已有“扁熟山里红,生山里红夹澄沙、核桃仁,生、熟白海棠,葡萄,山药,山药豆,梨片,黑枣,红海棠,大红橘子,荸荠”等诸多品种。吆喝:“冰糖儿多来,葫芦儿来哟!”“葫芦儿冰糖的,蜜嘞糖葫芦!”

卖铁蚕豆、酥皮蚕豆

这两种蚕豆都是在铁锅里用沙土炒熟的,区别在于,铁蚕豆未经泡发,所以炒熟后比较坚硬;酥皮蚕豆则是先将蚕豆用水稍泡涨后再炒,所以比较酥脆。旧时,在一般零食摊上多有售卖,也有串胡同儿售卖的,有时不用秤而用手抓。吆喝:“铁蚕豆咧!酥皮蚕豆咧!”“铁蚕豆,大把儿抓!”

卖烂蚕豆

烂蚕豆,是用花椒、盐等煮得软烂的蚕豆。吆喝:“五香烂蚕豆!”“烂糊呔,烂蚕豆来哟!”“抓烂蚕豆喂!”

卖半空儿

半空儿,即没长好或挑拣剩下的小粒花生,因为发育不饱满,多有空壳,所以叫“半空儿”。用香料、盐等炒熟后,也有一番滋味。因为品相不好,价格低廉,多是穷苦人家孩子的零食。小贩挎筐串街售卖。吆喝:“半空儿!多给——”

卖“河鲜儿”

“河鲜儿”,指水池里长的藕、莲蓬、菱角、芡实。商贩串街售卖。吆喝:“白花儿藕来,河鲜儿来,卖老莲蓬来呀!”“鲜菱角来哎,卖老噢菱角——来哟——”“老鸡头,才上河!”“鲜菱角哎嗨哎,我卖哎老菱角哎鲜菱角嘞!藕哎白花儿藕哎,老鸡头啊才上河啊!”

卖鸡头米

芡实,因其形状像个鸡头,又俗称“老鸡头”。剥去多尖刺的外皮煮熟后,吃里面的果实,即“鸡头米”。小贩卖做熟的鸡头米,分嫩的、二苍、老的三种(以二苍更好),分别用鲜荷叶包裹。吆喝:“鸡头米来,二苍的好吃来!”

卖菱角

分生、熟两种。将鲜嫩的菱角用特制的剪刀剪去两角儿,用鲜荷叶包好,叫“鲜菱角”;将老菱角煮熟后再剪去两角儿,掰成两半,用鲜荷叶包好,叫“老菱角”。商贩串街售卖,按荷叶包卖。吆喝:“鲜菱角来,卖老——老菱角来噢!”“鲜菱角来哎,卖老嗷菱角——来哟——”

卖馄饨

一年四季都有卖馄饨的,有摆摊售卖的,也有挑担卖的。一早一晚为多,尤其是晚间更多。挑子的一头儿是火炉和煮锅,锅内煮猪骨等,用铁丝网隔开,另一边煮馄饨;挑子的另一头儿放肉馅、馄饨皮,还有香菜、紫菜、虾皮等作料,现做现卖。吆喝:“馄饨——开锅啊!”

卖包子

分肉馅、素馅两种,不同的馅料有不同的吆喝。用穗子油(又叫“网油”,即肠油)、韭菜做成的肉包子,吆喝:“穗子油韭菜咧,热包子咧!”用蘑菇、木耳、黄花儿做成的素包子,吆喝:“香蕈蘑菇馅儿的,素包子——!”

卖烫面饺

即用烫面做皮包成的饺子,用小笼屉蒸熟即可。特点是皮儿薄,吃起来咬着筋道,片刻即得,方便可口。旧时,街头卖烫面饺儿的多是下午售卖。

卖煮玉米

过了端午节不久街上就有卖煮玉米的。刚下来的玉米非常鲜嫩,北京人叫“五月鲜儿”。商贩把煮熟的玉米放在一个大笸箩里,用小棉被盖上,串街售卖。吆喝:“新鲜活秧儿嫩来蒸化来老玉米,仨大钱儿俩大钱儿呀!”“活了秧儿嫩来呗,老玉米唻,仨大钱儿俩大钱儿唻!”

卖烤白薯

旧时,多用砌的炉子现烤现卖,后来逐渐用废旧大圆铁桶改造成炉子,装有炉烤屉,烤熟的白薯皮内生甜汁。吆喝:“烤白薯——”

卖奶酪

奶酪,又叫“干碗儿酪”,是用牛奶加白糖、米酒制成的半凝固食品,盛放在小瓷碗内,入口即化,清凉甜润。旧时,街头有商贩挑着大木桶售卖,木桶内放一层层的碗儿酪,夏天桶内用冰镇之。吆喝:“伊哟噢,酪——喂!”“干碗儿,嘞哎嗨哎酪哎哟!”

卖酸梅汤

酸梅汤,是用乌梅、冰糖、桂花等煮制而成的饮品,用冰镇之,是北京夏天著名的清凉饮料,以位于和平门外琉璃厂的信远斋最为有名。每到夏季,走街串巷推车售卖酸梅汤、果子干儿等小吃的,使用一种很特殊的响器——冰盏儿:以生黄铜制成的小碗儿,口径一寸八分、高近一寸,共两只。小贩手托握二盏,以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托住下面小碗儿的碗底,大拇指、食指夹住上面小碗儿的边缘,不断敲击下面的小碗儿,发出清脆明亮的声音。

电影《城南旧事》(1983)剧照。

卖冰棍儿

每到夏季,街上摊铺或推小轱辘儿车卖冰棍儿的比较常见。吆喝:“冰棍儿!”“奶油冰棍儿!”“小豆冰棍儿!”“红果儿冰棍儿!”

卖热茶

也叫“卖大碗儿茶”。在一个大瓷罐里沏上茶叶末儿,倒在大瓷碗里晾着。小贩多挑担售卖,一头儿是大瓷罐,一头儿是装着大瓷碗的筐。吆喝:“热茶呀!”“喝大碗儿茶嘞!”

卖雪花儿落

雪花儿落,是人们自己 *** 的冰激凌。在大木筲里放上碎冰,撒上盐。木筲中心有一带轴的铁筒,底下和木筲相连。轴上缠绳,来回拉绳,铁筒就在木筲里转动,使铁筒里的甜水均匀地降温。待铁筒内壁挂上冰凌,小贩用竹板在筒壁上刮下放入碗中。卖时用漏勺捞出冰凌盛在小碗里,颜色同雪花落在地上一样,故名“雪花儿落”。旧时,每到夏季就有摆摊或串街售卖的。吆喝:“你要喝,我就盛,解暑代凉冰镇凌!”“冰镇的凌啊,雪花儿的落,城里关外拉主道!”“冰激凌——雪花儿落——贱卖多盛拉主道!”

卖柿饼

将盖柿、高桩柿子晒成干,压扁,叫作柿饼。有零卖的,也有卖成串的。柿饼外面挂一层白霜,其实是晒制过程中析出的糖分,所以吃起来特别甜。吆喝:“柿饼儿,糖饽饽!”

打糖锣挑子

指的是敲小铜锣专卖小孩吃的糖和小玩意儿的挑子。蔡省吾的《一岁货声》中介绍:“敲小铜锣,专卖各种玩艺。糖瓜、糖饼、人参、鹿筋、麻花、死棍、菱角,各种金钱不落地,小儿钻坛子,花棒播鼗……木长虫,变八卦,七巧图,吹筒箭,万花筒,升官图,围棋,红鱼,六地骨牌,小弩弓,泥骰,宝盒,江米团,白石球,马尾虾蟆,苍蝇笼,瓦锅子,泥盒子,鸽子窝,琉璃泡,西湖景,琉璃小水烟袋,小风筝,沙燕,八卦门帘,鬼脸,大秃和尚斗柳翠,布老虎,泥美人,小胖小子,泥马,泥人模子,假胡子,霸王鞭,小鞭,匣炮,起花,地老鼠,滴滴金,黄烟炮,手拿花,炮打灯,菱角鞭。”

卖梨膏糖

这种糖是用糖加芝麻制成的,有指甲盖大小,连成糖板状,可以掰下零卖。有润肺止咳的功效。多是挎筐串胡同售卖。吆喝:“大块儿的梨膏,越嚼越香哦!”“大梨膏哎,蘸帖儿嘞大梨膏!”

卖关东糖、糖瓜儿

关东糖,呈方形或圆形的长棍儿状,用麦芽糖制成,做成小圆球类似瓜形的叫“糖瓜儿”。民间传说农历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的日子,关东糖为祭品之一。旧时,祭灶日前有小贩串街售卖。吆喝:“关东糖来!”“赛白玉的关东糖!”“买点儿糖瓜儿吧,您可别忘了祭灶啊!”

作者/王佳桓

摘编/安也

编辑/袁春希

校对/王心

不吃李凉粉、方酥锅盔、炸香蕉,就等于没来过南充

去南充,除了米粉,还能吃点啥?

大榜的好朋友雯雯答:谢阿姨炸香蕉!

是不是太硬核了。雯雯说这个炸香蕉很多南充人从小吃到大,每次回南充必吃,香蕉油炸,裹上番茄酱和沙拉酱,好放纵好罪恶。

我们跟着导航,并没有找到嘉陵路环形商场里面的谢阿姨,而是问了路边的几个高中生,跟着他们说的方向,终于在一个断头路的尽头发现了谢阿姨。

谢阿姨本尊,微胖,头发花白,约60岁上下,从她手里下油锅的香蕉,少说十几年也有上万根。

大根香蕉剥皮后,被串上竹签,裹上一层厚厚的面糊,再下油锅,炸到金黄。

挤上一层番茄酱,再挤上一层沙拉酱,就可以吃了。香蕉外脆里软,又烫又油,之一口口感层次很丰富,酸、甜、软、脆、烫,但稍多吃两口就很腻。

外地人或许会觉得一般,但对于80后的南充人来说,这就是伴随他们青春味道吧。

到了南充,不吃锅盔,就等于没来过南充。

在南充人心里每个人都一家无可替代的锅盔,有的人推荐教育学院对面的李家锅盔,有人推荐方锅盔,我们选了什字上街店的方酥锅盔。

跟着导航终于找到这间夹缝中的小店,左边是卖灯具的,杂色灯光不停闪烁,右边是一个黑黑的楼道,通往二楼的内衣展销会,门口的大音响十分聒噪。

它就在中间,招牌被两边挤得层层叠叠。

锅盔是提前做好的,码放在框子里,静待食客。选了要灌饼的料,老板才会下炉再次烘烤,让死气的面饼,焕发脆脆的生命。

南充的方酥锅盔,像一个方形的小纸袋,料足到快撑破饼皮,拿在手里都不知道如何下口。

勇敢的一口下去,牙齿激起无数脆皮,纷纷落下,南充锅盔更大的特点就是外皮脆且薄,吃的时候得身体前倾才行。内里的凉粉是现刮下来的,很细,滑嫩又入味。

大榜分享过2次南充锅盔,但都不及真正在南充吃的这家。

来南充之前,大榜的好朋友狗娃说:你们一定要去吃李凉粉,一定要吃,真的太好吃了。

据说这家凉粉已经开了三十几年,以前是从明家河白土坝担起挑子走街串巷的凉粉,现在有了好几家分店。

在文化路找了好几圈,终于找到了它。点了招牌的李凉粉和苕凉粉。两种都是凉粉少见的形态,一个是片状,一个泥装。

李凉粉被刀切成大片,红油、花生碎、大头菜、葱都下得足,拌匀之后薄片的凉粉被红油包裹,在筷子上溜来溜去,送入嘴中,绵软又香辣,那种质感像柔软版的凉拌猪皮,很妙。

苕凉粉还是之一次见,是用红薯做的,质感比藕粉更厚重一些,是热的,成泥状,同样料下得重碗上铺满了榨菜花生红油,拌匀之后,很难形容,像一朵麻辣带劲儿的积雨云,入口就化了,但是辣味香味依然存留。

两种凉粉确实都非常好吃!虽然撑到不行还是想打包带走的那种!

夜宵我们选择了在彩霞巷和农科巷里面里面的一家串串。向我们推荐的人是一位老饕,问他这家店叫啥,他说不上名字,只说:走到那就看到了,只有这一家。

打车到他发送的位置,是一个冷清的十字路口,不知道该往巷子里走,还是继续往,周围是 一些老式的卡拉OK,巷子里也冷冷清清,感觉不太像有串串的样子。

突然我说:你闻到了没?

她说:我闻到了。

于是我俩靠着嗅觉找到了这个摊儿。

非常小的一个摊儿,店里只有一个大圆桌,已经围满了一圈人,在昏暗的路灯下,连菜都看不清,把手机的电打开,自己选菜。

老板把菜放到一个老式的提锅里开煮。一股80年代校门口一毛钱一串的麻辣烫味道就冒出来了。

路灯下支起一张桌子,就开吃了。现在是什么味道都有点模糊了,只觉得,香!老汤的味道在昏暗的路灯下特别应景,不燥不腻,牛肉和土豆片最让人欲罢不能,蘸碟是原始的干辣椒加盐。

在巷子里吃完一顿饭,都没见过几个人,只有老板家的孙子,独自坐在门口的桌上发呆。这么原始的味道,就该藏在这么深得巷子,更好不要让人知道!

口水直流——农村人那挥之不去的“凉粉”之恋


「凉 粉」


挥之不去的“凉粉”之恋


缙云县地处武夷山--戴云山隆起地带。其中山地、丘陵约占总面积的80%,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山泉、冷水分布甚广随处可见。所以缙云人在熟悉的上下三村走动,都可以清泉解渴。只有出远门,就会用毛竹茶筒带一筒茶水路上止渴,用麦粿松或粽子当“路资”途中填肚。在温饱无着,物资匮乏的年代,缙云人的脑子里,不但没有“冷饮”的词语和概念,更没有这个消费能力。幸亏缙云的山野,不少地方都生长着“木莲”,聪明的缙云人能够将其做出“凉粉”(也称木莲豆腐),可供夏天祛暑解渴。


缙云人称的木莲,又叫凉粉果、还有土名叫“烹芃”、薜荔果。是常绿攀援或匍匐灌木;含有乳汁,成熟果子富果胶,可制“凉粉”(木莲豆腐)供食用;根、茎、叶、果药用,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解毒、补肾、通乳的功效。木莲结果,形如莲房,掰开可见许多细小的种子,“木莲”之名由此而来。当木莲成熟后,果实会爆开,便会有若干小粒的子,俗称木莲子。通过传统加工而成当年唯一的冷饮佳品——“凉粉”(即木莲豆腐)。


做凉粉需要少量野藕粉和一个盛水的大容器,量杯,纱布等用具。凡在容器里毎放三斤凉开水(以前用深井的真冷水)为例,舀三勺木莲子,放在双层纱布里(数量大者以此类推),然后浸入凉白开水的容器中,用手不停的捏挤,把木莲子里面的乳汁捏出来,直到木莲子被你捏干了为止,再把容器中的水和汁液搅拌均匀。然后,加入野藕粉凝固剂,再放入刚才的纱布中,在容器内再次挤压,然后再搅拌均匀。就成了色泽如冰玉,晶莹润滑,捧在碗里有若冰花绽放,犹如水做成的半凝固状的“凉粉”了,吃的时候可以用勺子从上到下轻轻劈舀出来放在碗里,再加些薄荷香精,棉白糖,或者可以根据口味加些醋类。碗里的凉粉幻化出透着嫣红色泽的花瓣,十分赏心悦目,捧在嘴边慢慢吮吸,口感很像果冻,却更清凉润爽,入喉的感觉妙不可言。这就是一种传统的缙云风味。很多有经济头脑善于经营的农民,都以专业经商的模式在缙云三乡的城镇摆摊或行担,或赶集市经营。特别是五云镇、壶镇、舒洪、新建、黄碧街等地的夏天,都比比可见。

小时侯,我们新建公社的几摊凉粉,其中有一个设在他村口的自家门口,也有一个是一位老头挑着担子绕街路叫卖。那个年代,木莲豆腐是炎热的夏天唯一的解渴饮品,相当于现在的棒冰、果冻、冰淇淋等饮料。

当年某日,我顶着 *** 的太阳走了十来里路,给在新建镇里做木的父亲送东西去时,白汗如雨口干舌燥,之一个念头就是想吃一碗冰甜的凉粉。眼睛雷达似的寻找那卖凉粉的行担。那次好不容易找到了老头的行担停在西街边阴凉的墙弄巷口,看见三五个大人小孩围在一圈,美滋滋地在享受着又甜又凉的凉粉,我馋得恨不得一个箭步冲上去抢过来以饱口福。当我一边眼睁睁地看到了老头木桶内晶莹剔透的凉粉,一面急急忙忙在口袋里陶三分钱,不料袋里空空如也,真的急的欲哭无泪!然后实在无奈地吞几口口水依依不舍地离开,奔向父亲做木的作场,腼腆地向父亲讨了三分钱,再匆匆忙忙跑回原来的墙弄去,结果老头早已卖光凉粉而扬长回去了。此时此刻的怨气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

从那次起,我又改变了路数。趁着晚上生产队要七八辆双轮车一批拉公粮到新建粮管所去交“农业税”和“爱国粮”之机。人家是正劳力拉,我家因父亲搞副业做木在外,就要妈妈顶上去。于是我主动请缨跟上去帮助母亲推车助力,可以一举两得。一是妈妈又会夸我懂事,二是到时候吃碗凉粉也会顺理成章。当我用力在后面推着母亲的车跟着交公粮的大军,未到新建村口,就老远将眼睛盯在了村口凉粉店里了。一到店门口,我就逼着母亲先买凉粉。不料被母亲一顿训斥:“痴呆囡,人家粮管所是十点钟就要关门下班的,我们先将公粮验收过秤后在来吃,不要饿鬼一样”!于是我就不敢再催,只能乖乖的等交好公粮再说。眼见七八辆车的公粮将近过秤堆放好时,我就迫不及待地抢先跑到村口凉粉店旁,远远看见交粮的空车队伍打道回府而来,我就大声喊起“吃凉粉喔——”,奇怪得是我这样一喊,竟然整队人马都经不起诱惑,全都停下来吃了。我高兴得暗暗得意,店家一边轻轻揭开盖在木桶上的洁白沙布,一边用轻巧的铁勺小心翼翼地从上面劈舀一小块放入大囗浅底碗中,然后将碗中无色无味晶莹剔透的凉粉用一片薄铁片把它纵横划碎,再加上一小瓢羹糖水,几滴陈醋。

一碗接着一碗地盛。看到这里我己经口水直吞了,争先恐后地抢过一碗,直接就喝。但是这喝是舍不得大口的喝,而是要慢条斯理地延长享受时间,抿着小嘴轻轻的吮吸,这种吸一是使木莲豆腐均匀的入口,二是在享受这个美味入口的过程,轻轻用嘴唇抿一下,不料有弹性又爽滑的凉粉,几乎经不得在口中停留就老早到肚里去了。这个上口消炀的吃喝过程,既是品尝清凉美味解暑气,也是体验一种美滋滋的食欲文化……。


喝了以后,几个正劳力的大人也高兴地开玩笑:“该夜乌日的凉粉是全亏这个麻狸儿带头,不过这么辛苦又这么热天暑道,喝一碗凉粉也确确实实清爽……”。

藕粉能做凉粉吗,藕粉怎样做凉粉-第1张图片-

大家一边开着玩笑,一边习以为常地将七八部双轮车扎扎实实地连好,每部都用车肚下的“拖柴”当“刹车”各自掌握,另外由技术更好的张大叔在最前面当“驾驶员”,李叔叔断后把控,一辆“缙云特色”的以双轮车节节相连的“土列车”,在星光隐现下的乡间砂石路上,哗啦啦啦地驰骋在交公粮的返村路上,大家不约而同地回味着凉粉的清凉美味……


时过境迁几十载,物换星移凉粉消,然而缙云独特风味的凉粉之恋,久久挥之不去!



朱金英口述/应子根整编


扫码关注吧

去南充,除了喝粉儿,还能吃点啥?

去南充,除了米粉,还能吃点啥?

大榜的好朋友雯雯答:谢阿姨炸香蕉!

是不是太硬核了。雯雯说这个炸香蕉很多南充人从小吃到大,每次回南充必吃,香蕉油炸,裹上番茄酱和沙拉酱,好放纵好罪恶。

我们跟着导航,并没有找到嘉陵路环形商场里面的谢阿姨,而是问了路边的几个高中生,跟着他们说的方向,终于在一个断头路的尽头发现了谢阿姨。

谢阿姨本尊,微胖,头发花白,约60岁上下,从她手里下油锅的香蕉,少说十几年也有上万根。

大根香蕉剥皮后,被串上竹签,裹上一层厚厚的面糊,再下油锅,炸到金黄。

挤上一层番茄酱,再挤上一层沙拉酱,就可以吃了。香蕉外脆里软,又烫又油,之一口口感层次很丰富,酸、甜、软、脆、烫,但稍多吃两口就很腻。

外地人或许会觉得一般,但对于80后的南充人来说,这就是伴随他们青春味道吧。

到了南充,不吃锅盔,就等于没来过南充。

在南充人心里每个人都一家无可替代的锅盔,有的人推荐教育学院对面的李家锅盔,有人推荐方锅盔,我们选了什字上街店的方酥锅盔。

跟着导航终于找到这间夹缝中的小店,左边是卖灯具的,杂色灯光不停闪烁,右边是一个黑黑的楼道,通往二楼的内衣展销会,门口的大音响十分聒噪。

它就在中间,招牌被两边挤得层层叠叠。

锅盔是提前做好的,码放在框子里,静待食客。选了要灌饼的料,老板才会下炉再次烘烤,让死气的面饼,焕发脆脆的生命。

南充的方酥锅盔,像一个方形的小纸袋,料足到快撑破饼皮,拿在手里都不知道如何下口。

勇敢的一口下去,牙齿激起无数脆皮,纷纷落下,南充锅盔更大的特点就是外皮脆且薄,吃的时候得身体前倾才行。内里的凉粉是现刮下来的,很细,滑嫩又入味。

大榜分享过2次南充锅盔,但都不及真正在南充吃的这家。

来南充之前,大榜的好朋友狗娃说:你们一定要去吃李凉粉,一定要吃,真的太好吃了。

据说这家凉粉已经开了三十几年,以前是从明家河白土坝担起挑子走街串巷的凉粉,现在有了好几家分店。

在文化路找了好几圈,终于找到了它。点了招牌的李凉粉和苕凉粉。两种都是凉粉少见的形态,一个是片状,一个泥装。

李凉粉被刀切成大片,红油、花生碎、大头菜、葱都下得足,拌匀之后薄片的凉粉被红油包裹,在筷子上溜来溜去,送入嘴中,绵软又香辣,那种质感像柔软版的凉拌猪皮,很妙。

苕凉粉还是之一次见,是用红薯做的,质感比藕粉更厚重一些,是热的,成泥状,同样料下得重碗上铺满了榨菜花生红油,拌匀之后,很难形容,像一朵麻辣带劲儿的积雨云,入口就化了,但是辣味香味依然存留。

两种凉粉确实都非常好吃!虽然撑到不行还是想打包带走的那种!

夜宵我们选择了在彩霞巷和农科巷里面里面的一家串串。向我们推荐的人是一位老饕,问他这家店叫啥,他说不上名字,只说:走到那就看到了,只有这一家。

打车到他发送的位置,是一个冷清的十字路口,不知道该往巷子里走,还是继续往,周围是 一些老式的卡拉OK,巷子里也冷冷清清,感觉不太像有串串的样子。

突然我说:你闻到了没?

她说:我闻到了。

于是我俩靠着嗅觉找到了这个摊儿。

非常小的一个摊儿,店里只有一个大圆桌,已经围满了一圈人,在昏暗的路灯下,连菜都看不清,把手机的电打开,自己选菜。

老板把菜放到一个老式的提锅里开煮。一股80年代校门口一毛钱一串的麻辣烫味道就冒出来了。

路灯下支起一张桌子,就开吃了。现在是什么味道都有点模糊了,只觉得,香!老汤的味道在昏暗的路灯下特别应景,不燥不腻,牛肉和土豆片最让人欲罢不能,蘸碟是原始的干辣椒加盐。

在巷子里吃完一顿饭,都没见过几个人,只有老板家的孙子,独自坐在门口的桌上发呆。这么原始的味道,就该藏在这么深得巷子,更好不要让人知道!

美文 | 桑叶凉粉

莫言老师在他的散文《吃事三篇》中说,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他与小伙伴们一起,像传说中的神农氏一样,尝遍了百草百虫,为扩充人类的食谱作出了贡献。他还用生花妙笔,把百草百虫的食用 *** 进行了生动描述,不愧为大手笔写就的救荒秘笈。但是也正如老话所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见多识广的莫言老师,偏偏漏掉了一种非常重要的食材——桑叶。以桑叶为主要原材料, *** 成桑叶凉粉,当为春夏两季老幼皆宜的时令美食。

原材料很简单——摘嫩桑叶500克,用水洗净,切细,加入1000克水,用豆浆机或破壁机在常温下打成浆糊。用一块干净的过滤布把桑叶渣过滤掉,把桑叶汁水装进干净脸盆里备用。

取新鲜干稻草一把,约200克左右,烧成灰。把稻草灰放入另一个脸盆里,加500克左右的水,让其融化。再用干净的过滤布把灰渣过滤掉。

把桑叶汁水和稻草灰水一起倒进锅内,加热烧煮,边煮边用勺子搅拌,同时撇去水面上的浮沬。等水烧开后用盆装好,冷却6~12个小时,一盆弹性十足、色如琥珀的桑叶凉粉就做成了。

这中间隐藏着哪些秘密呢?经检测,桑叶汁水中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稻草灰水中含有一定的植物碱。植物碱能够让植物蛋白凝固,这与卤水点豆腐的原理是一样的。加热烧煮,则主要是为了高温消毒和蒸发掉多余的水分。

因为加水太多、火候不到或植物碱过少等原因,导致桑叶汁水不能凝固成桑叶凉粉,也有补救办法,就是按汁与粉四比一的比例,加入藕粉或食用淀粉,在常温下搅拌均匀,然后在微波炉中加热3~5分钟,冷却后也会凝固成色香味同样完美的桑叶凉粉。

五一休假期间,成功 *** 出桑叶凉粉这道时令美食,全家人一起高兴享用时,我猛然意识到自己错怪莫言老师了。在他还未成年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还没有抖音和视频,他不会知道桑叶凉粉的 *** *** ;也不知道,能够根据不同的喜好,把凉粉加工成不同的形状;更不可能知道,可以根据各人不同的口味,加糖加盐加牛奶加蜂蜜。当时也没有冰箱,更不会把桑叶凉粉放到冰箱中冷冻或冷藏,以备随时取用。

《本草纲目》更是把桑叶吹嘘得神乎其神,说它是神仙服食的东西。对于风眼下泪、赤眼涩痛、头发不长、吐血不止、小儿渴疾、汤火伤疮、手足麻木等毛病,均有明显疗效。更有甚者,《抱朴子》一书还说,一切仙药,不得桑枝煎不服(意思是说,所有仙药,必须用桑枝煎煮,服用后方能见效)。桑叶和桑枝是否真有那么多神奇的功效,我没试过,不敢妄言。倒是品尝桑叶凉粉后,整个五一假期,我们全家人都是乐呵呵。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治疗现代人无缘无故不开心的毛病,桑叶凉粉是有显著疗效的。

春末夏初正是采食桑椹的黄金季节。在采摘桑椹时,不要忘记桑叶也能 *** 成美食。桑叶能把蚕宝宝喂养得白白胖胖,以桑叶为主要原料的绿色无添加纯手工美食,当然能够让人吃出草木的清香和生活的美好来。只要在采摘桑叶时,不要一哄而上,把满头秀发的桑树采摘成秃子。也不要攀高竞上,不小心从树上摔下来,实属得不偿失。还要提防洋辣子(一种有毒的毛毛虫),一旦被洋辣子辣到了,势必会影响 *** 桑叶凉粉的好心情。

作者 | 祁怀清

摄影 | 刘木木

北京大叔教你认识各种淀粉,各种淀粉的用法,避免失误。

最近很多网友问我生粉是什么。生粉如果没记错应该是从荷兰传到香港,然后进入广东,特点是吸水性巨大,主要用于菜品勾芡,成菜干净透亮,不容易泄。

我只认这一个牌子的生粉,风车牌,应该是原产荷兰,原料是马铃薯,这种生粉没有小包装,我只见过50斤包装的,买的时候切记别上当。

如果买不到,现在市场上据说出现一种内蒙的土豆淀粉,品质媲美风车,也是大包但是可以零卖,大概7块钱一斤左右价格,可是尝试一下。

这是我找朋友从餐馆要的一斤,摸起来手感和玉米淀粉差别很大,特别滑,家庭用菜肴勾芡,可以用好久。如果调脆炸糊,(参见我拔丝苹果视频)可以用。菜肴勾芡尽量调的稍微稀一点,太稠容易起疙瘩,不好控制。



玉米淀粉,红薯淀粉,再我看来用起来差别不大,主要用于上浆挂糊,吸水率不高,滑油,炸制不易粘连容易打散。适合 *** 软炸虾仁,糖醋里脊,鱼香肉丝,等菜肴

由于它的吸水率不高,用于菜肴勾芡用量是生粉的一倍左右,会略显发混,尤其是白汁菜肴,没有生粉勾出的芡汁透亮白净。

小麦淀粉,也叫澄面,主要是用于面点 *** ,广东的水晶虾饺,面皮就是用的这种。

这是我做的,虽然难看点,但是味道还不错。这种淀粉就不多说了,和做菜关系不大。

还有一种绿豆淀粉,我搞不到实物拍图,就直接说说吧。老北京最早有粉房,磨绿豆,出绿豆淀粉,一部分淀粉卖给餐厅做菜用,比如同和居的三不粘就是用的水绿豆淀粉。 这个我就不打算再表演了,有点丢人


还有一部分淀粉卖给中药厂,做那个大中药丸子,牛黄解毒丸,山楂丸,都吃过吧。

剩下的淀粉做粉丝,夏天做绿豆凉粉,还有一部分沉淀做豆汁,麻豆腐,一点不浪费的。



最后在说 菱角粉,藕粉,有一点特殊香味,这一般都是冲糊糊直接喝了,物质匮乏时期产物,价格高,做菜划不来。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里。

标签: 藕粉 凉粉 怎样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