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黄芩的功效与作用

牵着乌龟去散步 问答 24 0
肌酐高患者吃枸杞,黄芪,西洋参,黄精,可以帮助降肌酐吗?

肌酐高的患者吃枸杞、黄芪、西洋参、黄精等不能降低肌酐,但可以一定程度上保护肾脏,减慢血肌酐升高的进程。


枸杞子能够滋补肝肾、黄芪能够补气升阳、利水消肿(通利小便,消除水肿),西洋参生津益气(通过补气来促进津液生成),黄精补脾润肺滋阴。

这四味药物对于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均有益处,能够改善患者神疲乏力、肢体浮肿等症状,延缓肾脏纤维化,减轻肾脏微炎症状态,延缓血肌酐升高的进程。

肌酐升高的患者可以服用枸杞、黄芪、西洋参、黄精,但这些不能降低肌酐,具体治疗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用药。

我是中医教授何学红,大家有肾脏疾病的相关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给我。

每日一味中药——黄芪


黄芪

Huangqi


【来源采制】

本品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春秋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及须根,晒干生用或蜜炙用。


【主要成分】

黄芪多糖。氨基酸(多达25种),总量约1.26%,另外还有蛋白质、胆碱、甜菜碱、叶酸、维生素、生物碱及微量元素(硒、硅、铁、钙等)。


【功效主治】

味甘,性微温,归肺、脾、肾经。功效益气,固表,利水,益寿。

1. 益气,主治气虚本证及气虚而变生的他证

2. 益气而利水,主治气虚水肿。

3. 益气而养血,主治血虚证。

4. 益气而活血,主治血瘀证。

5. 益寿,主治体弱早衰。


【药理作用】

1. 促进和调节免疫功能

2. 促进细胞代谢和蛋白质合成

3. 促进造血功能

4. 抗衰老

5. 促进生殖功能

6. 抗应激

7. 强心、调节血压、扩张血管

8. 抗凝血、改善微循环

9. 利尿、抗肾炎

10. 保肝

11. 抗病毒

12. 抗菌、抗炎

13. 调节糖代谢

14. 抗骨质疏松

15. 抗溃疡




以上内容摘自 *** ,谨对原作者表示感谢!

“昔日戈壁荒滩 今朝万亩药田”新疆和硕万亩黄芩获丰收

草药清香的黄芩被采挖机从戈壁滩下“翻挑”出来,一会儿的功夫,田间地头就摆满了一捆捆的黄芩。 龚其克加甫 摄

中新网乌鲁木齐11月10日电 (刘雨珊 龚其克加甫 *** 举)“每天有16台采挖机进行专业采挖,今年计划采挖的面积是7000亩左右,采挖估计在20日到25日之间结束,明年春天我们还要继续采挖6800亩左右,总共面积13800亩,”新疆巴州和硕县乌什塔拉乡黄芩种植基地技术员黄天明如是说道。

丰收时节,药材飘香。眼下,新疆巴州和硕县的万亩黄芩喜获丰收。巍巍天山脚下,十余台采挖机在广袤的戈壁滩上来回穿梭,伴随着热闹的机械轰鸣,一根根散发着草药清香的黄芩从戈壁滩下“翻挑”出来,打包成捆,一会儿的工夫,田间地头就摆满了一捆捆的黄芩。

眼下,新疆巴州和硕县的万亩黄芩喜获丰收。 龚其克加甫 摄

黄天明介绍,2023年春天,新疆巴州和硕县乌什塔拉乡黄芩产量,现货达到八百公斤以上,干货大概是320公斤到360公斤。

黄芩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中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抗病消炎等功效,是中国四十种大宗药材品种之一。近年来,新疆巴州和硕县因地制宜地推进农业种植结构优化调整,积极引导群众转变观念,不断扩大黄芩种植规模,把中药材产业打造成为生态美、环境优、群众富的绿色生态产业,为当地群众发家致富种下“药引子”,鼓足钱袋子。

巍巍天山脚下,十余台采挖机在广袤的戈壁滩上来回穿梭。 龚其克加甫 摄

新疆巴州和硕县乌什塔拉乡副乡长单海斌说:“今后我们将在这个黄芩产业上做文章,从黄芩的种植以及粗加工、精细化的加工,让群众对黄芩种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促进当地种植业结构调整,同时通过黄芩的种植带动其他药材在当地落地生根。”

据悉,新疆巴州和硕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代农业,打造美丽乡村的真实写照。截至目前,新疆巴州和硕县已种植黄芩25,300亩,每亩的平均收益将达到2000元以上,整个采收季预计可为当地农户带来3000万元左右的收益。(完)

夏季黄芪这样用,清热解暑生津!4种人尤其适用,补脾虚、消水肿

夏天可以用黄芪吗?会不会上火?夏天喝黄芪水到底好不好?!

对于黄芪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是,应该也有不少朋友都有着夏天用黄芪的困惑,那么今天,教授就来给大家解解疑。




夏天到底该不该喝黄芪水?

很多人都认为黄芪性温,再加上夏天天气炎热,阳气正处在旺盛的阶段,使用黄芪泡水很容易造成上火。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但却忽略了现代人们的实际情况。

现在一到夏天,空调避暑成为了常态,大多数人基本上整个夏天都是待在空调房里度过的。


图:黄芪


中医讲究“春夏养阳”,但长期处在一个充满冷气的空间,人体的阳气无法顺应自然界规律向外生发。另外,大家在夏天还容易贪食凉饮。

如此一来,内外的阳气均被抑制,因此夏天会出现很多脾阳虚的人群。对于这类脾阳虚的人群来说,使用黄芪泡水并不会出现上火,反而有利于减轻脾虚的症状。

但对于体质偏热的人群来说,夏天确实不适合喝黄芪水。

?



黄芪泡水,这4类人尤其适用


01 容易感冒出汗的人群

这里的出汗指的是中医中的“自汗”,具体表现为白天容易出汗,运动后加剧。

其实这类易感冒出汗的人群在中医看来是由于表虚卫气不固而导致的,通俗的说法就是免疫力低,容易着凉受风

而黄芪具有补气,固表止汗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还表明其有提高免疫力,抗病毒的作用。对于这类人群来说,黄芪是一味很对症的中药,平日里可以多用黄芪泡水喝。


02 气虚水肿的人群

这类水肿人群多是因为脾胃虚弱,运化不了水湿,导致水液停留在身体内部,造成水肿。

多表现出全身水肿,面色萎黄,腹胀,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小便短少,舌头颜色淡

黄芪入脾、肺经,有利水消肿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它有促进胃肠运动,利尿的功能。气虚型水肿的人群可以选用黄芪作为日常食疗。



03 体虚疮疡难溃或久溃不敛人群

对于身体虚弱,气血亏虚的人群来说,患有疮疡这类疾病时,会因为身体正气虚衰,导致没能力将毒邪通过破溃的方式透出体外,因此会造成疮疡难溃,或者是疮疡久溃没办法愈合

《本草备要》中记载黄芪 “排脓内托,疮痈圣药”,具有托疮生肌的功效。现代研究则表明其有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



04 久泻脱肛,内脏下垂等中气下陷人群

中气下陷是由于脾虚,身体的阳气升举无力,对脏腑维系升举之力变弱,内脏器官位置相对下移。

中气下陷程度较轻时一般表现为气短虚弱、食欲不振、失眠及头重脚轻

黄芪被中医誉为“补气升阳”的要药,善于补益阳气,升举中阳,使用黄芪泡水对于这类症状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夏季消暑佳饮,黄芪麦冬石斛茶

材料:黄芪,麦冬,石斛各10g。

做法:将上述三种药材放入锅中加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20分钟,代茶饮。

功效:益气生津,养阴清热。黄芪补中益气,麦冬润肺生津,石斛滋阴清热,三者合用,共同滋养气阴。十分适合夏天出汗多,疲惫乏力,耗气伤津的人群服用。




俗话说:“黄芪是个宝,常喝病都跑”,黄芪不但价格便宜,且补气效果一流。

结合我们现代人普遍偏脾虚的体质,黄芪无疑是一味很好的进补佳品,如果你也有相同的症状,不妨从此刻将黄芪列入养生名单吧!



参考资料:

<1>唐得才,吴庆光. 《中药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312-313

<2>王祯,张俊令等.黄芪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与质量控制研究进展.药物评价研究.2023(04)

补气药材“黄芪”使用指南

来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编辑:杨世嘉

<

上焦怕热、下焦怕冷?送你十味中药,清上温下,改善冰火两重天

中医讲究的是天人合一,治病也好,养生也罢,中医都认为该顺应时节,

比如夏季,就应该乘着外界阳气充足的时候,再用一些温里药把体内的寒气彻底驱逐出去;

再比如到了冬季,就应该进补,让体内气血充盈以抵御外界恶劣的环境,免受外邪入侵。

因此,中医将一年十二个月与足之左右六经相合。

首先,岁半以上为阳,而主少阳、太阳。其中一、二月春之初至,阳之初起,故为少阳;五、六月暑夏已至,阳气正盛,故为太阳。而两阳相合则为明,是故,三、四月则为阳明。

一样的道理,岁半以下则为阴,主少阴、太阴。七、八月初秋将至,阴气渐长,故为少阴;十一二月寒冬凛冽,阴气最甚,故为太阴。而两阴交尽则为厥阴,因此,九、十月正是厥阴。

《灵枢》:“此两阴交尽,谓之厥阴。”

眼下即将进入金秋九月,今天,想和你聊聊厥阴病。

首先,什么是厥阴病?

所谓厥阴,说的是阴气发展到最后阶段,开始向阳的方面转化。有时指足厥阴,有时指手厥阴,有时为手足厥阴,因此,厥阴证的人多见四肢冰凉。

那用点温阳的药材吧!

当然不行,如果这么简单,那就不用叫厥阴证这么复杂了,直接叫里寒证即可。

东汉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早有提及:

《伤寒论》:“此皆厥阴自病之热证,并非伤寒传经之热邪。盖厥阴内藏相火,其消渴,火盛水亏也;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肝火乘心也;饥不欲食,食即吐蚘,风木克土,胃中空虚也;下之即利,土受木贼,不禁再利也。”

说的是厥阴证者虽有手脚冰凉等寒症,但又不是完完全全的寒证。厥阴,虽说是阴气发展到的最后阶段,但也暗示着身体也要向阳的方面逐步转化,阳气主升,因此,体内相火向上生发而多见口干舌燥,心气上行,而症见心热烦躁。这主要是由于阳气随肝气上亢而助心火滋生,须知,肝木本就容易滋生心火,再加上阳气的助长,心火就更旺盛了。

中医对这种上焦烦热,口干舌燥、口舌生疮等症状形象地称为上热。

而对于四肢冰凉,尤其以下肢冰凉为主的现象统称为下寒。

因此,厥阴证又因症状多见寒热往来,而称之为“上热下寒”。

那么,上焦怕热,下角怕寒应该如何治疗呢?

首先,单单用寒凉药清热,或是单用清热药泻火只会使身体更偏寒凉或者火热,所以此方案不可行;

那有人会说了,既然是寒热往来之证,那就寒药与热药同用,既清上焦火热,又可温熙下焦寒凉。看似可行,但须知,清上温下只是治标,并不治本,停药之后,病情容易反复,所以,依旧不是上上之选。

其实,治疗疾病,首先应当找到病因在哪里?我们前文说了,上热下寒的人多因心火亢盛不能下制肾水所致。心火下不去,只能在上焦烧啊烧,肾水虚冷,寒凝血脉,所以多见四肢冰冷。

因此,引上焦之火来温熙下焦,既能改善上热的问题,同时也可改善下寒的问题。所以,打通中焦,成了当务之急。

今天,向大家介绍一张辛开苦降善通中焦的方子——乌梅丸,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

乌梅丸:乌梅、附子、干姜桂枝、细辛、花椒、黄柏、黄连、人参、当归。

生津止渴:乌梅

方子既然是以乌梅为名,乌梅当然是君药了。

其实啊,仲景先师在写下这剂乌梅丸的时候,主要是用来治疗蛔虫病的,后来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发现可用于厥阴证。

一提到乌梅,很难不联想到望梅止渴的故事,

是的 ,乌梅味酸偏涩,功善生津液而止烦渴,又功兼收敛之效,用在这里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热病伤津,治本之前,先治治标。

《本经》:"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

乌梅

辛行升散:附子、干姜、桂枝、细辛、花椒

附子为大辛大热之药材,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善峻补元阳,益火消阴。为治疗肾阳虚、脾阳虚、心阳虚等阳虚诸证之良药。

此外,附子秉性纯阳,散寒之力大,就像是一个小太阳一样,温熙着我们的身体,附子温散走窜,为散阴寒、祛风湿之良药。

《本草备要》:"补肾命火,逐风寒湿。"

《本草正义》:“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

附子

干姜,即生姜晒干或低温干燥后而得。

《中国药典》2020版

其味辛而性热,上入心肺经,中入脾胃经,

既能助脾胃之阳气而祛脾胃之寒邪,而奏温中散寒之效,

其辛香之气长于行散,可助脾升清,引下焦寒凉之气向上制约上焦的火热。

《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潞下痢。生者尤良。"

干姜

我们看到的桂枝,大都是已经切好的一小段一小段的。须知,桂枝本是肉桂树上的嫩枝,它长在树的最顶端,最接近太阳,也吸收了大量的阳气。

因此,桂枝味辛性温,既善通行血脉而祛除寒邪,又善行散升阳。

《本草汇言》:“桂枝,散风寒,逐表邪,发邪汗,止咳嗽,去肢节间风痛之药也。”

桂枝

细辛、花椒都是辛味的药材,可助附子、干姜、桂枝发散温通,以助脾气升清。

细辛

花椒

苦降通泄:黄芩、黄连

黄芩、黄连均为苦寒之药材,用在这里,不仅可以清上焦上火的症状而治标,

此外,中医认为,苦味善降。因此,黄芩、黄连用在这里还可助胃气通降,顺带着将上焦的火热也往下引。

黄芩

黄连

益气养血:人参、当归

方子的最后,用了人参、当归益气养血,

一来啊,是防止诸药材辛开苦降之间损伤脾胃正气,

二来呢,方中用了好多辛香行散的药材,容易伤津耗血。

然而,只要说到人参,马上就有人会跳出来说,“人参大热,服用之后容易上火”,

你可以去翻一下《中国药典》,里面清清楚楚地写着,人参性微温。

所以若是适量服用,并不用担心上火的问题。

如果你还是担心有上火的问题,可以换用党参,

党参

或者加用金银花都可。

金银花

人参主入脾经,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人参善补脾调中,鼓舞脾气,脾胃健运,则精微输布有序,五脏六腑得精微濡养,体内气血津液充足。

加之人参本为大补元气的要药,气旺则津生,而奏生津止渴之效。

《别录》:"疗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肋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

《药性论》:"主五脏气不足,五劳七伤,虚损瘦弱,吐逆不下食,止霍乱烦闷呕哕,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

人参

当归以补血的功效而闻名于中药界,其味甘而重,功专补血,但凡是血虚的人群,都可以选用当归来改善。是故,前人素来便有“十方九归”的说法,说的是补血的方子,十之八九都会用到当归。

不仅如此,当归辛香而散,长于行血,一边补,一边通,行中有补,补中有散,诚为血中圣药。

《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一切血,补一切劳,破恶血,养新血及主癥癖。"

《珍珠囊》:"头破血。身行血,尾止血。"

当归


文章的最后,作一简单总结,

方中先用乌梅生津止渴以治热病伤津之症,再用以大量的辛香之附、姜、桂等药材以助脾升清,用以苦寒之芩、连以助胃降气,一升一降之间,将郁结于中焦的气机疏散开来而通中焦,中焦即通,心火可下达而温熙肾水,肾水可上行制约心火,水火既济,上热下寒之症自然得以改善。

此外,附子、干姜、肉桂又兼具热性而可温熙下元虚冷;黄芩、黄连性寒可清上焦郁热。辛开苦降之余,又可清上温下,治标又治本。

最后,用了人参和当归,益气养血,以正脾胃之气。

桔梗、黄芩、三七,如何正确应用三种苦味药材?

桔梗为何被称为舟楫之剂?

黄芩有什么妙用?

三七的养生功效有哪些?

三种根类的苦味药材

蕴藏养生智慧

专家教您巧用苦味来养生

桔梗

调畅气机:

中医看来,气机运行如常身体才健康。打呼噜就是气机不畅的表现,可以用桔梗进行治疗。

止咳化痰:

桔梗的苦能降,有开泄、清热的作用。桔梗主要针对肺热咳嗽的患者,肺热咳嗽表现为有黄痰、浓痰等症状。

玄麦甘桔汤

这几味药都属于草本植物类的药物,如果有咳嗽、嗓子不舒服,甚至有一些慢性咽炎患者,可以将它作为代茶饮,有清热滋阴、利咽祛痰的功效。

跟着大厨,学做炒杂菜↓

黄芩

清热燥湿:

黄芩所燥之湿,一定是上焦之湿热。黄芩的成分有非常强的抗菌、抗感染、抗炎的作用,中医在临床上常用它治疗呼吸道的感染。

泻火解毒:

黄芩能清肺的火热之毒,如果肺的火热过盛,就会出现很多皮肤的问题,比如长青春痘、起湿疹等。

清痘方

可以用来清肺的火热之毒,能消除痘痘。每天拿开水冲泡这三味药,代茶饮。每日一剂,一般一到两周是一个疗程。

三七

化瘀止血:

三七性苦,中医看来有收敛止血的作用;从药理看来,它的成分可以 *** 血小板活性,能起到收缩血管的作用。

活血定痛:

三七具有苦而微甘的特性,因为甘能缓,缓就能够缓急止痛。三七适合用于血瘀、气虚这类病人,气虚的典型表现有易出汗、易感冒、舌质发暗等。

跟着大厨,学做三七木耳乌鸡汤↓

怎样区分土三七和三七?

切开三七的断面,可以看到有一层明显的环状结构,而土三七完全没有。

血瘀自服方

三七粉与太子参搭配,可以用来活血化瘀,一天喝一到两次即可。

(CCTV健康之路)

黄芪才是立秋补虚的特效药,再加一味泡水,就可打出补气王炸

俗话说“一两黄芪抵万金”,“黄芪堪称元气小人参”,从这些说法就可看出,黄芪有很好补虚效果。秋天暑热之气还在,很多人还“秋行夏令”。

喜饮冰水、喜吹空调,伤及正气。那今天,我就教大家用黄芪配一味,来补虚扶正,祛邪气。


1,黄芪+防风,补肺气

秋季干燥最易伤肺气,肺气虚导致呼吸功能减弱,就会总感胸闷气短、呼吸不畅、咳嗽乏力;肺气不足,固摄作用减弱,就会特别爱出汗、稍一运动,就得挥汗如雨

肺气虚,肺卫不固,就易感冒生病、怕见冷风;舌前端凹陷。这种就可用黄芪搭配防风泡水,来补肺气。


2,黄芪+白术,补脾气

很多人“秋行夏令”,还是继续吃冰食、喝冰饮,伤及脾气,脾虚运化失常,就易生湿。湿气困脾,影响其消化功能,就会食欲变差、易腹胀腹泻、大便溏稀。

湿气重浊,人就会总感疲倦乏力、没精神、四肢困重,舌中凹陷,舌淡苔白腻。这种就可用黄芪搭配白术泡水,来补脾气。


3,黄芪+蒲公英,通肝气

秋季干燥,最易使人心情烦躁,导致肝气郁结;肝气郁结的人,经常叹气、容易发火;肝气不通,不通则痛,就会总感觉胸口憋闷、胸胁胀痛、腹部胀痛。

肝气不通,影响血液运行,就会总感觉眼睛干涩模糊;舌头两边鼓胀。这种就可用黄芪搭配蒲公英,来通肝气。


4,黄芪+杜仲,补肾气

肾气有固摄作用,肾气不足,就会肾精外泄,导致交粮快;肾气不足对膀胱约束减弱,就会尿频、尿急、尿不尽

人体缺乏肾气的推动,就会总感腰膝酸软,双腿无力;舌根凹陷。这种就可用黄芪搭配杜仲泡水,来补肾气。


5,黄芪+酸枣仁,补心气

心气不足,心脏缺少鼓动,就会总感心慌心悸、心慌不宁、胸闷不舒;心气不足以滋养心神,就会失眠多梦、精神疲惫;舌尖凹陷。这种就可用黄芪搭配酸枣仁,来补心气。

黄芩,黄芩的功效与作用-第1张图片-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只供科普,身体不适及时就医。

一味山茱萸巧搭配,胜过人参黄芪,阴阳同调,肝肾同补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味山茱萸,这味药,它药性酸涩,微温,可以入肝经,肾经这两条经脉,本来就有补益肝肾的作用,

和其他的药材搭配泡水喝,赛过人参黄芪,帮你阴阳同调,肝肾同补,快来点赞收藏吧!

之一个,山茱萸+熟地黄,可以滋阴补肾,滋补肝阴,如果你经常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听不清别人说话,或者耳朵里面嗡嗡响,很容易精神疲惫,舌头干红,舌苔比较少,可能就是肝肾两虚,阴液不足的表现了,我们需要滋补肝肾。

第二个,山茱萸+肉桂,可以温补肾阳,如果你总是怕冷很严重,穿的比别人多,手脚冰凉,尤其是身体下半身更怕冷,晚上小便量还会变多,精神萎靡,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这个时候,可能就是肾阳不足了,我们可以参考这个搭配,来温补肾阳。

第三个,山茱萸+山药,可以脾肾同补,如果你是肾阴不足的情况,腰酸腿软,精神疲惫,同时还出现了脾胃虚弱的情况,比如胃口不好,不爱吃东西,容易肚子胀,不消化等等,可能就是脾肾两虚了 ,我们可以参考这个搭配,来脾肾双补。

第四个,山茱萸+人参,可以温补阳气 ,收敛汗液,如果你出虚汗很多,稍微活动一下,衣服就被汗水浸湿了,出完汗还容易生病,感冒,平常很怕冷,精神头也不好,可能就是正气虚弱,不能收敛汗液了,我们需要温补正气,收敛固涩我们身上的阴液,可以参考这个小搭配。

以上就是郭医生今天的分享,我们下期见!

黄芪这样泡水喝,5个搭配秘诀,补气养血,滋阴补肾,男女皆可用

黄芪加一味,补足五脏气血还不上火,大家好,我是和医生,补气虚的黄芪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但是很多人都用错了,出现上火腹胀,尿多烦躁等情况,那今天我就教你正确的搭配,副作用小的同时,还能改善五脏问题。


首先可以搭配一个西洋参来养心气

如果你经常出现睡眠入睡难,或者是睡眠很浅,平时呢还有心慌心悸的情况,午后或者是晚上潮热盗汗,或者是很容易受到惊吓,这可能是心气不足的情况了,可以用这俩搭配来补气养阴,清热生津。


第二个可以搭配一个白芍

好多人身体还没老,眼睛却总是不舒服,眼睛干涩,视物不清,光想着揉眼睛,或者是四肢关节很容易发麻,或者是抽筋,这多见是肝血不足了,中医认为肝主筋而藏血,在窍为目,所以说这个时候呢,可以参考它俩搭配了。


第三个呢,可以搭配一个白术

好多人经常出现倦怠乏力,还伴随有容易拉肚子或者是腹胀的情况,平时大便还不成形,这可能是脾气不足了,有湿气了,可以参考它俩搭配来补脾气,祛湿气。


第三个呢可以搭配一个防风,补肺气

现在好多人抵抗力不足,很容易生病,平时还总是有痰,嗓子里有白痰稀痰,说话有气无力的,或者还带着咳嗽畏风,怕冷等情况,还经常出虚汗,这个时候呢,就可以参考它俩搭配了。


最后一个呢,可以搭配一个覆盆子

如果你经常感觉尿频尿急,或者还带有手脚发凉,腰酸腰痛,头晕耳鸣,女子白带月经异常,男子早泄漏尿,这多见是肾气不固了,可以参考这俩搭配。


好了,今天关于黄芪搭配的内容呢,就分享到这里了,我们下次再见!

标签: 黄芩 功效 作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