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萸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按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二九相重,称为“重九”,九是阳数,所以重九亦叫“重阳”。重阳日被定为节日,最早见于三国,而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的大约是从唐代开始,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清明节民间外出春游,称之为“踏青”,而重阳活动称之为“辞青”,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另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两首诗,特别是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脍炙人口,成为经典名句。这两首诗提到了茱萸和菊花,茱萸是一种植物,香气辛烈,可入药;汉族民间风俗,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佩茱萸能祛邪辟恶,当时茱萸被称为“避邪翁”。而菊花则被称为“延寿客”,中医认为菊花味甘苦,性微寒,具有疏风、清热、明目、解毒的功效,因此备受养生爱好者的青睐。明代李时珍述之较详:“菊之苗可蔬,叶可啜,花可饵,根实可药,囊之可枕,酿之可饮,自本至末,罔不有功。”这大概就是菊花被称之为“延寿客”的原因。我们现在的人,很少见过和知道茱萸这种植物,也就谈不上重阳节佩茱萸了,反而重阳赏菊却是必不可少的活动。重阳在早期民众的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翁”。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每次赏菊,总被娇艳的菊花折服,应了蒲松龄的那句“如见良友,如对丽人,不可不物色之也。”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提到菊花和酒,重阳节赏菊与饮酒是不可或缺的。现在的人们只要说起菊花大概都会脱口而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优美的诗句令人充满遐想。孟浩然也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菊花是中国的名花,我国栽培菊花的历史已达3000多年,现在菊花品种多样可达几千种以上,菊花的名字数不胜数,菊花名字的命名,大都是根据菊花的形状、姿态、和色泽,借用名景美人、奇花异兽的美名,或引用古诗名句来为菊花命名。按照传统的习惯,向来以雪象征白色,以金象征黄色,绿色则拟作涟漪碧玉。细瓣者丝、曲瓣者钩、平坦者盘、凹心者盏。花瓣疏落怒出则以飞舞名之,花瓣飘飘下垂则以绣带名之。细细品味那些命名,颇具雅趣,如:飞鸟美人、如意金钩、金牡丹、芙蓉托桂、玉盘托珠、赤金狮子、紫玉香珠、冰盘托桂、墨荷、笑靥、天鹅舞等等。友人甚至用菊花名称填了一首词,尽管词义表达不尽意,至少我觉得颇新颖,引录如下:《浪涛沙·观菊》
秋思九月黄,绿荷红巷。
霓裳飞舞玉满堂。
麻姑献寿金奎台,紫阁凝霜。
白鸥醉琼芳,风撵鸳鸯。
柔肌玉质巧梳妆。
十丈珠帘桃花面,龙凤呈祥。
重阳节人们除了登高、赏菊以“辞青”,另一重要活动即敬老。1989年,中国 *** 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敬老,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据《汉书》记载,汉文帝曾下诏:“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饱。今岁首,不时使人存问长老,又无布帛酒肉之赐,将何以佐天下子孙孝养其亲?”又说:“具为令。’有司请令县道,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已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这是说:老人要穿得暖一点,吃得好一点。今年年初,不断派人省视、问候长老,没有布帛酒肉赏赐,又怎能帮助天下子孙孝养其亲?要把这事写好规定。有关部门要下令县、道,八十以上赐米每人每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九十以上,又赐帛一人二匹,絮三斤。看历史记载,这样的优抚条件,即使在物资极大丰富的今天,也是很难达到的,何况是劳动效率极端底下的两千年前。当然,当时的人口大约两千万多,八十、九十岁的老人数量可能极为稀少。唐太宗也对老人有赏赐,《新唐书》记载:“戊戌,赐孝义之家粟五斛,八十以上二斛,九十以上三斛,百岁加绢二匹,妇人正月以来产子者粟一斛。”从这些历史记载看,对老人进行抚恤是有历史渊源的。
重阳节既然是老年人的节日,老年人群体自有他们的心声,虽说重阳节与死亡没有一丝丝关联,但老年人的思想毕竟现实很多。“老了”这两个字有两重含义,一种含义是相较于年轻人,已经岁数大了,或者说进入老年时代了,一种含义是死去了的意思,如某某人“老了”,即某某人去世的意思。有道是人活七十古来稀,笔者已进入古稀之年,视重阳节为自己的节日,自觉当之无愧。《滕王阁序》里有这样一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天高地远感到宇宙之无穷,欢乐失去,悲哀来袭,知道万事万物的消长兴衰是有定数的。同龄人在一起,免不了谈到生老病死,因为常常听到某某老相识去世的消息。曾看到一个段子,一个老者嘱咐儿子,在他病危需要抢救时,他拒绝插管、用呼吸机求生,他说让他有尊严的活着,有尊严的死去。说实话这位老者的精神与观点我是赞成的,虽说呼吸机或插管曾救活无数人,但如果已经八、九十岁,且身体极端虚弱,即便救活也得承受极大痛苦,这样的抢救有必要吗?!看到台湾作家琼瑶的遗嘱有这样一段:“不论什麽情况下,绝对不能插“鼻胃管”,因为如果我失去吞嚥的能力,等于也失去吃得快乐,我不要那样活著!”我也经常与儿子、儿媳说起类似的话题,人一生不在乎你活多大岁数,关键得活的有质量,如果卧床不起,不能自理,严重拖累孩子们的工作与生活,与其苟且活着,何如有尊严归去!
《说文解字》记:“命者天之令也。”我们能活多久是有天数的,生老病死都得遵循生物法则。《论语》里有这样一句:“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也就是说生死和富贵都不是自己所能掌控的,都不能按自己的意愿做些微改变。《庄子》是这样说的:“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已,皆物之情也。”意思是:“死与生都是必然而不可避免的,犹如黑夜与白昼交替一样,完全出于自然。这是人力无法干预和改变的,这正是万物自身变化的实情。”对待生死儒家与道家的观点何其相似,孔子与庄子都距今两千多年了,两千多年前的古人能有如此科学的生死观,足以令现代人汗颜。从字面看,孔子、庄子有些话按现在观点是唯心论、是封建迷信。随着现代人们对科学的认识研究,发现以前很多认为是迷信的东西,实际上是有科学道理的,这就是万物都有他的自然规律,不可强求。琼瑶说得好:“‘活著’的起码条件,是要有喜怒哀乐的情绪,会爱懂爱、会笑会哭、有思想有感情,能走能动……到了这些都失去的时候,人就只有躯壳!我最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失智和失能。万一我失智失能了,帮我‘尊严死’就是你们(她的儿子、儿媳)的责任!”
这篇文章原来的题目是“九九话重阳”,但重阳节与篇后论述的尊严死不相适宜,所以题目就改为“重阳话九九”了。九九是要归一的,九九归一虽然指的是“周而复始”或“归根到底”,但不是原地轮回,而是由起点到终点、由终点再到新的起点,这样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螺旋式前进和发展的运动过程,它体现了人类对一切事物发展认识的辨证唯物论的哲学思想。人的一生何尝不是如此,人一生也是要九九归一的,延长生命与延缓死亡这是决然不同的两个命题,延缓死亡,苟延残喘多活几天毫无意义。这里论述的“尊严死”并不是在讨论怎么死,而恰恰是讨论怎么活得有尊严,要读者在有生之年活得更有意义。人生最无奈的事是不能选择生,也不能选择死! 生是偶然,死是必然。“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与其如此我们何不有尊严的活着,过好每一个“重阳节”,在我们即将老去时,请让我们有尊严的回归自然!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重阳节一般会有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重阳节有登高望远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秋季养生应早卧早起。《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 *** 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秋季适当早起,便可减少或缩短血栓形成的机会,对预防脑血栓发病有一定意义。
秋季除了提高夜间睡眠质量外,还要有适当的午睡来补充。午睡不仅能让大脑和全身各系统都好好休息,还可以有效地使心血管系统舒缓,使人体紧张度降低,帮助人们保持心理平衡,预防心肌梗死的发生。据调查,每天午睡15分钟至半小时,可减少30%患冠心病的发病率。
但老年人运动保健注意要“动”得健康,“动”得安全。秋日清晨气温低,不可穿着过于单薄去户外活动,以防着凉。其次,秋天是锻炼的好季节,但此时因人体 *** 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故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再次,由于老年人骨质疏松明显,是骨关节病高发人群,应尽量避免长时间剧烈运动,注意保护骨关节的健康,以免加重关节损伤。
因此,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是重中之重,做子女的也多跟父母唠唠嗑,多交流交流,减少老年人孤独感。金秋时节老年人可约三五好友,登高赏菊,下棋品茗,可达到心旷神怡、提神醒脑,健身祛病的目的。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做好老年人的全方位健康服务,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尤为重要。因此,顺应四时,切中要点,做好养生,方可达到治未病防已病的功效。
历代医家和养生家对老人喝粥都十分推崇。粥易消化、吸收,能和胃、补脾、清肺、润下。清代养生家曹慈生说:“老年,有竟日食粥,不计顿,亦能体强健,享大寿。”这个季节,喝粥不但可以减轻老年人的胃肠道负担,对老年人的消化也有帮助,稀粥里可加一些养胃健脾、滋阴润燥之品,可起到养肺润燥的效果。
【做法】北沙参、玉竹洗净待用,将鸭宰杀后去毛及内脏,冲洗干净;将老鸭放入砂锅内,再放沙参、玉竹、葱、姜及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转用文火焖煮1小时以上;鸭肉煮至熟烂后,放入少许盐调味即成。
【注意】尿酸高的老人尽量少喝老火靓汤。
每周做三顿鱼菜或每天吃30克鱼肉,能够使中风风险降低50%。医学研究证明,经常吃鱼的日本人和爱斯基摩人与很少吃鱼的民族相比,患心血管疾病的比例要小得多。
《红楼梦》
太虚幻境对联
//
感谢我们的九年制义务教育。
基本上一提到重阳,中国人脑子里就齐刷刷地出现一首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但你想过没有——
为什么有个重阳节?
为什么要登高?
为什么要插茱萸?
要解释这仨问题,不得不提起一群超级有名且超级怪的人。
之一个是赫赫有名的梁武帝。他本名叫萧衍(464年-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郡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埤城镇东城村)人。
他出身兰陵萧氏。兰陵萧氏,听上去就非常霸道总裁,在历史上那是真正的顶级门阀,南朝高门。
人家有多牛呢?比如,我们一直引以为傲的唐朝时期,他家出了十位宰相。唐朝创立时,人家已经当过皇族(南齐和南梁),唐朝灭亡时,人家还没灭亡。一直至五代十国时才与天下世家走向衰落。
这个梁武帝绝对是帝王中的奇葩,有空我们专门开篇盘盘他。但今天主角不是他,他是个引子。
他有多怪,我们汉传佛教里吃素的传统就是打他那来的。
佛教忏仪里更大的一部《梁皇宝忏》的“梁皇”就是他。
那个逼得达摩祖师“一苇渡江”的人,也是他。
就是这个人。他有个绝佳好儿子,叫萧统(501年-531年),字德施,小字维摩。
这是今天要提到的第二个人。
这个萧统不简单,是梁武帝长子,更是文学家。上面提到的唐朝十位宰相,有八位出自他这一系。这大概就是活生生的祖辈荫庇实证案例。
他自小酷爱读书,笃好玄学,在太子位上广纳人才,勤于著述。当时东宫号称有书近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被认为是自晋、宋以来从未有过的现象。
不怕别人投胎好,就怕别人起得早。遇到这种既投胎好又起得早的,实在是PK不过。
他在历史上几乎没有污名,就是死得太早,31岁就病逝了。梁武帝的晚年真是可怜,单是白发人送黑发人,还送走这么一个好儿子,就够扎心了。梁武帝赐太子谥号为“昭明”,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昭明太子”。
他在世时编了一个《文选》(史称《昭明文选》),选录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七百余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大型诗文总集,后世形成专门研究《文选》的“选学”。
说这么多,因为和“重阳”有关。
萧统在《文选》里提到:“重阳积清气”又“集重阳之清徵”,注曰:“上为阳,清又为阳,故曰重阳。”“积阳为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阳。”
甭管能不能看懂,你感觉一下就知道这个说法和道家有关。
没错,里面提到的“上为阳,清又为阳”,这个“上清”,就得提到第三个人。
这第三个人是梁武帝的好笔友。
他俩的书信往来还出了一本书,叫《与梁武帝论书启》。这书是说书法的。但是他俩的聊天内容可绝不止书法。
因为这个人叫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
鼎鼎大名啊。先说在神仙界他有多牛:
他编订了道教的神仙谱系!
要知道,我们现在给领导开会排位置都得道行高深!
别提开会了,你家请客吃饭的席位排不好都会得罪人!
一个人,一个凡人,给神仙排位置!是不是活腻了?!
并不是……他就是真实懂行&能干而已。
这是之一部道教神仙谱系,叫《真灵位业图》,包括天神,地祇、人鬼和诸多仙真,大约3000名,以7个等级排列。
再说在医学界他有多牛:
他把当时所有的本草著作分别整理成《神农本草经》及《名医别录》,并进而把两者合而为一,加上个人在这方面的心得体会,著成《本草经集注》,共收药物730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 *** 。
不夸张地说,但凡吃过中药的中国人,没有不受益于他的。你欠他一句谢谢。
问题来了,他为什么这么牛?他其实从小就牛,10岁读《神仙传》,15岁作《寻山志》,20岁时齐高帝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30岁左右成为道家“上清”派重要传人,在茅山传讲道法,太有名,把茅山变成了上清派的中心。所以后来他就成了茅山宗的创始人。
梁武帝请他下山,他不下山,于是就变成了笔友,天天写信往来。别人戏称他为山中宰相。
那他不下山,梁武帝身边还有谁呢。
第四个人来了,就是他直接导致了重阳节的风俗诞生。
这个人叫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出身贫寒,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是梁武帝当朝官员。
注意,他是史学家。他最喜欢的,最想做的,也一直在做的就是读史、注史、修史。他临死前,还在撰写从三皇五帝开始的通史,这是梁武帝让他搞的。
我们看到前面的仨人,就知道梁武帝的朋友圈非仙即佛,凡人很少。能在他身边修史的,一般人也干不了。
除了《齐书》《通史》这种正经历史大部头,他还写了一本很特别的书,这本书只有区区不到四千字,但影响深远,叫《续齐谐记》。从他的履历,我们大概可以推测,这个人基本靠谱,不会胡写。
这书里写道: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曰,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曰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简单说:有个人叫桓景,跟着一个叫费长房的游学了很多年。有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你家有灾,要赶紧走,戴茱萸登高饮酒。他听话,登高回来一看家里牲 *** 死净了。
费长房听说之后说,行了,代替你了。
从那开始,就有了重阳这些习俗。
这里面又提到第五个人:费长房。
这人是东 *** ,《后汉书·卷八十二下·方术列传第七十二下》专门写他,很长,最后一句是:后失其符,为众鬼所杀。
《后汉书》作为二十四史前四史,正理八经地写方术,本身就很有意思。这个费长房更有意思。
他怎么突然让他好朋友桓景去避祸,又怎么会“为众鬼所杀”?我们下回再说。
- 未完待续 -
私信入公益群
配图:来自 *** ,侵删
【 *** 中国节·重阳】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重阳节的习俗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一审:王 宇
二审:姜 阳
三审:张立兴
重阳节-中国的传统节日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更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相传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关于重阳习俗活动的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季秋纪》:“(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秋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远古时期,重阳节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的宴会发展来的。拜神祭祖及求长寿、饮宴等,构成了重阳节的基本内容。
中新网北京10月4日电(记者 上官云)重阳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一直以来备受重视。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认为,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此外,还有晒秋、放纸鸢、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的名字咋来的?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九节、菊花节等等,寓意平安、健康长寿。
资料图:重阳佳节。民众来到位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旅游区,登高祈福。中新社记者 姜涛 摄
对于重阳节节日名称的由来,程鹏说,在《易经》中,“九”数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所以称作“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节日源头可追溯到何时?
据程鹏介绍,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记载了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
据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季秋拜神祭祖礼俗活动。汉代时,重阳习俗进一步普及。
它是否与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有关?
有说法称,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程鹏说,“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确定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时间坐标。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
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苍龙七宿)。在季秋“大火”退隐的时节,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资料图:图为民众依秦礼,仿古制,行中华传统礼仪来表达重阳节的祝福。中新社记者 张添福 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神的仪式逐步衰落。
重阳节的内蕴有多深厚?
重阳节是一个内蕴深厚的节日,在时间流逝的同时,其习俗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程鹏解释,“重阳节”这一名称的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在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并且有了赏菊、饮酒习俗的文字记载。
比如,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
古人如何过重阳节?
重阳可以算是人们生活中秋冬交接的界标之一,节俗就围绕着人们这一时季的感受展开。
资料图:着汉服少女重阳节放风筝。 刘可耕 摄
登高望远是这个传统节日的重要习俗。程鹏表示,重阳登高的习俗主要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清代,北京过重阳节的一个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重阳糕有啥讲究?
重阳糕是此时的美食之一,它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程鹏说,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时候,人们还会在重阳糕上插一面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菊花酒有何寓意?
除了各色糕点,菊花酒也颇受人们的欢迎。
资料图:小朋友与老人共做重阳糕。 孟德龙 摄
程鹏介绍,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为何要佩戴茱萸?
程鹏说,在重阳节的诸多习俗中,插茱萸的习俗相对来说较为广泛,主要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据说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等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传统节日可以如何传承?
古人在重阳节这天有享宴祈寿的习俗,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而登高、放纸鸢等活动也反映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祈盼。
程鹏说,现在重阳节亦是老年节,被赋予了敬老的内涵。节日的传承既要遵循古代礼俗的文化内核,又要与当代的价值观念相契合。
他认为,摆敬老宴、饮宴祈寿,或者适当带老人登高,赏菊、饮菊花茶或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都是传承重阳习俗的重要形式。(完)
重阳时节(组诗)重阳时节(组诗)
重阳节,思乡季。独在异乡为异客,身心两茫茫……
作者:张坤怀(西安)
资料图片
一、重阳泪
白山黑水苍茫间,
目送雁南翔。
谁解游子登高意?
九九是重阳。
望西北,
思故乡。
长安月,
菊花黄……
异地漂泊三十载,
愁思更比日月长。
新月如钩,
夜风浸骨凉。
晨曦初露,
胭脂霞染山岗……
仰天一声啸,
滴泪凝成霜!
(此拙作初写于1998年的松原市,于2o21年修改定稿于西安市)
(未完待续)
重阳节的由来及习俗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据说,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寓意生命长久、健康长寿,所以人们把重阳节又叫老人节。
重阳节的习俗
农历九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热闹非凡。
登高
在古代,民间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写的登高诗很多,尤以杜甫的《登高》最为有名: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所谓登高,也没有统一的规定,不过是登高山,登高塔,举目远望,欣赏风景。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早晨,用片糕搭儿女的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之本意。重阳糕的 *** 古人比较讲究,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有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意。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小红纸旗,点蜡烛灯。意欲用“点灯”、“吃糕”来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点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及饮菊花酒
重阳节恰逢金秋时节,菊花盛开,相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貌似陶渊明。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菊花品种繁多,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重阳赏菊之习尤为盛行,但已不限于九月九日了。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已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所以不 *** 女、儿童将茱萸佩带于臂,或插在头上。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还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已经如此,历代盛行。在清代,北京人在重阳节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人晚上过重阳节,因为白天忙于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吃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
有些地方的群众,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 *** 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每到重阳节,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今天是农历九月初九
也是重阳佳节
宋代文人对玉局观药市多有描写,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写到:“成都药市以玉局化为最盛。”淳熙十五年始任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的京镗在多次游历重阳日的成都玉局观药市之后,写下了《雨中花(重阳)》一词,在词中,他写到“玉局祠前,铜壶阁畔,锦城药市争奇。”
小布温馨提示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天是一个充满温馨与感恩的季节。在这个时候,我们庆祝中秋节和重阳节,这两个节日都充满了家庭团圆和敬老的美好寓意。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下我庆祝这两个节日的方式和感受。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庆祝。这个节日的主要习俗是赏月、吃月饼和团圆。在这一天,全家人会聚在一起,品尝美味的月饼,欣赏明亮的圆月。月饼是中秋节的象征,寓意着团圆和美满。此外,人们还会互相赠送月饼,以表达对亲朋好友的祝福和关爱。
在我的家庭里,中秋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每年的这个时候,我们都会聚在一起,共享美味的月饼和丰盛的晚餐。我们会一起欣赏中秋晚会,欣赏精彩的表演,感受家庭的温暖。此外,我们还会一起品尝各种美食,享受这个团圆的时刻。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的另一个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庆祝。这个节日的主要习俗是登高、赏菊和敬老。在这一天,人们会登高赏景,欣赏美丽的秋色。重阳节象征着生命的长久和健康。此外,人们还会佩插茱萸,寓意辟邪和祈求平安。
在我的家庭里,重阳节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每年的这个时候,我们都会一起登高赏景,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我们会一起欣赏菊花盛开的景象,感受秋天的气息。此外,我们还会一起为家里的长辈祈福,祝愿他们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在这个节日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家庭团圆和敬老的美好寓意。
总之,秋天的节日充满了温馨与感恩的氛围。中秋节和重阳节都是家庭团圆和敬老的象征。在这个季节里,我们应该珍惜与家人朋友团聚的时光,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这些美好的习俗代代相传。
上述内容仅代表本人的个人看法,不喜欢勿喷,喜欢的朋友欢迎点赞关注,留言评论!感谢支持!
#秋季##节日##秋天##秋##高清美女##秋日生活打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