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糕油是食品添加剂吗,蛋糕油是食品添加剂的通用名称吗

牵着乌龟去散步 学知识 25 0
海天酱油“双标”添加剂风波真相的背后 请客观看待食品添加剂问题


本文内容来自于 *** ,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食品添加剂,这个引发消费者疑虑和担忧的话题,早已深植人心,然而他们的担心也并非无从而知。

曾流传一段段子,以夸张的语气将食品与添加剂相联,猪肉被指含有瘦肉精,草莓中藏有膨大剂,西瓜被指掺入红色素,青菜被怀疑施以化肥,白面中藏增白剂,大米甚至被揭露掺柴油,鸡蛋被指掺杂人造成分,牛奶中竟然检出三聚氰胺,蛋糕则含反式脂肪酸,海鲜内含有避孕药,罐头食品中添加防腐剂,饭店的油中竟发现地沟油,咸菜中检出亚硝酸。这一系列爆料无不让人胆寒心惊。


然而,所谓的添加剂是一个相当广义的概念。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的品质、调味效果以及保质期,以满足加工工艺需要,而添加到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这些添加剂大多数不具备营养价值,但必须在不影响食品的营养价值的前提下,起到防止腐败、增强感官体验和提升食品品质的作用。

就在不久前,海天酱油的“双标”风波引发广泛争议,主要争议集中在其使用的添加剂上。海天酱油产品中常见的添加剂包括谷氨酸钠、5'-呈味核苷酸二钠、5'-肌苷酸二钠、苯甲酸钠以及三氯蔗糖。其中,苯甲酸钠作为常见的食品防腐剂,而三氯蔗糖则用作甜味剂。


近期,我特意在一家大型超市留意了一些食品的添加剂成分,发现含有三氯蔗糖和苯甲酸钠的产品屡见不鲜。此外,还发现一种常用的食品防腐剂——山梨酸钾。有趣的是,我在这家超市并未发现海天系列产品的货架陈列不当,反而产品陈列井然有序。

海天事件后,热心网友们开始质疑:食品中广泛使用的添加剂会不会在消费者食用多种含有相同添加剂的食物时,导致摄入过多,从而对身体造成潜在危害?这个问题实际上并非毫无根据。在这个充斥信息的时代,误解很容易产生,特别是对于外行人而言。


值得注意的是,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量受到严格的规定和控制,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况且,即使某种添加剂有毒性,也需要达到一定的摄入量才能构成危害。这样的道理,相关从业者是不会轻视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认为,消费者需要保持理性,不被谣言左右,同时也需要有一定的科学判断力。

对于商家而言,食品加工过程必须严格遵循相关标准,严谨把关,做到慎独,成为诚信的商家,为消费者负责。在这个食品安全成为热点话题的时代,商家应该积极适应,不仅要确保食品安全,还要提供足够的信息,以便消费者能够做出明智的选择。


总之,食品添加剂的争议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既然消费者对此关心,我们也有义务深入了解这一话题。我认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科学、理性的思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同时,商家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透明度和诚信度,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保障。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 *** ,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 *** 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之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食用油也有“添加剂”?全世界公认最健康的“3种”食用油在这里

多学学、多看看!点击关注,每天精彩不断!

导读:食用油也有“添加剂”?全世界公认最健康的“3种”食用油在这里!
随着社会的进步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质量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现如今的人们只要兜里面有一点钱的话,就可以直接去市面上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管是一些吃的、喝的、用的、玩的、穿的等等都是可以直接去市面上买的到的。

说到食用油,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是相当常见的。经常做饭的朋友都知道,食用油是我们做各种美味时必不可少的主料之一。无论烹饪任何食物时,基本上都需要用到食用油。炒菜或者炖菜的时候,都要加点食用油。只有这样,你才能给食物增加更多的味道,让它尝起来更美味,味道更好。

是的,所以每个人都有很多选择,你可以去市场买一些你想随便用的食用油。然后,可能很多朋友吃了很多年的食用油,不知道食用油也有各种添加剂。今天,小编将与你分享世界上公认最健康的三种食用油。它们是什么哪些食用油?看完可以了解一下,或者适当买一些,一起看看。

之一种食用油是指橄榄油。

说到橄榄油,其实很多朋友家里都不用这种橄榄油。橄榄油,一般被我们称为黄金级食用油,可能在做一些蛋糕的时候用得比较多。这种橄榄油更丰富。橄榄油之所以吃起来更有营养,是因为它的油酸含量很高。这种油酸我们也可以称之为不饱和脂肪酸,所以营养价值比较高。

但是这种橄榄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少使用,因为大家在烹饪过程中都会使用高温来 *** 美味的食物,而这种高温会直接破坏橄榄油里面的营养成分。所以橄榄油不是大家经常用的,一般在做沙拉或者面包蛋糕的时候用。

第二种食用油是指葵花籽油。

说到葵花籽油,其实人们在生活中用得并不多。这种葵花籽油营养价值很高。里面有一种酸油,可以降低我们体内的胆固醇,预防很多不好的疾病。但是我们生活中这种葵花籽油的提取比较复杂,所以市面上的葵花籽油也比较少见。

第三种油是指菜籽油。

说到菜籽油,其实叫东方橄榄油。有些朋友可能觉得菜籽油味道一般,不想用。事实上,这种菜籽油的营养价值高于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其他一些食用油,而且其中没有任何添加剂,饱和脂肪酸含量也很少,对人体也是有益的。而且这种菜籽油秋冬季用更好。

所以,以上三种食用油就是我们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三种最有营养的食用油。看完他们,你还在用其他食用油吗?

那么以上,就是小编今天跟大家分享的精彩内容,看完之后,觉得这篇文章要参考价值的朋友们,记得给小编点个赞或者点点关注,也可以将这篇文章收藏起来,分享给更多还不知道的朋友和家人们,大家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给小编留言,一起参与讨论,说说自己的观点跟看法,感谢大家的支持。

心血管最怕的油是猪油?医生辟谣,说出实情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猪油是不健康的食物,对心血管不利,是心血管的“杀手”之一。其实不然,有一种油比猪油对心血管的伤害更大,会诱发心血管疾病。这种油就是植物奶油。那么,植物奶油为什么会诱发心血管疾病?

70后和80后的人,大部分小时候都吃猪油,吃猪油炒青菜、猪油拌饭,脂肪的含量不超标,反而可以补充能量,所以,在那个物质和食物贫瘠的时代,吃猪油对心血管来说不但无害,反而还更有益,中医还把猪油作为辅助治疗药物,中医理论认为,猪油有通三焦、利肠胃、散风热、润肺燥等作用。当然,如今人们大鱼大肉,猪油因为饱和脂肪酸含量偏高显然不能多吃。

植物奶油,也称作“人造奶油”,是在天然植物油中加入香精、水以及食盐等物质调制加工后,在一定温度以及压力下加“氢”催化 *** 而成。植物奶油由于口感佳、熔点高、稳定性高以及易成型等特点,普遍应用于冰激凌、蛋糕、奶酪、巧克力等食物的 *** 过程中。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植物奶油在氢化过程中,会产生反式脂肪酸,这种反式脂肪酸会伤害人的身体健康。我们现在知道,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一种“好胆固醇”,对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有益。但反式脂肪酸会降低我们人体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从而容易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从而导致血栓形成,促使动脉硬化,最终诱发多种心血管疾病。

此外,长期摄入含氢化植物油的各种食物,反式脂肪酸进入人体血管后难以清除,因而会在人体内蓄积,易导致体重的增加,还容易导致糖尿病等疾病。氢化植物油的反式脂肪酸还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妊娠期妇女吃含氢化植物油的食物,会对宝宝的健康造成伤害。

结语

当然,植物奶油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有多有少。植物奶油与反式脂肪酸并不能完全画等号。虽然含有反式脂肪酸的植物奶油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不利,但普通人群适当吃点也不用过于紧张。不过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高血脂患者、糖尿病患者需要特别注意,还是尽量少吃或不吃植物奶油。

参考文献:

<1>谢上才,江力勤.反式脂肪酸对心血管的危害及机制的研究进展.心脑血管病防治,2016,16(2):134-135,139.

#南方健康# #谣零零计划#

什么油最不健康?是猪油吗?医生提醒:这3种油应该少吃或不吃

商超的粮油货架上,有琳琅满目的商品,像花生油、橄榄油、菜籽油、椰子油、玉米油等等。这么多的品类,到底哪种食用油才更利于健康呢?日常人们选择烹调油有哪些注意事项?

多种类的烹调油,区别在哪里?

从烹调油的 *** 原料看,不同油会用不同的原料进行加工 *** ,如花生油是花生米榨出的;椰子油是椰子果肉处理加工而成的。

从物质成分上看,其实每种油都会含有三种脂肪酸物质(1、单不饱和脂肪酸;2、饱和脂肪酸;3、多不饱和脂肪酸),只是不同油的各种脂肪酸物质构成比例有所差异。

而一般来说,动物油(像猪油、鸡油等)里面有更多的饱和脂肪酸成分物质,不建议长时间进食摄入;植物油(如花生油、椰子油等)由更多的不饱和脂肪酸物质组成,食用更利于人们健康。

至于植物油中哪种更好,这并没有统一的结论,一般会建议人们多种油交替着吃,这样的搭配更合理。

不同的植物油,使用场景有何不同呢?

一般建议根据不同的烹饪 *** ,可以应用不同的植物油,例如:

1.在烹调汤类时,可以选择核桃油、亚麻籽油、芝麻油等。

2.家里日常做饭炒菜,可以用到橄榄油、花生油、大豆油等。

3.做一些拌凉菜式的时候,建议选用坚果油或是初榨橄榄油

降低疾病发生风险,3种油尽量还是少吃为妙

之一种:氢化植物油

它是一种经过特别加工处理的人工油脂,经常会出现在人们爱吃的蛋糕、点心、饼干、速溶咖啡等食物当中。

由于这种油在氢化的过程里,可能会生成比较大量的反式脂肪酸成分,摄入量过多时可增加人们罹患高胆固醇血症、冠心病等疾病的风险,所以建议日常能少吃就少吃。

第二种:开封后放置太长时间的食用油

所有食物都是有保质期以及开封后的存储期限的,食用油也不例外。对于没有打开密封包装的食用油,一般的保质时间是十八个月,而对于已经开封的食用油,一般建议能在开封后的3个月内使用完毕。

第三种:小作坊 *** 的花生油

一些小作坊自己榨的没有添加剂、古法现榨的花生油,是不少人的心头好。人们会认为这种花生油纯天然,食用更利于健康,殊不知,这反而更容易损害健康。因为没有严格的工序要求,这些花生油的原料很有可能会混杂霉变的花生米,一旦榨成有被人食用,可增加各种癌症肿瘤疾病的发生风险。

无论选择哪种烹调油,这三点注意事项一定要牢记

1.为了健康着想,建议每人每天摄入的烹调油总量以25~30克为宜,且推荐采用少油用量的烹调方式(如蒸、汆、炖、煮等)。

2.高温烹煮的过程中,可能会释出丙烯酸等有毒物质成分。因此,建议日常烹调应注意食用油加热温度,控制在150~180摄氏度为佳。

3.关于食用油的日常保存,建议使用能够密封的不透明器皿,更好为陶瓷或玻璃材质,这样能够更好地防止食用油氧化变质。

被拉黑的“反式脂肪”,就藏在你常吃的这几种食物里

如今在生产和生活中,各种添加剂、调味剂的种类越来越多,极大地丰富了食物的口感,给人们的味蕾带来了满足。

香精、食用色素、氢化植物油......在食品生产线上变得普遍,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反式脂肪。

什么是反式脂肪?

反式脂肪又叫反式脂肪酸,它分为两类:

1

天然食物

主要是反刍动物,如牛羊肉以及乳和乳制品。因为在反刍动物的胃里有很多细菌参与消化过程,会发酵产生反式脂肪。数据显示,每100克生鲜牛羊肉含反式脂肪0.40克,液态奶0.08克。

2

加工食品

主要包括部分氢化的植物油、精炼的植物油、长时间的高油温烹饪。

经过部分氢化的植物油,常温下是半固体,具有耐高温、不易变质、能增添食品酥脆口感、易于长期保存等优点,因此被大量用于加工食品中。

总体来说,反式脂肪酸在天然食物中较少,主要来自氢化油。人造的反式脂肪的坏处已经有充足证据,世卫组织呼吁全球停用的也正是这种人造反式脂肪!

反式脂肪是怎么来的?

根据世卫组织提供的数据,每年有50多万人因过量摄入反式脂肪而死于心血管相关疾病,这项数据一发出,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意。到底反式脂肪是怎么来的?

若烹饪时将油脂加热至冒烟,或用同一锅油反复煎炸食物,就会因高温而提高食物中反式脂肪的含量。

除此之外,反式脂肪更普遍的来源是油脂的氢化反应。此时油脂会和催化剂混合升温,当温度上升至140℃以上时,油脂就会和氢产生化学反应,形成人造反式脂肪。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合理结论:各类加了油脂的烘焙食品,比如说蛋糕、饼干、巧克力制品中,就可能含有较多的反式脂肪;而在高温煎炸的食物,如炸鸡、薯条等食物中,反式脂肪的含量肯定也不低。

另外,一些标有“人造奶油”、“起酥油”、“植脂鲜奶油”等字样的添加物中,更是反式脂肪的“重灾区”。

学界的共识是,反式脂肪不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对健康有明显的潜在危害。总得来说,反式脂肪对健康的危害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只要不多吃,对健康的风险是可控的,关键是要控制量。

做对两点,减少摄入

为避免过量摄入反式脂肪带来的风险,世界卫生组织曾建议反式脂肪的供能比应低于1%,如果每天摄入2000卡路里,相当于每天反式脂肪摄入量应限制在2.2克以内。

建议大家在这个前提下,来计算、控制每日的反式脂肪摄入量。具体应该如何做,饭小二来教您两招:

01

识破反式脂肪的“伪装”

虽然光用肉眼看可能无法得知食品的真实成分,但是通过食物成分表就能了解很多信息。

一般来说,在包装中出现“trans fat”字样的产品都含有反式脂肪酸,另外,看到“氢化”、“精炼”、“人造”、“起酥”等字眼时也要提高警惕。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食品特别是食用油的外包装中会有“0反式脂肪酸”的字样,很多消费者认为这些食物中不含反式脂肪,就直接选购。

但实际上,只要每个产品中含有0克到0.5克的反式脂肪酸,可以称之为0反式脂肪,这并不代表这类食物不含反式脂肪,还是需要通过成分表具体分辨。

因此,商场购物时要格外注意配料表,尽量选择不含有反式脂肪、或低反式脂肪的食品,减少摄入。

02

注意生活中的“油使用”

避免反复使用煎炸用油

上文已经提到,油脂在煎炸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反式脂肪酸,而加热时间越长,产生的反式脂肪酸含量就会越多。因此,煎炸用油不建议重复利用。

做菜要注意油温

油脂在超高温下更易产生反式脂肪,因此在烹饪时更要注意油温的控制,不建议等到油开始冒烟的时候再开始炒制。可以在油锅中立一根干木筷,当筷子边沿产生气泡时,就可以开始烹饪了。

控制用油量

一般油脂越多,在 *** 时可能产生的反式脂肪也会更多。建议大家可以通过一些小工具,比方说喷油壶等,控制每日的摄油量在5克以内。

来源: CCTV回家吃饭

哪种油最健康?橄榄油吗?不想“催化”癌症,2种油要少吃

吃饭做菜,顿顿离不开食用油。选什么油比较健康?哪些油容易伤身?怎么吃比较好?

食用油中的营养物质主要有2种:各种营养成分(如维生素 E、谷维素、类胡萝卜素等)和脂肪酸,其中的脂肪酸便是我们摄入的主要成分

饱和脂肪酸常被认为是“坏脂肪”,和多种慢性疾病相关,它在促进肝脏合成胆固醇的同时,还会加快肠道吸收胆固醇,提高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从而诱发血脂异常和心脑血管病

而不饱和脂肪酸则拥有比较多的有益成分,例如单不饱和脂肪酸含有对人体有益的油酸,它可以帮助降低体内的甘油三酯和稳定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预防心血管疾病。

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有亚油酸和α-亚麻酸,这两种营养物质是人体必需但又无法自身合成,只能从饮食中摄取。

因此,从营养角度来看,更好选择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而饱和脂肪酸较低的食用油

一般来说,植物油所含的有益不饱和脂肪酸普遍比较高。

常见的油如茶籽油、橄榄油、菜籽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总脂肪酸的64%-85%,亚麻籽油、大豆油、玉米油中的亚油酸等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可达总脂肪酸的 70.8%、58%、52.4%。

无论是拌饭还是炒菜,猪油都是很好的调味料,而且其营养成分也很丰富,含有脂肪酸、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此外,相对植物油来说,猪油的热稳定性更高,高温油炸不容易产生反式脂肪酸等有害物质。

但从上面的成分表可以看出,猪油的饱和脂肪含量还是比较高的,当调味品偶尔吃几次是没问题的,长期过量摄入则可就会引起血脂和胆固醇异常,诱发相关疾病。

同样的,牛油、羊油等动物油也存在类似问题,虽然动物脂肪的口感好、风味特别,但为了自身健康着想,叔不建议大家把动物油作为常用油使用

而比起猪油,下面2种油的危害性更大,平时能不碰就不碰。

1、复炸油

食用油经过反复高温使用后,一是里面的营养物质会被破坏,二是随着煎炸次数的增加,脂肪会发生氧化反应从而产生丙二醛,这是一种有机化合物,有一定的细胞毒性。

2、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常见于加工和油炸食品中,例如人造黄油、奶油蛋糕、煎炸食物和巧克力等。大量食用反式脂肪酸,可能会导致动脉硬化,引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甚至增加结肠癌等癌症的发病率。

为了我们的健康着想,在摄入食用油时,以下三个要点是需要注意的:

1、不超量。不管是哪种食用油,过量摄入都会提高血脂异常和心脑血管病的风险。《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日植物油摄入量应控制在25-30克

2、换着吃。不同食用油所含的脂肪酸和营养物质不同,换着吃更有利于全面吸收。同时根据油温,不同食用油建议使用不同的烹饪方式。

3、尽快吃。一般情况下,食用油开封后三个月内就建议要吃完。因为开封后不再密封的包装会让食用油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发生氧化反应后的食用油不但降低了营养成分含量,还会引起微生物数量超标,导致食物中毒。

另外,储藏食用油的时候需要选择干燥避光的环境,被太阳直射的食用油容易产生出臭氧,加快油脂的氧化酸败进度,进而影响人体机能和身体健康。

作为饮食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用油不能马虎。选油不一定要贵,常见植物油的饱和脂肪酸含量较低的,都比较健康,可以替换着吃。平时要少吃动物油,尽量不吃复炸油和反式脂肪酸。

参考资料:

<1>.食用油储存良法.家庭科技,2016(06):51.

<2>佚名.食用油开封3个月,不宜继续食用.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21(08):17.

<3>马冠生.猪油真的“百害无一利”吗.江苏卫生保健,2022(03):46-47.

<4>陈静茹,赵瑾凯,王晨,陈鑫,王黎明,应剑,孟庆佳.食用油营养研究进展与健康声称管理现状.食品工业科技,2022,43(12):1-9.DOI:10.13386/j.issn1002-0306.2021110368.

<5>胡伟楠,薛雨婷,王小磊,郝新奇,王振清,宋毛平.食用油的存储研究进展.当代化工研究,2022(13):16-18.

食品添加剂为什么一直被误解?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瞭望智库 (ID:zhczyj),作者:丁贵梓,原文标题:《躲不开的“科技与狠活”?食品添加剂为什么一直被误解》,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合成山楂果茶”“合成勾兑酱油”“人工合成牛排”“合成牛肉干”……前段时间,短视频平台博主“辛吉飞”发布了用食品添加剂勾兑 *** 食品的相关视频,并多次提到“科技与狠活”,意指用食品添加剂合成的食品。

这在唤醒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重视的同时,也引发不少争议。

有人认为这是在贩卖食品安全焦虑,甚至有人觉得矫枉过正,看着密密麻麻的配料表就什么都不敢吃。博主“辛吉飞”也曾回应争议,称自己只是反对以次充好,而非否定食品添加剂。

近些年来,有关食品添加剂的争议屡见不鲜。食品添加剂到底安不安全?为什么这么多年一直被误解?

一、人类的千年“老友”

食品添加剂,乍看起来是个极富现代感的事物,总与“化学”“科技”等词汇相关联,其实它由来已久。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盐,就是人类最早接触并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之一。

20世纪50年代,福建出土文物中出现煎盐器具,证明仰韶文化时期(公元前5000-前3000年)的人已学会煎煮海盐。彼时,农业生产出现并逐步取代狩猎,人们为获得赖以生存的能量,开始有目的地利用食盐。从这个意义上说,使用食盐乃人类社会发展之产物。

这时大家还没有所谓食品添加剂的概念,只是在生活中发现并利用一些天然物质,添加到食物中可改善其口味样貌。随着社会发展,这些天然物质被广泛接受,逐渐演变为食品配料。

古埃及托勒密王朝时期(公元前323-前283年),人们已将食盐用于食品调味和鱼类储藏。公元前5世纪,添加了油、干酪、奶、酒、胡椒、荷芹的白小麦面包和蛋糕,成为欧洲居民家常食物。

我国早在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便有了使用凝固剂盐卤 *** 豆腐的传统,《说文解字》亦载“天生曰卤,人生曰盐。”魏晋时期(220-420年),人们首次在馒头蒸制中运用发酵技术,并且添加碱面;南宋时(1127-1279年),就有“一矾二碱三盐”的油条配方记载,亚硝酸盐也开始应用于腊肉生产,以防腐、护色,后传入欧洲、广泛应用。

此外,利用天然植物给食品染色、赋香的历史也十分悠久。据载,周朝时期(公元前1046-前256年)人们就已使用肉桂增香。《诗经》反复出现的“椒”,如“椒聊之实”“贻我握椒”等,亦表明香辛料已被用于食物中。成书于6世纪的《齐民要术》记载了从植物中提取色素及应用的 *** 。到13世纪,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上流社会已广泛使用肉豆蔻,为羊排和牛排提味、为葡萄酒添香。

简单来说,这时的食品添加剂其实是天然动植物成分或矿物质富集物,用以提高食物品质,提升视觉、嗅觉和味觉感受。直到19世纪,煤炭烧旺了工业革命的发动机,也将食品添加剂带入新的发展阶段——有机化合物出现,天然物质式微。

【注:煤焦油中可分离出芳香族化合物,即苯、萘、蒽、菲及其衍生物。】

1856年,以工业苯胺为原料合成的苯胺紫出现,这是全球首个人工合成的紫色碱性染料。后来,碱性品红、苯胺蓝、茜素等染料陆续出现。以苯酚为原料制成的水杨酸,曾是广为接受的食品防腐剂。以甲苯为原料制成的糖精,曾被作为甜味剂使用。

此后百年间,有机合成工业迅速发展,凭借成本低廉、纯度及得率较高等优势,越来越多食品添加剂以人工合成方式制备。海藻提取得到的谷氨酸钠,就是味精;植物油加氢的化学产物,就是“人造黄油”。

同时,面对滥用人工合成食品添加剂、危害人体健康的问题,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世界卫生组织(WHO)还成立了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讨论使用食品添加剂的一般管理原则,使之纳入科学管理体系。

20世纪中叶,美国官方的一份研究报告首次使用了“化学添加剂”的说法,后演变为“食品添加剂”并引入中国。70年代时,“食品添加剂”成为学界通用术语。至此,陪伴人类数千年的“老友”正式有了自己的名字。

根据FAO和WHO食品法典委员会定义,食品添加剂是有意识地一般以少量添加于食品,以改善食品外观、风味、组织结构或储存性质的非营养物质。在中国,根据现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以下简称为“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营养强化剂、食品用香料、加工助剂也包括在内。

二、躲不开的食品添加剂

随着现代食品产业的发展,食品添加剂的地位日益突出,甚至成为衡量一国科技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全世界范围内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已有25000余种,其中80%为食品香料。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2000余种,包括防腐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着色剂、增味剂、甜味剂、增稠剂、香精香料等。

油盐酱醋、点豆腐用的卤水、炸油条用的明矾和小苏打,都可归为食品添加剂之列。只不过相较于天然食品添加剂,目前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使用更多。

食品添加剂对人们日常生活之重要性,我们出门逛一趟超市就能感受得到:

速溶奶粉里有卵磷脂,强化奶粉里有营养强化剂;

饼干和焙烤制品区里,必有膨松剂、乳化剂、抗氧化剂、甜味剂、饼干改良剂;

糖果、巧克力里有复合调味料,奶制品里有防腐剂,豆腐里有凝固剂;

看似纯净的食盐和白糖,也含有抗结剂;

就连新鲜蔬菜水果,也可能被打了人工果蜡……

据统计,近97%的食品中会使用食品添加剂。想要找到完全没有添加剂的食物,绝非易事。

1. 改善食品口感和观感

色、香、味、形态和口感是衡量食品质量的重要指标。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褪色、变色、香气散失等现象十分常见。适当使用着色剂、护色剂、食品香料香精、增稠剂等,可提高食品观感质量,满足人们的口感要求。

以增稠剂为例。在一定条件下,增稠剂能充分水化形成黏稠或胶冻液的大分子物质,有助于提高食品的稳定均一性,常用食品增稠剂有明胶、果胶、黄原胶、卡拉胶、瓜尔豆胶、羧甲基化纤维素等。肉制品添加卡拉胶、黄原胶,可提升口感、增加持水性;面制品添加瓜尔豆胶、羧甲基化纤维素钠,可提高韧性和爽滑度,改善表面光洁度和口感。

2. 延长保质期,维护食品安全

食品如不采取防腐保鲜措施,出厂后很快会腐败变质。食品添加剂中的防腐剂,有益于防止微生物污染引起的腐败变质,延长食品保质期。比如,食用油添加抗氧化剂后,保质期可从4-5个月延长至18个月以上。

3. 改善食品营养成分

食品营养强化剂可改善食品的营养价值,防止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保持营养平衡。红曲色素、辣椒红色素、虫胶色素、甜菜红色素等食用着色剂,不仅起到食品色素作用,还是抗氧化剂,具有清除自由基、保护肌体组织细胞、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功能。它们在防止食品氧化变质的同时,亦可避免营养素损失。

根据不同人群的特殊需要,食品添加剂还可以量体裁衣。糖尿病患者禁食蔗糖,加入甜味剂可满足其对甜度的要求;婴儿生长发育需要各种营养素,添加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强化剂的配方奶粉可以满足其营养需求。

4. 推动食品生产工业化

稳定剂、消泡剂、凝固剂等食品添加剂,加速食品工业生产科技化、速效化和规模化趋势,极大提高生产效率,促进食品工业快速发展。“卤水点豆腐”中的卤水,就是食品凝固剂,没了它就难以满足食品加工操作需要。

食品添加剂已与人类生产生活紧密交织,构成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成为食品工业中的重要力量之一。

三、“替罪羊”的诞生

如此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却屡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从“瘦肉精猪肉”“三聚氰胺奶粉”到“红心鸭蛋”“染色馒头”,再到如今的“科技与狠活”,国内频频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影响了民众的食品安全感,并波及食品添加剂。不少消费者甚至“谈剂色变”,误认为食品安全问题就是食品添加剂造成的。

2011-2020年,消费者对各类食品添加剂的关注情况。图源:参考资料1

近些年,防腐剂、着色剂、增味剂、甜味剂、增稠剂等常见食品添加剂一直受到较高关注,甚至成为牟利、违法的代名词。有研究显示,食品安全问题的风险感知与食品添加剂的风险感知呈正相关。在中国,食品添加剂的安全风险已成为消费者担忧的食品安全风险,有63.6%的消费者会在购买前关注食品添加剂信息,30.7%的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不恰当使用引发的风险缺乏正确认知。

需要明确的是,引发上述食品安全问题的是非法添加物,而非食品添加剂。由于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缺乏准确、科学、系统认知,食品添加剂往往成了很多食品安全事件的“替罪羊”,其症结在于:混淆了非法添加物和食品添加剂的概念。

违禁使用非法添加物,是指将严禁在食品中使用的化工原料或药物当成食品添加剂来使用。部分食品生产企业为降低成本,违规使用工业级添加剂代替食品添加剂,如工业级碳酸氢铵用作食品疏松剂等。

在中国,只有列入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名单的产品才是食品添加剂,此外即为非法添加物。人们熟知的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等,并不是食品添加剂。

此外,常见的违禁使用非法添加物的现象还有:工业用吊白块用于面粉漂白,工业用保险粉为腐竹上色,工业用火碱、过氧化氢和甲醛处理水发食品,将荧光增白剂掺入面条、粉丝,用于增白……

除了混淆概念,厂商在食品生产过程中的种种违规操作行为,也会让原本有益的食品添加剂出现安全问题。如在不新鲜的卤菜中加防腐剂,在变质、有异味的肉制品中加香料、色素。

  • 不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 不能以掺假为目的使用食品添加剂,或者掩盖食品加工过程中所造成的食品缺陷;

  • 不应该降低食品的营养价值;

  • 不能掩盖食品腐败变质;

  • 尽量少使用添加剂来达到预期效果。

这是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明确的食品添加剂的基本使用原则。2018年10月实施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也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做出明确规定,包括不得采购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及食品相关产品。具体到对每种食品添加剂,其使用范围和用量均有详细规定。符合标准规定的食品添加剂按照标准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量,便是安全的。

2011年,上海多家超市被曝销售柠檬黄染色制成的玉米面馒头,就是典型的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事件。柠檬黄虽为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但仅可用在膨化食品、冰淇淋、果汁饮料等中,不可在馒头中使用。

2018-2020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全国31个省级市场监管局官网发布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公告发布的不合格食品(不包含餐饮具)显示,因超范围、超 *** 使用食品添加剂导致的不合格连续3年均排在前3位,滥用食品添加剂顽疾尚存。

此外,部分企业因缺少精确计量设备,或在添加单一食品添加剂后再加入复合型食品添加剂,就会造成超量,危害人体健康。认识误区加之操作不规范,使得公众对食品添加剂产生抵触情绪。

在此情况下,部分企业还将是否添加食品添加剂作为卖点,或在包装上标注“不含某某食品添加剂”字样,或不正确、不真实地标识食品添加剂,开展不正当商业宣传。事实上,如今的食品生产过程中很难做到不使用任何食品添加剂,如此宣传方式只会加深公众误解。

四、小行业,大空间

依照GB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等文件,我国对生产企业食品添加剂使用的管理正逐年加强。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依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等,始终坚持打击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

日复一日、叠加食用是否会造成累积过量,是食品添加剂面临的另一质疑。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介绍,中心在制定每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使用剂量时,已充分考虑这类情况。只要生产企业严格按标准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合格,消费者无需担心摄入食品添加剂对健康有额外负担的问题。

回归行业发展本身,作为食品工业的分支,食品添加剂行业仅占食品工业3%的份额,却是现代食品工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些年来,全球食品添加剂产业每年以4%-6%的速度增长,我国食品添加剂也保持着快速发展势头,种类与产量规模持续增加。

1981年,我国制定之一个《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时,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只有60多种,1991年时超过100种,如今已达2000余种。2021年,中国食品添加剂行业产量超1197万吨,较10年前(712万吨)增长了68.12%;行业内主要种类产品销售额达1341亿元,较10年前(767亿元)增长了74.84%。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孙宝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环保局登记许可的食品添加剂已有上万种,我国为2000余种且每年获准使用的仅10余种,审批速度较慢。这也是出于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接受能力的考虑。

与此同时,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低等问题,仍限制着食品添加剂行业的前行步伐。如何开发利用食品添加剂新技术、新种类,如何满足更为丰富多样的需求,是我国食品工业前行路上的重要挑战。

纵观国际市场,天然抗氧化剂(如茶多酚)、天然甜味剂(如甘草提取物)、天然抗菌剂(如大蒜素)、天然色素、天然香料等天然食品添加剂都备受青睐。我国自然资源种类丰富,发展天然食品添加剂的优势显著,国产天然色素在日销售额可占日本市场总额的90%左右。随着消费者生活质量与食品安全要求的提高,未来天然食品添加剂将更受市场欢迎。

比如,发酵法生产木糖醇、甘露糖醇、聚赖氨酸,酶解技术和美拉德反应生产调味料,这些都是生物高新技术在食品添加剂行业的具体应用。生物高新技术不仅耗能低、污染小,生产出的食品添加剂属于天然产物,更为符合消费需求。

此外,复配食品添加剂也是未来行业发展方向之一。顾名思义,复配食品添加剂乃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食品添加剂的配方混合物,聚集多种食品添加剂之优点,可弥补单一种类食品添加剂功能之不足,减少用量以提高食品安全性。

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健康规范锚定行业导向,风味营养锁定消费需求,食品添加剂行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资料:

1.李荷丽、韩世鹤、罗季阳、方舒正、李立、韩旭辉、吴爱琳、周佳悦,《基于 *** 舆情的食品添加剂消费者认知分析》,《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2年第9期;

2.王静、孙宝国,《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科学通报》2013年第26期;

3.林刚健、杨挺、夏慧丽,《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对我国食品安全的影响分析》,《食品工业》2021年第9期;

4.王常柱、武杰、高晓宇,《食品添加剂的历史、现实与未来》,《中国食品添加剂》2014年第1期;

5.高彦祥主编,《食品添加剂》,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年版;

6.孟繁宇,《如何破解食品添加剂行业的“生死局”?》,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杂志,2016年11月25日;

7.《“海克斯科技”惹争议,揭食品添加剂内幕还是贩卖焦虑?》,新京报,2022年10月9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瞭望智库 (ID:zhczyj),作者:丁贵梓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8090后难忘的童年糕点,鸡腿面包太怀旧,花朵蛋糕直接“封神”

本文由萱爸育儿经原创,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生活中,很多家长都是非常反对孩子吃零食的,生怕毫无营养的零食会夺走孩子的食欲,亦害怕零食中的糖分会腐蚀孩子的牙齿。

但就算是家长找出100种反对孩子吃零食的理由,我们也不能保证孩子的童年与零食完全隔离。

事实上,在众多的零食中,有一类零食还是得到了不少家长的认可,那就是能够饱腹的糕点,如面包、蛋糕等。

现在的糕点花样众多,色彩也更加丰富健康,但在8090后的童年里,真正流行的糕点不外乎以下几种。

8090后童年点心大赏,鸡腿面包太怀旧,花朵蛋糕直接“封神”

娃娃头蛋糕

80 90后的你们,还记得当初风靡超市的娃娃头蛋糕吗?

小时候,奶油和巧克力都是非常受孩子喜爱的零食,而娃娃头蛋糕就融合了这两种食材。

两片蛋糕夹着一层厚厚的黄奶油,蛋糕表面是巧克力涂层,做成了一个笑嘻嘻的娃娃脸型造型。

相较于现在,娃娃脸蛋糕的口味是偏甜的,但那个时候却是孩子们的更爱,小孩子谁不爱吃甜呢?

鸡腿面包

说到怀旧零食,鸡腿面包一定榜上有名。

所谓鸡腿面包,就是它的形状特别像一个黄油油的鸡腿,面包底部插着一根竹棍,拿起来十分方便,面包上的油也不会粘到手上。

鸡腿面包里面是大家都爱吃的火腿肠,面包的香味加上火腿肠的香味,让人一闻就非常有食欲。

此外,这还是一款获得家长们普遍认可的零食,当孩子饿了的时候,很多家长就会扔给他们一个鸡腿面包。

花朵小蛋糕

作为一名00后,你一定没有见过这样的小蛋糕吧?

玫红色的塑料外壳里装着白花花的奶油,奶油上方是粉色奶油 *** 成的几朵小花,花朵与花朵之间还有几片绿色的叶子。

这样的小蛋糕又称为奶油蛋糕,它们只有巴掌般大,在当年也属于零食中的奢侈品了。

由于孩子们对奶油的钟爱,所以花朵蛋糕面世以来就被直接“封神”,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

奶油夹心面包

其实能够想象得到,只要奶油含量比较大的糕点,就一定能够获得小朋友的喜爱。

有一段时间,这款奶油夹心面包在中小学中十分流行,两层面包口感松软,夹着厚厚一层白奶油。

由于奶油吃起来并不油腻,因此每当学校小卖部上新这款面包时,很快都会被一抢而空。

蜂蜜面包

在奶油夹心面包流行之后,蜂蜜面包后来者居上,蜂蜜面包的特点在于它的底部被刷了一层蜂蜜,口感非常清甜酥脆。

蜂蜜面包不仅孩子喜欢吃,很多家长也爱买,而购买的目的不少都是为了给孩子当早餐。

蜜角

这种点心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叫法,但在超市里,蜜角似乎是它的学名。

作为一种老式甜品,它的形状像弯弯的月亮,胖胖的身体里包裹着甜甜的蜜浆,咬一口就满嘴香甜。

蜜角的口感非常受小孩子喜欢,但对于大人来说,它却是一种不合格零食,因为口感实在过于甜腻,孩子吃多了会损害牙齿健康。

生活中,孩子吃零食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家长应当如何正确地应对孩子吃零食这件事情呢?

① 家长无需完全杜绝孩子吃零食,可以适当的为孩子选取一些原材料健康的零食,并且规定孩子吃零食的时间。

② 在零食的选择上,家长一定要注意配料表,尽量选取含糖量低,添加剂少的零食。

③ 如果零食已经对孩子的健康产生了威胁,家长可以为孩子设置一个吃零食日,当天可以满足孩子吃零食的愿望,但其他时间要严格遵守规定,远离零食。

萱爸有话说

以上几种都是8090后难忘的童年糕点,随着时代的发展,食品的更替,这些当年的流行糕点,现在很难再见到了。

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印象深刻的童年零食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我是小萱爸爸,积极学习带娃的“女儿奴”一枚,每天分享育儿过程中的所思所感,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转发、评论,你的喜欢是我写作的更大动力!

(文中图片来源于 ***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有些食物里存在的这种成分,正在危害你的健康!

今年1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报告称,目前全球有50亿人的心脏健康受反式脂肪威胁,呼吁严禁在加工食品中出现反式脂肪。

虽然反式脂肪的危害已经被发现,各界也在努力减少它带来的健康危害,但不得不说,这种产物仍遍布于日常生活中!

01

反式脂肪从哪里来?

从相关的资料中可知,反式脂肪在天然脂肪中仅少量存在,它的主要来源是后期加工生成,也就是人工造成。

若烹饪时将油脂加热至冒烟,或用同一锅油反复煎炸食物,就会因高温而提高食物中反式脂肪的含量。

除此之外,反式脂肪更普遍的来源是油脂的氢化反应。此时油脂会和催化剂混合升温,当温度上升至140℃以上时,油脂就会和氢产生化学反应,形成反式脂肪。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合理结论:各类加了油脂的烘焙食品,比方说蛋糕、饼干、巧克力制品中,就可能含有大量的反式脂肪;而在高温煎炸的食物,如炸鸡、薯条等食物中,反式脂肪的含量肯定也不低。

另外,一些标有“人造奶油”、“起酥油”、“植脂鲜奶油”等字样的添加物中,更是反式脂肪的“重灾区”。

反式脂肪,不仅伤心伤血管,还会引发身体炎症,对健康的危害极大,可生活中对它几乎是“避无可避”,要想“零摄入”反式脂肪更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

不过,我们可以通过饮食上的调整来减少、控制反式脂肪的摄入,减少它对健康的影响。

02

如何减少反式脂肪的摄入?

蛋糕油是食品添加剂吗,蛋糕油是食品添加剂的通用名称吗-第1张图片-

根据此前世卫组织的建议:反式脂肪总摄入量应限制在摄入总能量的1%以下,如果每天摄入2000卡路里,相当于每天反式脂肪摄入量应限制在2.2克以内。

建议大家在这个前提下,来计算、控制每日的反式脂肪摄入量。具体应该如何做,小二来教您两招~

1

识破反式脂肪的“伪装”

虽然光用肉眼看可能无法得知食品的真实成分,但是通过食物成分表就能了解很多信息。

一般来说,在包装中出现“trans fat”字样的产品都含有反式脂肪酸,另外,看到“氢化”、“精炼”、“人造”、“植物”、“起酥”等字眼时也要提高警惕。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食品特别是食用油的外包装中会有“0反式脂肪酸”的字样,很多消费者认为这些食物中不含反式脂肪,就直接购买。

但实际上,只要每个产品中含有0克到0.5克的反式脂肪酸,可以称之为0G反式脂肪,这并不代表这类食物不含反式脂肪,还是需要通过成分表具体分辨。

因此,商场购物时要格外注意配料表,尽量选择不含有反式脂肪、或低反式脂肪的食品。

2

注意生活中的“油使用”

避免反复使用煎炸用油

上文已经提到,油脂在煎炸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反式脂肪酸,而加热时间越长,产生的反式脂肪酸含量就会越多。因此煎炸用油不建议重复利用。

同样,由于外卖、外食的炸鸡、炸串等食物在 *** 时,存在反复使用煎炸用油的危险,建议大家也能少吃或不吃。

做菜要注意油温

油脂在高温下更易产生反式脂肪,因此在烹饪时更要注意油温的控制,不要等到油开始冒烟的时候再开始炒制。可以在油锅中立一根干木筷,当筷子边沿产生气泡时,就可以开始烹饪了。

控制用油量

油脂越多,在 *** 时可能产生的反式脂肪也会更多。建议大家可以通过一些小工具,比方说喷油壶等,控制每日的摄油量在5克以内。

来源: CCTV回家吃饭

担心食品安全?你点我检!

自3月14日起

市市场监管局在全市开展食品安全

“你点我检”“你送我检”活动

积极回应群众对食品安全的关切

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此次活动将群众关心的大宗消费食品、热销食品、投诉较多的食品和安全风险较高的食品类别等纳入抽检范围。

该局将依据征集的“你点我检”食品品种安排现场抽检(本年度已实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评价性抽检的单位不再重复抽检),适时邀请消费者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参与“你点我检”活动现场观摩抽样。


各县(市、区)局2022年度至少应开展一次“你点我检”食品品种征集及抽检活动。“你送我检”为常态性工作,各地要将“你送我检”与正在开展的“食品安全免费快检服务日”活动结合起来,积极开展“你送我检”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市场、进商超(“五进”)活动。对抽检不合格食品,按程序开展核查处置,并加大抽检频次。

来源:孝感日报 全媒体记者董晓芳 特约记者宋桂舟

*** :周洋

<

标签: 添加剂 蛋糕 食品 通用 名称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