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桥烧饼分外香观后感,黄桥烧饼分外香观后感

牵着乌龟去散步 问答 22 0
黄桥小提琴“琴声远扬”的启示

也许有人并不知道,泰兴市黄桥镇这座以“黄桥烧饼”闻名的小镇,其实也是小提琴的重要产地。全世界每10把小提琴里,就有3把生产于这里。从当初的一把琴头起步,到今天的全产业链生产,黄桥小提琴“琴声远扬”带来诸多启示。

诚如一些弦乐器有主弦、副弦之分,在产业链中,自然也有主角、配角的区别。企业发展之初,往往是以配角身份挤入产业链,以配套生产求得生存之地。而从“配角”跻身“主角”,则要经历艰辛的蜕变过程。就像一把小提琴的 *** 过程一样,木头要经过三年风干才能进入烘房,加工成木板而后经过多道工序 *** 成小提琴。经历“风干期”的等待、多道工序的锤炼,木头才可能变身为提琴。从最初办乐器作坊,为上海提琴厂配套生产五毛钱一个的琴头和一块钱一支的弓杆,到与上海提琴厂联营,借助对方的资源优势实现技术和管理的革新,再到不断钻研创新打开国际市场,从甘当配角到跻身主角,黄桥小提琴至少闯过了“三道关”。

其一,技术关。从百元、千元的学习用琴到上万元的高端琴,区别就在于技术含量。技术创新是企业走出低端市场的出路。曾经,黄桥小提琴 *** 水平低,整个产业遇到瓶颈,后来,通过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革新,黄桥首创了对提琴木料处理的新技术,提高了效率和音质,使小提琴品质得到大幅提升。 *** 小提琴如此,其他产业也是一样:只有通过转型升级,有的放矢“补短板”,在材料和技术上不断钻研创新,创新工艺技术,实现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才能提升产品质量、树立品牌,在竞争中赢得优势。

其二,人才关。产业发展关键要靠人才。就黄桥小提琴而言,正是老牌企业中走出了一批批能工巧匠,才能成就星罗棋布的乐器品牌,共筑产业基石。产业发展需要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老一辈创业者,也需要年轻手艺人。他们思想解放,善于学习,勇于创新,能够紧跟技术革新,瞄准高端市场大步前行,逐渐成为行业技艺提质的中流砥柱。产业要更好地“琴声远扬”,必须进一步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做好人才“传帮带”,打造一支掌握绝技绝活、擅长基础工艺的工匠队伍,以人才链之“强”,激发创新链之“活”,托举产业链之“优”。

其三,营商环境关。产业发展依赖于环境,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经过多年发展,黄桥提琴的 *** 形成了全产业链,周边乡镇也出现了相关配套企业,这些都得益于当地以优良环境打造“爱乐之城”。从发展提琴文化产业到举办国际乐器演奏日,从孵化更多技能大师工作室到培养更多本土中高级以上的 *** 师,构筑起产业发展的强磁场。这启示我们,推进产业发展,必须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在财税金融、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等方面出台更多有效举措,助力产业发展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像黄桥小提琴一样,各地“不知名的知名产业”还有很多,比如,浙江诸暨的淡水珍珠产业、山东曹县的汉服产业、河南许昌的假发产业等等。各地的资源禀赋千差万别,发展方式没有标准答案,但各地“闯关”方式也有类似之处:以创新迈过技术关、以培育迈过人才关、以呵护迈过环境关,才能实现从“默默无闻”到“琴声远扬”的转变。

小巷深处烧饼飘香

父子两代人44年传承与坚守

小巷深处烧饼飘香

父亲刘书明。

儿子刘伟光。

刘书明家的烧饼焦黄酥脆。 史盼盼 摄

小小的门店。

通讯员 张文玲 记者 史盼盼

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店面,父子两代人脚踏实地、勤恳耐劳,用44年的传承与坚守,让家乡的传统黄桥烧饼在“第二故乡”扬州香飘十里。

他们便是“藏”在丰乐社区宦庄重宁北巷的父子“合伙人”——父亲刘书明和儿子刘伟光。

A 独自一人来扬打拼 凭借手艺站稳脚跟

今年70岁的刘书明1979年从泰兴黄桥来到扬州,一直做黄桥烧饼。

“老家镇上几乎家家都会做烧饼,我父亲做得尤其好吃,村里人都来我家抢着买,我这手艺就是跟我父亲学来的。”谈起父辈传下来的烧饼技艺,乡音很重的刘书明显得越发热情起来。

25岁那年,刘书明独自一人来到扬州打拼,经过一番“考察”,在泰州路租了个门面,挂出“正宗黄桥烧饼店”的招牌。

黄桥烧饼的 *** ,一般分为和面、揪剂子、包酥、擀面皮、上馅、擀成型、撒芝麻和烘制八道工序。刘书明说,要想吃到外脆里嫩、酥香美味的黄桥烧饼,关键步骤是和面时碱面的比例和烘制时的火候。凭借家乡祖传手艺,刘书明做出来的烧饼焦黄酥脆、馅料鲜美、个大实惠,开张没多久,便收获了不少回头客,也让他收获了朴实的爱情。小小的店铺里,多了妻子王江女起早贪黑的忙碌身影。

“每天早上3点30分起床,5点20分之一锅烧饼开卖,一直卖到晚上六七点,苦是苦点,但靠手艺养家,心里踏实!”刘书明也传承了父辈的务实本分,一步一个脚印经营着小店。

B 为了老顾客不白跑 坚守在巷子里25年

上世纪90年代,因门面拆迁,一时没找到合适店面的刘书明收拾好“家当”,准备带着妻儿回老家。没想到途经重宁北巷时,一位好心的老奶奶刚好瞧见他们,告诉她家里有个车库正闲着。这让刘书明一家看到了希望,他们把车库改造成了个小店面,重新营业。

“后来烧饼店位置又搬过几次,但一直没离开过这条巷子。为的就是让老顾客不白跑,这一晃,都25年过去了。”刘书明说,一家人积攒多年,终于在扬州买房定居,成为“新扬州人”。

“这还多亏了顾客每天从四面八方赶来捧场,店里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出1000多个烧饼。”为了更加贴合扬州人的口味,刘书明在传承老味道的同时,还进行了改良升级,不但个头相比传统黄桥烧饼更大,口味也增加了,目前店里主打白糖、葱油、萝卜丝和肉松4种口味。

“在他家买了20多年烧饼了,他们家油酥做得好,不管甜的还是咸的,吃起来香脆可口,家里孩子、老人都爱吃。”市民王红感慨,自己以前住在重宁北巷附近,后来搬走了,还经常专门开车过来买烧饼,“就喜欢他们家的这个味,几天不吃,嘴巴就馋了!”

C 『80后』儿子辞掉工作 与父亲『合伙』开店

好口碑带来好生意,看到店里越来越忙,考虑到父母年龄越来越大,加上孩子上学需要接送照顾,2017年,30多岁的刘伟光毅然辞掉厨师的工作,带着妻子和父母一起经营烧饼店。

“我从学校毕业后,一直在饭店做厨师,平时下班回来经常到店里帮忙,慢慢地就跟父亲学会了这门手艺!”当过厨师的刘伟光做起烧饼来游刃有余。现在,两代四人在店里各司其职,其乐融融。热心的一家人还作为丰乐社区志愿者,多次参加为特殊群体捐款、赠送烧饼等爱心服务。

刘伟光说,做烧饼是个辛苦又没多大利润的体力活,年轻一辈的大多不愿意从事。他也曾多次想过放弃,可父亲的一番话打动了他。

“父亲跟我说,虽然做了40多年没能苦到一套属于自己的门面房, 但一家人快快乐乐在一起,开开心心供两个努力的孩子走进大学,就很知足了!”于是,刘伟光和妻子跟随父母的脚步,沉下心来,做好每一块烧饼。

如今,每天来买烧饼的人络绎不绝,还有一些喜爱美食的顾客当起了“团长”,组团订货,将烧饼推荐给更多的扬州市民,这让刘书明父子十分感动。

“我们将努力将这项手艺传承下去,在保持原味不变的前提下,运用现代技术加快生产速度,让传统美食焕发生命力,为“世界美食之都”保留一个祖传的小吃!”刘伟光说。

黄桥烧饼色泽金黄,不油不腻,一次可以吃3个

黄桥镇,是江苏省泰兴市下辖镇,也是中国众多的古镇之一。以前,这里水路发达,古镇来来往往的客商比较多。流动人口多,餐饮美食小吃自然也多。

黄桥烧饼色泽金黄,外观美观,香酥可口,不油不腻,就深受顾客的好评。

黄桥烧饼没有其他地方的烧饼大,黄桥烧饼只有巴掌大小,厚薄约半寸,最外边是一层厚厚的焦黄的芝麻。黄桥烧饼看上去色泽金黄,吃起来香酥可口,不油不腻。

黄桥烧饼的主要 *** 原料有:面粉、猪油、芝麻、花生油。所用的面粉必须是中筋,所用芝麻必须去皮。黄桥烧饼或咸或甜,咸的以肉丁、肉松、火腿、虾米、香料等作馅心。

具体 *** 过程分享:

馅和酥分别用猪油和花生油拌面粉擦酥,做烧饼时,酥搭于面团上,用手搓长再卷起,然后用响子轻捶一下,翻转至底上再捶一下,调转方向再捶,然后将底翻朝下,刷上糖稀,撒上去皮芝麻,贴入桶炉烤。

烧饼出炉,色泽金黄,一看就有食欲。我一口气吃了3个!

成名的烦恼之一个烧饼的喜与忧

俗话说,人红是非多,烧饼也不例外,除了有颜值,有实力,也得会 *** 才行。

一日三餐中,早餐是最重要但却最容易被忽略的了。忙碌的早晨,来不及在家做早餐,在路边买份现做的是很多人的首选。而烧饼就是其中很常见的一种早点了。但千万别因此而小看了它,即使是这样司空见惯的吃食,却也有属于自己的独门绝技,而被冠以镇名“黄桥”的烧饼就就成了烧饼界有头有脸的大人物了。

烧饼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都不鲜见,缸炉烧饼、掉渣烧饼、糖麻酱烧饼……,据考证,最早的烧饼是在汉代时由班超从西域带入中原的,《续汉书》中记载:“灵帝好胡饼”,胡饼就是最早的烧饼,到唐代时胡饼就已经盛行了。烧饼用料简单,可塑性强,因而广为流传,烧饼手艺人们根据当地的口味偏好进行不断地改良,让这外来吃食充分融入到本民族的口味之中,成为地道的中国小吃。

烧饼届饼数众多,竞争激烈,为什么别的烧饼大多只能以工具、成分来命名,而黄桥烧饼却能成为一个地区的代表呢?

首先当然是过硬的技术。黄桥烧饼的 *** 大概分为皮面、起酥、馅料、烘烤这几个步骤,工序不算多,但往往越简单的越难做。用料、比例、时间……一样都不能疏忽,好与坏也就在这毫厘之间。正宗的黄桥烧饼颜色金黄,味道焦香,外皮酥脆,内里鲜香,泡在水里不会散,吃完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除了实力之外,必要的宣传工作也很重要。黄桥烧饼在江苏泰州地区已经流传了数百年,而真正使得它声名鹊起的,源于一个军民鱼水情的故事。1940年,中国 *** 领导的新四军进军苏北地区,进行了著名的黄桥战役,战争持续了几天几夜,当地的百姓们赶做了很多的烧饼送到前线阵地,慰劳辛苦勇敢的 *** 战士们,并由此诞生了一首《黄桥烧饼歌》:“黄桥烧饼黄又黄,黄黄烧饼慰劳忙。烧饼要用热火烤,军队要把老百姓帮。同志们呀吃得饱,多打胜仗多缴枪……”从此黄桥烧饼飞黄腾达,甚至成为了开国大典之一宴的点心。有颜值、有实力、有包装,天时地利人和,黄桥烧饼想不出名也难呐。

现在的黄桥镇每年举办“中国黄桥烧饼节”,并成立了黄桥烧饼行业协会,考核认定了56家“正宗”成员店,如果有想去“亲口”证实的吃货们,到了泰兴可以好好鉴别一下啦!

不过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没想到烧饼也是如此,成功进入“非遗”行列的黄桥烧饼,却招来了无数的“伪装者”——都打着“非遗烧饼”的旗号,质量却是良莠不齐。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冒牌货”仅泰兴市就超过300家,泰州市超过1000家,全省超过2000家,其他省份,甚至台湾都有,至于那些无名小店,更是不计其数。但是正宗的黄桥烧饼用料考究,做工严格,比如必须用当地的中筋面粉,酵头和面,芝麻要去皮,做好的烧饼切开后必须至少有8层,一个烧饼必须不少于40克等等,那些“冒牌货”的大量存在,只会日渐毁了这个“根正苗红”的“原创者”。好在黄桥镇 *** 和镇行业协会正在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进行打假和 *** ,“对于黄桥烧饼来说,做好做优原生态的自己,也是一种有效的 *** 和打假。”

▼欢迎把我们推荐给你的家人和朋友哟

黄桥烧饼-尽显军民鱼水情

黄桥烧饼,黄桥烧饼得名于那场著名的战役"黄桥决战",战役打响后,黄桥镇当地群众冒着敌人的炮火把烧饼送到前线阵地。原产于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现流传于江淮一带。烧饼分为咸甜两种口味,主要原料有面粉,猪油,花生油,芝麻,以上等肉松作为馅料,色泽金黄,香脆可口。又分为普通和精细两大系列,普通品种有擦酥烧饼、方饼、麻饼、斜角饼等;精细品种有板油肉松、板油白糖、桂饼甜桂花等。吃起香喷喷的黄桥烧饼,有谁还能记得当年的军民鱼水情呢?

美食介绍--黄桥烧饼

黄桥烧饼是古老的特色传统小吃,属江苏菜系,流传于江淮一带。

黄桥烧饼 *** 的主要原料有面粉,猪油,花生油,芝麻。所用的面粉必须是中筋,强筋和弱筋却不宜 *** ,所用芝麻必须去皮,去皮的芝麻不得改变它的色泽与形状,一般有咸甜两种口味,讲究的做法是以上等肉松作为馅料!

黄桥烧饼色泽金黄,外观美观,香酥可口,不油不腻,适合各地消费者的口味。

《海报里的英雄》重新演绎经典影片 吴磊称压力大

中新网8月25日电 近日,央视特别节目《海报里的英雄》发布经典抗战影片《黄桥决战》和《太行山上》的电影长图,据悉,这两部影片在节目中会有全新的演绎。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电影《黄桥决战》主要讲述了那段以少胜多的光辉历史,表现了军民一心的鱼水深情。从官方放出的电影长图中可以看到,节目组邀请了“黄桥决战”事件亲历者朱履先的孙子朱亚伟亲临现场,为大家讲述坚守黄桥的故事。

电影《黄桥决战》里,常根生与水妹子这对军民夫妻令人难忘。为守护祖国和亲人,根生最终牺牲在了黄桥的战场上。《海报里的英雄》由此延伸了情景短剧《黄桥记忆》,讲述了生活在黄桥的百姓兰子与勤劳勇敢的黄桥烧饼店老板顺子哥之间发生的一段朴素的爱情故事,兰子一生都在等待倒在黄桥上的顺子回来。

节目组选择了张天爱饰演年轻时的兰子,张天爱受访时说:“虽然我演的是黄桥中的一名普通老百姓,但是小故事也有大英雄。”演员史可所饰演的老年兰子,更是把每个动作、每个台词都仔细地推敲了一遍,她表示:“我要把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讲清楚,每一个细节我都在脑海里过了一遍,一旦我说出来,就已经是感同身受了,这样才能够展现出交流的细腻感。”

吴磊(中)

在另一张电影《太行山上》长图里,坐在中间椅子上的正是《太行山上》的导演韦廉,经记者采访得知,当年韦廉导演身体情况不佳,但还是克服种种病痛扛下了这个任务,他想为后辈们留下一段真实的、不能忘却的抗战历史。

节目组根据影片内容,创作了《无名英雄》。饰演小磊的90后青年演员吴磊坦言:“很紧张,以前没有接触过这样的题材和角色,压力很大,但跟着其他的表演老师和前辈一起感受,希望表演效果能更好。”

来源:中国新闻网

花多少钱?在哪儿吃?吃什么?

新华社北京2月16日电 题:花多少钱?在哪儿吃?吃什么?——2018年春节年夜饭调查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对于中国人来说,年夜饭是春节最闪亮的“巅峰时刻”——一年中所有的辛劳、思念,都在围坐团聚享受美味的这一刻,化为浓浓的亲情与幸福。

2018年的年夜饭你花了多少钱?在哪儿吃的?吃的是什么?除夕之夜,“新华视点”记者调查了全国各地不同群体的年夜饭。

花多少钱:北上广人均多为100元至150元

除夕晚上7点多,北京市一家风味餐厅宾客盈门,座无虚席,餐桌上一家老小频频举杯。门厅有部分散客还在排队取号,忙得脚不沾地的服务员称前面还有8桌在排队。

根据中国烹饪协会的调查,今年年夜饭整体预订率比去年稳中有升,预计今年春节黄金周餐饮市场将实现两位数增长。中国烹饪协会副秘书长吴颖说:“年夜饭的总体价格与去年基本持平、略有提升。”

记者调查发现,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10人一桌的年夜饭基本2000元,人均“起步价”100元至150元,高的要到300元。

“今年价格没涨,人均花费在150元到200多元。”北京老字号同春园副总经理王鸿庆说,预订1888元和2388元的比较多。

二线城市的年夜饭价格也并不低。在长春,10至12人年夜饭套餐的价格多在800元至2000元,人均花费在80元至180元。

在一些大城市,少数高消费者预约厨师上门做年夜饭。根据菜品数量、难易程度等的不同,人均费用在四五百元到1000元之间。

此外,今年年夜饭出现了一个新特点。“半成品年夜饭预订增长较快。”吴颖说,有的市民青睐买来半成品,在家稍微加工一下就能品尝到不容易做的菜。今年半成品年夜饭预计增长一成以上,人均消费多在50元至100元。

据了解,北京同春园准备了400份半成品,有6个荤菜和豆包、黄桥烧饼等主食,价位在288元至498元;同和居则已预订出去800多份半成品,比去年增加了一倍多。

“印象中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兴起到饭店吃年夜饭。从1995年以后,我大年三十晚上从没9点前回家。”王鸿庆说,上世纪90年代,年夜饭每桌餐两三百元,差不多是工薪阶层半个月的工资。

花家怡园出品部技术总监张方忠说,上世纪90年代,出去吃年夜饭的都是经济条件好的。到了2000年以后,普通消费者也开始到外边吃年夜饭。那时比较好的酒楼就有688元、888一桌的。主要的菜就是肘子、整鱼、整鸡、狮子头这些“大件”。大约2005年以后,很多普通家庭也开始到星级酒店吃年夜饭了。

相比之下,在家吃饭更经济实惠。长春市民刘艳明说,买了肘子、虾、鱼等高档食材以及酒,人均算下来七八十元左右。

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贫困户周笃春的年夜饭餐桌上,连原材料都来自自己家。有用地里豆子做的酿豆腐,还有炸鱼、扣肉、炒鸡,一共30多块钱。老人的女儿、女婿在外打工,今年没法回家,当地 *** 在年前就将粮油米面送到老人家中。

年夜饭在哪儿吃:在外就餐人数不断增长,一二线城市比例高于三四线城市

根据中国烹饪协会的调查,全国范围内,选择在外吃年夜饭的人数不断增长,其中一二线城市在外就餐的比例高于三四线城市。此外,大众化、平民化是主流。

在北京,老字号、品牌餐饮备受青睐。一些老字号要提前半年以上预订才可能有包间,一晚都要翻两桌、三桌。很多回头客都是去年年夜饭的时候就预订了今年的。不过,有些人希望这一天吃点与平时不一样的,所以,一些民族特色餐饮和西餐也预订火热。

广州市客轮公司推出的珠江夜游“水上年夜饭”,让游客可以一边游船欣赏广州夜景,一边享受美味年夜饭。

在家叫“外卖”是今年年夜饭的一个突出特点。许多外卖平台都推出年夜饭配送服务。据“饿了么”和百度外卖的数据,近两三年,春节期间外卖订单增加较快,二三线城市消费能力显著提高。百度外卖的人均消费相比较平时提升了近一倍,达到80元至90元。据美团数据显示,2016和2017年的外卖年夜饭,单均价更高的地区都是三亚,达到近150元。除夕当天的外卖订单,每个订单的平均花费比平日高出近一倍左右。

新技术给年夜饭增加了新色彩。在北京盒马鲜生亦庄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很多市民选择在这里吃年夜饭。“在这现买现吃,图的是新鲜!”在附近居住的顾客吴峰说,这里的食材都是小包装,就像是自己的“大冰箱”,最快30分钟就能配送上门。

旅途中、回家路上的年夜饭也是别有一番温馨。大年三十,在长春凯旋路公路客运站,工作人员为旅客送水饺。南航吉林分公司增加了机上餐饮,除了有米饭、面条还有饺子。

当然,对于很多人来说,在家吃亲人做的年夜饭,仍是最深切的期待和享受。在广州务工10多年的外来人员赖女士今年回老家广东梅县过年。她说,70多岁的婆婆每年就盼着这一天。她一个人要准备一大家子的年夜饭,鸡、猪、鱼、青菜、年糕等,总之要凑够12个菜,寓意四季平安。

年夜饭吃什么:传统饮食习惯依旧力量强大

由于风俗和饮食习惯不同,中国各地的年夜饭意趣不同,丰富多彩。

民俗学家、吉林省饮食文化研究会会长曹保明说,年夜饭凝聚中国人长期形成的年文化,每一道菜、每一种搭配都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比如,一些地方的年夜饭一定要有白菜,取意“百财”,韭菜取意“长长久久”,火锅代表“红红火火”,年糕代表“年年高升”。

吉林省长白县望天鹅新村一家饭店经理王鹏告诉记者,不少南方游客对东北特色年夜饭很感兴趣,提早预定年夜饭,比如大锅烩菜、猪肉炖粉条等经典特色菜,以及黏豆包等小吃。

据阿里巴巴《2018年中国年货消费报告》统计,家乡味儿的土特产也多是各地区消费者偏爱的年夜饭食材。比如,华东地区消费者偏爱的火腿,华南地区消费者钟爱的腊肠,华北地区偏爱的海参、冻虾等。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年夜饭桌上的菜品越来越丰富,但是传统饮食习惯的力量依旧强大。

在广州,年夜饭餐桌上仍保留传统的白切鸡、冬瓜粥等。“没想到,一斤二两的狮子头、肘子几乎是每桌必点的菜。”张方忠说,大家还是更重视年夜饭的仪式感。

在河南农村,除夕夜吃肉馅儿饺子,初一早吃素馅儿的饺子。“村里都要比着谁家吃饭早。下饺子的时候就要放鞭炮,吃饺子之前,还要吃一口馒头,这样来年身体壮。”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高永安说。

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魏奇说,老家大年三十要吃面。母亲熬制鸡汤、擀面,再把鸡丝海带黄花菜炒成臊子,浇在面上,“最想念的是妈妈做的味道”。(记者关桂峰、刘硕、郑天虹、周颖、张辛欣)

一个江苏古镇的小吃,为何曾入选国宴?原来还有段动人的往事

(本头条号已与 *** 骑士签约,任何复制、搬运和抄袭行为,将通过法律手段势必追究!)

黄桥古镇有着千年历史,南濒长江,东连如皋,北接姜堰,是苏中、苏北地区通往苏南的重要门户,历史上曾因黄桥战役而出名。

黄桥烧饼是一种特色传统小吃,就起源于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属江苏菜系,流传于江淮一带。

黄桥烧饼有圆形、椭圆形、长方形的,有咸甜两种口味,色泽金黄,不焦不糊,不油不腻,香酥可口,老少皆宜。

据《随园食单》记载,烧饼的 *** 是:“用松子仁、胡桃仁敲碎,加冰糖屑、脂油和面炙之。”黄桥烧饼吸取了古代烧饼 *** 法,保持了“香甜两面黄,外撒芝麻内擦酥”这一传统特色。

黄桥烧饼 *** 的主要原料有面粉、猪油、花生油、芝麻,以及不同的馅心。所用的面粉必须是中筋,烧饼的脆香还在于上面的芝麻。

需将煮熟的芝麻,加上特制的好料,均匀的洒在烧饼上。为了让芝麻不掉,在撒芝麻前还需要在弄好的面团上加上一层蛋液。烤的时候每隔一分钟还需要把烧饼正反面翻一下,以保证烧饼的成色和受热均匀。

黄桥烧饼还有一段感动的往事,在黄桥决战期间,黄桥人民发动镇内60多家烧饼店,18家磨坊日夜赶制黄桥烧饼,男女老幼,车推肩扛,支援前线战士。

黄桥烧饼分外香观后感,黄桥烧饼分外香观后感-第1张图片-

关于这段回忆还有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有一句歌词这样唱:“黄桥烧饼圆又圆,圆圆烧饼慰劳忙。”

1949年,黄桥烧饼被选入国宴甜点,从此声名远扬,成为江苏省最著名的小吃之一。1983年就被评为“江苏省名特食品”,2003年荣获“中华民族小吃”的称号,2013年第十四届国际餐饮博览会上,被评为“天下之一饼”。

现在条件比以前好了,黄桥烧饼也从一般的“擦酥饼”、“麻饼”、“脆烧饼”等品种,发展到以肉丁、肉松、火腿、虾米、豆沙、香料等作馅心的多个不同新口味,可以满足不同喜好的需求。

你是否也曾吃过黄桥烧饼?欢迎在评论里和大家分享你的观点与感受。

未经许可,拒绝任何复制、搬运和抄袭!欢迎收藏、转发和分享到朋友圈!欢迎点击右上角关注欣赏更多精彩内容!

提到黄桥烧饼,就想起了你们

#记录时光里的爱#我人生中之一份工作,是在江阴的一个国营纱厂。在这厂里,我交了一个好朋友,她是泰州人。她的姐姐也在我们这个厂里,只是不同车间,我和她是在一个车间,她姐姐是在织布车间。

江阴长江大桥


泰州离江阴不是很远,我记得每到礼拜天休息的时候,她和姐姐一人骑一辆自行车就回老家了。那时候江阴大桥还没建。他们每次回去都是坐轮渡的,过了江再继续骑车。


那时候好羡慕她们俩哦,每个礼拜都可以回家,而我们只能逢年过节才回家一次,那时候高速又没有,每次回家一次,我们坐车都要八九个小时,而且还晕车,特难受。


其实他们每次回老家我也很开心,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回老家都会带他们家乡的特产,就是那个黄桥烧饼,真的很好吃哦!每次都带给我吃。

黄桥烧饼


有一次是5月1号吧,放了三天假,我还去他们老家一次呢!她妈妈做了好多好吃的,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感觉!


自从离开那个厂,我们再也没联系过,因为那时候没有 *** 。不知道现在她们俩在哪里?过的可否幸福?

标签: 黄桥 观后感 烧饼 分外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