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轻人自我调侃:上班和上进之间选择上香;求人与求己之间选择求佛。这届年轻人真的是彻底躺平的废柴群体吗?恕我并不这样认为。真正放弃自我激励的年轻人,是懒得上香与求佛的,我们认识的很多年轻人事实上都很卷很努力,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金句,更多是自我的一种心灵抚慰:我会努力,但如果努力了还是不行,那我也能接受现实接受自我的不完美。
反卷达人,其实上看透了生活的本质。
曾经,我们也都是职场中拼命大军中的一员,卷是生存必须,反卷是生活智慧。如果不知道怎么调节,不妨选择出去走一走,无论是有风的地方,还是风景最绚丽的地方,都会达到一种自我治愈的效果。
比如,今天推荐给大家的这条吉林鸭绿江旅游线路。
在很多人心中,若论色彩最浓郁的旅游点,估计都会将目光转向西南,但东北的吉林可能更让我们惊艳:不仅风华不输,而且因为热度和名气不如西南,客流量相对较少,所以此处旅行体验感更好,不但可以安心创作不被打扰,还能拍出美美的照片不会出现被迫与陌生人合影。
路线:长白县望天鹅—临江县岭上枫林—辉南县四方顶子。
长白县望天鹅
吉林美景,有一半在长白。广义上的“长白”指代长白山,狭义上特指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位于吉林省东南部,乃白山市下辖县。长白县地处中华十大名山之一的长白山南麓和举世闻名的鸭绿江源头,素有“长白林海、人参之乡、天然氧吧、绿色宝库”等美誉。
从长春自驾前往长白,行程约450公里,未敢停留,直接去了18道沟。这是一片开放式的高山草甸,草未见黄,依然保持着绿茵如毯的蓬勃。黄白相间的牛在悠闲地吃着草,落日的余晖将山脉、牛都草地都涂抹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虽不见红叶,却有了另外一种秋色之美。
要说长白县看红叶更好的地方,当然是望天鹅景区了。
望天鹅景区位于长白山腹地的十五道沟望天鹅峡谷内,距离县城50公里,更低处海拔450米,更高处海拔1100米,主峰海拔2051.4米 ,为东北第二高峰,是由两座火山构成的长白山脉的峰脊。
望天鹅山是一座火山,火山喷发溢出的熔岩流在冷凝过程中形成的柱状节理,在风雨和岁月的双重作用下,变成规则的四、六棱体,它们纵向发育犹如擎天之柱,横向发育貌似天梯,放射状则又神似孔雀开屏,优雅有如琴键般一字排开,端庄者如千手观音保一方百姓。
秋天前往望天鹅,除了有这些得天地之灵气的贴壁怪石阵可以看,另外一个重头戏当然就是红叶了。望天鹅的红叶沿着长沟一路洋洋洒洒,加上几百米的海拔落差,更加增添了姹紫千红的层次感,变化莫测,直叫人啧啧称奇。
再加上景区瀑布资源丰富,在流水的衬托下,秋色也变得灵动起来。
临江市岭上枫林
岭上枫林风景区位于临江市花山镇的花山村,因此也叫花山溪谷。枫林纵深15公里,枫树林面积达到300多公顷,是保存非常完好的纯天然景观,也是白山地区面积更大、种类最全、景色更好的枫叶景观观赏区。
每年的9月末10月初,这里的枫树像听到了秋之号角,由远及近、由低向高,渐次红了开去,漫天遍野,满山红透。
岭上枫林的色彩库是极其丰富的,除了红,还有各种或深或浅的绿,饱和度或高或低的黄,是天地之间打翻了天色盘,恣意挥洒,美得一点都不含蓄。
幸运的是,当我们早上抵达临江溪谷时,山上有大雾,枫林被浓雾笼罩,景中人依稀可辨,更添诗情画意。
挂在枫树上的蜘蛛网,没有捕获小虫子,却将捕获了的水珠穿成链、结成网,纯洁而美好。
临江溪谷除了枫叶,还有一大片的高山草甸,草甸非自然形成,而是以前采伐树木后形成的空地,随着自然的自我修复,才形成了今天所见的空中草甸,与枫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张弛有度,节奏感特别好。
现在这里还是免费对外开放,十一正是更佳赏红叶季节,不要错过。
此外,景区内有一棵树龄达两千多年、高度达25米的古橡树,值得一看。
辉南县四方顶
四方顶位于辉南县,向有“龙岗画苑、枯木天堂”的美誉。这里火山遗迹遍布,肥沃的火山土孕育了无数的生灵,其中就包括大面积的原始枫叶林。
景区内有一座历时3年建设而成的观光塔,坐电梯上到10楼,从高处俯瞰眺望,远处山峦叠嶂,色彩因距离而模糊,却是气势万千;近处似有神来之笔挥洒而过,留下一片锦绣天地。
远近一结合,好一幅千里江山图,忍不住要赞叹一句:大美中国。
与前两处景区相比,四方顶的杀手锏是——枯木。那些千年的枯木,或站或躺,或匍匐在地谦卑中自有倔强,或昂首挺立一副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其能奈我何的豪迈张扬之气。
个性如此突出,难怪会成为摄影师和画家们的钟情之地,据说一年四季都会有很多人来此一住数日,只为捕捉它的神韵。
这条沿着鸭绿江进行的线路,不仅可以大饱眼福看尽油画般的吉林风光,而且还有一个亮点:那就是中朝边境。所以我们可以在数个口岸看对岸,因为江面很窄,能够清晰地看到对面国家的种种生活场景,算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额外收获。
胜利的回响 | 之一集:《跨过鸭绿江》鸭绿江,发源于我国吉林省东南部的长白山,在辽宁丹东流入黄海北部的西朝鲜湾,全长近800公里,是中国与朝鲜之间的界河。这条河,因为一场战争,一首战歌,闻名于世。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词作者麻扶摇老人在生前接受采访时,回忆起当年创作这首歌的经历,老人十分感慨。
70年前,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为支援经济建设,麻扶摇当时所在的炮兵一师正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北大荒开垦荒地,进行农业生产,战争似乎已经变得有些遥远。
然而,就在麻扶摇和战友们辛勤种下的大豆、高粱快要成熟的时候,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6月26日,美国驻远东海陆空军迅速参战;6月27日,美国命令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短短几天,中朝边境及 *** 骤然紧张,美国想要侵占朝鲜并侵入中国大陆的意图初露端倪。
国防大学教授徐焰:“美国一方面出兵朝鲜,一方面派出海军第7舰队控制台湾海峡,还一方面向越南派出军事顾问团,援助在越南的法军。 *** 说,美国‘从朝鲜一把刀插在我们的头上,从台湾一把刀插在我们的腰上,从越南一把刀插在我们的脚上’。”
资料图:群众慰问北上的东北边防军部队
为防患于未然,7月13日,中央军委做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抽调38军、39军、40军、42军4个军和3个炮兵师共25万5千人,组成东北边防军,任务是保卫东北边防,必要时支援朝鲜人民军作战。麻扶摇当时所在的炮兵之一师也划归东北边防军。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词作者麻扶摇:“我作为指导员,都不知道要到什么地方去,上了火车,和老乡告别,许多战士回头看看我们用汗水浇灌的黑土地,绿油油的大豆田,许多人眼睛湿了。是不是害怕打仗呢?不是,真的不是。我们是热爱和平,但是和平是乞求不来的,和平必须通过战争来保卫。”
资料图:1950年10月, *** 主持 *** 中央政治局会议,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并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名义发布组成志愿军的命令
1950年10月1日,新中国迎来了之一个国庆日。然而就在这一天,南朝鲜之一批部队越过“三八线”进入北朝鲜,刚刚指挥美军在仁川大规模登陆的麦克阿瑟向金日成发出了“投降敦促书”。当天,金日成致信 *** ,请求中国出兵支援。
国防大学教授徐焰:“这意味着朝鲜战争进一步扩大了。原来美国进入朝鲜战争,它所谓的理由是,‘打退北朝鲜对南朝鲜的入侵’。但美国已经把北朝鲜打回到三八线以北了,这不就已经完成任务了吗?可是美国越过三八线,就是要消灭整个朝鲜北部的政权了,性质就变了。”
10月1日夜晚,天安门广场上庆祝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的焰火还未熄灭, *** 就在 *** 颐年堂的会议厅里召集相关人员,紧急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议题就是确定是否出兵到朝鲜作战。在对朝鲜半岛和国内形势进行分析研判时,大家对当时中美两国的实力心里非常清楚:1950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2848亿美元,钢产量8772万吨。而中国的钢产量仅有60万吨,工农业生产总值只有100亿美元,美国还拥有 *** 和世界上更先进的武器装备。
国防大学教授马骏:“那天 *** 召 *** 议,晚上10点开始,到第二天早上三四点钟还没结束,会议室里烟雾缭绕。他的卫士长李银桥说,老人家矛盾啊,举棋难定,这个决心难下, *** 吃了三次安眠药都睡不着觉。”
资料图:彭德怀的军事秘书杨凤安
会议决定立即让彭德怀进京商议,而最后是否出兵参战,则定于10月4日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再进行讨论。
10月4日上午,因天气原因飞机无法按时降落,时任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彭德怀,下午4点才赶到 *** ,会议已经开始了,而且气氛很不寻常。彭德怀的军事秘书杨凤安回忆说,多数人员不同意出兵。
杨凤安:“当年我们国家刚刚解放,百废待兴,新解放的地区土地改革任务还没完成, *** 一些散兵和土匪勾结起来,在新的解放区活动很猖獗,所以有人不主张出兵。另外,我们出兵所针对的是武装到牙齿上的美帝国主义,在武器装备上与它相比非常悬殊。”
资料图:美军轰炸机群
打,实力悬殊,以弱对强。不打,自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侵朝空军不断入侵中国领空,进行轰炸扫射,造成中国边境人民伤亡,财产遭到破坏。仅8月27日一天,就有5批13架次美军飞机侵入中国领空,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地区辑安、安东等地的火车站、机场等。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认为,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非打不可的战争。
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派第七舰队隔断台湾海峡。美国因朝鲜内战爆发,而阻止中国的统一,这对中国的国家利益形成了巨大的挑战。9月15日,美国远东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指挥美军在仁川登陆,整个朝鲜战争战局发生了急剧反转。麦克阿瑟当时说,‘联合国军’将在感恩节前消灭所有的对手。如果赤色中国真的愚蠢地出兵,就是在为他们创造回到石器时代的机会。这简直太狂妄了!我们国家当时如果仅仅是用语言 *** ,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必须用实际行动做出坚决反击,这也就是我国最后下定决心进行抗美援朝的重要原因。既然美国严重侵犯了我国的国家利益,我们必须做出有力的回应。”
1950年10月5日下午,在继续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与会领导统一了认识,那就是中国不去侵犯任何国家,但既然美国侵略者已经向我们进攻了,我们就不能不举起反侵略的旗帜,这是完全必要的和完全正义的。会议决定由彭德怀率领部队入朝,协助朝鲜人民军抗击敌人。
彭德怀的军事秘书杨凤安:“彭老总在这个会议上发言,他首先说,出兵朝鲜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我们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就是了。”
资料图:抗美援朝誓师大会
10月8日,中国 *** 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 的请求决定出兵朝鲜,并将东北边防军改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此时,23岁的麻扶摇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一师第26团5连指导员。他回忆说,志愿军将士出征前在鸭绿江畔集结,参战热情十分高昂。
大家不畏强敌、踊跃出征的豪迈气概,一下子激发了麻扶摇的创作灵感。“雄赳赳,气昂昂,横渡鸭绿江”,振奋人心的词句,瞬间跃入他的脑海;为表现志愿军官兵保家卫国、保卫世界和平的博大胸怀,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他很快又写下“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越写心情越激动,越写思路越开阔,对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更加充满信心,就这样,他又写下了第三行:“中华好儿郎,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鲜打败美国野心狼”。
麻扶摇:“我们热爱和平,但决不害怕战争,帝国主义把战争强加给我们,我们要保卫和平,打反侵略战争。”
资料图:列车中响起了志愿军高唱“雄赳赳,气昂昂”的雄壮歌声
第二天,麻扶摇写的出征誓词,被抄在了连队墙报上,并在团、师的誓师大会上宣读。1950年10月19日,麻扶摇作为首批入朝作战的战斗员,和战友一道满怀战斗豪情秘密渡过鸭绿江,投入到了艰苦卓绝的战斗中。
这首被麻扶摇渐渐遗忘的出征誓词,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被随队采访的新华社记者陈伯坚发现,陈伯坚稍作改动后,将诗引入战地通讯的开头,并于1950年11月26日发表在《人民日报》上。时任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的著名音乐家周巍峙在局长田汉家里开会时,从当天的《人民日报》上看到这首出征誓词后当即谱曲。就这样,彪炳史册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诞生了。
原 *** 艺术学院教授柴志英:“周巍峙当时看到这首出征誓词时,他正在开会。在会上,他抑制不住内心的 *** ,一边开会,一边谱曲,十几分钟的时间就把曲子谱好了。回家以后,他稍作改动就交付发表了。周巍峙在谱曲的时候,他觉得,'抗美援朝鲜'这个词,唱起来节奏不太舒服,就给改成了'抗美援朝'。”
资料图:麻扶摇老人书写的歌词作品
1951年4月1日,《人民日报》刊登《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并再次向全国推荐。柴志英教授介绍说,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同时,这首战歌也迅速传遍祖国大江南北,成为时代最强音。
原 *** 艺术学院教授柴志英:“当年青年们唱着这个歌去参军,工农兵学商和文化部门,可以说,各行各业,妇女儿童们都唱这首歌。所以《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是时代的最强音。后续部队入朝作战的时候,就唱着它过鸭绿江。”
然而,战斗在朝鲜战场上的麻扶摇对这些情况一无所知。后来,当听到后续部队唱起自己写的出征誓词时,他也充满了疑惑。
麻扶摇:“后续部队到了朝鲜战场以后,经常以班为单位唱歌。有的战士就问我,指导员,我感觉部队唱的这个歌,和咱们连写的那个出征誓词差不多呀,这是怎么回事呀?但当时,战争环境很紧张,我们看不到电视,也听不到广播,我也闹不清楚是怎么回事。”
志愿军战歌简谱
在血与火的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鼓舞着并不知情的词作者麻扶摇,也鼓舞着无数志愿军将士英勇拼杀,浴血奋战。
原 *** 艺术学院教授柴志英:“1952年9月,有一个部队文工团的团员叫黄启仁,他和战友在战斗中遭到敌人的飞机轰炸,结果他的左腿被炸成重伤,需要截肢。在医院里,因为手术时间比较长,麻药劲儿已经过去了,他疼得头上直掉汗。当医生准备再给他打一针麻药的时候,他说现在的伤员很多,给其他战友留着吧。为了鼓励大夫大胆手术,他在手术台上哼唱起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这歌声感动了医生,也感动了好多战友,大家都流着泪为他去输血。”
原 *** 艺术学院教授柴志英向记者讲述《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背后的故事
柴志英介绍说,直到1953年,全国开展群众歌曲评奖活动,《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从一万多首歌曲中脱颖而出,被评为一等奖。这时,人们才知道歌词的作者原来是志愿军的连队指导员麻扶摇。
柴志英:“歌曲得奖了,大家问作者是谁,找来找去,才知道是麻扶摇。2017年7月,国家大剧院举行了建军90周年歌曲暨军歌嘹亮的发布会,大家唱起这首《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时候,全场掌声雷动。现在看,这首歌确实能够穿越时空,到今天还有广泛的影响力。”
志愿军押送美军战俘
抗美援朝战争从1950年10月开始,至1953年7月结束。在2年9个月的时间里,几十万名优秀中华儿女,唱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走进朝鲜战场,浴血奋战、奋勇杀敌,最终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最终签字,美军上将克拉克后来沮丧地回忆:“我是美国历史上之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因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并没有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认可,这个认可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正式的外交承认,另外一个就是心里的承认。今天来看,跨过鸭绿江的重大意义,就是中国正式融入世界,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席次中安然入座。”
“志愿军战歌连”在某陌生地域展开实弹战术演练
70年砥砺前行,70年初心不改。新时代的官兵始终没有忘却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战歌也一直在一座座军营继续传唱。
2016年9月20日,在一场异常艰苦的“红蓝对抗”演习中,从原志愿军炮兵一师第26团5连几经转隶而来的第74集团军某旅8连,连续作战两天两夜,战斗到最后,官兵们已经精疲力尽。为了鼓舞斗志,他们高唱着志愿军战歌发起冲锋,将红旗插上了“蓝军”的阵地。征尘未洗,指导员伍琦和几位骨干连夜给老指导员麻扶摇写了一封信。
伍琦:“当时我们给老指导员麻扶摇的信是这么写的。作为'志愿军战歌连’的传人,我们每名同志都因为这首战歌感到无比的荣耀。在战歌的激励下,连队官兵也始终保持着一往无前的气势和敢打必胜的信念。在信里,我们还跟老指导员报喜,从2017年改革移防以来,我们连队连续三年荣立集体二等功,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承铁心向党、不畏强敌、敢打必胜的战歌精神,在新的强军征程上创造更大的辉煌。老指导员麻扶摇也在回信中勉励我们,要让战歌文化滋养我们的干部战士健康成长,让战歌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聂宏杰)
(来源:央广网)
空中俯瞰鸭绿江沿岸城市,美不胜收鸭绿江,原为中国内河,现为中国和朝鲜之间的界河。鸭绿江发源于吉林省长白山主峰南麓,流向在源头阶段先向南,经长白山朝鲜族自治县后转向西北,再经临江市转向西南。干流流经吉林和辽宁两省,并在辽宁省丹东市东港市附近流入黄海北部的西朝鲜湾。
如图1所示
鸭绿江这个名字对于老一辈人而言,更多承载的是那次立国后抗美援朝的记忆之河,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东北的朋友不陌生,但是放眼全国,这块儿地还是那么神秘。
长白山发育了多条河流,而处在主峰南麓的这一大河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鸭绿江,其实鸭绿江干支流众多,今天只是沿着干流看下几座城镇发展的情况,都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个被大众所不太了解的地方,又是和朝鲜相交的地方,在空中俯瞰,真的非常壮丽。
鸭绿江干流沿中朝国界线自东北向西南先后流经吉林省白山市的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临江市。如图二所示,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素有“长白山下第 一县、鸭绿江源第 一城”之美誉。人口不多,但是全国仅有的朝鲜族自治县。县驻地长白镇,南临鸭绿江与朝鲜两江道惠山市隔江相望。一座小城沿鸭绿江蜿蜒而建,也是我国边境线上仅有的与邻国省会城市零公里毗邻的县份。
沿着河道,下个城市是临江市,它是中国高山红景天之乡,也是硅藻土工业城。如图三所示(为了凸显城市地理格局,和上图比例不一致)鸭绿江北是临江城,南部土地沿着河道形成一个几字形便是朝鲜,看到这个几字形,是不是很像黄河上中游的形态。
再往下就到了,吉林省通化的集安市,集安市域内由于老岭山脉自东北向西南形成一道巨大的屏障,横贯集安,北来寒风北老岭山脉阻挡,使温暖湿润的海洋气流,沿鸭绿江溯源而来,造就了集安市岭南、岭北两个小气候区。所以人称“东北小江南”,不光这点,还有高句丽王城等一众历史遗迹也是很有考究,喜欢研究高句丽三迁都城的可以关注下。
关于鸭绿江吉林边界城市就没了,下面进入辽宁省地界,鸭绿江流经辽宁的丹东市和朝鲜的新义州,在辽宁东港附近流入黄海北部的西朝鲜湾。如下图所示
丹东是我国较大的边境城市,是中国万里长城的东端起点和中国万里海疆的北端起点,具有沿海、沿江、沿边的独特优势。曾经是辽东省的省会,现在作为一座旅游城市和众多电影的取景地也慢慢走入千家万户。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地处江左岸的丹东密密麻麻的建筑沿江而建,城市已经倾轧在山谷之中,而对岸的朝鲜一面只有在振兴区一侧集中一小块儿的新义州市,其它地方空空如也。
其实在纵览鸭绿江的时候,干流的水库电站和跨桥大桥也是挺值得玩味的,感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下。留2个水库图,看看能识别出哪个,造型比较传神。
鸭绿江,中朝界河,全长795公里,流经吉林省通化市下辖县城集安203.5公里。
70年前的抗美援朝期间,集安是一座面积3000多平方公里、人口不到14万的小城,但这座英雄之城见证了42万志愿军集结开赴战场,还以“志愿军打到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为口号倾城援战,其间诞生了无数平民英雄。
记者:王昊飞、张博宇、周万鹏、王帆
编辑:陆烨
新华社对外部
新华社吉林分社
联合 ***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鸭绿江,中国和朝鲜界江鸭绿江是位于中国和朝鲜之间的一条界江。古称浿水,汉朝称为马訾水,唐朝始称鸭绿江(隋唐时期浿水为大同江),因其江水清澈,关于鸭绿江其名的来历流行着两种说法:一说因江水颜色似鸭头之色而得名;二说因上游地区有鸭江和绿江两条支流汇入,故合而为一,并称为“鸭绿江”。
据唐朝著名史学家杜佑撰写的《通典》记载:由于鸭绿海淀区发源处水的颜色像公鸭头上羽毛绿色,所以叫鸭绿江。
辽东一隅,中朝边境,竟有如此世外仙境,来了就不想走!1.山海关外之一村
春季到来,万物生长,一派生机勃勃。
如果说“春江水暖鸭先知”,那么生活在陆上的人类感知春意,就要看花几时绽放,花开则春来。
每年的三四月,正值各地花期,林芝桃花、洛阳牡丹、百里杜鹃......百花竞放、争奇斗艳。
林芝桃花
(洛阳牡丹)
(百里杜鹃)
一说到赏花,似乎为人熟知的都是中原以南地区。
真的如此吗?当然不!
在中国东北就有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
摄影/飞驰之邦
它不是桂林,但一样有独具风情的迷人山水。
它不是婺源,但一样有无边无际的油菜花海。
它不是香格里拉,但有着厚朴原始的塞外风光。
它不是牛背山,但一样有着让人惊叹的云海奇观。
它小到连地图都搜不到,却能“一眼看两江,一脚踏三界”。
它被人称为“辽东之一村”。青山绿水环绕,空气清新,是一个”天然氧吧“。
这里是绿江村。
2.养在深闺人未识
绿江村位于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东部边境,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隔江相望。 美丽的鸭绿江从村中流过,使绿江村形成半岛状。
自驾通往绿江村,浑江是必经之路。
浑江大转弯是浑江汇入鸭绿江前最后也是更大的一个拐弯处,被称为“辽东之一湾”。风光秀美、险奇,有如九曲黄河之壮观。
路边专门有一个观景台,可以俯瞰全景,非常壮观。因为有巨石伸出悬崖,站在上面拍照比较危险,观景台专门装了护栏。
(浑江大转弯)
浑江口
浑江和朝鲜的另外一条水系汇成鸭绿江,这里也是中国、朝鲜的交界处,地理位置很特殊。
浑江口大桥
桥的这边是辽宁,那边是吉林。
(浑江口大桥)
经过长途跋涉后,绿江村就到了。绿江村是一个神奇的村庄,能“一眼看两江,一脚踏三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既有北方山水的雄伟壮丽,又有南方山水的灵秀清新。
传说绿江村四季皆有佳景,但却以春末夏初为冠。因为此时,江水消退,冰雪消融,江面会露出片片岛屿。
这时,村民会在江中的滩地上种上各种油菜花和庄稼,绿油油的看起来就像一座座绿色的小岛,这就是绿江村独特的江水没地景观,十分美妙!
水位忽涨忽跌,江中绿岛的形状也是千变万化,非常玄幻美妙!登高远望,颜色各异的土地滩涂,就像是上天遗落在人间的画布。
而从4月中旬开始,绿江村开始进入最有生机的醉美季节,也是拍照的更佳的时节。从浑江口到绿江村,沿途江边大片大片的油菜花如约而至的绽放,搭配着这一派田园美景,怎么拍怎么美,十分惬意!
这里并没有过度的开发,民风淳朴,保留着原始的风貌。
(风吹草低见牛羊)
(朝鲜族民俗风情园,占地50000平方米,园内有朝鲜族百年老屋和庭院。庭院里有朝鲜族老人在编草鞋,妇
远离城市喧嚣,谱支渔舟唱晚。
车子一直沿着边境往前走,一路走走拍拍,绝对让拍到手软,尤其是到公路的末端——绿江村浪头,那里的景色可以说是......直接上图吧!
在这里小住几天,白天去看看碧水蓝天白云,早起跑跑步,中午去鸭绿江野游,夜晚在院子里看看看看北斗星、银河,真是幸福感爆棚啊!
小帅特别提示!!千万不要在天还没亮时候就去爬更高峰日出!因为山里是野路,全是石头,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冒着大雾爬很危险。可以等天亮之后再上去,可以看到绿江村全景。
3.绿江村自驾攻略
绿江村地处辽东边陲,小到地图都看不见。即使是现在到绿江游玩,自驾依然是最主要的一种方式。
如果从北京出发到丹东,全程都是高速公路,我就不在这里耽误时间了。接下来干货走起!
自驾 *** 程路线
一、沈阳方向
① 沈阳→本溪→宽甸→蒿子沟→胜利桥→太平哨→步达远→下露河→川沟→绿江。
② 沈阳→本溪→宽甸→蒿子沟→胜利桥→和平→杨林→振江镇→万宝→绿江。
二、丹东方向
绿江村位于丹东宽甸满族自治县,从丹东到绿江村有3条路可以选择:全程走的是省道和国道,不需要走高速。
之一条:鸭绿江断桥——宽甸——绿江村;
第二条:鸭绿江断桥——下露河(浑江大转弯)——绿江村
第三条:鸭绿江断桥——振江镇——绿江村
路线详细解析
绿江村,最美的景色还是在路上,路上有很多的景点的站台。
第二条和第三条路前一段相同:断桥——河口——永甸——红石镇——蒿子沟——胜利桥,之后不一样了。
第二条后段:胜利桥——太平哨——步达远——下露河(浑江大转弯)——川沟——绿江村
第三条后段:胜利桥——和平——杨林——振江镇——万宝——绿江村
一般来讲,走的最多的就是第二条路线,这个方向有3处观景台,而且浑江大转弯就在这个路线上。而第三条路线要翻3座大岭,而且弯道特别多,路况差、耗时也长。推荐大家走第二条路线去,不过,如果你喜欢不走寻常路,可以从第二条路线进去,第三条出来。
另外,如果在返程路上还有多余时间的话,可以去逛逛丹东市区的鸭绿江断桥和虎山长城,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鸭绿江断桥)
(虎山长城)
今日话题:
东北还有哪些让你惊艳的冷门景点?
望天鹅风景区周边景点
鸭绿江为中、朝两国界河,源于中朝界湖天池周边十六峰之一的三奇峰下,河流全长795km,总流域面积6.19万km2,其中中国境内流域面积约3.25万km2。流域范围流经中国的市县有9个,它们分别是吉林省的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临江市、江源县、白山市、集安市、通化市、辽宁省的桓仁满族自治县、宽甸满族自治县、丹东市。在辽宁省丹东市注入黄海,其中流经辽宁省境界220km,吉林省境界长575km,长白境界最长为257km,占尽鸭绿江总长的32%。
长白水系图
一国两城
鸭绿江之一大拐
长白县整段、临江市以上为上游,沿江两岸山岭连绵,海拔500—1500m。河床坡度极陡,一般在1%~4%。长白县城以上,多高山峡谷,森林茂密,坡降陡,水流急.谷宽50~150m,水能资源丰富。临江至水丰为中游,水量增加,坡度变缓,谷宽200—2000m。水丰至入海口为下游河段,河谷开阔,两岸有低山丘陵和较窄平原,江心多沙洲。丹东附近江宽5km,流到东港分两支入黄海。
鸭绿江源头
望天鹅峡谷
蓝色鸭绿江
鸭绿江长白段(十千米以上)有大小27条河流依次注入鸭绿江。主要支流有二十三道沟河、二十一道沟河、十九道沟河、十八道沟河、十七道沟河、十六道沟河、十五道沟河、十四道沟河、十三道沟河、十二道沟河、十一道沟河、八道沟河等。
长白国门
鸭绿江大街和长白广场
长白博物馆
长白广场
长白镇是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县城所在地,距离鸭绿江源头只有62km,因此说是鸭绿江源之一城。
长白古韵
灵光塔·秋月
长白大街
长白不夜城
来源:长白望天鹅风景区
鸭绿江到底有多少种鱼?辽宁开始大调查今年起,辽宁省将利用3年时间,对鸭绿江渔业资源和环境进行调查。截至目前,已在鸭绿江水域捕获到花羔红点鲑、鸭绿江茴鱼、细鳞鲑、杂色杜父鱼、东北七鳃鳗、河鲈、梭鲈等10目19科58属68种鱼类。其中,外来物种河鲈、梭鲈已形成种群。这是记者12月14日从辽宁省农科院所属淡水水产科学研究院了解到的。
辽宁对鸭绿江渔业资源和环境进行调查
据介绍,辽宁省淡水院承担了农业农村部财政专项“东北地区重点渔业水域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和辽宁省农业农村厅“鸭绿江流域鱼类资源调查”项目,重点从鸭绿江流域渔业资源、鱼类生物学、重要栖息地、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渔业现状等方面,进行数据采集和调研分析,这对指导鸭绿江流域水生态系统管理规划和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鸭绿江发源于吉林省长白山南麓,流经辽宁省,向南注入黄海,全长700多公里,主要支流在我国境内有浑江、蒲石河和瑷河等。据历史资料显示,鸭绿江鱼类资源丰富,自然分布的鱼类总数100多种,独有的鱼类有鸭绿江小鳔鮈、中鮈、斑鳍鱥、革条副鱊、小背鳍鲇、石川哲罗鲑、鸭绿江茴鱼、小头栉鰕虎8种。
水生生物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是水生态系统的核心,保护好生态就要保护好包括鱼类在内的水生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辽宁省淡水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系统和深入地开展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研究和掌握渔业资源动态及其利用状况,有助构建渔业资源数据库与共享平台,为鸭绿江水域渔业资源管理和养护、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等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
北国·辽宁日报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鸭绿江在哪里呢?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战争之一,说起 抗美援朝战争,就有一条河流绕不过去,那就是鸭绿江。
辽宁省,简称“辽”,取辽河流域永远安宁之意而得其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沈阳。东南以鸭绿江为界与朝鲜隔江相望,总面积14.86万平方公里。辽宁省共辖14个地级市,分别是:沈阳市、大连市、鞍山市、抚顺市、本溪市、丹东市、锦州市、营口市、阜新市、辽阳市、盘锦市、铁岭市、朝阳市、葫芦岛市。
辽宁省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省份之一,除汉族以外, 还有满族、蒙古族、 *** 、朝鲜族、锡伯族等51个少数民族成分。少数民族人口670万人,占辽宁省总人口的16.02%。少数民族人口绝对数列中国第五位;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例,居第十位。
鸭绿江几处渡口的相关情况及志愿军各军过江的地点时间原创: 鱼飞蝶舞 红星故事
关注军旅警营公众号
阅读更多军旅美文
来源:鱼飞蝶舞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共有6个兵团、27个军以及若干炮兵、高射炮兵、坦克、工兵、铁道兵等兵种部队和后方勤务部队入朝参战。这些部队都是“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的。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地点主要在辽宁省的安东(现丹东)、长甸河口,吉林的辑安(现集安)、临江四地。现将这四处渡口的有关情况及参战部队渡江时间地点汇集如下:
一、鸭绿江简况
鸭绿江原为中国内河,现为中国和朝鲜之间的界河。江中的朝方岛屿——绸缎岛和薪岛等与中国陆地接壤。目前河口为双方共用。
鸭绿江发源于吉林省长白山南麓,上游旧称建川沟,流向在源头阶段先向南,经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后转向西北,再经临江市转向西南。干流流经吉林和辽宁两省,并在辽宁省丹东市东港市附近流入黄海北部的西朝鲜湾。鸭绿江全长795公里,流域面积6.19万平方公里(中国境内流域面积3.25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327.6亿立方米,拥有浑江、虚川江、秃鲁江等多条支流。江上建有水丰、太平湾等数个大中型水电站、水库。
鸭绿江河道落差大,平均坡降为1.7‰,河源段海拔高程在1000—1500米之间,河道平均坡降达9.05‰。长白至临江段,两岸高山连绵,河谷切割较深,河道弯曲,行船困难。临江以下两岸山势逐渐降低,河道坡降变缓,至浑江汇流处,河道坡度平均为0.75‰,水丰电站以下河势逐渐宽展,进入中下游,水流分叉、沙洲漫布,到九连城马市台处进入感潮河段。下行至河口的口门列为潮区。水丰电站至叆河口一段长59公里,江面宽400--500米,平均坡降为1‰,河口至浪头一段长28公里,江面宽约500-1000米,平均坡降为0.5‰。
鸭绿江流经长白山地,河谷陡窄,比降大,干支流多良好坝址。鸭绿江干流可开发水能资源有250万千瓦,年发电量100亿度。截至1984年,鸭绿江干流上共建成四座大中型水电站,分别是水丰水电站、云峰水电站、太平湾水电站和老虎哨水电站。水丰水电站1937年开始建设,1941年发电。1955年成立中朝鸭绿江水力发电公司,双方合营水丰发电厂并进行了恢复改建。云峰水电站于1959年中朝共同兴建的,1965年开始发电。经中朝鸭绿江干流规划推荐的太平湾水电站1982年由中方开始建设,1985年发电。渭源(亦叫老虎哨)水电站1978年由朝方开始建设,1984年发电。鸭绿江干流上现已建成4座大中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88万KW,年发电量77.4亿kW/h(包括水丰水库两侧的扩建电站),占可开发水能资源的77%。另外,在鸭绿江的支流浑江上也建有恒仁、回龙山、太平哨三座中型水电站,总装机量45.5万千瓦。在朝鲜境内支流秃鲁江上也建成了秃鲁江水电站。
鸭绿江洪水主要发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更大洪峰流量为17200立方米/秒。由于历史上曾发生过特大洪峰和水灾。为防止水患,于民国年间在丹东市内江岸一带修筑了多处土坝和混凝土结构的江堤。江堤高五米,宽二米,长二公里,设有十四座坝门,以减少洪水造成的损失。
二、鸭绿江上的制式桥梁
鸭绿江是中国和朝鲜的界河,江上已经建成(包括已毁坏和不能使用的)的制式大桥共7座,这7座桥梁均建于二十世纪上半叶。抗美援朝战争发生之前,这7座桥梁都是可以正常通行的。2010年2月25日,根据中朝两国协定,在丹东新区浪头和朝鲜新义州南侧龙川建设一座新桥。新桥于2010年12月31日开工建设,至今仍未建成。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已经建成的鸭绿江大桥共七座,从下游开始沿江排列,分别是:
日伪时期日本人拍摄的一桥。1950年40军过桥入朝后半个月(11月),一桥被炸断。
一桥正面,带铁轨。1943年二桥建成后一桥铁轨拆掉,变为纯公路桥。
铁桥中间可以旋转开闭
第四桥墩转开时的情形
之一座
位于安东(现称丹东)。原称为鸭绿江大桥一桥,或称下桥,现称为断桥,位于中国辽宁省丹东市振兴区江岸路鸭绿江畔,是原鸭绿江大桥被炸毁后的残余部分。鸭绿江断桥为鸭绿江上诸多桥中之一座桥,1909年5月动工,1911年10月竣工。由当时日本朝鲜总督府铁道局所建。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丹东市区唯一一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鸭绿江断桥该桥原为12孔可开闭式铁路桥,总长944.2米,宽11米,最初由日本驻朝鲜总督府铁道局于1909年开始建设,1911年10月竣工,初为铁路桥。从中方数第四孔为开闭梁,以四号墩为轴,可旋转90°,便于过往船只航行。该桥为鸭绿江上的之一座桥梁,1943年4月日本在此桥上游百米处建成第二座铁路桥(今中朝友谊桥),此桥被改为公路桥。
朝鲜战争期间,由于该桥作为中方支援朝鲜前线的交通大动脉具有突出的战略地位,1950年11月8日至21日,美军出动轰炸机600余架次,对鸭绿江上所有桥梁以及朝鲜北部的村庄、军事设施和交通要道进行了地毯式轰炸。朝鲜北部顷刻间化为废墟,鸭绿江沿岸一片火海。鸭绿江一桥被拦腰炸断,朝方一侧的8孔桥梁全部沉入江中,一桥彻底瘫痪。
抗美援朝胜利后,朝方将下桥所属的6孔铁桥残骸拆除。而中方所属的残桥,带着累累弹痕,完整地保存下来。这座大桥中国的一侧能完好保留下来,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朝鲜战争时,侵朝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是美国有名的“常胜将军”,他在战争初期,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不把中国和朝鲜放在眼里,狂妄地要在“感恩节”前把战线推到鸭绿江边。而美国 *** 注意到中国 *** 的一再 *** 和严重警告,担心如果继续空袭中国将会迫使中国卷入这场战争。因此,美国空军在轰炸鸭绿江大桥时,不得不严格地把握中朝界线,只轰炸朝鲜一侧,而不敢轰炸中国一侧。鸭绿江“断桥”的存在,生动地展示了新中国在国际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二座
位于安东(现称丹东)。在之一座桥上游不足百米处,称为鸭绿江大桥二桥,或称为上桥,现在一般称为“中朝友谊桥”,此桥目前还在使用中,是联系中朝两国的纽带。这座桥于1937年开工建设,1943年交付使用。鸭绿江大桥全长946.2米,其中中方桥长569.9米,共12孔。朝方6孔是平弦连续桥梁,中方6孔为吊弦连续桥梁式复线铁路桥,可同时行驶上下行一对列车。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4月日本侵略者修建安奉复线铁路时,由当时的日本汽车株式会社和日本建设株式会社联合在下桥的上游100米处按使用年限300年设计修建的。大桥通车后,成为日本侵略者大肆掠夺中国资源的主要通道。抗战胜利后,大桥由当时的苏联红军接管。1947年6月,苏军撤离朝鲜时,将江桥分别移交给中朝两国 *** 共同管理。1951年1月由于一桥被炸断,为保障入朝部队的物资的运输畅通,二桥把复线铁路拆去一股改成公路,变成铁路、公路两用桥。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鸭绿江大桥和其它桥一起共同承担起军需物资供应和后方支持前线的运输任务。首批志愿军有一部分是从这里奔赴前线。战争期间,大批作战物资、武器装备也都是通过鸭绿江大桥运至朝鲜。美军为切断我志愿军的兵力和物资后援,1950年11月开始调集空中力量,开始对鸭绿江上沟通中朝两国重要交通要道的铁路、公路桥梁实施封锁。声称要“以更大的力量”“摧毁在满洲边界上的朝鲜一端的全部国际桥梁”和鸭绿江以东地区“所有交通工具、军事设施、工厂、城市和村庄”。二桥朝方一侧铁轨被炸,桥梁移位,桥面起火。安东铁路局组织200余人冲上江桥用装满沙石的沙袋修筑临时桥墩,上面搭建枕木桥垛,顶住受损底梁,使大桥得以修复。在战争的洗礼中,尽管它的躯体上留下了无数道弹孔,却依然屹立于鸭绿江上,被誉为“摧不毁、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成为中朝两国人民联手抗击侵略者、保家卫国的胜利丰碑和架起中朝两国人民友谊的一道彩虹。
第三座
位于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河口村。长甸河口鸭绿江桥原名清城桥,是鸭绿江上最早建成的公路桥。
1941年日本侵略者出于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的需要,指令伪满洲国和朝鲜当局建造“清城桥墩”,全桥总长709.12米,桥面宽6米,设计21孔,于1942年建成。1951年3月30日中午,美机50余架袭击河口江桥,铁路桥中弹4枚,被炸毁2孔,公路桥被炸毁3孔。公路桥被美机袭击后,时间紧急,志愿军工兵们就用圆木固定在被炸毁的桥孔上,铺上厚木板,再牢牢固定,保证及时通车。
1951年3月29日,美军出动了6批次、30余架次飞机轮番轰炸,清城桥断裂成了永远的断桥。断桥西边的我国境内已将断桥开辟为旅游景点,而对面朝鲜的桥面至今没有修整,保存着战争时期的创伤。
第四座
上河口铁路桥,亦称“清水铁路桥”,是连接中朝三条铁路(线)之一的重要桥梁。此桥于1938年9月兴建,1940年4月建成。是为水丰电站工程运料服务专线桥。桥高20.8米,桥梁长672米,宽9.3米,计29孔。桥梁构造由钢混π梁,上承梁,平弦下承梁组成。中国一侧起,1至2孔,每孔跨度13米,为钢混π梁;3至8孔和11至29孔,每孔跨度20米,为上承梁;9至10孔,为平弦下承梁,每孔跨度62米,其中3孔可通过船只。此桥是日本侵略军占领东北后,为扩张需要而建。
1950年11月9日,美军空军F—47型战斗轰炸机计24架侵袭河口江桥上空,共投弹70枚,铁路桥中弹5枚。此后连续6天,美机每批20余架,对河口江桥狂轰滥炸。由于我高炮部队于周围布置了炮群阵地,严密封锁,美机只得在6000米高空投弹。铁路桥12号桥墩被炸伤,桥身扭裂,基础炸裂,损毁,其它各孔也有轻重不同的弹孔。当时采用了搭枕木架,木排架、墩身包套箍等应急措施。经10余天抢修,以顶牛过江的办法,解决了运输过江的难题。后来又加固了桥墩,用机车牵引车厢过江。
1951年春,铁路桥又被炸过,经抢修仍能通行。1953年7月朝鲜停战后,上河口铁路桥停用。翌年1月12日中央军委和政务院电,关于志愿军联运司令部撤消后,将安东上河口鸭绿江(铁路)正桥,便桥设备,备料机车,车辆移交铁道部,从丹东过境朝鲜的火车均走鸭绿江第二桥(中朝友谊桥)。1977年3月20日,中朝两国铁道部代表团在朝鲜新义州商定,在该桥三分之一处,即风上线155千米410.56米(13号桥墩中心)划界,分别由两国管理。1979年沈阳铁路局对大桥中国一侧实施了大修。
第五座
辑安鸭绿江大桥,位于吉林省辑安(现称集安)市区东15公里处,于1937年始建,1939年7月31日竣工。桥梁全长589.23米、宽5米、高16米,共20个桥孔。以第11桥墩中心接轨线划为中朝辑安鸭绿江大桥两方各自维修分界线,其中中方324.23米,朝方265米,是连接中国与朝鲜的三条铁路通道之一。
辑安鸭绿江大桥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后出于扩大侵略和掠夺资源的需要而建立,这座桥曾在中国人民抗战胜利之时,目睹了日军细菌部队仓皇逃窜的狼狈相,见证了日军投降后撤退的历史史实。
抗美援朝期间,辑安鸭绿江大桥是志愿军渡江和后勤供应的大动脉,承担着志愿军渡江和后勤供应的重要任务。仅1950年10月至1953年2月间,先后有42万大军、17.2万随军担架队员,或由桥上,或由其桥身下进入朝鲜。大桥之上,先后向朝鲜运输军用物资、部队的火车75908辆、运送筑路材料的火车15810辆,其他往返51782辆,其中运送伤员回国18.2万人,接待朝鲜战争难童及随行人员8000余人。
第六座
临江鸭绿江大桥位于临江市区内,是横跨中朝两国的国境桥。这座大桥始建于1932年,1935年竣工。桥梁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桥长496米,宽6.5米,高14.5米,共18个孔,17个桥墩,限重13吨。
临江鸭绿江桥是一座历史的丰碑,历经抗美援朝战火的洗礼,铭刻着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伟大友谊。据当地同志称,当年,我志愿军35万人马就是从这座桥上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
1950年11月份,美军出动数十架次飞机侵入临江上空,向鸭绿江大桥和附近的临江火车站狂轰滥炸,大桥靠近朝鲜的一端的第二桥孔处被炸毁。1955年5月,中朝双方重新将友谊之桥修复畅通。我们依然能清晰的看到桥梁铁架上的众多弹痕和残留的弹孔。多年来未再进行维护和修缮,加上长期风化,桥面已有多处下陷。现已被吉林省交通厅鉴定为危桥。
第七座
位于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的鸭绿江之上,当地称为长惠国境大桥 (中朝长惠国际大桥),连接吉林长白县与朝鲜惠山市,是中朝边界鸭绿江上游之一桥。最早由日本人于1936年在此修建一座混凝土桥墩,落叶松桥墚桥面的跨江大桥。1943年长惠大桥被洪水冲毁,修复后于1950年又被美军飞机炸毁,停战后修复,1964年再度被洪水冲毁。自此,两岸的通行贸易运输靠木船摆渡。由于桥梁状况不好,加之此地地形狭窄,不利于大部队开进展开,未见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从此地过江的文字记载。
三、鸭绿江上架设的主要便桥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过江制式桥梁受到敌人轰炸的威胁较大,经常受到破坏和受损的情况。为了保障过江的通畅和加大部队、物资的过江能力,由志愿军的工兵部队、铁道兵部队和铁路职工、民工还在鸭绿江江面上架设了一些简易的便桥。便桥由于架设相对便利,还有一些浮桥可以晚上架设凌晨拆除。战争期间鸭绿江上架设的便桥具体数量已经不可考据,但比较主要的有这样几处:
安东的三处便桥
之一座是铁路便桥,位于东尖头大沙河与鸭绿江会合处,据鸭绿江一桥3.1千米。此桥为列桩式铁路桥,架设于1950年底,1954年7月拆除。在拆除此桥时木桩基被截断于水下,所以铁轨和钢梁框架拆除后,水面上未留下痕迹。
第二座也是铁路便桥,在金山湾车站接轨,沿楼房、马家堡在燕窝村过江,通过朝鲜五木里直达新义州。1954年7月此桥被拆除,当时只拆掉了铁轨和桥面板,故遗留木桩墩于江中。这是丹东地区唯一能够看到的便桥遗迹。
第三座是公路便桥,位于九连城镇马市台村边的鸭绿江中。此桥长约350米,石块堆桥墩。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桥面被拆除,桥墩隐没于江水中。其实此桥应该为大家所熟悉,那张由64军政治部摄影组长黎民拍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照片,就是当年64军191师572团在此地过江的情景。
长甸河口的三处便桥
当年志愿军于长甸河口搭建便桥的具 *** 置,在鸭绿江《航行图》上显示:
之一座位于长(河)岛西南约1.5公里,桥墩湮没水下,东南段小部分水低位时露出水面,深度为干出0.4至1.5米。
第二座位于上河口,两端有个别残墩露出水面,水深干出1.6米,东端水花明显,近航道两侧墩上水深为0.2米至0.6米。
第三座位于小东洋河口下游约800米,右岸水下有零星木桩,近航道最小深度干出0.5米,附近设有红色浮标一个,左岸暗墩最小深度干出0.9米。
这份《航行图》的珍贵在于,是和平时期指导中朝舟船于鸭绿江行驶避免失误的重要依据,也是可信的;是从旁佐证河口处我志愿军当年修建渡江便桥存在的重要资料。
除上述便桥外,还在宽甸上河口村下游一公里处架设过浮桥。浮桥由多艘船只排成列,用绳索连接起来,在船面上铺满桥板并加以固定。这座浮桥由东北军区工兵教导团(后改编为工兵第22团)负责架设,为保护桥梁不被破坏,采取傍晚架设凌晨拆除的 *** ,晚上架通保障部队通行,白天则将器材疏散隐蔽起来。架通一次浮桥约需一至两个小时时间。
辑安的一处便桥
辑安这处便桥架设的最早,主要是为了保障首批入朝的两个军和兵种部队过江使用。这座便桥在辑安城南三公里处的鸭绿江上,这里河床较平,水流较缓。河床中有一片种满高粱和玉米的江滩,便于过桥部队疏散隐蔽。这是一座“水下桥”——用铁轨和油炸木(涂满沥青的枕木)在水面下架设,桥面距离水面40至50厘米,河水灌不进汽车的排气管,又可以用水面遮蔽桥面,使敌人在空中侦察时难以发现。架桥部队还在“水下桥”附近架设了假浮桥,隐真示假,吸引敌人的火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敌人始终无法搞清楚,为什么渡口内的桥梁明明已经被“炸断”,志愿军的部队和物资仍然能够源源不断的顺利过江。
临江的一处便桥
临江的便桥位于临江大桥附近,具 *** 置不详。可以确定的是这座便桥与辑安便桥一样,同为工兵第4团突击架设的,是一座木质的低水桥。
四、部队渡江的有关保障
鸭绿江为中朝两国界江,中下游江宽水深,不能涉渡。除安东、辑安系铁公路两用桥外,尚有长甸河口、临江两座公路桥可通朝鲜。为提高口岸运输能力,保障部队过江,1950年9月6日,东北军区电令有关部门,勘察了解鸭绿江、图们江船运能力和冰冻情况。东北航运局、有关部队与当地 *** 密切配合,加紧动员民船、维修渡口、桥梁,准备渡江工作。10月17日,东北人民 *** 、东北军区联合命令,在鸭绿江的长甸河口、临江、辑安分别成立渡江司令部。东北军区司令部军训处副处长刘诚漠、宽甸县县长樊自然任长甸河口渡江司令部正、副司令员;东北军区军政学校大队长孟涛、临江县县长王祖臣任临江渡江司令部正、副司令员;东北军区军政学校副校长刘子仪、辑安县县长王庸任辑安渡江司令部正、副司令员。
并为渡江司令部配属了工兵部队和战勤舟船大队,负责架桥、抢修、运输任务。其中工兵教导团3个连(350人)部署在长甸河口,工兵第4团2个营部署在辑安, 1个营部署在临江。1950年10月,安东港湾局动员组建的战勤大队,编顺江、横江和抢修三个中队,大队长郑道奇,干部、职工2700人,有拖轮3只、驳船2只、木帆船110只,在东尖头至朝鲜清水和马市台至新义州间运输和渡运人员。辑安舟船大队,由庄河、安东、宽甸、辑安、临江、桓仁、通化等县动员民船组成,共有船员300人,木船70只,负责在拉古哨(长甸河口)和辑安地区输送部队人员、给养、弹药及朝鲜人民的口粮。渡江运输中,广大船员表现了极高的积极性,逆水重载船运全凭人力拉纤。他们冒着生命危险,顶着敌机轰炸,奋力运输,对部队渡江和物资运输,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各个渡口过江的主要部队及时间
各个部队渡过鸭绿江入朝参战的时间、地点各种材料说法不一、矛盾很多。本文中各部队入朝的地点、时间均以《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和参战各军编写的《军史》和《战史》记载为准。
安东
第40军第118师(1950年10月19日)、第120师(1950年10月19日)、第40军军指、军直(1950年10月19日)、第119师(1950年10月20日)。
第39军第115师(1950年10月21日)、第39军军指、军直(1950年10月22日)、第116师(1950年10月22日)。
炮兵第1师(1950年10月23日)。
第66军第196师、第66军军指、军直、第197师、第198师于1950年10月25日至26日夜渡过鸭绿江。
第50军首次入朝第149师(1950年10月27日)、第50军军指、军直(1950年11月2日)、第150师(1950年11月2日)。1951年4月12日开始由定州、宣川、车辇馆回国,至22日到达安东、凤城地区整补。1951年7月上旬再次入朝。
第63军第187师(1951年2月17日)、第63军军指、军直(1951年2月17日)。
第64军第190师(1951年2月18日)、第64军军指、军直(1951年2月18日)、第191师(1951年2月18日)、第192师(1951年2月18日)。
第65军(一部)于1951年2月21日、22日夜从九连城渡过鸭绿江。
第60军按第181师、第179师、第60军军指、军直、第180师序列,于1951年3月17日至20日渡过鸭绿江。
第15军按第29师、第44师、第45师第15军军指、军直序列,于1951年3月24日至31日渡过鸭绿江。
第47军第139师(1951年4月11日)、第141师(1951年4月12日)、军指、军直(1951年4月13日)。
第67军第第201师(1951年6月8日)、199师(1951年6月19日)、军指(1951年6月19日)、第200师(1951年6月22日)、军直(1951年6月22日)。
第36军第106师、第107师、第108师并军指、军直于1951年9月7日入朝。
第23军军指率第69师、第67师、军直于1952年9月5日至8日入朝。第32师于1952年9月22日至23日入朝。
第46军按第137师、军指、军直、第133师、第136师序列,1952年9月17日入朝。
第33师于1952年11月12日入朝。
第16军第32师(1952年12月24日)、第46师(1952年12月28日)、军指、军直(未查到文字记载的入朝时间,只有如下记载“军指及军直属队于1月10日以前进至价川西南之铁石峰及其附近地区”)、第47师(1953年1月4日)。
第1军第2师于1953年1月22日渡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前线。
第54军按第134师、第130师、军指、军直、第135师序列由广东乘火车北上,第130师(1953年2月2日)至安东落车,而后徒步入朝,进至铁山半岛。其余部队于1953年2月4日全部到达辽东地区集结,“1953年5月2日至17日,我军遵照上级命令全部入朝,先后进至平壤附近地区,接替39军防务。”
长甸河口
第39军117师(1950年10月19日)。
高射炮兵第1团(1950年10月19日)。
炮兵第2师(1950年10月23日)。
第12军第34师、第31师、第35师、军指、军直于1951年3月21日至25日跨过鸭绿江。
第63军第188师(1951年2月17日)、第189师(1951年2月18日)。
第65军(一部)于1951年2月21日、22日夜从长甸河口渡过鸭绿江。
第47军第140师(1951年4月12日)。
第68军军指、军直于1951年6月27日过江。
第37军第109师、第110师、第111师并军指、军直于1951年9月7日入朝。
辑安
第42军第124师于1950年10月16日进入朝鲜,第42军指挥所并第126师(1950年10月19日)、第125师(1950年10月20日)。
炮兵第8师(1950年10月19日)。
第38军第113师(1950年10月22日)、第112师(1950年10月23日)、军指、军直(1950年10月23日)、第114师(1950年10月25日)。(38军军史第二卷记载“22日黄昏,第38军全体指战员带着祖国人民的重托,怀着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在军长梁兴初、政委刘西元的率领下,跨过象征中朝人民友谊的纽带——鸭绿江”。其余书籍记载各部队过江时间说法不一,上述时间是江拥辉司令员《三十八军在朝鲜》一书中记载中的时间)。
第50军第148师(1950年10月26日)。
第20军原定由安东入朝,1950年11月6日第9兵团奉命改由辑安、临江入朝。第20军按第59师、第58师、第60师、军指、军直和第89师序列,于1950年11月12日全部进入朝鲜。
第68军第204师于1951年6月9日、10日进入朝鲜。第203师于1951年6月24日至25日过江、第202师于1951年6月26日、28日过江。
第24军第72师(1952年9月11日至13日)、军指、军直并第70师、第74师(1952年9月13日后)。
第1军军指、军直并第1师、第7师于1953年1月22日渡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前线。
第21军(一部)于1953年3月14日由辑安跨过鸭绿江。
临江
第27军第79师(1950年11月12日),第81师(1950年11月13日)、军指、军直(1950年11月13日)、第80师(1950年11月16日)。第94师(1950年11月18日)。
第26军于1950年11月17日离开抚顺,19日夜跨过鸭绿江。按第76师进、第77师、第78师、第88师序列过江。全军于22日23时前,完成了集结待命任务。
第21军(一部)于1953年3月14日由临江跨过鸭绿江。
*位于丹东浪头地区的中朝鸭绿江公路大桥,已于2014年建成,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尚未通车。
鸭绿江桥梁照片提供者
长甸河口铁路桥、公路桥、便桥遗迹:王静雨
辑安、临江、长白桥:李铁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