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断为山萝卜科草本植物续断的根。因其能接续筋骨,故名续断。主产于四川、湖北等地,以四川产者为佳,又叫川续断。常生用、酒炒或盗水炒用。
一、续断的功效:
续断味苦、甘、辛,微温。功效能补肝肾,行血脉,续筋骨。同时也有止崩漏、安胎之功。
常用于腰背酸痛,足膝无力,胎漏,崩漏,带下,遗精,跌打损伤,金疮,痔漏,痈疽疮肿等证的治疗。
名家名著摘要:
《本经》:“主伤寒,补不足,金疮痈疡,折跌,续筋骨,妇人乳难,久服益气力。”
《别录》:“妇人崩中漏血,金疮血内漏,生肌肉,及踠伤恶血腰痛,关节缓急。”
《药性论》:“主绝伤,去诸温毒,能宣通经脉。”
《本草经疏》:“入足厥阴少阴,为治胎产、续绝伤、补不足、疗金疮、理腰肾之要药也。”
《玉楸药解》:“续断行瘀血而敛新血,崩漏癥瘕、痈疽瘰疬、淋漓、痔瘘、跌打、金疮诸血,能止能行,有回虚补损,接骨续筋之力。”
《本草备要》:“苦温补肾,辛温补肝。能宣通血脉而理筋骨。主伤中,补不足。暖子宫,缩小便,破瘀血。治腰痛胎漏,崩带遗精。肠风血痢。痈痔肿毒。又主金疮折跌,止痛生肌。女科外科,需为上剂。”
二、续断的配伍应用:
1.用于腰痛脚弱、阳痿遗精、崩漏等证。续断既能补肝肾,又能行血脉,有补而不滞的特点。治腰痛脚弱,常配伍杜仲、牛膝、萆薢等,即续断丸。若治妇人崩漏,常配伍黄芪、熟地、赤石脂等,亦名续断丸。若崩中下血久不止者,常配伍侧柏炭、当归、艾叶等温经止血养血之药。
若治阳痿不举,遗精遗尿,常配伍鹿茸、肉苁蓉、菟丝子等壮阳起痿之品,即鹿茸续断散。或配伍远志、蛇床子、山药等壮阳益阴、交通心肾之品,即远志丸。若治滑泄不禁之证,常配伍龙骨、茯苓等,即锁精丸。
2.用于胎漏下血、胎动不安。续断有安胎止漏的功效。治习惯性流产及胎动不安,常配伍桑寄生、菟丝子、阿胶,即寿胎丸。
张锡纯言:“续断补肾之药,其节之断处,皆有筋骨相连,大有连属维系之意。”
3.用于跌扑损伤、金疮、痈疽溃疡等证。续断能行血脉,续筋骨,有消肿、止痛、生肌的作用,故为外科、伤科常用之药。治跌扑损伤、骨折、金疮等证,常配伍骨碎补、自然铜、地鳖虫、血竭等接骨续筋之药。
若治肝肾亏虚,风寒湿痹证,常配伍黄芪、人参、杜仲、细辛、独活等,即三痹汤。
若治腰间盘突出及腰部扭伤,常以桃红四物汤为底方,再配伍续断、土鳖虫、杜仲炭、没药等药,新病则多通,久病则多补,同是限动静养,可收良效。
《本草汇言》:“治乳痈,续断八两,蒲公英四两,研末,早晚各服三钱,温开水送服。”
三、续断的用法用量:
续断可入煎剂,也适合做丸散。入煎剂常用量十余克,入丸散适量。
一般认为,治崩漏下血宜炒用;若用其行血脉则宜酒炒;补肾则宜盐水炒。
四、续断的应用注意:
续断虽有安胎之功,但孕妇也当慎用。
《得配本草》:初痢勿用,怒气郁者禁用。
~
——中医实战笔记20.8.9晚
“宝藏植物”骨碎补:根块像生姜,常寄生枯树上,见到别随意采挖导读:根块像生姜,常长在老枯树上,人称“骨碎补”,见到别随意挖
前言
农村植物千奇百怪,有些生命力还超强,只在一些特殊的环境才能生长。因为它们对生长环境很挑剔,也仅有特殊的环境才能满足它们的生长需求。
笔者之前给大家介绍的“岩耳”就是如此,只有悬崖峭壁上才有分布,十分的罕见,并且采摘难度极大。
而在农村一些山上的老枯树上,也长有不少的植物。它们不需要土壤,就是在离地数米,甚至十几米的地方一样茁壮成长。像骨碎补就是这样一种植物,它的根块似生姜,只在悬崖上的石缝中,或者是一些老枯树上生长。别看在农村这种植物还有不少,但是它却很珍贵,是现存的唯一的珍稀蕨类植物。
骨碎补和生姜啥关系?
骨碎补在民间的名字很多,又名崖姜、穿石剑、皇冠蕨、岩连姜、爬岩姜、飞来姜等。有一部分人提到崖姜了,就会因为它的名字带有一个姜字,而把它和生姜联系到一块,它们是不是“亲戚”关系呢?
其实崖姜和生姜真的没什么关系,前者是槲蕨科、崖姜蕨属的一年生植物,而生姜则是姜科、姜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之所以给它取名崖姜,那是因为它的根块很像生姜,并且这种植物喜欢生长在悬崖的一些石缝上,也有些寄生在老枯树的枝干上面,因此而得名。
这里需要指出来一点,虽然崖姜在民间也被称作是“骨碎补”,但是骨碎补却不一定是崖姜。只因骨碎补包括了众多种类的蕨类,只因多种蕨类植物的根块都有这个功效。而且就连崖姜也可以细分为大碎补和肉碎补。
崖姜的生长特性
崖姜是一种很不走寻常路的植物,像绝大多数的植物,都是恨不得生长在平坦的草地上。可是崖姜则不一样,基本都是生长在一些悬崖的石缝里面。这样的环境,土壤很稀少,水分也来源有限。还有些则直接寄生在老枯树的枝干上,通过它的根茎深入树皮,然后吸收树干上的营养和水分。
崖姜长得和普通的蕨类植物差不多,只是在根块方面有很大的区别,它的根块上有金黄色的绒毛,并且它的根块是横着生长的,还比较的粗大。看起来真的很像是长了绒毛的生姜。即便是切开来看,也和生姜有点相似。
这种植物在我国的分布也主要是集中在南方地区,海拔1900米以下的地区都有,其中广西、广东、江西、福建、湖南和贵州等省份比较多。主要是在一些深山老林的老枯树干上,或者是悬崖上的石缝里面。
崖姜的价值参考
既然在民间称它为骨碎补,那它在治疗骨伤这方面应该是最出众的。在十几年前,西医还不如今天普及的时候,山区的一些人干活、摔倒导致骨头受伤了,一些有经验的老农们就会特意去挖崖姜,然后用它来煲汤,或者是泡酒喝。当然了也可以直接用酒泡过之后敷在患处。也是由于它在治疗骨伤方面的出色效果,在民间称它为“骨碎补”,或者是“肉碎补”。
提到崖姜,几乎所有文献里都记载了它对骨折的治疗功效,所以很多的专治骨科的老中医们都把崖姜当成是宝藏植物。但是它也不只是有这些用途,它还对于风湿腿痛、腰痛、齿痛、阑尾炎等有不错的效果,只因崖姜还有强筋活络、行瘀止血的功效。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也常有人去农村收购崖姜,因为在药材市场它很受欢迎。虽然它在农村比较常见,但是因为生长环境很特殊,采挖的难度较大,所以售价可不便宜,有些地方干制的崖姜一斤售价也要十几元。
并且近些年还有些人发现了崖姜这种植物非常的漂亮,很适合给假山做装饰,所以也被开发成为了一种观赏植物,有些人专门去农村采挖它。
结束语
有些人比较好奇,崖姜这种植物又不开花结果,它又是如何繁殖和传播的呢?其实崖姜和蕨类植物一样,是终生不会开花也不结果的,而是依靠孢子来繁殖后代的。
如今其实在农村里,崖姜也不如之前多了,可能是近些年采挖它的人比较多吧。如大家在山里见到了,可不要随意破坏。自己有需要,只要按需要采挖一部分就可以了。留着它,总有用处的。
何况多认识一些身边的植物,这样既能增长知识,在关键时候还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你说呢?所以大家就多关注小编,每天给你免费介绍藏在身边的宝藏植物。
在你的家乡,崖姜又叫什么呢?
这种植物被皇帝赐名,骨头碎了用它煲汤喝,有辅助治疗作用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连给植物取名也有讲究,尤其是很多中草药的名字,都有着深刻的寓意和来历。
比如以人名取名的植物,有刘寄奴、韩信草、牵牛子、何首乌、杜仲、诸葛菜、等草药都是得名以人名。
来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还有以功效成名的植物,比如覆盆子、千里光、益母草、防风、见血封喉、决明子、续断、碎骨草等。
这样取名直截了当,让人一看就知道它的来历和作用,方便记忆和传播,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今天要介绍的一种植物,它的名字也大有来头,以功效命名,而且相传名字还是唐玄宗所赐,它就是骨碎补,人称猴姜。
碎骨补从它的名字就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对骨头有好处的植物,顾名思义骨头碎了可以用上它来补。
相传唐玄宗李隆基喜欢骑射,一次不小心从马摔落伤到骨头。人们常说“伤筋动骨一百天”,这对皇帝来说是大事。
为此请了好多御医过来看病,用了好多办法,都没有好转。之后只能全国张榜寻找能人进宫为皇帝治病。
没过多久,就有一位民间郎中,带着一棵像蕨类植物的草药进宫了。他给唐玄宗煎服和外用这种草药,几天后就有好转,之后达到痊愈,唐玄宗大悦。
于是召见了这个民间郎中。便问治好的骨伤为何草药?郎中答道,此物为“猴姜”。
玄宗听后,这么有用的草药,此名不雅,也不方便传播,应该取一个能让广大百姓都容易记,又能知道它功效的名字。于是提议给此草改名为“骨碎补”,让天下百姓都能记住并受益,从而流传至今。
《本草拾遗》中记载“骨碎补,本名猴姜。开元皇帝以其主伤,补骨碎,故作此名”,才使之声名日隆,且“骨碎补”之名逐步取代了“猴姜”。
那为什么民间又要称之为猴姜呢?
这是因为骨碎补的根状茎有很多细细的绒毛,非常可爱,颜色又是棕色的,像极了猴毛。根、茎、叶外形看上去又和生姜类似,所以民间给它取了个形象的名字猴姜。
猴姜是骨碎补科骨碎补属蕨类植物,茎扁平长条状,叶有分枝,表面有棕色的小鳞片,柔软如毛,根似生姜、横生,它的药用价值部分主要是根茎。
每个地方可能对它的称呼有所不同,猢狲姜、石毛姜、骨碎补、猴子姜、巴岩姜、树姜、毛姜、申姜、岩连姜、石碎补、肉碎补、飞天鼠等都是它的民间称呼。
在我国西南及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区都有分布。
猴姜一般寄生在别的植物树干上生长,在一些悬崖峭壁也有生长,喜欢温暖阴湿的环境。由于它的生长环境特别,导致很多人并没有留意它,甚至大部分人不认识它。
但它却是一味传统草药,是治疗跌打损伤、补骨之要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农村的一些老人知道它的价值,非常的爱惜它。
近些年由于过度的采挖,如今猴姜野生资源已经非常少了。为了保护这种对人类有重要价值的植物,现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如果在野外遇到了它,请爱护,不要采挖。
介于骨碎补一味价值珍贵的中药材,有强骨续筋、补肾温肾、散瘀止痛的功效,尤其是对骨头的伤势,疗效突出。
人们想更好地让它发挥作用,如今也发展出人工种植产业,在广西就有规模种植,价格通常在60元左右一斤。
在民间通常用骨碎补煲汤喝,用于骨折后的调养,比较常见的做法有猴姜猪肾汤。
做法是取骨碎补洗净切片,猪腰子切成两半,去筋膜臊腺,洗净切片。加入盐、生粉、生姜、调料、水,入锅炖煮,1个小时左右即可,此汤有补肾强骨之功效。
你的家乡有骨碎补吗?你还知道它的哪些用法?欢迎留言!如果您觉得此文对您有帮助,麻烦点一下下面的“圈圈”,分享给更多的人知道,谢谢!
骨碎补,名字即功效,用于肾阳亏虚所致腰痛,耳鸣耳聋,牙痛久泻骨碎补的名字,就是他的功效。它的名称是根据它擅长治疗骨伤科疾病而命名,意思是它能够让粉碎了骨愈合,所以称骨碎补,其实是一种形容手法,从侧面反映了它是骨伤科非常重要的活血疗伤药。
相传骨碎补是唐明皇李隆基命名的,因为当时他的一个妃子骨折了,医生用这个药之后,骨折愈合了,于是就命名为骨碎补。虽然这个故事没有考证过,但却可以记住它的功效。
后来,李时珍又根据其形状将其命名为“猴姜”。有的地方叫“胡孙姜”或称“石毛姜”。也叫申姜。
骨碎补,又叫猴姜、申姜
一、传统功效与应用
1、跌打损伤
骨碎补能行血脉,续筋骨,疗伤止痛,常用于骨伤科。
可以内服,也可以外用,比如《图经本草》就记载蜀地的人用于闪折筋、肉、骨伤损,用骨碎补捣碎,煮黄米粥,和匀,裹敷伤处。
2、腰痛、腰膝酸软
腰为肾之府,所以,因肾亏虚所致腰痛,腰酸,脚软,都可用骨碎补。
《本草纲目》用于肾亏虚所致筋骨痿软,以骨碎补配独活寄生汤内服,外用杜仲、牛膝等煎汤熏洗。
腰酸
腿软
3、耳鸣耳聋
肾开窍于耳,益肾可以聪耳。《雷公炮炙论》用骨碎补和猪肾一起空腹服用,用于耳鸣。
4、牙痛
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之虚火上浮,容易导致牙痛、牙松动,骨碎补可益肾、敛虚火。
《本草汇言》用骨碎补配熟地、山茱萸、牡丹皮等用于肾亏虚所致牙齿松动,疼痛难忍。
但骨碎补仅用于肾亏虚的虚证牙痛,如果是胃实火所致牙痛,骨碎补不适宜。
牙痛
5、脱发
《本草纲目》用于肾阴亏虚、血虚所致落发,可骨碎补与野蔷薇嫩枝煎汁外用。
6、久泻、五更泻
久泻、五更泻常因肾阳亏虚,或者脾肾阳虚所致。《本草纲目》将骨碎补研细末,放入猪腰子中蒸熟服用。猪腰被认为是以肾益肾的,增强骨碎补的功效。
7、斑秃、白癜风
骨碎补还有消风祛斑的效果,鲜骨碎补可以外用,用于斑秃、白癜风、寻常疣等疾病[中医外治杂志,1996,(4):48]。
二、现代药理作用
1、能促进骨对钙的吸收,提高血钙水平和血磷水平,有利于骨钙化和骨质的形成,改善软骨细胞功能,推迟骨细胞的退行性病变。临床曾用于骨质增生[甘肃中医,1997,10(3):27]、骨质疏松症[吉林中医药,2001,31(7):650]。
2、能降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毒性,减轻听力损害,并降低中毒病死率。比如骨碎补对链霉素引起的耳毒性有一定抑 *** 用,可用于预防和治疗链霉素产生的毒副作用。
3、有效成分骨碎补多糖酸盐有明显抗高血脂症和抗动脉硬化作用。
4、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有强心、镇静、镇痛、抗炎等作用。
骨质疏松的膝关节
三、使用注意
1、骨碎补性温助阳,所以阴虚内热、血虚风燥证慎用。
2、骨碎补有活血作用,所以没有瘀血时,特别是有出血症状慎用。除了跌打损伤产生的瘀血外,其他的瘀血证很少用骨碎补。
3、有报道称,骨碎补大剂量煎服有引起中毒者,出现口干、多语、有恐惧感、心悸、胸闷,继而神志恍惚、胡言乱语、忽悲忽喜等精神失常的现象。所以,骨碎补加量宜慎。
参考资料
《雷公炮炙论》《本草纲目》《本草汇言》《中华临床中药学》《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
声明:
本文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文中涉及处方、用法,按平台要求规定,不会提供剂量,仅供学习、参考,不作其它用途,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如需就诊,请到正规医院专业医生处辨证论治。有问题欢迎留言。
如您觉得对您有所帮助,记得看后点击关注,“每天学一味中药”系列文章每日更新一种中药,后续内容更好看,也可以转发给身边朋友看一看!
一种很霸道的植物,人称“续断”,用来炖排骨很滋补,遇见望珍惜导语:一种很霸道的植物,人称“续断”,用来炖排骨很滋补,遇见望珍惜
我国野生资源丰富,尤其是在山上居多,各种各样的野生植物不计其数,有些植物认识,有些植物不认识,有些植物甚至连名字也叫不上来。
这些植物都有它们自身的特点和用途,有些植物稀少又珍贵,只是很多人不认识而已,长在山上无人问津,任它们自生自灭。
其实,大自然就是一种天然的中药宝库,山上的许多植物都是价值珍贵的中药材。比如海金沙、朱砂根、骨碎补、卷柏、三颗针、淫羊藿、十大功劳等,这些都是山上稀少又珍贵的中药材。
图片来源 ***
今天笔者分享的这种植物,它是一种相当霸道的植物,因为在众多植物当中,很多植物都是同科同属的,而它就不一样了,它是独占一个科属的植物。不仅如此,它的名字也非常霸气,叫做续断。
续断,一听名字就相当霸气,顾名思义就是断了还能续的意思,听起来是不是非常厉害呢?它是中药常用的一种药材,因其有“续折接骨”的作用而得名。
续断又名川断、和尚头、接骨木、山萝卜等别名,它为川续断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多野生于山坡、林缘、山沟溪边等处。在我国的贵州、云南、湖北、湖北、广东、广西、江西等地区均有分布。
续断全株更大的特点就是它的茎杆上布满了细细的白色小倒刺,大部分茎杆都是圆形的,或者是四棱形的,而续断的茎杆却是六棱形的,而且中间又是空的,真的是非常特别。
图片来源 ***
它的叶子也比较特殊,前端是裂片较大,后面就成了羽状分裂了,边缘有粗锯齿,两面均有绒毛,叶面用手摸起来非常粗糙。它的头状花序是球形的,干枯后还留下开花后的残基,还有光溜溜的圆头形,这就是它的别名“和尚头”的由来。
根部呈条状圆柱形,它的外皮是黄褐色的,质地比较脆,非常容易折断。认识续断的人都知道,它的根部价值很高,有些懂它的老人常挖来炖排骨,有很好的滋补作用。
其实,续断是中草药的一种,具有非常多的药用功效,有补肝肾、强筋骨、续折伤、止崩漏的功效,对肝肾不足、腰背酸痛、筋伤骨折、遗精、崩漏、胎漏、风湿痹痛、跌打损伤、带下、痔疮、痈疽疮肿等病症均有一定的疗效。
图片来源 ***
同时,续断还有抗炎、抑菌、抗衰老、抗氧化、抗肿瘤、抗维生素E缺乏、抑制子宫收缩、保护心脏、促进骨损伤愈合的作用,是一种非常好的中药材。
正因为续断有这么多的作用,所以,有些老人常采挖它的根部来炖排骨,不仅能给身体补充营养,而且还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力,还能抗衰防老,对骨骼、心脏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非常适合老年人食用。
各位朋友,你们家乡有这种续续吗?它是一种非常霸道的植物,不仅独占一个科属,而且连名字也非常霸气,它是中医接骨要药,老人用来炖排骨很滋补,若在山上遇见,望珍惜!
湖北宜昌:农民晾晒野生中药材黄姜、骨碎补!售卖药材挣零花钱!2018年3月2日,湖北宜昌市夷陵区黄花镇聂家河村一组,农民易万全伯伯家门前的庭院里晾晒着黄姜。易万全伯伯说,这些黄姜是从山间采挖的野生品种,切片晒干后卖给药材收购商,3元钱一斤。
黄姜,又名:火头根、枕头根、黄连参、地黄姜,野洋姜。黄姜的学名:盾叶薯蓣。黄姜生于溪流两侧山谷、林边或灌丛中;主要分布于鄂、川、陕、辽、吉、黑、等8省市区。多年来,人们对黄姜野生资源无计划的掠夺性采挖,导致该物种日渐枯竭。
黄姜可提取120种成份及工业无法大量合成的昂贵的甾体类激素——皂苷元;黄姜根状茎含有50%淀粉,可综合用于柠檬酸、酿酒和酒精生产,酒精水及废酸液可提取农用核酸。
中医药典载,黄姜【性味】甘、苦,凉。【功效】祛湿清热、解毒消肿。用于痈疖早期未破溃,皮肤急性化脓性感染,软组织损伤,蜂螫虫咬。黄姜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食用过量能引起头昏、眼花等中毒症状。
2018年3月2日,湖北宜昌市夷陵区黄花镇聂家河村一组,农妇周大妈在家门前的庭院里晾晒中药材骨碎补。周大妈用菜刀将骨碎补切片,骨碎补切片后容易晒干。
周大妈告诉摄影师,骨碎补是自己在大山山间岩石上采摘的,晒干后卖给当地的药材收购商,收购价7元一斤。?骨碎补,又名:巴岩姜、石岩姜、猴姜、毛姜、爬岩姜、岩姜、胡狲姜、石毛姜、树蜈蚣、石巴掌。
中医药典载,骨碎补【性味】苦,温。【归经】肾、肝经。【功能主治】补肾强骨,续伤止痛。用于肾虚腰痛,足膝痿弱,耳鸣耳聋,牙齿松动,久泄,遗尿,跌扑闪挫,筋骨折伤。外治斑秃,白癜风。
【用法用量】10-20g。骨碎补入药一般需要炮制。现代大多采用砂炒骨碎补:先将砂置热锅内,用武火加热至烫手时,投入骨碎补,不断翻动,炒至鼓起,取出,筛去砂,放凉,入煎剂时打碎。
【附方】(1)治肾虚耳鸣耳聋、齿牙松动,疼痛难忍:骨碎补15克,熟地30克、山茱萸10克、茯苓15克,牡丹皮10克,泽泻10克。水煎服,2日一剂。(2)治骨质增生:骨碎补20克、威灵仙15克、鸡血藤30克、狗脊15克、 熟地黄30克、黄精20克、秦艽15克、桑枝20克、甘草5克。水煎服,2日一剂。
(3)保健方:家庭做排骨汤、大骨汤时,加入骨碎补50克,同炖。在山区农村,农民采挖野生中草药,卖给药材收购商,价格低廉,只能挣一点儿零花钱。
送你一味骨碎补,筋伤腰痛、耳鸣、牙齿松动、白癜风斑秃皆可选用开门见山,今天,想和你聊聊骨碎补。
骨碎补
筋骨折伤
骨碎补,一听这个名字,大家就能猜到,这是一味有利于我们骨头的中药。
《本草纲目拾遗》中曾有记载:“骨碎补,本名猴姜,开元皇帝以其主伤折,补骨碎,故命此名。”
这里的开元皇帝是谁?说的正是唐玄宗李隆基,皇帝虽贵为九五至尊,但也是吃五谷杂粮的凡人啊,说是有一次玄宗皇帝外出狩猎,一不小心把腿给摔伤了,多番医治后效果均不佳,后偶得猴姜,服用后没多久,疼痛的症状就开始慢慢减轻了。玄宗皇帝大喜,奈何“猴姜”这个名字太过土气,是故按其功效,当即赐名骨碎补。而骨碎补这个名字也沿用至今。
大家去看,新鲜的骨碎补外面有一层绒毛,就像是猴子身上的绒毛一样,因此,在唐以前,骨碎补都被称为猴姜
骨碎补的性子温温的,味道略苦,主入肝、肾经。中医认为,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所以,筋骨折伤不利的问题,用上一些补肝肾的骨碎补就尤为合适。
此外,骨碎补还有疗伤止痛的功效。
骨碎补
若是想要效果更好一些,可加用续断等续筋接骨的药材。
续断
肾虚腰痛
近些日子,疫情有所反复,有些人就想趁着疫情隔离在家的时间,搞一场彻底的大扫除,忙活了一整天后,突然发现自己的腰痛得直不起来了。
究其原因啊,这主要是由于肾气虚弱所致,人体的肾气虚弱,外界的寒啊、湿啊就容易趁虚而入。
须知,寒邪最易损耗阳气,而阳气是推动气血前行的主力军。寒邪当道,阳气虚损,体内的气血就容易淤滞而被收引住,也就是中医常讲的,寒主收引。
而湿邪最为黏腻,它就像累赘一样,牢牢拖着本该畅行的气血,同样会导致气滞血瘀的问题。
骨碎补是一味温性的药材,可温肾助阳,温可祛寒,又善燥湿,为固肾强腰之常用药。
骨碎补
也可加用杜仲等固肾强腰的药材,以增疗效。
杜仲
耳鸣耳聋
一些人上了年纪,耳朵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了,耳朵里时不时地总是嗡嗡作响,尤其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更是煎熬。
这主要是由于肾气亏虚所致,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随着人的年龄渐长,肾气日渐亏虚。而耳为肾窍,肾中精气不足,自然难以濡养到耳朵,所以,才会有耳鸣的症状,若是肾精严重亏虚者,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耳聋。
骨碎补主入肾经,又入肝经,既养肾精,又充肝血,加上前人素来便有肝肾同源,精血同源的说法,这里养了肝血,也可以间接地补充肾精,从而改善耳鸣耳聋的问题。
骨碎补
然,耳鸣耳聋的问题并非一日之所成,所以,单味骨碎补或疗效甚微,当加用黄精等补益肾精的药材,以协同增效。
黄精
牙齿松动
骨碎补不仅可以强健我们的筋骨,同样可以稳固我们的牙齿。
中医讲了,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说的是牙齿是骨头的余气所化生。肾气亏虚不足,牙齿的根基自然不会稳固,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好些人上了年纪后牙口越来越差,牙齿越来越松动的原因之一了。
骨碎补具有补肝肾的功效,可改善牙齿松动的问题。
骨碎补
此外,还有些人会有牙痛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肾阴亏虚所致,这个时候在用补骨脂的前提下,再可加用一些熟地,来大补肾阴。
熟地
斑秃、白癜风
此外,骨碎补不仅可以内服,还可以外用,
骨碎补的煎剂外敷还可用于斑秃、白癜风的治疗。
骨碎补
骨碎补虽功效良多,但并非所有人都适用。
须知,骨碎补为苦温之药材,性偏燥,因此,服用骨碎补的时候不宜与风药同用,诸如防风、荆芥;
此外,血虚者同样慎用之,因为燥易伤津啊!
#健康科普大赛#
农村人称“白毛蛇”,常冒充“骨碎补”,这两种植物,您可认识?在农村,我们接触到的最多的,就是那些野生的植物了,有些植物长得真的非常的像,也往往一直被当成另一种植物了。农村有一种植物,叫做“骨碎补”,它一般长在高高的悬崖峭壁之上,很不太好采挖,加上它的价值十分珍贵,很多地方也早已绝迹,从而有些人就把另一植物来冒充。
骨碎补
骨碎补是一种附生植物,是多年生草本,叶片绿色,有叶裂片10对左右,叶片较大。是水龙骨科的植物,书本名称)——槲蕨,主要使用根茎。由于它是附生植物,往往长在农村的石头上,悬崖峭壁上,以及附生在树木之上,在多种树木上容易生长,比如栎树、梨树、香樟树、柿子树等,但近年来很多人都在采挖,数量十分稀少,而另一种被当作骨碎补的植物,和它虽然相像,但是还是差距比较大的。
骨碎补
和“骨碎补”长得很像的这种植物,它的植株高度在30厘米左右,根茎像小拇指那么粗,比骨碎补的根茎细一些,重要的是,它的毛是灰白色的,人称“白毛蛇”,而它的叶片和骨碎补有明显区别,它的叶片是三角形披针形的小羽片,根茎横向生长,较长,喜欢长成长条形,而骨碎补的根茎一般段而粗,即便长得比较长的根茎,也是分枝很多,成片状散开分布,你买的“骨碎补”可能是这植物?白毛蛇的茎一般长得不是特别圆,植株上有细毛,白色,酷似蚕虫,质地清脆,由于它长得像骨碎补,在民间也有“白毛骨碎补”之称。
'
白毛蛇
值得一提的是''白毛蛇''也对跌打损伤,骨折,筋骨疼痛等有一定的作用,这一点和骨碎补是相同的,但虽然作用相同,但默认骨碎补的价值更大一些。因此才有很多地方的农民或者某些人,故意将骨碎补和白毛蛇混淆,原因是骨碎补很难寻找或者采集,而白毛蛇的产量比骨碎补要多,且''白毛蛇''的使用数量没有''骨碎补''多。
白毛蛇
大家可见过这种两种植物么?有把两种植物混为一种的呢?值得一提的是:在农村倘若实在找不到''骨碎补'',有些时候是可以把''白毛蛇''替代''骨碎补''的,因为白毛蛇也叫“白毛骨碎补”。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水龙骨 科植物槲蕨的根茎。
【性味与归经】苦,温。入肾、心经。
【功效】补肾,续伤。
【临床应用】1.用于肾虚耳鸣、久泻等症。
本品能温肾止泻,对肾虚久泻之症,常与淮山药、补骨脂等配合应用。
2.用于骨折 损伤,筋骨疼痛等症。
骨碎补 不但补肾以坚骨,又能活血以疗折伤,对骨折损伤、筋骨疼痛等症,常与续断、自然铜 等配合应用。此外,本品用酒浸汁,外搽可治秃发。
【处方用名】骨碎补、申姜、毛姜、猴姜 (洗净,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方剂举例】骨碎补丸 《和剂局方》:骨碎补、荆芥 、白附子 ,牛膝、肉苁蓉,威灵仙 、砂仁,地龙、没药 、自然铜 ,草乌 、半夏 。治肝肾风虚,筋脉拘挛,骨节疼痛。
【文献摘录】《开宝本草》:「主破血止血,补伤折。」
《本草纲目》:「主补肾,故治耳鸣及肾虚久泄 ,肾主骨,故治折伤,耳痛 。」
白毛蛇
来源产地
为骨碎补科植物圆盖阴石蕨的根茎。
夏、秋季挖取,洗净,去附叶、须根,鲜用或晒干。
生于海拔200-1600m的山地石上或林中树干上。
分布于西南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别名草石蚕、石蚕、石奇蛇、石祁蛇、白伸筋、石伸筋、白毛岩蚕、岩蚕、老鼠尾、墙蛇、石蚯蚓、飞线蜈蚣、石岩蚕、白花石蚕、毛石蚕、白毛骨碎补、白毛阴石蕨、地蜈蚣、石母、树蕨蕨、石上蚂蟥、马骝尾、阴地蕨、白毛伸筋。
【原形态】
植株高约20cm。根茎粗壮,长而横生,密被棕色至灰白色、基部近圆形、向上为狭披针形鳞片,膜质,盾状着生。
叶远生,无毛;叶柄基部有鳞片;叶片革质,宽卵状三角形,长、宽各约10-15cm,二至四回深羽裂;羽片有柄,基部1对更大,三角状披针形,其各回小羽片以基部下侧的较大,第2对以上的羽片较小,披针形,钝头;
末回裂片通常有长短不等的2个钝齿,每齿有1条小脉。孢子囊群生于小脉先端;囊群盖近圆形,仅基部一点着生,其余分离。
性味功效
《全国中草药汇编》
微苦、甘、平。
祛风除湿,止血,利尿。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痛,腰肌劳损,跌打损伤,骨折,黄疸性肝炎,吐血,便血,血尿;外用治疮疖。
《本草抬遗》:
“生高山石上,根如箸,上有毛,节如蚕。”故名草石蚕、石蚕、岩蚕。所谓有毛,即指密被之白棕色狭鳞片,故又称白毛岩蚕、白花石蚕。
亦有以为其根与蛇、鼠尾、蚯蚓、蜈蚣等相似者,各以形名。
以其功能名之而有伸筋、骨碎补类名称。
《中华本草》
微苦;甘;凉
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主肺热咳嗽;咽喉肿痛;风火牙痛;疖肿;带状疱疹;风湿痹痛;湿热黄疸;淋浊;带下;腰肌劳损;跌打骨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研末,或浸酒。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注意】
脾胃虚寒者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