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的时间和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说明了什么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的时间以及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说明了什么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铁农具和牛耕出现于何时它们的出现有什么作用
1、我国牛耕技术的使用,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人类社会进入一定文明时代的一个标志。
2、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农具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发展,也推动了社会其他方面的变化,这使得诸侯国变得强大,不再像周王朝进贡,是周天子经济下降,权威减弱。
3、春秋战国之交,中国进入了铁器时代,铁器农具的出现及牛耕技术使用。耕地就变为连续向前,用力少而效果好,这是耕作技术的一次重要改革。
4、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开始于东方,商鞅变法后,秦国后来居上,也普遍使用牛耕。当时还开始用马耕田,商鞅重视农业,农业得到发展;汉代时期的甘肃河西地区,使用牛耕技术已较为普遍。开始是单辕犁(驾二牛),后来又有双辕犁(驾一牛)。
二、铁农具和牛耕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的依据是什么
1、答:当前考古学界认为,中国开始使用铁的时间不会晚于公元前7世纪,或者甚至不会晚于公元前6世纪。在文献记载中,最早的材料见之于《左传》,此书记载公元前513年晋国铸刑法于一套铁鼎之上。从战国时代的墓葬中发掘出来的兵器、农具和器皿都是铁制的,许多学者认为这几个世纪农业产量已经增加,正在发展的冶铁技术很可能是一个因素。其他的因素大概是,日益扩大地采用了灌溉和排水的技术和肥料,特别是耕种大片新的土地。
2、可是,不应把这些及其他的技术改进的效果估计过高。在整个战国时期,铁相对地说依然是很少的,当时的铁常常是铸铁,而不是锻造的,因此比较软而脆。许多工具继续用青铜、石块、木料或贝壳制成。此外,改进的农业技术的某些重要方面特别难以估量和确定其时间。因此,关于畜拉犁在何时开始取代远为原始但显然长期沿用的锄耕的问题,引起了很大的论战。根据极为不足的证据,中国的学者各自把拖拉犁的开始使用定在公元前400年,直到此前的一个或两个世纪,甚至定在周代以前。文献中最早的明确的材料,其时间只能定在汉代(约公元前90年或85年)——不过这个材料表明有一段相当长的较早的发展时期。
三、铁农具,农耕出现和使用的时间
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齐国已经用铁农具耕种土地,这是我国有关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的最早文字记载。在湖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曾发现一批铁农具。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上记载的铁矿山达三十多处。新中国成立以来,北起辽宁,南至广东,东至山东半岛,西到陕西、四川,包括七个古国的广大地区,都有战国铁器的出土,而且种类、数量很多。在河南辉县的战国魏墓中,曾发现58件铁农具,有犁铧、、锄、臿、镰、斧等,其中有两个“V”形的铧,构造虽然还很原始,没有翻土镜面的装置,但已能起破土划沟的作用。在河北兴隆县发现了一个战国后期燕国的冶铁手工业遗址,有铸造工具的铁范87件,其中有铁铸范,铁锄铸范、铁镰铸范。在河南新郑县和登封市的告城镇发现的战国时期韩国冶铁遗址中,有许多原始性的卧式层叠铸范,可知战国时已经发明层叠铸造技术。这种层叠铸造法是把许多范片层层叠合起来,一次浇铸多个铸件。从这些考古发现来看,战国时南北各地农具的种类和形式已经没有多大区别。个体生产是封建农业的标志,而个体生产的发展速度,首先取决于铁制农具的供应程度。冶铁手工业的发展,铁农具的普遍使用,给封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
四、中国古代农具的发展...
1、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而农业的发达与否又与农具有着直接的关系,先进的生产工具能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千百年的生产实践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种类繁多的农具,并不断改进完善,使之成为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杠杆之一。从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时期到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从春秋战国铁制农具与牛耕的普遍才用到隋唐曲辕犁、筒车的发明。无不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下面我们分四大阶段,略述主要农具的产生和发展。
2、原始农业始于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从此,人类摆脱了长期靠采集和狩猎取食为生的局面,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那时,我们的祖先使用的农具是石料磨制的(也有一些骨器和木器)。石器作为我国的主要农具一直使用到春秋前后,长达四五千年之久。
3、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我国有两处重要的原始人生活遗址,即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这两处都出土了为数不少的原始农具,有石斧、石刀、石铲、石镰、木耒、骨耜等,这是我国最早的农具。其中耒、耜是用来翻土、挖沟、打洞的工具。
4、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男子取代妇女成为生产劳动的主要力量。这一时期农具的一个重要进展是出现了三角形石犁。据《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叔均之时,正值父系氏族公社末。但这一记载未必可信,当时的耕犁很可能是用人力牵引的。犁耕的采用是农业史一个划时代的进步。另外,这一时期在江南出现了用于捻河泥的水田农具竹竿。其他农具也有所改进,如,出现了石锄、蚌锄等,它们对于开垦干硬的旱地和作物田间管理都有着重要作用。最能说明这一时期农具改进程度的,是近年在安徽潜山薛家岗出土的一把石刀,刀背侧竟整齐地钻有13个细孔。石刀比以前的更锋利,长度也加大了,只要装上木柄就是一把极好的镰刀。
5、商代是发达的青铜时代。我国各地出土的青铜器数量之多、形体之大、品质之精、造型之美,举世称道。但需要指出的是,从我国大江南北出土的大量青铜器来看,主要还是用于宗教祭祀和装饰而不是农业生产。所以,直到春秋战国以前,我国的农具仍以石器为主。当然这并不排除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间或使用一些青铜器。近年来在河南、湖北、江苏等地就出土了一些青铜攫、青铜铲、青铜镰之类。青铜农具的推广虽然受到造价、产量等限制,但金属农具毕竟代表着我国农具的未来。
6、青铜时代,我国农具的种类较以前变化不大,耒耜仍然是使用最广泛的翻土农具。但是,牛耕在商代的出现不能不说是中国农业史上的一件大事。江西大洋洲商墓(一说是祀坑)出土的青铜犁头,为我国牛耕历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材料,可以佐证甲骨文中有关犁耕的记载。
7、二、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采用
8、进入春秋战国以后,铁制农具已经普遍使用。以铁器作农具,有价格低廉、刃口坚硬锐利、锻打成型方便等优点。铁制农具是我国农具演进过程中的一次重大飞跃。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耕地面积扩大了,产量增加了,耕地方式也发生了转变。这一切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中国社会慢慢由奴隶社会步入封建社会。
9、春秋时期,除种类繁多的铁制农具外,值得一提的是桔槔被用作灌溉工具。它将一根长长的木头拴在木桩上,一头系上石头之类的重物,一头挂上水桶,利用杠杆原理,让重物和水桶上下移动。用这种 *** 提水极为省力轻便。《庄子・天地篇》有孔子的大弟子子贡赞桔槔的话:“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
10、铁制农具到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中期各国变法之后,更以空前的规模推广。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北起辽宁、南至广东、东起苏鲁、西至川陕的广大地区,都有战国铁器的出土。如,、锄、铲、锸、镰、犁,应有尽有。
11、三、汉代耧车、翻车、扇车和犁壁的发明
12、汉代是发明和改造成果最多的朝代,许多机械农具都产生于汉代。耧车是世界上最早的播种机。它是由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发明的。耧车用牛牵引,将开沟、下种、盖土三道工序一次完成,这一大胆和富有想象的设计令人叫绝。耧车有耧架、耧斗、耧腿和耧铲等构成,有一腿的、二腿的、三腿的,以后有多至七腿的。一腿可播种一行。赵过发明的是三腿耧,即能同时播种三行。用耧车播种,一人一天可下种百亩,且埋种的深度和种子的株距行距保持一致,从而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和质量。
13、翻车,又叫龙骨水车,是我国古代最为重要的灌溉工具。翻车系东汉时毕岚首创,三国时魏国的机械制造专家马钧又加以改进。作为一种灌溉工具,它在我国已使用了1800多年。翻车利用齿轮原理,用脚踩带动长长的木链(即龙骨),木链等距离地拴满了竖着的刮板,外面套着水槽。刮板随木链绕时,将水刮入水槽,刮板将水槽拦成一格一格,相当于一个个移动的水箱,随着木链的绕转,水源源不断地流进田里。后来还有牛拉磨盘和风力驱动的翻车,更加省力省工。
14、扇车,又叫扬扇、风车,是一种扬场净粒的器械,西汉时发明,一直使用至今。扇车由车架、外壳、风扇、入斗及调节门等构成。工作时,将未淘净的粮食倒进木斗,然后一只手摇转风扇,另一只手缓缓地打开调节门,入斗的谷物下落,落下的谷物遇风后,轻轻地,瘪谷和其他杂物从车尾排出,饱满的谷粒从车腋下滑进箩筐里。用它可以把刚从打谷场脱粒或经碾谷后需分糠的粮食淘净。
15、作为农耕最重要的工具――犁,在汉代也有重大改进,这就是犁壁的发明。春秋战国时期的犁只有一个犁铧。那时犁铧成“V”形,开口过宽,不易深耕,犁铧破土后,很难将大土块翻往一侧折碎,而仅能起破土开沟的作用。这样,牛畜吃力,操犁者也不轻松,耕作效率不高。为了克服这些弱点,西汉时发明了犁壁。它是一块斜卷的铁板,装靠在犁铧的后面,耕地时,能将犁铧铲起的土块翻转撂向一边,松土的效果好,还可以为田地起垅。汉代的耕犁形式很多,除一人一牛的单耕犁外,还有二牛三人的犁,二牛一人的合犁和一牛的双辕的套犁等。其中,一人牵牛,两人各扶一犁的劳作方式曾大力推广。东汉时,还出现了一种轻巧的短辕犁。我国的农具发展到汉代,已基本齐全。
16、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数百年间,我国农具的发展是一个相对的间歇期。随着隋唐的勃兴,中国封建社会进入繁荣鼎盛时期,国家的长期统一稳定、经济的发展,促使了农具的改进,筒车和曲辕犁的出现,代表着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成就。
17、筒车是一种完全利用水能的灌溉工具,在蒸汽机发明之前,这应该是更先进的科学“自动”装置了。筒车靠流动的河水、渠水冲动水轮提水,水轮外侧周身斜绑着许多竹制或木制水筒,水轮被水力冲击,不停地旋转,水筒随水轮先是入水盛满,再出水翻土,待上筒转过更高处后,筒中的水自然倒出,流入接水槽,最后流到田里。筒车装好后,不需要人员照管,极为省事。
18、曲辕犁,唐朝诗人陆龟蒙在《耒耜经》中有详细记载。隋唐以前,犁架都是直辕,大而笨重,难于灵活调节犁地的深浅。改直辕为曲辕后,使得犁架变小,使用灵活。这一木之弯使得耕田者在耕作过程中能够自由调节犁地的深浅,从而改变了过去二牛抬杠式的牵引方式,只用一牛即可轻松地挽拉一具耕犁。这一改进,再次提高了耕地的效率。我国的耕地至此基本定型。今天我国农村使用的耕犁仍是这种形式。
19、我国农具的发展到隋唐时代就基本歇脚了。宋元和明清以后近千年基本都是沿用古人发明的农具。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