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花雪白菜花稀是什么季节,麦花雪白菜花稀是哪个时节的习俗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万象 26 0
晴日暖风 万物并秀(二十四节气)

来源:人民日报

图①:安徽省岳西县冶溪镇石嘴村,晨雾缭绕,令人神往。

余飞跃摄

图②:近日,河北省保定市的植物园内牡丹盛放,花团锦簇,迎接夏日的到来。

景元平摄

立夏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春天还没结束从南到北的旅途,夏天已迫不及待地跟了上来。公历每年5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45度,即为立夏之日。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也是夏季的之一个节气,它的到来预示着春夏交替,夏天来临。

今年5月5日就是立夏日。

绿阴铺野换新光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释:“立夏,四月节……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实际上,如果按照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摄氏度以上,才是夏季的开始。而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进入夏季,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至20摄氏度之间,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时节。

立夏有三候,初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这个时节,青蛙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蚯蚓忙着帮农民翻松泥土,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争相出土日日攀长。

陇亩日长蒸翠麦

“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进入立夏,气温会明显升高,雷雨增多,并且经过春天的孕育,夏天万物繁茂,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所以农谚有“春争日,夏争时”的说法。

“立夏看夏”,立夏时节,是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的时候,也是早稻大面积栽插的关键时期。“立夏三天遍地锄”,这时杂草生长很快,“一天不锄草,三天锄不了”,中耕锄草不仅能除去杂草,抗旱防渍,又能提高地温,加速土壤养分分解,对促进棉花、玉米、高粱、花生等作物苗期健壮生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夏木阴阴正可人

我国自古就很重视立夏节气,与其相关的传统民俗丰富多彩。“立夏蛋”可以说是立夏那天最经典的食物了。除了吃蛋,也有用彩线编织成蛋套,将蛋挂在孩子胸前,或挂在帐子上的习俗。孩子们还喜欢玩碰蛋游戏,以蛋壳坚而不碎为赢。

在立夏,一些地方还有尝“三鲜”(“三鲜”有“地三鲜”“树三鲜”“水三鲜”之分)、“八新”(樱桃、新笋、新茶、新麦、嫩蚕豆、杨花萝卜、鲥鱼和黄鱼),吃乌米糕、糯米饭、虾面等食俗。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繁花似锦、芳菲如画的春天过去了,夏日郁郁葱葱的树木枝叶也同样令人陶醉。尤其是在这初夏时节,春天的痕迹仍在,真正的酷热又尚未到来,着实叫人心旷神怡、愉悦酣畅。

小满

“枇杷黄后杨梅紫,正是农家小满天。”入夏后,暑天的模样愈发清晰。公历每年5月21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60度时,即为小满。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八个节气,此刻,北方大麦、冬小麦等夏熟作物籽粒已经结果,渐饱满,但尚未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

今年5月21日就是小满日。

麦穗初齐稚子娇

小满是反映农业物候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释:“小满,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在小满到芒种期间,植物生长旺盛,全国各地的温差进一步缩小,降水也在增多,一些地方还会出现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天气,夏天的感觉更强烈了。

小满有三候,初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此时,苦菜已经繁茂,喜阴且枝条细软的草类在强烈的阳光下开始枯萎,麦子则开始成熟。

插遍新秧绿满田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小满节气,除东北和青藏高原外,我国各地平均气温达到22摄氏度以上,夏熟作物自南而北相继成熟,苏南地区5月底进入夏收夏种大忙季节。

“小满不满,干断田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在南方地区民间农谚中,“满”形容雨水的盈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

绿阴低处新丝香

“桑叶正肥蚕食饱”,小满前后,蚕要开始结茧了。在养蚕兴盛的江浙一带有在小满时节过“祈蚕节”的风俗。“祈蚕节”上最有特色的就是要把面粉制成茧状,用稻草扎一把稻草山,将面粉制成的“面茧”放在上面,象征蚕茧丰收。

从小满开始,天气变得闷热潮湿,现代中医认为,可多吃些具有健脾、利湿功效的食物,如赤小豆、绿豆、冬瓜、丝瓜等。

“小满小满,麦粒渐满。”小满是收获的前奏,也拉开了夏忙的序幕。在这个孕育着丰收的时节,漫步于垄上,轻轻掬一把麦穗,小满的含义在掌心悄悄绽放,低头深呼吸,便能闻见那一天天慢慢走向成熟饱满的幸福味道——小得盈满,一切都刚刚好。

24节气 | 小满: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小满,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八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过后,气温上升,雨水增多,代表着盛夏即将到来。

南北方的不同诠释

  • 北方:以小麦来解释小满

北方多种植小麦,宋朝以前,北方作为经济中心,小麦的产量决定着封建王朝的稳定与否,小满就代表了夏熟作物(主要是小麦)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之时。

  • 南方:以雨水来解释小满

南方对于小满的认知主要来自雨水,小满节气,雨水渐渐增多,但又不是最多之时。

为何没有“大满”?

小满者,满而不损也,满而不盈也,满而不溢也。

满招损,谦受益。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自满则败,自矜则愚。

这非常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过犹不及,物极必反,这是千百年来颠簸不破的道理。古人认为小满刚刚好,达到了一个平衡,因此,在二十四节气中有小暑必有大暑,有小雪必有大雪,有小寒必有大寒,有小满却独缺大满。

小满读何诗?

《竹枝词·其一》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齐安郡后池绝句》

杜牧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图文来自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小满”阳光至,雨水也不缺

来源:【长沙晚报网】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5月20日讯(全媒体记者 张洋子 通讯员 王向) 雨过天晴,湖南省气象台今日发布大雾黄色预警,预计21日早晨湘潭、常德、张家界西北部、益阳、湘西州将出现能见度≤500米的雾,部分地区将出现浓雾,能见度低,将对交通运输造成较大的影响。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湖南省气候中心气候预测首席专家谢益军介绍,5月21日迎来“小满”节气,此时湖南地区气温明显升高,进入夏天的势力范围,偶尔会出现大范围日更高气温≥35℃的高温天气。早晚温差较大,尤其是降雨后气温下降更明显,因此要及时添衣服,避免受风感冒。“常年小满时节,湘西和湖南北部地区的暴雨天气更加频繁,可能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民谚‘小满大满江河满’说的就是这个时节南方的降雨状况,因此要及时防汛防洪。此外,这个时节还容易出现“五月低温”的的气象灾害和连续性的降水。”

未来一周,湖南天气也十分符合小满节气特征。湖南省气象台预计,未来一周湖南降雨分布极其不均,南部阴雨日数多,累积雨量大。较强降雨主要集中在中部与南部,其中22日至24日中部、南部地区有大到暴雨;25日起降水南压,永州、郴州多暴雨天气。气温变化较平稳,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略偏低1℃至2℃。

自立夏节气以来,长沙的降水偏多,据统计从立夏节气至今降水日数共10天,几乎占了总日数的67%。小满节气到来后,降雨多、雨量大是这个时节的天气特点,很快长沙的雨水就会卷土重来。根据市气象台预报,长沙周末降水短暂停歇,为阴天间多云的天气。等到了工作日,23日至24日,受到暖湿切变影响,长沙又有中雨,外出要记得携带雨具,驾车出行要注意放慢车速,谨慎驾驶;25日至27日,偏北气流控制,多云天气为主,气温也将稳步上升,更高气温将达到30℃以上。

本文来自【长沙晚报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二十四节气·小满 |“三夏”大忙的序幕由此拉开 愿你小得盈满

编者按:“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四季更迭,周而复始,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标识岁月的独有刻度,也是时间留下的诗意约定。大众网临沂推出特别栏目《二十四节气》,一起看节气交替,感受时间流转。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王艳彩 梁红国 临沂报道

视频加载中...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荫幽草胜花时,今天我们迎来小满节气。

麦粒饱满水稻插,蚕结新茧桑葚熟,大千世界,生机盎然。此时正值小麦灌浆期,麦粒看起来好像饱满了,其实还只灌了个“半饱”,并未成熟,故称“小满”。

小满过后,盛夏就要来了,夏麦也快要到收获的季节了,小满节气是收获的前奏。夏收、夏种、夏管,“三夏”大忙的序幕由此拉开,农事即将进入一年中最繁忙的阶段。江南的蚕农们也不得闲,蚕宝宝们在此时开始华丽变身,一个个蚕茧结成,正待采摘缫丝。

小满,也是色彩斑斓的时节,关于小满时节的诗句,可谓色香味俱全。“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这是宋代范成大笔下的田园景色。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小和大往往对应出现。在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有小暑有大暑,有小雪有大雪,有小寒有大寒,唯有小满而无大满。这或许,正体现了古人的处世哲学,不疾不徐,不求全求满。小满时节,雨水充足,丰收在望,小满才是人生更好的状态。

美好的夏天来了,愿你小得盈满,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满足。

垄上天地阔,乡间春意浓

无论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闲适,还是“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的质朴纯真,乡村与田园都承载着众多情感寄托。

产业兴、农民富、村庄美……这番景致中,有绿水青山蕴藏的勃勃生机,有产业造血带来的无限憧憬,有乡村振兴舒展的长长画卷。

怎样吸引更多人才建设美丽乡村?如何改变乡村旅游“千村一面”的现象?科技助农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让我们来看代表委员们的观点。

农民在云南腾冲凤凰山三万多亩农业生产基地栽种洋芋。新华社发

1.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2013年夏天,安徽省定远县吴圩镇九梓村党总支书记王萌萌代表在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在城市工作的机会,选择到农村当一名大学生村官。“作出这个决定的原因非常简单,就是想为乡村发展做点实事。”王萌萌代表说,“城市里不缺我一个大学生,但村子里很可能因为多了一个大学生而发生改变。”

近些年,王萌萌代表发现,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回到乡村这片热土贡献自己的力量。“随着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的广阔天地让人才大有可为。”王萌萌代表说。

今年的 *** 工作报告提到“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扎实稳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基石。如何为乡村注入更多的人才力量,是王萌萌代表始终思索的问题。“一些人回到农村后不知道能做些什么,还有一些支持农村建设的返乡大学生对当地的归属感不强……”王萌萌代表坦言,培养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仍有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不同类型的人才,可以考虑制定灵活的政策。”王萌萌代表建议,对于愿意来支持乡村建设的高水平人才,可以考虑按“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优质项目”模式,实行“一事一议”,给予人才津贴、综合资助或工作补助;对于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可以建立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并举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对于在外务工人员,可以创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农业产业园等吸引其就业和创业。

2.乡村旅游,收获美好

“这周末准备带全家去附近‘农家乐’玩两天”“最喜欢乡村旅游了,风光秀丽、空气清新……”如今,到乡村体验田园生活,成为很多都市人休闲放松的热门选择。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提升度假休闲、乡村旅游等服务品质”。如何改变乡村旅游“千村一面”的现象?怎样进一步提升游客在乡村旅游中的体验感?青海省工商联副主席韩文林委员一直在寻找答案。

今年的 *** 工作报告提到“加快发展乡村产业”。“作为乡村产业的‘新业态’,乡村旅游的发展要寻找独特性、差异性和不可替代性,避免‘千村一面’。”韩文林委员说,以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为例,作为全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要立足其独特的民族文化,打造“高原美丽乡村”品牌,让游客体验到独一无二的撒拉族民族风情。

此外,韩文林委员还建议,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能力。“希望制定政策鼓励民族地区的高校与发达地区进行校地合作,支持民族地区高校与旅游企业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韩文林委员说,这样才能为民族地区培养更多优秀专业人才,让游客在乡村旅游中收获更美好的体验。

3.增收致富,科技助力

使用植保无人机喷洒农药、农作物新品种端上每家每户餐桌、农业专家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播种……如今,科技力量对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了极大的助力作用。

今年的 *** 工作报告指出,“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这几年,我的多份提案都围绕种业展开。”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刘昕委员说。刘昕委员建议,国家应进一步强化种业创新目标的市场导向,加大力度推动种业原始创新、科技创新进程,推进分子模块和分子精准设计育种等先进育种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应用。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今天,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农业科技进步。”重庆派森百橙汁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彦 代表说。通过走访调研,吴彦 代表发现一些地方农业还面临大而不强、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对此,吴彦 代表建议,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希望高等教育服务社会与地区经济发展关联起来,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光明网

英语文学中的夏天

【深度解读】

《汉书·礼乐志·朱明》有记:“朱明盛长,敷与万物。”夏天就像一台发动机,催动了万物的生长,为世界绘制出了一幅美丽的图景。在荷塘里,“六月荷花香满湖,红衣绿扇映清波。木兰舟上如花女,采得莲房爱子多。”在田野中,“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在庭院内,“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在一年中的这个时候,一切都是那么和谐,让人仿佛置身于杜甫的“江村”畔,望着“清江一曲抱村流”,感慨“长夏江村事事幽”。

在这些诗行中,夏天依靠着自身的恬静雅致,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写作中重要的一部分,承载着诗人多样的情感。而在英语文学作品中夏天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致?暗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我们不妨跟随下文中的几位作家,体会夏天作为一种文学主题或一个文学意象如何融入英语文学作品,并促进作品主题的表达和作者情绪的抒发。

作者:黄强(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的夏天

提到英语文学中的夏天意象,不少读者也许会在之一时间想到英国文豪威廉·莎士比亚所写的第十八首十四行诗。在莎士比亚谱写的154首十四行诗中,这首情诗的知名度或许是更高的。它首次出版于1609年,但学术界普遍认为它的创作时间是在16世纪90年代。在这一首诗的开篇,说话人“我”便问一位身份未知的倾听者“你”:“我应该将你比作夏天吗?”对于这位倾听者的身份,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始终无法达成共识。但是,无论这位假想的倾听者到底是何许人,我们依旧能觉察出,在说话人的眼中,夏天在这场较量中败下阵来,在与夏天的比较中,倾听者“你”显然“更加可爱和温婉”,而“夏天”总是那么“短暂”。在说话人的眼中,“夏天”成了凸显自己倾慕之人美丽容颜的陪衬,诗歌以此表达了说话人对心仪之人的爱意。毋庸置疑,英国的夏天是美丽的。对于这一点,莎士比亚也无意否认,但他的关注点似乎更多地指向夏日的短暂。正如莎士比亚在诗中不无怜悯地写道:“五月的狂风把花蕾摇撼。”夏天的风将含苞待放的花蕾吹得左摇右晃,仿佛是在提示众人,青春的时光无法永恒,一不留意便会稍纵即逝,就像所有“芳艳”一样,难逃“机缘”与“无常的天道”的摧折。

写下这首诗时,莎士比亚差不多30岁上下,正处于他一生中的青壮之年,年富力强,心怀抱负。依据他在《皆大欢喜》中对于人生的划分,人的一生可以被分为七个阶段:婴儿、学童、情人、军人、法官、老叟和需要旁人照顾衣食起居的“第二次童年”。对于莎士比亚而言,当时的他已经告别前两个阶段,成为一位丈夫、三个孩子的父亲和小有名气的剧作家。如果人生可以划分为四季的话,我们也可以认为,那时的他已告别了人生的春季,步入自己人生中的夏季,充满艺术创作的活力和灵感,竭尽全力施展着自己的抱负。

对于莎士比亚而言,夏天代表着人生中最美好的光景。正如诗中说话人在称赞心仪对象的绝世容颜时说道:“你的永恒夏天定不会消逝,你的美艳亦不会遭到损失,死神也无从夸耀,因你不曾在他的阴影中踱步。”

在这一描述中,莎士比亚对于夏天的态度似乎有些自相矛盾。一方面,他在先前的诗文中提及“你”显然比“短暂”的“夏天”“更加可爱和温婉”。另一方面,在此处的诗文中,代表着“你”的青春美丽和旷世容颜的“夏天”却又是“永恒”的。这两种说辞显现出的不一致性似乎也暗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即世上唯一不变的定理也许就是变化。四季更替,万象更新,甚至连“夏天”的寓意在短短的一首十四行诗中也有不同。然而,莎士比亚在后续的诗行中似乎也道出了这种前后不一致的原委。说话人的爱慕对象之所以能青春永驻、拥有属于自己的“永恒夏天”,原因在于其“活在了不朽的诗行之中,不受时间的侵扰”。“只要人不灭绝,目未失明,只要这首诗还存在,它就能赋予你生命”。在说话人看来,只有抑扬格律才能永葆爱人的美丽,使之永远留在人生的夏天。

菲茨杰拉德

菲茨杰拉德的夏天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品之一,而夏天则是整个故事的背景。《了不起的盖茨比》从小说人物尼克的叙事角度出发,讲述了一个关于爱和背叛、浮华躁动与孤独幻灭的故事。在这个关于盖茨比的故事开篇处,尼克看着“在阳光的照射中,树上的许多绿色新叶发芽成长,速度快得就像在电影里播放的快镜头一样”,这让他“有了一个熟悉的想法,确信生命随着夏天的来到,再一次重新开始”。尼克对于夏天的感触点明了夏天带有的“重生”意味,一切过往似乎都可以在夏天迎来一个重新的开始。这也是小说主人公盖茨比的想法。

多年前,年轻的盖茨比还未发家,但当他遇见黛茜后一见钟情。奈何囊中羞涩,盖茨比无奈地放弃了这段感情,自此从黛茜的生活中消失。在通过贩卖私酒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后,他重回纽约城,频繁举办大型聚会,期待黛茜可以重燃爱意,倾心于他。但是,出于阶级成见,黛茜最终还是选择留在自己的丈夫汤姆身边,没有接受盖茨比的爱,并最终间接地导致了主人公的悲剧结局。由此可见,那个夏天并没有为盖茨比带来他想要的“重生”。恰恰相反,它不仅使盖茨比最终梦醒,而且还使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此外,在整个故事的情节发展过程中,夏天作为重要的背景,从乡村开往城市的闷热列车到道路上的尘土飞扬,无时无刻不在营造一种喧嚣躁动的氛围。即便是在夏风和煦、白沙细浪的长岛海湾沿岸,这股喧嚣和躁动也有迹可循。整个夏天,宾客们如夏日的飞萤一般,出入盖茨比位于长岛海湾的庄园,穿行在花园、门廊和宴会厅之间,在香槟酒和音乐的助兴中,酣歌醉舞,寻欢作乐。在无数个夜晚,夏日的夜空见证了发生在盖茨比庄园内的纵情狂欢与嬉笑怒骂,目睹了其中的虚伪世故和空虚迷茫。

在那个“喧嚣的20年代”,人们竭尽所能积累财富,期望能够跻身上流社会。在那个“爵士乐时代”,人们在收获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后,追求物质享受,声色犬马,迷失了自己的信念准则和道德本心,沉浸在欢快的“靡靡之音”中。

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迷惘”的菲茨杰拉德把对“美国梦”已然幻灭的暗示点缀在了小说的夏日夜空之上。在故事中,如果我们将夏夜中闪烁的繁星比作美国文化传统中的道德观念,将盖茨比庄园中的宴会视作暗示着追求物质享受的消费享乐主义价值观的话,那么这两者在当时已然天地相隔,彻底分离。这种天地分隔的隐喻也暗示了作者对于当时美国社会的反思,特别是所谓“美国梦”面临的困境和缺陷。而对于这一切的思考都被作者不动声色地写进了叙述者尼克对那年夏天的回忆。

福克纳

福克纳的夏天

与菲茨杰拉德一样,同一时期的另一位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也将夏天置于故事的大背景处。《八月之光》是福克纳在出版了《喧哗与骚动》和《我弥留之际》后创作的又一部长篇小说,是作者创造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该小说出版于1932年,以美国南方社会为背景,通过两条故事情节主线,塑造了诸如乔·克里斯默斯和莉娜·格鲁夫在内的多个生动的人物形象,探讨了关于种族、阶级、爱情、人性和传统文化观念在内的多个话题。

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八月中旬的短短十多天中,通过孕妇格鲁夫和33岁的混血儿克里斯默斯在杰弗生镇的遭遇,回溯了三代人的过往。在那个燥热的八月中,从小就受到不公正对待的混血儿克里斯默斯绝望而愤怒地犯下谋杀罪行;而已有身孕、即将临盆的格鲁夫也未能在杰弗生镇寻回自己的情郎。也正是在八月的日光中,克里斯默斯意识到了生命的意义和目标,在潜逃一周后主动投案并接受了私刑惩罚;就在当天,格鲁夫诞下了自己的孩子,并在发现情郎的真实面目后,选择再次开始自己的旅程,离开了杰弗生镇。

毋庸置疑,小说中两位主人公的顿悟都与夏日特别是八月的光有着密切的联系。

1957年,当福克纳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进行讲座时,有观众询问八月之光在这部小说中的含义,福克纳的回答如下:“在密西西比州,八月中旬会有几天突然出现秋天即至的迹象:天气凉爽,天空中弥漫着柔和透明的光线,仿佛它不是来自当天而是从古老的往昔降临,甚至可能有从希腊、从奥林匹斯山某处来的农牧神、森林神和其他神祇……这就是那标题的含义。对我说来,它是一个令人愉悦和唤起遐想的标题,因为它使我回忆起那段时间,领略到那比我们的……文明更古老的透明光泽。”对于福克纳而言,夏日时分,从天空中洒下的光束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丁达尔效应,它蕴含了深刻的生命智慧,启发着大地上人们的心智,使他们在人生的逆境和悲苦中获得宽慰和启迪,对自己以及生命产生新的认识和感悟,放下过往的执念,重新开始一段崭新的生命旅程。而这一过程也为夏天增添了一份新的意义。

雷诺阿《蛙塘》1869布面油画66cm×81cm

阿莉·史密斯的夏天

夏天会是四季的终结吗?

许多人可能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而他们中的一些人也许还会反问,四季的终结难道不应该是冬天吗?这样一种对于四季的理解显然是建立在“年”的概念之上。一年十二个月,始于冬季,也终于冬季,如同襁褓一般,包裹着春、夏、秋三个季节。但这种看法似乎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前提,即四季更替的形成年代要远远早于“年”这一人为创造的历法概念。随着昼夜更替,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也在不停地轮转,形成循环。如若这般,那夏天为什么不能成为四季循环中的一个“终结点”呢?

对于这一点,英国当代女作家阿莉·史密斯在作品《夏》中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史密斯的《夏》出版于2020年8月,是其“四季四重奏”小说系列的收官之作。该系列的前三部作品依次为《秋》《冬》《春》,分别出版于2016年、2017年和2019年。而随着《夏》的问世,“四季四重奏”系列也被画上了一个完美的终止符。虽然《夏》的出版标志着“四季四重奏”系列在创作层面的结束,但在内容层面,《夏》并没宣告这个四季轮回的终结。2016年,史密斯的“四季四重奏”在《秋》的颓然和困惑中开场,以诙谐幽默的口吻将众多当下英国社会中的热点话题融入文本,并借助作者高超的写作技法和深厚的文学底蕴,把关乎当下英国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与英国经典文学作品糅杂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兼容了过去和现在、虚幻与现实的文学空间。在作者史密斯构筑的这个文学空间中,《秋》也与随后的三部作品一起,对当下的社会现实和热点进行文本化处理,将诸如脱欧、网课、抢购卫生纸等社会话题转变成英国文学发展历程中的新元素。

在“四季四重奏”中,如果《秋》在开始阶段提出了一个关于英国在退出欧盟之后将何去何从的问题,那么读者在《夏》中似乎并没有迎来史密斯的答案,这个问题也许不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在世界格局风云变幻、公共卫生危机肆虐全球的2020年,全人类的正常生活秩序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挑战。在这一宏观的大背景之下,英国从欧盟退出一事就略显琐碎,不再是英国以及欧盟各国关心的头等大事。正如史密斯在书中借夏洛特之口所表示的,“所有那些有关英国脱欧的事,现在都无关紧要了。”由于“世界秩序的不断变化”,史密斯在五年前抛出的问题也变得悬而未决,没有迎来它的终结。

人们在阅读时通常从一开始起就期待着一个故事的终结,而这也正是20世纪著名文学评论家弗兰克·柯莫德所说的“终结感”。柯莫德在他的著作《结尾的意义》中认为,各类小说都试图以不同的方式探讨关于终结的问题,而它们迈向终结的行动模式也正是我们自己生命所遵循的模型,为我们的生命带来意义。这种特征可以在不少20世纪作家的作品中被发现。以弗吉尼亚·伍尔芙为例,她认为生命“不是一系列对称排列的马车灯”,而是“一个绽放光芒的光圈”或“一个半透明信封,从始至终环抱着我们的意识”。伍尔芙强调了生命的不确定性,否定了如“马车灯”般的现实主义小说的叙事传统,认为事件的发展无法在结尾达到一个让人满意的叙事终结。这似乎也是阿莉·史密斯在《夏》中试图传递的信息:虽然夏天可以成为一轮四季的终结,但它所承载的情绪、记忆、幻想、生命以及意义则不会终结,还将延续下去。

夏天永远不会缺席,而它与文学之间的互动也会永远进行下去。正如美国作家哈珀·李在《杀死一只知更鸟》中写道:“夏天是我们最棒的季节。”它为我们带来了一年中最温暖的天气、最灿烂的阳光和最葱郁的自然风景。在另一位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看来,“夏日的午后——夏日的午后啊,对我而言,它们一直是英语语言中最美的两个词”。在英国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的眼中,“夏夜就像一个完美的想法”。英国作家伊夫林·沃显然也对夏天为人们生活带来的舒适宜人和丰富多彩感到认同,并在他的《故园风雨后》中期待“可以永远如此——永远都是夏天”。虽然四季轮转,夏去秋来,美丽的夏日终将会在一段时间内与人们短暂地分别,但也正像当代美国小说家乔纳森·萨弗兰·福尔在其实验性小说作品《代码之树》中写道:“虽然八月已经过去,但夏天还强行延续着它的时日。他们秘密地在年岁的章节中发芽,隐匿在它的书页之间。”当读者翻开书本,抚摸着书页,仿佛还能感到夏天的温度,听到嘹亮的蝉鸣,想起那片在微风吹拂中摇曳的树荫。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22日1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今日小满,梅黄青杏闻麦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

小 满

诗词

《咏二十四气诗·小满四月中》

【唐】元稹

小满气全时,如何靡草衰。

田家私黍稷,方伯问蚕丝。

杏麦修镰釤,錋瓜竖棘篱。

向来看苦菜,独秀也何為?

《小满》

【宋】欧阳修

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

更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初夏游张园》

【宋】戴敏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初夏即事

【宋】王安石

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清凉

小满

有人说,满足的状态是刚刚好

幸福的状态是比刚刚好再多一点

不满,则空留遗憾

过满,则招致损失

小满,才是人生更好的状态

美好的夏天来了

愿你保持“小满”的状态

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满足

来源: 浙江FM996

小麦,就是最美的夏日诗词!

将至,现今小麦已经饱满,用不了多久,小麦就变成金黄的,就可以收割了,夏风拂过,有如金黄的波浪。

《麦秀歌》

先秦:佚名

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

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

麦子吐穗,竖起尖尖麦芒;枝叶光润,庄稼茁壮生长。哦,那个顽劣的浑小子啊,不愿意同我友好交往。

《麦秀歌》当作于西周初年。箕子在分封到朝鲜后,有一次去周朝朝拜,路过原来商朝的都城朝歌,看到城墙宫室毁坏,长满了野生的禾黍。箕子对于商朝由于商纣王的昏庸而灭亡感到非常伤心,想大哭一场来祭奠,可是此时已是周朝,自己还作了周朝的诸侯,于理不合;偷偷的哭泣几声,又近乎妇人;于是无奈之下,写下了千古传唱的《麦秀歌》。

《浣溪沙·五月江南麦已稀》

清代:纳兰性德

五月江南麦已稀,黄梅时节雨霏微。

闲看燕子教雏飞。

一水浓阴如罨画,数峰无恙又晴晖。

湔裙谁独上渔矶。

五月的江南,未收的小麦稀疏错落。恰逢梅雨时节,小雨霏霏,在屋檐下 *** ,看成年的燕子教雏燕学习飞翔。

堤岸上绿荫深浓,远远看去就像浓墨泼出来的山水画,烟雨消散,山峰又秀色如初。那在水边石矶上浣洗衣裙的女子是谁呢?

《打麦》

宋代:张舜民

打麦打麦,彭彭魄魄,声在山南应山北。

四月太阳出东北,才离海峤麦尚青,

转到天心麦已熟。

鶡旦催人夜不眠,竹鸡叫雨云如墨。

大妇腰镰出,小妇具筐逐,

上垅先捋青,下垅已成束。

田家以苦乃为乐,敢惮头枯面焦黑!

贵人荐庙已尝新,酒醴雍容会所亲;

曲终厌饫劳童仆,岂信田家未入唇!

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升斗求市人。

麦秋正急又秧禾,丰岁自少凶岁多,

田家辛苦可奈何!

将此打麦词,兼作插禾歌。

古诗中反映农民困苦生活的作品很多,如白居易的《观刈麦》、张籍《野老歌》、皮日休《橡媪叹》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而《打麦》不落窠臼,内容更丰富,艺术上颇多创造。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宋代: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初夏正是梅子金黄、杏子肥的时节,麦穗扬着白花,油菜花差不多落尽正在结籽。

夏日长,篱落边无人过往,大家都在田间忙碌,只有蜻蜓和蝴蝶在款款飞舞。

《喜麦熟》

清代:李锴

野色开千顷,炊烟起万家。

夏衣饥不典,村酒薄能赊。

帝力信何有,民生良可嗟。

无端种瓜叟,起舞葛巾斜。

《初夏即事》

宋代:王安石

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石桥和茅草屋绕在曲岸旁,溅溅的流水流入西边的池塘。晴朗的天气和暖暖的微风催生了麦子,麦子的气息随风而来。碧绿的树荫,青幽的绿草远胜春天百花烂漫的时节。

来源:唯美古诗词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夜话丨小满:小满暖洋洋 不热也不凉

小 满

作者/宋英杰 节选自《二十四节气志》

5月21日前后是小满,隶属夏季的第二个节气,也是夏季节气中升温速度最快的一个。寒来暑往是气候,鸟语花香是物候,小满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其关注点不在气,而在物。“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所以小满也是最接地气的节气。

小满之名,有两层含义。

之一,与农候相关。“二十四气其名皆可解,独小满、芒种说者不一。”24个节气中,22个节气名的含义都没有争议,仅仅小满、芒种之名有分歧。小满与芒种名字的由来,“古人名节之意”,“皆为麦也”。小满时节的物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对于我们而言,小满是夏,对于麦子而言,小满是秋,所谓“麦秋”。“小满,四月中,谓麦之气至此方小满,因未熟也。”“所谓芒种五月节者,谓麦至是而始可收,稻过是而不可种也。”

第二,与降水相关。谚语说:“小满大满江河满。”南方的暴雨开始增多,降水频繁。和风细雨少了,疾风骤雨多了,雨水常常以急促而凶悍的方式降临,超出地表的承载能力。河水暴涨、乡村没田、城市“看海”的事情开始多起来了。有人觉得降水量几十毫米似乎很微小,但实际上,如果一小时降水几十毫米便可能迅速造成灾害。

从农候上看,小满是麦子籽粒乳熟、将满未满的时节,芒种是收麦子、种稻子的时节,所以才有“小满赶天,芒种赶刻”之说。“夏收要紧,秋收要稳”,与秋收相比,夏收的节奏更快。毕竟“法律有宽大,节气不饶人”。

农耕社会起源的节气中,小满、芒种是物候节气,也是农桑相关度更高的节气。作为两种主要的粮食作物,稻、麦对于天气的习性喜好是完全不同的——稻要热,麦要凉;稻要泡,麦要燥。

对于北方地区而言,小满往往是24个节气中日照时间最长的,是给点阳光就灿烂的时节。加热北方的干空气比加热南方的湿空气要容易得多,所以小满时,北方一些地方的气温很容易异军突起,超越南方。

至今,中原地区还保留着小满日赶集的传统,称为“小满会”。小满当日或错后一两日的集市,热闹喧天,仿佛是庄稼人的“嘉年华”。

对于乡村孩童来说,可以在“小满会”的集市中疯跑、闲逛、看热闹,还可以缠着大人买玩具和小吃。火烧、油条、花米团、水煎包、胡辣汤……那些小吃摊儿,是孩子们关于“小满会”的童年记忆。大人们眼看就要卖力气收麦子了,也正好趁着“小满会”打打牙祭、解解馋。

小满,节气之名,写照着人们对于籽粒的那份殷切。“小满谷,当年福。”以五谷为养,便以作物的籽满粒足为满足。这既是一时物候,也是一种心态,清丽而静,和润而远。

“小满暖洋洋,不热也不凉。”

麦已小熟,天未大热,乐享小满。

小满 · 诗意

《山亭夏日》

<唐>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唐代诗人高骈独坐池塘之侧,

闻着满架蔷薇,暗香浮动,

感受小满时节的阵阵微风。

《小满》

<宋> 欧阳修

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

更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小满时节,

宋代诗人欧阳修漫步于田埂之上,

夜莺啼鸣,皓月当空,

麦穗随风摇摆,

一派惬意闲适之美。

麦花雪白菜花稀是什么季节,麦花雪白菜花稀是哪个时节的习俗-第1张图片-

《夏意》

<宋>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宋代诗人苏舜钦

在小院里卧席纳凉,

看石榴花映着晶莹的门帘,

在梦里聆听莺鸣婉转,

别有一番夏日情致。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宋>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宋代范成大笔下的初夏田园景色,

梅子黄、杏子肥,

麦花白、菜花稀,

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初夏胜春时


南风送暖麦齐腰,桑畴椹正饶。

翠珠三变画难描,累累珠满苞。

——清·叶申芗《阮郎归》


清晨读诗,被诗人描写的这生机盎然的乡村初夏静谧景物所吸引,一幅清幽而妍丽的画图顿时浮现在脑海中。


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

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

问言豆叶几时黄。

——宋·苏轼《浣溪沙》


如果说春天是一首诗,温柔缱绻;那么,夏天则像一首歌,热情而奔放。初夏的美田园,在乡村。麻叶层层叠叠发出亮光,人家煮茧的香气飘满村庄。拄着藜杖的白发老翁喝得微醺,采下刚成熟的麦子准备炒麦粉吃,问问豆叶什么时候转黄?这乡村生活色彩鲜明,气息浓郁,清新自然。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一》


农耕文化之下的乡村大地,四时无闲田,而夏日尤盛。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


走进生机勃勃的山野,走在乡村的阡陌上,满目都是绿色与希望。春苗长势良好,麦子黄了,该收割了,一粒粒饱满的麦子就要登上欢歌笑语的打麦场;打麦场上即将铺满丰收的希望。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南北朝·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夏日清晨的风,没有羞涩缠绵,没有凄凉忧伤;它清新,凉爽,恬淡中带些清灵;一如母亲那柔柔的手抚过肌肤,令人感到惬意、舒适。村街两旁温婉素雅的广玉兰,枝叶宽大疏朗,花儿如白鸽傲立枝头。凉风穿过,花叶轻摇,暗香浮动。


雪魄冰花凉气清,曲阑深处艳精神。

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

——明·沈周《栀子花诗》


同样素白盛开的栀子花,香气袭人衣裾口鼻。


有朵篸瓶子,无风忽鼻端。

——宋·杨万里《栀子花》


写出了栀子花清冷浓郁、无风自香的气质。


疑为霜裹叶,复类雪封枝。

——南朝·梁·萧纲《咏栀子花》


清晨的花枝带着朝露,让农家小院多了湿漉漉、沉甸甸的美感。



深色胭脂碎剪红,巧能攒合是天公。

莫言无物堪相比,妖艳西施春驿中。

——唐·施肩吾《山石榴花》


初夏,虽然没有春天的繁花似锦,但火红的石榴花比赛似的开得热闹;红的,粉的,白的蜀季花一朵朵节节高,一片片开得正艳;还有山坡溪边不知名的野花也来凑热闹。红的、粉的、紫的、黄的花儿,衬着翩翩的蝴蝶,一片勃勃生机;空气中弥漫的淡淡清香,让人感叹初夏的生机与活力。


犊随原草远,蛙傍堑篱鸣。

——唐·廖融《题伍彬屋壁》


牛犊在山坡上撒欢,荷塘里鱼儿不时跳出水面,偶有蛙声传来,清亮脆响,带着喜气,诉说丰年的乐趣。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宋·李清照《如梦令》


怡然的心情便会与这首简练的小令融合在一起。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唐·王建《雨过山村》


是的!这是乡村的初夏,忙碌而有序。每一缕清凉的风,都带着即将成熟的麦香;每一缕阳光下,花开朵朵,意蕴幽幽。烟火人生,触碰心弦,让人微醺而沉醉。


世上滔滔声利间,独凭棋局老青山。

心游万里不知远,身与一山相对闲。

——宋·黄庭坚《观叔祖少卿奕棋》


村口葳蕤繁茂的大槐树,投下一片清凉。村民忙中偷闲,或蹲或站,下着“地头棋”。悔棋的“吵闹”声,惊醒酣睡的小黑狗,它不知所然,瞪着眼睛四处张望。几只芦花鸡旁若无人地四处刨食,时不时抖起翅膀,慵懒地踱着步子。


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

——清·查慎行《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


鸡犬鹅鸭吟唱着一首缠绵的夏日小令。



远处的山峦巍峨深邃,蓝天白云之下,无边原野之上,


牧笛声里牛羊下,茅舍竹篱三两家。

——元·陈草庵《中吕·山坡羊》


燕子斜斜地掠过,野鸭点点,安静地立在沙滩。茁壮的高粱、谷子、玉米苗如绿色的诗行。吟出乡村的美丽希望;杏子黄灿灿,胖嘟嘟,散发着初夏的自然醇香。万物蓄势待发,努力向上。这清纯可人的乡村初夏,


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尝面收新茧。

——宋·范成大《蝶恋花》


充溢着浓浓的生活味道和淡雅之美。


梅子金黄杏子肥,惟有蜻蜓蛱蝶飞。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好一幅恬静优美的田园诗画。



花时气暖长愁夏,竹里风微又胜春。

——宋·谢薖《立夏日作》


乡村的初夏岁月静好,悠悠不绝。它孕育出丰收的希望,这希望犹如散发着浓郁醇香的一滴徽墨,在初夏山野这张彩色宣纸上灿烂地洇开来……

-作者-

朱少华,莒南县人,中学高级教师。喜欢写作。教学论文、散文随笔、诗歌、剪纸等作品,散见多家报刊及 *** 平台。在征文及 *** 文学作品大赛中多次获奖。

标签: 麦花 白菜 花稀是 习俗 时节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