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被多晶硅太阳电池组件覆盖的香菇大棚。 吴丁宁 摄
中新网金华10月4日电(董易鑫 陈文侃)这段时间,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上端头村的菇农傅杰每天都会早早来到大棚采收。一朵朵鲜美的香菇生长在一排排菌棒上,傅杰望着这些“宝贝疙瘩”,脸上难掩笑意。
武义位于浙江中部。据考证,该县的香菇种植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清代。1986年,在有关利好政策的实施和推动下,当地香菇产业实现了品种从少到多、种植面积从小到大、培养方式从传统人工到工厂化的跨越,迎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如今,香菇仍是该县农业经济主导产业之一。
工作人员查看菌棒状态。 朱翚 摄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菇户发现香菇极易受季节和极端天气等因素的影响,产量、品质都不稳定。“过去,武义传统的种菇模式‘靠天吃饭’,采用露天、大棚等种植方式。”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所长蔡为明介绍说,2008年,他和食用菌团队科技特派员将菇农的菌棒统一“搬进”恒温培养室,通过控湿、控温,基本解决了当地食用菌种植生产率低等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武义的香菇种植产业又迎来迭代升级——建立“料棒专业化集中生产、养菌出菇分户管理”的香菇生产新模式,即由当地 *** 投资建立香菇生产流水线、恒温大棚并创建食用菌公司,流水线和大棚以出租的形式交给农民种植香菇,香菇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以“公司+农户”形式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品牌销售。
上万块多晶硅太阳电池组件为香菇大棚“遮阳”。 吴丁宁 摄
此举不仅稳定提升了农户的香菇产量、品质,食用菌公司还为周边农户提供了就业岗位。数据显示,武义目前共扶持主产乡镇建立规范化菌棒生产线19条,生产效率提高50%以上,技术惠及该县90%以上菇农。
捧稳香菇这一百年“铁饭碗”后,当地开始思考如何进一步推动民众增收致富。
长在菌棒上的香菇。 朱翚 摄
此前,浙江省首个“菌光互补”项目落地上端头村。近2万块多晶硅太阳电池组件代替了香菇种植大棚的遮阳网,同时为大棚空调设备供电提供保障。
上端头村党支部书记李海军介绍说,该村香菇产业目前已形成亩产鲜菇超100吨、亩收入超100万元的“双百”科技项目,成为当地科技推广新型农业示范园。
上述“双百”项目在武义正在“复制”推广。据悉,武义已研发、建立日产2万个香菇菌棒的智能化、自动化生产线,建成多个优质香菇工厂化生产示范基地,每年带动菇农户均增收超10万元。(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棚香菇高产栽培技术,应该以这6个方面为重点,看完受益匪浅塑料大棚种植香菇是当前食用菌生产的创新,摆脱了保守式投资大、劳动力强、占地面积大的土坯墙菇房,具有时间短、见效 快、效益高的特点。塑料大棚保温、保湿能力强,且可以人工对温度、湿度进 行适当的调节,抗病虫害能力强,为香菇高产创造有利条件。 我国种植香菇历史已超过800 a,中国是香菇栽培生产的发 源地。其营养价值极高,味道鲜美,是人们餐桌上不可缺少的 保健食材。它含有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无机 盐等,并含有人体所需的7种氨基酸,能阻止癌细胞的发生,具 有较高的药用价值。香菇的种植也给广大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 效益。详情如下:
一、香菇栽培原料的选择与配比
近年来,香菇栽培原料层出不穷,人们根据当前的有利条 件可随机选择。以下介绍一种比较经济实用的配料 *** 。 培养料配方并非一成不变,在实际栽培过程中,要根据 当地条件和环境进行选择和修改,木屑、麸皮、米糠、糖、石 膏、尿素按78.0:10.0:10.0:1.0:1.0:0.1的比例干混并搅拌均匀, 糖、尿素、多菌灵等可溶性物质,溶于水后配成母液,再分批 倒入干料中。把握培养料的含水量至关重要,一般含水量控制 在55%~65%之间就可以了,否则香菇的菌丝难以生长发育。
二、栽培季节
香菇木屑栽培最适温度是19~23 ℃,发菌温度要求在28 ℃ 以下。在河南,一般选择4-5月制菌筒,过夏后9-10月出菇,另 外也可8月中下旬-9月上是旬制菌筒,在11-12月出菇。秋季适宜 制菌筒时间很短,只有20 d左右,应集中劳力,突击生产。春 季制菌筒的时间较长,但过夏危险性大,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战胜7-8月的高温,取得栽培的成功。
三、装袋灭菌
现在一般采用机械装袋,规格为17 cm×33 cm,上松下 紧,扎口可采用橡皮圈套。进行高压灭菌时,注意放尽冷气, 防止假高压,灭菌结束,料筒完全冷却后,即可搬运至干燥清 洁无病虫的接种室。接种是香菇栽培成败的重要一关,根据天 气和设备条件选择不同的工艺,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首先检 查接种箱是否密封,在夏季高温期间应选择夜间和清晨。如果 是颈圈棉塞的菌种,注意接种时要加足菌种,彻底调换好湿棉 塞(干棉塞预先在灭菌锅内灭菌),扎口的菌筒采取打洞接种 法,用酒精棉团擦过菌筒表面,打洞,挖取原种塞入洞穴,要 求微高于菌种筒面,再用胶布贴上或用石灰粉末扑打洞穴即 可,一般每筒5穴。
四、菌丝定植培养和生长阶段的管理
4.1菌筒接种?
可以直接放入塑料大棚,每畦平整,下铺一层 新地膜,把菌筒平放畦上,间隔2~3 cm即可。接种10 d后,菌 丝蔓延4~6 cm可掀开一角,这样菌丝发菌的速度更快。菌筒发好10~20 d以后,气温稳定在22 ℃左右时,可人工用刀片在菌 筒上划口,给它充足的温差和干湿差,增加菌筒内氧气,使之 成熟更快。
4.2菌筒生长期管理?
一般接种10 d以后,接种穴内菌丝蔓延 4~6 cm可以掀起胶布一角,氧气增加,菌丝发菌速度加快。正 常情况下菌筒40~50 d会长满菌丝。当菌筒发好10~20 d后,气 温稳定在24 ℃以下时,在菌筒上用刀片划口,增加菌筒内的氧 气,使菌筒边成熟、边转色。
五、出菇后管理
5.1秋菇生产管理?
每年9月下旬-12月上旬是秋季栽培香菇 大量发生的季节,这时秋高气爽,而菇蕾能否顺利发育成子实 体,重点取决于温差 *** 和干湿差的 *** ,若气温回升,降低 菌筒湿度,温度下降时,白天畦内覆盖塑料膜,夜间21:00点 以后,可以打开大棚的门窗,揭开畦面薄膜,在菇体表面喷 水,造成10度以上温差 *** ,连续4~5 d。菌筒变色后,在做 温差 *** 的同时,吹干菌筒表层水分,再浸水12 h以上,造成 强烈的干湿差使之正常出菇。根据真菌的好气好氧性,不能忽 视大棚的通风换气,增加氧的供给。之一茬香菇采收结束后, 吹干菌筒表层水分,保持一定的空气湿度,菌丝恢复生长3~4 d,然后盖严薄膜,增加氧气的浓度,让其出好第二茬菇。
5.2冬菇生产管理?
利用蔬菜塑料大棚生产香菇,没有明显 的冬休现象,由于光照作用,大棚内温度仍能达到香菇出菇 温度,所以,只要注意以下几点措施,冬天仍能获得较高的产 量:一是选择低温型品种;二是改变蔬菜塑料大棚的覆盖物, 增加光照,做到白天盖黑色遮阳网,晚上覆盖厚草帘,白天增 温,晚上保温,才能使香菇正常出菇;三是做好出菇与养菌相 结合的工作,以利春菇生产。利用午后气温高时通风换气,做 好养菌工作。采收后,提高白天和晚上温度,降低空气湿度到 80%,使菇根的洞眼菌丝恢复生长呈白色,转咖啡色时,再让 它出菇。
5.3春菇生产管理?
春季气候是低温、阴雨,气温逐渐回升。 春菇管理主要抓以下几条措施:之一,抓好温度管理,因春天 气温多变,注意保持适温;第二,补水,菌筒因秋冬出菇后, 水分损失很大,必须用铁丝刺孔,深度达25~35 cm,然后浸 水8~12 h,这次浸水主要目的是补充水分,与秋冬浸水不同, 秋冬浸水时间要少,只起到 *** 表层作用;第三,春季气压较 低,为了满足香菇发育对氧的需求,畦面覆盖的薄膜要用小环 棚撑起,加强门窗通风,保证香菇生长对氧的需求。
六、采收管理
香菇生长发育期间温度的高低决定开伞速度的快慢。采 收过早影响产量,采收过迟影响质量,菇盖展开七成采收为最 好,九成、十成采收易形成薄菇。采前6 h内不能喷水,注意采 收时不能留有残柄,经防发生霉变影响下一茬的产量。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大家可以多参考参考,或者说大家想了解哪方面的,三农知识及技术都可以留言评论,笔者会根据情况来给大家解惑。也希望大家能关注一下笔者以及积极留言评论转发谢谢!
村里建起香菇种植基地、教种保收,年轻人回来了!苏树盛在查看出菇情况。
谷雨时节,雨水多。4月22日,随着一场春雨,气温陡降,让人们不得不重新穿上了冬装。而在平阴县东阿镇衙前村党支部领办的香菇种植基地,一个个高标准大棚内却暖意融融,上万棒香菇正生机勃勃,努力生长。
“乡村要发展,人才是关键。这几年,我们村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尤其是年轻人,都不愿在村里待。我们就想着,怎么才能把年轻人吸引回来,让村庄焕发活力。” 衙前村党支部书记苏本清介绍,去年,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投资300多万元,建起了这个香菇种植基地,公开招标,吸引能人来经营。如果是有知识、有见识的本村年轻人,则优先考虑。
温湿度适宜,菌棒发菇良好。
种下梧桐树,引回金凤凰。大棚建成后,吸引了32岁的苏树盛回村来创业。
“我是土生土长的衙前村人,之前一直在外面帮一家企业跑销售。”苏树盛说,“在外漂泊时间久了,也想回村来发展。去年听说村里发展菌菇产业,虽然之前没种过香菇,但是还是想回来试一试。”
让苏树盛更有信心回村的是,合作社与全国菌棒生产知名企业——淄博七河生物签订了合作协议,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香菇种植订单农业。
经过学习,苏树盛已成为种植香菇的行家里手。
“七河生物不但教技术,而且还负责保底回收。只要产品合格,卖不了,可以找他们。我们只需要扑下身子好好干就行!” 苏树盛告诉我们,去年回村接手种植基地的经营管理后,村里多次组织他和一些有种植意向的村民到淄博七河生物参观学习。如今,一般的种植问题都难不倒他。而且通过不断地总结经验,他还有了一套自己的经营理念,有了让香菇产业发展壮大的长远规划。
晚收了半小时,香菇便开了伞(图左)。因开伞后营养会流失一部分,因此价格也会比没开的便宜一些。
“咱这5个棚,每个棚占地1.2亩,种的都是‘七彩香菇’,基本上是一个月一茬。”苏树盛说,“不过一样的品种要想卖出好价钱,还是得动些脑子。首先,采摘香菇得适时。菌类开伞速度很快,同样的香菇,晚摘半个小时,开伞和不开伞,营养价值会不同,价格上也有差别, 1斤能差一块钱。再就是,香菇带腿、不带腿,整朵和切片,价格也不一样。切腿后1斤能多卖一块钱,切片后价格更高。要想获得高效益,种好的同时,还得在后续加工上做文章。”
今年开春,基地买回了“香菇去腿机器”。最近,苏树盛又将目光投向了预制菜 *** 上。他准备大干一场。
“年轻人干劲儿就是足,这才不到1年的时间,咱村香菇生产已步入正轨,年产值可达40多万元。光村集体这块儿,一年也能收入10万元左右。更重要的是,在树盛的带动下,不少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起了回乡创业的活心思。有了年轻人的加入,村庄就有了活力,咱这乡村振兴也就更充满了希望。” 苏本清说。
棚外,雨还在下,打在棚顶,啪啪作响,像在催促一朵朵香菇快快生长。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姬飞燕 通讯员 程丽娟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深山出灵菇,农企合作走上致富路中新网铜川9月7日电(韦香惠 张一辰)位于西安以北的关中腹地铜川市耀州区是多山地峡谷、梁峁丘陵地貌,气候温和,森林资源优渥,各种山珍产量丰富。
由此,这里也是关中北部香菇更佳适生区。如今,香菇在耀州已实现人工培植,不仅产量丰富,品相更佳,还成了当地一项重要的富民产业。
培植中的香菇 韦香惠 摄
深山出灵菇
得益于独特的气候优势和丰富的水资源优势,耀州区发展香菇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位于山区的村镇光照充足,气候湿润,昼夜温差大,不仅适合食用菌种植,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鹮野外放生地,在民间有着“鹮菇共饮一河水”的说法。
香菇种植对环境污染较小,具有周期短、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等特点。因此,小小香菇,一头连着“菜篮子”,一头鼓着“钱袋子”。
9月6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陕西主题采访团来到铜川德祥实业有限公司,这是一家集菌种研发、菌棒生产、食用菌种植、产品加工及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
走进生产车间,流水线机械化作业让人眼前一亮。在新建的标准化菌棒智能化恒温培养室里,一根根菌棒整齐地放在架子上,炒酱室里的自动化机器正在一刻不停的工作。
铜川德祥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晓山告诉中新网,公司年产菌棒1000万棒、香菇酱300万瓶,菌棒出口200万棒,年产值突破2亿元。
被摆放在架子上的菌棒 韦香惠 摄
乡村振兴注入“菌”动力
“刚开始困难很多,我们走了很多弯路,这个产业开始发展的时候,基础不牢,前期农户技术有限。我们也是一个新兵。”孙晓山说。
2018年,当地 *** 联合龙头企业铜川德祥实业有限公司,积极推进香菇标准化生产经营,推广新模式鼓励群众自主包棚种菇。
孙晓山回忆推行初期的情况,农户参与度并不高。一部分农户担心产业发展不起来,会有赔钱的风险。“我们做了很多工作,用了三年的时间。先做示范,证明这个产业是好的,然后再吸引农户参与。”
现在,企业与当地农户主要实行“两借一送一还”模式,即群众通过集体合作社租借香菇大棚,公司全程免费提供菌棒和技术指导服务,出菇时返还与租金等价的香菇,“零成本”“零风险”带动群众发展香菇产业。
据了解,已有64户群众通过该模式承包香菇大棚1000座,户均年收益5万元以上,该模式荣获陕西省乡村振兴青年创业大赛一等奖。
直播间推销香菇深加工产品 韦香惠 摄
走出致富路
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据介绍,随着香菇产业逐渐走向成熟,铜川德祥实业有限公司现着力发展香菇深加工、香菇礼盒包装等产业,有效提高香菇产业附加值,最终实现农户和企业的双赢
调研当日上午,企业的直播间里,销售人员正卖力地向网民们推销当地的香菇深加工产品。
孙晓山告诉中新网,公司在今年尝试 *** 直播带货,预计能够取得200万元的经济效益。
如今,香菇产业成为了耀州区实现产业振兴的典型示范,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断迈进。(完)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丨陕西铜川:食用菌撑起“致富伞”新华网
新华社西安9月9日电(新华社记者赵鑫虎、张晨俊)正值秋收季,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德祥实业有限公司生产加工基地内,记者看到两拨不同形态的香菇正在“整装待发”:恒温培养室内,上万个生机盎然的菌棒齐整地排列在架子上,等待搬进农户的大棚;展厅电商直播间里,带货主播正在给顾客推介手边新生产的香菇酱、菌汤包等特色农产品,顾客下单后便可运往全国各地。
近年来,凭借森林覆盖率超85%、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海拔高等自然优势,耀州区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推出发展新兴产业利好政策,农户深度嵌入菌菇生产环节,规模效益不断显现。
9月6日,德祥实业有限公司生产加工基地内,菌棒被培育在恒温培养室。新华社记者 赵鑫虎 摄
走进德祥实业有限公司生产加工基地,配备有高标准原种室和实验室的菌种研发中心正在开展菌种研发、组织分离和培育扩繁等工作,年产1000万棒菌包的流水线可实现日常自动化装袋、高温灭菌、净化车间接种、恒温培养等功能。
“公司投入高新科技和现代化设备布局菌种菌棒研发生产,现已建成33.12亩的技术核心区,全部投产后产值预计将达1.4亿元。”德祥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晓山介绍,科技赋能后菌菇附加值大幅提升,菌种品质也得到海外客户认可。2020年5月起,公司培育的菌种出口到美国、韩国累计达90万棒,创汇140万美元。
为了帮助村民增收,当地还探索出了“借棒还菇”助农发展模式。借棒还菇,即当地引导和鼓励村民向村集体“借”大棚,向企业“借”养好的菌棒,香菇成熟后由企业统一收购,村民只需支付大棚租金和菌棒费用。此外,为保障香菇品质,企业还邀请技术人员下乡指导农户生产。
不愁没良种、不愁养不活、不愁卖不掉,农户将菌棒接进大棚悉心照料,簇簇肉质厚实的香菇撑起了一把把“致富伞”。
收获时节,农户们采摘、分拣、装箱、搬运香菇,乡村大棚是最热闹之处。经过实际测算,一个三口之家的农户一次培养三万棒菌包,在四个月周期内可收获四茬,收入约七八万元。目前,当地8个镇2000余户脱贫户“借菇”致富;未“借菇”的村民可以参与土地流转挣租金、入股分红挣股金,还有的到生产基地就近务工。
9月6日,销售人员正在德祥实业有限公司内进行电商直播。新华社记者 赵鑫虎 摄
做强研发生产端,更要打通加工销售关。收购来的鲜香菇加工成蘑菇酱、菌汤包、香菇脆等食品,完成最后一次“整装出发”。德祥实业有限公司目前已建成日烘干4000斤鲜菇的香菇流水线,以及年产300万瓶的香菇酱生产流水线,同时配套建设了1750立方米冷库。
铜川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理念,目前已建成从菌种研发到精深加工的食用菌全产业链。在这里, *** 、企业、农户良性互动,乡村产业发展动力更足。
给大棚装上“智慧大脑”“香菇村”里开出致富之花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宋红胜 实习生 裴元浩 通讯员 梁茹
在豫北平原上坐落着这样一处村落,这里风光秀丽,土质肥沃,有全国单体更大的香菇生产、出口基地,300亩5G智能化香菇种植园气势恢宏,这里就是新乡获嘉县后寺村。
【数智赋能,让香菇更“香”】
种植园里,一排排如卧龙般的温室大棚整齐地排列在田间。由新乡移动打造的5G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和智慧农业手机APP将香菇们“看管”得十分到位:依托高清监控和传感器技术,可自动检测并调节菇棚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实现每栋香菇棚环境的集中管理和控制,推动香菇生产规模化、自动化、标准化。
“科技是之一生产力,我们通过数字化大棚生产香菇,没有冬菇、夏菇之分,用手机就可以一键操控得到更佳的环境,既能够提高香菇的产量和香菇品质,还可减少40%以上的人力成本,看到收益后,村民认领香菇大棚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获嘉县城关镇后寺村书记马汝亮自豪地说。
除了标准化生产,5G智慧农业平台还能通过各基地产销情况、全国各地市场销售行情等关键环节实现大数据及时汇集分析,平台的产品全程可追溯,也为打造“优质农业,智慧农业”打下坚定的基础。
“我们依托智慧化设备、大数据应用,生产效率比普通菌菇棚提高4倍,运营成本降低30%,而通过信息化手段,也使香菇的良品率提升了8%,产量提升了12%。”据获嘉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全介绍,2020年起,获嘉县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依托香菇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已有香菇菌棒厂两个,香菇高效种植园2个,香菇基地6个,成为获嘉县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据了解,由于香菇优质、市场稳定,后寺村香菇高效种植园根本就不用担心销售问题,现在他们采摘的香菇早已被山东、重庆、湖北等地提前预订,销售范围覆盖华北地区,出口日本、韩国等地。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目前,新乡移动立足当地香菇产业发展实际,正依托5G通信 *** ,逐步实现香菇从进料、育种、生产、加工、检测、储运和销售等全产业链智慧化决策、智能化生产和精细化管理,以科技赋能获嘉香菇产业高质量发展”新乡移动获嘉分公司总经理张洁琼说。
【数字赋农,惠民生促善治】
移动数字化不仅让村民不再为作物发愁,也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科技力量,让广大乡村居民共享数字化发展红利。
“我们后寺村生产的黑豆,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还具有良好的保健效果,是获嘉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后寺村的特色农产品正在通过“直播带货”的形式走向全国各地。“我们村依托5G *** ,正在打造三农直播间,将孵化培育全县首家农村电商网红经济,通过直播让五湖四海宾朋认识我们后寺村,叫响御府菇业品牌,拓宽香菇销售渠道,推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欢迎大家来我们这里采香菇,游后寺,赏秋景!”马汝亮介绍。
在后寺村,大气、环保法律法规知识也正通过一个个5G“云广播”响彻田间地头,“请大家争做遵纪守法的楷模,管好自己的田块,坚决做到不焚烧油菜杆、玉米秆和生活垃圾...”手机APP远程对讲、一键喊话、文字转语音等功能有效提升了村务工作效率,赋予乡村振兴“云能量”。
5G技术成为“新农具”,大数据变成“新农资”,后寺村田畴沃野处处涌动着发展的生机与活力,村民们的欢笑声和劳作声荡漾在菌美菇香之间,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徐徐绘就。
建大棚,养菌棒,基地加农户,小香菇撑起农民致富“伞”在山西省稷山县蔡村乡的香菇种植基地里,50余万棒香菇进入采摘期,菇农们穿梭在大棚间,正忙碌地采摘成熟的香菇。走进香菇大棚,菇架整齐划一,菌棒一排排整齐排放,一朵朵向上撑起的香菇争先恐后的长了出来,有的像一把小伞,有的像一顶帽子,村民们正在菇架间采摘、装筐,忙碌而又有序。
据了解,蔡村乡香菇种植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引导农户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香菇种植基地将废弃果树枝条粉碎后变废为宝,免费给农户使用,并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和产品销售服务,农户种植香菇零风险,增收致富有保障。
菇农李红文在基地承包了10个大棚种植香菇,从最初的边种边学,到如今种植菌棒八万个,不仅种植经验丰富,而且种植香菇的经济效益是一年比一年好。李红文说,在基地种植香菇已经3年了,刚开始技术不成熟,平时需要基地技术人员的指导。去年,他参加了 *** 的高素质农民培训,学到了很多知识,管理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如今,他感觉到管理很轻松,经过科学管理,今年的香菇长势非常好,每一棒上都长满了香菇,现在价格一直在走俏,他感到很高兴,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蔡村乡香菇种植基地占地120亩,共建设有24个养菌棚,60个出菇棚,共培育菌棒300多万个,一个棚一年收入可达到4万元左右。去年开始,该基地多次组织种植户参与稷山县开展的高素质农民培训,提升管理技能,确保了今年香菇的丰产丰收。每到香菇成熟的时期,基地都会组织种植户进行统一销售,凭借优越的生长环境和农户的精细管理,所产香菇质量好,产量大,吸引了很多外地客商慕名前来收购,远销广州、深圳、南宁等地。
菇农李红文在大棚内采摘香菇。
一朵朵向上撑起的小香菇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香菇种植基地解决了周边不少群众就近就业。
菇农分拣、搬运新采摘的香菇
菇农李红文种植的香菇长势良好,今年预计可收入20余万元。
基地还建有冷藏库,免费为菇农存放新采摘的香菇。
司建大棚,农民养菌棒,基地加农户,共奔致富路。
正值秋收季,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德祥实业有限公司生产加工基地内,记者看到两拨不同形态的香菇正在“整装待发”:恒温培养室内,上万个生机盎然的菌棒齐整地排列在架子上,等待搬进农户的大棚;展厅电商直播间里,带货主播正在给顾客推介手边新生产的香菇酱、菌汤包等特色农产品,顾客下单后便可运往全国各地。
近年来,凭借森林覆盖率超85%、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海拔高等自然优势,耀州区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推出发展新兴产业利好政策,农户深度嵌入菌菇生产环节,规模效益不断显现。
9月6日,德祥实业有限公司生产加工基地内,菌棒被培育在恒温培养室。新华社记者 赵鑫虎 摄
走进德祥实业有限公司生产加工基地,配备有高标准原种室和实验室的菌种研发中心正在开展菌种研发、组织分离和培育扩繁等工作,年产1000万棒菌包的流水线可实现日常自动化装袋、高温灭菌、净化车间接种、恒温培养等功能。
“公司投入高新科技和现代化设备布局菌种菌棒研发生产,现已建成33.12亩的技术核心区,全部投产后产值预计将达1.4亿元。”德祥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晓山介绍,科技赋能后菌菇附加值大幅提升,菌种品质也得到海外客户认可。2020年5月起,公司培育的菌种出口到美国、韩国累计达90万棒,创汇140万美元。
为了帮助村民增收,当地还探索出了“借棒还菇”助农发展模式。借棒还菇,即当地引导和鼓励村民向村集体“借”大棚,向企业“借”养好的菌棒,香菇成熟后由企业统一收购,村民只需支付大棚租金和菌棒费用。此外,为保障香菇品质,企业还邀请技术人员下乡指导农户生产。
不愁没良种、不愁养不活、不愁卖不掉,农户将菌棒接进大棚悉心照料,簇簇肉质厚实的香菇撑起了一把把“致富伞”。
收获时节,农户们采摘、分拣、装箱、搬运香菇,乡村大棚是最热闹之处。经过实际测算,一个三口之家的农户一次培养三万棒菌包,在四个月周期内可收获四茬,收入约七八万元。目前,当地8个镇2000余户脱贫户“借菇”致富;未“借菇”的村民可以参与土地流转挣租金、入股分红挣股金,还有的到生产基地就近务工。
9月6日,销售人员正在德祥实业有限公司内进行电商直播。新华社记者 赵鑫虎 摄
做强研发生产端,更要打通加工销售关。收购来的鲜香菇加工成蘑菇酱、菌汤包、香菇脆等食品,完成最后一次“整装出发”。德祥实业有限公司目前已建成日烘干4000斤鲜菇的香菇流水线,以及年产300万瓶的香菇酱生产流水线,同时配套建设了1750立方米冷库。
铜川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理念,目前已建成从菌种研发到精深加工的食用菌全产业链。在这里, *** 、企业、农户良性互动,乡村产业发展动力更足。(记者赵鑫虎、张晨俊)
树枝变菌棒,菌棒变有机肥,小镇1200亩果园 “循环”起来!惠民县魏集镇有1200多亩以种植梨树为主的果园,有300多个以种植香菇为主的食用菌大棚。当地农民种果树的在果园里忙着,种食用菌的在大棚里忙着,看似没多大关系。魏集镇党委书记肖军伟却说,这两个产业在魏集镇是循环农业,通过循环让全镇的果园变成了生态果园。
惠民县食用菌产业党建联盟理事长、魏集镇河套崔村党支部书记崔明训既有梨园,也有食用菌大棚。他详解了肖军伟所说的这两大产业在魏集镇成为循环农业的原因。
每年冬天都要修剪果树,平均一亩果园可剪下来400斤鲜果树枝子。早期农民做饭用土灶,这些果树枝子便成了烧水做饭的好东西。随着农民做饭越来越多地使用电器、煤气、天然气,年年冬天被剪下来的果树枝子,便也成了无用之物。
种植食用菌,需要菌棒,而果树枝子因其特有的香味,粉碎后是做菌棒更好的原料之一。魏集镇的300多个食用菌大棚,一年约需要90万个菌棒。“一个菌棒,约需要2斤粉碎后的果树枝子做原料,一斤鲜果树枝子可以出约6两干料。”崔明训说。这样算下来,魏集镇的食用菌种植,一年约需要180万斤干果树枝子。
有果园的农民不愿把自家的果树枝子粉碎后做成菌棒,因为这需要场地、机器、技术、销路等,自家那几千斤果树枝子量少,做起来不划算。种食用菌的农民也不会因为自家一年需要一二万个菌棒,去自己收购果树枝子做菌棒,太费时间。惠民县有家公司,便干起这一生意,以每斤0.1元的价格收购农果手里的鲜果树枝子,做成菌棒后卖给种食用菌的农民。
以果树枝子为原料的废菌棒变成有机肥回到果园里,果树开出更美的花、结出更香的果。
“果树枝子含有的糖分、木质素高,用它们做出的菌棒种香菇,出菇多不说,而且个大、盖肥厚、香味浓。”崔明训说。因为这一原因,更是因为有了专门收购加工果树枝子的公司,魏集镇1200亩果园修剪下来的果树枝子,不但没有因为时代发展变成废物,而且都被收集利用起来。当然,魏集镇食用菌生产所消耗掉的果树枝子,远远不止1200亩果园所能提供的果树枝子,好处在山东省是果品生产大省,可以到各地收购。
出完菇的菌棒变了个名字,叫废菌棒,对种植食用菌的农民来说,没了任何用处不说,还占地、污染环境。魏集镇的果树种植大户便以每个0.1元的价格收购废菌棒,粉碎后加入牛粪、微肥、豆粕等,让其发酵变成上好的有机肥,回到果园滋养果树,生产出更多质量更好的果品。
一个废菌棒在一斤左右,加上牛粪等,最终变成的有机肥,超过一斤。 “这样算下来,魏集镇一年至少有90万斤有机肥,被农民施用到1200亩果园。”肖军伟说,“在果树枝子变成菌棒、废菌棒变成有机肥回到果园这一循环中,我们镇的果品、香菇品质好、销路好,就很好理解了。”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孙成民 通讯员 徐淑扩 王晓燕
镇平县二龙乡:壮大香菇产业 争创“产业兴旺星”自“五星”支部创建活动开展以来,镇平县二龙乡紧盯“产业兴旺星”,狠抓资源优势,培育香菇产业,助力乡村产业大振兴、大发展。
围绕做强香菇主导产业,该乡主要负责同志先后深入14个村进行调研,与村支部书记、种植大户、群众代表等座谈交流,了解分析创建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探讨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形式和突破路径,理清“一村一品”建设方向,帮助村集体找准主导产业,指导村集体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围绕拓宽香菇销售渠道,该乡筹资建设4个可存14万公斤的香菇保鲜库,推动香菇销售大变革,打破以往以干香菇销售为主的销售模式,菇农在鲜菇市场低迷时,将鲜菇存入香菇保鲜库保鲜,延长鲜菇上市期,同比出售干香菇能增收20%以上,同时还减少了去根、剪腿、炕干等环节的劳力支出。通过香菇保鲜库,山区鲜菇直接打入大都市,减少了中间商,从产地到餐桌全程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年可增加群众收入500余万元。
围绕香菇转型升级。投资500余万元建设二龙香菇现代产业园,采用“合作社+龙头企业+菇农”新模式,统一为菇农提供食用菌培育技术、菌种 *** 、菌棒生产、香菇销售等服务,改变“小而散、粗而乱”的传统大棚模式。香菇产业园从香菇备料到香菇采摘整个香菇生长期,实现自动化控温控湿生产,使菌棒成活率增加25%以上,恒温等技术的使用使菌棒增产20%以上,恒温还可以实现周年化生产,周年化出菇,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目前园内香菇有孵化大棚10个、采摘大棚16个;与此同时还向深加工要潜力,购置了分拣机、烘干机、磨粉机等设备,衍生了香菇面、香菇馍等新产品。一朵香菇增值数倍,由一“菇”独秀蝶变为百“菌”齐放,从过去“提篮叫卖”的零散种植销售,到如今基地生产、规模加工融合发展,让菇农吃下了“定心丸”,推动食用菌产业走上一条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之路。
据了解,该乡香菇种植规模已达1000余万袋,年产值达1亿元,全乡10个村1500余户群众通过香菇产业实现增收致富,香菇产业已成为群众稳定增收的“朝阳产业”。
下一步,该乡将继续以“五星”支部创建为抓手,创新工作思路,不断延伸特色产业,巩固发展村集体经济,持续擦亮“产业兴旺星”。(刘振伟 侯书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