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识常见人工添加剂
人工合成色素
常见成分:柠檬黄、日落黄、胭脂红等
食用危机:虽然以上人工色素在国内都能合法使用,但国外医学研究已证实,儿童若经常食用含有人工色素的果汁、汽水、糖果、饼干,容易产生过动的症状。家长应注意家中幼儿对含以上添加物的食品摄取量。
检视 *** :若是有包装袋的食品,可直接查看背后标示的「主要成分」是否含有人工色素,若是散装的零售食品,则要观察其色泽,若太过鲜艳就不要购买。
人工甜味剂(代糖):
常见成分:糖精钠、阿斯巴甜、安赛蜜
食用危机:在国内糖精钠和阿斯巴甜都是合法,有许多口香糖、蜜饯、饮料会添加代糖,以取代高热量的蔗糖,降低物料成本。糖尿病患者和肥胖者食用代糖的比例也相当高。虽然成人在安全范围内食用代糖对健康并无影响,但有动物实验结果发现,糖精钠容易导致子宫癌、膀胱癌,阿斯巴甜则容易脑部肿瘤或骨骼异常。
检视 *** :查看食品标示是否含糖精钠和阿斯巴甜、安赛蜜,建议消费者食用代糖还是以少量为宜,多喝原味茶饮或天然果汁。苯丙酮尿症患者(PKU)因为无法代谢 *** 酸,所以不能食用任何含有阿斯巴甜的食品。依照卫生署的规定,凡是添加阿斯巴甜的食品,包装上必须标示「苯丙酮尿症患者不宜使用」
防腐剂:
常见成分:苯基酸及钠盐、山梨酸及钾盐、脱氢乙酸及其钠盐等
食用危机:苯甲酸和山梨酸可以添加于糕饼类食品当中,但使用上限皆为1克/公斤,食用过多可能会造成皮肤过敏、加重肝脏负担。脱氢乙酸依法仅能添加于黄油、面包、糕点等奶制品当中,使用上限为0.3-0.5克/公斤,却常被不肖业者用于粉圆、汤圆、粉粿、包子、馒头等淀粉类食品,以增加Q度。食用太多脱氢乙酸容易引起肝肾疾病和贫血,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染色体异常。
检视 *** :可查看食品标示,或试试看口感是否过Q,久咬不烂或弹性太强,都不是正常的淀粉类食品应该有的口感。此外,若产品超过保存期限还没腐坏,也有可能是添加了不当的防腐剂。
护色剂:
常见成分:亚硝酸盐
食用危机:香肠、火腿、腊肉、培根等食品皆有添加亚硝酸盐以保持鲜红色泽,若每天食用50克,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此外,亚硝酸盐一旦遇到含有「胺」的食物,如鱼干、虾米,就会形成致癌物「亚硝胺」,长期食用可能造成口腔癌、食道癌、肝癌、胃癌等疾病。
检视 *** :查看食品标示是否含有亚硝酸盐,建议消费者少吃含亚硝酸盐的产品,对健康较好。
二、五招远离毒害
①多吃天然新鲜的食物,少吃加工食品。
②少买冷冻食品,选择「冷藏」的丸类和豆类制品,使用添加物的机会较少。
③烹煮前将食品过水或汆烫,可减少食品添加物的含量。
食用香肠前先以滚水煮1分钟,或用烤箱以摄氏150度烤1分钟,都可以减少亚硝酸盐的含量。豆干类制品可以用菠菜茎头或苹果皮等含有「亚铁」的食物放进水里一起过水或汆烫,可以减少过氧化氢的含量。
④不要同时食用亚硝酸类食物(加工肉品)和胺类食物(多为干燥海鲜类,或干贝、鳕鱼、秋刀鱼等鲜鱼)。
⑤ 多喝水、多吃纤维,可帮助体内排出毒素。
揭秘真相!背后隐藏的食品添加剂危害与应对之道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加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我们是否真正了解它们的真相?现在食品添加剂背后隐藏的危害与风险,并提供应对之道,帮助大家做出更明智的食品选择。
食品添加剂的危害
许多食品添加剂,如人工色素、防腐剂、增味剂等,被广泛使用于食品加工中。然而,一些研究表明,过量摄入食品添加剂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如过敏反应、免疫系统紊乱、超活性行为等。此外,某些食品添加剂可能与儿童的行为问题和注意力不集中有关。
对特定人群的影响
某些人群对食品添加剂更为敏感,如儿童、孕妇、哮喘患者等。对于这些人群来说,摄入过多的食品添加剂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健康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关注食品添加剂对特定人群的潜在影响,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应对之道
尽管食品添加剂难以完全避免,但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对其的摄入。首先,选择新鲜、天然的食物,尽量避免过度加工的食品。其次,仔细阅读食品标签,了解食品添加剂的类型和含量。此外,饮食多样化,注意平衡摄入各类食物,避免单一食物摄入过多的食品添加剂。
提倡监管和透明度
*** 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的监管,确保其安全性和合规性。同时,食品生产商应提供清晰的食品标签,向消费者提供准确的信息,使消费者能够做出明智的选择。
消费者教育和知情权
消费者需要更多的教育和知识,了解食品添加剂的潜在危害,并学会识别和选择健康的食品。此外,积极参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提高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是现代食品加工的一部分,但我们不能忽视其潜在的危害与风险。通过了解食品添加剂的危害、选择健康的食品、提倡监管和透明度,以及加强消费者教育,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让我们共同努力,揭示保护食品安全与健康真相吧!
食品添加剂产业,是为人类造福还是在作孽?今天早晨看到惊人震惊的新闻,路透社报道,作为世界上最常见的人工甜味剂之一,阿斯巴甜7月14日即将被世卫组织宣布为可能致癌物质。
阿斯巴甜这个我们天天吃的食品与饮料中离不开的添加剂,竟然变成的致癌物。这个东西人类至少吃了几十年了吧,曾经是经过各国食品监管部门审核通过的安全的添加剂,今天竟然变成了危险品,这不是“科技与很活”是什么?食品科学家把人类当作小白鼠做了几十年的试验,最终证明它能致癌,现在不建议我们吃了,原来是我们自己杀死了自己,太可悲了!
目前,美国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就有4000多种,我国也有2000多种,它们的主要作用就是防腐保质、改善口感、提升风味。因此,食品业内人士常说:如果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的食品工业。
我要问了,人类是为了现代食品工业活着,还是为了健康而活呢?食品工业确实创造了就业与税收,给资本带来了利润,可它也给人类健康带来了威胁与损害,甚至失去生命,人类不是愚蠢地养活了一个杀死自己的恶魔吗?
除了阿斯巴甜,还有大量食品添加剂现在就证明具有副作用,下面是我从网上摘取的资料:
果葡糖浆——诱发痛风
果葡糖浆经常添加于各类饮料,也会用在面包、零食、汤料等加工食品中。
它是一种通过酶解法从玉米淀粉中获得的甜味剂,食用之后等于吃下超量果糖。
长期摄入可能导致脂肪肝,也可能会引发高尿酸血症,增加痛风风险。
苯甲酸钠和苯甲酸——反应生成致癌物
苯甲酸钠和苯甲酸是主要应用于果汁中的防腐剂,当在含有抗坏血酸的饮料中加入苯甲酸钠之后,两者可能会发生反应,生成致癌物苯。
乙酰磺胺酸钾——伤害甲状腺
乙酰磺胺酸钾是人造甜味剂,在软饮料、烘焙食品中很常见。研究发现,乙酰磺胺酸钾的分解物乙酰乙酰胺,会对甲状腺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硝酸钠——反应后会诱发癌症
硝酸钠经过分解会变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进一步发生化学反应,就会产生致癌物亚硝胺。
培根、香肠等加工肉类中,就含有亚硝胺,长期大量食用会增加结直肠癌、胃癌等癌症的风险。
安赛蜜——升高血糖
安赛蜜是一种甜味剂,在蜜饯、饮料、酱油等食品中比较常见,会改变肠道菌群、升高血糖、增加体重等,对身体健康不利。
合成食用色素——影响代谢功能
方便面、火腿肠、果冻、饼干、薯片等食品中都含有合成食用色素,合成食用色素由砷、铅、苯酚、苯胺等物质组成,对人体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比如代谢紊乱、慢性中毒、损伤神经,甚至致癌等。
此外,亚 *** 盐、糖精等食品添加剂,也会危害健康,应该少吃。
因此推理,以上食品添加剂不一定哪天就会被判定致癌物而被限制使用,但是目前它们还在大量的被食用中。
建议我们的食品工业的科学家们,能否多研究些对人体无害的还能保证食品安全的 *** ,例如物理 *** 而不是用化学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科普知识系列之一:什么是食品添加剂?常常听到食品行业内人士说:“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工业的灵魂。”但有关食品添加剂的负面新闻,总是不断 *** 公众敏感的神经。这让民众无形中对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产生了担忧。食品添加剂到底是天使还是魔鬼?
什么是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营养强化剂、食品用香料、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也包括在内。
不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或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公告中的物质,不是食品添加剂。
我国目前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2000种左右,按功能分为23个类别,大家最熟悉防腐剂、膨松剂、香料(香精)、着色剂(色素)、甜味剂等,不太熟悉的,如加工助剂、营养强化剂等。其中香料种类最多,有1000多种,除香料以外大约300种左右。
所有食品添加剂都有害吗?亲爱的朋友,你是否还记得那段时间,网上有个名叫辛吉飞的人发布了一个视频,仿佛突然之间,一大堆朋友变身为“食品卫士”,开始恐惧起食品添加剂来。
食品添加剂:友好的邻居,还是家中贼?
多少人在看到配料表上的各种名词时都皱了皱眉,担心自己正在食用有害健康的食物。
但事实上,配料表上的东西,都是经过国家食品安全法规定的。
当然,天然物质和人工合成的添加剂在化学层面上都是化学物质,没有太大区别。
就像那些野生的蘑菇,看上去很“天然”,但难道都能放心吃吗?
氯化钠:我们的日常“好朋友”
氯化钠——你们可能认为这是个高大上的东西,但实际上它就是咱们日常生活中的盐。
它也是食品添加剂。
是的,就是那个天天放在餐桌上,做菜炒肉离不开的盐。
但是,盐摄入过量确实对身体有害。它可能会导致血压上升、骨质疏松、肾脏损害和胃部损伤。
这不是恐吓你,这是事实。
氯化钠的化工百科
世界各地:食品添加剂的故事
有人认为国外的食品更安全、没有添加剂。
事实上,食品添加剂是美国人首创的,至今他们仍是使用量更大的国家。
而日本,他们的产品上不标注添加剂,并不是因为他们的食品没有,而是因为他们的法律并没有强制要求标注。
我们真正应关心的
如果我们真的想关心食品安全,那就应该更加关注那些非法的、有害健康的物质,而不是合法合规的食品添加剂。
亲爱的朋友,在这个充满信息的时代,你是如何判断信息的真假,如何为自己的健康把关的呢?
期待你的留言,与我分享你的看法!让我们一起,为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加油!
关于食品添加剂,这些认知误区你有吗?“长期大量”其实是外行话,真正懂食品安全的专家不会这么说。比如在评估食品添加剂安全性时,要充分考虑“终生、每天、大量摄入”的极端情况,因此 *** 上所谓的“长期大量摄入有害健康”几乎不可能出现。
此外,国家标准在规定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使用量时也是“算总账”,因此大家担心的“叠加效应”也涵盖在内了。
这种想法可能与人们普遍存在“化学恐惧症”有关,但不论是天然来源还是人工合成的食品添加剂都是“化学物质”,在管理上也是一视同仁:用同样的 *** 和准绳去评估其安全性。因此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是同样安全的,无论何种来源。
“0添加”“0防腐剂”是典型的恐慌营销,利用了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担忧和不信任,反过来也进一步强化了“食品添加剂有害”的认知。
实际上,“0添加”“0防腐剂”并不会更安全,有时还对消费者产生误导作用,可能对其他产品形成污名化和不正当竞争,不利于食品行业的良性发展。
三聚氰胺、瘦肉精是两种典型的违法添加物。只有 *** 批准使用的才是食品添加剂,未经批准而使用的是非法添加物。
食品添加剂被妖魔化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消费者混淆了食品添加剂与违法添加物。尽管 *** 有关部门、专业界和食品行业围绕食品添加剂已经做了大量科普,但很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外,建议专业界进一步加强传播策略研究,让科学知识和理念真正做到“入耳入心”。
本期封面:
一般食品添加剂是指在食品生产过程中添加的化学物质,用于改善食品的质量、色泽、口感、保鲜等。一些食品添加剂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如长期过量摄入可能会导致肝、肾、神经等方面的损害。但是,只要按照规定的使用量和标准使用食品添加剂,一般不会对健康造成明显的危害。此外,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和标准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和监管,消费者也可以通过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食品、注意食品标签等方式减少对食品添加剂的摄入。
又有人会产生疑惑,油,盐,酱油之类的算食品添加剂吗
油、盐、酱油等常见的调味品不算是食品添加剂,它们是传统的调味品,用于增加食品的口感和味道。这些调味品在食品生产和烹饪中被广泛使用,并且一般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只要适量使用。但是,一些加工过程中的油、盐、酱油等可能会添加其他的食品添加剂,如防腐剂、增稠剂等,这些添加剂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因此,在选择食品时,需要注意食品标签上的成分和营养信息,选择添加剂少或没有添加剂的食品。
现代食品生产中,很少有完全没有添加剂的食品。但是,有些食品的添加剂比较少,或者使用天然的添加剂,可以减少对人体的危害。以下是一些可能没有或者添加剂比较少的食品:
- 新鲜水果和蔬菜: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一般不需要添加剂,但是可能会使用农药和化肥。
- 全麦面包:全麦面包中的添加剂比较少,但是可能会添加酵母、糖和盐等。
- 纯牛奶:纯牛奶不需要添加剂,但是可能会对牛奶进行灭菌处理。
- 自制食品:自己在家里做的食品一般不需要添加剂,但是需要注意食材的质量和卫生。
总之,要选择健康的食品,更好选择新鲜天然的食品,并注意食品标签上的成分和营养信息。
何谓“食品添加剂”?根据《食品卫生法》的定义,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添加到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
食品添加剂可以不是食物,也不一定有营养价值,但必须符合上述定义。我们对这个定义的理解是:食品添加剂一方面不能影响食品的营养价值,另一方面应具有防止食品变质氧化的作用,或具有增强食品感官性状提高食品质量的作用。可以说,如今人们只要一天离不开食品,就一天离不开食品添加剂。
因此,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对健康的影响就显得尤为必要。食品添加剂的基本要求强调安全性,确保对人体无毒无害,是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前提条件。为此,对食品添加剂本身提出基本要求是必要的。这些要求包括:
·1.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原有的营养成分不应产生任何破坏作用,也不应影响食品的质量和风味。
·2.食品添加剂不得用于掩盖食品腐败变质等缺陷。
·3.选用的食品添加剂应符合相应的质量和安全指标,用于食品后不得分解产生任何有毒物质。
·4.食品添加剂被加入食品后能被分析鉴定出来。
·5.食品添加剂价格应低廉,使用方便,安全,易于储存,运输和处理等。
了解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真的危害健康吗?食品添加剂是指在食品加工和生产过程中添加的一种化学物质,用于改善食品的质量、口感、营养等方面。然而,近年来食品添加剂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人开始怀疑这些化学物质对健康是否有害。
首先,需要认识到食品添加剂并非全都是有害的。一些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如抗氧化剂、酸度调节剂、甜味剂、防腐剂等,在适量使用下是安全的,并可以提高食品的品质和保质期。此外,一些添加剂还可以增强食品的营养价值,例如添加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某些食品添加剂确实可能会对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例如,苯甲酸钠、苯甲酸钾等防腐剂在大量摄入时可能导致偏头痛、过敏反应和肝损伤等问题;亚硝酸盐等色素类添加剂则被认为与癌症的发生有关。此外,部分添加剂也可能会对某些人群造成过敏反应,如对乳制品中的明胶和卵清蛋白过敏的人。
因此,为了确保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需要加强监管和管理。 *** 需要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对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使用量、使用范围等进行规范,以确保其在合理使用下不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同时,消费者也需要注意食品标签上添加剂的含量和种类,避免超量摄入和对自身过敏物质的摄入。
食品添加剂本身并非全部有害,但也不可掉以轻心。加强监管、增加公开透明度、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是确保食品添加剂安全的关键措施。
世卫组织研究机构将宣布甜味剂阿斯巴甜“可能致癌”?“无糖”饮料何去何从传统饮料巨头使用的代糖阿斯巴甜可能对人体致癌?
6月29日,据路透社报道,两位知情人士透露,最常见的人造甜味剂之一阿斯巴甜将在7月被世界卫生组织(WHO)旗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正式列为“对人体可能致癌”(possibly carcinogenic to humans)的物质。
本月初,IARC在召集外部专家开会后做出这项结论,该会议主要依据所有已公布的研究证据,评估哪些物质对人体有害。
而市面上销售的诸多打上“无糖”标签的食品、饮料,实际上都使用了阿斯巴甜等甜味剂。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今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一份关于非糖甜味剂的新指南,建议大多数人应避免食用安赛蜜、阿斯巴甜、糖精、三氯蔗糖、甜菊糖等非糖甜味剂。
29日晚间,国产饮料品牌元气森林和奈雪的茶回应称,旗下产品不含有阿斯巴甜。
阿斯巴甜是最常见的人工合成甜味剂,例如无糖可乐和雪碧中都有该类甜味剂,用于替代蔗糖。
此前,一项2022年的研究发现,这些甜味剂无助于长期控制体重,还可能导致糖尿病、心脏病发作和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大多数甜味剂都是有问题的,包括人造甜味剂,如阿斯巴甜和糖精,以及从植物中提取的甜味剂,如甜菊糖。唯一的例外是由糖醇制成的甜味剂,即多元醇,它不属于“非糖甜味剂”的范畴。
那么,人体摄取这些有害物质的安全阈值是多少?路透社称,该项标准并不属于IARC的考量范围,而是由WHO旗下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订定。JECFA将于6月底开始展开对阿斯巴甜的评估,预计7月14日公布结果。这也是IARC正式公布阿斯巴甜为“可能致癌物”的同一天。
1981年以来,JECFA一直主张摄取量不超过每日上限的情况下,阿斯巴甜对人体是安全的。例如,一个体重6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要喝12至36罐低卡汽水才有风险,具体依据各饮料的阿斯巴甜含量而定。欧盟、美国及许多国家的监管机构也广泛采用该标准。
IARC一名发言人表示,IARC和JECFA的裁定结果在7月之前都属于机密,但他强调两者的结果是“互补”的,IARC的结论是“理解致癌性的首要根本步骤”。JECFA则进行对此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在特定条件和摄取量下造成特定伤害(例如癌症)的可能性”。
不过,IARC过去对不同添加物的裁定结果已经不止一次引起消费者忧虑,也多次引发诉讼案件。IARC的消息人士向路透社表示,将阿斯巴甜列为“可能致癌物”是要为了引起更多研究,好让监管机构、消费者和制造商得到更确定的结论。然而,这也可能再次挑起争议。
从过往报道来看,IARC的裁定结果对于社会和企业均可能产生巨大影响。此前,IARC曾将上大夜班、使用手机都列为可能致癌行为。
2015年,IARC将除草剂嘉磷塞异丙胺盐(Glyphosate)判定为“可能致癌物”。尽管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等机构都质疑这项裁定结果,但企业界仍深受影响。德国拜耳(Bayer)公司曾被美国法院判决,应赔偿那些主张因使用除草剂而罹癌的顾客,该公司2021年已在第三次上诉中败诉。
路透社指出,IARC也曾被批评对难以避免的事物发出不必要的警示,例如将大夜班工作和食用红肉列为“很可能致癌”(probably cancer-causing),使用手机则被列为“可能致癌”(possibly cancer-causing)。
对此,国际甜味剂协会(ISA)秘书长杭特伍德(Frances Hunt-Wood)批评IARC“不是食品安全机构”,对阿斯巴甜的评估“在科学上并不全面”,而且“以许多广遭质疑的研究为基础”。
ISA的成员涵盖众多国际企业,包括糖果商玛氏箭牌(Mars Wrigley)、可口可乐(Coca-Cola)旗下一个单位以及跨国食品加工业者嘉吉(Cargill)。该协会表示,对IARC的审查“严重担忧”,并称其可能误导消费者。
多年来,阿斯巴甜已受到业界的广泛研究。去年法国一项针对10万名成年人的观察性研究显示,摄入人工甜味剂(包括阿斯巴甜)过量的人,罹癌风险略高。不过这项研究无法证明阿斯巴甜确实增加了罹癌风险。
2000年代初,意大利拉马齐尼研究所(Ramazzini Institute)对阿斯巴甜的研究则显示,从老鼠实验看来,某些癌症确实与阿斯巴甜有关连,但这项研究的 *** 受到质疑。
某些食品从业者对于阿斯巴甜的使用十分纠结。百事可乐曾于2015年停止在汽水中添加阿斯巴甜,一年后重新加入,又在2020年再次移除。
今年5月,WHO曾发布指南,建议消费者不要使用无糖甜味剂控制体重。食品行业对于这份指南的争议较大,他们认为这些甜味剂仍可帮助那些想减少糖分摄取的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