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食用青团要注意什么?
答:首先,食用青团要控制量。其次,青团也有不适宜的人群。
青团又叫清明团子,是清明节的特色的美食,也是江南地区一带的传统特色小吃。青团因色如碧玉,口感糯韧绵软、肥而不腴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青团的来历
清明前后吃青团的食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间,食品应事前制就,供寒日节充饥,不必举火为炊。青团是采用青艾(有的麦草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可以保存3~5天,可以满足人们祭祀和不炊而食的需求。青团流传到了现代,人们食用青团更多的是应令尝鲜,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
青团的做法
传统青团的做法是先制青汁,有的是用嫩艾、有的是用麦浆草、还有的是采用青菜。把青汁趁热混入糯米粉后揉成碧绿色的面团,然后摘成每个大约重五六十克的小面团,逐个按扁,包入豆沙馅等馅料,收口搓成圆球,即成青团生坯。笼内铺上湿布,放入青团生坯,上锅蒸约15分钟至熟,再在青团上刷上油即可。目前市场上除传统青团外,还提供马兰头、肉松、蛋黄、百果、什锦、香芋青团等众多口味。
食用青团的注意事项
首先,食用青团要控制量。青团的主要成分是糯米粉,可以看做为主食,根据馅料不同,热量和脂肪含量又有差别。因此,食用青团不可以毫无节制,应将其作为主食的替代。对于有些青团(如肉松蛋黄青团)由于脂肪含量高,热量也更高,食用时更应 *** 。
其次,青团也有不适宜的人群。青团是由糯米粉制成,人们通常冷食,黏软的糯米冷后质地变硬,较难消化(如果和脂肪高的食物同食则更难消化)。消化不良、胃动力不足的人食用青团要控制数量,每次少吃一点。由于糯性食品会 *** 胃酸,因此青团也不太适合胃酸过多和胃溃疡的人。此外,糖尿病人也不适合吃青团。糯米粉的血糖生成指数比较高,比白糖有过之而无不及,哪怕没有加糖,吃它也一样不利于控制血糖,所以糖尿病人要十分小心。
如何选购青团
由于 *** 青团的草汁的加工成本比较大,而且费力费时。如果用色素的话显然简单很多,有些不法商贩会使用人工色素亮蓝代替草汁添加到青团中,食用对人体有害。因此,选购青团应掌握以下几点:一是尽量挑选大的品牌购买;二是购买时要注意闻和看,有浓郁清香味的原料都比较可靠,颜色偏绿的为上品,发青发黑、通体透亮的有加人工色素的可能。
清明时节,怎能少得了青团“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这首诗无疑是对清明节更好的定义。
但要诠释清明,我们另有一样东西,同样流传甚广,那就是青团。
清明临近,每年这个时候,青团作为主角必然登场。
江南一带作为发源地,称之为青团子。
而青团也是人为制造唯一一款时令食物,清明时节,必然少不了青团。
其实这一习俗由来已久。
01 青团的来源
青团跟寒食节、清明节有很大的关系。刚开始,青团是用于祭祀品。有说是祭祀大禹治水;有说是祭祀春秋时期的介子推。都是历史上的圣贤。
而后又融进了古人对饮食的理解。清明之际,基本没有春寒了,阳气开始充足,人们的饮食也要补足阳气。
而由艾草汁浸润而做成的青团,碧绿葱郁,能抗菌驱寒,补足人体阳气。
青团由此从祭祀专用走向了大众饮食。麦苗、艾草 *** ,是传统,也是经典。
02 蛋黄肉松青团
物质丰富的时代,青团也由单一的口味走向五花八门,豆沙馅、肉末馅、芝麻馅,甚至融进了巧克力馅、水果馅。
但有一款青团近两年持续爆红,那就是蛋黄肉松青团。色彩鲜明,味道浓郁,受到了人们的追捧。
03 简单 易学 好吃
本期,也简单跟大家介绍下这款爆款青团的配料和做法,希望大家清明之际派上用场。
配 料:
糯米粉 | 180克 |
粘米粉 | 20克 |
糖粉 | 20克 |
色拉油 | 12克 |
肉松 | 60-70克 |
沙拉酱 | 4勺 |
咸蛋黄 | 6个 |
熟白芝麻 | 适量 |
艾叶 | 180克 |
(PS:艾叶可用青麦叶代替,也可网上买艾叶粉)
步 骤:
1.将新鲜艾叶洗净,倒入清水煮沸艾叶,放点小苏打或者食用碱,可保持艾叶不变黄。
2.艾草煮熟后捞出,直接放入榨汁机或料理机打成泥即可。
3.新鲜咸蛋取出蛋黄,可刷点白酒去腥,直接放烤箱180度烤8~10分钟,烤熟后取出备用。
4.倒入糯米粉、色拉油(玉米油)、糖、粘米粉或澄面,与艾草泥混合揉成面团盖保鲜膜放置备用。
5. *** 肉松蛋黄馅料:将烤熟的蛋黄捣碎,与肉松、少许熟芝麻搅拌(可适量加点色拉油,方便粘合),手搓成团,每个馅团大概18-20克。
6.取40克的面团,压成饼状,将20克馅料包裹,虎口慢慢收缩成球形。
7.将球形小团子放入锅蒸,水开后12分钟左右即可出锅。一款蛋黄肉松青团就大功告成了。
食材生活常见,做法简单,青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肥而不腴。一款健康绿色而有意义的小吃,赶紧动手试试吧!
农历中国 | 三月初二 · 青团青艾做成的团子
总有清明的味道
清明节吃青团的由来,
在江南一带民间,
各有不少传说。
但食用耐饥的糯米糕团,
则可以上推到周代。
因为寒食节的缘故,
家家户户禁烟火,
故唯有冷食米糕或团子。
青团,又名艾团或青团子,
是一种用青艾的汁
与糯米粉一起调和,
并以豆沙或芝麻为馅,
做成的绿色糕团。
青团蒸熟之后,
还要用毛刷,
将熟油均匀刷在团子的表面。
所以,青团碧青油亮,
入口糯润绵软,
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
沁人心扉。
现在做的青团,
有的也采用浆麦草,
或者其它绿叶蔬菜汁,
与糯米粉捣制而成。
从前的江南,
家家户户一到清明都要做青团,
如今,青团作为祭祀供品的功能,
早已经日益淡化,
更多的是作为应令尝新的小吃,
也是江南民间清明节必备的传统点心。
清明时节吃青团,这些知识你知道吗?青团是江南地区一带的传统特色小吃,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不同的馅料,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作为清明节的代表食物,由于其独特的味道,现如今成为了流行的糕点。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青团的知识吧~
青团的成分
①糯米
糯米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及淀粉等,营养丰富,为温补强壮食品。加之口感香甜绵软,是 *** 很多特色小吃的重要食材。
②馅料
“甜口”的青团有豆沙馅、芝麻馅、红糖花生馅,甚至还出现了榴莲馅、芒果馅等水果“兵团”。馅料中的红豆有较多的膳食纤维,可以帮助润肠通便,芝麻则含有较为丰富的维生素,可帮助防止过氧化脂质对皮肤的危害。
“咸口”的青团则会伴以春笋丁、豆干丁、肉丁等,口感多样,层次分明。馅料中笋丁和豆干的加入可以补充蛋白质、维生素等物质。
近年来,青团的馅料不断推陈出新,有了诸如蛋黄肉松、奶香蔓越莓等口味。
③艾叶
艾草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物质,能起到一定的抗氧化效果;此外,艾草还含有多聚糖成分,能够帮助人体增强免疫系统的活力,在帮助人体抵抗病毒和细菌方面起到一定的效用。
艾叶中钙、铁、锌等矿物质元素的含量也很丰富,人们从中可以获取的微量元素种类与含量不亚于家常的绿叶蔬菜。
选购技巧
一闻,有浓郁清香味的原料比较靠谱;
二看,颜色偏绿的为上品,发青发黑的青团是煮艾草时添加了过多的食用碱或者是艾草比较老;
三捏,特别软塌塌的是纯糯米或者糯米偏多或者加了澄粉的缘故,追求有嚼劲的消费者建议选购加了粘米粉或者大米粉的。
饮食注意事项
务必趁热吃。因为青团中的糯米冷却后容易反生,不利于消化,而且其中的营养结构也会被破坏。
搭配易消化的食物一起吃。更好与竹笋或马兰头一起吃,这样可以帮助青团的消化和营养吸收。
不要和肥肉混吃。糯米本身不太好消化,如果和油脂混杂在一起会加重肠胃负担,易引起消化不良。
最后,安安提醒大家,胰腺炎、胃炎患者、糖尿病患者、胆结石患者要慎吃青团,尽量少吃或不吃。
参考资料
1.《清明吃青团的由来,清明时节为什么吃青团》,天气网,2020
2.《青团:舌尖上的春天,食一口春日味道!》,中国医药报,2018
清明节美食|此时必吃的青团 简单五步教你做二十四节气当中,清明是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日子。每年的这个时候,油亮如碧玉的青团作为清明“寒食”的主角必然闪亮登场。
可能很多人都会好奇,为什么清明节的时候要吃青团呢?其实在两千多年前的周朝就有“清明吃青团”的说法了,在《周礼》中有这样的记载和说法——因为周朝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
青团的由来
对于青团的由来历来有不同版本的说法,其中有一个比较有趣的说法就是:相传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李秀成的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当时没有粮食又遭人追捕,只能躲在一位农民朋友的家中。正当那位农民在想要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才不会被发现时,走出门,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全身都是艾草的颜色。他突然想到了,可以利用艾草把馅揉到艾草泥中,再把青团藏在艾草丛里,就这样帮助陈太平度过了饥饿的窘境。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他心生一计,这样的青团不仅能过躲过哨兵还能充饥,于是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所以,吃青团的习俗就是这样得来的。
许多史书中对于青团也有相关记载,据《琐碎录》记载:“蜀人遇寒食日,采阳桐叶,细冬青染饭,色青而有光。”明代《七修类槁》中也记载:“古人寒食采杨桐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而为青明团子,乃此义也。”清代的《清嘉录》中对青团有更明确的解释:“市上卖青团熟藕,为祀祖之品,皆可冷食。”
如何在家做青团?简单五步,记住五个字!
1煮 2捣 3揉 4煮 5包
步骤一:煮。您可以去市场上买回一些艾草,有条件的还可以到田间草地上采集最新鲜的艾草。只掐艾草顶部尖上的几个最鲜嫩的叶子,把艾草叶放入水中冲洗干净。在锅中加入清水,放入一勺小苏打或食用碱(起到固色的作用,否则做出的青团颜色没有那么绿),再放入艾草加大火煮沸。当艾叶煮软后(约两分钟左右),捞出放入冷水中浸泡,可以去掉一些涩味,同时能让艾叶的颜色更加翠绿。
步骤二:捣。将煮好的艾草放入一个容器中,用擀面杖的一侧将其捣碎,捣至非常细腻的泥状即可。当然也可以使用破壁机帮忙,用破壁机将艾叶打碎后,用过滤的 *** 将艾草渣和汁水分离开。因为汁水中会有轻微的苦涩味,会影响口感,所以只使用艾草渣进行 *** 。
步骤三:揉。向艾草泥中倒入适量糯米粉,揉成光滑的面团,期间逐次加入艾叶汁,当面团不粘手时就可以盖上保鲜膜醒发了,大约20分钟左右。
步骤四:煮。烫面的做法是,取两小块艾叶面团,按扁后,放入煮沸的热水中,把面团煮熟。当用筷子可以轻松戳进面团时,就说明熟透了。然后把煮熟的面团混合到之前揉好的冷面面团里,加入适量猪油或食用油(猪油可以增加面团的延展性和光泽度)。
步骤五:包。将面团分成若干份,压成面皮,选择自己喜欢的口味做馅料,将其包入面皮,用手的虎口位置慢慢收口成形。将包好的青团放入锅蒸,水开后10分钟左右即可出锅。在青团表面上,薄薄地刷上一层食用油,可有效缓解变硬的情况。然后用保鲜膜包裹起来,防止面皮氧化变硬,即使放置两三天,也可以保持刚出锅时的软糯的口感。
青团销量猛增 “奇葩”口味增多
根据某外卖平台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以来,青团的外卖单量同比增长两倍。甜、咸口味占比维持在6:4,豆沙、蛋黄肉松、芝麻馅仍是深受欢迎的口味。芋泥、南瓜芝士、珍珠奶茶3款新口味跻身热门口味榜前十,白桃、芝士、抹茶等“奶茶味”新品青团受到95后偏爱,订单增幅均在8倍及以上。今年北方城市青团外卖订单同比增长近三倍,显著高于南方城市。
“奇葩”口味的青团在今年的市场上不断涌现,如:螺蛳粉、奶茶、酸辣柠檬鸡爪等新奇口味的青团。不少网友一边吐槽着“黑暗料理”,一边跃跃欲试品尝“奇葩”口味。
您更爱吃的青团口味是什么?
吃过最“奇葩”的口味是什么?
欢迎在评论中告诉我们
编辑:文捷
青团:与春天的千年之约来源:北京日报
张慧
虽然成为网红食品不过是近几年的事,青团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它发源于寒食节、兴起于清明节,经历过从寒食到祭品再到时令佳品的转变。
吃青团和缅怀先人、郊游踏青一样,都是清明节的传统习俗。青团一千多年的历史,意味着这些传统习俗也由一代代人重复了一千多回,舌尖的记忆代代传递着对新一年春天的美好期待。
1.寒食节的青白团子
是哪位美食界的“诗人”,之一个摘下春天的一抹绿色融入米团,创造出青团?历史已无从考证,关于青团的食物起源也有诸多论说。
有人认为青团的前身是唐宋时期的“粉团”或“水团”:“粉团”来自唐代端午节时,宫里颇受欢迎的节日小食,《岁时广记》有载:“唐宫中每端午造粉团、角黍饤金盘中,纤妙可爱。以小小角弓架射箭,射中粉团者得食。”而“水团”按照宋代吴自牧《梦粱录》的笔记,做法是“秫粉包糖,香汤浴之”——其实就是汤圆。然而无论粉团还是水团,做法和吃的时令都与青团差距较大,所以主流观点更倾向于“青白团”的起源说。依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的解释:“古人寒食采杨桐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而为青白团子,乃此义耳。”
《七修类稿》关于青团的起源点明了两个问题。一是青团这种小食,诞生于我国食俗文化代表之一的“寒食节”;二是青团的前身,也就是它青色的由来,也是来自寒食节曾经的食物——青精饭。
相传寒食节诞生于距今28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晋国公子重耳离开家乡、流离失所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自始至终不离不弃,直到辅佐重耳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功成”后,淡泊名利的介子推执意“身退”,携老母隐居绵山,不食君禄。晋文公三番五次请其出山不得,就想了一个放火烧山的馊点子,要把介子推逼出来。谁知介子推宁愿被烧死也拒绝出山。失去臣子的晋文公追悔莫及,下令在介子推与其母祭日那天,即每年冬至日后的之一百零五天,全国禁止开灶用火以示追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又叫禁烟节、冷节、百五节、禁火节,它的由来除了“介子推纪念说”,还有“改火说”。改火习俗要一直追溯到远古时代,每逢初春时节是火灾高发时,因此人们将上一年保存下来的火种熄灭,即“禁火”;再重新钻燧取新火作为新一年的起点,即“改火”或者“换火”。“禁火”到“换火”之间有三到七天的间隔期,在这期间无火可用,人们必须提前准备好食物,通常以冷食度日,于是便有了“寒食节”。《周礼》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规定;唐宋寒食节时,宫中有赐火、取火的习俗;民间读书人也流行寒食节断火后,向邻家求新火点灯的习俗,王禹《寒食》诗里就有:“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不能举火为炊的寒食节能吃什么?唐代以前的寒食节食物并没有青团这一说,最常见的冷食是粥和饭。白居易的诗“留饧和冷粥,出火煮新茶”,以及《荆楚岁时记》记载的“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说的都是煮得较稠、之后放冷吃好几日的“冷粥”。有钱人家吃“醴酪”,即糯米酪、麦酪加杏仁粥等可以事先准备的食物。而南宋的《岁时广记》则记载了寒食节的另一种食物——“青精饭”:“杨桐叶、细冬青,临水生者尤茂。居人遇寒食采其叶染饭,色青而有光,食之资阳气。谓之杨桐饭,道家谓之青精饭,石饥饭。”
这种用草叶染色的糯米饭在唐代时已广为人知,陆龟蒙有诗:“旧闻香积金仙食,今见青精玉斧餐”。除了道教,佛教对青精饭也相当推崇,唐代每逢浴佛节就要吃青精饭。对比青精饭和青团的 *** *** 、考虑青精饭在当时的流行程度,以及青精饭作为寒食节冷食的功能,可以推测:青团的出现是受到了青精饭的启发。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里也认为,青团是在青精饭的基础上诞生的:“用杨桐叶,并细叶、冬青叶,遇寒食,采其叶染饭,色青而有光,食之资阳气,道家谓之青精干食饭。今俗以夹麦青草捣汁,和糯米作青粉团,乌臼叶染乌饭作糕,是此遗意。”
艾草
2.清明节的清明果
清明,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大约形成于汉代,原本的意思是“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清明节气的日期在寒食节之后的第三天。时间上的密切联系,注定了这两个节日的难舍难分。依据《后汉书·周举传》的记载,汉代的寒食节时间会持续一个月,到了晋代时改为三天。不管是三天还是一个月,时间上都覆盖了清明,所以清明时节去踏青以及祭祖的习俗就自然形成,把寒食节自己享用的青团,在清明节拿去祭祀也顺理成章。到了唐代,寒食节和清明节干脆合在一起,成了法定的“小长假”——公元736年,唐玄宗宣布“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公元777年,唐代宗诏令,唐朝衙门“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公元790年,唐德宗到贞元六年间,这个“小长假”的假日直接加到了七天。
最开始,寒食节是禁火迎新火、全民祭祀的大日子,而清明只是一个寻常节气,只因为连着寒食节,也顺带有了祭祀的功能。按照《梦粱录》记载,宋代清明节时,“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基,以尽思时之敬”。到了元代,寒食节的一个核心要素,禁火和改火的习俗被官府禁止,寒食节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清明节的重要性反而凸显出来。
到了明清两代,清明节已经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以至于民间“只知清明,不知寒食”。不过虽然寒食节禁火和赐火的习俗基本消失,但寒食节的食俗之一——“青白团子”却变身“清明果”被完整继承下来。凭借“能事前准备、可以保留数天冷食”的优势,青团成了清明节祭祀的必备祭品。清代《清嘉录》就有:“市上卖青团熟藕,为祀祖之品,皆可冷食”;清朝文人徐达源的《吴门竹枝词》也说:“相传百五禁烟厨,红藕青团各祭先”。
从史料记载来看,从明代中后期起,青团就一直流行于江南地区,据明万历《杭州府》记载:“清明,门檐遍插柳枝,亦戴于首……出郭扫墓,以纸钱挂墓树上,其米食用青团子。”清代美食评论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这样描述青团:“青糕、青团,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粉团,色如碧玉。”由于“清明”和“聪明”谐音,明清时期,抱着幼儿走街串巷、邻里互赠“清明团子”也一度成为江南的新民俗。又因为清明时节流行踏青时带青团野餐,和北方人立春时吃春饼“咬春”类似,江南人管春天的之一口青团叫“尝春”。至于青团为什么能成为江南共同的春季时令之味,得归结于江南一带得天独厚的原材料条件。
鱼米之乡的江南,糯稻品种丰富、产量高,米食文化发达。汤圆、糯米糕、糯米藕以及青团的主要材料都是糯米。青团黏弹的口感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使用的糯米品质。另一方面,一到清明时节,各种时令野菜纷纷破土而出,清香四溢。活跃在浙南地区的鼠曲草,以及生长在苏南、皖南地区的艾草,都是青团里绿野仙气的来源。人们把青绿色的植物收割,经过洗净、焯水、沥干、煮沸、加碱粉、过冷水等工序,再将碧绿浆汁与脱壳磨出的米粉反复揉撞,最后包入甜蜜馅料,上屉蒸熟——新一年的青团就此出炉。
之后青团走出江南,在岁月流转中占领了南方大部分地区,成为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安徽等地春天的共同期待。不同地区的青团有不同的变体和叫法:在上海、苏州一带,人们依旧管它叫“青团”;南京人则将其唤作“春团”或“清明团”;到了宁波,当地人管它叫“青麻糍”;在温州,则被亲切唤作“清明饼”;也有地区管它叫“粑”,如成都的“叶儿粑”,以及安徽的“蒿子粑粑”;此外还有江西人口中的“艾米果”,绍兴的“清明馃”……
3.互联网时代的网红食物
春天来了,朋友圈里最火的食物是什么?青团一出场,就能占据“舞台”的中央。特别是在江浙沪地区,糕点店前总能排起长长的队伍,一些有名的店里甚至“一团难求”。人们耐心等待,只为拎两小袋现做现卖的青团回家,泡一壶春季新茶,再郑重请出这些个碧绿团子来品尝。很有可能,他们还会给青团拍照并上传到朋友圈,美滋滋地宣布:“尝一口春天的滋味。”
青团成为网红食物,靠的是耀眼夺目的颜值和话题性两大要素。前者来自青团珠圆玉润的身材和一袭浓浓春意的青色外衣。青团的青色和青草香气,对于生活在都市里的人来说如草长莺飞,承载着春天特有的生发之息。即使在海量的互联网图片传播中,青团的图片也极具辨识度和美感,俗称“容易出片”。
另一大要素——话题性,也是青团天生的强项。节气是中国的时间美学,饮食也曾经跟随节气遵循“不时不食”的审美传统。不过在新兴培育技术和冷链物流的共同作用下,许多瓜果蔬菜一年四季都能买到,虽然便利,却因此少了一年一次、一期一会的兴奋感。唯独青团,是少有的季节限定食物。只有清明前后的青团才能获得艾草的滋润,拥有最清新的口感;并且江南春光短暂,能享用青团的时间也不过短短十几天。现做的青团经不住久放,买来就要尽快与家人分享食用,才有好口感。时令限定,更让人对这场“与春天的约会”满怀期待。
有颜值、有话题,也要有内涵。推陈出新的青团馅料口味又给青团加了一把“火”。最开始青团的馅料大都是红豆沙或白糖黑芝麻馅,用甜蜜绵软的口感匹配艾草的清新。然而当2016年,上海某老字号酒店的大厨突发奇想,把蛋黄肉松馅包进糯米青团里时,人们才发现,原来青团的滋味还有无限可能。猪肉松的鲜香和蛋黄的油脂与青团的春意一起荡漾——蛋黄肉松青团,在不经意间把青团送进了新的元年:本地特色的兰头青团、春笋青团、荠菜鲜肉青团;水果一派的草莓青团、芒果青团、榴莲青团;咸味青团里的牛肉青团、腌笃鲜青团、蟹粉青团,甚至牛蛙青团、麻辣火锅青团……不管是什么馅料,遇到青草的清气和糯米粉的绵软,都会被浸润其中,找到喜好它的食客。
过去,青团是江南春天的时令食物,在青团还没有成为网红食物之前,北方人想要吃青团,只能倚仗热心肠的南方朋友恰好在春天来拜访时,给捎上一些新鲜的青团。除了指望南方朋友,有的人选择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没有艾草就用菠菜叶汁代替染色。北方艾草生长得少,很多人也不喜欢艾草的味道,所以就出现了用各种蔬菜 *** 的青团,不管从营养还是味道上,一点也不比艾草差。
然而当青团成为网红食品以后, *** 让吃青团更便捷。无论是苏州、上海,还是南京的青团店,只要开了网店,各种口味的青团都可以在线购买,最快隔天就能到达。还有追求新鲜滋味的青团爱好者们,会选择去店里排队购买现做的青团。青团热从南到北,北方城市的连锁便利店、老字号糕点店,甚至北京烤鸭店里也会在清明时节推出自制的青团。
青团的馅料和青团的获得途径变幻莫测,但不变的是国人传承千年与青团的春天之约。历经千年时光,青团不仅没有式微,反而越来越“红”。
在我国南方,清明节有买青团、吃青团的习俗。
异域风俗
日本草饼
日本草饼源自青团
和果子是日式甜品的总称,属于日本茶道文化里的糕饼技艺,从祭祀、贵族饮食逐渐进入日本百姓生活。和果子之美,带有浓烈的季节印记,但要说和果子的起源,则来自中国。日本遣唐使将唐代人的饮茶习惯和食俗文化带回了日本,所以和果子又称“唐果子”,许多在中国的糕点里还可以找到原型,比如说,日本的春季和果子——草饼,就来源于我国的青团。
和汉语里用小麦粉揉成的“饼”不同,日语里的“饼”通常指蒸熟再捣碎的米饭。所谓草饼就是用糯米团子做成的麻糬,包裹红豆馅;草饼里的青色则来自艾草叶、鼠麴草等春季草本植物,带有淡淡的青草香味——做法和工序与“青团”如出一辙,看起来也十分相像。
类似于青团的祭祀功能,日本青饼也曾被当成祭品。日本《皇大神宫仪式账》中有“三月例,三月节,新草饼作奉”的记载。三月三日又是日本的女儿节,和吃青团象征咬春一样,草饼之后也成为了代表春天的和果子。
时令佳酿
除了青团
清明还吃什么
隋唐时的寒食节,民间流行一种以麦芽糖调制的杏仁麦粥,叫作醴酪;南北朝的《齐民要术》里记载了一种环饼的寒具,以蜜调水和面之后油炸——这些小食在之后出现的清明节里自然也被人们 *** 和品尝。如果回到宋朝,你很可能在清明节的街市上买到麦糕、乳饼这些方便保存、携带的点心。坐在自家门槛前的孩童可能会手捧一种燕子形的面食,有蒸熟了吃的,也有用油煎来吃的。这种燕子形的面食有一个独特的名字叫枣锢飞燕,传说是民间纪念介子推的祭品。《东京梦华录·清明节》中记载:清明节,寻常京师以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大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用面造枣锢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
同样用来纪念介子推的食物还有子推馍。子推馍的形状像是古代武将的头盔。子推馍里包鸡蛋或红枣,上面有四周贴面花的顶子。面花的形状五花八门,有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人们用梨树枝或细麻线将面花串起来,吊在窑洞顶上风干,可以长期保存。这些寒食节的食物也像青团一样,后来渐渐成为清明节的食物。
闽南地区的清明节流行吃春饼,又名“润饼菜”。在泉州和厦门地区,都流行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卷上胡萝卜丝、肉丝、蚵煎、芫荽等主料的“春饼”。闽东地区的清明节有吃芥菜的习俗,特别是吃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饭”。
传统美食——青团青 团
安康市之一小学六(1)班 周娅冰
“百里不同风,千里同俗”在我的家乡,清明节就有着这样一个习俗,那就是吃青团。
青团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美食,青团之称大约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青团就是拿白蒿或者是米蒿,榨成汁或者是煮出艾草味的水与糯米粉搅拌均匀,揉成团。然后在里面包上自己喜欢的馅料,如:豆沙、蛋黄、猪肉等等食材。搓成球状,然后把做好的糯米皮擀成片,把馅料包裹后上锅蒸。蒸熟之后它就变得十分软糯,外皮是那种嫩嫩的绿色。一口咬下去,满嘴都是艾草的清香与馅料的香甜,那味道不甜不腻,还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它的外皮是那种软糯有嚼劲儿的,馅料是混合着艾草的新香,十分美味。
关于青团的来历还有一段传说呢!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李秀成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李秀成,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李秀成带吃的东西。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李秀成吃时,一脚踩在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心生一计,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个个糯米团子,并在里面包上馅料。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李秀成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而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来。清明节吃青团的寓意是为了纪念先人、团圆的意思, 传说吃艾草做的青团还可以预防疾病,提高身体免疫力呢!虽然这个传说不知是真是假,但他们都是老祖先对未来的期望。
这就是我家乡清明节特殊的风俗,吃青团。希望大家有时间也可以去试一试青团这种传统美食。
清明时节 带你一起做青团清明时节吃青团,是江南地区的传统习俗,历史悠久。
古时候,清明节前是寒食节,江南人家不生火做饭,只吃事先准备好的青团,表达对祖先的缅怀。
千百年来,青团的外形一直没有变化。如今它作为祭祀的功能已日益淡化,成了一道春天的时令点心,红遍大江南北。
让我们一起学做青团,品尝舌尖上的春天。
记者:李安
报道员:曾宪平 刘冰 任鑫 董格非
编辑:郝一林
新华社音视频部 ***
来源: 新华社
奶奶做青团子 | 传统的手艺是那样的让我回味无穷文 | 戴凡闰
作者简介:戴凡闰 阳光少年,性格开朗,现就读于油车港镇中学,在秀洲区非遗写作评比活动中获三等奖。
清明节快到了,奶奶开始忙碌起来:她要做青团子,这是她的拿手活儿,用于扫墓祭祖、拜佛……我最喜欢的就是做青团子了,又好吃又好玩,还有动人的传说。
奶奶准备好材料,系上围裙,洗净了那双勤劳的大手,一边做团子,一边娓娓道来,她告诉我,青团子的来历与一个传说有关:传说在旧时的清明节当天,将领李秀成因为躲避追捕,假扮成农民的模样,在逃亡的日子里,无意间发现了艾草和糯米的绝佳组合,做出来的团子吃起来口感很不错,糯中带香,还解决了饥饿问题,团子便一直流传至今。
*** 青团子需要的材料有糯米粉、清水、食用油和各种馅,可以是豆沙、韭菜、豆腐干、调好滋味的肉糜,最重要的是给它染色的青色颜料——艾草。
挑选上好的艾草也是有讲究的。奶奶搓揉着米团告诉我说,艾草的叶子是青绿色的,太嫩的水分太多,不经用,太老的则味道苦涩,都称不上是好原料,要刚刚好才好,叶子的背面还有白色绒毛,闻起来还有股清凉的、原味的香香的味道,野生艾比较矮小,一般是一团一团地生长,找到一棵就找得一伙,它们是扎堆的长的,有几根会稍高一些。
奶奶把粉桶拿了出来,用水洗干净,在周围涂上一层食用油,然后把糯米粉倒进去,粉桶里浮出了一片“云朵儿”。接着,奶奶往粉桶里加水,一边倒水一边搓捏,在面团有一些没化开的硬块,要用手一一搓揉搅和均匀,再用料理机把艾草打成艾草汁,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清香诱人的味道,青青的艾草汁从搅拌机里流出来,滤网将艾草汁过滤得更加细腻。
奶奶说,现在科技好,做生活又方便又快捷。汁液倒入面粉团中一起均匀地揉搓,白白的面团渐渐变成了好看的青绿色,好看又好闻,团子还没做好,口水早就流出来了。
面团的颜色变得十分均匀,之后,奶奶用手把大大的面团熟练地搓成一条长二三十厘米、宽四五厘米的长条,再用塑料刀将这个粗粗的面条切成三五厘米长的小块。一个大面团被分解成许多个小面块,奶奶拿起一个,把它放在左手手心里,揉出一个碗型的,再在这个“迷你小碗”里放入我心爱的馅料--豆沙。要是你爱吃肉,当然是包上肉糜。
豆沙是奶奶纯手工做的,在做青团的前一天,奶奶会把红豆放在盆里泡上一夜,第二天再加工红豆,奶奶会把红豆放在电饭煲里,蒸熟悉了再放进搅拌机里搅烂,这样红豆就变身豆泥了,再用纱布过滤,让豆沙泥更加细腻。
奶奶用勺子刮出一团豆沙搁在青团的“护甲小碗”里,用拇指和食指捏成球状,反过来放进蒸笼里,成排的表团子像士兵一样排排队,最后在青团的身上涂上一层食用油,一个个变得闪亮闪亮的,它们穿着绿军装,整装待发,像一个个小胖子,装进电饭煲里蒸熟。
奶奶说只要蒸上四十分钟即可,贪吃的我时不时掀开盖子瞧一瞧我喜爱的“绿胖子”们熟了没有,短短的四十分钟对我来说,好像有一千年一样漫长。有时候,奶奶没空下地去找艾草,用自己家种的菠菜法上色也行,和用艾草做的步骤一样,可是做出的青团子口感另有风味,因此用菠菜做的青团也受人欢迎。
这是奶奶的手艺,清明节前做青团,虽然有不同的色料或馅料,风味各种各样,但奶奶做的每一种青团,我是年年要吃的,传统的手艺是那样的让我回味无穷,久久难忘。
-END
清明时节来到,当然少不了青团这位主角,嫩绿嫩绿的真可爱呢在这阳春三月里,想起家乡的美食,这个时节当然少不了那掐尖的鼠曲草或者青艾草做的青团子了。现在大城市里面做青团都是买的现成的预拌粉来做的,都不用蒸煮以及采摘鼠曲草或者青艾,以至于失去了青团原本的那种草香味。
青团的寓意为纪念先人、团圆。
而青团的由来则是这样的:传说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被清兵追捕,一位农民帮忙将李秀成藏匿起来,后农民为给李秀成捎食物,便将路边艾草和糯米粉和成团,将其与青草放在一堆骗过了清兵。后李秀成为纪念这件事,而让其属下也都学习做青团,做青团的习俗也就慢慢流传下来了。
青团为江南地区的特色小吃,有些是用青艾的汁水混在糯米粉里面调配出来的青色,我今天要讲的是用鼠曲草的嫩叶来作为材料,先准备材料:鼠曲草(1斤左右可换成青艾)、糯米粉(400克)、澄粉(120克)、猪油(25克)、糖(60克)、水适量、盐适量、春笋丝炒肉适量做馅(也可以换成自己喜欢的红豆沙、蛋黄肉松等馅料)。
做法如下:
1、先炒馅料,老家现在春笋正值时节,要再晚点就得长成竹子了。春笋洗净切碎或者绞碎,肉放绞肉机中搅碎后,锅热加入少许猪油化开,倒入绞好的肉沫进行翻炒,变色后倒入春笋一起翻炒,加入少许盐、鸡精生抽、水淀粉,炒熟后装入大碗备用;
*** 肉笋馅
2、鼠曲草洗净后先焯一遍水,然后加水煮开,捞出搅打成汁(这里青艾也是一样的步骤);
洗鼠曲草
3、盆里倒入糯米粉(400克)、澄粉(120克)、猪油(20克)、糖(60克),加入打好的鼠曲草汁,慢慢分次加入;
4、慢慢揉成光滑的面团,然后揪成一个个小剂子备用;
5、取一个小剂子搓圆压扁,加入适量馅料(春笋丝炒肉等),收好口后揉圆或者做成饺子形状,放在撒有面粉的案板或者铺好纱布的蒸屉中;
6、一定要收好口,防止露馅哦,吃的时候刷油后冷水上锅开蒸,十分钟即可出锅。
蒸熟的青团
另外暂时不吃的话可以蒸好放凉后用保鲜膜包裹好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