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黄豆,雄黄豆怎样播种

牵着乌龟去散步 百科 25 0
端午节的“五黄”你都吃全了吗?粽子你真的都认识?

【讯】五月初五端午节,这是中国在2009年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又称“端阳节”、“重五节”、“浴兰节”。

在《武林旧事》一书中提及,在宋代端午节还可以放五天假,从初一一直过到初五。在初五这一天是最盛大的时候,朝廷官员不用上班,老百姓可以参加各种集市,赛龙舟、挂艾草、除五毒、吃五黄。而对于吃货们来说,现在的端午节就是一个吃吃吃的节日。

端午节无论花样再多,万变不离其“粽”。南北粽子花头精多,作为一个本土杭州佬,更爱的还是杭州老底子的味道。

如今,端午节依然少不了吃粽子,但自己包粽子的已经越来越少,不过,在杭州的一些古镇,还是依然保留着在端午这天手工包粽的习俗。

粽子,作为一样在民间广为流传的食品,包含了很多民间智慧和技艺在里面。在品尝芳香四溢的粽子时,关于粽子的那点事儿,还真是得多涨点知识...

粽子又称“角黍”、“角粽”,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汉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粽子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用菰叶(也就是茭白叶)包裹黍米成牛角状,那恐怕是粽子的雏形了。

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宋代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恐怕就是我们现在吃蜜枣蜜饯粽的由来了!

粽子发展至当代,形状反而更加固定了,除了能在一些民间巧手主妇的手中看到一些别的形状,市面上比较多的便是三角和枕头形了。

说起粽叶,你以为人家一直都长这样的?

错了!

包裹粽子的粽叶也因地而异,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比如在我国南方,因为盛产箸叶、箬叶,一般都用这两种叶子包裹粽子。而北方人则习惯用苇叶来包粽子,由于苇叶叶片细长而窄,因此在包裹的时候要将两三片重叠起来用。

箬竹叶包的粽子

芦苇叶包的粽子

还有一些粽叶的奇妙用法,不是当地人,根本不知道,见到了难免诧异。

柊叶,叶大厚实的类型。著名的肇庆蒸粽便是用它做的。而且“柊”字和“粽”字发音相近,做成的粽子除四面体形外还有圆柱形。

而在东南亚一带,也有包粽子,不过人家是用芭蕉叶来包粽子。切割后的叶子四方规整,用作包装材料很常见。

用植物叶包裹的作用,一是通过包裹和蒸煮,使内瓤吸收植物中清香的味道;二是延长食物的食用期限;三是赋予粽子好看的造型。

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如今口味上也在日益增多。由于中国各地风味不同,主要依南、北地理分为甜、咸两种。

北方以甜为主,大多以红枣、豆沙做馅,少数也用果脯做馅。

(北京派)

山东的黄米粽子。粽子选用黄黏米,再放入红枣,香味浓郁,风味独特。吃的时候,可以蘸白糖,增加一点甜味。

(山东派)

西安的蜂蜜凉粽子有着很悠久的历史,最早载于唐韦巨源《食谱》。蜂蜜凉粽子的特点是只包糯米,不加入任何馅料,煮熟后晾凉,吃的时候用细线勒成薄片,最后浇上蜂蜜和黄桂酱,味道甜香软糯。

(西安派)

南方粽子个头较小,外形小巧别致,似乎更注重口味上的层次感。

柊叶包裹着糯米、花生、绿豆、莲子、咸蛋黄、五花肉等,材料丰富,口感充实。

(广东派)

浙江嘉兴的粽子多为长方形,品种有豆沙、八宝、鲜肉等,咸甜皆有。粽子选用上等糯米,精选猪后腿肉,粽子煮熟后,猪肉的油渗入到糯米中,入口香滑,肥而不腻。

(嘉兴粽)

从古时的白米粽,赤豆粽,肉粽等,发展到如今的鲍鱼粽、老鸭粽...越来越多的馅料出现在了粽子里,一次次的刷新了我们对于粽子这样食物的传统印象。

江南有谚语:“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民间也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的说法。于是到了端午,成年的男女都会喝上一点雄黄酒~~

雄黄酒可以驱妖避邪,形成端午节饮雄黄酒风俗。同时,还要以雄黄酒涂抹儿童面颊耳鼻,或在额角写一“王”字,比作猛虎,以威邪魅。民间还将吃剩的雄黄酒喷洒房屋壁角阴暗处,或贮藏起来,乎日遇有虫咬红肿,可以涂抹解毒消肿。有井人家,还以雄黄一块,裹以丝绵,投入井中,以祛水中之毒。

在咱们杭州老底子,孩子们因为不能喝雄黄酒,所以还有用青蚕豆做成雄黄豆给小孩子们当零食的习俗。到了端午这一天,大人们就会给孩子的沙包豆盐炒豆中少许拌入一些雄黄,以增强驱虫解毒的功效,防止孩子被蛇蝎侵袭,被蚊虫叮咬。

不过,作为端午五黄首位的雄黄酒,现如今,人们已经不再喝了,它的位置也已经被黄酒所取代;但是你知道吗?其实黄酒和雄黄酒,虽一字之差,却是完全不同的!

方回春堂国医馆主任医师徐羹年说了,因为雄黄的成分是硫化砷,砷是老百姓熟知的砒霜,雄黄的毒性虽然比纯粹的砒霜要轻多了,但是它还是有一定的毒性。一般人服用的话,往往会产生毒性反应。所以现在端午都不提倡喝雄黄酒了呢。

端午喝雄黄酒,本就是为了驱除蛇虫,避免瘟疫,而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多便捷无害的灭蚊灭虫产品相继面世,自然就没有雄黄酒的用武之地了。

不过雄黄酒虽然是不提倡再喝,雄黄却还是一味重要的中药材,特别是针对长皮炎或者生疮等皮肤病,用雄黄消毒止痒都有效果。

如果你身上有长藓,或者长皮炎,有被真菌感染的,不妨试试徐羹年主任医师提供的这个中药处方:

防风10克、艾叶10克、花椒5克,三者先煮,然后加上雄黄粉5克作为外洗或者外涂,每天涂两回或者是洗一回,都可以有明显的杀菌效果。

大名鼎鼎的五黄之一雄黄酒已然退出了历史舞台,被替换成了温和暖胃的黄酒,而剩下的四黄,黄鳝、黄鱼、黄瓜和咸蛋黄,却还是大家端午餐桌上少不了的美味~~~

「茶余饭后」我的端午

端午节是我国一年三个人节中内涵最丰富的一个节日,它以纪念伍子胥,纪念屈原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人文内涵;以吃粽子,吃“五黄”为内容的饮食文化内涵;以挂菖蒲、艾叶、大蒜头,薰苍术白芷,佩香袋,额角头上用雄黄写“王”字为形式的打扫卫生、驱除虫害的清洁卫生内涵;它还以赛龙舟、摇踏白船为活动的竞技体育内涵。

在我的童年时代,由于兄弟姐妹多,家庭生活比较困难,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我们,日常生活都是由祖母操持的。我记得每当到端午节来临时,祖母就会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在从门口走过的农民担子上买一把菖蒲艾叶大蒜头,并对我们说:菖蒲是宝剑,艾叶是马鞭子,大蒜头是古代的兵器铜锤,把它们挂在门口是可以辟邪的,妖魔鬼怪见了就不敢进来为害我们了。她还会从对面的童天成里买来一包苍术白芷,到了中午在脚炉里点燃后,放在房间里烟薰,就可以把蛇虫百脚,苍蝇蚊子杀死。还要去捉一只赖哈蟆来泡水给小孩洗澡,可以不生痱子。

这一天的饮食要吃黄鱼、黄瓜、黄鳝、黄泥蛋、雄黄酒等“五黄”,当时很便宜的小黄鱼,现在是很稀罕了,我记得祖母会买几条小黄鱼,放点咸菜烧烧,一家人吃得很高兴了,黄泥蛋(咸蛋)我们是一个蛋一分四,每人只有一小块。黄瓜和黄鳝倒是不大买的。雄黄酒由于父亲不喝酒,因此家里没有人喝酒,届时用一点烹酒调一点点雄黄,在每个小孩的额角头上用雄黄酒写一个“王”。有时祖母会用雄黄炒一些蚕豆,大家吃雄黄豆,说吃了可以驱除肚皮里的寄生虫。现在知道雄黄是砷的化合物,吃了弄得不好是要中毒的。

端午节还要吃粽子,当时要到张家弄去买一只粽子吃是很奢望的,有时祖母会自己裹一些粽子给我们吃,基本上吃白水粽,能放一些赤豆或黄豆,那是很好了,粽箬是上次吃过粽子后洗净后存放下来的,有一次祖母用桑柴灰水煮成的灰浆粽,碧绿的颜色,清香的味道至今给我们留下难忘的回忆。更多的时候家里没有钱裹粽子,于是就和姐姐到附近农村的竹园里去采大一些的竹叶来包小粽子,这种小粽子虽然只有姆指大小,但也裹得有棱有角,也有竹叶的清香,有时也有农妇上街提篮小卖的,一分钱可以买二、三只,聊以解馋。

姐姐妹妹们还用硬纸折成菱形,外面缠绕上彩色丝线,做成粽子状,几只一串,串起来或用彩色绸布的边角料做成香袋。小孩还头戴老虎帽,脚穿老虎鞋,戴剌绣有老虎图案的肚兜。

在嘉兴赛龙舟是不大多的,摇踏白船倒是传统比赛项目。我们在家门口的运河边就可以看到百舸争流的壮观。当时的踏白船都以农船改装,船头低船艄高,两面配有桨手,船头有一人击鼓指挥,随着节拍,高高的站起来,重重的坐下去, *** 猛烈的坐在麻袋上,使整个船头沉入水中,船艄上配有大橹小橹两支橹,除了摇橹的人外还有吊绑,出跳,出跳的人站在船的外面,随着摇橹的节奏,推艄板艄,一上一下煞是好看。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节慢慢的淡出了我们的生活。

近年来,端午节成了嘉兴的一张金名片,各项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裕,各种各样的粽子文化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泛。端午节的风俗有的得以保留,有的习惯正在改进,有的内容正在充实,我们儿时的记忆已经成为历史。


2011.06.01

银杏树不结果,它是雄树吗?

提要:银杏树不结果,它是雄树吗?

网友问:全村的银杏树都没结银杏果,都是雄树?如何辨别银杏雌雄植株?全村的银杏树都没结银杏果,都是雄树?这里要反问一下难道就不能都是雌树木?银行作为植物界的活化石,历史之悠久,更是比人类的历史都要悠久。对于大多数植物来说通常是雌雄一体,甚至是雌雄同花,然而也有如同动物分雌雄一般的雌雄异体植物,比如这里要提到的银杏。“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而对于这里要提到的银杏来说,区分公母也是门学问,下面就带着大家从形态学上来区分银杏树公母。

果实

银杏果大家读见到过,有些地方甚至有卖炒白果,其实也就是银杏果。通常我们所见到的银杏果都是两条棱,而当中存在少数是三条棱的,也就是银杏种子头部是圆而具三棱的,其实这就是区分公母的特征之一。其中两条棱的银杏果所种植出来的银杏植株就是母株,而三棱的白果种植出来的植株则是雄株,而且从比率分布看,银杏果当中母果大概占到了95%的比例。

树冠形态

决定树冠形态的一大因素其实还是树枝同主干之间的夹角,而这也是区分银杏公母的 *** 之一,通常来说雌株同主干的夹角大致在50°左右,而雄株同树干的夹角则大致为30°样子,这也使得雌株树冠较大,而雄株的树冠呈现塔尖状。

叶型

如果从树上面摘下来银杏树木的叶子的话,我们就很容易判断出来银杏公母了。看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最为明显的区别还是雄株叶片缺刻较多,而雌株只是中间一个缺刻而已,如果再细分的话可以看出其中雄株中间的缺刻非常的深,而雌株的缺刻则较浅。

既然说银杏分公母了,那么作为生殖器官的花序自然在两者之间有所区别,比如说银杏的雌株不会开出花,而雄株则可以,雌株在开花之际长出如同豆子一般的果实,而雄株则开出穗状的花序。

通过上面的介绍想必大家应该可以从银杏的形态方面能够区分出公母植株,那么下面回到前面所提到的问题上来:村里的银杏都没有结果,是不是村里银杏全是公的?其实前面已经提到,银杏母株反而更多,占到了总体数量的95%以上,因此来说如果村里有个百八十株的银杏,全买成为雄株的概率几乎不存在,因此可能全是雌株或许有可能。但是以概率来说雄株概率也占到了1/20的比率,如果说没有公株也不大可能。

因此本人认为应该是当地所种植的银杏树尚未达到可以开花结果的树龄,对于动物而言一般需要成年之后尚能够实现繁衍下一代的使命,而对于诸多植物也均是一般,比如说民间就有“桃三杏四梨五年”的说法,意思是桃树要种植三年才可结果,而杏树需要四年,梨树需要五年;而本文所提到的银杏则是需要30年树龄才可结果的,因此来说村里银杏树没有结果的原因更大的可能性是源于树龄不足。

这里是科学兴农,欢迎添加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秀湖为美 非遗为魂

鸟瞰秀湖水街国际非遗手艺特色小镇。翁一夫 摄

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剪纸技艺。孙凝异 摄

秀湖水街非遗主题市集上的作品。孙凝异 摄

中华非遗(璧山)国际设计周活动现场。蓝洋 摄

秀湖景色。李杰 摄

天子桥。李波 摄

“快看电视,我们重庆秀湖水街又上央视了!”小璧喜不自禁地给山姐打 *** 。

山姐立刻打开CCTV-13。但见一座占地1500亩的湿地公园,湖水如镜,鲜花如染,古色古香的建筑镶嵌在青山绿水间,勾勒出一幅天人合一的优美画卷。非遗小镇就隐于这秀湖公园的画卷里。

雨后的清晨,落霞的黄昏,绕着秀湖走上一圈,耳朵里全是鸟语与风声合奏的天籁,心扉间尽是草木与湖水混合的芬芳,漫步林荫小道,徜徉亭台楼榭,脚步轻柔,心情舒缓,如在梦中行走。

“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人生境界真善美,这里已包括。”这是词坛泰斗庄奴寻觅一生的“小城故事”的现实版。

一阵悠扬空灵的乐声随风送入耳里。寻声而去,在非遗民宿酒店“汐隐宫”,年轻美丽的女主人正在弹奏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箜篌。她初来璧山,被小镇的优美宁静吸引,很快便在此地开办起民宿,传承古乐,成为了真正的璧山人。

拾级而下,每一间大红门里都是一家非遗店铺。随便走进一家,你都好像走进了宝藏之地。微雕大师在灯光下凝神静气,沉浸于自己的世界,店里的每一件作品都让你领略到大千世界的美妙;剪纸师傅将一张彩纸折叠,剪刀起落间,一个漂亮的古典仕女便脱颖而出;藏在深闺人不识的正则绣,传承人手指如蝶,上下翻飞,让游客见识了一针一线中飞出花朵楼阁的神奇,一群绕在她身边学习的孩子神态专注,有模有样;走进一个名叫“木兵棕编”的摊子前,那些栩栩如生的乌龟、长龙、孔雀、蜗牛等,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让他们兴奋不已,拍手欢呼,同时也唤回了成年人的美好记忆。

“各位美女和帅哥,这里小吃有点多。好吃不过豆腐脑,八块一碗价钱少,并且味道特别好。土法 *** ,四代传承,老板就是非遗传承人。麻辣爽口,回味香浓,吃了逛街特别雄!”一声声重庆味儿十足的叫卖声,一股股美食浓香,勾起了游客肚子里的馋虫。 *** 如玉的豆腐脑,盛在碗里,凝胶一般,水汪汪,冒着热气,淋上芝麻油、辣椒油、酱油,再撒上黄豆、葱花、味精、花生碎、榨菜粒等,五颜六色,如同一片春雪衬花簇,轻舀一勺入口,各种味道拥抱着在舌尖舞蹈,麻辣酸香嫩,真是妙不可言。

一路逶迤,看这些干净整洁的非遗店铺,橘色的灯光,木质的桌子,川北凉粉、重庆小面、璧山冷串、来凤鱼、酸辣粉儿、老卤冷酒、手打糍粑、老味冰粉、红糖凉虾,还有萝卜干、豆腐乳、木丝瓜、豆豉、外婆菜、朵椒酱等,让人眼花缭乱。锅里碗里滋滋冒着热气,浓得化不开的香味扑鼻而来,令人垂涎三尺。吃货们全然不顾形象,或站或坐,或蹲或倚,吃得津津有味,眼里含笑,齿颊生香,脸上尽是幸福而满足的表情。

秀湖水街国际非遗手艺特色小镇汇聚了30多种非遗项目,集吃、住、游、学、购、娱为一体,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非遗文化旅游特色小镇。

秀湖为美,非遗为魂。走进这里,体验非遗,享受非遗,传承非遗,寻找童年遗落的记忆,挖掘时间洗涤的美丽,在静谧山水中回归自我,在云淡风轻里尽享慢时光。

(记者 韩毅)

来源:重庆日报

“吉祥三鸨”之大鸨的故事丨旱域生灵

编者按:在我国广袤的西北干旱区,至西向东串珠状地横亘着温带沙漠和草原沙地。就在这大部罕有人群居住的地方,却生活着众多具有独特生存能力的动植物。它们尽使千种能耐,尽展万般风采,在大漠绝地里顽强而潇洒地生存着,默默地繁衍着。中科院之声与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联合开设“旱域生灵”专栏,在这里,我们关注这些承载着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服务功能的动植物,让我们一起分享干旱区研究领域学者们的艰辛与付出,成果与期望吧!


目前全球用“鸨”命名的鸟类约有20余种,它们都隶属于鸨科(Otididae)。我国分布有3个种,大鸨(Otis tarda)、小鸨(Tetrax tetrax)和波斑鸨(Chlamydotis macqueenii),我们可以称其为“吉祥三鸨”。这三种鸨在中国都比较濒危,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这里给大家讲述“吉祥三鸨”之大鸨的故事。

大鸨(雄)近照(摄影:李世忠)


大鸨,比窦娥还冤


大鸨俗称地鵏、羊鵏(雄鸟)、鸡鵏(雌鸟)。雄性大鸨体长115 cm,高90-105 cm,体重5.8-18公斤,雌鸨体长90 cm,高75-85 cm,体重3.3-5.3公斤,是雌雄体型和体重差别最显著的鸟类之一,也是地球上最重的飞行鸟类之一。繁殖期雄鸨个体上部有黑色和金黄色相间条纹,翅膀有宽的白色斑纹;头顶蓝灰色,后颈和胸部两侧较低处为褐色,颌下有白色较长粗硬饰羽,身体下部和尾尖白色,喙呈暗灰色。中央从嘴基至枕部有一黑色纵纹,颌、喉和嘴角布满白色纤羽,向喉两侧突出,形成嘴须,长达10-12 cm。雌鸨与雄鸨体色相似,但体型较小,颌部无胡须。雄鸨亚成体颌下无纤羽,整个颈部均为浅灰色,雌鸨体色与此相似。大鸨可分为两个亚种,即指名亚种(O. t. tarda)和东方亚种(O. t. dybowskii),除颈部、覆羽及尾羽颜色,雄鸨嘴须特化程度不同外,其余区别不明显。


依据古书记载,大鸨在中国曾经是较为常见的广布鸟,百姓对这种鸟应该较为熟悉。例如《诗经,鸨羽》中有“肃肃鸨羽,集于苞棘;肃肃鸨行,集于苞桑”的诗句,用大鸨在栎树、酸枣丛以及桑树丛中肃肃地抖动翅膀的样子,来形容人民生活的疾苦。汉朝的《说文解字》中曾用“肉出尺胾”描述大鸨,意思是它们体型高大,出肉量很高,看来当时人们已经开始狩猎大鸨为食。上世纪70年代,新疆某些地方的百姓会用“一锅香”来形容大鸨,说明大鸨产肉多且味美。


说到鸨,有人可能会联想到那古老而又泛黄的行业。将鸨与风尘场所联系起来,应该是源于明朝朱权的《丹丘先生论曲》,文中提到“ *** 之老者曰鸨”。用“鸨”字命名这种鸟,说明古人对大鸨存在很多误解。古代民间对于大鸨的传说中出现不少谬误,特别是大鸨是百鸟之妻的传说,使大鸨蒙受了千古奇冤。清朝《古今图书集成》中有描述:“鸨鸟为众鸟所淫,相传老娼呼鸨出于此”。明朝大科学家李时珍早就用“鸨无舌,……或云纯雌无雄与其他鸟合”形容大鸨,短短十余字,体现了对大鸨的两个误解。一是说大鸨无舌,认为这种鸟类是个哑巴。让人说成是“哑巴鸟”,其实并没有完全冤枉它们,大鸨十分“慎言”,只在求偶时发出“嘶嘶”声,或者遇到外敌时发出“哈哈”声。二是说大鸨只有雌性,没有雄性,它们为了繁殖,可以接受任何其他鸟类的示爱,跟谁都能交配。这种说法显然是荒唐可笑的。这可能源于大鸨雄鸟和雌鸟体型/体重的巨大差异,加之大鸨又生性机警,极难接近,古代又没有望远镜辅以远距离观察,以至于古人把雌鸟和雄鸟看成了两个不同的物种,认为这是两种鸟在交配,也难怪会产生大鸨为百鸟之妻的谬误了。

集群的雄性大鸨(摄影:李世忠)


用“鸨”命名实至名归


虽然大鸨曾被古人冤枉,但它们的求偶交配也确实不怎么“光彩”。大鸨为多配制或混配制交配体系,即一雄多雌或混交制。雄鸨可以跟多个雌鸨交配,同样,雌鸨也可以跟多个雄鸨交配。大鸨为典型的求偶场交配制度。求偶场(英文:Lek)一词来自于瑞典语Leka,意指一些使人愉快而规矩不多的活动或游戏。1871年首次用于动物行为学。它是指一种动物的两个或多个个体聚集于此,通过不同类型的炫耀表演或演示,以达求偶交配这一目的的场所。求偶炫耀是指能够吸引异性成功交配的一种行为,在鸟类中最为常见。


那么,求偶时雌性还是雄性更主动呢?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雄鸟进化出了色彩艳丽的羽毛,而雌鸟的羽色比较平淡。大部分具有求偶行为的鸟类都是“外貌协会”会员,具有鲜艳外貌的雄性通常在求偶时更为主动。在求偶场内,雄性会以不同的表演作为求偶炫耀手段,如夸张而优美的求偶舞蹈、华丽的羽毛展示、鸟类优美多变的歌唱鸣叫等。大家比较熟悉的孔雀开屏就是雄性依靠华丽的羽毛和优美的舞蹈吸引雌鸟。鸣禽中的百灵,雄鸟就是靠优美多变的鸣叫声吸引女朋友。


在求偶炫耀期,雄性大鸨聚集在求偶场,求偶场面积不固定,或大或小,从一到数平方公里不等,与参与求偶炫耀的大鸨数量有关,数量越多,求偶场越大。他们在求偶场集群炫耀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领域行为,有利于雄鸨占有更多的配偶。求偶场的选择非常讲究,一般位于植物丰富,盖度高,高度不超过30厘米的区域。成年大鸨主要以各种植物为食,种类丰富的植物可以为他们提供充足的食物。植物太高会影响雄鸨的求偶“表演”和雌鸨的考察,影响他们暗送秋波,也影响它们及时发现潜伏靠近的天敌。


雄鸨具有明显的社群等级,社群等级通常由雄性个体的年龄决定,在交配期前即已建立,处于较高社会等级的雄鸨具有较多求偶机会。但是,雄鸨能否最终赢得雌鸨的青睐,获得交配权,完全取决于他们的求偶表演能否打动雌鸨的芳心。雄鸨通过“求偶炫耀”来证明其身体好、足够健康,爱情结晶必然优秀。其实这种现象或者行为在动物中十分普遍,毕竟无论是雄性还是雌性都希望结合更好的基因延续后代。这么一比较,动物的“爱情”好像比人类更纯粹。

正在炫耀的雄鸨(左)和考察他的雌鸨(右)(图片来自 *** )


生存现状不容乐观


大鸨指名亚种分布区从伊比利亚半岛、摩洛哥向东至中国,总数约44000只至57000只,西班牙是指名亚种种群数量更大的国家,总计约占全球分布区的50%。东方亚种主要分布于东亚,中国境内种群数量仅有1600只左右。两个亚种在中国均有分布,其中指名亚种只分布于新疆北部,东方亚种分布于内蒙古大草原、东北、长江和黄河流域。历史上,大鸨主要栖居于草原和荒漠草原上,是典型的草原鸟类,草原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


大鸨两个亚种在中国均为迁徙鸟类,东方亚种繁殖区位于黑龙江、吉林、辽宁以及内蒙古等地,每年10月多数大鸨从繁殖地南迁至长江和黄河流域越冬,翌年3-4月返回繁殖地。迁徙时间约1个月,多数迁徙路经河北省东部、哈尔滨、吉林四平、辽宁朝阳等地。蒙古国大鸨东方亚种迁徙约2 000 km至中国陕西,而且迁徙距离随经度增加而变长,这可能是整个欧亚大陆季节性纵向梯度变化显著和高纬度地区严酷的寒冬造成的。指名亚种每年4-5月返回新疆塔城、伊犁产卵繁殖,10月迁徙飞往越冬地。除少数个体留在伊犁察布查尔县越冬外,其余越冬区尚不清楚,据推测可能在南亚越冬。


大鸨窝卵数2-4枚,以2和3枚居多,一般于4月末至5月初产卵,有补卵的习性,产卵间隔1-2天,孵化期30天左右,仅雌鸨孵卵。

油菜地里的大鸨巢卵(摄影:高行宜)

油菜地中孵化出的大鸨雏鸟(摄影:高行宜)


然而,人类活动导致全球范围内大鸨适宜生境面积不断下降,种群数量也不断减少,一些国家已灭绝。以分布于新疆塔额盆地的大鸨种群为例,大鸨如今的适宜生境面积仅占塔额盆地的9%,只有大约500只大鸨分布于此,种群数量比上世纪末下降了90%;本世纪初,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县是大鸨的重要分布区,如今已经难觅大鸨踪迹。

农田里的大鸨(雄)(摄影:夏咏)

集群于草原的大鸨(摄影:文志敏)


与人类的亲密接触,为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大鸨是一种特殊的鸟类,在伴随人类农业文明的千百年来,逐渐进化出一套伴随农业活动在农作区生存繁衍的生存方式。他们在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开阔草原或冬小麦、油菜地和黄豆地等农田生境。繁殖后期主要选择新收割庄稼地和溪流边缘区域,夏季栖息地植被高且密,冬季多选择农田植被稀疏的草原或撂荒地。总体而言,大鸨选择地形平坦、视野开阔的地带活动。随着对人类农业生产的适应,大鸨逐渐进化出了这种游弋于耕作农田和天然草原的生存策略。这种生存方式既满足了大鸨觅食与营养需求,也利于它们发现险情并及时躲避。


然而与人类的亲密接触导致大鸨面临重重危险。例如农田劳作导致在其中繁殖的大鸨亲鸟弃巢、卵被破坏或者捡拾,流浪狗捕食,碰撞高压线致死、致伤,误食有毒种子等直接导致大鸨死亡或者繁殖失败。在某些地区,人为干扰极易造成大鸨弃巢,是造成大鸨营巢失败的主要原因。此外,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改变、道路等基础设施修建对大鸨及其生境也是潜在的巨大威胁,导致大鸨生境不断破碎化。以新疆塔城盆地的大鸨种群为例,在农田生境里,大鸨偏好选择冬小麦地、小麦留茬地、苜蓿地、油菜地等农田栖息和采食。这些作物较低矮、有营养、易消化,其中冬小麦和苜蓿是大鸨经过长途迁徙在早春到达繁殖地的重要食物来源,油菜嫩苗是大鸨在春末夏初重要的食物补充,而收割后散落在田间的小麦粒和苜蓿则是大鸨秋季迁飞前重要的食物来源。

大鸨粪便里的麦粒(摄影:汪沐阳)


然而,一个地区的农作物种植结构通常受市场农作物价格的影响,近年来由于玉米价格暴涨,新疆塔城地区大量种植玉米,导致苜蓿、冬小麦和油菜等大鸨喜好农田种植面积大幅减少,大鸨适宜生存的生境面积锐减,直接导致塔城地区大鸨种群数量显著下降。


因此,如何协调好大鸨保护与农作物种植结构,需要管理者与科研人员通力合作,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策略,即有效地保护大鸨,又不损害农民的利益,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民增收双赢。例如,林业部门可以根据相关管理规定,考虑建立以大鸨为主要保护对象的“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与实行严格禁入政策的自然保护区不同,“大鸨重要栖息地”应将工作重点放在加强保护大鸨的政策宣传、普法教育和科普教育,提升群众科学素养和保护意识。劝导农民合理适度施用农药,以提高大鸨食物来源的安全性。协调当地 *** ,采取向农户补贴的方式,降低农田里喷灌、施肥等人类活动强度,减少农业集约化对大鸨的干扰。引导农户镶嵌种植连片大面积的冬小麦、苜蓿和油菜,优化大鸨重要分布区农作物种植结构。限制农田周缘自然草原的开荒和放牧活动,保留一定面积的自然草原,营造大鸨生存繁衍的理想场所,守住大鸨这一美丽的风景线。

塔额一级公路旁采食的大鸨群(摄影:汪沐阳)

飞翔掠过农田的大鸨(摄影:康正忠)

参考文献:

1. 高行宜, 戴 昆, 许可芬. 1994. 新疆北部地区鸨类考察初报. 动物学杂志, 29(2): 52-53.

2. 高行宜, 杨维康, 乔建芳, 等. 2007. 中国鸨类的分布与现状. 干旱区研究, 24(2): 179-186.

3. 孔有琴, 李枫. 2005. 大鸨的现状和研究动态. 动物学杂志, 40(3): 111-115.

4. 李超, 周景英, 龚明昊, 等. 大鸨东方亚种在中国的分布. 生态学杂志, 2021(6): 1793-1801.

5. 李晓民, 刘学昌, 周景英, 等. 2005. 内蒙古图牧吉冬季大鸨调查初报. 动物学杂志, 40(3): 46-49.

6. 乔桂芬, 于国海, 孙孝维, 等. 2008. 大鸨越冬习性观察与研究. 吉林林业科技, 37(5): 28-30.

7. 万冬梅, 高 纬, 赵 匠, 等. 2002. 大鸨的巢位选择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 13(11): 1445-1448.

8. 万冬梅, 赵 匠, 高 玮, 等. 2004. 大鸨求偶场的选择. 生态学报, 24(11): 2597-2601.

9. 于国海, 邹畅林, 孙孝维, 等. 2008. 大岗附近大鸨越冬种群数量及生态观察. 吉林林业科学, 37(4): 22-26.

10. 赵 匠, 万冬梅, 王海涛, 等. 2005. 大鸨繁殖期觅食地的选择. 应用生态学报, 16(3): 501-504.

11. 赵 匠, 易国栋, 万冬梅, 等. 2006. 大鸨窝卵数及营巢成功率.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34(6): 61-63.

12. Kessler AE, Batbayar N, Natsagdorj T, et al. 2013. Satellite telemetry reveals long‐distance migration in the Asian great bustard Otis tarda dybowskii. Journal of Avian Biology, 44(4): 311-320.

13. Magańa M, Alonso JC, Martín CA. 2011. Age-related dominance helps reduce male aggressiveness in great bustard leks. Animal behaviour, 82: 203-211.

14. Smithsonian Institute. 1982. A synopsis of the birds of India and Pakistan. Washington.

15. Zhuo Y, Kessler M, Wang M, Xu W, Xu F, Yang W. 2021. Habitat suitability asses *** ent for the Great Bustard Otis tarda tarda in Tacheng Basin, western China. 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32: e01926.

16. Wang M, González MA, Yang W, Neuhaus P, Blanco-Fontao B, Ruckstuhl KE. 2018. The probable strong decline of the Great Bustard Otis tarda tarda Population in North-Western China. Ardeola, 65: 291-97.


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

老南京过端午,有啥不一样?

南京的端午节俗历来颇为兴盛,在节物、节俗、节信等方面都有特色和内涵。尤其在游乐活动、端午食物、辟瘟习俗等方面,体现出重大节日的性质。

秦淮河上龙舟竞渡一度遭到禁废

龙舟竞渡在古代多为倾城聚观的盛会。而南京的端午龙舟会当年还有“三帮”之分,并有“夺标”之戏。

所谓“三帮”,指河帮、江帮和木帮。其中,“河帮”,为秦淮河上本地船户 *** 的龙舟;“江帮”,为外江入城的外地船户 *** 的龙舟;“木帮”,为常驻上新河的徽州木商们 *** 的龙舟。他们在端午时节聚集在夫子庙前的泮池内,进行三帮间的龙舟比赛。各帮都尽量装饰自己的龙舟,扎彩亭、彩球,舟上有小儿的装扮表演,有敲锣打鼓者,梢头撑杆者表演各种技巧,场面壮观、热烈。秦淮河两岸及附近桥梁上往往人山人海,观者如蚁,他们助威呐喊,投掷银钱,还放鹅鸭下河,让舟上人相互争抢,谓之“夺标”。

不过,在清末南京秦淮河上的端午龙舟竞渡连连出事:光绪初年在水西门外某茶寮临河一轩,因人多倒塌,溺死无算;光绪三十年,文德桥因观者人多拥挤,木栏杆倒塌,数十人落水溺毙,伤百人以上。南京歇后语“文德桥的栏杆——靠不住”,就由此产生。从此,端午节秦淮河的龙舟竞渡遭到禁废。

包粽子本意还有“祈雨”的功能

端午节的粽子,其实不仅是作为岁时食物用以尝鲜和留做备忙之用,它还有一个早已被今人淡忘的文化象征意义,正如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所称,“取阴阳包裹之象也。”

粽子用菰叶包入糯米、豆枣之类做成。古人认为,一切中空的东西都是“阴”的象征,如葫芦、南瓜、盒子、灯笼、山洞等为“阴”,菰叶被卷起后成为中空的可放米的容器,也为阴象;而一切尖的、硬的东西为“阳”的象征,如铁锚、门钉、羊角、牛角、山峰等为“阳”。粽子煮熟后剥开看,都带角,不论三角粽、小脚粽、秤锤粽等都带角,它呈现为“阳”。由于角为“阳气动跃”之象,因此,粽子本身就是阴阳抱合的象征,也是五月五日时令的象征。古人相信,阴阳相遇就会下雨,如冷空气遇上暖空气会下雨,因此,作为“阴阳包裹之象”的粽子被赋予了祈雨的功能。此外,五月五日的“五”表天地交会,其上一横表“天”,其下一横表“地”,“五”就是阴阳相就的符号,由此,粽子本身就是这一特殊时令的象征,故成为数千年不变的,富有特殊文化内涵的节物。

粽子作为时令性美味食品很受南京人的喜爱。南京的粽子按原料分,有糯米粽子、糯小米粽子;按馅料分,有白米粽子、枣子粽子、火腿粽子、香肠粽子、肉丁粽子、豌豆粽子、红豆粽子、苡仁粽子、鸡丁粽子、百合粽子等;按形状分,有三角粽子、四角粽子、五角粽子、小脚粽子、枕头粽子、宝塔粽子等。粽子一般在端午节前一两天包好,节日当天煮食,亲友邻居们常以自家包的粽子相互赠送,以融洽感情。

从炒五毒到吃五红都是为驱毒避暑

南京人端午节的食物和食俗还有五毒菜、雄黄豆、菖蒲酒、麻油绿豆糕,及吃五黄、吃五红等。

所谓“五毒菜”,即取银鱼、虾米、茭儿菜、韭菜、黑干五样杂炒而成。“雄黄豆”,用蚕豆和雄黄炒制。“麻油绿豆糕”,用绿豆粉、白棉糖、麻油、豆沙、糖玫瑰花、糕粉等做成,甘甜滋润,细腻爽口,为南京人家端午节必备的节物。“菖蒲酒”用菖蒲根浸酒而成。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菖蒲,“生温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危元阳。”对“菖蒲酒”李时珍则说:“菖蒲酒,治三十六风,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瘘,久服耳目聪明。”南京人家的“吃五黄”,包括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豆芽。高淳人家的“五黄”则指黄鳝、黄瓜、咸鸭蛋、雄黄酒、雄黄豆。至于“吃五红”,一般指苋菜、红油鸭蛋、烤鸭、河虾和红烧黄鱼。

随着时代的变迁,“五毒”和“五红”的内容有所变化,但总体来说,都是出于驱毒避暑的良好愿景吧。

不止挂艾叶,老南京“端午景”更讲究

南京人家至今还有端午节门前挂菖蒲、艾叶的风俗,以菖蒲象征张天师的宝剑,以艾叶形似虎爪,表老虎守门,以镇除疫病。而讲究的老南京还会买菖蒲、艾叶、石榴花、兰花、石腊红等花草插花瓶,叫做“端午景”,亦有把艾虎、独头蒜、小粽子、小龙舟、五毒背心、五色缕、端午香包等节物合称“端午景”的。

端午节老南京人还有挂天师图、钟馗图的风俗,以“斩除恶气”。在高淳许多农家至今还会贴挂“端午符”。在明代,南京人用彩帛、通草制五毒虫形状,盘缀在大艾叶上,插挂门上,叫做“五毒牌”。到清末人们改用纸折制虫形,挂门楣和床沿以驱虫。妇女们做香囊、佩朱砂囊、簪榴花,小儿们臂系五色线,身被虎形“老虎被”,头上用雄黄画“王”字,都是作为除恶、长命的符号。

南京人在端午节还有一独特民俗,就是“破火眼”——端午正午时分,在清水中放入少许雄黄和鹅眼钱两枚,用野花束洗眼,待全家洗过后把水泼出门外,就可以防治红眼病,一年不生眼疾。

躲午斗草,有沟通亲情的积极意义

此外,有的人家有“躲午”之俗,即要在节前把小儿送到外婆家去,待节后再接回来,以躲过“毒日”。这其实是对远古用隔离的方式躲避瘟疫的民俗记忆,作为端午节俗,它增加了沟通亲情的积极意义。

在端午节,老南京们还会相互邀约,携酒到雨花台赏景野餐。这时小孩和妇女们喜玩斗草游戏,即用树叶的茎交叉后相互拉扯,以茎不断者为胜。

明代吴兆《秦淮斗草篇》中“因娇丽日长干道,相戏相耍斗芳草”一句,说的就是秦淮儿女的斗草之戏。

来源:南京日报

盐碱地里,高产大豆在生长

“盐碱地,不出粮。”在黄河三角洲,这是许多种植户根深蒂固的认知。

正因为如此,一口气将耗水的700亩水稻改种大豆的王腾娥,承受了巨大压力。但收获时,盐碱地每亩高达605.2斤的产量让这位种植大户吃惊——要知道,2020年,我国大豆的平均亩产仅为260多斤。

7月20日,接受记者采访时,王腾娥开心地说:“每亩多收入上千元呢!”这位饱受盐碱地之苦,并与之搏斗了半辈子的农民,此刻“最想感谢的是‘齐黄34’和徐冉”。

徐冉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培育“齐黄34”花费了他20年光阴。如今,“齐黄34”已种植到20多个省份的土地里,在全国累计推广了3300余万亩。

“育种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齐黄34”在关键时刻的突破,振奋人心。

“2020年,我国大豆总消费量达到了1.2亿吨,其中国产仅有1960万吨,83%依靠进口。”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韩天富的这句话,不是危言耸听。

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有限。一代代的农业科学家们,将目光瞄向了“不毛之地”,向种子要效益。

1992年,在水稻高产栽培领域摸索了两年的徐冉,“跨界”到了大豆遗传育种与栽培研究领域。相对于水稻研究的“热门”,大豆研究在当时十分“冷僻”,但后者青黄不接的人才状况,呼唤着年轻的科研人投身这个“深不可测”的领域。

大豆育种的“深不可测”,既在于其科研之难,也在于其在夹缝中生存的现实。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褚瑞云认为:与玉米相比,大豆比较效益较低。目前,山东单产水平不足400斤。相对于高产玉米亩收入2000元以上的毛利,大豆才1200元左右。

这种悬殊导致了大豆种植面积萎缩。拯救大豆产业,需要提高单产,让农民“有账可算”。而关键的关键,在于种子。

徐冉说:“育种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其科学之处,在于育种具有种种科学规律,每一个步骤都必须遵循;其艺术之处,则是每个新品种都有不同秉性,在基因之外,株型、株高都是关键因素,而科学家们却有不同的偏好,“有的人喜欢高株大豆,有的人却不喜欢。株型也有各自偏好。”

艺术没有公式可用,只能靠自己摸索。

7月,正是济南最热的时候。徐冉戴着草帽,弓着腰,在大豆基地里大汗淋漓地“去雄”——除去雄蕊的花瓣,准备人工杂交授粉。

大豆花小、蕊细,10个雄蕊紧包着雌蕊柱头,在杂交育种母本去雄时操作难度较大;大豆又是闭花授粉作物,不等花开已授完粉,这对选择适度花蕾、确定更佳授粉时间有诸多不便。

于是,夏日凌晨4点下田,下午3点到6点再下田,成了徐冉的工作常态。30年的科研生涯里,这种常态循环往复,让徐冉累花了眼、熬白了头、忙弯了腰。

“国家认可,农民获益,这是对育种者更好的犒赏”

除了研发不易,科研工作者在现实生活中还要面临种种艰难抉择。

“2000年左右是最难的。”这是徐冉刻骨铭心的一段经历。当时,同事们或下了海,或转了行,或出了国,13个人的科研团队最后只剩下了徐冉一个“光杆司令”。

孤独地站在大豆田里,他选择了留下。徐冉说,自己也曾“迷茫”,迷茫工资、迷茫经费、迷茫未来……但“一旦选择,一定干好”的性格,终究让大豆育种成为他内心深处最放不下的牵挂。

上大学时,徐冉师从于振文院士、盖钧镒院士、孙兰珍教授等一众农业科研大家。他们“一次次到现场,一遍遍‘抠’资料,不放过一个标点”的科学精神,对徐冉影响甚大。

在大豆杂交育种过程中,时间是最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因素,从杂交组合配到品种审定至少需要经过10个世代。每个世代,科研题目千头万绪,需要各个攻破。

每一年,徐冉都有一项既定工作,就是从十几万棵大豆植株中选择,“扫描每一株大豆的性状,留下符合目标的,剔除不符合目标的。”20多年来,他筛选过的大豆植株,数百万计,也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在科研的道路上,徐冉用最笨的办法一点点尝试、一点点改进,最终将“高产、优质、抗逆、广适”等13个标签注入到了“齐黄34”的基因里。

经历过经验不足,经历过风餐露宿,经历过团队流失,经历过囊中羞涩……持续向好的国家政策和源源不断的经费资金,将徐冉的大豆研发推上了“高速路”。

“国家认可,农民获益,这是对育种者更好的犒赏。”徐冉说。

盛夏时节,徐冉还“泡”在黄河三角洲的大豆基地里。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又回忆起那终生难忘的一幕:

2021年10月21日上午, *** 总书记来到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调研,他走进豆田,俯身摘下几个豆荚,轻轻用手捻开,一颗颗大豆“跳脱”出来。 *** 总书记仔细端详,然后将一颗豆粒放进嘴里细细咀嚼:“豆子长得很好。”

“总书记用手捻开的那一颗颗豆粒,就是‘齐黄34’。”徐冉一遍遍地回味,一遍遍地高兴,更一遍遍地为自己暗暗使劲。

研发耐盐碱高产大豆,瞄准下一个高产纪录——在广袤的田野上,徐冉已经有了新的方向。(王延斌)

来源: 科技日报

史上最全中草药图谱(附主治功效)

常用的中草药图谱全集来了,最值得您收藏的干货!


以下是小社吐血整理的常用中草药图谱及性味归经、功能主治介绍,供大家欣赏、参考。另外,小社这次特意给每一种中药都附上了别名,便于大家平时灵活运用。


(前方大量图片,建议在WIFI下观看)


解表类


1、发散风寒药


生姜

别名:大肉姜、鲜生姜


白芷

别名:芳香、泽芬


防风

别名:铜芸、茴草、百枝、屏风


苍耳

别名:常思菜、地葵、道人头、猪耳、刺儿棵


羌活

别名:羌青、护羌使者、羌滑、退风使者


细辛

别名:小辛、细草、少辛、独叶草、山人参


荆芥

别名:香荆芥、假苏、姜芥、四棱杆蒿、稳齿菜


桂枝

别名:柳桂


麻黄

别名:龙沙、狗骨、卑相、卑盐


2、发散风热药


牛蒡子

别名:鼠粘子、大力子、恶实


升麻

别名:周麻、鸡骨升麻 、鬼脸升麻


柴胡

别名:地薰、茹草、柴草、茈胡


葛根

别名:甘葛、干葛、粉葛、葛条根


桑叶

别名:铁扇子、蚕叶


菊花

别名:甘菊、金蕊、真菊、药菊


薄荷

别名:蕃荷菜、土薄荷、南薄荷、人丹草、野薄荷


泻火药


1、清热泻火药


天花粉

别名:栝楼根、花粉、白药、瑞雪


决明子

别名:草决明、马蹄决明、千里光、假绿豆


知母

别名:连母、水须、穿地龙、羊胡子


栀子

别名:木丹、越桃、山栀子、黄鸡子、黄栀子


莲子心

别名:苦薏、莲薏、莲心


夏枯草

别名:铁色草、棒柱头花、榔头草、棒槌草、牛枯草


2、清热燥湿药


龙胆

别名:陵游、草龙胆、苦地胆、山龙胆、水龙胆


白鲜皮

别名:野花椒皮、白羊鲜、北鲜皮、臭根皮、八股牛、八挂牛、好汉拔


苦参

别名:地槐、苦骨、穿参、牛参、地参、野槐、山槐


鸦胆子

别名:老鸦胆、鸦蛋子、小苦楝、苦参子


黄芩

别名:山茶根、黄芩茶、土金茶根


黄柏

别名:黄檗、圆柏、檗木、川黄柏


黄连

别名:川连、川黄连、姜黄连、吴萸黄连、酒连


3、清热泻火药


大青叶

别名:大青、北板根、大靛


山豆根

别名:豆根、北豆根、广豆根、苦豆根


北豆根

别名:蝙蝠葛根、北山豆根、山地瓜秧、蝙蝠藤


白头翁

别名:野丈人、头公、毛姑朵花、老公花


白蔹

别名:白根、山地瓜、鹅抱蛋、地老鼠、猫儿卵


连翘

别名:旱莲子、空翘、空壳、落翅


板蓝根

别名:靛青根、蓝靛根


金银花

别名:忍冬花、银花、双花、二宝花


鱼腥草

别名:紫背鱼腥草、紫蕺


蒲公英

别名:蒲公草、黄花地丁、黄花草、蒲公丁


4、清热凉血药


地黄

别名:生地、生地黄


赤芍

别名:木芍药、赤芍药、红芍药


牡丹皮

别名:丹皮、丹根、牡丹根皮


5、清虚热药


银柴胡

别名:银夏柴胡、银胡、牛肚根、土参


胡黄连

别名:割孤露泽、胡连、 *** 胡黄连


泻下药


1、攻下药


大黄

别名:将军、锦纹、锦纹大黄、川军


2、润下药


火麻仁

别名: *** 仁、麻子仁、麻子线麻、山麻


郁李仁

别名:郁子、郁里仁、李仁肉、小李仁


3、峻下逐水药


千金子

别名:千两金、菩萨豆、续随子


巴豆

别名:巴仁、巴米、红子仁、泻果、猛子仁、巴仁


甘遂

别名:甘泽、陵泽肿、手花根、猫儿眼、胜于花


芫花

别名:赤、杜、头痛花、南花、药鱼草、九龙花、闹鱼花


京大戟

别名:大戟、红芽大戟、紫大戟、将军草


商陆

别名:章陆、章柳根、见肿消、当陆


祛风湿药


1、祛风散寒药


川乌

别名:鹅儿花、五毒、铁毒


木瓜

别名:木瓜实、铁脚梨


草乌

别名:乌头、独白草、土附子


威灵仙

别名:铁脚威灵仙、酒草阶、黑骨头、老虎须、七寸草、牛闲草


独活

别名:独摇草、独滑、长生


路路通

别名:枫实、枫草、九空子、枫草


2、祛风湿清热药


防己

别名:粉防己、汉防己、石解


马钱子

别名:番木鳖、苦实把豆儿、苦实、马前


秦艽

别名:秦胶、秦纠、左秦艽


桑枝

别名:桑条


3、祛风湿强筋骨药


五加皮

别名:南五加皮、五谷皮、红五加皮


狗脊

别名:金毛狗脊、金毛狗、金狗脊


桑寄生

别名:桃树寄生、苦楝寄生、广寄生


化湿药


广藿香

别名:土藿香、大叶薄荷、猫尾巴香、山茴香


苍术

别名:赤术、仙、茅、华苍


豆蔻

别名:白豆蔻、草果、草豆蔻


佩兰

别名:兰草、木香、大泽兰、女兰、香草、杭佩兰


草豆蔻

别名:豆蔻、草蔻、草蔻仁、草果、扣仁


草果

别名:草果仁、草果子、老蔻


厚朴

别名:川朴、厚皮、重皮、烈朴


利水渗湿药


1、利水消肿药


冬瓜皮

别名:白瓜皮、白冬瓜皮


赤小豆

别名:红豆、小豆、野赤豆


泽泻

别名:水泻、芒芋、泽芝、天鹅蛋、水泽、如意菜、水白菜、及泻


茯苓

别名:茯菟、茯灵、松薯、松


薏苡仁

别名:薏仁、薏米、草珠子、 *** 米、六谷子、尿珠子


2、利水通淋药


川木通

别名:淮木通、山木通、花木通、白木通


车前草

别名:当道、蛤蚂草、车轮草、铁贯草


石韦

别名:石皮、金星草、石兰、石剑、石背柳


灯心草

别名:虎须草、赤须、灯心、灯草


3、利湿退黄药


垂盆草

别名:半枝莲、佛指甲、狗牙半支、豆瓣子菜、狗牙齿、鼠牙半支、白蜈蚣


金钱草

别名:神仙对坐草、蜈蚣草、黄疸草


茵陈

别名:茵陈蒿、绵茵陈、绒蒿


虎杖

别名:苦杖、斑杖、花斑杖、紫金龙、酸汤杆、山大黄、阴阳莲


温里药


丁香

别名:母丁香、公丁香、雄丁香


八角茴香

别名:大料、大茴香、舶上茴香、八角珠、八角香


小茴香

别名:土茴香、谷茴香、草茴香、谷香、小茴、小香、香丝菜


花椒

别名:秦椒、蜀椒、巴椒、川椒


肉桂

别名:桂树、牡桂、玉桂、紫桂、大桂、桂皮


干姜

别名:白姜、干生姜、均姜、药姜


吴茱萸

别名:食茱萸、吴萸、气辣子、曲药子


附子

别名: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


高良姜

别名:良姜、小良姜、海良姜、膏良姜


理气药


刀豆

别名:刀豆子、关刀豆、刀巴、马刀豆


土木香

别名:青木香、祁木香、玛奴、新疆木香


大腹皮

别名:槟榔皮、大腹毛、槟榔衣、茯毛


川楝子

别名:金铃子、仁枣

木香

别名:蜜香、青木香、五木香、南木香、云木香、广木香


乌药

别名:台乌药、香叶子树、白叶柴、青竹香、铜钱树、白背树


佛手

别名:佛手柑、密罗柑、五指柑、手柑


陈皮

别名:橘皮、橘子皮、广橘皮、红皮


枳壳

别名:川枳壳、江枳壳、湘枳壳


枳实

别名:鹅眼枳实


香附

别名:香附米、莎草根、三棱草根


香橼

别名:钩橼子、香橼柑


薤白

别名:薤根薤白


消食药


山楂

别名:鼠查、棠球子、赤爪实、山里红果


麦芽

别名:大麦芽、大麦蘖、麦蘖、大麦毛


莱菔子

别名:萝卜子


驱虫药


苦楝皮

别名:楝木皮楝树枝皮楝皮楝根皮


南鹤虱

别名:野胡萝卜子、鹤虱、窃衣子


使君子

别名:留求子、史君子、五棱子、君子仁、索子果


槟榔

别名:大腹槟榔、大腹子、槟榔子、橄榄子、槟榔玉


止血药


1、凉血止血药


大蓟

别名:鸡项草、野红花、将军草、马、虎、刺、山萝卜、牛口刺


地榆

别名:白地榆、鼠尾地榆、黄瓜香、绵地榆、红地榆、马猴枣


侧柏叶

别名:柏叶、丛柏叶


槐花

别名:槐蕊、槐米


2、化瘀止血药


三七

别名:山漆、金不换、参三七、田三七、田七


茜草

别名:茹芦、茜根、活血丹、小活血


蒲黄

别名:蒲花、蒲草黄、蒲厘花粉、蒲棒花粉


仙鹤草

别名:龙头草、金顶龙芽、刀口草、狼牙草


3、收敛止血药


白及

别名:白芨、甘根、呼良姜、白及子、白鸡儿


4、温经止血药


艾叶

别名:艾蒿叶、家艾叶、艾草


活血化瘀药


1、活血止痛药


川芎

别名:西芎、山鞠穷、香果、小叶川芎


延胡索

别名:延胡、玄胡索、元胡索、元胡


郁金

别名:马莲、黄郁


姜黄

别名:黄姜、毛姜黄、宝鼎香、黄丝郁金、郁金


乳香

别名:熏陆香、马尾香、 *** 香、天泽香


泽兰

别名:地笋、地石蚕、蛇王草、草泽兰


没药

别名:末药


2、活血调经药


川牛膝

别名:甜牛膝、天全牛膝、大牛膝、肉牛膝


王不留行

别名:奶米、大麦牛、王母牛、留行子


丹参

别名:山参、红根、紫丹参、赤丹参、血生根、血参


红花

别名:红蓝花、刺红花、草红花


桃仁

别名:白桃、毛桃、红桃


益母草

别名:益母、茺蔚、野天麻、地母草


鸡血藤

别名:血龙藤、九层风、血筋藤、紫梗藤、血凤藤、大血藤、过岗龙


3、活血疗伤药


骨碎补

别名:猴姜、石毛姜、过山龙


苏木

别名:苏方木、棕木、赤木、红赤木、红柴


4、破血消癥


马钱子

别名:士的宁树、番木鳖、苦实把豆儿、火失刻把都、苦实、马前、牛眼、大方八、马钱树,马钱科、马钱属乔木


三棱

别名:荆三棱、光三棱


莪术

别名:蓬莪术、蓬术、广术、青姜


化痰止咳平喘药


1、温化寒痰药


天南星

别名:虎掌、南星、蛇芋、野芋头


化橘红

别名:柚皮橘红、化州橘红、柚子皮


白前

别名:石蓝、嗽药、鹅管白前


半夏

别名:水玉、羊眼半夏、蝎子草、麻芋果、三叶半夏、三步跳


芥子

别名:芥菜子、青菜子、黄芥子


旋覆花

别名:金线花、夏菊、满天星、金盏花、猫耳朵花


2、清热化痰药


川贝母

别名:贝母、川贝、勤母


瓜蒌

别名:栝楼、药瓜、吊瓜


胖大海

别名:大洞果、安南子、胡大海、通大海、大海


前胡

别名:土当归、水前胡、野当归


桔梗

别名:梗草、苦桔梗、大药、铃铛花、尚头花、苦菜根


浙贝母

别名:浙贝、象贝母、大贝母、元宝贝、珠贝


昆布

别名:海带、江白菜


竹茹

别名:蛤壳、瓦屋子、花蚬壳


3、止咳平喘药


马兜铃

别名:兜铃、水马香果


白果

别名:鸭脚子、灵眼、佛指柑


百步

别名:嗽药、百条根、山百根、药虱药


桑白皮

别名:桑皮根、桑根白皮、桑皮、白桑皮


款冬花

别名:冬花、款花、艾冬花、九九花


罗汉果

别名:假苦瓜、光果木鳖、拉汉果


安神药

雄黄豆,雄黄豆怎样播种-第1张图片-


合欢皮

别名:合昏皮、夜合皮、合欢木皮


远志

别名:棘菀、细草、光棍茶、细叶远志、小草、小草根


柏子仁

别名:柏实、柏子、侧柏子


酸枣仁

别名:枣仁、酸枣核


平肝熄风药


罗布麻叶

别名:茶叶花、泽漆麻、野茶叶


蒺藜

别名:旁通、屈人、止行、刺蒺藜、硬蒺藜


天麻

别名:赤箭芝、独摇芝、离母、赤箭、明天麻


钩藤

别名:大钩丁、双钩藤


开窍药


石菖蒲

别名:山菖蒲、药菖蒲、金钱蒲、水剑草、石蜈蚣、九节菖蒲


补虚药


1、补气药


甘草

别名:国老、美草、甜草根、粉草、乌拉尔甘草


人参

别名:人衔、土精、棒棰、圆参、山参


大枣

别名:红枣、干枣、良枣

山药

别名:山芋、怀山药


白术

别名:冬术、山芥、于术、浙术


党参

别名:黄参、狮头参、中灵草


黄芪

别名:绵黄芪、独根、二人抬


2、补阳药


巴戟天

别名:鸡血藤、兔儿肠、鸡肠风、猫肠筋


肉苁蓉

别名:地精、大芸


杜仲

别名:思仙、木绵、丝连皮、丝棉木、玉丝皮


补骨脂

别名:破故纸、怀故子、川故子


蛇床子

别名:野茴香、蛇米


淫羊藿

别名:箭叶淫羊藿、心叶淫羊藿、仙灵脾


3、补血药


白芍

别名:白芍药、金芍药


当归

别名:马尾归、秦归、云归、西当归


首乌藤

别名:夜交藤、田猪头、铁称陀


4、补阴药


牛膝

别名:怀牛膝、杜牛膝、牛盖膝、牛筋


石斛

别名:林兰、杜兰、千年竹、黄草


麦冬

别名:寸冬、韭叶麦冬、麦门冬、寸麦冬


百合

别名:白百合


收涩药


五味子

别名:五梅子、山花椒、五味


五倍子

别名:文蛤、木附子


肉豆蔻

别名:肉果、玉果、顶头肉


罂粟壳

别名:米壳、粟壳


莲子

别名:水芝丹、莲实、莲蓬子

芡实

别名:水鸡头、鸡头实、鸡头子


来源:《国家药典中药实用手册》

整理:基层医师公社 羽兮

中药材山苍子

?

山苍子

拼音Shan Cang Zi

别名毕澄茄、山鸡椒、山香椒、山香根、豆豉姜、木姜子<海南>

来源本品为樟科木姜子属植物山鸡椒 Litsea cubeba (Lour.) Pers.,以果实(荜澄茄)、。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根、叶全年可采,除去杂质,晒干。

原形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10米,全体无毛,有强烈姜香。根圆锥形,灰白色。茎皮灰褐色,小枝细长,幼时被短毛。叶互生,叶柄长达1厘米;叶片长圆状披针形或长椭圆形,长5~11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亮绿色,下面灰绿色,幼时被毛,后无毛。春季先叶开淡黄色小花,雌雄异株,花序总梗纤细,每梗顶端有苞片4,上有4~6花组成小球状伞形花序;雄花花被6,雄蕊9个,3轮;雌花花被5~6,有多数不育雄蕊,雌蕊有盾状柱头。果球形如黄豆大,香辣,成熟时黑色,基部有6齿状宿存花被。

生境分部生于向阳山坡林缘、灌丛或杂木林中。亦有栽种。广布于我国南部各省区。

化学成分果实含挥发油(山苍子油)约5%,其中主要成分为枸橼醛(citral),并有柠檬烯(limonene)、桧烯(sabinene)、甲基庚酮(methyl heptanone)、香茅醛(citronellal)等。

叶含挥发油,主要含枸橼醛、桉油精(cineole)等。

树皮也含枸橼醛,并含生物碱:月桂坦他宁(laurotetanine,C19H21O4N)、异紫堇丁(isocorydine,C20H23O4N)、N-甲基-月桂坦他宁(N-methyl-laurotetanine)。

其他,尚含脂肪油,含油率果皮24.62%、果仁58.3%、脂肪酸为十二碳酸、软脂酸、油酸所组成。

药理作用1、抑菌:山苍子叶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均有抑 *** 用。

2、体外山苍子水浸液可杀灭丝虫幼虫,对血吸虫有抑 *** 用。

3、山苍子果实内含避蚊成分,40%山苍子油涂搽后8小时避蚊效果达94%以上,40%山苍子酊甘油涂搽后6小时内亦有类似效果。

4、山苍子挥发油给小鼠灌胃,有祛痰作用。

性味辛、味苦,温。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理气止痛。:用于胃寒呕逆,脘腹冷痛,寒疝腹痛,寒湿郁滞,小便浑浊。:外用治痈疖肿痛,乳腺炎,虫蛇咬伤,预防蚊虫叮咬。:感冒头痛,消化不良,胃痛。

用法用量0.5~1两;:1~3钱叶外用适量,鲜叶捣烂敷患处。

复方1、单纯性消化不良:山苍子2钱,茶叶1钱,鸡矢藤3钱。水煎服,每日1剂,分3~4次服。

2、风寒感冒:山苍子根0.5~1两,水煎服,红糖为引。

3、胃痛(虚寒型):①山苍子、香附各5钱,樟木子3钱。水煎服。②山苍子根1两,大枣5钱。水煎分2次早晚饭前服。

4、急性乳腺炎:鲜山苍子叶适量与淘米水共捣,外敷患处。

5、行军引起的脚肿:山苍子叶、三加皮各5钱,仙茅4钱、薄荷、香附各1钱。上药均用鲜品混合捣烂,加白酒适量调匀敷于患处,每日换药1次。

备注1、市售毕澄茄即本种的干燥果实山苍子。据报道,山苍子在体外对血吸虫有直接抑 *** 用,用复方山苍子(毕澄茄)丸治疗早、中期血吸虫病,粪检转阴率达90%作用;又山苍子治疗阿米巴痢疾,症状消失较快,粪检转阴率达90%左右。

2、同属植物中下列数种的果实在不同地区也有作山苍子用者:

木香子LItsea chenii Liou 主要特征为枝条赤褐色,叶片倒卵状长椭圆形或长椭圆形,下面脉明显,赤色,被长毛。生长在中山区,分布于四川。

木姜子Litsea pungens Hemsl.形态特征参阅木姜子项下。

水苍LItsea eno *** a W. W. Smith主要特征为枝黄绿色,皮孔明显。叶窄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下面有多数短毛。生于低山区疏林或林边。分布于广东、四川、贵州、云南等省。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古人是如何防瘟疫的?


学中医 慧生活


回顾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可以发现人类同瘟疫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据史料记载,中国历史上经常是十年一大疫,三年一小疫。虽然每次瘟疫都会夺走无数人的生命,但这并没有给中华民族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也没有阻挡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

古人到底是如何运用聪明智慧来防治瘟疫的?这篇文章中就有答案,让我们一同来涨姿势吧~

意念吐纳法

《素问遗篇·刺法论》提出意念吐纳法:“气出于脑,即室先想心如日,欲将入于疫室,先想青气自肝而出,左行于东,化作林木;次想白气自肺而出,右行于西,化作戈甲;次想赤气自心而出,南行于上,化作焰明;次想黑气自肾而出,北行于下,化作水;次想黄气自脾而出,存于中央,化作土。五气护身之毕,以想头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后可入于疫室。”

“又一法,于春分之日,日未出而吐之。”


药浴法

《素问遗篇·刺法论》提出:“又一法,于雨水日后,三浴以药泄汗。”

《普济方》治时气瘴疫浴汤方:“桃枝叶(十两)、白芷(三两)、柏叶(五两)上为散。每服三两,煎汤浴之,极良。”

清代刘奎《松峰说疫·卷之五·诸方·避瘟方》“于谷雨以后,用川芎、苍术、白芷、零陵香各等分,煎水沐浴三次,以泄其汗,汗出臭者无病”。


粉身法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赤散方以“牡丹五分,皂荚五分炙之,细辛、干姜、附子各三分,肉桂二分,真珠四分,踯躅四分。捣,筛为散……晨夜行,及视病,亦宜少许以纳粉,粉身佳。”该方以各种祛邪辟秽药物组成,外粉周身以御时行邪气。

同时,《肘后备急方》记载了“姚大夫粉身方”,“芎穹白芷藁本三物等分。下筛,内米粉中,以涂粉身于身。大良。”唐代孙思邀《备急千金要方》粉身散、《外台秘要》治温病粉身散方与此方同。


点眼法

清代鲍相璈首先明确提出用“人马平安散”点眼预防时疫,其组成和用法为:“冰片、麝香、飞过明雄、飞过朱砂各五分、牙硝一钱,共为细末,磁瓶紧收勿泄气,男左女右以少许点目大毗。用此入时疫病家则不沾染。”

塞鼻涂鼻法

明代雄黄开始被单独用于涂抹防疫的同时,也被用于塞鼻以防疫。吴琨在《医方考》辟瘟法中说:“凡觉天行时气,恐其相染,……仍以雄黄豆许用绵裹之塞鼻一窍,男左女右用之。或用大蒜塞鼻,或用阿魏塞鼻,皆良。”

《串雅内外编》在辟疫条下指出:“凡入瘟疫之家,以麻油涂鼻孔中,然后入病家去,则不相传染。”

注:

1、给病邪直入鼻腔制造了障碍(过滤网功能)

2、以香避秽,油性粘滞 ,故选香油。

3、探鼻取嚏,驱邪外出合升阳之法的理。


取嚏法

明代万表在《万氏济世良方》“瘟疫不相传染方”中指出:“凡入疫病之家,……既出,或以纸捻探鼻,深入令嚏之为佳。”

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所载“通气散”:“元胡索钱半、皂角川芍各一钱、黎芦五分、踯躅花二分半,用纸燃蘸药,搐于鼻中取嚏,日三五次。


悬挂佩戴法

药物悬挂、佩带是指以绛囊、绢帛或红布包裹药物,悬挂于门户、帐前或带于手臂、头顶,以预防疫病的药物外用的 *** 。悬挂、佩戴用单味药物主要有桑根、女青、马蹄屑和降香,复方主要包括老君神明白散、太乙流金散、赤散、虎头杀鬼方、除秽靖瘟丹等。

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治瘴气疫厉温毒诸方第十五》中的记载老君神明白散如下:“术一两,附子三两,乌头四两,桔梗二两半,细辛一两……一家合药,则一里无病,此带行所遇,病气皆消。”

熏香法

李时珍谓:“张仲景辟一切恶气,用苍术同猪蹄甲烧烟,陶隐居亦言术能除恶气,弭灾疹。故今病疫及岁旦,人家往往烧苍术以辟邪气。”

《验方新编》以“苍术末、红枣,共捣为丸如弹子大,时时烧之,可免时疫不染。”

《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的“避瘟丹”,由乳香、降香、苍术、细辛、川芎、甘草、枣组成,谓:“此药烧之能令瘟疫不染,空房内烧之可避秽气。”


服药法

《素问遗篇·刺法论》所载“小金丹方”,其组成、制备与服用 *** 为:辰砂二两,水磨雄黄一两,叶子雌黄一两,紫金半两,同入合中,外固,了地一尺,筑地实,不用炉,不须药制,用火二十斤煅之也,七日终,候冷七日取,次日出合子,埋药地中七日,取出顺日研之三日,炼白沙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望东吸日华气一口,冰水下丸,和气咽之,服十粒,无疫干也。方中四味药物,特别是朱砂、雄黄是后世辟瘟防疫常用的药物。

《和剂局方》所载“仙术汤”,能“辟瘟疫,除寒湿,温脾胃,进饮食。”以苍术为君,配合干姜、枣、杏仁、甘草而成。

《医方简义》中的“避瘟丸”,由雄黄、鬼箭羽、丹参、赤小豆组成,服之“可不染瘟疫也。”

《圣济总录》的“调中丸”,由大黄、麻仁、枳壳、茯苓、芍药、前胡、黄芩组成,“食后饮下,微利为度”,“辟四时疫疠非节之气”。

精神调摄法

《素问遗篇·刺法论》曰:“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因“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告诫人们“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并要求“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以达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目的。


除了上述预防十法以外,古人还特别强调饮食卫生以及个人清洁。秦汉时期的《汉律》规定“吏五日得以下沐,善休息以洗沐也”。还有记载用佩兰等草药洗浴,可以防止疾病,保持健康。元代医家还建议保持口腔清洁,指出:“凡清旦刷牙不如夜刷牙,齿疾不生”。中国很多地区至今还保持着古代传下来的预防保健习惯。南方的端午节饮菖蒲和雄黄酒等习惯,很多都同预防瘟疫有关。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千百年来的抗疫实践证明这些古老的 *** 行之有效,值得借鉴和思考。


标签: 黄豆 播种 怎样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