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有哪些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有一人还活着

牵着乌龟去散步 生活 37 0
广州市黄花岗公园清明代祭七十二烈士

公园管理方向潘达微志士墓敬献花圈。 余奕华 摄

中新网广州4月3日电 (记者 索有为)又是一年清明时,安葬着辛亥革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广州市黄花岗公园4月3日起由管理单位对园内墓葬进行代祭扫,为代替今年不能到现场的烈士亲属、社会各界人士、民众、海外侨胞完成祭扫心愿。

根据广东省、广州市有关部门及民政管理部门的要求,广州市内所有纪念性陵园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部暂停对外祭扫活动,由陵园管理单位集中进行祭扫。黄花岗公园管理方精心组织、安排全体工作人员分区域分批向墓园内革命先烈致祭,以简朴而又庄重的仪式,向烈士献上一场庄严典礼,表达无限哀思与敬意。

3日上午,广州市退役军人事务事副局长李启新出席代祭扫先烈活动,广州市黄花岗公园党支部书记陈凡、主任何小毅和副主任钟朗峰、李海辉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敬献花圈,并向烈士墓献上一幅题为“黄花存浩气,祖国在腾飞”的海内外华人书法家合作书法。该书法表达了海内外中华儿女对辛亥革命烈士的敬意,同时以新中国的腾飞告慰先烈。

当天,公园管理方还向潘达微、冯如、邓仲元等多座革命烈士及志士墓敬献花圈与鲜花、行三鞠躬礼,并整理墓区环境。

因疫情防控要求未能参加祭扫的韦树模烈士侄曾孙女韦日连通过公园说:“公园管理方今年这次代表祭拜,圆了我们后人缅怀先辈的心愿,相信先辈在天之灵会感恩的,并为新中国今天的强大美好而感到欣慰。”

据悉,“黄花存浩气,祖国在腾飞”书法由10位来自五大洲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华人书法家,于辛亥广州黄花岗起义109周年纪念日之际展开“云创作”而成,该书法还将编辑成不同版式在黄花岗公园公众号作“云展出”。(完)

广东省广州市各界人士纪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难112周年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杨朝露 通讯员王育卷)3月29日上午,广东省、广州市各界人士纪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难112周年,共同缅怀革命前辈,追思他们的英雄壮举,弘扬他们的爱国精神。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台盟省委会主委张嘉极,广州市政协领导李贻伟、姚建明、陈雄桥、黄洁峰出席纪念活动。纪念仪式由广州市政协副主席陈雄桥主持。

纪念仪式上,全体人员肃立并向烈士三鞠躬致敬。随后,张嘉极代表省、市政协,广东省委统战部一级巡视员蔡伟生代表省、市委统战部,民革广东省委员会刘小平代表省、市民革,严英仕代表烈士亲属分别敬献花圈。花圈献毕,全体人员绕墓一周瞻仰烈士陵墓。

省委统战部、市委统战部有关负责同志,省、市各民主党派,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中国同盟会广州后裔联谊会等单位负责人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亲属代表参加纪念活动。

浩气长存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新华社广州11月22日电(记者李雄鹰)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先烈中路有一处墓园,占地13万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它就是为了纪念1911年4月27日(农历辛亥三月二十九日)三·二九起义中牺牲的七十二烈士而建造的墓园,也是广州作为近代革命策源地的重要见证。

1894年兴中会成立后,孙中山就把武装起义作为救亡图存的主要手段。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连续在广东和西南地区策划了多次武装起义。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和中国同盟会的主要成员召开会议,认真总结失败教训,决定集中力量,在广州再次举行起义,把革命的火焰燃向全国,最终推翻清王朝。会后,孙中山到各地募款,黄兴、赵声负责筹划起义,广州城内建立了38个秘密据点。但因突发事件、通信不畅等原因,当黄兴最终决定4月27日实施行动时,实际上只有黄兴率领的一支队伍直扑两广总督衙门。

1911年4月27日下午五点半,黄兴率领同盟会在全国各地及华侨中挑选出的130名“选锋”队员直捣两广总督署。两广总督张鸣岐听闻到风声从后门逃走,向广东水师提督府搬救兵。革命党人找不到张鸣岐,便放火焚烧总督署,起义军在退出总督署时,与张鸣岐搬来的救兵撞了个正着,双方展开激烈的巷战。终因寡不敌众,起义失败。

黄兴率部分起义军辗转撤回香港,而未能撤出广州城的革命党人,不幸惨遭杀害。清 *** 将死难烈士的遗骸陈列在空地上。因当时的客观形势,烈士家属未敢前往认领遗体。革命党人潘达微以《平民报》记者的身份,冒死收敛了72具烈士遗体,于当年5月2日葬于广州东北郊。

因此,史称此役革命党人安息之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通称最初安葬的革命党人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黄花岗最初只是黄土一抔的墓地,甚为荒凉。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广东省军 *** 决定拨款10万元修建黄花岗烈士陵园,并于同年5月15日(农历三月廿九日)举行了周年祭典。由于局势混乱,10万元的修建款迟迟没有到位。1918年,滇军师长方声涛(烈士方声洞之兄)再次倡议并募捐为烈士修墓。1919年,在参议院议长林森的支持下,发动海外华侨募款续修墓园,七十二烈士墓基本修成。1935年建立正门,形成现在的规模。

经查,除了七十二烈士之外,尚有十四名烈士牺牲于广州起义,因此共八十六人的姓名全部刻于 *** 元老邹鲁撰写的《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石碑的背面。

黄花岗起义中涌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起义前夕,先烈们已知以寡敌众万难成功,但为了信守诺言以及唤醒同胞,依然坚持起义。先烈们纷纷写下遗书。林觉民烈士字字泣血的名篇《与妻书》便是遗书之一。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深沉的爱。黄花岗起义中牺牲的很多烈士都是国家栋梁之才,他们的精神不断激励后来者。

黄花岗以前称红花岗,潘达微认为红花不及黄花雄浑优美、风骨峥峥,所以潘达微在写安葬报告中将“红花”改为“黄花”。黄花岗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是中国辛亥革命重要的纪念地。大家来到这里,了解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领导民主革命的艰辛历程。我们坚信革命先烈的浩然正气,将激励我们前赴后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广州市黄花岗公园党支部书记陈凡说。( 来源: 新华网)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最英勇无畏的战士

国庆黄金周,广州市先烈路上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里,前来瞻仰的游客络绎不绝……陵园烈士墓冢有一座钟形碑亭,后面是一座花岗石砌成的记功坊。“这72块青石质地的纪念石,都是由海外革命党人和华侨捐献的。”讲解员向游客讲述道。

1911年4月27日,广州爆发了著名的黄花岗起义。枪号齐鸣,黄兴亲自率部从指挥机关所在地小东营出发,革命党人持短枪、背炸弹,抱着必死的决心冲向清朝反动统治的象征——两广总督署。伴随着一阵阵枪声、炸弹声、冲杀声,100多位志士臂缠白巾,在敌众我寡的情形下血战。由于筹备失当、指挥不畅等原因,黄兴部孤军奋战,起义最终失败。革命人潘达微冒死出头奔走,收殓烈士遗骸72具,葬于城东红花岗。当年11月,广州人民大规模公祭烈士,之后爱国人士和华侨捐款兴建陵园,改名黄花岗。

“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孙中山曾对黄花岗起义给予高度评价。这是革命党精英与封建势力的殊死一搏,虽牺牲惨烈,但革命党人表现出的视死如归的勇毅,在全国影响极大。当时清朝官员胆战心惊,哀叹“人心如此,天意可知”。半年后,武昌起义爆发,不到三天,武汉三镇光复。不到一个月,全国13省宣布独立。

除了可以查到姓名的“七十二烈士”,无名无姓者不计其数。已知的参与黄花岗起义的烈士,平均年龄不到30岁。一批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为理想、革命和中华民族的未来,不顾个人安危,走上革命最前线。七十二烈士中有留学生、海外侨胞、记者、教师、工人、农民、军人,不少人家境优越,但凭着革命的理想和信念,选择了舍生取义。

七十二烈士之一的喻培伦,放弃富足生活,一心投身革命,潜心研制武器弹药。起义中,他胸前挂一大筐炸弹,奋勇当先,被捕后高喊“学术是杀不了的,革命党人尤其是杀不了。”“本日驰赴阵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书此以当绝笔。”作为统帅的黄兴在黄花岗起义前给孙中山及南洋同志的绝笔书中这样写道。“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这是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写下的千古绝唱《与妻书》,字字泣血,在壮烈中平添一分柔情。这些文字流传至今,诠释了一代革命人的高尚情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黄花岗烈士为国捐躯,激励我们像先辈一样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为民族复兴而竭尽全力。”参加黄花岗起义的革命志士但懋辛的孙女但昭葳说。以七十二烈士为代表的仁人志士是最英勇无畏的战士,所留下的宝贵精神,穿越百年仍激荡着人们的心灵……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16位来自这个村

家乡将建烈士纪念广场,纪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25日,记者从广州市花都区三华村获悉,该村将在“中国同盟会番花分会”旧址“集之徐公祠”修建“黄花岗起义花都籍烈士陈列室”,以及在村内修建“辛亥革命烈士纪念广场”。

烈士后人到黄花岗公园

4月27日是黄花岗起义纪念日。近日,在进入黄花岗公园人群中,有来自广州市花都区三华村的徐姓代表等,“我们都是革命烈士的后代,去年我们村还专门组织大家前来祭奠,今年由于有疫情,我们只是派了代表前来。”

1911年中国同盟会发动的辛亥广州“三·二九”起义(即黄花岗起义),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孙中山曾这样评价:“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三·二九”起义牺牲的七十二烈士中,有18名为广东花县籍(今广州市花都区),大多数为农民。他们出身平凡,怀揣着朴素的革命理想,为家乡、为国家慷慨赴义。

根据三华村有关负责人介绍,“安葬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的烈士中,这18名花都籍烈士中的16位是花都三华村徐姓人。”

村中祠堂成为革命据点

位于花都区三华村的集之徐公祠是中国同盟会番花分会旧址,当年黄花岗起义敢死队长徐维杨在此招募同乡参加革命。

根据三华村收集徐维杨后人的回忆文章等有关文献显示,1909年秋,徐维扬和莫纪彭受同盟会南方支部派遣,回三华村发展会员,组织成立番花同盟分会。分会机关设在花县三华村“集之徐公祠”后楼上,分会负责人曾多次在楼上聚会密商,黄兴也几次秘密到此指导。分会成立后,大力发展会员,上至清远,下至番禺,入会者达1000余人。

黄花岗起义前,徐维扬受黄兴之托,在分会中挑选勇敢善战、精悍可靠的青壮年百余人,组成“选锋队”(敢死队)。1911年4月27日(旧历辛亥年三月二十九)下午5时30分,革命党“敢死队”130多人,在黄兴率领下举行起义。

烈士家乡修建纪念广场

如今,三华村内祠堂、书院、门楼、民居、冷巷、禾坪、井泉、水塘、河涌、路桥、圩市、古树名木等,已然构成了花都区域内更大、最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其中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资政大夫祠建筑群占地27亩多,是一组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融中原文化与岭南传统文化于一体的传统建筑。

据介绍,三华村正积极创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根据计划,三华村将是充分发掘、保护和整合本村的历史文化资源,按“修旧如旧”原则对残破的旧建筑进行修缮,对文物保护单位级别进行提升。同时,村大力整治村落环境,全面清理收破烂的店档,疏浚周边的河涌,建设古董街、园林绿道、文化广场、临水栈道、滨水平台等景区,种植黄花风铃、宫粉紫荆等观赏性花木,形成一个环境清幽、设施完善、积淀厚重的文化历史街区。

广州市花都区三华村有关负责人介绍,该村将在“中国同盟会番花分会”旧址“集之徐公祠”修建“黄花岗起义花都籍烈士陈列室”,同时计划在村内修建“辛亥革命烈士纪念广场”。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曾卫康 通讯员 刘康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李琳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有哪些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有一人还活着-第1张图片-

黄花岗72烈士31人为华侨 专家谈侨与“三·二九”起义

中新社北京4月27日电 (记者 徐文欣)27日是“三·二九”起义112周年。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三·二九”起义在广州爆发,一批“为天下人勇于赴死”的青年才俊前赴后继,在敌众我寡的情形下血战到底,英勇牺牲,后被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在这72人中,31人为华侨。

华侨是“三·二九”起义的重要酝酿者、支持者和参与者。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张应龙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1910年秋,孙中山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召开秘密会议,华侨成为起义的重要支柱、宣传的主力军以及革命经费的主要来源。

槟榔屿会议后,华侨在香港设立统筹部作为起义指挥机构、从海外购运起义所用的枪支弹药并踊跃参加“选锋”(敢死队)。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理事任贵祥在《华侨与黄花岗起义述论》一文中指出,“据统计,回到中国香港集中准备参加起义的南洋华侨至少有500人。他们争先返国效力,甚至因人数过多,由抽签以决定回国参加者。”

经过几个月的筹划,4月27日,黄兴率起义者冲向两广总督署。但由于筹备失当、指挥不畅等原因,众多风华正茂的爱国青年失去生命。其中,最小的18岁,更大的52岁,其余多为二三十岁的青年。潘达微冒死出头奔走,收殓烈士遗骸72具,葬于广州城东红花岗,之后爱国人士和华侨捐款兴建陵园,红花岗改名黄花岗。

献身的华侨烈士个个英勇壮烈,宁死不屈。任贵祥在《华侨与黄花岗起义述论》中写道,郭继枚和余东雄跟随黄兴英勇进攻,双双战死 。郭继枚生在南洋,稍长回国,父亲欲为他订婚,郭继枚说,男儿志行未遂,何以家为?但父亲一再坚持,勉强成婚,婚后不久他前往广州参加革命,他对妻子说,这一去成败不一定,假如不幸失败,切不可过于挂念我,还要请你替我孝养老父!另一华侨烈士余东雄15岁即加入同盟会,牺牲时年仅18岁。当初因他年龄小,同盟会未准他回国参加起义,他再三恳求,才被批准。

在华侨诸烈士中,年龄更大的罗联曾在牺牲前高呼:“中国非革命无以救亡,望后起者努力前进,勿中馁云。”印刷工人李文楷曾在临行前对朋友说:“必须为国家作一番惊天动地事业,以救国家危亡。此次回国,乃抱着此一愿望,与诸君为最后一次聚首!”可以说,起义中视死如归的华侨比比皆是。

“为纪念革命先驱,弘扬革命精神,马来西亚槟榔屿会议旧址改建为孙中山槟城基地纪念馆,爱国人士和华侨捐款兴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张应龙说,“三·二九”起义是华侨爱国精神的缩影。他们的义举有口皆碑,他们的贡献将被铭记。(完)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四川和安徽籍各有3人,其中二人追封大将军

喻培伦,四川内江人。出身富商之家,自小聪颖,于化学上别有天分,本可成为一极优秀之科学家,奈何当时国家满目苍痍,年轻的喻培伦只好放下科学救国的抱负,走上铁血缔造民国之路。黄花岗起义前,他三天三夜未睡觉,赶制出炸弹一百多颗。牺牲时年25岁。1912年,被南京临时 *** 追赠为“大将军”,章太炎亲笔为之立传。今内江市有“喻培伦大将军纪念馆”。

饶国梁,四川大足(今属重庆市)人。1909年在香港结识黄兴后加入同盟会。1911年初受黄兴派遣,参与起义准备工作。黄花岗起义中牺牲,年仅23岁。遗言:“吾辈不死,国民不生,牛马奴隶,生何荣焉。求仁得仁,死何憾焉。”1912年,被南京临时 *** 追赠为“大将军”(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被追封为“大将军”的仅二人)。今大足县有“饶国梁纪念馆”和“饶国梁烈士纪念碑”。

秦炳,四川广安人。少习拳击、剑术。1907年加入同盟会。黄花岗起义中牺牲,时年28岁。今广安县城有“秦炳路”,即为纪念他而命名。

宋玉琳,安徽怀远人。早年曾与陈独秀、柏文蔚等人组织岳王会。后加入同盟会,参与广州黄花岗起义,牺牲时年31岁。其早年家书中有云:“富贵利禄岂能动,生死绝不变初衷。”可见其气概,此真大丈夫也!今安庆市有玉琳路,即为纪念他而命名。

程良,安徽怀远人。年少时家贫,清提督李绍武老而无子,收程良为义子。稍长通文史,膂力过人,诚朴侠义,人称“呆公子”。1905年加入同盟会。黄花岗起义中牺牲,时年28岁。今安庆市有程良路,即为纪念他而命名。另外,怀远县荆山镇白乳泉公园内有双烈祠,是纪念宋玉琳、程良的专祠,建于1930年。

石德宽,安徽寿县人。少年能文,夙有大志,曾入安徽陆军学校读书。1903年结识陈独秀等人,担任岳王会皖部纠察员。1906加入同盟会。黄花岗起义中牺牲,时年26岁。今安庆市有德宽路,即为纪念他而命名。

铁血铸脊梁,青山埋忠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李德山的革命传奇之路

回顾历史,自1840年 *** 战争开始,我国就陷入了"百年屈辱"当中,无数国人在麻木和屈辱中挣扎求存,在西方坚船利炮下卑躬屈膝。面对国家的危难,无数仁人志士和革命先驱毅然挺身而出,舍生取义,希望救亡图存,能够拯救这个国家民族。现在,我们之所以能够过着和平安乐的生活,能够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能够民族平等,共襄盛举,很显然是与这些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分不开的。李德山就是这些革命先驱中的一员,壮烈牺牲时年仅42岁。他不仅是著名的武术家,还是民族英雄冯子材的麾下战将,更是名动寰宇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李德山,名亭昭,号泽三,1868年4月30日出生于广西桂平县宣一里孔村(今江口镇东升村),幼时取名七生。李德山受父亲李七影响,从小爱好武术,12岁那年师从龙华寺的了一法师,练就了一身好功夫。1884年秋天,宣一里举行游神赛会,在江口圩摆设擂台,比武助兴。李德山跃台攻擂,打败外地拳师,一时名噪浔州府。

1883年12月,法国侵略军向清 *** 和活动于中越边境的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发起进攻,挑起中法战争,进而攻占越南军事重镇谅山,逼近镇南关(今友谊关),清廷大为震动。

1885年3月,清朝帮办广西军务冯子材老将临危受命,镇守南疆。冯子材到任后随即在钦州招募新兵,李德山闻讯后,从浔州府一路跋山涉水来到钦州,应募入伍,先当一名什长(辖10名士兵)。后来,上司发现他孔武威猛,身手了得,便调他进入冯子材的亲兵营,当了一名副管带。

大敌当前,李德山便向冯子材献上一计:专门成立一支大刀队,以大刀与敌短兵相接,避敌火器善远战之长。于是,李德山被擢升为管带,并担任大刀队长。镇南关战斗打响之后,李德山率领大刀队跃出战壕,杀人敌阵,杀得敌人鬼哭狼嚎,自己也多处中弹受伤。经过一番激战,冯军取得了镇南关大捷。

然而,腐朽无能的清 *** 害怕战果引起西方侵略者的报复,于1885年6月9日,与法国签订了臭名昭著的《中法会订越南条约》,中法战争宣告结束。此战,清 *** 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面对这个结果,李德山非常愤怒和无奈,目睹了清 *** 一系列倒行逆施的腐朽统治,李德山非常失望,进而痛恨着满清 *** 的所作所为。此后,清廷忌惮冯子材的战功,裁汰冯部官兵,李德山满腹牢骚地回到桂平老家。此时的李德山深感时局不济,民族危亡,然而却报国无门,郁郁寡欢。

有一天,他到江口赶圩,看到两大汉杂耍卖艺,便向旁人打听来由,知道两人是驻扎在万江村的天地会"嘉义堂"的成员,他们的头领叫张家驹。天地会"拜天为父,拜地为母",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李德山一下醍醐灌顶,找到了人生奋斗的目标。

几天之后,他来到万江村,加入了天地会。张家驹看到李德山精明强干,武功高强,不久便主动让堂主之位于他,李德山就这样被推举为嘉义堂的更高首领"大哥"。李德山任堂主后,整顿内部,严明纪律,只许会员打劫为富不仁者,不准伤害无辜百姓,告诫会员一切要以反清大业为重。嘉义堂经过整顿后,面貌焕然一新,从此声名鹊起。就这样,李德山开始了他推翻清 *** 的人生征程。

1897年李德山偕同父母、弟德威迁到柳州府罗城县龙岸乡定居,化名"谭三"。靠务农和当游贩维持生计,并以教拳习武为名组织"0会",同游勇头领从事反清活动

1900年,清 *** 被八国联军打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向列强赔偿白银四亿五千万两。

李德山深感时不我待,如果再不推翻满清统治,中国就会滑入深渊,万劫不复。1903年,他与广东天地会首领左麟书取得联系,密谋同时发动起义,李攻桂林,左打广州,遥相呼应。不料,起义尚未举行,奸细就向清 *** 告了密。清 *** 随即悬赏缉拿李德山。李德山只得潜回龙岸,伺机而动。

1904年(光绪三十年) 6月,游勇陆亚发发难反清,率万余人攻占柳城、庆远(今宜州)、永福等地。李德山闻讯,打出嘉义堂的旗号,在三岔圩起事。清廷急调重兵围攻,义军不支,终告失败,李德山又被迫潜回罗城龙岸。

1906年夏天,李德山与柳城会党首领欧华周、吕六商定,分别在在石龙、穿山、罗城一带活动,计划袭取柳州、庆远。因事机不密,为柳庆镇总兵黄忠浩查悉,德山被捕关押在柳城县监狱。半年后,欧华周买通官府,将李德山保释出狱。

屡次起义屡次失败,李德山感到苦闷彷徨,前程茫茫,他变得焦虑和伤感,完全看不到成功的希望。

1905年,也正是李德山积极从事反清斗争的时候,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同盟会会员刘古香回到柳州,以办学为名,秘密宣传革命。1906年他结识了李德山,刘古香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向李德山介绍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苦闷彷徨的李德山听后感到耳目一新,热血沸腾。1907年在介绍下,加入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并担任联络员。

此时的李德山接受了同盟会纲领的洗礼,成为了坚定地革命党人,他看到了推翻满清王朝的希望,并愿意为了这份事业,随时准备慷慨就义。

1909年,李德山与刘古香等同盟会会员人发动"柳州起义",在清军优势兵力的围攻下,激战四昼夜,后因缺乏武器弹药,被迫退入四十八弄(今属鹿寨县),起义惨遭失败。清 *** 又着力缉拿李德山与刘古香,二人被迫避走广州。

1910年(宣统二年) 1月,李德山在广州策动新军军官密谋举事,他和几个同盟会成员潜入广州府学宫群治学堂,准备接应。清军探悉此事,大肆搜捕。李德山遂潜回广西平南县丹竹乡都兴村韦玉卿家躲藏。在韦家三个多月中,教了两堂拳馆,授徒二三十人,教导出了豪侠仗义的都兴"五虎将":韦统铃、韦统淮、韦树模、韦荣初、韦斯昭。授艺之余,李德山向"五虎将"介绍了孙中山的同盟会纲领,领导他们立志反清、救国救民,并把他们介绍加入同盟会。

此时的李德山慷慨豪情,意志勃发,经过了无数的洗礼,已经成为了合格的革命党人以及合格的革命党带路人。他将带领着五虎将和其他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一起谱写壮烈豪情的史诗悲歌,喋血广州,用鲜血和尸骨,铸就中国推翻封建王朝的康庄大道。

1911年1月,同盟会积极筹备在广州再次发动大规模反清武装起义。由黄兴、赵声总负责,刘古香参与策划。3月初,黄兴要求刘古香在广西选拔二十名"先锋"(敢死队) ,带头攻打两广督署。刘古香将任务交李德山。李德山与平南丹竹的韦五洲商量,带领包括"五虎将"在内的28名同盟会员赶往广州。同盟会在准备起义的同时,清 *** 也加强广州城的戒备,加紧搜捕革命党人。起义总指挥黄兴看到形势紧急,决定于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提前发动起义。

但是,起义统筹部编制课的负责人陈炯明主张推迟起义,有人则临阵退缩。这时,李德山朗声说道:"事已至此,岂有退却之理?我们只有死得其所,才不负同胞重托。即使失败,四万万同胞自有人响应继承,何必多虑!"

黄兴听后高兴地说:"你的话正合我意。"随后又说:"我今天既入五羊城,不举事就不打算出去。"李德山激动地表示:"德山亦甘愿与克强先生共生死!我们广西同志既已来到广州,若举事不成,绝不活着回去!"

于是,黄兴最后定在农历三月二十九日起义,李德山又表示:"我们广西人历来惯打头阵!参加先锋的二三十个同志,人人懂得惟有革命成功,国家民族才有希望,个个抱定决心,到起事那天,一定要冲锋在前,即使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

4月27日 ,同盟会在广州起义。黄兴亲率100多名敢死队员攻打两广总督衙门,李德山率领广西志士,在广东、湖南等省及华侨志士掩护下,由小东营出发,迅速冲入督署,打垮总督张鸣歧的亲兵卫队,击毙清军管带金振邦。不久,清兵千余人包围督署。黄兴下令撤退,李德山等由督署冲出,适遇广东徐维扬等志士,遂合力转进至小北门高阳里口,旋即遭到大队清军阻击。李德山率队占领源成米店,以米包筑垒作掩护,浴血奋战一昼夜,打死打伤清军多人。清军纵火焚烧米店,李德山不得已率队突围,不幸弹中腮部,负伤被捕。

水师提督李准亲自审讯李德山。他早就听说李德山武功高强,今又亲眼看到他高大威武,便想劝降并收为保镖,说道:"若能迷途知返,痛改前非,则尚为时未晚。本提督宽大为怀,当奏准朝廷,网开一面,准予戴罪立功。是则富贵荣华,唾手可得。何去何从,还望李先生三思。"

李德山大义凛然地说道:"大丈夫为国捐躯,份内事也。我岂不能致富贵者,是因不能如你辈认贼作父,不知羞耻!"

清朝官员劝降不成,只好把这个坚贞不屈的反清斗士杀害了,是年,李德山年仅42岁。事后,人们将李德山遗体入殓,埋葬于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曾这样评价广州起义:"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已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队伍役并寿。"

参考资料《铁血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历史故事》

浩气长存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新华社广州11月22日电(记者李雄鹰)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先烈中路有一处墓园,占地13万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它就是为了纪念1911年4月27日(农历辛亥三月二十九日)三·二九起义中牺牲的七十二烈士而建造的墓园,也是广州作为近代革命策源地的重要见证。

1894年兴中会成立后,孙中山就把武装起义作为救亡图存的主要手段。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连续在广东和西南地区策划了多次武装起义。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和中国同盟会的主要成员召开会议,认真总结失败教训,决定集中力量,在广州再次举行起义,把革命的火焰燃向全国,最终推翻清王朝。会后,孙中山到各地募款,黄兴、赵声负责筹划起义,广州城内建立了38个秘密据点。但因突发事件、通信不畅等原因,当黄兴最终决定4月27日实施行动时,实际上只有黄兴率领的一支队伍直扑两广总督衙门。

1911年4月27日下午五点半,黄兴率领同盟会在全国各地及华侨中挑选出的130名“选锋”队员直捣两广总督署。两广总督张鸣岐听闻到风声从后门逃走,向广东水师提督府搬救兵。革命党人找不到张鸣岐,便放火焚烧总督署,起义军在退出总督署时,与张鸣岐搬来的救兵撞了个正着,双方展开激烈的巷战。终因寡不敌众,起义失败。

黄兴率部分起义军辗转撤回香港,而未能撤出广州城的革命党人,不幸惨遭杀害。清 *** 将死难烈士的遗骸陈列在空地上。因当时的客观形势,烈士家属未敢前往认领遗体。革命党人潘达微以《平民报》记者的身份,冒死收敛了72具烈士遗体,于当年5月2日葬于广州东北郊。

因此,史称此役革命党人安息之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通称最初安葬的革命党人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黄花岗最初只是黄土一抔的墓地,甚为荒凉。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广东省军 *** 决定拨款10万元修建黄花岗烈士陵园,并于同年5月15日(农历三月廿九日)举行了周年祭典。由于局势混乱,10万元的修建款迟迟没有到位。1918年,滇军师长方声涛(烈士方声洞之兄)再次倡议并募捐为烈士修墓。1919年,在参议院议长林森的支持下,发动海外华侨募款续修墓园,七十二烈士墓基本修成。1935年建立正门,形成现在的规模。

经查,除了七十二烈士之外,尚有十四名烈士牺牲于广州起义,因此共八十六人的姓名全部刻于 *** 元老邹鲁撰写的《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石碑的背面。

黄花岗起义中涌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起义前夕,先烈们已知以寡敌众万难成功,但为了信守诺言以及唤醒同胞,依然坚持起义。先烈们纷纷写下遗书。林觉民烈士字字泣血的名篇《与妻书》便是遗书之一。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深沉的爱。黄花岗起义中牺牲的很多烈士都是国家栋梁之才,他们的精神不断激励后来者。

黄花岗以前称红花岗,潘达微认为红花不及黄花雄浑优美、风骨峥峥,所以潘达微在写安葬报告中将“红花”改为“黄花”。黄花岗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是中国辛亥革命重要的纪念地。大家来到这里,了解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领导民主革命的艰辛历程。我们坚信革命先烈的浩然正气,将激励我们前赴后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广州市黄花岗公园党支部书记陈凡说。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有18人来自这个县,基本都是农民或工人

2015年3月底,为了纪念104年前的那场享誉中外、影响深远的黄花岗起义,广州举办了“血沃乡梓——广州‘三·二九’起义花县籍十八烈士事迹展”。在此之前,或许很多花都区(原花县)人也未必知道,自己这块面积约略只相当于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上,在100多年前那场关乎着国运的重大事件中,竟涌现出了多达18位的殉国英烈,几乎占总数的四分之一(按72人算正好是四分之一,但实际上烈士至少有86人)。

花县也是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的故乡。洪秀全的功过是非不是本文的着眼点,暂且略过不提。但有一点必须指出,洪秀全的反清故事还是在当地留下了很深的影响,从而让当地许多民众对满清 *** 的统治非常不满。

1909年,同盟会员、时年22岁的广东花县三华村人徐维扬回到故乡,建立了中国同盟会广东番(禺)花(县)分会,并担任负责人。徐维扬发动族人入会,仅仅数月,就发展会员二三百人。据后来参加者回忆,期间黄兴也曾多次冒险潜入花县鼓舞士气。

徐维扬

1911年黄花岗起义前夕,徐维扬受黄兴所托,从同盟会番花分会中挑选了百余名精壮,组成“选锋”(敢死队),后来因清军 *** ,只有40余人得以进入城内,参加起义,并有18名烈士英勇捐躯。

黄兴

当时,一同参与战斗的,有不少是“官二代”或“富二代”,但来自花县的这些勇士,则基本上都是贫苦的农民或侨工。他们虽然读书不多,但得益于广州领风气之先的优势,与那些年轻的留学生一样,同样认可了共和的基本理念并不惜为之殉身。江继复就是其中一员,他因年纪较大,报名参加选锋时,负责人徐维扬劝说他不要上阵,他却慷慨陈词:“吾年虽老,尚少黄忠十余岁,岂遽无用哉!”最终,擅长武术、精于射击的江继复,坚持加入了选锋,并在攻打督署的战斗中一马当先,英勇杀敌,后在撤退时不幸为流弹击中,壮烈牺牲。

黄花岗花县烈士徐松根

花县这18名烈士,大多数人都没有留下多少资料,更没有留下生前的照片。牺牲时他们之中更大的50岁,最小的才20岁。他们身故后,他们的家人也曾一度陷于困苦之中。然而,他们原本很平凡的人生却因为参与了这次不平凡的起义,事实上给许许多多的人送来了共和的曙光,从而具有了非凡的意义。

今录18名烈士名单如下:

徐容九,花县三华村人,牺牲时35岁。

徐佩旒,花县三华村人,牺牲时30岁。

徐临端,花县三华村人,牺牲时37岁。

徐日培,花县三华村人,牺牲时29岁。

徐保生,花县三华村人,牺牲时20岁。

徐进炤,花县三华村人,牺牲时33岁。

徐满凌,花县三华村人,牺牲时50岁。

曾日全,花县新街人,牺牲时43岁。

徐熠成,花县大华村人,牺牲时30岁。

徐广滔,花县大华村人,牺牲时35岁。

徐培添,花县大华村人,牺牲时33岁。

徐礼明,花县大华村人,牺牲时23岁。

徐昭良,花县大华村人,牺牲时24岁。

徐茂燎,花县大华村人,牺牲时26岁。

江继复,花县平山村人,牺牲时50岁。

徐廉辉,花县五华村人,牺牲时31岁。

徐松根,花县五华村人,牺牲时28岁。

徐应安,花县五华村人,牺牲时29岁。

(说明:因资料不足,论述不充分或不准确的地方欢迎朋友们指正!)

标签: 黄花岗 烈士 一人 活着 哪些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