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大家会登高、赏菊、饮重阳酒、吃重阳糕。那么,重阳节的这些风俗从何而来?过去上海地区人们怎么过节?一起了解一下吧~
登高望远是重阳风俗之一。
图为王弘力《古代风俗图·登乐游原》
重阳节的传说
《周易》把自然数的奇数一、三、五、七、九称之为“阳数”,偶数二、四、六、八称之为“阴数”。而“九”是自然数中更大的数,《周易》以为“九”是“阳之极数”。顾名思义,“重”就是重复、重叠,把“九月九日”称之为“重阳”,就是两个“阳数九”重叠的意思。在民间口口相传的风俗中,登高、佩戴茱萸囊就成了这一个节日的主要风俗。
重阳登高和重阳糕
中国幅员辽阔,有山地,有平原,平原无山可登,这样一来不是给希望登高避凶者带来了困难吗?于是,有人想到了汉字的谐音原理,用吃糕代替登高。
宋代,在平原无山的地区或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里,用吃糕代替登高已成为重阳节的主要风俗。
北宋的《东京梦华录》中记:
汴京(今开封市)城内,重阳“前一二日,各以蒸糕馈送,上插彩小旗”。
南宋《梦粱录》中也讲:
“此日都(指今杭州市)人店肆,以糖面蒸糕,插小彩旗,名曰‘重阳糕’。
重阳糕与通常食用的糕无明显差别,只是在糕上插上了一面三角形的纸质小彩旗。其道理也很简单,古代旗帜多用于军队,旗帜所指就是军队所在,旗帜插在糕上,即寓意人已登上高山,当然,吃重阳糕就代表了重阳登高。
华亭人陈金浩所作《松江衢歌》:
小红旗插白糖糕。
默缀重阳无菊粉,
一览凭楼远市嚣。
江城何处可登高,
农家自制的重阳糕通常为糖糕,在糕上插一小纸旗就成了重阳糕,这就是所谓的“小红旗插白糖糕”。
重阳糕的特点就是上面插着的重阳旗
重阳糕也是商人为促销商品,充分借用古代重阳风俗而精心设计的风俗食品。
上海出版的《图画日报·营业 *** ·卖重阳糕》的配画诗中讲:
《图画日报·营业 *** ·卖重阳糕》
重阳须食重阳糕,片糕搭额愿儿百事高。
此风不自今日始,菊糕滋味殊堪饱老饕。
重阳糕内掺以菊花粉,所以也被叫作“菊花糕”,在重阳的清晨,家长把重阳糕切成薄片,贴到小孩的额上,再喊三声“愿儿百事俱高”,用以祝愿儿童健康,顺利的成长。这也是上海保存的重阳古风。
《图画日报》所绘“卖重阳糕”图
图中小孩手里拿的就是重阳旗
阿拉上海的登高
吴友如绘重阳登高图
上海地处苏南江南水乡的边缘 ,地形以平原居多,只有在西部的松江、青浦区境内依稀分布几座小山,其中横山又称“横云山”,多乌臼,重阳季节,红叶红遍山头,成为松江人重阳登高之首选。
上海县并没有山,坐落在上海县城墙上的天后宫丹凤楼是上海的制高点,登丹凤楼则是上海重阳登高之首选。
清《三姑嬉弈图》,
左边是黄浦江,右边是上海城墙,
建在城墙上的楼就是天后宫的丹凤楼,
(原图藏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上海的重阳登高活动首选之地就是上海的制高点,到丹凤楼登高远眺黄浦江的春潮秋涛也被叫做“凤楼远眺”,成为“沪城八景”之一。
上海无山可登,高楼大厦是重阳登高的好去处
1853年丹凤楼毁于兵燹,好在上海建在城墙上的建筑还有大境阁,制胜台几处。于是,重阳登高一度转移到大境阁。1912年上海拆除城墙,似乎已没有高度较高的场所,于是,又只得改到高度并不高的豫园的大假山,而实际上大假山并不大,也不高,容纳不了几多人,重阳登高的活动也渐渐地被上海人遗忘。
豫园老照片,图后面就是大假山
如今,九月初九的重阳节还被定为“老年节”,老年节的活动很多,而“登高”是主要活动之一。上海有众多的高楼大厦,登高是强身健体的运动,对老年人来说,“登高”也寓意健康、高寿。
图文:上海市档案馆官微@档案春秋(作者:薛理勇)
编辑:周宝平
重阳节经常吃重阳糕饮的是什么?蚂蚁庄园2020年10月25日今日答案重阳节经常吃重阳糕饮什么酒,可能还有很多小伙伴不知道我国传统重阳节习俗里经常会吃重阳糕喝什么,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今天的正确答案吧,选对答案的话就可以领取180g小鸡饲料了!
支付宝蚂蚁庄园10月25日问题:
我国传统习俗中,重阳节经常吃重阳糕,饮
雄黄酒
菊花酒
答案:菊花酒
答案解析:重阳佳节吃重阳糕,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以上就是这次蚂蚁庄园10月25日每日一题答案的全部内容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友情提醒,别忘了前往蚂蚁庄园领取奖励哦!
来源:游戏369
四大名著里的重阳故事,你了解吗?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重阳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历代文人墨客笔下,它留下了诸多踪迹。重温古典四大名著,让我们透过经典文学作品了解重阳节俗里蕴藏着的文化基因。
重阳赏菊(新华社)
在中国,农历一月一的春节、三月三的上巳节、五月五的端午、七月七的乞巧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传统节日。一、三、五、七、九在《周易》中属“阳数”,“九”为更大的阳数,故称重九为重阳。到了九月初九这天,我们便迎来了重阳节。
《西游记》剧照
在《西游记》中,对数字“九”的运用十分普遍。像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占据花果山时手下有七十二洞妖王,这些数字都是九的倍数。而整个取经过程也是在“九九八十一难”后才修成正果。“九九八十一”正是“重阳之数”,可见古人对阳数有着独特的情感,重阳节也就显得与众不同。
《红楼梦》剧照
《红楼梦》里的重阳,是一场充满文化味的诗会。书中第三十八回里,“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便描写了大观园群芳赛菊花诗、开螃蟹宴的场景,尽显贵族之家、风雅之趣。篇中,宝玉送给史湘云的桂花糖蒸新栗粉糕,便是重阳应景糕点。
席间,众人所作的“菊花诗”中,“谁怜我为黄花瘦,慰语重阳会有期”“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及“螃蟹咏”中的“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均明确提到重阳。
从文中关于赏菊、蒸糕、欢宴、吃蟹等细节可以看出,清代贵族之家重阳风俗与前代相似,这些习俗大多也流传至今。
《水浒传》剧照
翻开《水浒传》,来到第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宋江就是在“又早秋凉,重阳节近”之时设了菊花之会——“宋江便叫宋清,安排大筵席,会众兄弟,同赏菊花,唤做菊花之会……忠义堂上遍插菊花,各依次坐,分头把盏。堂前两边筛锣击鼓,大吹大擂,语笑喧哗,觥筹交错,众头领开怀痛饮。马麟品箫唱曲,燕青弹筝。不觉日暮。”
席间,宋江趁酒意赋《满江红》一词,便有“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见碧水丹山/黄芦苦竹/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由此可见,重阳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日子。
《三国演义》剧照
在《三国演义》中,魏文帝曹丕绝对算得上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九日与钟繇书》是现存较早详细诠释重阳节的文献。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所谓“长久”,应有长寿之意。从中可知重阳节与祈求长寿相关,多以宴飨聚会为主要活动。而从中“俗嘉其名”来看,重阳应是当时习俗认可的普遍现象。既然普遍,那便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或许,三国时代的重阳节俗也是由来已久的。
整理:陈逸蕙(实习) 董大正
资料:故宫出版社 博览群书
来源:光明网
关于重阳节要吃重阳糕,大家了解多少呢,可以进来看一下!重阳糕又是被称为花糕的,而且讲究的重阳糕呢,是要做成九层的,像一座宝塔,上面还要做成两只小羊,这样是符合重阳的意义的,有的重阳糕上面呢,是会插上一个小红纸旗的,并且也会点个蜡烛灯这大概就是用了"点灯"和"吃糕"来代替"登高"的意思吧。
其实说起来这个重阳节的文化啊,意义就是着重在这个"糕"子上面,借着这个谐音和 *** 糕的各种的谐音,表现出了呈祥纳福的祝福的,而且这个重阳糕的 *** *** 和习俗是有关系的,每个地方的基本上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关于它的缅族文化的寓意和起源,也是有很多的说法的。
花糕的起源是在刘裕有一年在彭城过重阳节的时候呢,因为一时兴起,便骑着马登上了项羽的戏马台,等到他称帝之后呢,就规定了在每年的九月九日这一天呢,为骑马射箭,校阅军队的日子,根据传说呢,后来流行的重阳糕呢,就是当时给士兵们发的干粮。
还有一个传说呢,是流传在陕西的附近,当时明朝的庄园状元,康海就是陕西武功人,他在参加完乡试之后呢,便卧病在了长安,等到放榜之后呢,报喜的报子把这个喜讯送到武功的时候呢,这个时候的康海是还没有到家的,当时家里没有人打发赏钱,所以报子也不肯走,一定是要等到康海回来,等到康海病好之后回到家的时候呢,已经是重阳节了,然后他就给了报子赏钱,并且蒸了一锅糕给他,当做他回程的干粮,而且当时又多蒸了一些分给了邻居,因为这个糕是庆祝康海考中了状元的,所以后来呢,只要是有子弟上学的人家呢,就会在重阳节这天蒸糕分发的,就是为了讨一个好的兆头,所以这个重阳节吃糕的习俗就这样有了。
好啦,虽然说重阳节吃重阳糕这个来历不能准确,但是确实是在这一天是吃重阳糕的,所以其实我们也不用太纠结。
这周三(10月17日)就是2018今年的重阳节了,重阳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日期定为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是一个韵味十足的节日。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古代流传下来的民间习俗被大家淡忘,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重阳节习俗以及由来介绍,节日到来之际,来文中长知识吧。
重阳节来历
有关于重阳节的来历,有传闻记载,这一天是九月初九,在古代奇数为阳,“九”代表着阳书更大,双“九”代表着双阳也就是重阳的意思。这也是重阳节名字的由来。重阳节不是纪念某个人或者某件事,只是古代用来祭祖、祈福的一个节日。
而且重阳节恰逢每年的秋季,所以重阳节的习俗也大部分和秋季代沟。
重阳节习俗
赏秋菊
菊花盛开在深秋,重阳节前后是最旺盛的时期,所以,在古代重阳节活动中有一个重要民间习俗就是赏菊花。一家人一起观赏菊花的美丽。而且菊花是时令花朵,酿一些菊花酒喝也是古代人民重阳节必做的事。
登高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可见这项活动在重阳节里必不可少,一家人齐心协力登山,不仅能为彼此祝福,还寓意“一步登高”。还可以欣赏到祖国山河的壮美,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民间习俗。
插茱萸
古时候由于科技不发达,所以相对来说比较迷信。在古代,人民在重阳节里插茱萸、佩戴茱萸,用来驱邪避灾,给自己心理安慰。而且茱萸还可以用来驱虫十分方便。
吃重阳糕
重阳糕的“糕”代表着“高”的意思。在九月初九这一天,古代人民都会做一些,吃一些重阳糕给自己子女,祝愿他们步步高升,寄托对未来的美好祝福。
重阳节至,重阳糕、大闸蟹吃起来重阳节也叫老人节,全国大部分地区有重阳节吃重阳糕的习俗。但除了重阳糕,各地还有很多不同的重阳美食。比如糍粑、柿子、大闸蟹等,一起看看吧。
重阳糕
中国人讲究重阳节敬老,登高以避灾。而“糕”与“高”同音,有步步高升的含义,因此重阳糕是重阳节最重要的食物之一。
北方的重阳糕一般是发面花果蒸糕,也叫发糕。是用面粉发酵,加入各种花果,如红枣、果仁、蜜饯、红丝、绿丝等然后蒸熟的一种面糕,松甜软糯,十分味美。
此外,民间还流传民谣“中秋刚过了,又为重阳忙,巧巧花花糕,只为女想娘”,意思是在重阳节,已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送重阳糕,这一习俗,至今还在我国有些地方流传。
糍粑
在我国西南地区,重阳佳节流行吃糍粑。做法是将洗净的糯米下到开水锅里煮到半熟,然后上笼蒸熟,再放臼里捣烂,揉搓成团即可。食用时,要班上碎芝麻、白糖等,这一类的糍粑叫做“软糍耙”,还有“硬糍耙”,这是油炸的一种糍粑。
柿子
重阳时节,也是柿子上市的季节,民间有重阳吃柿子食俗。不过, *** 流传“空腹不能吃柿子”,对此,有科普专家对新京报记者称,柿子中含有单宁,如果有明显“涩味”,则说明该柿子中单宁含量高。这类“涩”柿子不宜空腹吃,否则可能导致胃部不舒服,空腹食用熟透的柿子是没有问题的。
大闸蟹
重阳期间,螃蟹成熟,正是膏黄美味,肉质细嫩时,吃螃蟹也就成了这一时期的食俗。美味的大闸蟹已上餐桌,不少人选择此时品尝美味。
菊花酒
重阳节的另一个标配就是饮“菊花酒”。九九与“久久” 同音,与“酒”也同音,民间有九九重阳节要喝酒的说法。而此时正值被称作“长寿之花”的菊花盛开时节,因此,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的“吉祥酒”。古代诗人们对菊花酒也情有独钟,晋代陶渊明有诗曰“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酒能祛百病,菊解制颓龄。”
新京报记者 刘欢
编辑 祝凤岚
校对 柳宝庆
重阳节究竟是怎么来的,为何又叫“重九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尽了重阳节的思乡之情。
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九九”谐音“久久”,古人便在此时祭祖、推行敬老活动。饮菊花酒、吃重阳糕也都是流传已久的习俗。
不过,重阳节究竟是怎么来的?
它为何又叫“重九节”?
重阳节还有登高节、重九节、菊花节等说法。按照汉代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所以叫重阳节。
资料图:民众依秦礼,仿古制,行中华传统礼仪来表达重阳节的祝福。 本文图片 中新网
战国末年,《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便提到“(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祀的活动,感恩上天、祖先。
汉代,重阳节的内涵进一步发生变化。《西京杂记》中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祈求长寿也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
南北朝,《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文中提及的“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祝丰收的宴席发展而来的。到了这个时候,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唐代,它被定为正式节日。此后,重阳节的习俗内容不断扩充、丰富,流传至今。
重阳节由来的另一种可能
有意思的是,重阳节的由来还有其他说法。在《重阳节民俗漫话》一文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民俗专家萧放曾提到,九月节俗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
这里,“大火”指的是大火星。《夏小正》称“九月内火”,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大火”在季秋九月隐退,令将其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严寒、漫长的冬季,就要来了。
古代的生产水平相对落后,严冬往往意味着寒冷和食物的匮乏。当大火星隐退,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祀仪式。
此类祭仪的具体流程,如今已经几乎不可考。但仍可寻觅到蛛丝马迹。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日,宣晴。人家用赤豆饭祀灶”,“灶神”即是家居的“火神”。
萧放表示,古人常将重阳与上已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葛洪《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已,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秋冬交接的“界标”
岁月流逝,由于历法变化等原因,九月祭火的仪式逐渐衰亡,登高等习俗却依旧保留下来。以时间来说,重阳在生活中成为秋冬交接的界标之一,节俗就围绕着人们这一时季的感受展开。
“登高”是重阳习俗的中心内容,大概萌芽于汉代。晋代重阳节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陶渊明在《九日闲居》序文中写到,“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可见此时,酒、菊花均已齐备了。
佩茱萸、登高和饮菊花酒一样,都是为了消灾远祸。茱萸香味浓郁,本身有驱虫祛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人们便选择佩戴茱萸辟邪求吉,所以重阳节又称“茱萸节”。
若论“舌尖上的重阳”,那必有重阳糕一席之地。“糕”和高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才有了登高吃糕的习俗,取步步登高的吉祥含义。
萧放说,重阳还是出嫁的女儿回家的日子,接出嫁女儿回家吃重阳糕,是重阳的另一节俗,俗谚说“九月九,搬回闺女息息手”。所以重阳如端午一样,被称为“女儿节”。这犹如社饭,都体现着生命的意义。
现代社会,重阳节有哪些积极意义?
在现代社会,重阳节也仍有积极意义。
在几乎人人忙碌的现代社会,重阳节呼唤人们去亲近自然。这正是秋高气爽的秋游时节,人们可以离开喧闹的都市,体会古人“登高望山海”的胸怀。
萧放认为,重阳又是传统的祈寿之节,它为眷恋生活的人们开辟了一片晴朗的天空,以其特定的人文价值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重阳节有尊老、敬老的内涵,可以借此机会组织一些活动,表示对老人的关爱。”萧放建议,在敬老活动上,可以请老人讲一讲传统文化的故事,年轻人也能从中得到道德上、精神上的有益影响。
在《重阳节民俗漫话》结尾,萧放则总结道,“籍野饮宴”的啸咏高歌远胜于吧厅的浅斟低唱,祈寿的菊花酒香过美味咖啡,杜牧九日登高所赋:“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虽然情调有些低沉,“但未尝不可以作为我们秋节登高的勉励”。
(原题为《漫话重阳节:它由古代祭祀“大火”仪式而来?》)
九九重阳节, *** 俗别丢,4种“重阳糕”给家人吃,寓意长久长寿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是的,美食就是我找的乐子,想的办法!小谈食刻和你一起认真对待吃下的食物!
导读:
农历的九月初九是重阳节,这一天有很多的 *** 俗,比如登高以及食糕。吃重阳糕的传统由来已久,重阳糕,亦称“花糕”,因在重阳节食用而得名,是中国重阳节传统节令食品。记得在《岁时杂记》中就有记载:“重阳尚食糕,……大率以枣为之,或加以栗,亦有用肉者”。
宋吴自牧《梦梁录·九月》也有记载:“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飣,插小彩旗,各日重阳糕”。吃糕,寓意着步步升高。如今很多人懒得在家做重阳糕,但是又想吃怎么办,这个时候可以在网上买一些。
4种“重阳糕”给家人吃,寓意长久长寿,喜欢的话,不妨一起来了解一下。
之一种:【杏花楼重阳糕】
这款重阳糕产自上海,“重阳糕”象征“人往高处走,步步高升”,它非常适合送给老人吃,当我们打开包装以后,再来上一口,吃在嘴里香甜软糯,馅料十足,而且不会让人感觉到很腻。
重阳糕的原料也是相当有讲究的,里面不仅有薄皮核桃,还有桂圆以及饱满的绿豆,以及绵软的糯米还有香甜的玉米以及清香的抹茶,吃在嘴里回味悠长。
第二种:【知味观重阳糕】
知味观重阳糕来自于浙江,它的 *** 方式比较的特别,而且口味也比较多,经典的有桂花板栗味,还有枣泥核桃味,真的是把秋天的味道都融进了糕团里,一口咬下去,吃出来的是满满富足的味道。
就我个人而言,我是比较喜欢吃桂花板栗味重阳糕的,桂花当中混合着甘甜的栗子,从舌尖开始,然后融至心底,口口软糯根本停不下来。每一个节令,都吃相匹配的食物,到了重阳节,岂能少了知味观重阳糕。
第三种:【祥禾饽饽铺九九重阳糕】
祥禾饽饽铺九九重阳糕来自天津,这是一款重阳节限定的九阳糕,在原料上,它保证了质量,用纯正的菊花丝,搭配着小枣、葡萄干、枸杞等,看着就非常的诱人。
这里还要说一下它的包装盒子,看着非常的朴素,但是却是纯天然,这种盒子还可以降解掉,相当的环保。看着这样的盒子,配上糕点,真的让人直接爱了。
第四种:【上海特产松糕】
重阳节,这款上海特产松糕,也是值得大家去品尝的,它的外形是心形,看着就是浓浓的孝心。这一款,和其它的松糕不太一样,它是需要加热以后食用的,隔水蒸热后即可。
吃在嘴里糯而不粘,甜而不腻,香糯的米糕搭配着软软的赤豆细沙,再配上丰富的果料,品尝起来也更加的美味可口,尤其是赤豆沙夹心,米糕的松软,搭配着豆沙的香甜,层次感非常的丰富。
食刻说:
九九重阳节,老传统要吃重阳糕,这4种重阳糕价格实惠,味道也比较好,国庆假期可以买上一些,带给家里人,寓意长久长寿,步步高升。
中国传统习俗故事——重阳节为啥要吃糕?【本文由“小谈食刻”原创,未经许可不得删改、盗用,侵权必究】
老上海人过重阳节,几乎家家要吃糕,这是为啥呢?小|候听老人们讲,这事有名堂哩!
听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庄户人家,住在一座高山。这户当家人是个种地的庄稼汉,他手脚勤快,整天起早莫黑在地里忙碌,收成蛮好,日子过得还不错。这个庄稼汉是那种只顾自己的势利鬼,为人忠厚,一副热心肠,谁家点啥,碰到啥难处,他总是慷慨相助,甚至从家用中挤一出来接济人家。一天,天快黑了,他从地里歇工回家,路遇见一个卜卦模样的老先生,因为无处食宿,急得团团,他上前问清了情况,就把他领到自己家中,请他一起吃饭,饭后又在外厢房里排个铺,安顿他休息。
那个过客也客气,倒头便睡。第二天一清早,过客上路了,临走,他、庄稼汉讲:“九月九,侬家里要遭灾。”庄稼汉听了,吓一跳,说:“我没做啥坏事,怎么还要受难呢?”过客井:“天有不测风云,好人难免受灾。请不要急,在九月初九前,侬要搬家,拣草木少的高地方搬,越高越好。只要照我的话去做,就可避灾。”说完,过客就走了。
庄稼汉听了过客一席话,肚里搁了一桩心事,他屈指一算,还有二天就是九月九,越想,心中越感到不踏实,决计不管如何,先避避再说。他就叫老婆孩子一起把家中可拿的东西都往屋外高山顶岩石上搬。到了九月九清晨,东西搬得差不多了,他就领了老婆孩子离家往山顶上爬,他刚爬到山顶岩石上,回头一看,原住的房子火烧起来。火越烧越大,山脚下和山腰中一片火海,幸亏山顶周围全是光秃秃的石头,火才没烧上来。
庄稼汉全家在九月初九爬山登高避灾一事,一传十,十传百,传开了。到了第二年九月初九,一些人们唯恐灾难落到自己家里,老老少少,纷纷搬家,登高避灾。可是,住在平原的一些人家,象浦东地区,没有山也没有高地,怎么登高避灾呢?另外,九月九年年有,一年搬一次家,庄户人家也折腾不起呀。后来有人就想出一个办法,九月九做糕吃,糕高同音,以吃糕表示登高消灾。在浦东农村,九月九吃糕前,先要把糕放在灶上,点上香烛,敬献灶王老爷。
在农村,还流传一句老古话:“重阳不吃糕,老来无人告。”告是请的意思。原来,吃糕是好心人取代登高避灾的规矩,重阳不吃糕的人,就不是好心人,说不定那一天灾难就来到他身上,所以其他人就象躲灾一样避开他。这些都是过去的瞎话,吃糕大约是哄小囡,今日不作数。
重阳节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有很多别名,比如重九节、登高节、菊花节、老人节等。在这一天,人们会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比如登高远眺、赏菊饮酒、吃重阳糕、佩茱萸等,都是为了祈求长寿、健康、吉祥。重阳节也是一个敬老感恩、祭祀祖先的节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和礼仪文明。
重阳节有着很久远的历史,和天象崇拜、丰收祭天、道教信仰等因素有关。古人认为“九”是更大的阳数,“九九”两个阳数相加,是最吉利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会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感谢天地和祖先的恩典。后来,重阳节又增加了敬老的内涵。
登高远眺是重阳节最为流行的习俗之一,也是重阳节被称为“登高节”的原因。登高有避邪消灾、健身强体、开阔视野等寓意。相传这个习俗开始于东汉,和道教信仰有关。道教认为九月九日是升天成仙的更佳时机,所以道教传说中多选择这一天升天成仙。道家认为这一天清气上扬,浊气下沉,地势越高,清气聚集越多,就可以乘清气而升天。
赏菊饮酒也是重阳节不可缺少的习俗之一,也是重阳节被称为“菊花节”的原因。菊花是秋季的代表花卉,有傲霜不凋、清雅高洁、长寿延年等象征意义。
相传这个风俗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在菊花旁边摆上美酒佳肴,与亲友共享秋色。
吃重阳糕是重阳节更具特色的食俗之一。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等,是用糯米、白糖、枣泥等制成的一种糕点,有时还会加入栗子、核桃、花生等果仁。重阳糕的形状和颜色各异,有的像宝塔,有的像菊花,有的像羊头,寓意高高在上、吉祥如意、长寿平安。
相传这个风俗始于唐代,当时皇宫上下都要吃花糕以庆贺。民间也有在重阳节给儿女头上搭一片重阳糕,祝愿他们百事俱高的习俗。
佩茱萸是重阳节最为古老的习俗之一。茱萸是一种常青灌木,叶子呈椭圆形,果实呈红色或黄色,有清香和辛辣味。相传这个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敬老感恩是重阳节最为现代的内涵之一。由于“九”是数字中的更大数,“九九”与“久久”同音,所以赋予了长久长寿的寓意。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更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愿。
2006年,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重阳节被定为老年节。在这一天,各地都会举办各种敬老活动,如摆敬老宴、送敬老卡、开展志愿服务等,表达对老人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重阳节是一个充满了传统文化韵味和现代文明气息的节日,它和敬老、祭祖有着密切的关联。在这个节日里,我们不仅可以欣赏秋天的美景,品尝美味的食物,还可以感受到孝道文化和礼仪文明的精神内涵。让我们一起珍惜这个节日,传承这个文化,用我们的行动来表达对老人和祖先的敬意和感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