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海辟谣平台揭露食品包装上“0糖”“低糖”“无蔗糖”的“甜蜜陷阱”后(详情),有不少读者询问,在食品包装上还看见了“非油炸”“0反式脂肪”“低脂”等字样,这些说法可信吗?调查发现,这样的产品也不一定更健康。
“非油炸”不一定更健康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薯片、锅巴、爆米花等都是膨化食品,《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膨化食品》(GB17401-2014)将膨化食品分为油炸和非油炸两类。
由于油炸食品一直贴着“不健康”的标签,脂肪高、热量高、没营养、会产生有害物质,因此很多商家在食品包装上标称“非油炸”来证明自己生产的食品很健康,但事实上标榜“非油炸”未必更健康。
一是要注意丙烯酰胺。
1994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就将丙烯酰胺分在2A类致癌物中,将其定为对人类可能有致癌性的物质。之前,有非油炸食品被发现丙烯酰胺超出基准水平值:
2020年10月29日,深圳市消委会对15款薯片进行比较试验,多家薯片被检出丙烯酰胺含量超出欧盟设定的基准水平值(750μg/kg),且焙烤型(“非油炸”)薯片丙烯酰胺平均含量(3441μg/kg)高于油炸型薯片(547μg/kg)。
二是脂肪含量不低。
为了使口感酥脆,不少非油炸膨化食品中往往要加入高饱和脂肪油脂,如猪油、棕榈油、椰子油等,虽然不需要油炸,但脂肪含量都不低。比如,在一款号称“非油炸”“0反式脂肪”的马铃薯膨化食品中,含有12.9克脂肪/每份(52克),NRV%为22%。“NRV%”即“营养素参考值百分比”,表示100克(100毫升)或一份食物中所含的某种营养素,占该营养素每日推荐摄入量的百分比。如果成年人吃一袋这样的非油炸薯片,就已摄入了一天中四分之一的脂肪,其余含脂肪的食物就要减少摄入。
除了使用高饱和脂肪油脂之外,有些企业还会使用氢化植物油,其中可能含有反式脂肪。反式脂肪不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长期大量摄入容易引发心血管等疾病。
因此,消费者选购食品时不必看重“油炸”或“非油炸”,而应多看配料表和成分表,尽量选择脂肪含量低、热量低、钠含量低的产品。
“0反式脂肪”不代表脂肪含量低
由于反式脂肪对健康的危害已深入人心,如今越来越多的食品包装袋上会特意标明“0反式脂肪”,但即使企业做到反式脂肪为0,也不代表脂肪含量低。
反式脂肪分为天然反式脂肪和人造反式脂肪两种。天然反式脂肪在牛羊肉、牛奶及其制品中少量存在;人造反式脂肪的主要来源是部分氢化处理的植物油。
可能含有反式脂肪的配料包括:氢化植物油、部分氢化植物油、起酥油、酥皮油、植脂末、人造黄油、人造奶油、人工植物油、麦淇淋、植物黄油、代可可脂。
由于反式脂肪每年在全球导致50多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世卫组织多次号召,要在2023年底前消除某些食品中工业生产的反式脂肪。为了响应世卫号召,近年来氢化植物油的工艺已有较大改进,可做到反式脂肪含量很低。根据国家标准,反式脂肪≤0.3克/100克,可标注为0。所以,部分产品中即便含有植脂末等,在营养标签上也会显示反式脂肪为0。
虽然反式脂肪标0,但饱和脂肪含量却不低。
植物油不完全氢化会产生反式脂肪,如果完全氢化就不是反式脂肪而是饱和脂肪,完全氢化会使饱和脂肪含量大幅上升,不宜过多食用。在市场上,大多数食品包装上都没有标明饱和脂肪的含量。
比如,一款抹茶巧克力雪糕中使用了代可可脂,其营养成分表中标明脂肪含量为21.5克/100克,NRV%为36%。
另一款标称“0甜蜜素”“0反式脂肪”的辣条大面筋中,反式脂肪为0,脂肪含量为25克/100克,NRV%高达42%。
虽然这两款产品都未标注含有多少饱和脂肪,但根据脂肪含量推测,其饱和脂肪含量不低。摄入过多饱和脂肪会增加肥胖、高血脂、冠心病等风险。
因此,消费者不要被“0反式脂肪”的字样蒙蔽,应检查营养成分表中的脂肪含量,避免摄入大量饱和脂肪;同时,尽量挑选不含氢化油成分的食品,以减少反式脂肪的摄入。
除了“高脂”,还要警惕“高钠”
包装食品中,除了脂肪含量普遍高之外,钠含量也不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食盐不超过5g。但很多休闲食品中钠含量都不低,例如,上述标称“0甜蜜素”“0反式脂肪”的辣条大面筋,钠含量高达2563毫克/100克,NRV%为128%。也就是说,如果吃了100克辣条,一天的钠摄入量已超标28%。
高盐(钠)摄入可增加高血压、脑卒中、胃癌和全因死亡的发生风险。在我国,钠的摄入量远远高于推荐量,导致高血压等疾病日益增加。日常生活中,高盐(钠)食品非常常见,包括大部分零食、即食食品、腌制食品、调味料等等。为控制钠摄入量,消费者应尽量减少食用预包装食品,如确需购买,应养成阅读营养标签的习惯;烹调时应尽可能保留食材的天然味道,不要加入过多的调味品。
来源 上海 *** 辟谣
编辑 高珊珊
流程编辑 刘伟利
“0糖”“0卡”“0脂肪”,是给年轻人的安慰剂吗读者来信
“无糖饮料”真的无糖吗?
和许多年轻人一样,我喜欢尝试各种奶茶、饮料,迷恋甜甜的口感,又总担心摄入过多糖分和卡路里不利于健康,所以会选择“0糖”“0卡”“0添加”“0脂肪”之类的饮料和食品。
最近,网红饮料“元气森林”就相关产品标识致歉,将“0蔗糖、低脂肪”的宣传语改为“低糖、低脂肪”,且声明其原料中将不再含结晶果糖。我很好奇,“0蔗糖”和“0糖”到底有啥区别?“无糖饮料”真的无糖吗?日常饮食又该如何在控糖与健康之间找到平衡呢?
——读者 李 ***
近年来,市场刮起 “无糖”风,各大食品饮料品牌纷纷推出多种新型代糖、低糖甚至无糖产品。市场上,标识有“0糖” “0卡” “0添加” “0脂肪”的食品饮料自带健康光环,吸引着大批年轻人的目光。
国家提倡的减糖,减的是什么“糖”?选择“0糖”“0卡”“0脂肪”的产品是不是就是选择了健康?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孙亮博士提醒,糖也称“碳水化合物”,是人类膳食能量的主要来源。作为人体必需的一类宏量营养素,碳水化合物不该被视为“洪水猛兽”,而应合理摄入。
换取心理安慰的代糖,其实更容易上瘾
按照国家标准,“0糖”或者“无糖”的定义是每100克或者100毫升食物中的糖含量不超过0.5克。真正严格意义上能够被称为“0糖0卡0添加”的饮料,只有白开水。那为何市场上有很多甜味饮料声称“0卡路里”呢?孙亮说,这可能是因为它们使用了非营养性甜味剂。
糖可以为人体提供能量,1克糖所提供的能量与1克蛋白质相同,均为4千卡。为了符合世卫组织推荐的“每天不超过50克”的游离糖摄入量,不少食品饮料都会使用甜味剂来替代糖,一般称为“代糖”。
有些代糖,比如木糖醇,甜度与蔗糖差不多,但能量只有蔗糖的约2/3,被称为营养性甜味剂。有些人工合成的甜味剂,比如阿斯巴甜、甜蜜素、糖精等,所含能量极低,甜度却极高,被称为非营养性甜味剂。
“目前,对于甜味剂是否影响健康,尚有不少争议。”孙亮说,木糖醇虽然不太容易引起血糖代谢紊乱,但仍然提供一定的能量,并且吃多了还可能引起胀气和腹泻。而且,不摄入卡路里也并不等于对健康无害,毕竟这些人工合成的甜味剂进入人体,就会参与到代谢中。在一些动物实验中,人造甜味剂被发现可诱发炎症、脂肪肝、糖代谢异常等。
值得注意的是,甜味剂也会 *** 人体中感知甜味的受体,促使大脑分泌更多的多巴胺,通过“奖励机制”,使人更容易对甜味上瘾。而且,代糖容易引发心理上的自我安慰,感觉自己吃得特别健康,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超量摄入食物和能量。
水果吃比喝健康,果汁更容易升高血糖
事实上,糖是一个庞大家族,包括简单糖、低聚糖、多糖等。人们日常所说的甜丝丝的糖,多为结构简单的糖,比如制成白砂糖的蔗糖,水果、蜂蜜中大量存在的葡萄糖、果糖等。
如果一种甜味饮料标识为 “0蔗糖”,并不意味着它不含糖,它可能添加了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玉米糖浆、果葡糖浆或者甜味剂。孙亮提醒消费者,要搞清楚饮料到底含不含糖,除了从口感来判断,还能在配料表中寻找答案。
除了含糖饮料,更容易过量摄入的,其实是果汁,包括直接打碎水果制成的新鲜果汁。“一般人每天可吃半斤水果,但千万不要将水果打成果汁。”孙亮强调,果汁不仅会损失膳食纤维,还会释放出游离糖,更容易升高血糖,“水果富含膳食纤维,而且要经过咀嚼、胃部研磨才能被吸收,糖释放的过程会比喝果汁缓慢许多”。世界卫生组织对“游离糖”的定义是生产商、厨师或消费者添加到食品和饮料中的单糖(果糖、葡萄糖等)和双糖(麦芽糖、蔗糖等),以及天然存在于蜂蜜、糖浆、果汁和浓缩果汁中的糖分。游离糖可引起血糖的迅速升高,而复杂碳水化合物的升糖指数要低得多。
忍不住喝奶茶,补救 *** 不是省去一顿饭
对于人体而言,除了碳水化合物,每天摄入的能量还来自脂肪和蛋白质。孙亮提醒,控制卡路里摄入,要从人体健康的全局出发,不能以偏概全。在人体肠道中,有各种不同菌群,营养素摄入偏颇,也会破坏肠道菌群的多样性,进而引发一系列代谢失衡。
经常有女孩会因为“喝了一杯奶茶”,就少吃一顿饭。孙亮认为,这种行为并不可取,“如果忍不住喝了奶茶,补救 *** 不是不吃饭,而是在控制能量摄入的基础上,多吃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孙亮建议,日常生活中,人们应尽量选择复杂的碳水化合物,比如未经精加工的糙米、燕麦、荞麦、玉米、小米、高粱、薯类等粗杂粮和杂豆类,以及各类蔬菜水果,这样有助于维持人体正常糖代谢,降低糖尿病等代谢疾病的风险。
作者:文汇报首席记者 许琦敏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零胆固醇、低脂肪!各大餐饮品牌纷纷入局!但,这块“肉”真的健康吗?从上周起,包括星巴克、肯德基、棒约翰在内的各大餐饮品牌纷纷在中国试水植物肉产品。这些一上市就贴着更健康、更绿色的植物肉究竟是什么?零胆固醇、低脂肪是否又意味着真的健康呢?
100%高蛋白植物肉,0反式脂肪酸,在一些连锁门店,这些有着天然“健康”标贴的“植物肉”新品已然占据了餐柜最抢眼的位置。在这家餐厅,店员告诉记者,宣传海报上的5款植物肉新品目前都有销售。
江苏南京某餐饮店工作人员:都是高蛋白的植物肉,吃起来相较于正常肉有一些口感上的偏差。
记者选择了一款卷饼,加热打开后发现,里面的植物肉在质地和口感上要比动物肉松软,可以尝出一些淡淡的豆制品味道。
尽管“植物肉”以新事物的形象现身,但专家表示,其实它并不神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像“腐竹”以及“豆腐皮”等食品,都有明显的“植物肉”身影。
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教授黄明:“人造肉”不是肉,它只是模仿肉。
在“素食”“低脂”“环保”的标签下,以大豆蛋白为基料的“植物肉”的确有着低脂肪、无胆固醇的优点,但这并不代表它一定就是健康食品。另外,“人造肉”目前在产品生产、加工、 *** 以及食品安全的规范上还存在盲区,亟待相关部门尽早关注、及时监管。
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教授黄明:为了模仿肉,特别是要有肉的色香味形,光靠这个还是不行,还是要加很多东西,比如色素,因为大豆蛋白本身没有肉的味道,还要加一些添加剂,甚至防腐剂,这个很难说“人造肉”就健康。既然叫了肉,一定要在它产品说明,或配料表里面写清楚。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0糖0卡0添加,到底是什么概念?来源:北京青年报
国内知名品牌元气森林主打的乳茶一直宣称“0糖0卡0脂”,深受年轻人士和减肥群体的喜爱。但就在最近,元气森林摊上事情了,因其产品元气森林乳茶“0蔗糖”概念引发争议而高挂热搜之一。随后,元气森林也在其官方微博就宣传“0蔗糖 低脂肪”饮料公开发表声明,为其乳茶产品“0蔗糖、低脂肪”的宣传词容易引发误解而致歉。
随着无糖气泡水的爆红,“0糖0卡”成为了食品领域炙手可热的口号。经常遇到一些做品牌营销的朋友,说“做一款0糖0卡0添加的××食品,肯定能爆款”。我说:能够严格做到0糖0卡0添加的食物,也就只有水了;即便是放宽“添加”的标准,也只能是茶水黑咖等等“风味水”。
其实,0糖、0卡、0添加是互相独立的概念。它们,到底是健康密码还是营销噱头呢?下面分别来说。
“0糖”不难实现,但要注意商家话术
宣称“无蔗糖” 可能是使用了其他的糖
顾名思义,“0糖”就是指不含糖。但是在食品营养中,“糖”的概念可能和公众的理解不完全一致,也就给了一些商家玩弄话术的空间。
日常生活中,许多人把“糖”理解为蔗糖(或者说白砂糖);在食品营养领域,“糖”是各种单糖和二糖的统称,除了蔗糖,常见的还包括果糖、麦芽糖、乳糖、葡萄糖等等。果葡糖浆、高果糖浆、冰糖、红糖、蜂蜜、浓缩果汁等等,实质内容也是“糖”。
按照国家标准,“0糖”或者“无糖”的定义是每100克或者100毫升食物中的糖含量不超过0.5克——这里的糖,是指各种单糖和二糖,不管是天然存在的还是人为添加的都算。但是,很多商家把“无糖”概念偷换成了“没有添加糖”,比如“无糖奶茶”的检测经常发现“含糖”,往往就是来自于牛奶的乳糖或者植脂末中的糖浆。还有一些是把“糖”的概念偷换成“蔗糖”,比如用麦芽糖、糖浆、浓缩果汁作为糖的来源,却也宣称“无糖”。有的商家更有节操一些,宣称“无蔗糖”——从法规角度说,这跟用其他的糖不矛盾,而是利用了许多消费者把“蔗糖”等同于“糖”的认知,对消费者形成误导。
一个简单粗暴的建议:如果看到宣称“无蔗糖”的食品,认真地去看看配料表,绝大多数都是使用了其他的糖。
“0糖”与“无糖”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不含糖也不用甜味剂,因而没有甜味。从健康的角度说,这样的“0糖”“无糖”是最保险的。对于婴幼儿,“0糖”“无糖”就应该是这一类。
另一类是不含糖,但是使用甜味剂来产生甜味。一般而言,甜味剂的甜味跟糖有一定差异,有一些人工甜味剂还有一些健康方面的疑虑。不过这只是说甜味剂不像以前以为的那么“完美”,基于目前的科学证据,相同的甜度下甜味剂对健康的影响还是要比糖小得多。
简而言之,如果可以不需要甜味,那么不用甜味剂的“0糖”是更好的;如果实在难以舍弃甜味,使用甜味剂的“0糖”“无糖”也还是一个可接受的健康选择。
“0卡”不重要
关键是卡路里来自于什么食物成分
卡路里是热量的单位,通常用“千卡”来标示。大家在食品标签上看到的“千焦”也是热量的单位,1千卡约等于4.2千焦。
因为热量与减肥有关,所以“0卡”别具吸引力。
在食物的宏观成分中,碳水化合物(包括膳食纤维)、蛋白质、脂肪都会产生热量,只有水不产生热量。在甜味剂中,高倍甜味剂因为用量极少,热量可以忽略。而糖醇因为甜度低,所以用量大,热量不能忽略。在常见的糖醇中,赤藓糖醇因为几乎不被吸收代谢,所以国家标准中不对它计算热量,而其他的糖醇,比如木糖醇、麦芽糖醇、山梨糖醇等等,就都需要计算热量。
也就是说,要想实现“0卡”,那么主要原料就只能是水和赤藓糖醇,所以“0卡”的食物只能是无糖饮料。至于市场上的“0卡糖”,其实就是赤藓糖醇和高倍甜味剂的混合,只能用来作为食物饮料的添加成分,不应该单独作为食物。因为,赤藓糖醇摄入过多可能导致腹泻,所以需要控制摄入量——所以,0卡糖通常用于饮料中,烘焙食品等都可能因为用量较大而带来腹泻风险。
实际上,选择食物没有必要过于纠结热量值本身,而应该关注热量来自于什么食物成分。比如我们来举三个例子:食品A由蛋白质、脂肪和淀粉组成,比例较为合理,是一款中规中矩的食品;食品B的热量与食品A相同,但是蛋白质少、含有大量的糖,可以算得上大家通常所说的“垃圾食品”了;食品C虽然热量甚至要高一些,但是不含糖,蛋白质和膳食纤维都相当丰富,算得上是一款“健康食品”了。
总结一下就是:对于食物的热量,数值本身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营养组成——如果热量中来自于糖和脂肪的部分很多,那么就是“劣质热量”;而如果来自于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部分多,那么就是没有关系。
“0添加”只是营销噱头
源于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恐慌
“0添加”很时髦,根源是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恐慌。
中国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2400多种,其中绝大多数种类是香精香料,其他几百种又可以分为防腐剂、增稠剂、乳化剂、抗氧化剂、酸度调节剂、着色剂、甜味剂等等。所有的种类都是经过深入广泛的安全评估,在国际上多个主要国家也批准使用的。其中的大多数,合法规范地使用就能够实现使用目标,甚至没有“过量”“滥用”的必要。
更重要的是,食品添加剂的合理使用,能够提升食品的风味、口感和安全性。如果需要食品添加剂而“强行不用”,要么会降低食品品质,要么需要采取其他的工艺手段。比如大家关注最多的防腐剂亚硝酸盐,在加工肉制品中按规范使用,自身到不了危害健康的量,同时又能够起到足够的防腐效果。如果不使用它,就只有三种选择:
1.承担被肉毒杆菌污染导致出现肉毒素的风险。这是一种毒性极强的毒素,有过不少致死的报道;
2.通过密封之后彻底加热,即市场上的罐头或者“软罐头”包装。不需要防腐剂,但深度加热对于肉的口感影响很大;
3.冷藏或者冷冻保存。
这三种情况在市场上都存在,想要追求“无防腐剂”,你会选择哪一种呢(当然,“不吃”也是一种选择)?
其实,“0添加”也是一个话术套路。比如,某款著名的饮料鼓吹“不加香精”“不加色素”“不加防腐剂”,其实是因为该产品本来就用不着加这些。它的生产需要的食品添加剂是乳化剂,另外为了风味而添加的是白砂糖。
简而言之,食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剂有成千上万种,按照功能也有好多个类别。任何食品,需要添加的原料和食品添加剂都是有限的几种,其他的都可以变成“不添加XX”。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添加XX”都只是话术游戏。而不指明“XX”具体内容的“无添加”“0添加”,意味着是食材的原始状态,基本上就只能是纯水以及各种“初级农产品”了。
文/云无心(食品工程博士)
“零”脂肪饮食最健康?13万人随访10年证实:吃对脂肪才长寿你提到脂肪你会想到什么?
很多人都会想到和不健康相关的东西,比如高脂血症,比如高血压,比如动脉粥样硬化,这些毫无疑问都和脂肪摄入相关。
于是有一些人比较机智,觉得既然脂肪这么有害,我们是不是可以一点脂肪都不吃呢?
于是产生了一些理论,感觉零脂肪最健康,于是每天只吃蔬菜水果,一点和脂肪相关的食物都不吃。
“零”脂肪饮食靠谱吗?
别忘了,物极必反。
脂肪吃多了固然对身体有害,但是如果吃少了身体也受不了,任何事情达到极端都不是什么好事儿。
为什么这么说呢?少食脂肪有什么不好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一下。
一、脂肪不能少。
如果说脂肪是坏东西,那你肯定误会了,脂肪和其他营养成分一样,都是很重要的,在我们身体的脂肪有很多作用,比如可以缓冲,给身体提供保护,把温度调节到适合生存的范围。
在特殊条件下也可以通过分解脂肪,给身体提供能量,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但同时脂肪摄入过多确实会增加一些风险,比如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以及肥胖和糖尿病的发病风险,都和脂肪超标摄入息息相关。
至于每天吃多少脂肪最健康,这个问题也困扰了很多研究人员,在国际顶级期刊《柳叶刀》上就曾经发表过这样一篇文章。
研究人员在18个国家和地区展开了调查,主要针对35~70岁的成年人,人数众多,高达135,335人。
在一开始给大家发放了饮食相关的问卷,于是记录了这些人的饮食情况。在10年的随访当中,记录了他们的健康问题,比如心肌梗死,脑卒中以及其他的相关疾病,看看他们的健康状况有没有什么改变。
结果如何呢?
在统计学分析之后,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非常明显,可以观察到碳水化合物和死亡风险是相关的,碳水化合物吃得越多,我们的死亡风险也就越高。
但是要区别一下,脂肪和死亡的关系和我们的印象不太一样,有一些低脂肪摄入的人群,他们的死亡风险反而较高。
而在大多数例子当中可以看到,脂肪的总摄入量以及脂肪摄入的类型和死亡风险的关系并不大。例如:心血管疾病并没有因为少吃脂肪而降低。
研究人员把脂肪摄入量占总热量35%的人称为脂肪摄入量多的人群,相对的脂肪摄入量占比10%的人群,归为脂肪摄入量较少的人群。
两者相比之后发现,脂肪摄入量过多的人,死亡风险会低23%。
特别是一些不饱和脂肪酸,反而会降低卒中的风险。所以吃东西真是一门学问,吃错了真的会让人越来越不健康。
二、到底应该怎样吃?
上面的内容已经充分说明吃脂肪也是一门学问。吃得太少,吃得太多都是不健康的,那么多少脂肪摄入量是最合适的呢?
其实早就有营养学专家给出过我们的答案,每天食物中20%~30%的能量需要由脂肪来提供,这才是最靠谱的范围。
具体说来,每天烹饪的食用油提供的脂肪是比较多的,建议每天摄入量在20~30克,千万不要吃得太多,也不要一点都不吃。
特别是多不饱和脂肪酸,多吃一些会更健康,非常有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比如,亚油酸就是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所以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也会随之降低。
而我们常见的猪油、黄油甚至一些棕榈油,其中的饱和脂肪含量就会相对较高,虽然油炸食品吃起来非常好吃,但是胆固醇太多了,不利于身体健康。
总结。
脂肪可不是什么坏东西,虽然很多疾病都和身体中的脂肪相关,不过饮食当中脂肪是不可缺少的。有些脂肪我们是不可以自身合成的,必须从食物中获得。
吃多了固然不好,但是吃少了或一点都不吃,对健康的影响也不小,反而会增加死亡风险。
重点就是要记住物极必反,任何事情都不要走极端,适量最重要。
参考文献
Dehghan M, Mente A, Zhang X, et al. Associations of fats and carbohydrate intake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mortality in 18 countries from five continents (PURE):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Lancet. 2017;390(10107):2050-2062. doi:10.1016/S0140-6736(17)32252-3
孩子贫血,肚子硬?胃镜发现全是头发,医生带你了解罕见的毛石症
老年人常便秘,会癌变?医生辟谣:了解真相,发现上厕所这么重要
零蔗糖零脂肪低卡,「必乐」用即饮型蛋白饮料,让你无所顾忌的补充营养2016年全球的运动营养食品的市场规模接近150亿美元,近1000亿人民币,其中蛋白粉的销量占比超50%,营养棒以及胶囊割据其余的40%的市场。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在运动营养食品的市场占比不足50亿人民币,且主要以进口产品为主;另一方面,2017年我国功能饮料的总销售额已高达 415 亿元人民币,且保持着 10% 左右的增速。
36氪近期接触到的「必乐」是一个运动健康饮品品牌,面向的市场横跨了健身补剂市场与功能饮料市场。与市面上主打补充电解质和维生素的饮品相比,必乐的拳头产品系列“必乐蛋白水”是一款即饮蛋白质水。
相比传统粉质冲剂无需经历冲泡、搅拌;相比常规的肉类奶类食品,必乐蛋白水中的乳清分离蛋白能被被人体完全吸收;口感上必乐蛋白水与脉动和尖叫等功能型饮料类似,但差异点在于必乐蛋白水(不包括代餐系列)为零蔗糖与零脂肪添加。
“必乐蛋白水”系列有3个SKU,分别为3g蛋白质水、23g蛋白质水以及高蛋白营养代餐。
3g蛋白质水与高蛋白营养代餐主打的是快消市场,前者的定位为一款蛋白质饮料,口感与脉动类似,定价为6.8元;后者为给有运动需求的用户做蛋白质的紧急补充,定价18元,热量仅 200 千卡,可维持2个小时的饱腹感;23g蛋白水主打健身人群,可替代传统蛋白粉,为增肌人群提供口感与效果俱佳的饮用体验,定价为18元;每种蛋白质水都有两种口味,为混合霉口味以及柚子青柠口味。
「必乐」这一品牌更大的特点是产品的研发与生产皆为团队自己掌控。必乐团队的注册公司为“北京海生泰合医药”,创始人张波为英国巴斯大学药学药理学博士与博士后,在新药研发领域有超过15年的研究与开发经验,研发VP 张劼曾任某制剂公司的研发总监。
必乐的研发实验室
张波表示,基于团队过去累积的制药制剂技术,团队解决了蛋白质溶于水后的稳定性、油水混合以及灭菌保质等技术难点。这些技术难点的突破令蛋白质水具备了无沉淀物以及能够有效防止氧化的特点,从而在口感、卖相等用户能被感知到的品质上具备一定优势;
在生产端,参与合作的代工厂提供设备与工人,团队会入驻工厂内做生产指导。张波表示,未来团队将自建车间,直接生产浓缩液,进一步降低成本,保障配方以及技术的安全性。
线上售价
渠道上,必乐在线上以团买的方式,每箱12瓶或15瓶的方式售卖;线下则主要通过健身房及便利店做推广。目前已经进驻一兆韦德、乐刻、威尔士、青鸟、中体倍力、百灵鸟以及美宜佳、屈臣氏、便利蜂和 Lawson。除此之外,必乐也研发了一款自己的无人货柜,准备铺设在写字楼以及健身房里。
短期来看,必乐将继续聚焦在健身人群,满足他们在塑形减脂的刚需;长远来看,必乐要进入到是功能性饮料的快消市场,希望通过技术上的优势与产品的差异化拉开窗口期,形成品牌价值。前者是增量市场,后者为存量市场,虽然后者远大于前者,但必乐的想发是通过不同的产品切入不同的市场。
必乐正在寻求3000万人民币A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品牌的推广与渠道的整合,团队此前自投入金额超过1300万人民币。
健康 |“零反式脂肪”食品,不是你以为的“零”反式脂肪,又称为反式脂肪酸、逆态脂肪酸,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单元不饱和或多元不饱和)。它的主要危害是伤害心血管,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促进动脉粥样硬化。仅此一条危害,就足够警示大家远离它了。
对于食品配料表的担心大可不必。代可可脂、奶精、人造奶油等,并不直接等同于反式脂肪酸。应当这么说,它们的主要原料是氢化植物油,而氢化植物油中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以巧克力类产品为例。你买一款巧克力,一定要仔细看看配料表。按我国相关规定,代可可脂含量超过5%的巧克力产品,就必须在正面标注“代可可脂”几个字。背面配料表中也会有“代可可脂”字样,还会有“氢化植物油”几个字。虽然消费者可能根本不仔细看,但市场上很多包装精美的巧克力中都是含有代可可脂的。
天然的可可脂当中完全不含有反式脂肪酸,而代可可脂可能含有少量反式脂肪酸。由于天然可可脂价格高昂,供应有限,代可可脂则可以用其他脂肪大量制造,所以常常用于巧克力糖果、巧克力、巧克力华夫、巧克力冰淇淋、巧克力雪糕、巧克力蛋糕等产品中。
日常生活中,凡是含有部分氢化植物油作为配料的食物,都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比如植物奶油、起酥面包、派、曲奇、酥性饼干、植脂蛋糕、植脂冰淇淋等。具体含量多少,与产品要求和 *** 工艺有关。氢化程度高、技术控制好的产品,可以做到很低的反式脂肪酸含量,比如用于咖啡伴侣的奶精,反式脂肪酸含量可以低于0.5%。此外,即便没有加入任何氢化植物油,普通植物油经过长时间的油炸,也会产生少量反式脂肪酸。所以少吃煎炸食品,从营养和安全角度来说都是明智的。
成年人每天的反式脂肪酸摄入量应当低于一日总热量的1%,对于轻体力成年女性每天1800千卡的热量摄入标准来说,反式脂肪酸摄入量必须低于2克。
我国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标准GB28050中规定,凡是含有氢化植物油作为配料的产品,都必须标注反式脂肪酸的含量。由于这个法规的促进,油脂企业改进了工艺,现在的各种氢化植物油产品当中,反式脂肪酸含量已经大幅度下降了。只要选合格的氢化油,用的比例低一点,是可以做到成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低于0.3%的,这样就可以合法地标注为“零”。
不过,就算是反式脂肪酸为零,也不意味着这种产品就有利于健康。因为氢化植物油产品中通常都含有大量的饱和脂肪,而且维生素矿物质的营养价值比较低。偶尔吃也就罢了,经常把自己有限的胃容量和一日热量份额慷慨地送给这样的食品,实在是不值得。加入氢化植物油配料的产品中,不乏大品牌产品,只是多数人既不看配料表,也不看营养成分表,不知道罢了。
一个大品牌企业必定有很多产品,其配料各不相同。经常有这种情况,包装的样子看似大同小异,但配料的选择和比例差异较大,营养价值和健康价值有不小的差别。有的企业的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使用不同配料表:有的是可可粉和可可脂,有的是代可可脂;有的是奶油和奶粉,有的是人造奶油和奶精。大部分消费者买的时候只看品牌,根本不关心食品是什么做的,没有意识去看配料表,了解成分表是什么数据,非要幻想它全是自己想要的配料,那就非常容易被“大品牌一定配料好”的固有迷思所误导。
食物营养
0糖0卡0添加,到底是什么概念?
国内知名品牌元气森林主打的乳茶一直宣称“0糖0卡0脂”,深受年轻人士和减肥群体的喜爱。但就在最近,元气森林摊上事情了,因其产品元气森林乳茶“0蔗糖”概念引发争议而高挂热搜之一。随后,元气森林也在其官方微博就宣传“0蔗糖 低脂肪”饮料公开发表声明,为其乳茶产品“0蔗糖、低脂肪”的宣传词容易引发误解而致歉。
随着无糖气泡水的爆红,“0糖0卡”成为了食品领域炙手可热的口号。经常遇到一些做品牌营销的朋友,说“做一款0糖0卡0添加的××食品,肯定能爆款”。我说:能够严格做到0糖0卡0添加的食物,也就只有水了;即便是放宽“添加”的标准,也只能是茶水黑咖等等“风味水”。
其实,0糖、0卡、0添加是互相独立的概念。它们,到底是健康密码还是营销噱头呢?下面分别来说。
“0糖”不难实现,但要注意商家话术
宣称“无蔗糖” 可能是使用了其他的糖
顾名思义,“0糖”就是指不含糖。但是在食品营养中,“糖”的概念可能和公众的理解不完全一致,也就给了一些商家玩弄话术的空间。
日常生活中,许多人把“糖”理解为蔗糖(或者说白砂糖);在食品营养领域,“糖”是各种单糖和二糖的统称,除了蔗糖,常见的还包括果糖、麦芽糖、乳糖、葡萄糖等等。果葡糖浆、高果糖浆、冰糖、红糖、蜂蜜、浓缩果汁等等,实质内容也是“糖”。
按照国家标准,“0糖”或者“无糖”的定义是每100克或者100毫升食物中的糖含量不超过0.5克——这里的糖,是指各种单糖和二糖,不管是天然存在的还是人为添加的都算。但是,很多商家把“无糖”概念偷换成了“没有添加糖”,比如“无糖奶茶”的检测经常发现“含糖”,往往就是来自于牛奶的乳糖或者植脂末中的糖浆。还有一些是把“糖”的概念偷换成“蔗糖”,比如用麦芽糖、糖浆、浓缩果汁作为糖的来源,却也宣称“无糖”。有的商家更有节操一些,宣称“无蔗糖”——从法规角度说,这跟用其他的糖不矛盾,而是利用了许多消费者把“蔗糖”等同于“糖”的认知,对消费者形成误导。
一个简单粗暴的建议:如果看到宣称“无蔗糖”的食品,认真地去看看配料表,绝大多数都是使用了其他的糖。
“0糖”与“无糖”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不含糖也不用甜味剂,因而没有甜味。从健康的角度说,这样的“0糖”“无糖”是最保险的。对于婴幼儿,“0糖”“无糖”就应该是这一类。
另一类是不含糖,但是使用甜味剂来产生甜味。一般而言,甜味剂的甜味跟糖有一定差异,有一些人工甜味剂还有一些健康方面的疑虑。不过这只是说甜味剂不像以前以为的那么“完美”,基于目前的科学证据,相同的甜度下甜味剂对健康的影响还是要比糖小得多。
简而言之,如果可以不需要甜味,那么不用甜味剂的“0糖”是更好的;如果实在难以舍弃甜味,使用甜味剂的“0糖”“无糖”也还是一个可接受的健康选择。
“0卡”不重要
关键是卡路里来自于什么食物成分
卡路里是热量的单位,通常用“千卡”来标示。大家在食品标签上看到的“千焦”也是热量的单位,1千卡约等于4.2千焦。
因为热量与减肥有关,所以“0卡”别具吸引力。
在食物的宏观成分中,碳水化合物(包括膳食纤维)、蛋白质、脂肪都会产生热量,只有水不产生热量。在甜味剂中,高倍甜味剂因为用量极少,热量可以忽略。而糖醇因为甜度低,所以用量大,热量不能忽略。在常见的糖醇中,赤藓糖醇因为几乎不被吸收代谢,所以国家标准中不对它计算热量,而其他的糖醇,比如木糖醇、麦芽糖醇、山梨糖醇等等,就都需要计算热量。
也就是说,要想实现“0卡”,那么主要原料就只能是水和赤藓糖醇,所以“0卡”的食物只能是无糖饮料。至于市场上的“0卡糖”,其实就是赤藓糖醇和高倍甜味剂的混合,只能用来作为食物饮料的添加成分,不应该单独作为食物。因为,赤藓糖醇摄入过多可能导致腹泻,所以需要控制摄入量——所以,0卡糖通常用于饮料中,烘焙食品等都可能因为用量较大而带来腹泻风险。
实际上,选择食物没有必要过于纠结热量值本身,而应该关注热量来自于什么食物成分。比如我们来举三个例子:食品A由蛋白质、脂肪和淀粉组成,比例较为合理,是一款中规中矩的食品;食品B的热量与食品A相同,但是蛋白质少、含有大量的糖,可以算得上大家通常所说的“垃圾食品”了;食品C虽然热量甚至要高一些,但是不含糖,蛋白质和膳食纤维都相当丰富,算得上是一款“健康食品”了。
总结一下就是:对于食物的热量,数值本身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营养组成——如果热量中来自于糖和脂肪的部分很多,那么就是“劣质热量”;而如果来自于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部分多,那么就是没有关系。
“0添加”只是营销噱头
源于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恐慌
“0添加”很时髦,根源是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恐慌。
中国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2400多种,其中绝大多数种类是香精香料,其他几百种又可以分为防腐剂、增稠剂、乳化剂、抗氧化剂、酸度调节剂、着色剂、甜味剂等等。所有的种类都是经过深入广泛的安全评估,在国际上多个主要国家也批准使用的。其中的大多数,合法规范地使用就能够实现使用目标,甚至没有“过量”“滥用”的必要。
更重要的是,食品添加剂的合理使用,能够提升食品的风味、口感和安全性。如果需要食品添加剂而“强行不用”,要么会降低食品品质,要么需要采取其他的工艺手段。比如大家关注最多的防腐剂亚硝酸盐,在加工肉制品中按规范使用,自身到不了危害健康的量,同时又能够起到足够的防腐效果。如果不使用它,就只有三种选择:
1.承担被肉毒杆菌污染导致出现肉毒素的风险。这是一种毒性极强的毒素,有过不少致死的报道;
2.通过密封之后彻底加热,即市场上的罐头或者“软罐头”包装。不需要防腐剂,但深度加热对于肉的口感影响很大;
3.冷藏或者冷冻保存。
这三种情况在市场上都存在,想要追求“无防腐剂”,你会选择哪一种呢(当然,“不吃”也是一种选择)?
其实,“0添加”也是一个话术套路。比如,某款著名的饮料鼓吹“不加香精”“不加色素”“不加防腐剂”,其实是因为该产品本来就用不着加这些。它的生产需要的食品添加剂是乳化剂,另外为了风味而添加的是白砂糖。
简而言之,食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剂有成千上万种,按照功能也有好多个类别。任何食品,需要添加的原料和食品添加剂都是有限的几种,其他的都可以变成“不添加XX”。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添加XX”都只是话术游戏。而不指明“XX”具体内容的“无添加”“0添加”,意味着是食材的原始状态,基本上就只能是纯水以及各种“初级农产品”了。
文/云无心(食品工程博士)
来源: 北京青年报
“非油炸”未必更健康 “0反式”不代表脂肪含量低自上海辟谣平台揭露食品包装上“0糖”“低糖”“无蔗糖”的“甜蜜陷阱”后,不少读者询问,在食品包装上还看见“非油炸”“0反式脂肪”“低脂”等,这些说法可信吗?
要注意丙烯酰胺
生活中常见的薯片、锅巴、爆米花等都是膨化食品,《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膨化食品》(GB17401-2014)将膨化食品分为油炸和非油炸两类。
由于油炸食品一直贴着“不健康”标签,因此很多商家在食品包装上标称“非油炸”来证明自己生产的食品很健康,但事实上“非油炸”未必更健康。
一是要注意丙烯酰胺。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丙烯酰胺分在2A类致癌物中,将其定为对人类可能有致癌性的物质。之前,有非油炸食品被发现丙烯酰胺超标:2020年10月29日,深圳市消委会对15款薯片进行比较试验,多款薯片被检出丙烯酰胺含量超出欧盟设定的基准水平值(750μg/kg),且焙烤型(“非油炸”)薯片丙烯酰胺平均含量(3441μg/kg)高于油炸型薯片(547μg/kg)。
二是脂肪含量不低。为了使口感酥脆,不少非油炸膨化食品中往往要加入高饱和脂肪油脂,如猪油、棕榈油、椰子油等,虽然不需要油炸,但脂肪含量都不低。比如,在一款号称“非油炸”“0反式脂肪”的马铃薯膨化食品中,含有12.9克脂肪,NRV%为22%/每份(52克)。“NRV%”即“营养素参考值百分比”,表示100克(100毫升)或一份食物中所含的某种营养素,占该营养素每日推荐摄入量的百分比。如果成年人吃一袋这样的非油炸薯片,就已摄入了一天中四分之一的脂肪,其余含脂肪的食物就要减少摄入。
挑选不含氢化油成分的食品
由于反式脂肪在全球每年导致50多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世卫组织多次号召,要在2023年年底前消除某些食品中工业生产的反式脂肪。为了响应世卫号召,近年来氢化植物油的工艺已有较大改进,可做到反式脂肪含量很低。根据国家标准,反式脂肪≤0.3克/100克,可标注为0。所以,部分产品中即便含有植脂末等,在营养标签上也会显示反式脂肪为0。
虽然反式脂肪标0,但饱和脂肪含量却不低。植物油不完全氢化会产生反式脂肪,如果完全氢化就不是反式脂肪而是饱和脂肪,完全氢化会使饱和脂肪含量大幅上升。在市场上,大多数食品包装上都没有标明饱和脂肪的含量。比如,一款抹茶巧克力雪糕中使用了代可可脂,其营养成分表中标明脂肪含量为21.5克/100克,NRV%为36%;另一款标称“0甜蜜素”“0反式脂肪”的辣条大面筋中,反式脂肪为0,脂肪含量为25克/100克,NRV%高达42%。虽然这两款产品都未标注含有多少饱和脂肪,但根据脂肪含量推测,其饱和脂肪含量不低。摄入过多饱和脂肪会增加肥胖、高血脂、冠心病等风险。(记者 白璐 张看)
来源: 解放日报
吃脂肪≠长肉,这些“优质脂肪”,不仅让你瘦得更快,还利血管都知道肥胖对身体不好,但不论是为了健康还是美观,减肥的话题几乎蔓延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很多需要控制体重的人更是“拒绝脂肪”,炒菜不放油、牛奶选脱脂、不吃肉类……
但你可知,不吃脂肪不仅可能会让你越来越胖,还容易出现一堆健康问题!
一、关于脂肪,你了解多少
1、不吃脂肪,并不能减肥
肥胖,不完全是因为脂肪,不吃脂肪也未必能减肥,吃得多、动得少才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
能源物质除了脂肪之外,还有糖类和蛋白质,因此,即使你一点都不吃脂肪,但摄取过多的糖类或蛋白质等,它们也会在体内代谢酶的作用下转变为脂肪,沉积在体内,让你变胖。
2、脂肪吃太少,可能比变胖更危险
①营养不良:像维A、维D、维K以及维E等都属于脂溶性维生素,当人体摄入的脂肪不够,这些维生素都无法充分吸收,很容易造成营养不良。
②皮肤衰老:我们的皮肤主要是水和脂肪酸,如果长期不吃脂肪,皮肤会因为缺少脂肪而干燥、松弛无光泽。
③大脑衰退:脂肪占大脑干重的60%以上,如果长期不吃脂肪,那么你的大脑就没有足够的供应原料,会导致你的记忆力减退、大脑萎缩、情绪暴躁、焦虑、失眠,甚至是提前老年痴呆。
④内分泌失调:营养不够容易内分泌失调,对女性而言月经就易紊乱,甚至停经,还会出现脱发、掉发,并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
所以,科学的减肥不是不吃脂肪,而是应该吃脂肪,但是要吃健康的脂肪,且保持适量。那健康的脂肪又是什么呢?
二、脂肪也分类
这种脂肪减肥一定要吃
脂肪是我们身体产生能量的重要来源,我们需要脂肪来保护器官不受到伤害、保持体温、吸收某些维生素,所以保持适量的脂肪摄入,对人体是有益的。
另外,脂肪可以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前者常见于各种动物脂肪中,如:牛、羊、猪肉等,吃太多会使得胆固醇升高,不利于心血管健康,因此要少量摄入;后者则是“好脂肪”,摄入占比高,对人体很有好处:
1、不饱和脂肪在人体中发挥的作用
不饱和脂肪酸主要包括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它们对健康的益处会有所差异:
多不饱和脂肪酸
多不饱和脂肪酸要特别关注的是,人体必需又不能自身合成的两种脂肪酸——ω-6多不饱和脂肪酸(包括亚油酸、γ-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等)和ω-3多不饱和脂肪酸(α-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
【好处】
①它们在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酸酯量同时,还能提升好胆固醇量,降低了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液微循环。
美国心脏协会建议:每天摄入2g的ω-3有助于保护心脏健康,预防脑中风,减少血小板聚积以及血液凝结。
②提高人体内钙含量,增强骨密度,进而预防骨质疏松;同时还能减少关节僵硬和疼痛,促进抗炎药物的疗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有缓解的作用。
③还可以提高脑细胞的活性,增强记忆力和思维能力,这对于预防老年痴呆有帮助。
④像DHA对活化衰落的视网膜细胞有帮助,对用眼过度引起的疲倦、老年性眼花、视力模糊、青光眼、白内障等疾病有辅助改善作用。
单不饱和脂肪酸
膳食中单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油酸(18碳单烯酸)。
【好处】
①膳食中用单不饱和脂肪酸代替饱和脂肪酸后,可使血清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不变。
②还能帮助增加身体能量,减少愤怒、改善情绪。
这两类脂肪好处这么多,但怎么补充?饮食摄入是不错的选择!
三、健康脂肪,这么吃轻松获取
1、脂肪酸比例恰当的食用油
ω-3脂肪酸和ω-6脂肪酸都很重要,但需要注意一点——ω-3脂肪酸能延缓身体自我防卫机制中那些不利的过度反应,以及抑制由此产生的炎症,但是ω-6脂肪酸却会促进炎症的发生。
因此,我们日常应该通过选择合适的食物,将这两种脂肪酸在新陈代谢中的水平调整到一个恰当的比例,建议ω-3脂肪酸和ω-6脂肪酸的比例为1:4~6比较好。
对于食用油而言则可以选择牡丹籽油、橄榄油、亚麻籽油、低芥酸菜籽油等,与其它油交替搭配食用。
2、鱼类
各种鱼类,尤其是深海鱼,包括沙丁鱼、金枪鱼、三文鱼、鲅鱼、秋刀鱼等都属于高ω-3的水产品。
如果吃海鱼不方便,鲈鱼、河鳗、鲇鱼、鳙鱼、鲢鱼这几种淡水鱼也不错,EPA、DHA含量也相对比较丰富。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发现,相比于每周食用鱼类0-3份(每份50g)的受试者,每周食用鱼类4-6份的,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5%、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降低23%。
而且,相比红肉类,鱼肉的脂肪要低很多,所以减肥期间也可以放心吃。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周吃鱼280~525g。
3、坚果
坚果的脂肪含量虽然高,但却是营养宝库,除了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还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钙、磷、铁、锌等矿物质,纤维素等物质,对于人体的好处很多。
荷兰研究人员发表在《国际流行病学期刊》上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只要每天吃10克坚果,就能显著降低人们死于常见疾病的风险,使死于心脏病、癌症、糖尿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包括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分别降低17%、21%、30%和47%。
另外,哈佛大学一项涉及近20万人的研究发现:摄入坚果与肥胖风险降低有关。
所以我国膳食指南建议每天吃10g坚果,具体来说,核桃2-3个,腰果7-8颗,板栗4-5个,不带壳花生15粒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