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姑鱼和黄花鱼的区别,黄姑鱼和黄花鱼口感

牵着乌龟去散步 百科 22 0
野生和养殖的黄花鱼如何区分 教你做拿手菜

黄花鱼是岛城市民最喜欢的鱼类之一,不仅是因为黄花鱼价格适中、口感鲜嫩,而且“黄花”一词更有着明显的寓意。岛城市民特别是崂山市民结婚的时候,大黄花鱼是必上的一道经典菜。在济南等地,升学宴一般用鲤鱼当主菜,鲤鱼炸成弯曲跳龙门的形状,浇上糖醋汁上桌。在青岛等胶东地区,市民更多喜欢海鱼,升学宴一般用大黄花鱼代替鲤鱼。

野生的小黄花鱼。

养殖的小黄花鱼。

青岛人一般把黄花鱼分为大黄花鱼和小黄花鱼,也就是中国传统“四大海产”中的大黄鱼和小黄鱼(另外两种是带鱼和乌贼)。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写道:“生东南海中,其形如白鱼,扁身弱骨,细鳞黄色如金,首有白石二枚,莹洁如玉。”

野生大黄花鱼很难见到

野生的大黄花鱼很难见到,偶尔能见到一两条,价格也是天价。去年,宁波曾有渔民出海捕捞到了一条重达9.8斤的野生大黄鱼,卖出了14.8万元的高价,折合每斤约1.5万元。当地人说,已经很多年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大黄鱼了。如今的野生大黄鱼,3两左右大小,价格约为200元/斤,半斤以上的,可以达到300元/斤以上;1斤以上,单价都是每斤500元起。 2斤以上的野生大黄鱼,甚至能达到有价无市的情况。

养殖大黄花鱼20元一斤

随着野生大黄鱼的数量连年减少,利用深水网箱来养殖仿野生大黄鱼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养殖大黄鱼大部分是用深海网箱养殖的,要投放饵料,一般3-5个月即可长到2斤左右。目前,青岛市场养殖大黄花鱼全部来自福建,以宁德市最多。记者了解到,2019年全国大黄鱼养殖产量18万吨左右,其中宁德大黄鱼产量达14万吨。养殖的大黄花鱼每条2斤左右,每斤20元左右,多销往青岛的酒店、酒楼。酒店酒楼一般用糖醋口味比较多,也有的酒店用红烧或者家常烧的 *** 来做,这样能够掩盖养殖大黄花鱼的淡淡腥味。

小黄花鱼10-30元一斤

在青岛,小黄花鱼是市场最常见到的鱼类品种之一。每年春秋两个捕捞期,小黄花鱼都是市民餐桌最常见的鱼类。目前市场上的小黄花鱼,根据大小,每斤10-30元不等。

新鲜的小黄花鱼适合家常烧,能够突出小黄花鱼的鲜嫩。很多市民更愿意用煎的 *** *** 小黄花鱼,这样煎一次能吃好几天。煎的小黄花鱼外酥里嫩,外面的毛刺煎酥了只剩下一根脊骨的独刺,容易食用。到了春节前后,市民大都会购买冷冻的小黄花鱼, *** 熏鱼,先油炸再高压锅把鱼骨压酥,最后再收汁,口感鲜香酥烂。

养殖小黄花鱼25元一斤

记者经常接到读者的热线 *** ,小黄花鱼能不能养殖,市场的小黄花鱼都是野生的吗?记者也曾采访过岛城的海水养殖专家,专家给出的答案是就目前的养殖技术来看,小黄花鱼可以养殖。至于为什么市场很难见到养殖的小黄花鱼,原因是养殖的小黄花鱼成本较高,和野生的小黄花鱼相比,没有价格的优势,所以也就没人愿意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了。

9月10日上午,在榉林山早市,记者见到了养殖的小黄花鱼。养殖的小黄花鱼外表颜色黄中带红,从脊椎到鱼腹部颜色逐渐变浅。养殖的小黄花鱼个头比野生的小黄花鱼要大一下,每条2两左右,每斤25-30元。业主徐秀玲告诉记者,养殖的小黄花鱼量很少,是田横岛的渔民在养殖扇贝的时候,顺便在笼子里养殖的,目的是想看看市民能不能接受小黄花鱼的口感和价格。

梁实秋独爱黄花鱼水饺

著名作家梁实秋在青岛居住多年,很喜欢青岛的黄花鱼。据《雅舍谈吃》记载,小黄花鱼体重一般在200克左右,长不大,青岛近海盛产。每年春秋两季上市,味道极佳。用小黄花鱼、韭黄和鸡汤等三鲜 *** 的“鸡汤珍珠饺”,是顺兴楼饭店的特色菜肴。

这样看起来,梁实秋先生在青岛居住的时候,小黄花鱼的体重能到200克,个头和现在的小黄花鱼相比,无疑要“惊为天人”。

梁实秋是一个水饺迷,在家中亦常吃水饺,据他女儿梁文蔷云:“吃水饺的时候,爸爸会抛笔挥杖下厨助阵。”他一生吃过不少水饺,把顺兴楼上吃过的水饺说是顶精致的是对顺兴楼水饺不小的赞誉。

现在市场卖小黄花鱼的摊位,大都配备搅馅的机器。市民买了小黄花鱼,业主免费加工成黄花鱼馅,这样就少了繁琐的去皮刮肉取馅的麻烦。青岛人做黄花鱼水饺一般会加五花肉和韭菜,很少用鸡汤调馅。今天回家,试试梁实秋先生的黄花鱼水饺配方,看看有何更高明之处。

糖醋黄花鱼

老单教你拿手菜

前两天,朋友的孩子准备到外地上大学,临行前,几位朋友在香港中路岛城一家比较有名的酒店庆祝。一位细心的朋友还专门从郊区带来了一尾三斤重的鲤鱼,准备让酒店帮助加工成寓意“鲤鱼跳龙门”的糖醋鲤鱼。

这家酒店不接受外来食材的加工,害怕食材出问题。酒店的厨师长张宏海建议,用大黄花鱼代替鲤鱼,形状也能做出“跳龙门”的样子,保证口感还要好。于是挑了一条2.2斤的大黄花鱼,没想到厨师做的不仅外形神似,感觉口感也比鲤鱼要好。

记者了解到,在青岛能做“鲤鱼跳龙门”这道菜的酒店不少,但是备有活鲤鱼的酒店却不太多。即使有一些酒店备有活鲤鱼,一般也是火锅店多一些。张宏海介绍,青岛本地的酒店基本不准备活的鲤鱼,有想点这道菜的,他们一般推荐用大黄花鱼代替。

张宏海介绍,大黄花鱼做的这道菜要点在于要把大黄花鱼直剞后斜剞成翻刀,提起鱼尾使刀口张开。炸的时候要始终提着鱼头和鱼尾,炸成鱼身弯曲成“鱼跃”的形状。大黄花鱼去鳞、内脏、两腮,鱼身两侧每2.5厘米直剞后斜剞成翻刀,加料酒、精盐撒入刀口稍腌。清汤、酱油、料酒、醋、白糖、精盐、湿淀粉对成芡汁。在刀口处撒上湿淀粉后,放在七成热的油中炸至外皮变硬,移微火浸炸3分钟,再上旺火炸至金黄色,捞出摆盘。将葱、姜、蒜放入锅中炸出香味后倒入对好的芡汁,起泡时用炸鱼的沸油冲入汁内,加以略炒迅速烧到鱼上即可。酒店和老牌坊饭店,在万象城和凯德茂可以吃到。(来源:观海新闻)

同是黄花鱼,“大黄花”和“小黄花”有啥不同?看后别再瞎买了

导语:同是黄花鱼,“大黄花”和“小黄花”有啥不同?看后别再瞎买了!

“日见巴东峡,黄鱼出浪新。脂膏兼饲犬,长大不容身”,这就是杜甫的《黄鱼》,记得小时候,每到逢年过节,妈妈都会烧制一道美味的黄花鱼,肉质肥美,唇齿间的香味强烈的 *** 味蕾,那美味叫人记忆犹新。


生长在海边更大的好处就是能吃到新鲜的鱼类,每到开海期,各种新鲜的鱼类到处都是,叫你目不暇接,真的是大饱口福,但是你在买黄花鱼的时候会发现有大黄花和小黄花之分,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挑选呢?同是黄花鱼,“大黄花”和“小黄花”有啥不同?看后别再瞎买了!


一、外形不同:

形体差别才是更大的差别,但是也要仔细观察,有些人观察不细致,大体一看都一样。大黄花鱼体型长,腹部呈金黄色,头呈钝尖形,尾柄细长,长度是高度的3倍左右,臀鳍鳍条数为7~9条,一般情况下是8条,鳞片较小;而小黄花鱼体型要小,尾柄相对粗短,一般是高度的2倍左右,臀鳍数要比大黄花鱼多,一般是9~10条,通常为9条,而鳞片通常较大。



二、分布海域不同:

其实大黄花鱼的主要分布海域是南海和东海的中部以南海域;而小黄鱼主要分布在渤海、黄海、东海和朝鲜西南海岸线。


三、营养作用不同:

大黄花鱼肉质较好而且美味,一般用作食材,偶尔会用作药材;而小黄鱼不但营养丰富,而且还含有许多的微量元素,例如钙、磷、铁、钾、钠、镁、硒等,要比大黄鱼营养丰富,而且还可以入药,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四、烹饪 *** 不同:

大黄鱼由于体型较大,所以适用于做饺子馅料,亦可以红烧、清炖;而小黄花鱼由于体型较小,所以通常炸制比较多。


知道了大黄花鱼和小黄花鱼的本质区别,我们分享一下小黄鱼的经典吃法,一起看一下吧!

1、买回来的小黄花鱼去鳞后再去掉内脏和鱼鳃,尤其是鱼肚子里的黑膜一定要去除干净,因为这是鱼腥的源泉。


2、腌制:处理好的小黄花鱼用料酒和食盐在表面摸一下,目的是去除鱼腥味,并使鱼肉更紧实,炸时不易散锅,然后再加入姜丝、蒜片、胡椒粉和生抽抓匀以后腌制20分钟。


3、调面糊和挂糊:空碗内磕入1个鸡蛋,然后加入2勺玉米淀粉和半碗面粉,分少量多次倒入清水,搅拌至无颗粒的粘稠糊状后,再加入1勺盐搅拌至融化,增加一下底味。然后用手拎着鱼尾巴放到面糊中,让其表面均匀地挂上一层面糊,目的是油炸的时候就能快速定型,不容易散锅粘锅。


4、炸鱼:起锅加油,油油要加的稍微多一点,油温五成热,放入裹好面糊的黄花鱼,不要着急翻面,小火慢炸至鱼肉表面硬化以后,才可以翻动,如果翻早了,鱼肉就会容易碎,这些破碎的肉屑很容易粘锅糊锅。黄花鱼炸至表皮微微发黄时控油捞出。


5、复炸:油锅再次升温,达到8成热时倒入炸好的黄花鱼复炸至金黄,控油捞出,复炸的目的是更加酥脆喷香,炸好的黄花鱼再倒点椒盐蘸着吃,咬一口那叫一个香,太美味了!


同是黄花鱼,“大黄花”和“小黄花”有啥不同?外型、海域、营养和烹饪完全不同,看后别再瞎买了,另外炸鱼时不要直接下油锅,多加这2步,腌制和挂糊,鱼肉不散,味道鲜美不腥气!我是晓峰,如果您喜欢晓峰分享的美食,不要忘记关注吃货峰子哦!

本文由吃货峰子原创,欢迎关注与您一起交流,让大家受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又到了钓六线鱼的时候,有助于作钓的:三大典型习性

大家好我是强子。4月的北方又到了作钓六线鱼(小黄鱼)的时候。有钓友在头条问我什么时候出作钓六线鱼的内容,现在来了。

六线鱼

按照我的个人风格,我还是会从“三大典型习性”、“三种典型钓场”、“三种常见的六线鱼”、“一种高效钓法”等几个角度来和大家交流。

很多钓友或多或少都钓过六线鱼,所以认识它并不难。关于六线鱼的介绍,百度一下有很多内容。那么站在一个钓友的角度,我更关心一个问题:这种鱼有哪些有助于我们作钓的典型习性?

所以今天我们主要想交流清楚下面两个问题:

1、六线鱼的四大“就饵习性”

2、六线鱼的三大“居住习性”

今天默认大家都已经认识这种鱼了。虽然这种鱼有多个种类,但是我们以北方钓获最多的大泷六线鱼为代表来讲述这个话题。

六线鱼的四大“就饵习性”

1、喜白天

六线鱼白天觅食活跃,夜间躲藏在礁盘或沉船等障碍物处躲避天敌。这和它觅食主要靠视觉有关系。老话说“清水黄鱼浑水鳗”也是这个道理。同时,它的视觉更适应白天的光线,这一点和黑鲪有很大区别。

在夜晚,如果你碰巧把饵放到它嘴边的话,你也可以钓到六线鱼。这说明夜晚它也是吃食的,但是远远不及白天来的活跃。另外,通常清晨5点-7点和傍晚5点-7点都是作钓六线鱼的黄金时间。

白天作钓

2、敏感

大泷六线鱼有五条侧线,对外界非常敏感(六线鱼有很多种,大部分都有多条侧线)。因此它生性特别狡猾,警觉性很高。它咬钩凶狠,吞饵小心。通常会试探性吃食、咬完就跑。

不了解这一点的钓友经常会遇到提钩不上鱼的情况。老钓友都会等待更佳的提竿时机或者等它吃死口。

3、伏击

大泷六线鱼不喜欢游动。通常它们会“潜伏”在岩礁根部,身体呈弓状,蓄势待发。当有食物降落、漂荡至近前时,它便会似箭般迅速“射出”,而后又返回原处隐蔽。

它的摄食动作非常敏捷,而且经常会快速跃起掠食表、中层饵料。这一点对我们路亚作钓是很好的指导。在岛国根钓大型六线鱼的视频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钓手操作钓组大跳底一瞬间,六线鱼像导弹一样射出攻击软饵的场景。

4、嘴小

六线鱼嘴小。因此作钓钓钩不宜大,同时钓饵不宜大。曾经遇到一位大叔用9号管付丸世小钩钓1斤左右黄鱼的案例,他还曾告诉我“小钩上的了大鱼,大钩上不了小鱼”。

小钩小饵

了解了以上六线鱼的就饵习性,对于我们选择钓法、作钓时间、钓组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是前提是有鱼啊!那么我们怎么找到它呢?或者说我们在哪里能找到更多呢?

六线鱼的三大“居住习性”

1、岩礁与水草

六线鱼多栖息于近海礁岩地带及海生植物生长茂盛的周边。因此“礁石”、“海带”、“海草丛”就是我们选择标点的有利参考。同时六线鱼栖息的水层比黑鱼更低,因此钓组要更贴近海底。老话讲:“有礁必有鱼”。


一处好钓场,潮底

2、喜群居

六线鱼喜集群,常常在浅海礁石区、水草区成群觅食。找到一个好的钓点,往往可以钓到多条鱼。因此北方有“窝黄”之说。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感觉没有鱼,有时候找到窝子一会钓一堆的原因。

3、2次洄游

一年当中,六线鱼有两个大旺季。分别源自于两次近距离洄游。分别是:春季觅食洄游,秋季越冬洄游。

每年初春的四至六月,气温升高、水温回暖。六线鱼逐渐靠岸觅食,此时为六线鱼最为活跃的时期。但个体不大。九至十一月霜降前后,陆地气温下降,海水温度随之降低。六线鱼开始向岸边洄游,疯狂觅食,为产卵及越冬做准备。此时六线鱼个体都比较大。

上面我们重点交流了六线鱼的典型习性,

我们做一个小总结:

1、就饵四大习性

喜白天、敏感、伏击、嘴小

2、居住三大习性

岩礁和水草、群居、2次洄游

不了解这些内容,可能也能钓的不错。但了解了这些内容,就知道为什么自己钓的好。然后比大多数人作钓更灵活和游刃有余。

《根钓六线鱼》系列可能会有4-5篇。虽然又臭又长,但却是我认真梳理总结的。有前人经验也有自己实践。

今天就分享到这里了,我要带娃去户外了,骨朵白。

适当索取,随手带走垃圾。钓鱼环境,共同维护。

身边的海鲜:肉像蒜瓣一样的小黄鱼与小眼黄鱼

今天在海边溜达,快到跨海大桥的时候看到有卖鱼的摊贩,说是在海里下的地笼逮的海货,下面这一箱杂鱼,老板说3块钱一斤。

  • 大概看了下,里面小鱼的种类还是挺丰富的,有当地人说的小眼黄鱼、小黄鱼。

很多人都知道小黄鱼好吃,其实小眼黄鱼也非常鲜美。到海鲜市场两者还是很好辨认的,小眼黄鱼顾名思义,眼睛比小黄鱼小了不是一星半点。鱼头又大又圆,可眼睛却非常小,就跟人一样是单眼皮的。俗称大头,细眼。常栖息于近海、河口和港湾的泥或沙泥底质水域,石首鱼科 梅童鱼属 棘头梅童鱼 。

下面这种就是大多数人熟悉的小黄鱼了。

小黄鱼 俗名黄鱼、小黄瓜。

两种鱼类都属于石首鱼科,石首鱼,意思是头骨里面有两块非常硬、像石头一样的物质。他们都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喜欢浑浊的海水。

渔民捕捞出水后很快就会死亡,很少能见到活的。

小点的裹上面粉油炸特别的香。

端午将至,除要吃粽子外,记得也要吃5黄,全家安康,幸福一整年

中国人对于节日非常重视,因此每到这一天,民间都会有许多习俗,以确保节日的完整性。眼下正值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而在端午节即将来临的时候,全国各地的同胞都忙前忙后地准备庆祝活动。

在一些地方,对端午节的重视程度更是高于常人。因此,除了必不可少的粽子之外,它们还有一个习俗,即要吃5黄。这一传统认为,吃下这5种黄色的食物可以保证全家的安康和幸福,让这一整年都充满福气和吉祥。现在,让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这5种黄色食物代表的意义。

(1)黄鳝

在端午节中,黄鳝作为一道传统的美食,有着独特的意义。黄鳝是一种水产品,它的黄色代表着光明和希望。人们相信食用黄鳝可以驱逐不幸和厄运,能给人们带来运气和健康。此外,经过人们的发现黄鳝有着丰富的营养健康价值,让人们在节日中保持精力充沛,享受欢乐时光。

(2)黄鱼

黄鱼作为端午节的食材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黄鱼的黄色象征着光明和希望,也寓意着迎接新的一年的好运和繁荣。人们相信在端午节食用黄鱼可以祈求家庭的幸福和安康,团圆和和谐。

(3)黄瓜

在端午节的餐桌上,黄瓜也是一道常见的食物。黄瓜是夏季的代表,它的清凉爽口令人消暑解渴。黄瓜的黄色给人带来阳光和希望的感觉,也寓意着节日的喜庆和吉祥。人们食用黄瓜,希望能够度过一个清爽宜人的端午节,感受夏日的美好和快乐。

(4)咸鸭蛋

咸鸭蛋是端午节期间常见的传统食品之一。黄色的咸鸭蛋代表着金黄和丰收,寓意着财富和幸福。人们在端午节赠送咸鸭蛋,既是表达彼此的关怀和祝福,也是希望收礼人能够事业有成、福泽绵长。同时,咸鸭蛋的味道鲜美,也为亲友间的团聚增添了一份温馨和欢乐。

(5)雄黄酒

雄黄酒在端午节中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其黄色象征着瑞兽,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在古代,人们相信雄黄酒可以辟邪驱邪,保护家人的平安和健康。

然而,除了这些习俗,中国人在端午节还有另一种重要的方式来庆祝这一节日。那就是与亲朋好友相聚,一起共享美食和酒。人们会举行宴席,倾诉思念之情,把酒言欢,这种欢聚的氛围是一个完美的节日庆祝方式,为了让大家在这个节日更加开心,我推荐2款国内的优质白酒供大家参考,建议了解再购买!

【1】四特东方韵弘韵

这是一款来自江西省的白酒,虽然在白酒市场属于低端的白酒,但却备受消费者的赞誉。这款酒独特之处在于它属于特香型白酒,这种酒型在国内白酒市场中相对稀缺。然而,正是因为其独特的香型,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和称赞,不少人对这款酒是爱不释手。

此酒独特的口感和香味,能让每个品尝着回味无穷。当品味这款酒时,你会感受到绵柔纯甜的口感,而不是过于浓烈的味道。这种清爽的口感让人喜欢,同时也适合搭配各种美食,让人在享受酒的同时,享受到更多的美味。

【2】汉董大师酒大雅

此酒是贵州茅台镇的一款隐秘佳酿,虽然现如今很多人并不熟悉它,但它却是当地的一款宝贵酒品,是茅台镇继茅台酒后又一款酱香型好酒。这款酒以其高品质和独特的工艺闻名,而且与茅台酒一样,它采用相同的工艺和原料,以确保酒品的卓越品质。

此酒承袭了茅台酒的酿造传统,注重每个环节的精细处理,力求将更好的原料转化为更优质的酒品。它采用精选的优质红高粱为原料,并经过精细的糖化、发酵和蒸馏过程,以确保酒中的芳香和口感得到充分发挥,这种酿造出来的酒香味非常的浓郁,当你品尝之时会感受到满满的酱香味,其香味非常的协调。

在端午节的时刻,让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吃上美味的粽子,品尝各种黄色食材,享受醇香的酒品。让这个节日成为我们家庭团聚、幸福吉祥的时刻,让我们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弘扬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和谐精神,共同度过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端午节。祝愿大家端午节快乐,全家安康,幸福一整年!

黄鱼靠边站,多吃这种鱼,无磷无刺,高蛋白高钙,老人孩子要多吃

黄鱼靠边站,多吃这种鱼,无磷无刺,高蛋白高钙,老人孩子要多吃

当季食物是最鲜美的,进入盛夏有很多当季的食物,除了各种各样的瓜果蔬菜,水里的鲜鱼也有不少正肥美,比如黄花鱼、鳜鱼、龙头鱼等,不过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这种鱼,比它们要小得多,它就是银鱼。

银鱼俗称面条鱼,因为它非常细,就像面条一样,长度不到一拃长,颜色半透明,没有鱼鳞和鱼刺,吃起来特别方便,肉鲜味美、蛋白质丰富,营养价值非常高。

银鱼属于海鱼,所以市面上的海鱼都是冷冻的或冰鲜的,质量有好有坏,如何辨别呢?教大家2个技巧,记住后就不会上当。

1、新鲜的活银鱼,被冷冻或冰鲜保存后,身体是弯的。如果身体比较直,说明不是活着冷冻的,而是死后才冷冻的。

2、银鱼的肉质很软烂,用手指一捏就碎了,如果用手捏不碎,反而非常有弹性,那就不是自然的银鱼,不建议购买。

3、晒干的银鱼质量比较轻,而且非常干爽,颜色黄白,并不是完全的白色。如果发现银鱼特别白,可能是用化学试剂处理过,也不要购买。

银鱼的营养高,口感好,而且没有刺,价格也不贵,一斤20元左右,产地的只要10块钱左右,建议大家常吃。下面给大家分享2个好吃的做法。

一、银鱼炒鸡蛋

准备银鱼、鸡蛋、香葱、红辣椒、食盐、料酒、淀粉、食用油。

1、鸡蛋打入碗中,加入适量食盐、料酒搅拌均匀。银鱼洗干净,香葱切葱花,红辣椒切丁,放入鸡蛋液中搅拌均匀,再倒入适量淀粉水,再次搅匀备用。

2、锅里倒入多一点油,烧至八成热,倒入银鱼鸡蛋液,大火煎一会儿,定型后翻个面,全部煎熟后炒成大块,即可出锅。

二、银鱼鸡蛋羹

准备银鱼、鸡蛋、西蓝花、凉开水、酱油、胡椒粉、香油。

1、西蓝花掰成小朵,烧一锅开水,加一勺盐,放入西蓝花煮2分钟,熟透后捞出过凉水,沥干水分后切成碎末。鸡蛋打入碗中,加入适量食盐、胡椒粉搅拌均匀。

2、把2倍于鸡蛋的凉开水倒入鸡蛋液中,再放入放入西蓝花末搅拌均匀。银鱼洗干净,直接放进鸡蛋液里,把蒸碗包上保鲜膜或盖上盘子,上蒸锅蒸10分钟,出锅后撒上葱花,淋上酱油、香油即可。

三、麻辣小银鱼

准备银鱼、辣椒粉、花椒粉呢、食盐、酱油、料酒、生姜、食用油。

1、银鱼干泡软,洗干净后沥干水分。锅里倒入适量油,要多一点,放入小银鱼翻炒一会儿,把水分炸干,金黄酥脆即可。

2、放入姜末爆香,淋入料酒翻炒去腥,加入食盐、酱油、辣椒粉、花椒粉,翻炒均匀后即可出锅,麻辣小银鱼就做好了,下酒、下饭都不错。

体型大的鱼吃之前还需要处理,比较麻烦,而这种小银鱼却不需要处理,吃起来很方便,建议夏天多给家人吃。银鱼是极富钙质、高蛋白、低脂肪食的鱼类,每百克含蛋白质8.2克、钙258克,比牛奶高了2倍多,老人孩子吃了补蛋白、补钙,对身体好。

大黄鱼的哭泣!?短短20年,价格飙升万倍,到底谁是“黄雀”?

提起大黄鱼,我们对它很熟悉,熟悉的不是它的味道,而是它的外观,它的价格!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只能从新闻上看到它的身影,听到它的天价!

象山一位渔民捕到了一条长76厘米、重7.17斤的野生大黄鱼,被人以7.2万元的价格买下。此前,还有一位渔民捕到的一条9.1斤的大黄鱼,被人以14.5万元的价格买走。(2020.3.2)

青岛的一位钓鱼爱好者,钓获一条5.7斤的大黄鱼最后以10多万的价格被一位土豪当作了盘中餐。这条大黄鱼的重量,以及品相实在是太难得了。(2020.8.16)

黄姑鱼和黄花鱼的区别,黄姑鱼和黄花鱼口感-第1张图片-

宁波奉化桐照村,双拖渔船在东海"意外"捕获 1000 多斤野生大黄鱼,整个渔村都沸腾了,甚至放起烟花庆祝。甚至浙江海洋大学水产学院的教授专门购买几条带回学校解剖,并进行分子生物学等层面的检测,为这些大黄鱼验明正身。(2020.12.02)

从这里不难看出,野生大黄花鱼堪称天价,即使金枪鱼有也无法和它媲美,金枪鱼的价格平均500元左右一斤,而野生巨型大黄花鱼的价格每斤高达万元,是什么原因让大黄花鱼的价格这么贵?

我国海岸线达1.8万公里,是世界上最适合海洋生物生存的海域之一,鱼类资源十分丰富。而大黄鱼作为一种普通的海洋鱼类,在沿海地区曾经广泛分布,并且产量巨大,仅在舟山渔场更高年产量曾高达16.81万吨。

曾经大黄花鱼只有5分钱一斤,一些幼鱼价格更是低廉,甚至无人问津随手丢弃,为何如今野生大黄鱼万金难求,全靠富豪接盘?这要从一种捕鱼方式说起,因为捕鱼方式的升级,让大黄花鱼迎来灭顶之灾!这就是敲罟捕鱼方式。

敲罟捕鱼

敲罟捕鱼又叫敲黄鱼,敲梆作业,敲竹杠,这种捕鱼方式起源于明朝嘉定年间,广东潮汕发明的,专门捕捞大黄鱼。捕鱼方式为:通过竹竿不断的敲击,利用声音的传播,从而捕捞大量的大黄鱼。

原理是利用1-2条母船,几十条渔船围成一个圆圈,一起敲竹板,让石首鱼科鱼类头骨中的两枚耳石产生共振,致使的大鱼小鱼一起昏死,从而一网打尽。这种捕鱼方式效率很高,但是由于古代生产力低下,渔船规模偏小,捕鱼人比较少,即使使用这种方式,对于大黄鱼并不能产生很大威胁,然而到了近代,这种捕捞方式给大黄鱼带来灭顶之灾!

1954年,敲罟作业自广东汕头传入福建,由于效率高、成本低,能够捕捞大量的大黄花鱼,各地渔民纷纷效仿,进而全省推广,然而这只是大黄鱼灭顶之灾的开胃菜,更为严重的捕捞在后面。

1957年,仅浙江温州地区,大黄鱼产量达到10万吨,产量增长20倍。10万吨多么可怕的一个数据,这还仅仅是温州地区,如果加上其他地区的话,大黄鱼产量达到一个恐怖的数据。

然而大黄鱼产量急剧增加,带来的是价格的暴跌,当时大黄鱼每斤只有5分钱!而个头小的大黄鱼,无人问津直接被丢弃!1958年,历时两年,敲罟作业,作为一种有害的捕鱼方式,在浙江地区叫停。

到了1959-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粮食极度短缺,为了食物,许多地方把注意力重新转移到大黄鱼身上,向海洋索取食物,重新恢复了敲罟作业,缓解危机。

1963年3月,国务院下达了《关于禁止敲罟的命令》,敲罟作业被第二次叫停。这种有害渔法才得以禁止,大黄鱼获得喘息之机,但是许多地区并没与停止敲罟作业。

1974年,浙江省组织了2000对渔船前往大黄鱼中心渔场捕捞生产,此次直接给予了大黄鱼种群致命一击,产量达到了16.81万吨的更高纪录。自此东海大黄鱼资源急剧衰退,几乎销声匿迹,只有零星捕捞,正式进入大黄鱼的“天价”时代,如今价格早已上涨了万倍以上,到底谁是“黄雀”?

1954年—1974年,短短20年,曾经遍布我国沿海的大黄鱼消失了!伴随着大黄鱼的消失,其他一些石首鱼科鱼类的密度以及种群大大降低,至今没有恢复!虽然价格高昂,但是捕捞不到,不过是两败俱伤的局面罢了!

到了1993年,大黄鱼的人工养殖技术全面突破,正式开始围网养殖大黄鱼的时代,到了2018年我国大黄鱼总产量已达19.80万吨。

大黄鱼又叫黄花鱼、黄瓜鱼、黄金龙等,为硬骨鱼纲、辐鳍亚纲、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大黄鱼种的一种鱼类,在1846年被命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极危(CR)。

大黄鱼分布

大黄鱼主要栖息于近海沿岸及近海砂泥底质水域,大多数栖息于水底中下层,也会进入河口生活,主要以小鱼、虾蟹、甲壳类为食。在生殖季节洄游至近海、河口或者附近岛屿的浅水水域。在我国分布在黄海南部、东海,国外分布在日本、韩国、越南沿海。

从这里不难看出,大黄鱼的分布很广。我国沿岸以及东亚一些国家都有分布,但即使分布这么广,也没有逃过滥捕滥捞,也没有逃脱人类的渔网!估计有人会说“减少捕捞不就行了”,其实远远没有这么简单,捕捞能减少,但不能减少人心的贪婪!

有个名词叫“破窗理论”意思是: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及时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窗户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涂鸦,没有被清洗,很快就会出现更多乱七八糟的涂鸦;一个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如果被人丢垃圾,很快就会出现一个垃圾堆,这就是“破窗理论”!

大黄鱼的悲剧和这个是一样的道理,简单高效的捕鱼方式,能够捕捞大量的鱼类,其他地方就会争先恐后地效仿,从而觉得不输于人!不仅仅是大黄鱼,国内的淡水鱼类同样如此。

比如:路亚中的“泥鳅党”;钓鱼中的“锚鱼”“可视锚鱼”,都是同样的道理。泥鳅党能够钓获大量的翘嘴鱼,锚鱼、可视锚鱼都能钓获大量的鱼类,这几种方式,早已超脱娱乐钓鱼的范围,不过是捕鱼罢了!对于鱼类的生长环境造成很大危害,虽然在有些地方已经被明令禁止,但是顶风作案的大有人在。

大黄鱼的敲罟捕鱼、路亚中的泥鳅党、钓鱼中的锚鱼,都是人心的贪婪,为了捕捞大量的鱼类,从而使用灭绝式捕捞方式,有些人明知违法,还在使用。劝那些真正使用或者打算使用这几种捕鱼方式的人,苦海无涯回头是岸,不要因为一时的贪婪,而误了终生。

PS:不知道钓鱼人有没有注意,青岛的钓友钓了一条5.7斤的大黄鱼卖了10多万,不得不说这位钓友运气好的让人羡慕!这种运气可遇不可求,没想到钓鱼人也有时来运转的时候。

为什么野生黄鱼比养殖黄鱼贵几十倍?真的这么金贵?

平川速购美食课堂又和大家见面了

最近华东华北的小伙伴逛菜市场

肯定看到鱼摊上摆满了黄澄澄的鱼

这就是深受老饕喜爱的黄鱼

三四月正是黄鱼最肥美的时候

但市场上的黄鱼价格跨度很大

价格甚至相差几十倍

这又是为什么呢?

今天小编就给您说说其中的门道

黄鱼是什么鱼?等于黄花鱼吗?

黄鱼学名叫黄花鱼,鱼头有两颗坚硬的耳石,又名石首鱼。黄鱼为中国特有的鱼类,广泛分布于北起黄海南部,南至南海雷州半岛以东的海域。黄花鱼分为大黄鱼和小黄鱼。大黄鱼分布于黄海南部、东海和南海,小黄鱼分布于黄海、渤海、东海。所以全国来说食用大黄鱼更普遍。而且大黄鱼如同一块大金块,意头十足,自古以来就广受追捧。


野生大黄鱼有多贵?

大黄鱼在春、秋两季从外海洄游到近海繁殖,因长期过度捕捞,野生数量下降严重,价格水涨船高。2022年宁波象山一艘黄鱼捕捞船大丰收,鱼的个头都很大,平均每条2斤左右,个别大的有4斤。整船2000多公斤的野生大黄鱼卖出了957万元的高价,相当于2400元/斤!

而一般等级的野生黄鱼,3-5两一条的350元/斤;5-7两一条小的650元/斤,7-9两一条的800元/斤,9两-1斤一条的1100元/斤,一斤以上的1200元/斤。以上还只是沿海的价格,进入内陆还要翻番。我们在市场上能买到的基本都是3-5两或5-7两这两种,7-9两的少之又少,斤级以上的野生大黄鱼几乎都是专供酒楼食肆的硬货。

什么是半野生大黄鱼?

因为野生大黄鱼数量越来越少,且一些渔场已经禁捕。所以为了满足市场需要,养殖大黄鱼逐步成为市场主流。大黄鱼的养殖有池养、近海养和深水养三类,其中深水养的环境最接近野生环境,鱼的品质最接近野生大黄鱼,价格也是三种之中更高的。近海养殖的品质次之,池养的又再次一级。更便宜的养殖大黄鱼只需要30元/斤。

野生或半野生的大黄鱼为什么更好?

一分钱一分货是千古不变的真理。虽然养殖大黄鱼的产量很高,但不论口感还是鲜味,野生的品质都远超养殖。为了增加鱼的抵抗力和 *** 鱼的生长速度,池养和近海养的大黄鱼基本都喂饲含有激素的饲料。近海海域的水污染情况也比较普遍。相对来说,在水域无重金属污染的前提下,野生大黄鱼的活动范围和活动量都很大,所以肉质紧实嫩滑,积累的营养物质更丰富。深海养的半野生大黄鱼模拟野生的环境和食物来源,所以激素的风险极低。半野生大黄鱼可以理解为圈养的野生大黄鱼,只是活动空间不及野生,反映在肉质上的微小差异。

怎样挑选大黄鱼?

不同品质的大黄鱼价格相差巨大,甚至有的黑心商人会用一些和黄鱼长得很像的鱼来冒充,接下来跟小编学一下如何火眼金睛挑选好黄鱼。


1、如何区分真黄鱼和假黄鱼、不新鲜的黄鱼

1) 真黄鱼:鱼嘴圆且饱满,鱼身较宽,鱼鳞圆形。反之则为假黄鱼。

2) 新鲜黄鱼:鱼眼球饱满,角膜光滑透明,鱼肉有弹性。反之则为不新鲜黄鱼。

2、如何区分野生、半野生和养殖大黄鱼

1) 鱼身:野生大黄鱼活动范围大,鱼身更修长;养殖的大黄鱼活动量小,鱼肚比较鼓。

2) 鱼头:野生大黄鱼的头部形状较尖锐,唇部鲜红艳丽;养殖大黄鱼的头部较浮肿,唇部颜色很淡。

3) 鱼尾:野生大黄鱼因为持续游动,鱼尾较修长有力;养殖大黄鱼饲养的网箱狭小,鱼尾明显稍短。

4) 背鳍:野生大黄鱼的背鳍整齐修长,呈锯齿状,颜色泛白或微黄;养殖大黄鱼的背鳍较小,表面粗糙,颜色为灰白色,鳞片有倒插现象。

5) 鱼鳞:野生大黄鱼的鱼鳞金光闪闪;养殖大黄鱼的鱼鳞比较粗糙,亮度不如野生的。

6) 内脏:野生大黄鱼的鱼肚没有黑色污物;反之则是养殖大黄鱼。

7) 口感:野生大黄鱼的肉质紧实粘重,蒸煮后不散,口感紧实;反之则是养殖大黄鱼。

深海养的半野生大黄鱼的外观介于野生和养殖之间,口感接近野生大黄鱼,但因为食物充足和运动量相对野生的少,所以个头普遍比较大。


总结:对于平时有吃大黄鱼习惯的小伙伴,建议可以进一步尝试野生或者半野生的大黄鱼。野生的品质是公认的比养殖的好不少,不少老饕评价野生大黄鱼“吃过了就回不了头”,可见野生大黄鱼的魔力。但说实在,野生大黄鱼的价格确实很贵,而且如果不是吃大个头的野生大黄鱼,意义就不大,那么就更贵了。所以,从过日子的角度出发,深海养的半野生大黄鱼是一个折衷的好选择,毕竟野生大个头的大黄鱼除了贵,还是一鱼难求。

关注平川速购,带来更多美食知识科普和烹 *** 学的分享!

以前1斤几毛钱的海货,现在卖的起,吃不起

福建150斤重的黄鱼,拍出300万的事情历历在目,试问能有几个吃的起,土豪金还是属于土豪,总感觉自己手拿的不是鱼而是黄金啊。高价稀有,品相佳的一鱼难求,土豪标配!

大黄鱼在60年代,属于1斤几毛钱的海货,父母一辈总是和我说,那个时候的黄鱼根本吃不完,过度捕捞和消费力的增长造就了一条黄鱼等于厦门一套房的结果,肯定有人说出海钓几条,然后改变命运成高富帅,其实你们想多了,之一,大黄鱼数量稀少,茫茫大海上哪钓去。第二,你要钓到很大的黄鱼,比如几十上百斤,这个就更少了,和彩票中奖能拼一拼了!

就以渔民的说法:野生黄花鱼梯度分级很严格,海钓是更高级别,因为海钓出的鱼品相极佳,没有损伤,肉质更好,若是拖网捕捞,鲜度和品相较差,价格能降3.4层。再说重量规格:2-3,3-5,5-7,7-9,9-11(单位:两)重量越高,价格越贵重,7-9这一档价格基本在500左右,你有点了解他的价值了吧,3斤以上的鱼,一斤几千不为过,即使是卖鱼郎也是卖的起,吃不起。

黄花鱼的大口

黄鱼刚钓上来时,其实颜色是白白的,保存后会慢慢变成金黄,表皮貌似渡了金箔,反光的耀眼。有些不法商贩把黄姑鱼染色后冒充黄鱼,这种着色的染料往往是化学染料。养殖黄鱼现在也是充斥在菜市场黄鱼刚钓上来时,其实颜色是白白的,保存后会慢慢变成金黄,表皮貌似渡了金箔,反光的耀眼。有些不法商贩把黄姑鱼染色后冒充黄鱼,这种着色的染料往往是化学染料。养殖黄鱼现在也是充斥在菜市场。

大黄鱼做为更佳的月子鱼,自然是有高的营养价值。食疗效果非常好。味道不言而喻,煲汤,清蒸。绝对满足味蕾。

来源:食客生活

饕餮中国︱半世纪前还稀松平常的野生大黄鱼因何身价百倍?

清朝诗人王莳惠在《黄花鱼》中曾经写道:“琐碎金鳞软玉膏,冰缸满载入关舫。”作者当然不会料到,时过境迁,这般渔船正满载着大黄鱼扬帆归港,一片金光闪闪的丰收景象,竟然已成陈迹,不复见于当下……

“楝子开花石首来”

在传统上中国近海有“四大海产”之说,较之其余三种(小黄鱼、带鱼、乌贼),“大黄鱼”似乎又更胜一筹,曾是我国东海主要的经济鱼类。清朝康熙、雍正年间(1701-1728年)编撰成书的《古今图书集成·温州府考》里就说,此鱼,“为鱼之最”。因为它的身体为黄褐色,腹面金黄色,各鳍黄色或灰黄色,所以很多地方也称呼其为“黄花鱼”、“黄瓜鱼”;吴语地区“黄王”不分,有些地方索性用谐音称之为“大王鱼”。至于与“大黄鱼”同属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的另一物种“小黄鱼”,则因其鱼汛在春天,故而古籍上往往称为“春鱼”。

大黄鱼

在古代,大黄鱼还被称为“石首鱼”。之所以有这个说法,是因为它的头盖骨有二枚豆瓣般大小的耳石(起平衡和听觉作用),白且坚硬,像石头似的,故而得名“石首鱼”。唐代陆广微撰写的地方志《吴地记》更是直接将这个名字与春秋晚期的吴王阖闾联系在了一起。据说,距今2500年前,吴王阖闾与“东夷”在海中交战,吴王被困在一个沙洲上,“相守一月,属时风涛,粮不得度”。就在此粮尽风狂的危难时刻,“水上见金鱼逼海而来”,虽然“鱼出海中作金色,不知其名”,但“所司捞漉,得鱼食之美,三军踊跃”,故而大获全胜。阖闾回国之后,想念这种救命的美味,见其脑中有骨如白“石”,所以起名为“石首鱼”。

大黄鱼头骨里的两块“石首”

按此看来,中华先民捕捞大黄鱼的历史大概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古本竹书纪年》说,夏代的第九代王“芒”曾经“狩于海,获大鱼”。说明古人已经有能力进行海洋捕鱼,至此到了两晋年间,大黄鱼已经确定无疑地成为国人餐桌上的一大美味。陆机(“华亭鹤唳”的版权所有人)的弟弟陆云就称赞“蒸石首”是“真东海之俊味,肴膳之至妙也”。稍晚一些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也有自己的美食心得。他在《与人帖》中也写到:“石首鯗,食之消瓜成水”。所谓“鯗”就是“鱼干”的意思。按照《吴地记》的说法,这个字也是吴王阖闾发明的。他回到吴国以后还想吃“石首鱼”,却只剩下一些鱼干。不得已尝之,谁知味也极美,“因书‘美’下着‘鱼’”,这就是“鯗”字的由来。

之所以必须做成鱼干,是因为大黄鱼作为海鱼,离水即死,如果天气稍热,压在舱底很容易腐败,腥味十分浓烈。为此,渔民就地简单加工,从背脊处剖开后加粗盐暴腌,挂在桅杆上经海风吹两三日,就成了黄鱼鲞。不剖而制成的白鲞更加高级,称为“郎君鲞”,是为黄鱼鲞中的“白富美”。

黄鱼鲞

即使是那些“肉败气臭”的死鱼,古人也舍不得丢弃。因此甚至出现了“忍臭吃石首”的民谚,与“拼死食河豚”真是相映成趣。这样的局面一直到南宋时期才有所改变。大黄鱼一进舱,渔民马上撒一层冰块压住,“以冰养鱼,遂不败”。时人范成大在《吴郡志》里记载,当时的冰镇黄鱼可以溯长江而上,一直到南京以西的芜湖一带,仍不变质。这实在是吃货之福。

冰镇黄鱼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渔民进一步掌握了大黄鱼的生活习性和洄游路线,利用其在生殖期发声的特性,捕捞时先用竹筒探测鱼群,然后下网截流张捕。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诗中已经写道:“海雨江风浪作堆,时新鱼菜逐春回。荻芽抽笋河鲀上,楝子开花石首来。”楝子于每年春季开花,这也正是大黄鱼鱼汛形成的时候。阴历四、五月间,大黄鱼集群从外洋进入舟山海域,求偶期间发出咯咯之声,绵延数里,形成壮观的“叫鱼”现象。明代的王士性在《广志绎》里说,每年此时,浙江宁波、台州、温州的渔民,以大渔船往舟山捕石首鱼,宁波港停泊的渔船长达十里,云帆遮天,桅樯林立,堆鱼叠虾,热闹非凡。

平民的美食

大黄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它与口感爽脆、略带酸味的咸菜(雪菜)配成“咸菜黄鱼”,便是传统渔家一道极品美味,并具有补虚养身、调理贫血和失眠之功效。明代医学界李时珍在著名《本草纲目》里则说,黄鱼味甘、性温、无毒,主明目、安心神、填精、开淋、益气、健胃。

咸菜黄鱼

江南民众对大黄鱼的美味可以说是趋之若鹜。宋时的江南有“典帐买黄鱼”的说法。清人沈学渊解释道:“吴俗最尚此鱼,每尝新时不惜重价,故有‘典帐买黄鱼’之谚。”不过,这样的说法似乎是有些夸张了。大黄鱼虽然口味鲜美,但在很长时间里,它都是中国最常见、价格更便宜的海鱼。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也很简单:物以稀为贵,多则贱。

作为东海大黄鱼的主产地,浙江舟山渔场在历史上是中国更大的渔场。这一带大陆架宽阔,西面有长江、钱塘江、甬江三大入海口,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更因东海沿岸流、台湾暖流和黄海冷水团于此交汇,水流搅动,养分上浮,吸引了众多大黄鱼群栖息、洄游。丰富的渔业资源,千余年取之而不竭。明代的朱国祯在《涌幢小品·鱼》里甚至说,大黄鱼“初至者为头一水,势汹且猛,不可捕。须让过一水,方下网”,大黄鱼数量多得连渔民也只能先退避三舍,令人叹为观止!当年的捕捞盛况,实在令人联想到“世界四大渔场”加拿大纽芬兰渔场上所发生的历史奇景。十五世纪,当意大利裔的英国航海家约翰·卡伯首次航行到纽芬兰东部海域的时候,惊奇地发现这里的鳕鱼群稠密得令人吃惊:“这里的鳕鱼数量多得不需要用渔网,只要在篮子里放块石头沉到水中再提上来,篮子里就装满了鱼。”

舟山渔场

直到上个世纪中期,大黄鱼的数量仍然极多。启东吕四渔民素有“一网三仓,三网下江南”的渔谚,表明当时只要下几网,就能轻易地满载着鱼货到江南各大城市出售。迟至1970年4月,上海《解放日报》还以《上半月海上捕鱼生产获得大丰收》为题,报道了“一对渔轮一网就捕到十多万斤大黄鱼”……一到汛期,大黄鱼就多得铺天盖地,整个上海滩成了黄鱼的世界。旧时的十六铺、吴淞水产码头上,经常用一种三轮脚踏载货车装运黄鱼,久而久之,就连这种三轮车也因货物而得名为“黄鱼车”了。

黄鱼车

更有甚者,由于东海盛产黄鱼但缺少冰库保存,上世纪50年代在江浙一带, *** 为了协助沿海渔民度过困难,就号召大家购买。不少地方允许分期付款,以解决掉成堆的黄鱼,并把这种方式称为“买爱国黄鱼”。居民根据负担能力,少的买三、五斤,多则买数十斤。黄鱼买来,立即开肠破肚,撒上盐,放在瓦缸里用石头压住。几天后取出鱼,成串挂在竹竿上晾晒。大街上到处可以看到家家门前挂着黄鱼,一路飘着鱼香。还有些城市里,黄鱼用面粉裹了油炸,五分钱一条,沿街都有卖的。吃黄鱼兼爱国,一举两得。此外,当时买罐头一般都得一、两元,而油炸黄鱼罐头是特价的,才三角钱一罐,非常便宜,堪称上天送给平民百姓的美味佳肴。

消失的鱼汛

所谓世事难料。上世纪70年代中期,大黄鱼的产量突然从顶峰跌落谷底。以上海的渔业为例,1975年的大黄鱼捕获量超过1万吨,1976年后急剧下降,下降到年均产量1000吨至2000吨的水平。80年代年产只有几百吨,1990年仅为50吨,连极盛时期的1%都不到。

这当然不是因为当代渔民的捕鱼水平比前辈有了大滑坡——1958年后,机帆船作业试捕成功且快速推广,捕捞的载体由古式木帆船变成了机动渔船,大大降低了渔民出海的风险。恰恰相反,是渔民的捕鱼技术太过完美,以至于抓到了大黄鱼的“命门”。

早在明清时期,广东渔民就首先发现,震动声会使大黄鱼头骨中的两颗耳石产生共振,使黄鱼身体失去平衡乃至昏死。利用这一声学原理,遂出现了“敲罟”捕鱼法:同时出动几十条渔船,白天用旗帜,晚上用挂在桅杆顶端的灯笼引导同一船队的渔船。在发现并包围大黄鱼群后,一般是中间两艘大渔船张好网,再用二三十条小船在大船前围成半圆圈,每艘小船3人,一人摇橹,两人敲打绑在船帮上的竹杠,通过水下声波将黄鱼震昏,船队再把昏死的鱼群赶入大船张开的网中。通常,人们将两艘大船数十条小船和上百人的一个组合称为一艚。

敲罟之法

1816 年,德庇时(John Francis Davis)随英国阿美士德使团访华时,专门论述大屿山(今属香港)的渔业。“在锚地停泊时,我们有机会观察渔民独特的渔法。他们用锣鼓、喊叫或疯狂地用桨或木棍敲击水面。通过这种方式,将鱼震晕并驱集它们进入网内。”吸引德庇时的这类独特渔法便是“敲罟”,而其渔获物正是大黄鱼。不过,“敲罟”固然威力强大,但这类捕捞方式规模极大,日常开支也是一笔不小的花费。渔业丰歉又受鱼群多寡、潮流顺逆的影响,“年须渔获四五万元以上,方能获利,故非有雄厚资本,实不容易经营也”。

由于高收益与高风险共存,“敲罟”之法在相当长的时间之内不过囿于广东一隅。据说,一直到1954年3月,两位来自汕头的技术员才将“敲罟”技术传授到东山、诏安县,此法从此在福建大兴。1956年6月,福建惠安县的两艘渔船又来到浙江平阳县石坪乡(今苍南县)开展“敲罟”作业,获得高产,一天一般能捕获大黄鱼几百担,于是当地渔民纷纷效仿。“敲罟”遂在浙江落地生根。光是温州一地,1956年大黄鱼捕获量31.91万担,1957年便是猛增到140. 32万担。

从科学角度来说,大黄鱼受“敲罟”声波惊吓、驱赶后,会突然上浮,受到水压突降的影响,以致内鳔压出口外,鱼眼突出。即使不捕,也会自然死亡。也整个鱼群无论老幼,统统死于非命。无怪乎早有渔民感叹,如此做法“鱼子鱼孙都捕起来,这碗饭吃不长。”清代时湛江地区更是曾经立过“永禁碑”,立誓不搞“敲罟”这种“自杀渔业”。

遗憾的是,在舟山渔场,对大黄鱼的灭绝性捕捞还在继续。年复一年,一旦发现鱼群,指挥部便电讯指挥,“千船赶集”、“万网围捕”。致命的一击发生于1974年初春,浙江省组织了近2000条机帆船前往大黄鱼的主要越冬场外海中央渔场围捕,一下子端了大黄鱼的 “老窝”。这一年舟山渔场的大黄鱼产量由10万吨猛增到16.81万吨,创造了我国渔业史上大黄鱼产量的更高纪录!

当年舟山渔场的繁荣景象

随之而来的是东海大黄鱼资源的一蹶不振。年年春末夏初,楝树花开,黄鱼上市,千年不易。但谁也想不到,有一天楝树空自开花,却黄鱼不来。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舟山等地的渔船再难拖着一网网金黄色的大黄鱼满载而归。80年代以后就已无法形成渔汛。如今餐桌上的野生大黄鱼更一尾难求,竟能身价上万,成了绝非寻常人家吃得起的“富贵菜”。这实在是一个“竭泽而渔”所造就的黑色幽默,更是一个人类因贪婪而自食其果的悲剧。

参考文献:

顾端:《渔史文集》,淑馨出版社,1992年

叶君剑:《温州敲:渔业的兴起与应对 1956-1957》,中国经济史研究,2018年第1期

标签: 和黄 花鱼 黄姑 口感 区别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