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氏鳇
提起淡水鱼类,大家印象中就是个体小,没有太大的鱼,但是这种鱼类能够刷新您的认知它就是——鲟鳇鱼。那么为什么叫它鲟鳇鱼呢?这要从清朝开始说起
从清朝顺治年间开始,每年都要向皇室贡献鲟鳇鱼鱼。尤以康熙、乾隆和道光年间为甚。
清朝制订贡献鲟鳇及采捕定例,不得违抗。
民间不准私捕鳇鱼,更不许吃鳇鱼,违者砍头。
捕捉鳇鱼时的巨大风险,皇帝对鳇鱼的重视,致使人们对鳇鱼产生了敬畏神秘心理。
捕到鳇鱼不敢带进室内,恐有神祟;用鳇鱼占卜,形成禁忌。
给皇帝进贡,康熙因此命名为鳇鱼。
民间老百姓中说此鱼“身为鱼中之皇,名之正称为鳇”。
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它一直是贡鱼,只能由皇帝享用,称之为“鳇鱼贡”。
——节选自《城市晚报》
其实关于鲟鳇鱼的小故事或者“民间传说”有很多,但是无一例外名字是一样的,都是—鲟鳇鱼。
那么鲟鳇鱼有什么特殊呢?为什么关于它的传说有这么多?
鲟鳇鱼的历史远远比我们人类久远太多,我们的历史对于它来说,可以说是“九牛一毛”。
被捕捞的达氏鳇
一、认识鲟鳇鱼
世界上现存鲟鱼1目2科7属27种,由于自然环境改变、我国自然水域分布的鲟鱼有8种。
其中鲟科鳇属有两种,分别是欧洲鳇和达氏鳇。生活在我们国内的,达氏鳇也就是—鲟鳇鱼。
鲟鳇鱼,学名达氏鳇是鲟科、鳇属软骨鱼类。头尖、尾歪、体长,颜色黄褐,身上无鳞,而在背脊和两侧有5列菱形的骨板。
达氏鳇口位于头的腹面,较大,似半月形,口前、吻的腹面有触须2对,中间的1对向前。
吻呈三角形,比较尖,左、右鳃膜相互连接,这是与鲟鱼的不同点,是鳇、鲟鱼的分类依据之一。
达氏鳇横切面呈圆形,鱼体被五行菱形骨板,幼体骨板有向后突出的尖棘,随年龄的增长而消失。
体背部呈绿灰色或灰褐色,体侧呈淡黄色,腹部呈白色。达氏鳇形态与史氏鲟相似。
据报道,达氏鳇更大能长到5-6米,体重1千公斤以上,寿命超过50年
需要注意的是,鲟鳇鱼和中华鲟或者施氏鲟区别很大,这点不要搞混了。
更大的区别是,达氏鳇的嘴比较圆,中华鲟和施氏鲟的嘴尖。
鲟鱼家族的成员
平时在菜市场或者饭店吃到的一般是养殖的杂交鲟,但是劝大家一句,“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可以食用的鱼类很多,遵守法规,不要存在侥幸心理”。
二、达氏鲟的历史以及分布
达氏鲟在地球的历史非常的长,久远到比人类的历史长的太多了。
1)、达氏鲟的历史
达氏鳇作为白垩纪时期保存下来的古生物群之一,曾与恐龙在地球上共同生活过。
达氏鲟的外形1亿多年几乎没什么变化,起源于一亿三千万年前。
真不明白它们的个体这么大是怎么度过“生物大灭绝”的,但是它们能够生长下来,肯定有它的理由。
2)、达氏鲟的分布范围
达氏鳇为淡水鱼类,从来不游入海里,产自黑龙江,属于全淡水鱼类,也就是终生在淡水中生存,不去海洋中洄游。
黑龙江的种群,只在黑龙江及鄂霍茨克海与日本海沿岸淡水水域中生存。
或者在黑龙江流域内的支流活动,冬季在深水越冬。
也就是说,它们的栖息地在黑龙江流域的我国、俄罗斯境内活动。
黑龙江省呼玛县至抚远县所产的达氏鳇,古时曾经是皇家的贡品。
达氏鳇因体大、寿命长是淡水鱼中更大的一种鱼类,素有“淡水鱼王”之称
曾经捕捞的达氏鳇非常大
达氏鳇的历史很古老,和恐龙同时期生存,它们和其他鲟鱼类不同的是,只在淡水中生存,为全淡水鱼类。
三、达氏鳇的生存方式
达氏鳇为肉食性鱼类,也就是主要捕食其他鱼类为生,很难想像这么大的鱼类每天要吃多少才能保持体力。
1)、幼鱼期达氏鳇主要觅食小鱼、小虾、以及水生昆虫,1岁以后,主要以鱼类为食。
2)、成鱼期达氏鳇主要捕食鱼类为食,十分凶猛,由于鲟鳇鱼个体比较大,在水域内基本没有天敌,水域内的鱼类都是它们的食物。
达氏鳇有自己的捕猎方式,也可以潜伏捕食,它的皮肤和江底的颜色相差无几,平时趴在水底,等待其他鱼类靠近,靠近后达氏鳇猛地扑出吞食其他鱼类。
达氏鳇性情凶猛,不要看它长那么大,但是它很灵活,要不然不会1亿多年都没有把它淘汰,它既可以主动捕食,也能潜伏捕食,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它们能生长很大。
老照片,捕捞达氏鳇
四、达氏鳇的年龄
具体达氏鳇能够生长多少年,这要看它的运气,它虽然没有天敌,但是更大的天敌是人类,经常被人类捕捉,现在大个体达氏鳇已经很少见。
只是估计生长50年以上,有可能在野外环境下远远超过50年的寿命。
有些官方报道达氏鳇能够生长100年以上,有些官方报道鲟鳇鱼能够生长200年以上。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的年龄能超过50岁,具体多少并没有明确资料供查阅,老猫查阅很多资料,并没有发现达氏鳇的确切记载年龄。
达氏鳇
五、达氏鳇的产卵
那么达氏鳇的产卵期是什么时候呢?它们是怎么产卵的呢?
达氏鳇性成熟晚,繁殖期很长,雌鱼成熟年龄为16-20年,雄体为12年以上。
每年5-7月,水温上升到15-19℃,是达氏鳇的产卵期。
达氏鳇在中国黑龙江干流水流急、深水区且沙砾底质的江段产沉黏注卵。
卵的平均直径为3.4毫米,卵呈黑褐色或灰黑色,成熟卵为椭圆形或圆形。
达氏鳇的产卵量根据鱼体的大小不同,产卵多少差异很大。
产卵可达25-400万粒,60公斤大的达氏鳇怀卵量为25万粒,每克卵约有40粒。
达氏鳇受精卵在水温15-18℃的情况下经过130小时孵化出仔鱼。
捕获的达氏鳇
六、达氏鳇的放流
达氏鳇有记载的从辽金时代就已经开始捕捞并且使用达氏鳇,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由于达氏鳇生长缓慢,生长周期很长,再加上环境污染水电站的建设,以及淘金者使用化学品对于达氏鳇的生长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达氏鳇的放流得益于国家主管部门的支持,在2013、2014年开始有较大规模的公益基金投入到鲟鳇鱼保护当中。连年投放鱼苗超过20万尾,2016年,首次突破30万尾鱼苗放流。今年截至目前,已经超过了50万尾鱼苗放流。
放生的鲟鱼
还是那句话,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给鱼类一个生长空间,不要让我们的后代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它们,让我们一起保护它们,让它们慢慢长大,给它们繁衍生息的空间。
参考资料:《百度图书馆》《360图书馆》《城市晚报》
素材来源 ***
据印度新德里电视台6月21日报道,柬埔寨村民日前捕获了一条重达300公斤的黄貂鱼,从视频中可以看出,这条黄貂鱼体型极其庞大,像一个大黑圆盘。
现场的研究人员经过称量后,直接得出了结论:
“这是全球目前已知的更大淡水鱼。”
这一结论让很多网友表示很不服气。毕竟在如今的淡水鱼界中,一直存在着两大传说,那就是湄公河的巨型鲶鱼和中国长江的中华鲟,这两种鱼类都可以达长到数米长和上百公斤重。如今再加上湄公河的黄貂鱼,组成了亚洲淡水鱼“三霸主”。
那么,它们三个到底哪一个更大呢?黄貂鱼被宣称是全球更大淡水鱼是否名副其实?
黄貂赤魟,“可爱”有毒
黄貂鱼又名赤魟,但这两个名称在民间都算不得熟悉,因为当地渔民常称其为草帽鱼、蒲扇鱼甚至是蝙蝠鱼。
这主要是因为黄貂鱼的体型呈现出圆状,这与居民家中的草帽和蒲扇极其相似,由此而得名。
而黄貂鱼在水中游动时,其造型很像蝙蝠在空中挥翅的样子,所以有不少人也将它称为蝙蝠鱼,算是对这一游动动作的体现。
黄貂鱼和鲨鱼是“远房亲戚”,这主要是因为它们二者都同属软骨鱼类,两者存在的时间已经可以追溯到上亿年前,是真正意义上的“活化石”。
不过,黄貂鱼虽和鲨鱼是亲戚,但样子却没有那么凶狠,相反,若是只看黄貂鱼的口底,一根细长的“尾巴”左右晃动,甚至还会觉得它们有几分可爱。
但黄貂鱼的这根俏皮的尾巴却不是什么善茬,因为它的尾巴上有倒刺,而且刺中含毒,只要伤口被割破,人体就会感染“黄貂毒”。
值得一提的是,黄貂鱼的毒性还不低,2006年时,有着“鳄鱼猎手”之称的澳大利亚人史斯夫·艾尔文,就是在大堡礁拍摄纪录片时被一只黄貂鱼划伤,最终不治身亡的,由此可见在它们可爱的外表下,还有一颗狠毒的心。
而本次柬埔寨渔民捕获的黄貂鱼,严格意义来说应该被称为“巨型黄貂鱼”,这是源于美国生物学家扎布·霍根的一项“大鱼”研究。
他一直致力于寻找全球的大型淡水鱼,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盯上了东南亚古河------湄公河。在当地英国籍捕鱼公司老板的协助下,扎布·霍根在湄公河已经捕捉了数十条黄貂鱼,其目的便是为了研究这种特殊的“巨型黄貂鱼”。
可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巨型黄貂鱼”作为淡水之一大鱼的事实开始出现了一些充满质疑的声音。
更大淡水鱼,至今仍有争议
原来,黄貂鱼作为一种“活化石”鱼类,具有一种超强的能力,那就是既能够生活在淡水湖泊中,也可以生存在海水中生存。
这一点并非奇谈,黄貂鱼的地区分布就可以佐证这一点,根据生物学家的考证,黄貂鱼分布于中国南海和东海,在长江口的淡水河湖和海域中都有分布。
于是很多人就此提出了一个问题:“黄貂鱼真的能算纯正的‘淡水鱼’吗?”
因为目前生物界中对“淡水鱼”的界定还很模糊,究竟是“生活在淡水中的鱼”,还是“只能生活在淡水中的鱼”,生物学家们还没有定论。
也正是这两字之差的定义,使得“巨型黄貂鱼”陷入了咸淡之分的纷争,从而难以界定它到底是不是更大的淡水鱼。
除去黄貂鱼自身的因素外,一些外部因素也对全球更大淡水鱼的地位提出了挑战。也就是它们理论上的竞争对手,比如先前的霸主长江白鲟、中华鲟和湄公河巨型鲶鱼。
长江白鲟
在我国古代曾有这样一句俗语:
“千斤腊子万斤象”
这句话中的“千斤腊”指的是长江中华鲟,而“万斤象”则是长江白鲟,这说明长江白鲟的体型是鲟中更大的。
这句俗语也并非“空穴来风”,我国生物学家秉志先生就曾在上世纪记录了一条体长7m、体重907kg的白鲟“鱼王”。
而按照我国先前的科考记载,长江白鲟正常生长便能达到300公斤的体重,正常体型则是2-3米,这意味着7米长的白鲟必定早已超过如今的巨型黄貂鱼。只不过因为对于千斤大鱼的记载并不权威,而如今的我们又没亲眼见过这么大的鱼,缺乏有力的证据,因此还没有被公开承认。
最遗憾的是,目前长江白鲟已经基本灭绝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对白鲟灭绝的研究报告,甚至已经发表到国际自然环境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上。
这使得长江白鲟很难再与如今的巨型黄貂鱼实地比较,但我国对长江开展的“十年禁渔”成果显著,不禁让人憧憬:
“长江白鲟会因此重现世间吗?”
这一点确实很难说清,毕竟长江很多物种通过十年禁渔后,确实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复苏,长江白鲟“死而复生”确实存在一点可能性。
按照理论来说,若是长江白鲟真的能够长到传说中的上千斤,那么如果它真的“重返人间”,只需正常生长便能轻松“夺”去巨型黄貂鱼的“之一大淡水鱼”的桂冠。
而除去长江白鲟外,中华鲟据说也能达到千斤重,而且它们现在还活跃在长江里,但是根据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中华鲟标本来看,它们的体型更大也就是4米长。以此推测,其体重应该也就是在300公斤左右,所谓的上千斤重并没有真实可靠的报道,很难令人信服。
巨型鲶鱼和达氏鳇
另外,巨型黄貂鱼还有另一个尚存的强势对手------湄公河的巨型鲶鱼。
在这条300公斤的巨型黄貂鱼出世前的2005年,就有人在泰国的湄公河段捕获过一条293公斤的巨型鲶鱼,毫无争议地夺得了当年的之一大淡水鱼的宝座,毕竟巨型鲶鱼可是土生土长的淡水鱼,并不像黄貂鱼的身世这么复杂。
当然,除去巨型鲶鱼和长江鲟外,不少人也提出了一位强势的淡水选手,那就是生活在黑龙江的达氏鳇。
这也是一种鲟科鱼类,头尖、尾歪、体长,颜色黄褐,身上无鳞,根据原先记载,这种鱼可以长至5米之长,体重更是可以突破一千公斤,和传说中的中华鲟相当。
可眼下人工饲养的达氏鳇并没有达到这么大的,所以这种巨型达氏鳇也成为了传说中的巨无霸,难以与今日的巨型黄貂鱼一较高下。
巨无霸如何长成?
不过,这一条巨型黄貂鱼的出世却使得科学家们对湄公河的大型鱼类有了信心,不少生物学家甚至表示,未来肯定还会出现比这条300公斤更大的淡水鱼类。
这主要是由巨型黄貂鱼的生存环境决定的,黄貂鱼是一种适应性极强的鱼类,可随着体型的变大,巨型黄貂鱼的生存也是极具挑战性的。
首先是吃的食物,小型的黄貂鱼可以通过进食小鱼和浮游生物来果腹,可体型长大后,这些小型食物就难以满足它们的胃口了,巨型黄貂鱼需要大量的中型食物来支撑自己。
而这些大量的中型鱼类,就必须依靠湄公河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长成,这样才能保证巨型黄貂鱼能够拥有源源不断的食物供给。
可如此充足的食物供应链并不只是供给巨型黄貂鱼,这意味着其他巨型鱼类也会因此受益,所以这就会使得巨型鱼类层出不穷。
但值得一提的是,巨型黄貂鱼之所以能够长得那么大,并非仅仅靠着充足的食物,这还与他得天独厚的生存技巧有关。
巨型黄貂鱼的总寿命高达25年,可黄貂鱼的前期长成有些缓慢,这使得幼年黄貂鱼极容易成为别的巨型鱼类的食物。
可黄貂鱼却学会了一身隐藏的好本事,年幼的黄貂鱼依托自身体型扁平的优势,会将自己埋入河沙中,这让它们躲过了不少食肉鱼类的捕猎。
而等到黄貂鱼成年后,它们尾部带毒的倒刺便让它们有了强大的自保能力,所以巨型黄貂鱼较其他巨型鱼类更容易“长大”,至少期间不容易被捕食。
综上所述,巨型黄貂鱼的出现对于环境而言是一件好事,而捕获他的渔民和生物学家也对它进行了放生,并在它身上放置了电子定位器,这让生物学家们能更方便地了解到湄公河的具体生态环境。
同时,经由这只巨型黄貂鱼的“带路”,说不定还能发现其他更为大型的淡水鱼类,这对于生物科研又将会是一种突破。
罕见 1028斤 黑龙江抚远打上一条大大大鳇鱼劲彪新闻讯(记者张澍)19日下午,在黑龙江省抚远县的黑龙江里,三位渔民合力捕获一条重达1028斤的大鳇鱼。
据在现场的同江市江鱼一商店葛星延、许宏晨介绍,渔民马先生等三人,今天下午在黑龙江滩头用了一个多小时,捕获这条大鳇鱼。上岸后,这条大腹便便的母鳇鱼引来近百人围观。先是用800斤的棒秤称重,没称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可能过千斤。换了更大的秤,一量,竟然重达1028斤,围观者啧啧赞叹,渔民马先生乐得合不拢嘴。
据葛星延、许宏晨介绍,这是同江、抚远十几年来捕获的更大的一条大鳇鱼,去年,黑龙江里捕获过一条九百多斤重大鳇鱼。据悉,这条大鳇鱼被抚远水产研究所收购,价格20万左右。
中华鲟更大能长多大,传言只剩57尾,跟三峡的修建有关吗?中华鲟,是和恐龙生活在同一个时期的远古物种,距今已有1亿多年的历史,堪称“活化石”,然而目前已成为极危保护动物,更有传言称如今只剩57尾,传言是否属实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更大的中华鲟能长多大,它的濒危跟三峡的修建是否有关,如果您喜欢,记得点赞和关注。
中华鲟,号称水中大熊猫,是我国不可多得的特有物种,主要生活在长江一带,是洄游性鱼类,每年的夏秋两季,生活在长江口外浅海域的中华鲟历经3000多公里的溯流博击,洄游到长江上游的金沙江一带产卵繁殖。产后待幼鱼长大到15厘米左右,又携带它们旅居外海,就这样世世代代在江河上游出生,在大海里生长。说到这里可能会有观众会问:三峡的修建,直接拦截了长江,不会阻隔中华鲟的洄游之路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三峡修建的时候并没有预留鱼道,鱼类自然也就无法翻越大坝。至于中华鲟的濒危与三峡有无关系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知道更大的中华鲟能长多大,如今长江中还有多少?
四川民间传言“千斤腊子万斤象”,很形象地说明的中华鲟的大小。四川渔民俗称中华鲟为腊子,个体可重达千斤,白鲟为象鼻鱼,可达万斤之重。然而,2019年,同样在长江生活数亿年之久的白鲟被宣告永久灭绝,这给世人敲响了警钟,如果长江的生态再不进行保护,将会有更多珍惜物种像白鲟一样被宣告灭绝。白鲟的灭绝,正是引发长江十年禁渔的导火线。
话说回来,四川渔民说的“千斤腊子”,到底靠不靠谱呢?2017年,渔民张锦夫妇跟往常一样,在长江牧鹅洲水域捕鱼,收网时,网中的大鱼撞破了数十米的流网,而这条大鱼就是国宝中华鲟。经现场测量,这条鱼身长3.3米,由于怀孕肚子显得特别大,估计其体重超过700斤,是近20年来在长江水域发现的更大个体中华鲟。
有准确数据记载,我国捕捞过更大的中华鲟重达800多斤,与民间传说的千斤相差不大。从画面就可以看出,中华鲟形态威猛,个体硕大,能长到5米,体重理论上可达600公斤,不仅是长江中更大的鱼类之一,还是最长寿的,寿命可达40年。
然而,近些年,我国发现的中华鲟数量越来越少,甚至有传言称2010年只剩57尾。说到这里,更多的人好奇:这57尾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难不成将长江的鱼一条条抓完?
其实不然,长江只剩57尾的说法并非十分准确,57尾指的是中华鲟的繁殖群体,而非总数。我国每年都会在长江流域进行增殖放流,其中不乏中华鲟,根据粗略统计,近40年来,我国累计放流的人工培养的中华鲟高达800多万尾;既然长江中有如此多的中华鲟,为何还说它是濒危动物呢?
要知道,人工繁育的跟野生的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前面说到,2010年的时候,繁殖的中华鲟仅剩57尾,而此前繁殖群体能达到1万余尾,这说明,中华鲟的出生率严重降低,到了2013年更是完全检测不到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更令人担忧的是,2014年宜昌至上海江段未发现野生中华鲟幼鱼踪迹。总的来说,尽管人工放流的中华鲟多达数百万尾,但野生的已经寥寥无几,幼年的还难觅踪迹。
中华鲟的濒危,与三峡的修建有关系吗?很多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但事实上,中华鲟的濒危有着各方面的因素,比如过度捕捞、生态破坏、水质污染等,与三峡的修建并没有特别大的影响。因为对中华鲟产生直接影响的是三峡下游的巨无霸水电枢纽——葛洲坝。
葛洲坝在修建的时候并没有预留鱼道。当时的专家认为四大家鱼没有过坝的必要,中华鲟过不了坝,对白鲟的习性不够了解,无法针对设置鱼道。对此葛洲坝自然就没预留鱼道,但针对中华鲟的洄游,在葛洲坝下游宜昌长航船厂至万寿桥附近约7公里江段上设置了产卵场,中华鲟洄游到达葛洲坝,无法翻越大坝之后,只能“物竞天择”,通过改变习性,慢慢适应在葛洲坝渔场产卵,只不过愿意产卵的中华鲟逐年减少,从70年代的1万余尾,到葛洲坝截流的80年代,骤减到2176尾,2000年仅有363尾,2010年估算只剩57尾,2013年更是直接检测不到。
而三峡确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华鲟的生存,截流之后的三峡将水库水位从145米提高到175米,使下泄流量显著减少,进而使得葛洲坝下的产卵场水位降低,这将使本来就不大的中华鲟宜昌产卵场的面积进一步缩小,使中华鲟的自然繁殖受到更为不利的影响。
正所谓,有失必有得,虽然三峡、葛洲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系统,影响了中华鲟的生存,但也丝毫不影响它们是利国利民的千年超级工程,毕竟两座大坝保护了中下游沿岸数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如果您喜欢,记得点点关注。
鳇鱼多少钱一斤?和鲟鱼有什么区别?鳇鱼属淡水鱼中的大型鱼类,是世界稀有鱼类之一。更大的鳇鱼可达1000千克以上。在过去它们一直处于野生状态,生活在我国与俄罗斯交界的黑龙江水域中。那么,鳇鱼多少钱一斤?和鲟鱼有什么区别?
一、鳇鱼多少钱一斤?
目前野生的价格比较昂贵,一般要在150元/斤以上,人工养殖的一般在25~30元左右。其价格受鱼体大小、售卖规格以及地区等因素影响较大,所以,以上价格仅供大家参考,具体以交易时的价格为准。
二、鳇鱼和鲟鱼有什么区别?
1、分布范围不同
鲟鱼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干流金沙江以下至入海河口,其他水系如赣江、湘江、闽江、钱塘江和珠江水系均偶有出现。国外见于朝鲜汉江口及丽江和日本九州西侧。
鳇鱼生活于大的河流中,多栖息于两江汇合、支流入口及急流的漩涡处,主要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达氏库页岛;以及分布于长江、金沙江流域、、新疆伊宁、分布于新疆额尔齐斯河、布伦托海、博斯腾湖等水域。
2、生活习性不同
鳇鱼是生活于江河中下层的鱼类。常年栖居于淡水,不作长距离洄游。喜生活在大江夹心层、江岔等水流较缓慢或者是急流漩涡处的砾粒质和砾质水底。不喜群集,常分散活动。逢大河涨水时游动异常活跃,常见有翻滚跃动的现象。退水时活性较差,冬季在大江深处越冬,初春开始向产卵场洄游。
鲟鱼是底栖鱼类,属肉食性鱼类,食性非常狭窄,在江中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在海洋主要鱼类为食,甲壳类次之,软体动物较少。
3、生长繁殖时期不同
鳇鱼出生5个月后,才能达到性成熟开始繁殖。雌鱼产卵期为5-7月份,水温为15~17℃,产卵在水流平稳、水深2~3米的砂质江段处,卵粘着在砂砾上。产卵的数量惊人,大约60万粒至400万粒,但是成活率不高。
而鲟鱼在海洋裏生活了9—18年后,性腺发育接近成熟时,便成群接队向长江洄游,到达长江上游四川宜宾一带和金沙江下段繁殖。每年夏秋,聚集于长江口,溯江而上至长江上游金沙江一带产卵,和幼鲟顺江而下,到东海,黄海的深水中成长。在产卵群体中,雄鱼年龄一般为9-22岁,雌鱼为16-29岁。中华鲟产卵量也很大,一条母鲟一次可产百万粒鱼籽,只是成活率不高,最后成鱼的仍为少数。产卵以后,雌性亲鱼很快即开始降河。
4、诞生时间不同
鲟鱼因起源于亿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而鳇鱼侏罗纪时期。
野生鳇鱼由于人们滥捕滥捞,目前来源稀少,已成濒危动物,故应宣传加以保护,已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家想要吃的话,可以选择购买人工养殖的。
文/求知不等柿
- 一口鱼肉就值上千元,你知道我国都有哪些天价鱼类吗?
中国吃货世界闻名,鱼更是吃货们的更爱,花样多变的做法,更是让我国吃货不能自拔。
因为环境与人们过度捕捞的问题,导致很多鱼类变得非常稀缺,所以有一些鱼在市面能卖到天价,今天我们来盘点一下这8种天价鱼。
之一种黄唇鱼,又名金钱猛鱼,金钱鳌。一般的成年黄唇鱼长度在1-1.5米左右,重量在15-30斤左右。
这种鱼非常特别,喜欢在海水与淡水交汇处聚集,主要分布在东海和南海海域。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黄唇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年产量在200吨左右,而价钱也非常亲民。但由于人们过度的捕捞,导致黄唇鱼急剧减少。
在2000年后,黄唇鱼已经变得稀缺,价格也涨到了几千块一条。黄唇鱼的鱼鳔更是矜贵,是非常名贵的补品。
如今的黄唇鱼在市面的价格,卖到上万元一条,而且还有价无市。在2011年,海南平潭渔民捕到一条150斤重的黄唇鱼。
据说这条黄唇鱼卖到300万的天价。
第二种长江刀鱼,长江刀鱼是长江三鲜之首,也是长江中下游的重要经济鱼类。
这种鱼身体扁平细长,前身稍翘,尾部尖细,整体呈银白色,背部为青灰或淡黄色,当地的渔民也会称它们为青背和黄背,因为这种鱼是洄游鱼类,人工养殖难度非常大。
所以长江刀鱼的价格一路飙升到6000元一公斤,有的还要上万元。长江刀鱼的肉质非常鲜美,肉质酥嫩,入口即溶,因此很多人都不惜花重金尝一尝。
2你听过淡水鱼王吗?据说它的鱼籽做成的鱼子酱,价格高达每公斤1.5万元。
第三种抚远鳇鱼,黑龙江省抚远市被称为中国鲟鳇鱼之乡,这里的生产的抚远鳇鱼全国闻名,而且鳇鱼还有着淡水鱼之王的称号。
鳇鱼是这个世界最古老的鱼类之一,它们早在1亿3000万年前就出现了,见证了恐龙从兴盛走到灭亡。
抚远鳇鱼是当地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鳇鱼的体型庞大,但丝毫不影响它的口感,肉质鲜美,蛋白质丰富,而且营养价值非常高。
除了鲜美的鱼肉,鳇鱼的鱼籽在市面更是卖到了1.5万元一公斤。人们在高级餐厅吃的鱼子酱就是它的鱼籽。
第四种,泰山赤鳞鱼,泰山赤鳞鱼是山东省特有的鱼类,还是当地重点保护淡水鱼类。
泰山赤鳞鱼在泰山游览志中有记载,长四五寸,生石涧中,色似白金,又有赤黑色者为最美。
它是中国五大贡鱼之一,据说古代帝王到泰山封禅时,御膳里面必定会有泰山赤鳞鱼。这种鱼肉质鲜美,入口即化。
泰山赤鳞鱼体型娇小,而且生长速度慢,长到十厘米大小就需要三年之久,而一条成鱼的体长更大可达20厘米,培育难度可想而知。而价钱方面也是贵得吓人,一条成鱼就能卖到两三千块钱。
第五种长江池鱼,池鱼被称为长江三鲜之一,其肉质不仅鲜美,而且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等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
池鱼作为洄游鱼类,平时它们栖息在海中,到了产卵期才会回到长江产卵,当小鱼在江里长到差不多15厘米时,就会跟随鱼群到海里。
曾经池鱼在长江下游繁盛一时,但由于人们大量的捕捞和对江水的污染,导致池鱼的数量逐渐减少,如今池鱼的价格高达2000-3000元一斤。
3你知道被誉为江南之一鱼是什么鱼吗?它的价格贵到让人不敢品尝
第六种松江鲈鱼,也叫花骨鱼,老婆鱼,松江鲈鱼的体长一般在10-15厘米左右,体重在100克左右,是中国四大淡水鱼之一,分布在我国沿海地区,一般在与海洋相通的淡水江河中。
虽然鲈鱼的体型娇小,但拿鲈鱼做菜口味那是一绝,松江鲈鱼是沪菜中一道名菜,用鲈鱼肉,冬笋丁,熟鸡脯末,绍酒等材料 *** 而成。
古时候乾隆皇帝曾到江南一带微服出巡,他尝试过这道菜后,把鲈鱼御赐为江南之一鱼。
以前松江随处都能看见鲈鱼,如今过度的捕捞,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加剧。鲈鱼在松江几乎难寻一条,据说,野生的鲈鱼卖到2000元一条。
第七种桃花鱼,又称桂鱼,桂鱼是三花五罗中最名贵的一种,桃花鱼在我国各大水系中都有分布,最出名的还是黑龙江省的抚远桃花鱼。
因为抚远县境内水系发达,水质清澈无污染,给桃花鱼提供了优质的生长地点。
桃花鱼肉质厚而且嫩,少刺,最重要的是,吃起来还有淡淡的桃花香。现在市场上的桃花鱼价格在三四百块一斤。
第八种大头鲤鱼,又被称为大头鱼,这种鱼与鲤鱼非常相似,但头部比鲤鱼明显大一些,背部也更平坦一些,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省的星云湖和起路湖,是非常珍稀的鱼类。
这种鱼早在石器时代就出现了,过去人们在星云湖岸劳作捕鱼,发现这种鱼肉质鲜嫩,而且味道也极其鲜美。
到了近代,由于大量的捕捞,导致大头鱼濒临灭绝,如果你想尝尝这种鱼可能要付出点代价了!
以上是我国8种天价鱼,你们还知道哪些天价鱼?欢迎到评论区留言!
达氏鳇鱼,曾经一条过千斤被国家22万收购,它在黑龙江还安好吗对我们来说,2020年最令人遗憾的事情,就是生长在中国长江里的特有珍稀物种长江白鲟,被宣布灭绝,从此长江再无此鱼。在长江白鲟灭绝之后,中国的更大淡水鱼类,就是白鲟的远亲黑龙江的水族之王:达氏鳇。然而,曾经遍布黑龙江的达氏鳇,如今在野外也很难见到了,反倒是黑龙江以外的水域里,被人钓起过一条。
达氏鳇,古时曾作为贡品送往京城供皇家享用。出产于黑龙江省呼玛县至抚远县黑龙江流域,因体大、寿命长、食量大、力量强,是淡水鱼中更大的一种鱼类,素有“淡水鱼王”之称。据古生物学家考证推断它是现代硬骨鱼类的共同祖先,是古刺鱼类保留下来的一支后裔,因此素有“活化石”之称。
达氏鳇鱼曾经是朝庭贡品,深受皇帝喜爱。当年乾隆皇帝试吃果御膳房烹饪的鱼肉之后,感叹鱼肉的鲜美和独特的口感,有感而发:“有目鳏而小,无鳞巨且修。鼻如矜翕戟,头似戴兜鍪”。目前,达氏鳇鱼更大的淡水鱼类,被誉为“淡水鱼之王”。
认识达氏鳇鱼
达氏鳇是鲟科、鳇属软骨鱼类。头尖、尾歪、体长,颜色黄褐,身上无鳞,而在背脊和两侧有5列菱形的骨板(硬鳞)。鳇鱼更大个体身长可达5.6米,体重可达1000公斤。
达氏鳇是鲟鱼的一种,它起源于一亿三千万年前,曾经与恐龙一起在地球上共同生活过,可惜恐龙灭绝了。达氏鳇鱼的原始外形历经1亿多年,几乎没有任何改变,依旧保持原样,具有珍贵的科研价值。
1、存寿命长的肉食性鱼类
达氏鳇的性情非常凶猛,属于水中的大型肉食性鱼类,淡水鱼类中算是寿命最长的,据知能活50年以上,可以达到100年。
2、为淡水鱼类
达氏鳇鱼从来不游入海里,也没有洄游入海的状况,只生活在淡水里(有一种群可生活在咸淡水里),在黑龙江及其支流或远或近的地方游动,冬季留在江中深水处越冬。在我国只分布于黑龙江之中,黑龙江是中俄两国的界江。
3、达氏鳇为底栖肉食性鱼类
达氏鳇鱼幼鱼时期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及小鱼、虾、昆虫为食,生长到1年龄后主要以各种鱼类为食,当黑龙江下游的 *** 哈鱼溯河而上时,达氏鳇也会大量捕食 *** 哈鱼。
4、达氏鳇的种群
达氏鳇鱼可分为3个种群:一是黑龙江河口种群,二是黑龙江河道种群,三是鄂霍次克海与日本海沿岸淡水水域种群。其中,河口种群又有淡水和半咸水两种生态型。
由于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等原因,使得达氏鳇的自然分布水域变得相当狭窄,中国达氏鳇全部种群几乎只栖息在黑龙江干流,其他地方均已近绝迹。
野外捕获记录
2014年8月,松花江与黑龙江交汇处的深水区域里,四位富锦市的渔民在进行捕鱼作业时,意外捕到一条达氏鳇,体长约2.5米,体重为537斤。幸运的是被人以6万多块钱买了下来,然后重新放生到黑龙江里,重归自然。
2015年5月,渔民李敏和两个伙计在捕捞过程中,捕获一条长约2米重为700斤的达氏鳇。卖出了9.5万元的价格。
2018年,最为惊喜的是黑龙江渔民捕获一条超大的达氏鳇鱼,体重达到惊人的1028斤,这重量可以秒杀大部分动物。捕捞上来后被国家以22万元的高价收购,作为鱼种被研究和进行人工繁殖。
2019年2月26日,江津野钓者牟先生在长江江津支坪段钓起一条看上去很像中华鲟的大鱼。此鱼目测体长2.4米左右,体重大约150斤以上,三个人都抬不起来,最后被牟先生放生了。经专家通过现场的视频和照片鉴定,是达氏鳇鱼,属于黑龙江的保护鱼类。需要说明的是,能在长江支坪段钓起达鳇鱼简直是奇迹。
达鳇鱼在野外的现状
达氏鳇曾遍及黑龙江,因为肉肉鲜美可口,没什么小刺,特别是体内软骨,更是洁白脆爽,自古就受到人们的喜欢,曾经是各朝代皇室的贡品。在清代朝时期更是专门设立了“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的部门,由专门官员负责,每年四季和各时节都会如期如量要求进贡,达氏鳇的“鳇”字就是康熙专门所赐。
由于当时的捕捞技术落后,再加上达氏鳇繁殖能力强,一次产卵为25-400万粒,可以想像能生存的数量。所以,尽管当有捕捞达氏鳇鱼进贡,但这样动捕捞强度不足以对达氏鳇鱼造成威胁,它的种群可以得到很好的延续。
然而到了近代,鱼子酱作为高档的食物逐渐兴起,达氏鳇鱼的鱼卵被誉为“黑色黄金”,出口价格每斤高达300美元。于是,人们开始把目光集中在鱼卵身上,从鱼肉变得并不那么重要了,达氏鳇鱼强大的繁殖能力最终害了自己。因为单次产卵量大,再加上鱼籽肥美,达氏鳇成为 *** 名贵美食鱼子酱的优质食材。
再加上现代的捕鱼的技术先进,在每年达氏鳇鱼的繁殖季,大量满肚鱼卵的大肚母鳇被捕捞,剖腹取卵用来生产美味的鱼子酱,这种无节制的捕鱼取卵直接影响了达氏鳇鱼种群延续。
为了保护好已濒临灭绝的达氏鳇,保护好黑龙江的野生自然资源,黑龙江特产鱼类研究所于1997年开始,进行达氏鳇鱼的人工繁殖研究,在1999年首次人工繁殖成功,一共人工孵化出达氏鳇鱼的鱼苗49万尾,目前我国的达氏鳇人工繁殖技术走在了世界先进行列,可以进行人工养殖了。
写到最后
虽然达氏鳇可以人工繁殖,但由于滥捕取卵等的行为,野外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在很多水域里已经绝迹了。再加上经济发展下的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达氏鳇鱼的野外自然分布水域相当狭窄,目前全部种群几乎只栖息在黑龙江主干流和各支流里。
目前,达氏鳇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0年 ver 3.1——极危(CR)。2019年7月29日,列为中国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发布的《人工繁育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第二批)》。
最后建议:作为一个钓鱼人,环境保护是每个钓鱼人的责任!请随手带走自己身边的垃圾,创造一个美好的钓鱼环境!如有不同观点或作者有误,可以在评论区里指正。我是钓鱼铃当,记得关注我!谢谢
跟着康熙大帝到吉林,探寻松花江中的巨无霸——鲟鳇鱼的秘密捕捉鲟鳇鱼。图片来自 *** ,版权归于 ***
序说:康熙乾隆松花江捕捉鲟鳇鱼
三百多年前的1682年,为了捕捉鲟鳇鱼,日理万机的康熙皇帝东巡吉林途中即预先下旨,命令吉林将军巴海和吉林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总管西库特预先准备,他要到松花江上“网鱼”。到达吉林后,康熙皇帝居然在吉林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管辖的龙堋江段亲自下江操舟、撒网、捕鱼。
为了捕捉鲟鳇鱼,康熙帝1698年刚刚御驾亲征平定了西北准噶尔的叛乱,就不顾鞍马劳顿,急匆匆地奉太后、带皇子绕道蒙古草原,斜插松花江,然后在沿松花江设立的黄鱼圈和打鱼楼附近江段撒网捕鱼,历时多日,玩了个痛快。
为了捕捉鲟鳇鱼,乾隆皇帝于1754年紧步皇爷爷康熙帝的后尘,奉太后、带嫔妃巡查吉林,然后山上狩猎,江中捕鱼,并模仿乃祖康熙大帝,来个松花江捕鱼赋诗。
让我们紧跟康熙的足迹,前往松花江和黑龙江畔,去探寻鲟鳇鱼的秘密!
鲟鳇鱼。此图选自 *** 。版权归于 ***
★鲟鳇鱼是什么鱼
大清皇朝吉林打牲乌拉总管衙门进贡北京皇宫的贡品册籍上,赫然写着一种稀罕的鱼类——“鲟鳇鱼”。其实,这是两种鱼,鲟鱼和鳇鱼。鲟鱼,又写作鱏鱼,即现今的史氏鲟。鳇鱼,学名达氏鳇,是鲟鱼的一种。约定俗成,东北人早就把它们称作鲟鳇鱼。
鲟鳇鱼在现今的松花江中上游近乎绝迹了,现在只生活在松花江与黑龙江交汇的流域,且十分稀少,因而,人们很少看见它的尊容。
但是鲟鳇鱼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之一,鲟鳇鱼血统古老,比之人类要古老的多。科学家考证,鲟鳇鱼是与恐龙同时代的动物,可以追溯到一亿三千万年前,可谓地球上的活化石。它的脊背上天生5行大的菱形骨板,如同脊背长有骨板的剑龙。有人推断说,这种鲟鳇鱼脊背的骨板,就是古代恐龙属动物的遗传。当然这种证明极其困难,因为恐龙时代毕竟太过遥远了。有研究说,恐龙时代的后期,地球突然遭遇剧烈的自然嬗变,于是恐龙逐渐灭绝,而鲟鳇鱼却保留了下来。可见鲟鳇鱼的基因是何等强大。
此图选自 *** 。版权归于 *** 。被捕捉到的鲟鳇鱼
第二,鲟鳇鱼个体硕大,是江河中的巨无霸。它的更大个体可达7-9米长,稍大些的五六百斤,再大的一千多斤,更大的可达二千多斤。倘若它在黑龙江或者松花江的水中忽然冒出来撒个欢儿,必然会激起漩涡巨浪,那是古代人眼中龙一样的水族,是现代人心中湖怪、水怪一样的存在。
第三,鲟鳇鱼相貌奇丑。它体型似纺锤,浑身像鲶鱼、黄鳝一样无鳞。头如笆斗,上唇细长,好像鲨鱼的尖吻,嘴巴隐藏在尖吻的下面,与腹部齐平。小眼睛和硕大的脑袋、粗长的身体极不相称,有些像蛇眼一样小而丑陋。奇怪的是它的头部唇边还长着几根触角似的长须。肚皮白色,但头部与身体呈灰黄色,这大概是清朝时代吉林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的捕鱼渔丁把它叫“黄鱼”的原因。
鲟鳇鱼是回游鱼类,一旦产卵期近,它就会从日本海或者鞑靼海峡循着淡水游进黑龙江,然后向上游进军,一直游进松花江中上游宽阔的激流处,才把它那珍贵的鱼卵产到江底的礁石上,再游回大海,完成一个生命生产周期。古代人的捕鳇期,正是它的会有期。
被捕捉到的鲟鳇鱼。此图选自 *** 。版权归于 *** 。
但是,自从1937年吉林市松花江上修建了丰满水电站后,拦江大坝截断了鲟鳇鱼的回游路线,加之松花江上游桦甸夹皮沟金矿的开采和冶炼的废水污染,已经不适于鲟鳇鱼生存繁衍,因此,现在的鲟鳇鱼只在黑龙江与松花江交汇的呼玛县至抚远县的黑龙江流域出现,并且数量越来越少。
★鲟鳇鱼为何会成为大清皇家的贡鱼
多年来,民间一直在猜测鲟鳇鱼为何会成为大清王朝皇家几百年必不可少的贡鱼,而且一旦数量不够,体量不够,吉林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的总管及其所属干部,都要受到革职、罚俸的处罚。据有关史料记载,乾隆年间,乾隆皇帝私访大栅栏时,发现市场出卖的鲟鳇鱼长有丈余,体态硕大,威武异常,比之吉林打牲乌拉总管衙门进贡的鲟鳇鱼要大得多。乾隆大怒,立即下旨对吉林打牲乌拉衙门的总管进行革职并罚俸三年的严厉处罚。
大清皇室为何如此重视鲟鳇鱼?这有如下几点原因:
之一,鲟鳇鱼是历史上传下来的美味佳肴。宋朝吴自牧的《梦粱录·肉铺》早就记录着鲟鳇鱼是美肴。史称宋辽金时代的辽国统治东北时期,辽国皇帝耶律氏即年年逼迫女真部族在松花江上捕捞鲟鳇鱼,供其皇族花天酒地。
康熙松花江捕鱼。
金灭辽后,金国皇族完颜氏也将产自松花江和黑龙江中的鲟鳇鱼,作为吉祥物和美味佳肴加以捕捞。其后的明朝大才子徐渭在《送娄某丞丹阳》诗中就有:“应怜道路疲迎送,莫买鲟鳇糜俸钱”的佳句。《红楼梦》第53回描绘乌庄头乌进孝冒着连天大雪给贾府送年货时,那年货贡单子上就写有“鲟鳇鱼二个”的贡品。光绪年间的学者徐珂在《清稗类钞·动物·鲟鳇》中记载:“鲟鳇,一名鳣(shàn),产江河及近海深水中。无鳞,状似鲟鱼,长者至一二丈,背有骨甲,鼻长,口近颔下,有触须。脂深黄,与淡黄色之肉层层相间。脊骨及鼻皆软脆,谓之鲟鱼骨,可入馔(zhuàn,饭食)。” 徐珂还说:“奉天之鱼,至为肥美,而鱏鳇尤奇。巨口细睛,鼻端有角,大者丈许,重可三百斤,冬日可食,都人目为珍品。”——徐珂说的奉天,泛指东北。
第二,鲟鳇鱼是难得的滋补品。《本草纲目.鳇鱼》专有引用:“其肝主治恶疮疥癣”,又在“鲟鱼”条下引述云:“其肉补虑益气,强身健体,煮汁饮,治血淋;其鼻肉作脯补虑下气;其籽如小豆,食之健美,杀腹内小虫。”“鲟骨长腰力,食之延年益寿,明目壮阳”。
此图选自 *** 。版权归于 *** 。
大家试想一下,鲟鳇鱼肉既鲜美,又能治疗这么多古怪的疾病。爱新觉罗氏皇族若干,后宫佳丽三千,加之皇宫御医既重视又忽悠,哪个皇帝不惜命?哪个嫔妃宫女不爱美?哪个皇家的王公贵戚、哪个朝中的官僚、哪位宫中有权的太监工人不想吃一点尝尝鲜,健健体治治病?
第三,鲟鳇鱼个体硕大,是江河中的霸王,是鱼虾中的鱼龙,且有个“鳇”字做名,更沾了皇家的光。所以才有那些诸如有人捕到鲟鳇鱼送往北京,请慈禧太后命名,慈禧太后见此鱼硕大,颜色又黄,就赐名“鳇鱼”等等来自民间的传说。实际上,鲟鳇之名早在宋朝就已经见诸文书了。何须慈禧太后命名!那故事无非说,连慈禧太后都重视鲟鳇而已。
其实,在吉林市的乌拉街镇的满族群众那里,至今还可以听到关于皇家为何重视捕捞鲟鳇鱼的各种版本的传说。其中,传说宫中大年除夕的团年饭必吃鲟鳇鱼。因为那是一年中皇帝和所有太后、皇后、嫔妃、皇子皇孙们共同聚餐的唯一的一顿团圆饭。所以,宫廷御宴的菜肴中,必须有各种鲟鳇鱼的佳肴,以示皇帝对家人的亲情和重视。
黑龙江抚远市捕捉到的鲟鳇鱼。此图选自 *** ,版权归于 *** 。
还有另一种传说也比较可信,说大年初一的早晨,当宫中的大钟敲响前,皇帝亲临太和殿前,看太监把吉林打牲乌拉总管衙门进贡来的更大的鲟鳇鱼从冰窖中抬出来,抬到太和殿前石阶之上,重新裹上新的黄绫子,鱼头鱼尾配上专用大红宫花,所有的皇子必须给皇帝拜年后,当着皇帝的面儿,不准太监搀扶地自己登上鲟鳇鱼头上踩一踩,跳一跳。踩一踩,叫做踏龙头,站稳了,保太平。跳一跳,叫跳龙头,寓意为跃龙门。实际上皇子生皇家,就是生在龙门之内,还需要跳什么龙门?大概寓意是皇子们人人都要有当个好皇帝或者好王子的理想而已。
★康熙、乾隆二帝,三次亲临松花江,并没有网到鲟鳇鱼
但是,鲟鳇鱼并不好捕捞。如果容易捕捞的话,吉林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绝对不会组建捕鱼八旗,绝对不会专门设立打鱼楼,绝对不会沿松花江和黑龙江畔修建若干“黄鱼圈”,以饲养春夏秋三季提前捕捞到的鲟鳇鱼。
此图选自 *** 。版权归于 *** 。
如果容易捕捞的话,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绝对不会多次临江操舟捕捞却空手而回。有人说,康熙和乾隆的捕鱼诗词中,不是都有关于捕捞到的鲟鳇鱼的描写吗?我认为,那是诗人的联想和诗意的浪漫。因为《清实录》《吉林通志》《吉林外纪》《吉林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典志》上并没有关于康熙和乾隆帝捕捉到鲟鳇鱼的片纸只字的记述。
康熙之一次东巡吉林时,曾亲手在龙堋驾舟捕捞鲟鳇鱼。康熙第二次奉太后,带领七位皇子东巡吉林时,专门在松花江各黄鱼圈码头游历多天。乾隆东巡吉林也在松花江上亲自下过江捕过鱼。两位皇帝如此重大的活动有关史料都有记录,但是,唯独没有他们捕到鲟鳇鱼的记录。如果两位皇帝真正捕到了鲟鳇鱼,而有关史官不记,那恐犯有杀头之罪吧!想一想,康熙东巡吉林途中,每到一地射死多少野兽,都有笼统的记载。如果射死老虎,那么必有“射殪一虎”或者“射殪二虎”的记载。一句话,两位皇帝如此想亲手捕到鲟鳇鱼,但恰恰没有捕到!
康熙网鱼图。此图选自 *** 。版权归于 *** 。
喜欢狩猎和捕鱼,大概是人的天性。一方面,野兽和鱼虾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另一方面,那种参与的胜利感觉和收获的体验,可能是妙不可言的。国家现在为何要禁猎?因为人类太喜欢狩猎捕捞了,无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土里钻的,水中游的,几乎被猎捕得越来越少,近乎绝迹了。大象敢猎,雄狮敢猎,老虎敢猎,熊罴敢猎,毒蛇也敢猎。水中的鱼呢?连足有一节火车长的庞然大物蓝鲸(蓝鲸 长度33.58米,重:239吨)都敢猎,何况更大的仅有几米长的鲟鳇鱼呢!
捕捞几斤重的鲟鳇鱼,并非难事儿。捕捞十几斤、几十斤重的鲟鳇鱼,似乎就有困难了。一般的渔网很难网住这么大的鱼。水是鱼世界!水中的鱼犹如山中的老虎,水中的蛟龙,力气大得很。
我在松花湖畔教学时,一名中学生在午休时的松花湖浅滩抱起一条被网住的十多斤重的鲤鱼时,出水的鲤鱼一个鲤鱼打挺,一尾巴就把那十几岁的男孩子拍倒在水中,那鲤鱼冲破几重渔网,接连几个鲤鱼跃波,倏然蹿进松花湖深处。
捕捉到的鲟鳇鱼。此图选自 *** 。版权归于 *** 。
还有一次,我在假期亲眼看到松花湖的渔民捕到一条27斤重的鲶鱼,两条船上的渔民凑到一起用渔网在水中缠了又缠,裹了又裹,抄罗子装不下这鱼,只好慢慢将它拖到浅滩处。一位年轻的渔民跳下船想按住它,结果被鲶鱼身体一弯,一个横扫落叶,毫不费力地抽倒在水中。试想,如果想捕捉住几米长的大鲟鳇鱼,没有特殊的捕捉办法,根本就是痴心妄想。
《黑龙江外记》中曾有介绍,捕鲟鳇鱼之法是“长绳系叉,叉鱼背,纵去,徐挽绳,以从数里外。”此法极其危险,渔船会被鲟鳇鱼拖走,掀翻。前几年,我到黑龙江抚远市采访——抚远地处黑龙江、乌苏里江交汇的三角地带,是中国陆地最东端的地方,是满族先祖肃慎人的发祥地之一,原名“伊力嘎”,是赫哲语,意为“金色的鱼滩”。在那里,一位70多岁的赫哲族渔民说:这江中的鲟鳇鱼力大无穷,实在太可怕。头几年的一个闷热的下午,我正划着渔船和渔民小六子到前边的江中起网,平静的江面忽地涌起一道大浪,只见船头一侧的水下一尺左右的深处,显露出一个圆圆的黑糊糊的大鱼脑袋。
水中的鲟鳇鱼。此图选自 *** 。版权归于 ***
我怕是大鱼翻江作祸,急忙将船头一歪,想躲开它,可是那大鱼一头扎到我的船下,轻轻一拱,我那一丈多长的渔船险些翻掉,船头的小六子却一个不稳闪下船头落入江中,那大鱼一个回身,水面立即卷起一个巨大的漩涡。小六子刚想爬上船立即被卷入漩涡。我摸起拴着缆绳的鱼叉,奋力朝着水中的黑影掷去,咔嚓,正中黑影。江面立刻泛起一滩血迹。我正高兴时,渔船像箭一样向上游射去,我被猛然晃倒在船舱。原来鱼叉叉中了大鱼,大鱼吃痛,带着缆绳拴在船旁棹桩子上的渔船向上游逃去。我紧握船桨想保持方向,但力气别不过大鱼,哗啦,渔船被拽侧翻了。那大鱼就横拖着船往上游飞奔了一二里多才停下来。等我游到岸边,小六子正在岸边等我。我们驾着另外一只船追上我的翻在江中的船时才发现,受伤的大鱼早已脱叉逃走了……我感兴趣地问,那鱼有多大?老人回答,比我的船长,总有千八百斤吧!
我询问,这黑龙江的鲟鳇鱼怎么才能捕捉到?老人思索着说,整个抚远县二三年间兴许能捕到一条几百斤以上的大鲟鳇,那都是赶巧了。你要真想捕捉它,还真捕捉不到。我问,是用鱼叉还是渔网?老人说,这几年捕获的大鲟鳇,基本都是用“网其它鱼的渔网裹住的”。至于怎么这么巧就裹住了,不好说。
鲟鳇鱼。此图选自 *** 。版权归于 *** 。
老人家说,你可想想,得用什么样的渔网、多长的渔网,多结实的渔网,才能裹住它?不用说千斤鱼,就是百斤鱼,弄翻一只船也是容易事儿。总之,这鲟鳇鱼可遇不可求。再问,老人说,甭听别人瞎吹呼我是鳇鱼王,我一辈子六十多年才打了七八头大鳇鱼,怎么能称鳇鱼王呢!嗨!那年为了捕捞鲟鳇鱼,我还死了个年轻力壮的伙计呢。白瞎了,才不到三十的年纪。说到此,老人再不开口。
奇怪的是,这里的赫哲渔民可以和你大碗酒大块鱼地吃喝,可以和你吹嘘他们捕捞过多大的鲟鳇鱼,可以说他们捕捉鲟鳇鱼时多么惊险,但是,绝对不会和你说他们用什么 *** 、怎么捕捉的。
打开鲟鳇鱼的网页,你可以看到众多的捕捉到几百斤,乃至上千斤的鲟鳇鱼的报道,但是,却无论如何查不到渔民们究竟如何捕捉到鲟鳇鱼的。
怪哉!鲟鳇鱼。谜一样的鲟鳇鱼!
被捕捉住的鲟鳇鱼。此图选自 *** 。版权归于 *** 。
大鱼你见过,
但你见过重千斤的大鱼吗
还别说
这样的大鱼在咱黑龙江就有
......
黑龙江里抓到的大鱼是这样滴
↓↓
5月19日下午,黑龙江抚远三位渔民合力捕获一条大鳇鱼,起初,是用 800 斤的磅秤称重,结果没称了,随后又换了更大的秤称重,毛重显示大鱼重达1028斤、净重996斤。
更多现场大鱼图
↓↓
船主马红军告诉新晚报记者,19日11时许,他如同往常一样带着两位伙计开船捕鱼,船向江中开了1分多钟后,马红军开始撒网,起网时,他跟两位伙计往上拉网,可是三人拉了半天也没拉动。
他们推测网里的是个大家伙,马红军连忙告诉伙计用裸勾勾住大鱼身体并固定好,拖上岸边再把鱼捞上来。
担心鱼半路挣脱,马红军慢慢地行驶着渔船,1分钟的行程,他们开了五六分钟。
刚靠近岸边,马红军就张罗着岸边的渔民帮忙,一起拉大鱼上岸。因为大鱼太重了,岸边来了十多个人帮忙才把大鱼拽上岸。
马红军凭借多年的经验,一眼就看出这是条雌性鲟鳇鱼,他用“探子”一看,鱼腹中满满的鱼籽。按它的体重、个头推算,鱼腹中鱼籽的重量大约在200多斤重。
鲟鳇鱼鱼籽营养价值极高,市场收购价格大约在每斤750元左右,就这条鱼腹中的鱼籽价值就在15万元左右,而鱼籽酱成品的价格市场零售价在每斤千元以上。
这是同江、抚远十几年来捕获的更大的一条大鳇鱼,2017 年,黑龙江也曾捕获过一条 900 多斤重大鳇鱼。目前,这条大鳇鱼已被抚远市放流站以22万元的价格收购。
马红军今年53岁,打渔30多年,早在十多年之前,有渔民曾经捕捞过一条1300余斤重的鲟鳇鱼,当时卖了40多万元。马红军说,这一条鱼的收入顶得上他两年的收入了。
抚远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淡水养殖工程师李国方说,这条鱼是鲟鳇鱼科里的达氏鳇鱼,目前在抚远已经十分罕见,如果要精确核算它的年龄需要将它的胸鳍骨割下,磨成薄片,放在显微镜下数“年轮”,但以他的经验推算,这条鱼的年龄应该在一二百岁了。
鳇(huáng)鱼,学名为达氏鳇(river beluga)。主产于黑龙江水域,故乡为黑龙江,身躯庞大,一般体重50到100公斤,据史料记载,最重的鳇鱼有2000斤,为大型食肉性鱼类。大鳇鱼的老照片
↓↓
鳇鱼以其寿命长、身体大、食量多、力量强而著称,被誉为“活化石”“水中大熊猫”有淡水鱼王的美称。现存于中国与俄罗斯的界江——黑龙江从上游至下游,乌苏里江、松花江下游均有分布。
1998年联合国华盛顿公约将鲟鳇鱼认定为濒危物种。
新晚报记者 孙莹
综合:腾讯新闻、抚远市微信
前天我在海南野外采样的时候不慎落水,致使这篇文章姗姗来迟,在这里先向广大读者朋友们道个歉。至于落水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从深水区抓完鱼返程时,志得意满的我在一块布满青苔的巨石上滑倒,掉进旁边的水潭里泡了个澡。
或许会有人问,为什么一定要冒着危险去深水区抓鱼?因为深潭能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食物,所以大鱼往往栖居于此,例如长江里便曾生活着世界上更大的淡水鱼类——白鲟。在我国极北之地同样有着一条宽广的河流——黑龙江,而在其中生活着我国最重的淡水鱼类——鳇(huáng)鱼。
北大荒博物馆的达氏鳇标本,长达3.7米 | Amarespeco / Wikimedia Commons
想必已经有不少读者通过我科考途中屡次落水的“欧皇”经历联想到欧洲鳇了,但是很遗憾,欧鳇在我国并无分布。今天要介绍的是比欧鳇体格略小,却也同样气势十足的达氏鳇。
黑龙江水族的霸王
达氏鳇Huso dauricus也称达乌尔鳇,和长江里更大的淡水鱼白鲟同属鲟形目,和长江里第二大的淡水鱼中华鲟同属鲟科。古老而丰饶的的大江大河为这些同样古老的软骨硬鳞鱼类提供了足够的食物和适宜的广阔生境,使得它们保留着上古时期的庞大身躯,据我国鱼类先驱伍献文先生在《中国动物学志》中记载,达氏鳇的更大捕获记录体长超过5米,体重达2000斤。和其他鲟科鱼类一样,幼年达氏鳇的体表也覆盖着五列骨质硬鳞,但不同于鲟属鱼类鳞片会随年龄逐渐增大,鳇鱼的硬鳞会随着发育过程逐渐变小至近乎消失。
此外鳇鱼的鳃盖膜左右相连(鲟属不相连),便于其口部伸长扩张,吞食大型猎物。而白鲟也有着同样的特征和大口,故而二者均为所在水域的顶级掠食者。
鳇的鳃盖膜 | 少侠小黄鸡
鳇鱼的鳇字可谓十分贴切,凭借巨大的体格和贪婪的吞噬,鳇鱼可谓是当之无愧的黑龙江鱼皇。然而在更早的时候,鳇鱼的名字并不是这么写的。东汉《说文》中有: “大鱼似鱣(zhān)…肉黄大者二、 三丈,江东呼为黄鱼”。可见在过去,人们因达氏鳇肉质为淡黄色,故而称其为“黄鱼”。而在辽代,因鳇的头骨宽大似牛首,加之其身形粗壮庞大,故称其为牛鱼。辽帝曾多次在挞鲁河(嫩江支流,属黑龙江流域)渔猎,并摆头鱼宴大宴群臣和外国使节,所用的便是鳇鱼。
达氏鳇,浅虫水族馆,吻部伸出的样子颇为猎奇 | あおもりくま、Aomorikuma / Wikimedia Commons
到金女真时,由于因为宗教等缘故,北方大部分的游牧民族不再从事渔猎,仅有少数如锡伯人和赫哲人仍在黑龙江流域世代经营渔猎生活。如同蜀地先民会在金箔上刻画白鲟一般,与江中庞然大物达氏鳇相伴而生的赫哲人,也有许多与鳇鱼相关的习俗。由于成年达氏鳇的皮革坚韧似牛皮,赫哲人会将捕获的鳇鱼剥皮晒干并进行一系列的加工。用鳇鱼皮制成的衣物往往精美实用,是当地鱼皮衣文化中的上品。而在赫哲人每年捕鱼季节开始时,都会用稻草扎出鳇鱼的形象祭奠河神,以期平安无事满载而归。
达氏鳇的亲戚欧洲鳇(Huso huso)绘图,作者Jonathan Couch | Wikimedia Commons
有趣的是,赫哲人往往称鳇鱼为 “秦王鱼”,这是因为在当地传说中,秦始皇因残暴无道死后被神明化作牛首蛇身的丑陋怪物,孤独监禁于北方大河之中,而喜好独来独往的大鳇鱼便是其化身。由于达氏鳇捕食时声势浩大,会在江心卷起大量泥沙,赫哲渔民们将这些鳇鱼经行处称为“秦王通”。据老一辈赫哲人说,达氏鳇喜好在一处栖地久居,逃跑的鳇鱼往往不久后仍能在同一处位点附近捕获,因此称这些鳇鱼的栖居处为“秦王居”。
被身份拖累的贡鱼
自金代起,一些盛产鳇鱼的地区便会向王室上贡鱼获,这便是“鳇鱼贡”的开端。
而鳇鱼贡之盛则是在清代。顺治十四年(1657年)清 *** 在北方专门成了一个名为“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的部门,由专门官员负责,每年四季和各时节都会如期如量要求进贡,鳇鱼更是与人参、东珠并称为贡中三珍。由于鳇鱼肉味鲜美无刺,其体内软骨更是洁白脆爽,加之身形硕大威猛,因此深得康熙皇帝喜爱。不仅赐鳇字予它,以彰显皇家威严,更是亲笔书《御制鳇诗》夸赞鳇鱼:“更有巨尾压船头,载以牛车轮欲折。水寒冰结味益佳,远笑江南夸鲂鲫。”
达氏鳇绘图 | 中国动物志
于是自康熙起,鳇鱼贡成为例制,并一直延续到了清末。然而捕捉鳇鱼绝非易事,赫哲人称其为秦王鱼绝不仅是因为传说故事,更是因为鳇鱼体大力强,为江中鱼王。由于达氏鳇通常栖居在江心处,捕捉过程中稍有不慎,被疯狂挣扎的鳇鱼波及,便很容易酿成船毁人亡的悲剧。每年春秋是捕捞鳇鱼的盛季,春天捕捉鳇鱼大多用滚钩,秋季则多用拦网,这些捕鱼的工具由官方派发,并依据河段进行编号。此外这些捕捉鳇鱼的贡河还会受到相关部门的严格监管,不允许百姓在此私自捕捞。
达氏鳇标本| Andshel / Wikimedia Commons
渔民捕获鳇鱼必须格外小心,不仅要注意自身安全,也要留意不能让鳇鱼重伤或过于虚弱。捕获后的鳇鱼并不是立刻上贡京城,而是要先向有关部门进行上报,测量登记入册后,等到冬天运输才能更大程度保鲜。因此春秋季捕获的鳇鱼多会送至江边专门围起来的大水坑——鳇鱼圈中进行长期暂养,时至今日黑龙江流域还有不少以鳇鱼圈为名的地方。一旦暂养过程中鳇鱼死亡或逃逸,不仅渔民辛苦白费,相关人员还会受到惩处。为了进一步方便管理鳇鱼圈和冬季运输鳇鱼,清 *** 还在松江和嫩江成立了“捕鱼八旗”,征调当地的锡伯人为“鳇鱼差”,对鳇鱼等“贡鱼”进行经营管理。
欧洲鲟(Acipenser sturio)绘图 | nypl.getarchive.net
这可不是什么美差,相反对于当地的锡伯人而言,鳇鱼差是地地道道的苦差事。每年冬季是向京城运送鳇鱼的最忙时节。一旦江河封冻,鳇鱼差们便在鳇鱼圈里进行冰上捕捞之后浇水上冻,然后装上大马车披上黄绫,沿着驿道,顶风冒雪起早贪黑,一路饥寒艰辛地向京城进发。运输路途快则二十多天,慢则月余才能到达京城。途中事故如马匹病死,如车毁人亡等都时有发生。然而进贡鳇鱼的数目却是有增无减,自康熙年间的12尾增至光绪年间的20尾,以满足皇室和王公贵族需求(如红楼梦中乌进孝进租),却令得当地渔民苦不堪言。光绪二十六年,沙俄入侵雅克萨城,当地文武官员逃窜一空,鳇鱼贡遂自此废止。
美食带来的悲剧
受限于当时的捕捞技术,尽管有捕捞鳇鱼进贡的例制,但捕捞强度还不足以威胁到达氏鳇的种群延续。然而进入现代,一方面黑龙江流域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另一方面针对鳇鱼的捕捞强度也随捕捞技术的进步而日益增加。人们开始把目光从鱼肉转移到了鱼籽上。
鳇鱼的怀卵量很大,繁殖季节卵巢可重达75公斤,单次产卵量可达四百万枚。而这些肥美的鱼卵正是 *** 名贵美食鱼子酱的优质食材。不同于黑龙江口的达氏鳇种群,我国分布的达氏鳇多为河道定居型,并不入海,因此只在河道中上溯洄游产卵。每年春季是鳇鱼的繁殖季,也是人们的捕捞季,大量满怀子嗣的大肚母鳇被捕捞上岸后剖腹取卵,用以生产鱼子酱,这一毫无节制的杀鱼取卵行为直接影响到了鳇鱼的种群延续。
鲟形目鱼卵腌制而成的鱼子酱 | Pixabay
尽管成鱼寿命悠长没有天敌,但达氏鳇幼鱼的成活率极低,完全依赖庞大的产卵基数来维持种群数量。因此大量产卵亲鱼被捕无法参与繁殖,久而久之对于本就繁殖困难的鳇鱼种群而言,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于是在经历了几年丰产的“繁荣”后,达氏鳇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并在多个产地销声匿迹,仅在黑龙江干流等大水体的江心处有少量种群苟延残喘。而近些年发生的杂交鲟逃逸基因污染问题,更是让本就举步维艰的达氏鳇处境雪上加霜。
美国哥伦比亚河捕获用来 *** 鱼子酱的鲟形目鱼类 | Wikimedia Commons
曾经一度黑龙江流域盛产的达氏鳇,在短短的数十年间接连成为了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评定的极危物种,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尽管人工繁殖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达氏鳇的未来仍是一片渺茫。究竟它是会随着远亲白鲟的脚步逐渐走向消亡;还是会像近亲中华鲟那样靠着人工增殖放流吊着一口气,亦或是走出自己的一条路迎来转机,我们不得而知。
本文来自物种日历,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联系GuokrPac@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