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迎接农历九月,古诗三首说九月
当现代的人沉浸在夏天刚走的凉爽里,古代此时,却到了季节的晚秋。
农历的九月,是公历十月左右,暑气消散,天气清和,正是休假旅游的好时段。当代的官假,有国庆节,商业节日有双十,清爽风日,靓衣美饰,是一年中供需两旺,且最为休闲的时段。若说起这个月是传统的晚秋,只怕很多现代人都诧异,秋天就这么到了最后?我们以为刚开始呢。
古代的九月也是忙碌和兴奋的时期。
因为,此阶段是稻子等农作物秋收的季节,也是很多果树成熟,忙于采摘上市贮藏的时段。
随着温度下降,天气由热转凉,并且逐渐微冷。但是阳光明丽,雨水减少,是稻田棉花重要的收获季,这就是秋收。春种一颗谷,秋收万粒粮。但是收获是为了应对漫长的寒冬和荒年。
人们在收获庄稼的同时,要及时准备秋冬的衣裳。所以九月在古代也相当忙碌。
九月授衣
先秦周朝的《诗经》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且这首诗在这个句式上重复两次。
那是什么意思呢,是强调,自农历七月开始,天象就由夏季转向秋季,要人们提前做准备,到了农历九月份,是必须做好秋冬的衣裳。因为九月来了,不比夏天,这个时段,是必须穿戴齐整的衣裳的,最主要的功能还是御寒保暖,另外一个功能,就是社会礼仪上的。随着夏天暑热过去,人们要开始正常的社会交往和生活,衣裳是身份职业的标配,是基本的社会礼仪。
所以最忙碌的就是家庭主妇,宫廷织女,贵族的使女,九月风日舒适,她们却不能闲着,要纺纱织布,做成衣裳。而陪伴她们的往往是秋夜的虫鸣,伴随织布机和剪刀的声响。
唐朝之前有没有特定的“授衣节”,没有历史资料和文字流传下来。
但是到了唐朝唐玄宗天宝时期,多了一个“授衣节”,他的意思是,古代就有九月授衣一说,九月一日,我放十五天假,你们回去准备秋冬的衣裳,顺带祭祀一下你们的祖先,然后再回来上班。这个假日一直延续到唐朝末年。
那么授衣假长达半月,涵盖了重阳节,大家纷纷回流到家乡,倒也充分拉动了经济内需。
“公门悬甲令,浣濯遂其私。
晨起怀怆恨,野田寒露时。
气收天地广,风凄草木衰。
山明始重叠,川浅更逶迤。
烟火生闾里,禾黍积东菑。
终然可乐业,时节一来斯。”中唐 · 韦应物《授衣还田里 》
这是中唐时期的韦应物看到衙门口张贴的告示,告知他可以回乡过授衣节。这对于家乡在京城不远的官员实在是个好事。实际这也是朝廷体恤基层官员的勤勉,让他们有时间回乡帮助秋收,孝顺父母,祭祀先祖,感恩国家。这是封建时代家国一体的良好运行时段。
他一早上起来,就怀着激动归乡的心情,走出都市,在回乡的路上,看到了壮阔的秋景。
田野上秋露一片,风色微冷,庄稼成熟,草木呈现成熟后的衰败。
但是秋天的山水,别有清丽,重叠的远山,蜿蜒的溪水,之间是大片的成熟的收割后的农田,炊烟袅袅。
秋是衰瑟,也是成熟,秋是凄冷,却也热闹温馨。
他看到的是秋天里人们安居乐业的喜庆和勤劳,冲淡了秋天的凄冷,别有一种人间的新美。
授衣节到宋朝,往后延,延迟到农历十月一日,民间重视给先人烧祭寒衣。
从换季上来讲,农历九月,也是需要服装的刚需时段,自古以来,衣裳的需求和消费,农历九月,就是一个不可忽视高峰。冷暖人间之冷暖,重在九月。
清朝黄景仁一句诗写了无钱制备秋衣的悲苦“全家都在秋风里,九月衣裳未剪裁。”来说明九月和服装在生活上的密切相关。
九月重阳
重阳节起源先秦,季秋是古代秋收祭祀太阳神以及诸神的日子。
到了西汉,术学道学流行,九月九日,有着数字以及阴阳五行上的吉利,在西汉,宫廷流行九月九日,佩戴茱萸,饮菊花酒的内廷传统。在丰收的季节,采集灵草灵药,辟邪祛病,向往祈福长寿长生。
而这种内廷传统,很快在民间流传。桂花在汉朝宫廷也是名贵的长生养生酒,但是这个时期北方民间桂花不多,但是菊花还是非常普遍的。重阳节饮用菊花酒,戴茱萸流行下来。
为什么那个时候的人们如此热爱菊花和茱萸呢?原因真的很简单,当时医药提炼和推广都不发达,也没有如今这样的医疗体系,人们只能就近从自然界中获得可以利用的一切药材和资源。菊花和茱萸被当时认为是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某些疾病的。连秋天的太阳,露水,也作为一种利于人健康的存在而利用。
所以重阳节登高,喝菊花酒,敬畏自然之神,成为一种风俗绵延下来。
“世短意恒多,斯人乐久生。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馀声。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 ”东晋 · 陶潜《九日闲居并序》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陶渊明的晋朝离汉朝相去不远。那个时候,九月九日,又叫重九。他谈到了当时的人们为什么喜欢九月九日,因为人生苦短,人们渴望健康长久。
也就是“九月九日”天然含着久久的美好愿望,长久的日月,长久的人生。
要知道东汉到三国魏晋时期,中国人口由6000万,锐减到不足一千万。天灾人祸,使得人们渴望健康长生。在缺医少药的时代,连九月九日这个日子,都充满了内心的虔诚和愿望。
所以当九月九日来临的时候,举世都爱着这个日子。
这个日子,有美丽的露水,炎热的风已经消散,有澄澈的空气,景色干净。
有大雁在天上飞翔。
这个日子,要喝酒,加速血液循环,驱除心中的焦虑,这个日子,要吃菊花,菊花可以延年益寿。
时到今日,九月九日,仍旧是唤起人们内心美好永恒的日子和数字,就算不再焦虑早夭和疾病的摧残,也会有着感情长久,人生幸福的含义。
正是重阳节从开始就期待健康长久,所以重阳节有一个重要的内核就是敬老。
这种内核在当代发扬,当代的重阳节,被称作“老人节”。
九月初三
九月初三是什么日子呢?九月初三,不是官方的节日,不是民间的节日,但是因为白居易的《暮江吟》,成为晚秋最美的天象和景色。
也成为脍炙人口的名诗。很多人不知道授衣节,不知道重阳节的茱萸,但是一定知道这首诗,并且脱口而出。
“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这里写了晚秋最清新的黄昏和夜色。
残阳和新月同在,天空高美深邃。江水一半是霞光红,一半是流波清碧。
当太阳沉下去后,夜露生成在江边的秋草上。
那露水像最皎洁的珍珠,而新月如眉又如弓,昭示着最美的秋夜,金风玉露,月儿弯弯。人间有多少丰收的喜悦,有多少等待团圆的期盼。
而白居易显然是强调,当下即美好。
日落月起,以这样清新的姿态显示,宛如秋天里的绝美春天,却比春天多了份沉入心底的旖旎和可爱。像露水一样短暂,像新月一样清新。叫人欢喜,沉静,却有微微的惆怅。
宛如最美的恋,如同爱人的泪珠,在滴落的瞬间,已经成为永恒。
这里的“可怜”不能用现代汉语的“可怜”来看待。
可怜的怜,在古汉语中,是带着悲悯互感的欢喜气息,带着恋情中的百转千回,不是一种惊艳带来的追慕,而是一种互相感染的爱的情怀,是深爱和怜惜的混合。
所以这首诗,是耐重复读的。
美好的是九月新月的傍晚和黄昏,美好的是清秋初来的清新,美好的是必将留下回忆的景色和情怀。
有多少人遭遇心灵的爱情时,会想到这句诗,是景色的,也是爱恋中情感的。
是秋的浪漫,是秋的纯净,是秋的细腻。
白居易的九月初三审美,给了后世很多诗人以坐标。人多人在九月初三,总要记录一下,回味一下,自己的九月初三,到底有何不同。远如陆游,近如乾隆,查慎行,黄遵宪,皆有好诗致意。
来,写一写你笔下的农历清秋和晚秋吧,是九月初三的美打动你,还是重阳的菊花,还是那飘飘仙衣?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诗词#
与重阳有关的古诗词,你还记得几首?今日,重阳节。古诗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①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②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③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思亲人,佩茱萸,赏菊花,登高望远……重阳的这些习俗,你还知道哪些?
来源: 共青团中央
诗词里的重阳节|重阳节到了,一起来读一读古代文人的重阳诗词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古人在重阳节是要么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要么说“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还有的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也有人说“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时至重阳,或是思乡,或是豁达,或是愁思满腹,或是惬意。都是九月初九,都是一个重阳节,他们都有着不同的体会。似乎在古代就验证了当代的那句话——“人与人的悲伤并不相通”。
唐人王维十七岁时,漂泊异乡,在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独自一人,突然想起了家乡的兄弟亲友们登高插茱萸时少了自己一个,不仅悲从中来,于是将浓浓思乡怀亲之情诉诸笔端,提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诗不似后期王维的山水作品完全不一样,此作用词朴素简单,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上良辰佳节,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倍加。
接着笔锋一转,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令天下游子读之不禁潸然泪下。
重阳节赏菊饮酒,吟诗唱和一向都是雅事,菊花因其五彩缤纷傲霜怒放的形象深受广大文人群体的喜爱,尤其是在重阳佳节时与友人三两相邀,一同饮酒赏菊,吟诗唱和,真的别有一番雅趣,就如唐人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所写的一般: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此诗写了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中做客的经过。在自然淳朴的田园风光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生活的乐趣,抒发出诗人和朋友之间的真挚友情。这首诗看似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却别有一番风味。
此诗融事、情、景于一体,诗人在尾联说待到重阳就菊花,由此可见此时虽话家常,却未尽兴,于是与友人相约等到重阳节的时候,一起赏菊饮酒话家常。
这首诗虽未写重阳内容,由尾联可知,诗人孟浩然所在的盛唐时期,重阳节时赏菊饮酒在民间也是一种时尚。
重阳节时或是宴饮赏菊游乐的愉悦,或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思乡,然而重阳节敬老是新时代对传统节日的继承与发扬,也是传统节日在新时代的发展。谁人不会老?宋人苏东坡在《水调歌头·重阳》中说: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词人上片借花抒情,下片饮酒助兴,苏东坡虽感叹世事多艰,但是他从不消沉,不伤感,他说“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面对时间流逝,他说“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充分显示了苏东坡对世事、人生短暂的恬淡达观的胸襟。
重阳时节敬老是习俗、是文化、是内涵,但也应想到重阳节不止夕阳红、白发苍苍、英雄迟暮,重阳节还有赏菊游乐、登高望远,还有少年英气。不必感叹时光短暂,正如苏东坡所言,趁年轻,放手做,大声笑!
你有喜欢的重阳诗词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文/朱子瑞;图/ *** (致谢,侵删)
1962年,《采桑子·重阳》正式发表时,毛主席为何要互换上下阕?1929年的重阳节,毛主席在江西上杭写下了一首《采桑子·重阳》。1962年5月,这首词正式发表于《人民文学》。
词中借着对重阳节风景的描写,展示了作者与众不同的人生观,以及宇宙观。“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句,脍炙人口。不过鲜少有人知道,它在最初的版本中,却是位于词的最后一句。
井冈山干部学校的汪建新教授在一次讲座中提到,毛主席这首《采桑子·重阳》,原来做过一次结构调整。现在我们看到的下阕,在初稿中是上阕,而上阕才是正真的下阕。
词的上下阕除了互换,并没有进行别的修改。那么,为什么毛主席要做这样的安排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边欣赏这首名词,一边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一、《采桑子·重阳》赏析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白话翻译:
人生十分短暂,一个人很容易就变老了,可是苍天却是永远不会老的。每一年都会有一个重阳节,如今又到了重阳节。革命的战场上,黄色的野菊花开得分外芳香。
一年一度的秋风刮得正猛烈,因此秋景并不像春光那样明媚。但是秋天的景色,比春天还要更胜一筹。看广阔的江河湖泊,水天相接,秋高气爽,万里河山仿佛染上了一层秋霜。
毛主席这首《采桑子·重阳》写于二十年代末的逆境之中,当时他因故离开了红军的主要领导岗位,一度因意外淋雨身体染病,只能在担架上工作。
1929年重阳节前夕,毛主席在江西上杭收到了革命战争胜利的消息,在与上杭的一位红军干部聊天时,他又提到了黄巢,于是写下了这一首词。
二、毛主席为何互换上下阕?
根据汪建兴教授的说法,在这首词最初的版本中,开头的之一句应为“一年一度秋风劲”。下面我们尝试一下,把词的上下阕颠倒过来,再来分析毛主席的创作思路。
革命战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当中,还充满了无限的痛苦与牺牲,所以毛主席认为,这个过程就像是肃杀的秋天。
“秋天”是一个万物萧条的季节,它在古代还是朝廷执行“秋决”,处死罪犯的时候。因此通常人们会认为:秋天的景色会感觉到寒冷、凄凉与孤独。
这个时候,普通人的情绪其实是十分低落的,所以说秋景肯定不像人们眼中的春光那么明媚可人,让人感到温馨和舒适。
词的之一句从“一生一度秋风劲”写起,是毛主席联想到自己刚刚离开红四军,到达上杭时的情景。因为政治上的失意,再加上身体上的疾病,导致他的情绪有些失落。
重阳节是农历的九月初九,此时正是初秋时节。天气刚刚开始转向寒冷,逆境中的人对这种天气的变化,其实是十分敏感的。
重阳节一年来一次,肃杀的秋风同样是一年来一次。寒冷的空气和肃杀的氛围,让普通人感觉到不快,然而毛主席却不是普通人。
毛主席青年时代曾经写诗自我勉励,立志做一个“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的人。所以外界的压力越大,他内心的斗志越强。
乐观积极,一直是毛主席的天性。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热衷于革命斗争的性格,他才能够带病坚持指挥作战。
所以毛主席不但不害怕秋天,反而还乐于看到秋天的到来。更乐于见到,万里山河都染上了一层秋霜。
这是原词开头的内容,写完了这一段,毛主席宕开一笔,忽然发表了一段关于人生观与宇宙观的议论。他化用了李贺的诗句,写下了“人生易老天难老”这句话。
那么,毛主席的思路,为什么突然会从写“秋景”,转到了写“人生”上面来呢?其实答案就在下一句“岁岁重阳”上。
人生很短,并且人是很容易衰老的,所以神仙让我们每年都过一次重阳节。重阳节在古代不只是一个敬老节,还是一个“养生延年”的特殊日子。
根据《文艺类聚》中记载,魏文帝曾经写信给钟繇说:古人之所以选择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是因为九九是至阳之数,象征着生命的长久。
因为秋天万物萧杀,很难看到有生机的植物,不过菊花却能够迎寒开放,所以古人喜欢借菊花来“辅体延年”。
如今又到了重阳节,战场上的黄菊格外芳香。所以秋天不只有别样的美景,同时还有让人延年益寿的黄菊,这不是很好吗?
黄菊花在这里不只象征着生命的延长,同时也象征着革命的生生不息。因为毛主席在创作这首词之前,曾经向人提到过黄巢的“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菊花是革命的象征,同时它也是生命延长的象征。所以毛主席在词中,才会做出这样的叙事安排。
不过如此一来,这首词仿佛就是在告诉读者,不要畏惧严酷的环境带来的流血与牺牲,应该主动去发掘它的好处。
人生是短暂的,可是革命的精神和宇宙的规律却是一致的,它是永远不会衰老的。那么,为什么它不会衰老呢?
因为每年它都要过一个重阳节,而重阳节又会带来黄色的野菊花。当战场上的黄菊花开遍的时候,革命的火种将会生生不息。
最后这首词发表时,毛主席把上下阕进行互换,意思又有所不同。词作从重阳这个节日主题切入,先说人生易老,天不老的真理。开头就把一种积极的革命意识,嵌入读者的头脑中。
单一的革命者的生命是有限的,是很容易衰老、死亡的。可是革命的精神却是永远年轻,充满活力的。上天每年都安排了一个重阳节,是让人类学会颐养天年。
个人延寿的办法,是通过服食菊花酒等一系列活动完成的,革命的队伍是怎么延续它的生命呢?答案是——让黄花开遍了革命的战场,用革命的方式去让队伍的令葆青春!
在讲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叙事才进入下阕,指出秋景表面上不如春景美,但是事实上它也有自己美丽的一面。这种美,甚至超越了春光。
词的前面是在议论,或者借写景物描写来说明一些道理。最后一句“寥廓江天万里霜”,则是完全放弃了论说。
在这里,毛主席直接描绘出了自己思想中秋天壮美的景色,以感官上的享受去引导读者,感受词中的真谛。
这样的结构调整,让这首《采桑子·重阳》的立意顿时得到了升华,同时也让词作在说理的同时,更加富有诗情画意。
结语
之前有文章说,毛主席的《采桑子·重阳》是写于战场的捷报传来之时。因为心情愉快,毛主席登楼看到江岸边黄花开得正盛,于是与红四军的干部聊起了黄巢的诗,受到了启发。
但是又有文章指出,毛主席的这首词可能创作于“病中”。假如之一种说法是正确的话,那么以毛主席乐观积极的个性来看,不太可能用“一年一度秋风劲”起头。
因为在如今的下阕中,尽管最后一句有“江天万里”的壮美景象,但是其余三句词的情绪,都显得非常压抑。假如毛主席是在病中写下这样的开头的话,似乎更加说得过去。
个人认为,这首词最早的版本应该是毛主席在病中写下的,病好之后,战场捷报频传,作者又产生了新的灵感和想法,于是在发表前对结构做了调整。
所以若要问毛主席为什么要动《采桑子·重阳》的结构,那自然是因为如今的结构,更符合主席在诗词创作上,一贯保持的积极、向上的乐观风格,而且调整后作品的艺术性显得更强。
《采桑子·重阳》近现代, ***“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历来是文学作品的主题之一。秋风萧瑟,黄叶遍地,总能引起无数文人墨客浓浓的悲秋情结。然而也有诗词不落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从而享誉诗坛。
比如毛主席的《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首词写于1929年的重阳节。此时距离 *** 领导的秋收起义已有两年,然而这一时期他过得并不舒心:在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落选,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他的游击战术被冠以“流寇主义”,被指会像黄巢和李自成一样难成大器;他强调党对军队的领导必须加强,被批评搞“家长制”;身染疟疾,缺乏科学医治,养病期间又差点被捕。重阳节到了,他在上杭县临江楼上养病,望见野菊花粲然盛开,写下了这首词。
起句化用唐代诗人李贺的诗“天若有情天亦老”,写出了对人生的感慨:韶光易逝,人生短促,春秋更序,光景常新。作者怀着欣悦之情品味重阳佳景,遍地菊花,凌风傲霜,连芳香也远胜于往常。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也点燃着诗人胸中的豪情。 *** 从秋日里傲霜的菊花,想到的不是悲秋,而是经过硝烟炮火洗礼的革命斗志。在百花凋零之际,唯有菊花在秋风寒霜中绽放,平凡质朴又蓬勃盎然。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卓然的品格,既有现实的美感,又极具象征意义。作者身处逆境,依然胸怀坦荡,未忘初心,这是何等令人景仰的淡定从容,何等坚定不移的革命自信!革命者的青春是和伟大的民族解放事业联系在一起的,他们不会悲怀长叹,虚掷光阴,而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革命而战,奋斗不息。
“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极具力度,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凛冽的寒风,肃杀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悲秋,而是振奋,是“胜似春光”的赞叹,是“寥廓江天万里霜”的阔达。逆境出大作,逆境出高格,逆境出佳句,诗人的感情、战士的气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人生取舍。
整首词情景交融,有色有香,情感饱满,气象恢弘,熔诗情画意、志趣哲理于一炉,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展露了作者豪迈旷放的情怀,以及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念。
重阳节又一次如约而至。我们重读此文,再次感受革命家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也一定会胸襟开阔、荡气回肠。
岁月如流,青春易逝,而人生,又不会一路坦途。一向年光有限身,我辈更当努力进取,为梦想而奋斗,莫让年华付流水。哪怕身处逆境,无论天多么黑,夜多么凉,雨多么大,风多么狂,我们的内心深处,那埋藏的梦想种子,一定昂扬向上,充满自信,努力成长,最终会破土而出,在明媚的阳光下,挺立着葱翠的枝叶,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文字来源|公众号夜听古诗词
重阳醉美金秋色,
登高远望农家乐。
菊黄蟹肥几人酒,
纵有雅兴不多得。
——2022.10.4《重阳节.洪湖市安康老年公寓》
非因重阳觅闲愁,
寻常每爱上高楼。
偶然兴起无人怪,
独酌一杯释眉头。
——2021.10.14《重阳节独酌.洪湖市安康老年公寓》
重阳应寻登高处,
天台远眺秋色无。
常忆故人邀新酒,
举杯自饮不觉孤。
——2021.10.14《雨.重阳节.洪湖市安康老年公寓》
重阳何称老人节,
颐养天年岂苟且。
也曾得意登高望,
呼朋唤友杯未歇。
——2021.10.12《洪湖市安康老年公寓》
他人登高我入江,
荆州爱水度重阳。
冬泳队中多老者,
斗志弥坚益寿长。
——2020.10.25《重阳节.荆州冬泳》
菱角湖里庆重阳,
千只野鸭水流觞。
苍鹭恭迎飞来客,
芡实捧丹诸仙尝。
——2019.10.7《重阳节菱角湖观鸟》
电脑手机频上网,
视力疲劳影成双。
自从老花附体后,
丽日无时不重阳。
——2018.10.17《重阳节.老花眼》
重阳正暖阳,
无由登高望。
举杯敬父母,
但求得安康。
儿女家自立,
虽众福难享。
早晚问殷勤,
每窥泪汪汪。
——2017.10.28《重阳节祝父母八十寿》
重阳无处可登高,
举杯不见菊花傲。
宝塔湾边观赏葵,
品种繁多向日骄。
——2014.10.2 《重阳节滨江公园(临江仙公园)》
三十公里骑江陵,
镇江神牛倒屐迎。
不求神州皆朗朗,
但守一方保太平。
——2013.10.13《重阳节.单车自沙市骑行游江陵郝穴铁牛》
浣溪沙
佳节重阳饮一杯,老哥少姐笑开怀,
欢歌曼舞乐楼台。
总爱夕阳无限好,诗情画意兴中来,
青云白首不徘徊。
诉衷情
黄花遍地现清凉,九九又重阳。
丹枫潇洒飘落,鸿雁向南翔。
莲藕脆,桂花香,橘橙黄。
天高云淡,秋色宜人,美在家乡。
临江仙
九月黄花开遍地,长空夕照嫣红。
白头含笑傲秋风,韶光无限好,
满眼尽葱茏。
莫道人生无再少,而今我辈还童。
少年同学喜相逢,举杯频共饮,
老友胜新朋。
诗一首 重阳节祝福
九九重阳金菊香,龙山秋叶泛霞光。
人逢老友精神爽,祝愿同仁寿且康!
今日重阳,赏 *** 笔下《采桑子·重阳》,震撼人心今日重阳
一起欣赏 *** 笔下的
《采桑子·重阳》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首《采桑子·重阳》
是 *** 在1929年10月写的
那年他36岁
高清大图
▼
重阳节诗词五首
文/玉章
五律 . 又到登高日
又到登高日,黄花分外香。
清风吹暮九,玉露送秋阳。
雁去空留迹,蝉归地见霜。
凭峰极目远,寥廓万千泱。
五律 . 黄花
岫岭野黄花,凌霜示艳葩。
朝开多簇色,晚闭几枝霞。
宁可经寒彻,何曾惧寂嗟。
谁人偏好事,乐府著词华。
醉花荫 . 重阳登高
迟暮登高独远眺。
今又重阳到。雨后拂斜虹,夕染苍山,向晚寒初绕。
茱萸环佩慌飞鸟。
正暗香含笑。
莫道桑榆年,两袖红霞,堪比黄花俏。
莺啼序 . 九九彭水行遣怀
残秋正逢九九,恰苗乡羁处。晚来晕、缥缈摩围,若似云上冰兔。艒帆滿、乌江过却,晴岚冉冉丹青谱。触情思,凝望兰天,几行鸥鹭。
千载黔州,戍鼓啸马,趁烟埃烽雾。溯巴地,洋水姜央,戟矛偷下幽浦。倚巍峨、羊入虎口,断魂魄、缘何生路?念桥梓,轻喚长生,总还仙舞。
经年荏苒,古镇盐丹,三香并继誉。以登览、文墨自娱,万卷堂前,笔底龙蛇,三番风雨。笙箫曼妙,图藤崇尚,虔击枫木古歌放,是曾经、底蕴温和故。云山仿佛,依稀色醉如诗,婉约细腻飞骛。
今朝更看,赤色基因,叹后来艳煦。试暗访、黄家留记,马头遭逢,笔架血刃,南沱强渡。先驱待继,初心长在,鸿图新愿书锦绣,已祥光、经入千百户。沧桑彭水讴歌,重彩城乡,九黎知否?
中吕 . 普天乐 . 九九即抒
黛色山,烟腾水。
道环溪绕,掩映残蕊。
露自凉,花依桧。
晨瑟昏琴何其适?
正黄菊偏径齐旎。
空林入眼,景光在望,欢悦且恰意。
重阳节登高唐诗三首,杜甫的最厚重,万里悲秋常作客九月九日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重阳节登高或者登山,已经是沉到普通人的意识当中,比如现代的人多会在重阳节前后旅游,选择的地方,多半是祖国山川中的著名大山,从现实角度,也很好理解,秋天气温降低,水边多寒,而登山可以锻炼体能,享受阳光,更是高山绝顶,视野辽阔,心胸开朗。现代的人的自洽在于,晚秋本来假期就多,不在此时,更在何时?
但是重阳节登山,又是传统古俗,那么这个登山登高成为全民运动,究竟是起源于什么时间和地方呢?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朝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首唐诗非常有名,写出了唐朝重阳节登高的风俗。是十五岁的王维在长安所做。那么这里很自然写到了是在长安过的重阳节,却在这天思念老家山东的弟弟,想必他此时重阳节正和家人朋友们登高,结果分发茱萸的时候,发现哥哥不在身边,一定有所惘然。
这个十五岁的王维的诗,为什么会流传呢,他又不是进士,此时还是一少年。原因就在于这首诗一定是做在重阳节的登高聚会上,来的人都是名流。当时的王维正以新锐音乐少年游走于贵族府邸,在重阳节的宴会上,有他表演才艺节目的段落,自然在歌舞之外,是大家炫耀诗才的时候。
如此简单真挚的诗句,出自十五岁少年之口之手,自然广泛流传。
那么可以想到长安城,也有重阳登高,更热闹,虽然具体地方是高楼还是附近的山区就不知道了。
也就是说王维时代,重阳节登高早已经流行。而且并不是登高诗不是他首发。
”九日正乘秋,三杯兴已周。
泛桂迎尊满,吹花向酒浮。
长房萸早熟,彭泽菊初收。
何藉龙沙上,方得恣淹留。“唐中宗李显《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
这是一首早唐中宗的九月九日登高诗,他的阵仗极其大,在长安附近的渭亭登高,流传下来的诗作就有二十来人的作品,涉及到朝廷各类官员,估计浩浩荡荡百官都参与了。
皇帝这首诗,写得端正平和,但是也浩荡。乘着秋天,带着百官登高,皇帝亲自赐酒,
这皇帝很明白典故,所谓长房萸,就是茱萸,但是有一个典故。在南朝梁国吴均《续齐谐记·九日登高》记载,费长房是东汉的术士,汝南人桓景是他的徒弟,有次对他说,九月九日,你家中当有灾。你要快点让家人各作红色的袋子,将茱萸绑在手臂上,去高风地方喝菊花酒,此祸可除。桓景如言,九月九日,齐家登山。晚上回来的时候,见鸡犬牛羊都暴死了。
这个故事被认为是重阳节登高的起源。
这个中宗皇帝还是很爱读书的,居然用这个典故,那么也果真他的臣子的应制诗里,有很多,都谈到了这次登高,是祝福皇帝长寿,国运永远,还有一个,就是登高辟邪。
那么南朝梁国吴均的这种记录有几分真实呢?
一,说明在南北朝时代,梁国就已经流行普通人的登高,而且是扶老携幼,全家登高,带茱萸,和菊花酒。
二,这个故事上推到东汉,肯定是有原因的。为什么梁国之前的人这么崇尚重阳节登高,这就不能不说两汉,尤其是东汉,经常发生的疫病,当时 *** 救灾也很全力,认为是时气不和,广泛使用草药救治,而常用的草药中,菊花和茱萸肯定广泛地使用。这两种药材至今在中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看这个故事所描写的,类似于逃避即将到来的疫病的做法,找个山上躲起来,配备足够的药材,等待疫病的过去。当然这种时间段肯定不是一天,但是深刻的记忆在人们的脑海当中了。
四,重阳节是菊花和茱萸开放和成熟的季节,防未病,祝长生,登高也就成了其中的一环。
五,可以看到重阳节的登高民俗有一部分是在人们和自然灾害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形成并强化的。
那么重阳节起源于先秦,那个时代,重阳节就不登高吗?至少没有资料表明,是全民登高。
最早记录九月九日风俗的,是汉代刘歆著东晋葛洪辑抄的《西京杂录》
西汉早期汉高祖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可以知道九月九日,佩戴茱萸喝菊花酒的风俗传自先秦时代。因为这里描写的重阳节风俗已经很全面,佩戴茱萸,是因为茱萸辛香,可以预防季节转换时一些时疫,吃菊花或者蓬草糕,也是因为它们具有药性,饮菊花酒,是菊花性寒,明目养肝去火,消除秋燥,用酒酿制,驱寒润身。以一个汉朝初年的宫廷,就有如此完善的九月九日过节的传统,绝不是他们的创造,只可能是先秦时代宫廷或者民间固有的做法。
汉高祖重阳节登高,没有迹象可寻,但是汉武帝,有可能登高,因为他好神仙,在未央宫,他打造了一个豪华巍峨的仙人承露台,基础台阶20丈,高大的柱身30丈,那是长安标志性建筑, 去长安二百里可望见。我当然没有算清楚这到底有多少米,反正这个数字挺吓人。
而且承露台,要的是秋天的露水,据说神仙都是喝的这样的露水,汉武帝重阳节,就算不是爬上仙人柱的顶端,他也一定会站在20丈高的基台上,诚心祝福自己,并喝下露水。
至于汉朝之前的国君皇帝,登高祭祀是他们的日常功课。他们的登高和民众无关。
应该说民众登高的习俗,开始于疾疫高发的东汉,主要是辟邪,但是魏晋时代登高的内容里,加上贵族式的宴饮。
魏文帝曹丕 在《九月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 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这里传达了什么信息呢,人们喜欢九月九日,因为九为阳数,民间认为这是祝福长久的意思,所以要享受美食,登高聚会。他特地给大臣钟繇送上了一束菊花。
实际这是皇帝对重阳节民俗的肯定,肯定了这天,享受宴会,而且是高山上的聚会。
在荆楚岁时杂记里,也写了,这天普通的民众习惯在高山野地席地而坐,进行聚会。
但是曹丕无疑是重阳节的推手,重阳节聚会里,就有了贵族的宴会歌咏。
晋朝的大官恒温九月九日率领部下登高,就是有名的龙山会,其中有个下属孟嘉的帽子被风吹落,游览美景的孟嘉浑然不觉,有文人就写文嘲笑,结果孟嘉写文反击。虽然文字没有流传下来,但是登高作诗作赋的传统流传了下来。
到了唐朝之后,无论是帝王重阳节登高,还是文士重阳节登高,都免不了作诗抒发。
成就了大量的重阳节诗词歌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唐朝杜甫《登高》
最有内涵的重阳节登高唐诗,当属于杜甫的重阳节登高。56岁的杜甫已经他生命的尾气。他有感觉。故乡在洛阳的他,自安史之乱以来,十多年颠沛,落脚在四川夔州,这里大山大水,但是也是崇山峻岭,隔绝了故乡。
如果在安定的家乡,此日亲朋好友登高聚会,遍戴菊花,和菊花酒,祝福长生长寿。但是在这偏僻的地方,他看管着公家的果园,也小有积蓄,但是回乡之路仍旧是风险良多。
季节到了重阳节的晚秋,他也预感到生命虽然如同菊花一样在坎坷贫寒里努力绽放,但似乎,真的疲惫了,像真正的深秋的落叶一样,随时凋零。
他一个人登上了临近的山峰,重阳登高,从前是祈求长寿和快乐,但是现在是望乡。
一个人的登高,天高云淡,风声里夹杂着这里的猿啼,那如泣的猿猴的叫声,是那么凄凉。好在视线下的江滩有这个季节的沙鸥白鸟,显得景色有秋天动人的清新明丽。
然而,他视线向远,是无边晚秋红色黄色的树林树叶,在风中,或者无风自落。
长江沿着深秋的峡谷奔腾,如不可逆转的岁月,带着命运惊人的能量,奔涌不回头。
我当然会感到悲凉,感到悲秋,我这是在他乡,十年漂泊为客,短短百年生涯,我已经接近花甲,却已经如此操劳而多病,在这异乡的重阳节,独自面对滔滔江水,如同看到自己的命运。
我这霜一样的鬓发,是真正照应了这秋天啊,命运给的艰难苦恨,此时都在我的身上,还在继续。
都说重阳节的酒,可以解忧,可是我为什么喝不下去,我拿着酒杯,里面是这个季节的菊花酒,带着淡淡的浊黄,它停在我的手上,他乡酒,何以似故乡。
杜甫作了最艰难的决定,带着多病的身体,雇船回乡,他要去故乡喝口真正的菊花酒。
他的生命停止在两年后的一条船上,那条船,带着他,怎么也走不出他乡的水路。
他在夔门的登高,成为了震撼人心的名篇,他的重阳节,不但他的兄弟遍插茱萸少一人,也让所有人感到了重阳节厚重的底蕴和深沉的情怀。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