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艳萍
虽然住进高楼大厦好多年了,但我还是很怀念百年老巷里的老屋,巷子藏身繁华之地,有二百多米长。
儿时的我,放学后喜欢在巷道附近玩,闻到饭香味才回家。夏天的傍晚,在露台上摇着竹椅乘凉,听评书广播,直到露水沁出来才和小伙伴说再见。
老巷有个说法:活到六十岁以上只算专科生,七十岁以上是本科生,八十岁以上是硕士生,九十岁以上是博士生,百岁以上就是博士后了。这里的大多数老人都是在八十岁以后寿终正寝,邻里也不觉得太悲伤——好歹也算是个“硕士”。
每年重阳节,小巷就特别热闹,张灯结彩,摆上一排桌子,放好水果糕点,每家主妇出一道拿手菜,老人们坐主桌,不时传来锅碗瓢盆的响声,烟火气蔓延在佳节里。
为了在这个日子里亮好相,主妇们也是早早准备好食材,选好餐盘,学着摆盘,甚至提前练好刀功,还有的到亲戚家学一手,如果得到老人们的一致表扬,那是非常荣耀的一件事,可以得意好几天。
螃蟹、菊花酒、红糖糍粑、莲藕汤、豆腐焖丸子、板栗烧鸡等依次上桌。斟满酒,倒满茶,这时不知哪家拿出两大盘寿桃,尝一口居然是馒头,原来是用面粉做成桃子的形状,再点上玫瑰花泡出的红色。真是太有才了!
大人和孩子们挨个祝福老人,往往从年龄最小的开始,咿呀学语的娃娃们会说:“祝爷爷奶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配上萌态的动作,引来阵阵掌声。学生娃娃更是提前准备好发言稿,记得有一年,上初中的我经过认真准备,引用了“花木兰代父从军”,还有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祝福老人时提议大家“不仅要关心家中的老人,还要关心身边的老人”等,引来一片喝彩。
有的老人家儿女有出息了,在外面买了大房子把老人接去住,在重阳节这天也会特意回来,黄奶奶就拉着老街坊说:“还是这里热闹,街里街坊都贴心。出去住各家关各家门,我天天想着这里哟。”
笑声、祝福声、碰杯声交织成欢乐的海洋,连小猫小狗都不再打闹,安静地吃食,那时候物资并不丰富,一道大菜是普通人家几天的伙食费,但是家家户户都舍得拿出更好的菜,这些精心烹制的佳肴承载着的,不仅仅是美食技巧,更蕴含着一份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还有浓浓的邻里情。
初秋的重阳,没有盛夏的炎热,也没有深秋的寒意习习,只有清爽的秋风。随着午后宴席散去,孩童的喧嚣在风声中洒满巷道,老板凳上奶奶还是笑得那样慈祥,摇曳的桂花树在暖暖的太阳下伸着懒腰。
如今,老屋那边的人陆续搬走了,青石板路、桂花树、竹床……还有那种烟火气,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照都成为了久远的回忆,可能拥有这些回忆也是美好的。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看,30多名老知青重阳节回到沁阳市西苟庄村,热闹又温暖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李岩 通讯员 买亚楠
重阳节前夕,30余名老知青相约来到沁阳市崇义镇西苟庄村,举行以“九九重阳,重回故乡”为主题的知青返乡联谊活动。45年前,他们一同响应号召上山下乡插队;45年后,他们又重聚在一起,在重阳佳节,同忆当年下乡插队情,感受“第二故乡”的新变化。
曾经风华正茂的少年们在岁月的冲洗下白发鬓鬓,当天的联谊会,在镇村干部的主持下,知青们为村民共同联谊,带来了一系列的精彩节目,他们以特殊的方式表达了对乡亲们的深厚感情。
西苟庄村是知青王桂兰曾经插队的地方,跟以往返乡不一样,她这次重任在身。她随身带着一张纸,那是她当天活动上要用到的演讲词。“西苟庄村是我们的第二故乡,以前在村里插队的时候,得到了父老乡亲们的呵护,这次我带着大家回来,给父老乡亲们进行文艺表演。”
西苟庄村的幸福苑过去就是这些知青们的宿舍,知青们刚进到幸福苑大院内,就受了乡亲们的热烈欢迎,曾经的老伙伴纷纷迎上来。见到昔日的干部、农友,大家高兴地抱成了一团,一个个脸上笑开了花,相互握着的手都微微颤抖。“他们都还亲切地叫我兰兰,那是我的小名,我太感动了,这片土地实在太让人难以割舍。”王桂兰激动地说。
“看,这里是以前我们知青住的宿舍,现在还保留着呢。”王桂兰指着一排青砖房说,“以前条件苦,刚来的时候我们都哭了,但是每天,村里都会有人送一些豆角、青菜来给我们,把我们当做儿女一样对待。我们一劳动回来就有菜吃,慢慢的我们适应了这种生活就和乡亲们融入到了一起。”
西苟庄村从1975年开始接收上山下乡的知青,当时年仅16、17岁的“小伙子、小姑娘”被安排到各个农户家中,与他们同吃同住,一同生活。直到后来,村里才建了专门的宿舍给下乡的知青们居住。
杜金英作为下放到村里的知青之一,回城后一直与村里保持联系,每隔几年她都会回来看一看。“现在村子变化太大了,几乎每次回来都有新的感受,现在党的政策越来越好,看着自己的乡亲们都过上了幸福生活,心里很欣慰。”
近年来,崇义镇西苟庄村乘着脱贫攻坚“东风”,走向了致富奔康的好日子。其原来因产业基础薄弱、村内基础设施较差,曾被定为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西苟庄村全体党员干部在崇义镇党委、 *** 的领导下,以“户脱贫、村退出”为目标,通过硬化道路、打灌溉水井、美化街道等,改善村容村貌,提升村民生活质量,同时以产业扶贫为抓手,谋划实施了食用菌栽培、哈密瓜种植和缝纫加工等产业,为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的总目标奠定了基础。
来源:大河客户端 编辑:龚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