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蒿怎么读,藜蒿怎么读呢

牵着乌龟去散步 百科 28 0
中国冬季蔬菜地图——冬天不能少了这些味道

不是每个北方家庭冬天都会囤白菜过冬,不过每个北方人的冬天肯定都少不了要吃几顿白菜,只有吃了白菜,才会觉得是在过冬了。

农业科技和物流的发展,人们可以全年都能吃上各种各样的蔬菜,但不时不食,北方的冬天不能没有大白菜,山东人的家里不能没有比人高的大葱,在湖北不吃红菜苔的冬天算是白过了…

从北到南,全国各地都有专属的冬季蔬菜,气温慢慢下降,又能吃到最想念的菜了,仿佛只有吃到那口味道,这冬天才算完整。

在北方,进入冬天的标志不是大雪纷飞,而是空气中弥漫着的白菜味道。北方人在冬天遇到大白菜,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囤它!东北囤、北京也囤,即使现在已经可以在冬天吃到各种蔬菜,但作为性价比之王,白菜就是整个北方地区老一辈的安全感,哪家没囤个一两百斤都不好意思跟邻居唠嗑。

北京土著大为的家里,老妈已经开始冬储白菜了,一棵白菜有冬瓜那么长。当天,餐桌上就出现了醋溜白菜,倍儿香。老妈边吃边说,在北京冬天了就得吃白菜,别的都不行,按大为的话来说 “冬天就得吃它”。

老北京有这么一句话:“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毕竟大白菜便宜,吃法又多,怎么吃都不会腻,光叫得出的吃法就有:辣白菜、醋溜白菜、炒肉片、烧豆腐、乾隆白菜等,以及渍酸白菜做的各种酸菜馅饺子、包子、馅饼,酸菜白肉,酸菜猪肉炖粉条等。正阳书局还有一本关于白菜吃法的藏书,叫做《百吃大白菜》,可见白菜真的是百菜,吃法是相当丰富了。

在大为心中,一棵白菜是可以按照部位来吃的,白菜叶用来醋溜,酸甜又清脆;白菜帮可以做成饺子馅,味道超级香;里面的白菜芯还可以单独成一道菜,比如用来和豆腐丝儿凉拌,简单又开胃,一人能吃一小盘。还有用肉汤咕噜出来的鲜美熬(āo)白菜,和再寻常不过的豆腐炖白菜、白菜卷儿等,都各有各的味道。

不管怎么吃,白菜肯定是少不了的。如果冬天没有白菜,这冬天过的就没啥滋味了。

北方除了囤白菜,山东大葱也是必囤之物。山东的冬天寒冷又漫长,新鲜蔬菜品种少,大葱就脱颖而出了,而且北方天气干燥,易出汗,菜基本浓且咸。重口味的饮食习惯下,大葱成为了必备品。就像四川人的血液里流淌着辣椒,山西人的血液里流淌着醋,山东人的血液里则流淌着大葱

这大葱,长得比我高

南方的葱小小的一把,而北方,尤其是山东的葱,只能用捆来形容。以后别人再问你是哪根葱,你完全可以可以说“我山东大葱”,比如最有名的章丘大葱,长得比人高,来自山东的桃子姐发过这么一张图。虽然山东人全年都在吃大葱,但是一年品质更高,又脆又甜,可以直接生食的章丘大葱只在立冬前后上市,而且数量有限,卖完就没了。

山东人说:大葱蘸酱,越吃越壮,没有大葱的山东,没法过冬。如若碰巧遇到在楼道晾葱的大婶,打声招呼她就会给你普及自己多年的冬季囤葱秘诀:“大葱晾晒个四五天,到葱叶晒黄了,只剩下葱白,所以在选择大葱储藏的时候,葱白越长越好,这样损失少,最划算!”

山东人的冬天,怎样都得吃上一份蘸着大酱的煎饼卷大葱。对桃子姐来说,一根有尊严的山东大葱,一定要披上薄脆的煎饼,如同黄袍加身,加上庄严肃穆的酱色,像啃甘蔗一样啃着吃,嘎嘣一声,清脆又质朴,这才是吃煎饼卷大葱的正确姿势,正宗的章丘大葱,鲜甜脆嫩,对山东人而言,是水果般的存在。

除了煎饼卷大葱,桃子姐说葱在山东的餐桌上还有很多吃法,比如大葱鲜肉馄饨、海米焖葱、葱爆海参等,而做“葱爆海参”这道山东名菜,需要100克海参,配上200克大葱,才能烧出那份浓厚鲜香的口感。

对山东人来说,大葱早已不是菜肴里的配角,而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角,只有来一口刚上市脆甜的章丘大葱,这个冬天的味道也就完整了。

位于中部的湖北,冬天有暖和的藕汤喝,也有清脆的芦蒿吃,但只有湖北人自己知道,红菜苔才是他们的冬天本命蔬菜,尤其是“洪山菜苔”。

在武 *** 孟云看来,全湖北更好的菜苔只在洪山有,出了这个地方,不仅颜色不正宗,味道也有差别,这是因为洪山的气候地理条件更好

武汉市的洪山区是丘陵地带,有“九岭十八凹”的外号,北面有洪山挡风,难免有南湖带来湿润的空气,形成了独特的“暖冬小气候”,而且洪山一带是灰潮土,这是长江洪水冲击后形成的沉积物,微量元素丰富,这种天时地利,长出来的红菜苔自然好,尤其是经历了大雪之后,花茎摇曳,色泽红艳,水分充足的红菜苔,口感此时极为脆嫩。

而洪山更好的红菜苔,又以这里香火不断的宝通寺为更好,甚至有“塔影田,钟声地”的说法,就是说这里菜苔要长在塔影覆盖到的地方,超过了这个范围,颜色和味道都会变差,如今的宝通寺,被人承包了5.7亩地种植红菜苔,价格自然不菲,大多数人吃的还是洪山及周边地区产的红菜苔

红菜苔最经典的吃法就是清炒和炒腊肉,孟云平时吃腻了太多肉,最喜欢的还是清炒红菜苔,洗干净的红菜苔切成段,爆炒几分钟就可以,炒熟之后,汤汁并不是紫色或红色,而是绿色,咬起来也不是软绵绵。

这份只属于红菜苔的脆嫩,只有在冬春才能吃到。

中国南方盛产竹,南方的冬天,很多地方都可以吃到冬笋,尤以江浙最甚。每个江浙人的冬天,多多少少都会吃几餐桌冬笋做的菜,比如混合着咸香五花肉的腌笃鲜,汤白汁浓,冬日里喝上一碗,浑身都暖和了;还有咸中带甜的油焖冬笋,味道极为鲜美,就着冬笋可以吃好几碗饭。

不过笋好吃,要挖出来可就太费劲了,来自浙江丽水松阳的贺强,家里有一小块竹林,每年冬天都要跟着父亲上山挖笋,然后卖到当地市场。

虽然现在科技发达,但挖冬笋依旧只能靠人工,机器是替代不了的。而且也不是想挖就能挖到,还挺难呢,贺强最开始跟老爸学挖笋的时候,根本找不到什么窍门,就是在山上乱挖,被老爸教育一通,说破坏了竹根以后就长不出笋子来了

后来还是老爸亲自教了好多次,才发现这里面的讲究竟然还挺多,不但要会看竹子,还要会选地方,这还不算完,挖的时候也得小心翼翼,要挖到竹根和笋的交接处才行,最后挖好了还要把土埋上,明年才会接着长。

贺强常常一天下来,累的腰酸背痛不说,还根本挖不到几个冬笋,太费劲了,每次挖完笋,感觉浑身像散了架,要休息好几天才能恢复,真想不到,那些以挖笋为生的人是怎么扛过来的。只有在吃到那口极鲜的腌笃鲜时,才感觉自己一天的力气没白费。

儿菜长的很奇怪,就像很多孩子把母亲围在中间,一母多子,所以叫儿菜,这种菜在川渝地区最常见,主要是川渝秋季高温多湿,最适合种植儿菜,挪了地方种的儿菜,就没那么好吃了。而且川渝地区吃的都很辛辣重口,爽口解腻的儿菜能化解油腻辛辣,自然成了家家户户都会吃的家常菜。

从小到大吃惯了儿菜的张姨,一度以为全国各地都是有儿菜的,直到二十多年前北上读大学,才发现其他地方很少有这个,要吃只有回去吃,于是每次回家,都非常珍惜能吃到儿菜的机会,也是在离家后,才更明白儿菜这种“母抱子”的含义

后来张姨在北方安了家,有次发现所住小区附近的菜场有个摊位卖儿菜,张姨如获至宝买了做菜,却总觉得味道不够地道,没有四川儿菜“甜中带苦,苦中有甜”的分寸感。不过幸好现在物流发达,想吃家乡味的儿菜,在网上下个单就行了

儿菜虽是芥菜的变种,但却有和芥菜完全不同的清甜感,那种天然的柔嫩口感,不管怎么做,炒着吃,煮着吃,做泡菜吃,做蘸水吃,都依然是细嫩的感觉,但张姨更爱的还是做成泡菜,果然四川人能“泡”一切蔬菜,做成泡菜嘎嘣脆,酸甜咸完美结合,随便和什么炒,都能成为饭桌上的“饭扫光”。

马蹄,也叫荸荠,南方很多地方都有,长得黑不溜秋有点丑,剥皮又相当麻烦,一直上不了台面,但它够淳朴、实在,削了皮可以当水果吃,蒸熟了可以当零嘴吃,还可以炒菜炖汤做糕点做肉丸子,一点都不矫情,试问谁会不喜欢这样的小可爱呢?

老家在安徽庐江乡下的海波回忆,以前他们那边几乎每家农户的田地里,都能看到一片长得跟鲜活青葱一样的荸荠。每年初冬,放了寒假的海波都会跟着老爸去挖荸荠,荸荠都是长在池沼和水里,不太好挖,常常挖了几棵下来,脚就像被吸铁石吸住一样,挪不动地方了,为了减少破损还得小心翼翼,别把荸荠的皮给弄破了,挖出来的荸荠得把泥土去掉,这就需要带手套,但就算戴了手套,一天下来,手也是黑黢黢的。

挖了这么多年,海波现在也可以说是荸荠行家了,对他来说,个头越大越好吃,洗干净的荸荠是枣红色的更好,雪白清甜的荸荠肉,洗干净了啃着吃是最有意思,用手指捏住荸荠的上下两端,一边啃皮一边转圈,一口咬到嘴里,汁水飞溅,这么吃虽然土又不文雅,但海波却说“能吃出雪梨的味道”。味甜多汁的荸荠,让现在每天在27层写字楼写代码的海波非常怀念,这种曾经滋养身心海波身心的“布衣”美味,成了他难以忘怀的少年时代。

在江西等南方地区,其实冬天能吃到很多蔬菜,不过只有藜蒿这道青菜,才是南昌人民的心头好。

藜蒿也叫芦蒿,并不是大家平时吃的茼蒿,虽然它们有很亲近的血缘关系,但并不是同一个物种,藜蒿全国很多地方都有,不过能在冬天吃到它的地方并不多,江西等地冬天吃的多一些,南昌的“藜蒿炒腊肉”,还是当地的“十大名菜之一”

在南昌长大的李哲,记得每年冬天都要吃很多道“藜蒿炒腊肉”,记得有年气候好,藜蒿长的快还有淡淡的甜味,最关键价格还便宜,大量上市了买的人却不多,原因是上市的太早了,很多人家的腊肉都还没腌好~

吃藜蒿,李哲更爱的就是当地名菜“藜蒿炒腊肉”,腊肉味重藜蒿清香,搭配在一起真是回味无穷,腊肉可以一直保存,但是藜蒿的食用期太短了,只能在冬季抓紧吃,因为温度一升高,藜蒿就长成草梗了,那时嚼起来,和嚼草根没什么区别。

南方喜食叶菜,豌豆尖则是叶菜里更受欢迎的一种,每年冬天,豌豆尖是云贵川渝冬天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食。统计显示,仅成都市去年一年豌豆尖销量达到4414吨,仅11月到次年1月,销量就达3241.54吨…豌豆尖的受欢迎程度可想而知。

△超市里堆满的豌豆尖

南方吃豌豆尖的方式大多类似,现居贵阳的成都人小江解释道:贵阳人喜欢用豌豆尖烧汤或者煮火锅,连叶带须一起吃,贵阳人又管豌豆尖叫“豌豆须”或者“豌豆苗”。成都重庆也爱拿豌豆尖涮火锅,白灼配面,也有人爱清炒、甚至凉拌。云南也爱炒食或是搭配着米线食用。但总的就是两种方式,一类直接炒/煮了吃,一类是把豌豆尖当配菜用,类似火锅这样的。

豌豆尖配面,是小江更爱的搭配方式,吃面的时候煮一些脆嫩的豌豆尖,这是四川人早餐和宵夜的精华!到了豌豆尖大量上市的季节,小江总会买几把豌豆尖放家里。小江买的多了,也总结出来了最新鲜豌豆尖的挑选方式,首先看豌豆尖是否新鲜,要看它的叶子有没有蔫;其次要用手掐豌豆尖的根部,一掐就断才是新鲜又嫩的豌豆尖,难掐断的会大大影响它的口感。

煮面的时候,把豌豆尖的头部的须儿和尾部的根儿摘掉,摘好后用清水浸泡下,洗干净备着,就等最后下面的时候开水里涮个二十几秒左右,盖在面上就行

△脆嫩的豌豆尖配自己做的家常酸辣面

除了云贵川渝,广东、广西、香港也爱吃豌豆尖。香港只食用最顶端的两片,叫“豆蓓”或“豆尖”,人工精心挑选采摘后运到香港市场的豌豆尖,每斤平均售价60-80港币,在港更高售价曾达到268港币。

豌豆尖做法简单,清炒或白水煮过就无比美味,小江妈妈推荐种特别的豌豆尖做法,在炒豌豆尖时加入鸡油,这样可以让豌豆尖更加鲜香。等不及马上去市场买一把晚上吃鸡油豌豆尖了!



中国地大物博,除了上面说到的这几种冬季蔬菜,全国还有很多地方有属于自己的特色蔬菜:广东人点菜要是没白灼芥兰那就是没点完;新疆人爱吃的抓饭没黄色胡萝卜就是不到位;贵州人更爱的折耳根,是整个冬天最靓的崽...

不同地域的人们,在冬天有不同的蔬菜记忆,过去很难吃到全国各地的各种蔬菜,如今农业科技和物流的发达,以前吃不到的稀有蔬菜,现在都能吃到了,冬天已经来了,大鱼大肉进补的同时,别忘了多吃些蔬菜哦~

光荣在党 红色传承

2021年“七一”,是中国 *** 成立一百周年纪念日,百年华诞,举国同庆,我那80多岁的老父母双双喜获“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这一天也成了他们人生中最最重要的节日。那天,二老把纪念章挂在胸前,一遍遍抚摸着徽章上的党徽、五角星、旗帜、丰碑……激动和喜悦的泪水在眼中闪烁,口里还反复念着飘带上“光荣在党五十年”那几个红底金色的大字。老爸说:我是1963年9月入的党,一晃都58年了;老妈说:我是1965年11月入的党,今年也有56年了。

一旁的我深受感染,情不自禁地拿起手机为他们拍下了这幸福的瞬间。鲜红的飘带、金色的党徽将二老幸福的笑容映衬得格外灿烂,我仿佛看到了五十多年前他们入党宣誓时那张张年轻朝气的脸庞。让我不得不感叹“革命者永远是年轻”啊!拍完照,老妈凑近我说:我还想向你要点东西。我很好奇,老妈可是从不开口的。她望着我胸前的党徽说:我和你爸都想有个新党徽。原来如此,我笑着说,今天“七一”活动正好领取了新党徽,我包里还有一个,送给您们。两人小心翼翼地相互为对方戴好党徽,老爸激动地说:光荣在党,感恩在心啦!

他们这一辈人对党的感情我特别能理解,从小爸妈就教育我们:没有 *** ,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俩都出生在旧社会,饱受压迫和剥削,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我的爷爷在父亲4岁时,就因患病无钱医治去世,奶奶带着他们姐弟二人,挑担叫卖,艰难度日。是中国 *** ,让他们翻身做了主人,并给他们提供了读书、工作的机会,妈妈读了卫校,爸爸招考进了镇卫生院,都成长为令人崇敬的医务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热心为患者服务,乐在其中。记得小时候,经常有老爷爷老奶奶夜晚跑过来,喊着要找肖医生看病,说牙疼得睡不着觉,爸爸总是“张爹”“李婆”不厌其烦地叫着,耐心细致,毫无怨言。

正如 *** 总书记指出的“家庭是人生的之一个课堂”,“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受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我们姐弟三人都勤奋好学、积极上进,先后加入中国 *** ,成为光荣的 *** 员,继续传承发扬他们老一辈的优良传统。

特别是在2020年春节前夕,疫情来势凶猛,我迅速全力投入到机关疫情防控工作之中。大年三十,仙桃封城,当时二位老人单独居住,生活非常不便,但每次打 *** ,他们总是反复嘱咐我, *** 员在关键时刻一定要能顶上去,千万不要退却。还让我不要操心他们,安心做好防控工作。那时,我每天都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中度过,几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春节。但每次想到父母,既惭愧自己不能前往照顾,又欣慰没有辜负他们的培养和教育。紧张的工作之余,深受感动的我创作发表了多首抗疫诗歌,作词创作的歌曲《星夜出征》被“学习强国”、检察日报等多家媒体刊发。面对仙桃市三伏潭镇要兴村藜蒿丰收、却因疫情滞销的困难情况,我和同事们不顾风险四处为菜农寻找销售渠道,一周销售藜蒿2万多斤,用爱心为乡村菜农和城市居民搭建起了一座连心桥,当地菜农还自发为我送来感谢信。

当我把这些成绩报告给爸妈时,他们比当年自己获得荣誉还要高兴,鼓励我要一辈子听党话、跟党走,努力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以此来感恩党的领导,报答党的恩情。

爸妈把去年“七一”拍的照片冲洗出来,镶嵌在一个珍藏了几十年的镜框中,摆放在家中最醒目的地方。每天都能看到,二老开心幸福地笑着,两枚“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熠熠生辉!

(湖北省人民检察院汉江分院 肖元红)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诗经》植物------朱秀坤

参差荇菜

《诗经》开篇之一首,就是一幅荇菜采收图,为我们描摹了恬静和谐的田园风光,足可见先人对荇菜的厚爱。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反复吟哦,竟不感到繁琐。

荇菜,儿时我是见过的,就在门前清澈的河沟里,如一只只绿碟子漂在水面上,身姿轻盈。整个水面铺排的全是玲珑可爱的绿碟子啊,叶与叶之间,零星地开着淡黄的小花,五瓣,仰起小小的脑袋,调皮地四处张望,望湛蓝的天,望照水的红蜻蜓,还是望那叶间浮游的黑水鸡?附近还有披了雪白蓑衣的长腿鹭鸶,一扇翅膀,飞远了。只有同样翠绿的小青蛙,自由自在地从这只绿碟,跳到那只绿碟,当它是盘美味的菜吧?又“扑通”一声入水,与那些悠然自得的鱼儿捉迷藏去了。

那时,门前的小河就是这般清幽美丽,荷梗白玉香,荇菜青丝脆,几只绿头鸭在那里嘎嘎欢叫,清丽而质朴的乡间风情永远让人流连。

却不知荇菜竟是上古美食,吾乡从未见人吃过,顶多捞了喂猪、肥田罢了。其实在稻田里一样可以看到荇菜的小绿碟,要不乡贤郑板桥写呢:一塘蒲过一塘莲,荇叶菱丝满稻田。绿意盎然的水稻田里,荇叶下面轻轻一拽,就是牵牵绊绊的藤蔓,和菱丝一样柔韧,扯断了一段又是一段,没完没了似的,却有一股怡人的清芬在风中清扬,能将人的心肺都染绿。

只是,长大后,离开故土,一去几千里,乡愁似酒的夜晚,有时也会想到门前满河的荇菜,河边洗衣的母亲。感觉月下的荇菜,镀了如银的月光,粼粼清波中一定更美……

再回时,“锦鳞跃水出浮萍,荇草牵风翠带横”的小河,已漂满垃圾,长满杂草,一片腥臭。连一只绿碟似的荇菜叶也见不着了,这才明白,荇菜是更爱洁净的,质本洁来还洁去罢了。

最古老的一部《诗经》中,有多少高古清香的植物,是这般消失的啊。

今日重读《板桥家书》,先生深情回忆儿时苦难生活,“可怜我东门人,破屋中吃秕糠,啜麦粥,搴取荇叶、蕴头、蒋角煮之,旁贴荞麦锅饼,便是美食,幼儿女争吵。每一念及, 真含泪欲落也”。能让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七品县令落泪的荇菜,想来并不如书中解释,说是什么美食吧。

如今想尝一尝,也不能够了,哪里还能见到那般诗意而美丽的参差荇菜啊?

采采芣苢

田埂、路畔,最皮实泼辣的应数车前子了。不怕干,不怕湿,更不必沃土的滋养,笨重的牛脚一踩,那得多大的力度,嘿,没事,牛慢悠悠走了,它满不在乎照样挺直了身子,在轻风中招摇。车轮,应是古代的那种马车吧,上面坐了人,载了货,“吱嘎”“吱嘎”,车轮碾过,枝枝叶叶都压折压破压瘪了,车辙过处,呵,顶一身露水又精神抖擞地站在路边,昂一昂头,举了两根修长的小青穗,权当竖起的旗帜,一种不屈的精神,照样蓬勃生长!

哪怕委身于墙角旮旯,砖头缝隙,也要守望生命中那辆车,撩起晨雾,从宿命的远方轧轧而至,又渐行渐远,终至不见——然后,心平气和地站成永恒。

车前子,虽是路边一棵草,真不能小瞧了它。

它不会长在大田里,偏喜欢扎根于路旁墙根,甚至牛脚窝里也能长出一两株车前子。长得那样倔强、青葱,生机盎然,憨态可掬,甚至童话书上,也常看到蒲公英与车前子的身影,满是童趣。虽是三两株,不起眼——谁又会将质朴的车前子当回事呢?

车前子却不在乎,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它一席之地呢。瞧瞧,热热闹闹的,她们来了:“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非常工整的四字短句中,看到的就一个采收的动作,什么掇、捋、袺、襭,一双双灵巧的手鸟儿啄食般的,比赛似的,不是采就是收,手里握不下了,便用衣襟兜,活像老家的农妇村姑们在金色的秋阳下摘棉花,心田里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空气中都是一片陶然,隔了两千年的时光,字里行间仍能满满地感受得到,仿佛能听到她们的歌声,她们的嬉笑,那种原野上的劳动场面,多能感染人啊。将最鲜嫩的车前子,连同原野的清风与纯粹的阳光采回家,烧一锅美美的靓汤,捧到手里,大口喝下,该是怎样的一份温暖与幸福——那时的车前子就是当菜吃的吧?

如今,似乎没人这么吃了。车前子就是一味草药,有清热利尿、除湿止泻、清肝明目、祛痰止咳功效的。

儿时,我对车前子一点不陌生,那时只知叫“牛耳朵”,乡里的叫法,以形命名罢了。唐山大地震那年,姐家粉嘟嘟的一个小女孩,特漂亮,才一岁多,老是抽风,那时人人自危,村里根本谈不上什么医疗条件,土郎中看了,说多采些“牛耳朵”,煎汤喝,试试看!我便每日里去采牛耳朵,找那最肥硕鲜嫩的采,一采一大把,熬成汤,喂她。只望能换回她的健康。但是,她稚嫩的生命,到底如清晨的露珠,过早地蒸融了。许多年过去,至今还依稀记得,她很坚强,不爱哭,有着可爱的花一般的笑脸……

车前子也开花,青色,平淡素净地开在长长的穗上,如微型的狗尾巴草,花谢了就成蒴果,滚出溜圆的种子,比菜籽更细,遗失在草丛中不见了踪影。来年春天,就会发现有几片“绿耳朵”冒出,那是车前子的新生命。只是,春草年年绿,生命却一去不回头了。

细细看,一棵棵静朴的车前子,硕大浓绿的叶片,真像极了牛的招风耳,听风,听雨,听来往的车轮与人间的疾苦。

彼采艾兮

春天的艾蒿青嫩、质朴,在轻风中摇摆身姿,清芬一片,惹人怜爱。让人止不住想到《诗经》里的句子: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在乡下,艾蒿是很不起眼的野草,没人种它,但在路边田埂水沟荒僻处,总能看到它们寂寞的面容。立夏过后,渐渐深浓的绿叶背面就是一片灰白,似涂了层霜。细细一看,那叶与茎竟和菊有着惊人的相似,却开不了菊似的花朵。也就没人待见它,由它一年年在原野上自生自灭,倒也无怨无憾,长得蓬蓬勃勃,一身浓郁的药香,苦苦的,让人刮目相看。

艾蒿普通,并无惊艳之感,农家偶然拔来熏蚊虫而已。家家户户离不开艾蒿却是在五月端午这一天,必得踏着露水,开开心心地将长势更好的艾蒿采回家,插在屋檐口,挂在门楣上,搁在香案旁,端午的艾蒿一身碧绿,受人重视。艾蒿也不辜负人们的抬爱,精神抖擞地高举着冲锋陷阵的禳福旗,在看不见的地方,奋不顾身地与邪气和毒瘴作斗争,与它一起战斗的还有菖蒲那一柄柄水灵灵的斩魔剑。然后,吉光满宅,祥瑞高照,全家平安。又用艾蒿并香蒲、老姜、蛤蟆皮统统下锅,烧成“百草汤”,沐浴,“洗洗百草汤,驱邪又健康”,真的可以祛湿、止痒、汰毒、杀菌——在水乡小城,连公共浴室都要烧“百草汤”让澡客沐浴的。

过了这风光一日,艾蒿重又得回到寂寞原野,继续它风雨飘摇的草根生活。

只有当染了筋骨痛、关节炎之类的病痛,才会在医生的指导下,买来雪茄似的艾绒,点上,烧香一般熏烤穴位,作艾灸,灸上半小时,也就感觉关节里暖烘烘的,经络通畅了,嗅嗅艾蒿的苦香,好闻呢。如此灸上半个月,也就慢慢地康复了,这才知道,普普通通的艾蒿竟有这般益处,是搭救苍生的一味好药。

其实鲜嫩艾蒿还可以食用的,清明时,我就采了野艾刚长出的嫩叶,做了两回艾叶青团,尝春。将艾蒿叶剁碎,略腌,滗去苦汁,和进糯米粉,做成饼子,平底锅里烙熟,一股子馋人的清香。或者焯过之后,切碎,做成团子,包进红豆沙,笼屉上蒸熟,热气氤氲中,盛在白瓷盘里,绿莹莹的如宋词小令一般温润可人,尝一口,无可比拟的香,那一丁点苦味聊作点缀吧,却越吃越香,越吃越甜,打一个饱嗝,都是嫩艾的馥郁清芬。

真想再起那么一个大早,和姐姐一起下地,踏着露水采回大把大把的野艾蒿,与菖蒲一起扎成小捆,仪式一般隆重地插在门楣上,挂在窗棂上,摆在墙角,搁上神龛,一屋子都是艾蒿的浓郁苦香。然后倚在门框前,听包粽子的母亲和邻家姨娘聊着家长里短,听到高兴处便傻傻地笑。斯时,整个心灵都沉浸在艾蒿与粽箬的清香之中,感受着传统节日里的乡风民俗与温暖亲情,真是又开心又幸福。

那些野艾蒿一般苦香的日子,如今是一去不返了。唯有在细细咀嚼艾叶青团的清明,在家家插艾食粽的端午,我会止不住想起原野上孤寂苍凉的艾蒿,还有如野艾一样的我的乡亲……

采采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古奥清香的《诗经》连同那许多葳蕤草木,穿过岁月的长河,情感充沛地一直流淌到了2500多年后的今天。透过文字,采摘卷耳,望穿秋水的人,仿佛还在原野上凝望,内心里满满的俱是惆怅。

卷耳,就是苍耳子,在吾乡俗称“万把钩”,儿时常悄悄地摘了来,偷偷放在小伙伴的发棵里,这下好,她一下就被钩住了,甩也甩不脱,捋也捋不掉,心里一急,嘴上便脆生生地骂了出来,有时还会有要好的姐妹相帮着,糯米牙一咬,这就更加热闹了,一个骂得快,一个骂得慢,两个小丫头,一个麻花辫,一个蘑菇头,说相声似的,不觉得恶毒,反感到有趣。被骂的人都觉得好听,却乖乖地待在那里不敢承认。乡下的小姑娘谁不会骂人呢,但骂归骂,撒一撒气,吐一吐心里的委屈罢了,那“万把钩”还是要扯下来的,长长的秀发都要带下一小缕,总得别人帮忙才可顺利取下。

苍耳的别名极多,因其形似的就有痴头婆、道人头,“野落苏”则因其叶类似茄子而来,落苏就是茄子。以意命名更有意思,叫羊负来,想想,那牛羊身上沾上了浑身是刺的苍耳子,是够难受的。“常思”,大概也是从《诗经》里得到的灵感吧。如此众多的有趣名称,正说明了苍耳在中国分布之广泛。

在乡村,阔叶利刺的苍耳并无人在意,荒野路边就有,猪羊厌弃,牛马不食,敢么?更未见过有人去采撷,在我们眼里,它更大的作用就是当作孩子恶作剧的玩具。但它依然固执地长于路边道旁,全凭它那坚利的“万把钩”,钩住谁,将它带到哪儿,就在哪里扎根发芽,繁衍生息,即便没人待见,它亦有独特而强悍的生存之道。

但你可知,苍耳子是一味辛温解表的草药,全株泡茶喝,能治疗中耳炎。尤其对鼻炎有一定疗效,小枣核似的苍耳子,炒熟,浸泡于香油中,数日后,以棉签沾上,滴鼻,马上就能通窍解塞,长期坚持有明显疗效。后者是我在央视《健康之路》中看到的,应该不虚。大诗人杜甫也说“卷耳况疗风,童儿且时摘”,苍耳原还有祛散风湿作用的。料不到小刺猬样的苍耳子,还有着扶伤医病之仁心,令人刮目相看了。

古人喜用中草药入诗、入谜、 *** ,若将苍耳子当上联,下联就是白头翁,恰好两味药。

南山有台

芳春归去,绿夏又回,水湄处,蛙声起,风露滴,莎草长,一一风荷举。

莎草,在吾乡俗称三棱草,最是河滩浅水处常见的一种两栖野草,娇嫩柔韧,修长直立,有点似韭菜的叶片,挺起一根三棱形的草茎也像韭菜薹,薹顶上又生叶,叶间生细茎,茎上开花,简洁的褐色序状小花。就这鲜嫩的野草,雨后草尖上滴着泠泠水珠,望去却也玲珑可爱。更可爱的是水才没到脚脖子,根根挺立的莎草间,欢快嬉戏的小鱼小虾啊,尾巴一摆,调皮地转个向,很轻快地就游远了,简直可以听到它们开心的笑声,它们将莎草当成了小树林,在捉迷藏吧。调皮的青蛙也在其间鼓噪,一只娴雅白鹭在草丛逡巡,一头扎下,长喙间便迅速叼起一尾小鲫鱼,翅膀一拍,飞到了岸上嫩绿的茵茵秧田里。

秧田里也有三棱草,与秧苗一般高,还有稗子,更与秧苗神似,扎根亦深,得用力 *** ,甩到田埂上。它仍能扎根生长,野生植物的顽强生命力实在是令人惊叹。不过稗子也非一无是处,籽实搓下来,可以酿极好的稗子酒,还可将穗子摘下,扎小笤帚,刷床铺。

小时候,我们常在河滩上摸鱼捉蟹,放牛牧鸭的,对这莎草实在太熟悉了,无聊时掐一片嫩叶,能闻到一股好闻的草香,拔起来,则是两三厘米长的小纺锤似的根。在我们眼里,这三棱草也就是喂牛的草料罢了,常常忽略了它。

想起前人的一句诗“踏莎行草过春溪”。欧阳修、晏殊、苏轼这些大家都写过很漂亮的“踏莎行”,堪为绝唱的还是秦少游的一阙: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其实莎草最早是出现在《诗经》中,并不让人伤感惆怅,而是一首轻松快乐的祝寿诗:“南山有台,北山有莱。乐只君子,邦家之基。乐只君子,万寿无期……”“台”通“薹”,即指莎草;莱,意为藜蒿,嫩叶可食。

想不到,如此貌不惊人的平常野草,竟能入得古奥芬芳的《诗经》中,至今摇曳在绿意葳蕤的源头,令人刮目相看了。要不它有那么多别致的雅号呢:香头草、九蓬根、雀头香……至于猪鬃草、雷 *** ,则取自其形了,一指其花,一意其根。

莎草,又是一味药,全名“莎草香附子”,就是那雷 *** 似的草根了,燎去毛须,沸水中或煮或蒸,或直接晒干,切片或碾碎便是,味微苦,一股特别的芳香。可行气解郁,调经止痛的,对消化不良、寒疝腹痛、肝郁气滞等病症都有效。前一段时间,受了寒凉,总感觉胃脘胀痛得难受,这香附子应该也能治愈的了。

那天,移步水湄,看荷花含苞,蒲苇竞秀,浅水间根根直立的三棱草那般鲜碧可爱,一只黑水鸡从草间倏然穿过——面对如此清幽小景,真的想附庸风雅如古人一般,吟几句“踏莎行”呢!

微波炉2分钟搞定!春日必吃的它,这样做超快手

广州的初春是矛盾的。

天气在阴冷与燥热间往复,脚下踩着枯叶,枝头却冒新芽。

重新穿回毛衣的功夫,树桠间已连成了大片大片的嫩绿。黄铃木、紫荆花开始热烈绽放。

是惊蛰到了。

惊蛰起,万物生。

从今天起,终于可以开始名正言顺地踏春、看春、吃春啦~

我的餐桌,也迎来了盈盈春意——

芦蒿两吃

要说江南之一鲜,芦蒿还要排在笋的前头。

认识芦蒿应该是很早的,小学时咿呀咿呀背古诗,就有苏轼的“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蒌蒿”,就是芦蒿的学名。

这是一种盛产于长江下游流域的野菜,江浙、两湖、江西人民都爱吃。在南京八卦洲,年产值能达2个亿!

芦蒿自古就受人喜爱,好多名人都为它写诗。

不仅因为它长于水边绿盈盈的姿态,也为那抹吃起来令人难忘的清香。

这味“清香”,还是汪曾祺先生形容得最妙——“食时如坐在河边闻到新涨的春水的气味。”

初读时不太懂,但之一次吃到芦蒿,这句一下子就在脑海里蹦出来,对了,是这个感觉!

如果让理科生来解释,这像春水的气味,其实是芦蒿内含有的侧柏莲酮芳香油(C10H100)散发的味道。

为了更大程度吃到芦蒿的本味,清炒是更优先的选择:旺火急就,只加少量油、盐,就能清丽丽地出锅。

不过有一条讲究:得刚出锅趁热吃,要是再加热一遍,香味流失,就没什么意思了。

所以我今天为上班族准备了一个微波炉版本,像叮青菜一样,2分钟就搞定!

有条件的小可爱,甚至可以在公司现场做,绝对吸引大批食客。

想带点荤,那就简单来个芦蒿炒肉丝。

肉建议选梅花肉,或者猪上肩肉,切细丝,肉感嫩滑,无需复杂调味。

有减脂需求的小可爱还可以搭配鸡胸肉,吃起来清清爽爽无负担。

3月的芦蒿正是脆嫩可口,回味清香;等到了月末,就会老得像草,嚼都嚼不烂。

懂行的小伙伴们,得抓紧吃呀!



- 微波炉炒芦蒿 -


< 食材 >

芦蒿200g 蒜蓉剁椒酱1-2小勺 盐1-2小勺 蚝油1小勺 食用油1大勺


1大勺=1 table spoon=15ml

1小勺=1 tea spoon=5ml


< 食谱 >

1.芦蒿切成4cm小段,清洗干净,沥干水分,如果第二天再煸炒,可甩干水份,密封保存

2.耐高温碗里放入1大勺食用油、1-2小勺蒜蓉剁椒酱,高火加热30秒,加入芦蒿拌匀,再微波炉高火加热90秒

*如果没有蒜蓉剁椒酱,可以用2瓣蒜+1个剁碎的小米辣替代

3.取出加入1小勺蚝油、1-2小勺盐拌匀,再高火加热30秒即可

*微波炉炒芦蒿需要比日常炒菜咸一点,更好入味


- 芦蒿炒肉丝 -


< 食材 >

梅花肉/里脊300g 芦蒿300g 生抽1大勺 老抽1小勺(可选) 蚝油1小勺(可选)盐1小勺 糖2小勺 清水1大勺 鸡蛋清1个 淀粉1大勺 食用油2大勺 蒜3瓣 姜1小块 红尖椒1个


1大勺=1 table spoon=15ml

1小勺=1 tea spoon=5ml


< 食谱 >

1.买回来的梅花肉,洗净用保鲜膜包紧,冷冻半小时后切薄片,再切丝

2.切好的猪肉丝,加入2小勺生抽、1小勺蚝油(提鲜)、1/2小勺老抽(上色)、1/2小勺盐、1小勺糖、1大勺清水抓拌至肉吸收水份

加入1个蛋清、1大勺淀粉拌匀嫩肉锁住肉汁,最后加入1大勺食用油拌匀,防止炒制时肉蘸黏

腥味较重的肉肉,建议加1大勺黄酒/米酒腌渍

3.芦蒿切成4cm小段,清洗干净,沥干水分


4.铁锅烧热,倒入2大勺冷油,倒入猪肉丝大火滑炒30-60秒,变色后立刻盛出沥干油份

若觉得油量多,建议选择不粘炒锅滑炒,更省油

5.再起锅烧热,加入1大勺食用油,煸香蒜末、姜末,加入芦蒿大火翻炒1-2分钟

倒入加入猪肉丝、红椒丝,锅边淋入1小勺生抽、少许盐、糖,大火翻炒1分钟出锅即可

芦蒿也有清热解毒、平抑肝火的功效,家有儿童、孕产妇、上火人群的,都可以多吃些。

闻着有野菜的清香,看着碧绿润泽,吃起来水香满口,是不可多得的春滋味~

讲一个有趣的冷知识:

南京八卦洲,是中国芦蒿之乡;江西鄱阳湖,是中国藜蒿之乡。

而芦蒿和藜蒿,其实是同一样东西!

图源 ***

只是南京露地野生的芦蒿,要晚于江西熟成。

所以苏轼当年在南京尝到“蒌蒿”正是初春时节,而对江西、两湖地区的人民来说,藜蒿却是寒冬腊月就开始吃的时蔬。

而且南京人民爱素炒,江西湖北人民却只荤吃。

如果分别搜索“芦蒿”和“藜蒿”,会发现大家各自吃成了两个小世界~

希望今天这篇推送,可以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呀。

买菜APP,永远取代不了它

作家汪曾祺曾对“菜市场”不吝赞美:“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在 *** 日益兴起的今天,菜市场不仅仅是食物交易的场所,也是一座微型的城市博物馆,更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枢纽。当我们渐渐远离自然与人群,不妨去一趟菜市场,体味原汁原味的色彩和芳香,感受人头攒动的喧闹与活力。

4月初,我们向读者征集他们身边的菜市场,收获了不少意外之喜。印象中那个充满腥臭和泥泞的地方,竟有数不尽的丰富食材和寻不完的无穷乐趣。

? “以为是海洋馆,原来是菜市场”

@歌舒甜 :《特立独行的咸鱼》

在某个北方的菜市场里,有一道“摆烂的彩虹”。

@喻广智:《东澳岛的狗爪螺》

大概因为长得像乌龟脚,学名叫龟足。之一次见这么随意的学名。但看这样子确实也没法归类——谁能想到这居然是一种螃蟹呢?

拿开水烫熟,掰开,有一点晶莹剔透的小白肉,点上酱油,一口一个,尝的是那一丁点儿鲜味。好在知道的人不多,不然早就成濒危动物了。

聂璜《海错图》里说,有内地人来到市场上见到狗爪螺,不认识。回去跟仆人说,去买那个长得像“易”字的东西。仆人想了半天,居然想明白了。

@喜旺的老母亲:《海鲜图鉴》

一边被无穷小亮科普,一边在菜市场里实践,带着理论知识打开菜市场的海鲜图鉴,有趣又美味。

? “ 神奇植物在哪里”

@MissX:《火焰山》

正值樱桃上市,昆明大小菜市场、路边摊贩都摆满了大堆小堆的新鲜樱桃,远远望去像一座座燃烧的小山丘,煞是吸睛好看。这些樱桃由果农凌晨四点采摘后分散到城市各处,吸引了不少大人小孩三两成群凑在摊前跟果贩要两颗尝鲜,一张张嘴躲在口罩后边咂咂称爽。

近几年,进口车厘子受国人宠幸,那乌紫虽味甜个大但久吃易腻,倒是这鲜红软糯、酸甜适宜的小物成簇成趣更让人爱不释嘴。下班途中遇到推车卖樱桃的,一定要称两斤带回家去和亲朋好友们一起分享。

@小块儿:《菜市场里的春天》

篆新,这个行走在昆明人味蕾最前端、汇聚南北东西烟火气息的地方,是每个昆明人业余厨备一定会去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个菜市场,更是涵盖西南植物王国的缩影。

清明刚过,此时的大西南正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莓落樱上,之一茬菌(云南人读“jie”,第四声)子已初露头角,宁肯肚子疼不肯嘴放塌的云南人已经蠢蠢欲动,但是现在买菌还太贵,聪明的云南人会先吃点花解解馋。虫草花、金雀花、槐花、玉荷花、攀枝花、棠梨花、芭蕉花、芋头花、石榴花……蒸肉、煎蛋、爆炒、炖汤,总有一款适合你。春天,没有人会放塌那一口椿;也一定要趁芽子还嫩,为酷夏泡一罐酸酸甜甜的下饭脆姜;最妙的还是惊雷一现笋子涌现,整个春天篆新都不会寂寞了。

春菜里一定要吃海菜和草芽,独有洱海甘甜清净的水才能养活如海菜这般鲜甜滑嫩的植物,也只有建水肥活温润的土壤才种得出草芽这般脆爽可口的小菜。海菜搭配芋头煮汤,草芽或生炙或汆汤,几乎人人称赞。

云南十八怪,开着宝马找野菜。刺五加、野芫荽、沙松尖、刺头菜、酸酢浆、折耳根……老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遇着头疼脑热,云南人只消抓把野菜。在云南,越往山里走吃得越离奇,因为净是前所未见闻所未闻的野菜,寨子里智慧年长的民族老者说不出病理生理,但靠着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野药方子也救过不少人。

图中植物名,从左至右依次为——

上排:虫草花、白蘑;

中排:百合、羊肚菌、金雀花、刺头菜、野菜(名字忘了);

下排:百合、姜芽、草芽、海菜、香椿、甜笋。

@姚啊摇 :《左手买花 右手买菜》

图中的食物你吃过几种?论菜市场品类的丰富程度,昆明的篆新农贸市场大概能和全国争一争。图中有一煮就不见的“鬼菜”海菜花、香椿、臭菜、长得像象牙的草芽、金雀花、香椿、鲜百合、甜笋,等等,当然还有春城标配——鲜花。谁能拒绝新奇好吃又有颜的菜市场呢?

? “ 自从遇见你,我就改吃素了”

@mewmew:《龙爪》

龙爪菜要选粗粗的这种,粗短蕨苔,真龙爪。

@Anne:《三月茵陈四月蒿》

这是白蒿,春天发出的小嫩可以食用,有养肝的功效。在北方地区常见,用来蒸麦饭比较多,味道是淡淡的中成药清香。

@杨柳:《春天的味道》

在长沙树木岭农贸市场,处处可见香椿、春笋、藜蒿、蕨菜,弥漫着南方春天的气息。遗憾的是旁边的水芹菜没有入镜,野生的水芹菜和藜蒿都是紫色,香味更浓郁。春天的长沙,应该没有哪家餐馆不会推出豆辣水芹菜、藜蒿炒腊肉吧?

? “ 摆烂不如摆摊”

@swift :《人间有味》

最喜欢逛菜市场,那一天下着小雨,我乘坐地铁跨越半个城市去逛玉林路菜市场,真的如同那句话所说:“市井长巷,聚拢来是烟火,摊开来是人间。”

每次总能满载而归,特意去买了菜市场中馋了很久的贵州饭包,米饭又香又糯,在下雨天蒸腾出的水蒸气让人看到就充满了食欲,卖菜的嬢嬢和叔叔都好好,和他们讲话聊天好快乐!

@夕夕牛:《摊位》

2021年秋,威海的一个露天农贸市场。摊主们一早开车拉着货来这里卖,卖完或到中午的时候就收摊开车走了,明天继续。每人有自己的摊位,简单地搭构一下就可以摆摊卖菜了。市场的地形是下沉式的,路面上不易被看到,走近后才会忽然发现下面的菜市场。

@海豚妈米:《自由的蘑菇》

跟这朵蘑菇相遇在北京有机农夫市集,这是一个倡导环境友善与城乡联结的地方。每一个菜摊的主人都是食物的生产者。每一朵蘑菇都有自由奔放的形体和迷人的香气。蘑菇君也是个可爱的人哦。在市集,菜有菜味,肉有肉味,买菜更有人情味。这一场场活色生香的幸福邂逅,是我和这座城市厮守的理由。

@瑶啊瑶:《腊不辣》

成都的冬季,街边都会摆放出每家自制的腊肉腊肠,也算是川渝特色,不同于印象中对川菜的辣味印象,腊味也是四川人萦绕心头的另一种偏爱。

? “海外菜市场爱好者速速围观”

@曹曹曹小颖:《浆果自由》

在英国的菜市场,最常见各种浆果类的水果。

@Kris:《遇见干果》

迷失在有着九千多条胡同的菲斯,碰到百无聊赖的干果商人。

@怡宁:《毛蟹的体面》

2018年秋天去了一趟北海道——丰腴甜美的海鲜天堂,日本的“海鲜市场”。

JR函馆站附近就是有名的函馆朝市,“朝市”即早市,清晨开业至中午闭市,市场里沿街的路上满眼是各类海味摊档和饭店,室内有昆布、干贝之类的干货和夕张哈密瓜之类的本土水果。

我们赶在闭市的末班车前品尝了店里先抓先煮的当季美物:毛蟹。图中是我和我先生吃完一整只毛蟹将外壳拼回去的样子,原本寡言的店老板也觉得有趣,离店前帮我们拍了他们店一只巨型长脚蟹的照片。

就这样,语言不通的异国的陌生人间似是完成了一场关于食物的聊天。

? “菜市场是情感的联结”

@小马快跑:《当途遇暴雨》

2019年8月,澳门议事亭前地附近,午后突如其来的暴雨让人措手不及。我躲进了一个名为“营地街市”的楼,这栋楼有7层高,低层有新鲜鱼肉果蔬,中层卖各种熟食和奶茶咖啡等,最上面几层是社区活动中心。每一层都有自己的“性格”,越往上走越安静。平时对菜市场的印象只是“买菜的”,没想到也可以是大家休闲娱乐、情感联结的一个“综合体”。

摆放整齐的蔬菜摊,一眼望去十分舒服。摊主正在抓紧时间午后小憩。

鲜鱼档口的老板娘忙得不可开交,灯光照射下琳琅满目的鱼儿等待顾客挑选。

牛杂档口排起了队,这里的熟食档口都深受当地居民的喜爱。

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吃小火锅。熟食中心有充足的冷气,整体比较舒适。

声音里的中国丨今天的南昌话就是宋朝人说的话吗?

滕王阁夜景


从2021年开始,一场如梦似幻的《寻梦滕王阁》实景演出每晚都会在南昌滕王阁前上演。伴随着被誉为天下之一骈文《滕王阁序》的吟诵声,人们身临其境,见证着这座历经29次重建的江南名楼的历史变迁,1300多年前唐代诗人王勃所描绘的江南盛景仿佛依然近在眼前。


《寻梦滕王阁》实景演出试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这古老城市的生机,凝结在千年不散的文风里,更传承于南昌人每一天火热的生活中。

南昌方言歌曲《藜蒿炒腊肉》:鄱阳湖里咯几根子草,南昌人饭桌上变成了宝,喷喷香咯日子,红火火咯过哟……


南昌名菜——藜蒿炒腊肉


《藜蒿炒腊肉》是江西之一部赣语方言连续剧《松柏巷里万家人》的片头曲,歌中唱的是南昌的名菜,而字里行间哼唱的都是地道的南昌话。南昌话是赣方言的代表,语言中保留了大量的宋元古音。江西科 *** 范大学语言文字研究所所长黎传绪说,想知道宋朝人怎样说话,就听南昌人说话。


黎传绪:南昌方言是汉民族宋元时期语言的活化石,南昌人现在所讲的话跟当年宋朝、元朝的人所讲的话基本上差不多。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讲到入声。入声古代雅言就有四个声调,平、上、去、入,在南昌方言里,入声发音非常短促,一发出来就卡住了,我们叫戛然而止。比如念一个词,滕王阁,滕字很长,滕王很长,阁很短,这个阁就是入声。普通话滕王阁的声音都拉得比较长,但是用真正的南昌话来念滕王阁,这“阁”就是非常短促的,现在这些话在普通话里已经没有。


南昌清音


原始的南昌方言语音系统大约形成于东汉末年,此后仍不断受到亲属方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直至两宋时期,才完全从北方方言分化出来,形成自己的特色。


黎传绪:比如南昌人会讲到一个“qǐ”,现在普通话里面没有这个字了。汉代叫立,先秦叫“qǐ”,这个“qǐ”在甲骨文里面就有这个字,在甲骨文里面它是一个人站立在那里,专门强调了他的脚。南昌人从先秦一直到现在还在说:“qǐ”到这里,不要动啊。现在有一个词语里面还保留着它的古汉语——“企鹅”。它跟我们平时看到“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的鹅不一样。像我们平时看到的鹅都是横在那里的,但它是“qǐ”在那里,所以你不了解古汉语,你怎么晓得南昌语言的这个价值呢?


南昌清音《今日犹闻翰墨香》:南昌话:槛外长江空自流……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自西汉初年灌婴筑城至今的2000多年里,南昌的文采风流从未间断,奔流不息的赣江水见证了这城市无数的荣耀与沧桑。而今,这“物华天宝”之地正以它特有的古朴厚重迎来新的昌盛和勃勃生机。

南昌清音《今日犹闻翰墨香》:如石破天惊,似春雷炸响。云收雾散,豁然开朗。滕阁秋色,尽收笔底,洪都气象,满纸辉煌,落下孤鹜,千古绝唱,秋水长天,万世流芳……这就是滕王阁序传佳话,君且问今日犹闻翰墨香。





<

你还没来得及吃,“香椿自由”就过气了……

前段时间,就在你还为无法实现“车厘子自由”而懊恼时,转眼却发现,香椿也买不起了。

来一盘香椿炒蛋的小小愿望,被一个个刺眼的价格标签击得粉碎。一斤香椿等于10只鲍鱼。

而3月20日,河南郑州金城街菜市场,香椿已从120元1斤降到25元1斤。卖菜摊主说当时的价格比牛肉还贵五倍,甚至不敢摆在台面上卖,因为一把就要四、五十元。

其实香椿芽价格是有规律的,刚上市时是最贵的,品质也是更好的,后来价格会慢慢降下去。除了香椿,蒲公英、小苦菜、野藜蒿等野菜也是价格不菲。

这也就是说“香椿自由”很有可能在明年卷土重来啊……所以双语君(微信ID:Chinadaily_Mobile)还是带你了解这个热词。

First it was cherries. Now, the young red leaves of the Chinese mahogany tree are being talked about as a gauge of financial health among the middle class.

早先,人们崇尚“车厘子自由”,而现在,香椿树的红色嫩叶被认为是衡量中产阶级财务健康水平的指标。

gauge n. 计量器;标准尺寸

The spring vegetable, which tastes a bit like onion and is used in a variety of dishes, is not cheap. And in some places in the north of the country, like Beijing, its popularity has been driving up prices. It has been selling for 80 yuan to 200 yuan ($12 to $30) for 500g at markets in Beijing in recent weeks, China News Service reported.

这种春季蔬菜味道有些像洋葱,可以做成各种菜肴,但售价不菲。在北方的一些城市,比如北京,香椿的流行已推动其价格直线上升。中新社报道称,近几周,香椿在北京市场上的零售价为每斤80元至200元。

That has led some consumers to take to social media, complaining they can no longer afford to buy the vegetable, which is known as xiangchun in Chinese.

这导致一些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抱怨称,他们已经买不起这种蔬菜了。

One post on microblogging site Weibo, which has drawn more than 10,000 comments, claimed a bunch of the leaves could now cost as much as a lobster, 10 abalone, or 39 crayfish.

微博上一篇评论过万的文章称,一把香椿的价格相当于一只龙虾、10只鲍鱼或39只小龙虾。

“You can buy this to show off your wealth,” one person commented.

“你可以买香椿炫富”,一位微博用户评论道。

Another said: “There’s plenty of xiangchun trees at my grandmother’s house. I feel like I’ve just found the path to riches.”

另一位用户说:“我奶奶家有很多香椿树,我仿佛发现了致富之路。”

但香椿在食界的地位也颇具争议,一些人表示,家里就有香椿树,但我不爱吃。

The first spring leaves of the tree are traditionally used in Chinese cooking, especially in the north where it is fried with eggs, mixed with tofu, or used in stuffing for dumplings.

初春的香椿嫩叶在中国一直都用于烹制菜肴,特别是在北方,香椿炒蛋、香椿炒豆腐和香椿馅饺子都很常见。

But the price in Beijing makes it more expensive than pork, which costs an average 8 to 10 yuan for 500g there, according to the report.

但在北京,香椿的价格高于猪肉,据报道,猪肉的售价一般为每斤8到10元。

In other cities, it is cheaper – the leaves are being sold for 40 yuan for 500g in Qingdao, Shandong province, Xiaogan in Hubei and Xi'an in Shaanxi, the report said.

报道称,在其他城市,香椿的价格要低一些,如山东青岛、湖北孝感、陕西西安,香椿的售价为每斤40元。

And in Zhengzhou, Henan province, the price is much lower, at 18 yuan for 500g.

在河南郑州则更低,仅为每斤18元。

Red toon shoots herald the arrival of spring and mark the beginning of the growing season.

Social media users complaining about the cost of the vegetable refer to people who can afford to buy it with the term “xiangchun freedom” – the same word used earlier in the year to describe those who could buy expensive imported cherries.

抱怨香椿价高的社交媒体用户戏称那些能够买得起的人实现了“香椿自由”。早些时候,那些能够买得起昂贵进口车厘子的人曾被形容为实现了“车厘子自由”。

The fruit has become a popular choice for gifts during festivals and strong demand has driven up the price. At the end of January, ahead of the Lunar New Year, imported cherries were selling for 60 yuan for 500g in Beijing.

车厘子已经成为节日礼品的流行选择,强劲的需求推高了价格。今年1月底,正值农历新年前夕,进口车厘子在北京的售价为每斤60元。

Around that time, an article titled “Twenty-six years old, monthly income of 10,000 yuan but can’t afford cherries” was widely circulated on social network WeChat, reflecting a sentiment shared by many who said they did not have the “freedom” to buy the fruit.

当时,一篇题为“26岁月薪过万,却买不起车厘子”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热传,反映出很多人抱怨买不起车厘子的情绪。

不过在取代了“车厘子自由”之后,“香椿自由”也过气了。

你或许可以出去买一把,感受下春天的味道。

编辑:许雅宁 李雪晴

来源:南华早报、环球时报

推 荐 阅 读

外媒记者“潜伏”进了中国夸夸群,结果……丨外媒说

韩娱乐圈“性丑闻”震动青瓦台,文在寅:赌上命运彻查!

中国日报双语新闻

↑长按关注中国更大的双语资讯公众号↑

都昌民俗文化7

豆参

都昌豆参选用优质黄豆,精炼植物油,独特配料,经浸泡、磨浆、泡浆、过滤、点卤、压榨、切条、油炸工艺加工而成,味鲜独特,是煮鱼烧肉极佳搭配,能饱吸高汤浓汁,富有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等维生素,被授予农副产品精品奖,内外都是金黄色,南峰豆参 *** 技艺入选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

银鱼

都昌所产银鱼历史悠久,明朝时“红眼银鱼”就列入贡品,曾获农业博览会金奖,以西源乡所产最为有名。其银鱼身体透明,头平偏,口大牙锐,背鳍和脂鳍各一个,晒干后似雪白银条,故名“银鱼”肉美味鲜,营养丰富,有益脾、润肺、补肾、滋阴等功效,属上等滋养补品。

黑蚬

淡水蚌类,体积小,介壳圆形或心形,表面有轮状纹。肉鲜美,营养价值高,属低脂肪、高蛋白食品,产品远销北、上、广等大城市,还岀口日本和东南亚。由于西源乡石牌湖滩长水深,水量充足、水草多等原因,拥有黑蚬数量最多,每年4—6月是捕捞旺季。

蔓荆子

都昌多宝约3万亩沙山产有蔓荆子,是散风热,清头目之良药,质优名冠全国,以致中医处方常以“都荆子”作别称。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曾游历多宝西山,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蔓荆子为上品,味苦,微寒,无毒,主治筋骨寒热,明目坚齿,利九窍去百虫,久服轻身耐老。

紫皮蒜

都昌紫皮蒜具有“种皮紫红、瓣大皮薄、肉质洁白、香味久长、辛味浓郁、闻味强劲”等特牲,可腌制调味,也可生吃,紫皮蒜茸辛辣浓郁,蒜味芬芳弥久,有杀菌抗病毒之功效,列为全国七大名蒜之首。

藜蒿

“鄱阳湖的草,餐桌上的宝”,野生叶子菜味道微涩,其茎掐成寸段素炒,或与腊肉炒食,口味尤佳。沿湖洲滩水退后均可采摘,现在也有人工种植。

都昌黑芝麻

都昌种植芝麻历史悠久,因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卵磷脂、维生素A等营养成分,有补血、补肝脾、润肠、黑发之功效,为滋养壮体之佳品,芝麻籽榨油在古代就广泛使用。

菊三七

菊三七系多年蓿蔸菊科药用植物,茎叶天青地红,秋开金色小花,具有止血镇痛、活血散淤、解毒消肿等药用功效,对骨质增生、关节炎、脊间盘突出等更为有效。都昌不仅种植菊三七,还进一步开发菊三七牙膏和药膏。

各种干鱼

针宫鱼体细长、头大背面宽平、呈针状、自头至尾鳍有灰黑色条纹、两旁有排列整齐的小黑点、外形银白色。

醉鱼是在鱼干中拌以谷酒、辣酱,其 *** 工艺在都昌已有900多年历史,东坡醉鱼被评江西省 *** 评为江西精品特产。

毛花鱼肉质细嫩鲜美,富含脂肪,油炸制成罐头后风味尤佳。

栀子花

栀子属茜草科,为常绿灌木,花朵芬香,可作观赏。含子酸、蛋白质、粗纤维及多种维生素。有泻火除烦、治疮种毒和咳嗽等食疗效果。晒干的栀子花温水浸泡后可干炒、凉拌、炒蛋、煮汤。

鸣山仙茶

都昌鸣山海拔400多米处有一道寺院叫鸣山观,相传旁有“仙茶”一株,为清朝一道人移植,该茶叶大色深绿,白毫多,叶质厚软,外形壮匀,幽香高长,冲泡香浓爽口。

豆参

都昌豆参选用优质黄豆,精炼植物油,独特配料,经浸泡、磨浆、泡浆、过滤、点卤、压榨、切条、油炸工艺加工而成,味鲜独特,是煮鱼烧肉极佳搭配,能饱吸高汤浓汁,富有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等维生素,被授予农副产品精品奖,内外都是金黄色,南峰豆参 *** 技艺入选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

银鱼

都昌所产银鱼历史悠久,明朝时“红眼银鱼”就列入贡品,曾获农业博览会金奖,以西源乡所产最为有名。其银鱼身体透明,头平偏,口大牙锐,背鳍和脂鳍各一个,晒干后似雪白银条,故名“银鱼”肉美味鲜,营养丰富,有益脾、润肺、补肾、滋阴等功效,属上等滋养补品。

黑蚬

淡水蚌类,体积小,介壳圆形或心形,表面有轮状纹。肉鲜美,营养价值高,属低脂肪、高蛋白食品,产品远销北、上、广等大城市,还岀口日本和东南亚。由于西源乡石牌湖滩长水深,水量充足、水草多等原因,拥有黑蚬数量最多,每年4—6月是捕捞旺季。

蔓荆子

都昌多宝约3万亩沙山产有蔓荆子,是散风热,清头目之良药,质优名冠全国,以致中医处方常以“都荆子”作别称。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曾游历多宝西山,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蔓荆子为上品,味苦,微寒,无毒,主治筋骨寒热,明目坚齿,利九窍去百虫,久服轻身耐老。

紫皮蒜

都昌紫皮蒜具有“种皮紫红、瓣大皮薄、肉质洁白、香味久长、辛味浓郁、闻味强劲”等特牲,可腌制调味,也可生吃,紫皮蒜茸辛辣浓郁,蒜味芬芳弥久,有杀菌抗病毒之功效,列为全国七大名蒜之首。

藜蒿

“鄱阳湖的草,餐桌上的宝”,野生叶子菜味道微涩,其茎掐成寸段素炒,或与腊肉炒食,口味尤佳。沿湖洲滩水退后均可采摘,现在也有人工种植。

都昌黑芝麻

都昌种植芝麻历史悠久,因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卵磷脂、维生素A等营养成分,有补血、补肝脾、润肠、黑发之功效,为滋养壮体之佳品,芝麻籽榨油在古代就广泛使用。

菊三七

菊三七系多年蓿蔸菊科药用植物,茎叶天青地红,秋开金色小花,具有止血镇痛、活血散淤、解毒消肿等药用功效,对骨质增生、关节炎、脊间盘突出等更为有效。都昌不仅种植菊三七,还进一步开发菊三七牙膏和药膏。

各种干鱼

针宫鱼体细长、头大背面宽平、呈针状、自头至尾鳍有灰黑色条纹、两旁有排列整齐的小黑点、外形银白色。

醉鱼是在鱼干中拌以谷酒、辣酱,其 *** 工艺在都昌已有900多年历史,东坡醉鱼被评江西省 *** 评为江西精品特产。

毛花鱼肉质细嫩鲜美,富含脂肪,油炸制成罐头后风味尤佳。

栀子花

栀子属茜草科,为常绿灌木,花朵芬香,可作观赏。含子酸、蛋白质、粗纤维及多种维生素。有泻火除烦、治疮种毒和咳嗽等食疗效果。晒干的栀子花温水浸泡后可干炒、凉拌、炒蛋、煮汤。

鸣山仙茶

都昌鸣山海拔400多米处有一道寺院叫鸣山观,相传旁有“仙茶”一株,为清朝一道人移植,该茶叶大色深绿,白毫多,叶质厚软,外形壮匀,幽香高长,冲泡香浓爽口。


全国各地风土人情

区域的人文性格了解

黑龙江人; 性格内质刚毅,外表强悍,胆子大,讲义气不重法律,容易交朋友。

黑龙江旅游; 中国的冰城所在地。

黑龙江人最喜欢吃什么; 主要是炖菜,与东北乱炖,水饺,馒头。

上海是中国重要的经济 交通 科技 工业 金融 会展和航运中心并且气候分明

吉林人; 土的有点倔,但不失热情善良,富有同情心,有时候豪爽得也让人难以接受。直脑子,大嗓门,不怯场,性格豪爽,比较聪明,但不能吃苦。

吉林旅游 旅游:雾凇。小吃:满族菜,朝鲜族菜,出名的松花江,长白山

吉林人喜欢吃什么; 酸菜炖粉条,玉米。

辽宁人; 唯我独尊,大男子气十足,身材高大,外型和性格硬朗。 扬名的心劲,比较圆滑,经济也相对发达。

辽宁旅游; 大连港辽宁号, 重点风景;鸭绿江、鞍山千山、

吉林人喜欢吃什么; 麻辣香锅 饺子 猪肉顿粉

山东人; 山东人的形象普遍不错,男人责任感很重,家庭观念强,忠厚直爽,人情味浓,外粗内秀,侠义尚武孝顺,讲究人际关系和尊卑等级,乡土意识迂腐,好酒、馒头、生葱蒜,所以身材结实高大。

山东旅游特色; 泰山,崂山,趵突泉,三孔,蓬莱阁

山东人喜欢吃什么;夏季吃麻酱凉面,冬季爱好汤面,普遍多喜欢 大葱、生大葱、豆腐、小豆,馒头。

江苏人:行为矜持,人情练达,精于算计,但性格懦弱,少于血性。


江苏旅游;苏州园林,夫子庙,中山陵,灵山,花果山。

江苏人喜欢吃什么; 三丁大包,江苏主要以甜为主。

上海人; 私交比较理智,你可以找到精神上的知音,却别指望两肋插刀的哥们。有品位,小资盛行,讲究生活,守信守法,做事精致。

上海旅游,无非就是东方明珠,和外滩,南京步行街。

上海喜欢吃什么;吃鸡,小笼包,咸菜炒毛豆,酸辣菜 .鱼香肉丝 .麻婆豆腐 .番茄炒蛋 .大闸蟹 .小龙虾。。。。。。上海对吃很讲究的

安徽人; 刚柔相济、平凡恬淡、沉静土气。淳朴实在,才思敏捷,吃苦耐劳和好大喜功,安徽人最想去的是上海,可是上海人却压根也看不起安徽人。

安徽旅游;黄山,宏村,九华山,

安徽人喜欢吃什么; 徽菜,淮扬菜,水席

浙江人; 浙江山水富庶,方言复杂,文化厚重。浙江人会赚钱,头脑灵活,勤于思考,富于变通。女人温柔如水又吃苦耐劳,精干不亚于男人。浙江人四海为家,抱团生存,落地生根,像蚂蚁一样遍布世界各地的生意,令西方人都感到恐惧。  

浙江旅游; 杭州的西湖,宋城,钱塘江,普陀山,千岛湖,雁荡山,横店影视城。

浙江人喜欢吃什么; 东坡肉,猪肉麦饼,锯缘青蟹,嘉兴粽子,西湖醋鱼,宁波汤圆,,,,,,

江西人: 朴实厚道,内敛含蓄,不张扬,不擅表达,善于守弱守拙,杨柳青风,左右缝源,人际关系比较和谐,也因此不为人所知,不为人所识。

江西旅游;井冈山,庐山,鄱阳湖,景德镇,三清山。

江西人喜欢吃什么; 藜蒿炒腊肉,瓦罐汤,拌粉,炒田螺,三杯鸡,粉蒸肉。

福建人: 善经商,勤奋吃苦,爱冒险、爱骗人,适应能力强,喜欢闯江湖,读书不读书都一样把生意做得很好。

福建旅游; 厦门鼓浪屿,三明大金湖,大崂山,湄洲岛,武夷山,土楼。

福建小吃,土笋冻,扁肉燕,七星鱼丸,烧肉粽,八大干,佛跳墙,蛎饼,沙茶面。

四川人:好战好骂,嗓门高大。四川男人身材矮小,吃苦耐劳,眼大面宽,聪明伶俐。讲究吃喝玩乐,散漫悠闲好赌。

四川旅游; 九寨沟,峨眉山,香格里拉,

四川小吃;吃火锅、串串、干锅、冷锅鱼,水煮牛肉、鱼香肉丝、麻婆豆腐、回锅肉。

重庆人:热情豪爽,火爆耿直,喝沱茶,赤膊、光头在街上溜达,或围着辣气腾腾的火锅大吃。重庆男人好色,喜欢玩完了再做事。

重庆旅游; 武隆天坑,长江三峡,解放碑,巫山。

重庆小吃,重点就是火锅,火锅就是话题了。

贵州人:精壮能干,敏于新潮,悠哉游哉,“麻将在手,小吃在口,三天两头,狐朋狗友”,对落后处境缺乏危机感。

贵州旅游;黄果树瀑布,梵净山,水帘洞,

贵州人喜欢吃;红酸汤,酸汤鱼,竹筒饭,干过茶树菇,贵州八大碗。

云南人: 云南以"彩云之南 "而得名,多民族各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民俗风情。云南人身材矮小单薄,基本没有帅男美女。云南得天独厚却以封闭作为代价,云南人满足于自己的小圈子,安居乐业,目光短浅,性格软弱,很少到外面来闯世界。

云南旅游,丽江,玉龙雪山,普洱,大理,西双版纳,洱海。

云南小吃;过桥米钱,沾益辣子鸡,竹筒鸡,凉拌薄荷,菠萝饭,酸笋煮鱼,,,,很多。

西 *** :很纯真和宽容,不讲卫生,行为拖沓,多数藏族人过着游牧的生活。

*** 旅游, *** 布达拉宫。大昭寺。

*** 小吃; 以青稞等 *** 的糌粑,喝酥油茶、青稞酒,

陕西人:四肢发达, 身体健壮,“国”字型脸的人很普遍,朴讷温厚而又爽直豪放,大脑却迟钝异常,陕西人十分保守,安于现状,厚道又偏执。陕西男人恋家,很少花心。

陕西旅游;华山,法门寺,西安兵马俑,壶口瀑布,大雁塔,大唐芙蓉园,华清池,翠华山,黄帝陵,。

陕西小吃;红烧肉、锅盔爆肉、五香驴肉、肉夹馍、陕西大烩菜、醋熘土豆丝饭。

宁夏人:性格憨直,保守愚笨,生活俭朴,思想坚定,善良仁爱,忍耐克制,坚守正义。尽管有的宁夏人外表凶恶,刀疤脸的人很多,实为心底宽厚,待人真诚

宁夏旅游;银川,沙坡头,沙湖,贺兰山。

宁夏小吃;拉面,羊杂碎,:刀削面(炒的、烩的)、羊排小揪面、羊肉臊子面、拉条子。,,,,,不吃猪肉。

甘肃人:过于保守,性格呆板,少创新,对于新的东西,甘肃人接受总是慢半拍。

甘肃旅游;张掖丹霞地质公园,敦煌八景,定西凤凰城,月牙泉。

甘肃小吃;馓饭,浆水面,洋芋擦擦,兰州牛肉拉面,灰豆子,酿皮子,炒凉粉

青海人:肤色大多红黑的,性格豪爽,民风淳朴,善良厚道,商旅匮乏,人员固守,冬季晒太阳者、安于现状居者居多,闯荡世界者尤其少。青海人人均烈性酒销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在烈性酒中,青海人最喜欢的还是青稞酒。

青海旅游; 茶卡盐湖,青海湖,塔尔寺,祁连山草原。

青海小吃;狗浇尿,炮仗,手抓羊肉,青海名菜,羊肠面,麻食,炒凉粉。

新疆人:信仰 *** 教,男女老少大多能歌善舞。新疆人为人憨直豪爽,热情好客,一旦结交朋友,会使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新疆旅游;喀纳斯,天山天池,赛里木湖,火焰山,盐湖,五彩滩,,,,,,

新疆小吃;烤包子;肉馕,手抓饭,面肺子,熏马肉,香酥羊腿,切糕,烤羊肉串。

河南人:河南地狭人多,竞争激烈,因此天性狡黠,不讲信誉,敢能冒险。河南人在大城市里普遍地位不高,朝中无人,处处受排挤,甚至很多河南人都改称他省人。河南人很勤奋,能吃苦,生活简朴,尤其是农村人的乡土观念很重,墨守成规,封闭保守,衣着邋遢,是中国之一大劳动力省。

河南旅游;龙门石窟,八里沟,老君山,万仙山,嵩山,中原大佛,清明上河园。龙潭大峡谷

河南小吃; 河南烩面,卤面条,糊涂面,胡辣汤,河南大饼,荆芥拌黄瓜,臊子面,,,

湖北人:性格内敛,韬光养晦,老谋深算,不爱显山露水,但不乏权诈,

湖北旅游;牟尼沟,恩施大峡谷,武当山,神农架林区,恩施土家族,三峡大坝。黄鹤楼。

湖北小吃;热干面,荆州鱼糕,五丝菜卷,武昌鱼。

湖南人:聪明勇敢,刚烈果决,敢任大事,以天下兴亡为己任,读书、当官、当兵、打仗、做劳力、

湖南旅游;张家界,天门山,凤凰古城,湘西,永州八景,衡山。

湖南小吃;干煸四季豆,外婆菜,臭豆腐,湘西外婆菜,剁椒鱼头,湖南粉蒸肉。

广东人:先行动后思考,看重效益和价值,但不注重形式和外表,对空头理论和政治不感兴趣。广东人迷信、乱吃、好赌,女人贤惠,男人却是爆发户有钱没素质的形象。

广东旅游;岭南小九寨,清远薰衣草世界,寻皇大草原,珠海庙湾岛,广东大峡谷。

广东小吃;肠粉,茶点,陈皮排骨,红烧鸽子,清蒸鲤鱼,生鱼片炒辣椒,汤水的或就是菜干煲猪骨,统称粤菜。

广西人:广西人性格是中国人中最软弱的,自古少伟男,也少枭雄。帅哥美女率全国倒数之一,但观念却很开放。

广西旅游;桂林山水,北海银滩,德天大瀑布,阳朔,

广西小吃;玉林米花,老友粉,蚂蚁上树,粉利,清淡去火汤。

海南人:,具有很强的岛民思想,目光狭隘,故步自封,讲究享乐,淡泊名利,连说话都是软蹋蹋的。海南人绝少俊男和靓女,即使是男人也有些嗲气,性格比较柔缓,不太冲动。

海南旅游,天涯海角,蜈支洲岛,亚龙湾,分界洲岛,尖峰岭,呀诺达雨林,海口石山火山群,

海南小吃; 文昌鸡,和乐蟹,海南粉,清补凉,抱罗粉,海南煎堆,椰子饭,椰丝糯米粑

北京人:首善之区,见多识广,既受官文化熏染,又承八旗子弟余风,官商云集,靠政策吃饭,过着悠闲的生活,是全国最养尊处优的地区,懒人胖人最多,脏活累活全都由外地人做。北京人油嘴滑舌,善打哈哈,侃爷辈出,号称 "京油子"。不过北京人善良,大气,讲义气,热心肠,有素质,喜欢管闲事,尤其是关心国家的事。

北京旅游;恭王府,天安门,八达岭长城,故宫。

北京小吃;北京烤鸭,卤煮小肠,炒肝,打卤面,炸酱面,糖火烧,老北京小吃十三绝。

天津人:性格豪爽豁达,本性幽默,有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之嫌。做人义气,办事果断,容易交友,

天津旅游;天津八景,塘沽,天津滨海航母主题公园,瓷房子,,

天津小吃; 八珍豆腐,爆三样,醋溜木须,熘三样,麻辣鸡丝,罾蹦鲤鱼。

河北人:自古燕赵多悲歌,河北人忠厚塌实,甘当绿叶陪衬,停电、受污染、挡风沙、决堤保、贫困、大菜地,俯仰随人,怎么学北京话都不象。

河北旅游;承德坝上草原,灵溪风景区,木兰围场,秦皇岛,

河北小吃;总督豆腐,农家一锅鲜,凉拌三丝,焖饼,河北烙饼,邢台大锅菜,

山西人:实本分,忠诚可靠,喜欢按部就班。但头脑不够灵活,愚顽固执,拘谨怕事,早已没有晋商的风范了。人多地少,土壤贫瘠,工业落后,观念落伍,似乎只有煤矿可做了。因此,煤老板成了山西人暴发户的代名词,山西却被想象为全世界最肮脏的地方。

山西旅游;悬空寺,五台山,雁门关,平遥古城,太原八景。

山西小吃;山西小烧肉,合楞子,山药鱼儿,豆角焖面,

内蒙古人:蒙古族人体形粗壮,面宽耳阔,眼睛有神,颧骨突出,头发卷起,声音洪亮,臂力过人,威猛彪悍,成为匹夫之勇的楷模。但心底善良,为人敦厚,性格豪爽,敢爱敢恨,少有歪门邪念,豪爽酒量大,不过很多早已经被汉化了。  

内蒙古旅游;呼伦贝尔草原,鄂尔多斯大草原,人根峰,成吉思汗陵旅游区,巴丹吉林沙漠,

内蒙古小吃;手扒肉,蒙古包子,烤全羊,蒙古馅饼,焙子,乌日莫,内蒙奶酪,手把羊肉,拔丝奶豆腐

茂名这个相当美丽的海滨城市 拥有岭南佳果 驰名中外 中国水果生产基地

缘分是本书 翻的不经意错过 读的太认真才能品味 感恩遇见

插柳莫让春知晓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null

图①:宝塔村湖蒿基地。 图②:宝塔村村民在大棚里收割早蒿。 图片均为黄健摄

在鄂南山塆里,听到一句谚语:“插柳莫让春知晓”,很美,有淡淡的诗意,似乎又包含着些许乡愁。我向一位撑渡阿姐询问这谚语的准确含义,阿姐扬了扬湿漉漉的船篙,笑着说:“河边插柳,落地生根,插得早发芽早,等春天真的到了,河岸早就绿成一片了。”原来,这谚语是在变着法子表达新芽回春、人勤春来早的意思。

不过,塆子四周青翠的茶山上,斑鸠和鹧鸪们好像要故意走漏春的消息。斑鸠喜欢站在高高的屋脊、檐角和树头,一声声地高叫:“春天来了,春天来了!”鹧鸪似乎也不甘示弱,叫起来的声音更加嘹亮。

每块水田和每道窄窄的田埂,都静静地睡过了一冬。醒来时,田埂和小路带着几分惺忪,添了几许泥泞。青竹笠,绿蓑衣,流连在这2月松软的田埂上,走走、停停、听听,我觉得自己也像一滴湿漉漉的江南雨,萌生在温暖发亮的水田里,滴落在绿茵如织的春溪畔。

这山,这水,这湖岸,还有一座古老的文峰塔,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了,似乎也从来没有分离过。

“有一座宝塔,巍然立在阳新河岸上。年代久了,已有了不少的剥落,它的耳环,那会玎珰地响的铃子,早从那些尖的角上消失。那脂粉似的宝塔的色彩也褪掉了不知多少年。但是它至少还没有废弃……”作家徐迟1940年春天写的一篇小说里,开头就描写过这片水和这座塔。

因为这座塔的存在,这里的地名就叫作宝塔村。村子边上有一片湖,叫宝塔湖。村和湖,都归属湖北省阳新县兴国镇。

犹记得十七岁那年,我高中毕业的那个暑假,为了挣一点念大学的学费,我在这里的富水河边,抬过一个夏天的石头。石头是从附近一座山上开采出来的,需要从山脚运到河边,再一块块地抬上船,顺着富水河运到下游去。一个暑假干下来,尖利而沉重的巨石,把我的手掌和双肩不知磨破了多少次。

介绍我去打这份工的人,是我的高中同班同学田守福,他家就在宝塔村。有时装船装得太晚,肚子饿了,守福就带我到他家里,吃上两碗掺和着干薯丝的稀饭,然后趁着月光,骑上自行车把我送出宝塔村,送回到兴国镇上。那个暑假里,我正在读作家艾芜的《南行记》,也牢牢记住了小说里那些励志的句子。

四十多年后,我再次来到宝塔村。古老的文峰塔还高高地矗立在湖水旁,但宝塔村已不再是昔日那个风吹荒滩、遍地野蒿、人烟稀落的山塆,而早已变成了一个闻名遐迩、车水马龙的“亿元村”。在农业农村部公布的2020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名单中,宝塔村榜上有名。不过,没有谁能想到,宝塔村的乡亲们致富的宝贝,竟然是生长在这片泥土中和湖岸边不起眼的湖蒿。

湖蒿,也叫蒌蒿,是江南地区百姓喜欢食用的乡土野菜,湘鄂赣一带的湖区人家称其为“湖蒿”,湖北人称之为“藜蒿”或“泥蒿”。荆楚是千湖之省,河网密布,春夏两季都盛产蒌蒿。早春时节,在湖畔、河边和池塘四周,刚刚生长出来的嫩嫩的野生蒌蒿,嫩茎是春天的时令野菜,是湖区人家开春时特有的美味。蒌蒿脆嫩、清新、风味独特,可清炒,也可配以熏肉片,藜蒿配熏肉为更佳,即湖北人爱吃的“熏肉炒藜蒿”。蒌蒿在二三月间吃时最鲜嫩,到三四月时就变老了。

蒌蒿要去哪里采?当然是沼泽、沙洲、溪流边了。富水河两岸和水网密集的宝塔湖一带,每年早春,湖岸返青时,遍地都是野蒿。正是这遍地的野蒿,发展成了闻名遐迩的“湖蒿经济”,让宝塔村这个曾经的贫困村,走上了一条致富路。

今天的宝塔村,是个有六千多人口的大村,全村种植湖蒿的合作社和农户有上百家,年收入过十万元的农户就有一百多家,村集体年收入超过了两百万元。到2022年底,全村特色产业收入超过两亿元,其中湖蒿收入占百分之七十。

守福和他的二哥守仁合种了大约五亩湖蒿,算不上是宝塔村种湖蒿的大户,但每年的收入,兄弟俩已很知足。

“宝塔村今非昔比喽!”守福笑着说,“当年你在我家歇脚,只拿得出干薯丝煮稀饭招待你,如今想起来,觉得很对不起老同学!”

“可不能这么说!那个年代,一碗干薯丝煮稀饭就是人间最美味的食物呐!”回想到从前,再看看眼前的日子,我感慨,“守福,你家和你的塆子过上今天这样的好日子,真是赶上了好时代!”

藜蒿怎么读,藜蒿怎么读呢-第1张图片-

宝塔村的湖蒿,有一部分种在野地里,产量较低;能形成基地产业规模的,是种植在一片片大棚里的湖蒿。大棚又分竹架棚、钢架棚两种。“柯愈义,你还记得吧?他现在是村里湖蒿种植的老手,算是大户,生产资料投入也大,所以搭的都是钢架大棚。”守福边干活边和我聊起来,“我和二哥算是‘小本经营’,先搭个竹棚过渡一下。”每年小雪节气前后,趁着寒流到来之前,湖蒿种植户都会提早分批搭好棚子,打桩、铺布、压土,每个环节都不敢马虎,这样才能确保宝塔村的湖蒿可以在不同时段供给到市场上。

“有大棚和没有大棚有啥区别呢?仅仅是为了产量高一些吗?野生湖蒿不是更好吃一些吗?”我问守福。守福笑了:“蒿子都是从一样的水土里长出来的,味道没有变。不过,篷布一盖,棚子里的温度至少能提高二到三摄氏度。湖蒿喜暖,长在大棚里的湖蒿,一般能提前八到十天上市。今年春节来得早,就是说,春节前后,之一批青嫩的早蒿,就已经端到千家万户的饭桌上了。”

守福这么一说,我明白了。他接着说道:“种湖蒿,二哥比我有经验,也吃得了苦。当年,到县里读书,本来应该是二哥去读的,但二哥情愿在村里种田,把读书的机会让给了我。可惜,我也没有读好,高中一毕业,又回到了村里,书都白念了。”说到这里,守福似是有些羞惭。

“守福,你和二哥现在都是湖蒿种植专业户了,在宝塔村也称得上是致富能手,怎么能说书白念了呢?你把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献给家乡的这片土地,靠自己的双手去致富,不也是在奋斗,也是一种本领吗?”

“嘿嘿,听你这么一说,我心里舒坦多了。”

“本来嘛,只要坚定信心,双脚走得踏实,这人生就是值得的。”我对守福说,“你看眼前这百里青绿的大湖,这车来车往的繁忙景象,这远近闻名的‘亿元村’金字招牌,还有这幕阜山岭、富水河两岸,不是有足够的力量托起你们兄弟俩更好的日子吗?”

“说得也是。”守福接过话来,“县里的领导说,现在宝塔村算是进入了致富的‘快车道’。今年的湖蒿产量不会比去年差,‘芝麻开花节节高’。”

不过,宝塔村能靠种湖蒿走上致富这条路,当初可没少费周折。守福将其中的故事娓娓道来。二十年前,村里有个叫柯旺梅的细妹子,在南京打工时认识了一个在当地八卦洲种湖蒿的小伙子。旺梅的父亲到南京看女儿,特意跑到八卦洲,仔细看了那里的湖蒿。回家时,旺梅的父亲用蛇皮袋装回了一些湖蒿的根茎,扦插在自家的自留地里。没想到,当年春天就有了收获,一茬青嫩的湖蒿卖了两千多元。村支书和几个村干部听说了这件事,觉得是一个“商机”,很快,村里就从南京引进了一批新品种湖蒿苗。但是村民们对此将信将疑,私下里嘀咕:靠种植野蒿子,能发家致富?宝塔村人谁不晓得野蒿子?一到春天,湖岸、河边的湿地里,不是到处都生长着这种东西吗?

村干部拿着蒿苗挨家推介:“种苗不要一分钱。”可还是没人敢种。怎么办呢?村里便召开动员会,让几名党员先给大伙儿带个头,就算是给乡亲们“探探路”,实在种不成的话,也不至于损失到老百姓家里。于是,全村十三名党员,一个都不少,带头给乡亲们“探路”,他们分别领取了蒿苗,种了二百来亩湖蒿。

之一年,十三名党员试种的湖蒿略有利润。眼见为实。第二年,全村呼啦啦一下子种植了一千多亩湖蒿。可是,蒿子的销售渠道没有建起来,有了湖蒿一下子又卖不出去。有的村民气呼呼地把割起来的湖蒿堆放在村委会门口,发誓再也不种了。

好在村里的党员干部没有气馁。为了打开市场,村里的几个带头人绞尽脑汁,吃了不少苦头,拜托在外地打工的老乡,向那些城市里的餐馆一次一次地推销“试水”。有个在湖南岳阳开出租车的宝塔村年轻人,打 *** 给村里说,岳阳人特别爱吃湖北的湖蒿。村里就赶紧发了一车最新鲜的湖蒿过去,分头送到岳阳的餐馆。

到了第三年,宝塔村湖蒿平均亩产三千斤,地头价差不多是两元一斤。有的村民一算账,每亩纯收入达两千五百元以上,比原来种苎麻、种棉花的收入翻了一番!

有了党员干部带头种湖蒿,第三年、第四年,就有三十几户人家跟着种了起来。湖蒿的种植规模和销路,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慢慢打开了。

“真是‘出水才看两腿泥’呐!没有当初的那十三名党员带头,哪里会有如今宝塔村的万亩湖蒿基地?”得知这当中的来龙去脉后,我很是感慨。

话题又回到了守福身上。“守福,我听说你当初在种不种湖蒿这个问题上,表现得不如你二哥积极,老想着去温州那些地方务工。后来还是二哥跟着人家党员种湖蒿,尝到了甜头,才算把你从外地给‘拽’了回来。怎么样,现在‘收心’了吧?”

“嘿嘿,早就收了。现在,村里每年能提供的劳务岗位这么多,村里的年轻人哪里还用得着去外地务工?”

守福说得没错。只有栽下了梧桐树,才能引得凤凰来。重返今天的宝塔村,我已寻觅不到半点记忆中那个甚是萧条的湖中村的踪影了。现在的村子,按照统一的规划和设计,建起了一排排新房。村子内外环境,全部实现了绿化。村中心还建了一座休闲式的广场花园。往日里,只要清晨一听见鸡子叫,村民们就得起来下田干活,现在不一样啦,清晨起来之一件事,是先到村中心花园里活动活动。每天早晨和傍晚,都会有一些爹爹、婆婆带着细伢子,还有一些年轻人,在花园里健身、跳舞。城里人最时兴的广场舞,宝塔村的年轻人,之一时间就能学会然后“引进”到村子里。

更让全村人对未来的日子充满信心的是,全村依托沿富水河、网湖的水资源优势,已经形成了以万亩湖蒿基地为主,以优质稻、水产品种养殖为辅的产业架构。其中湖蒿种植面积上万亩,蔬菜基地上千亩,水生莲藕三千亩,还有五千亩特色水产养殖和三千亩稻虾种养殖。产业越做越大,越做越稳。让村里的年轻人更有底气的是,村里不时请来农业科技部门的技术专家,指导蒿农测土施肥、改良土壤、休耕轮作、秸秆还田。湖蒿的品质口碑有了,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又带动起运输、运销等服务业发展,还辐射带动了全县沿江、沿河十来个乡镇和农场三十多个塆子都种起了湖蒿。

“真好!什么叫乡村振兴?这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吗?”我由衷地赞叹,“不过,不论种植什么、发展什么,肯定都不容易,都得靠实干。”

“是呀,种湖蒿首先还是肯吃苦。你晓得的,收湖蒿的时候,全靠纯手工采收。逢年过节时,别人休息,蒿农们却更加忙碌。春节前后,往往也是各地采买湖蒿的旺季。”

说到逢年过节,我想起一件事。“我听说,以前外村人嫌宝塔村穷,逢年过节时,谁也不肯去宝塔村走亲戚,现在应该不一样了吧?”

“那肯定是不一样了。不过,你可能想不到,现在条件好了,村里富起来了,逢年过节时,还是没人愿意来这里走亲戚。”

“哦?那是为什么?”

“你想呀,只要有人来到宝塔村,马上就被当成劳动力‘抓’到田里和大棚里帮着割湖蒿、扯湖蒿去了。”

“哈哈哈,湖蒿好吃难收摘。水涨船高,湖蒿值钱了,劳动力也越来越金贵了……”我和守福都笑了。

眼下,正是春工忙忙的时节,山塆人家,清晨鸡鸣山谷,傍晚炊烟四起、灯火朦胧,犁早田的牛铃铛,从村东响到村西,又从村西传回村东。早春二月天,也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天,明亮的柳笛声伴着紫燕的呢喃,在村子的上空回荡,高处飘着长长的蜈蚣风筝,低处飘着小小的燕子风筝。

“插柳莫让春知晓”,假如春天真的也有姗姗来迟的时候,那么,这或许能给春天一些意外的惊喜?只不过,春江水暖,芦芽浸溪,处处都是春光的行脚、春雨的踪迹,这遍布山岭和湖岸的春的消息,谁又能藏得住呢?

更何况,天道酬勤,春天从来不会辜负质朴的土地,更不会辜负勤劳的插柳人和耕耘者。你看这早春时节丰沛的雨水,不是正在细细密密地与河边的新柳、与青嫩的湖蒿、与泥土下的种子们,悄悄商议着萌发和生长的时机吗?

版式设计:张丹峰《 人民日报 》( 2023年02月06日 20 版)

标签: 怎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